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更新时间:2022-03-09 09:42:44 材料素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精选10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征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征文没有题目、题材、格式的限定,与作文大体上一样。写征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精选10篇)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篇1

  “不管什么年代,不管是谁,都少不了邮电”,这是1990年母亲朴实的想法。那一年,我初中毕业,她因此为我选择了浙江省邮电学校,也决定了我未来的就业之路。

  1994年8月,中专毕业的我骑着初中时买的金狮自行车,后座捆着被子和席子,烈日下沿着宁溧路骑行15公里赶往人生的重要一站:秣陵镇邮电支局。

  技术之路

  因为专业是计算机通信,理所当然进入程控机房成为了一名机务员,从事程控交换机及配套设备的维护工作,自此走上了技术之路,开始了自己的邮电生涯。

  从事技术工作是孤独的,在1994年的农村乡镇感受更加明显。虽然距离县城不过10多公里,距离市区也不过30公里,但当时的秣陵镇还是典型的农村,一到晚上通往镇政府的唯一一条主干道漆黑一片,同事开玩笑说:“到了晚上放一炮都打不到一个人。”工作在二楼机房,睡觉在三楼宿舍,吃饭在一楼食堂,成为我和同事每天生活的全部。

  一个机房,三四个机务员,设一个班长,班长负责排班,大家白班夜班轮班倒,确保机房24小时不断人,设备问题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处理。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通信业有巨龙、大唐、中兴、华为四家著名企业,简称“巨大中华”,寄托了大家对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商的期待和希望。我所在机房安装的正是巨龙公司生产的“HJD04”程控交换机,当时的江宁县邮电局就秣陵支局一家使用此设备,县城中心机房是日本富士通公司的F150,其它20个乡镇基本是中兴公司容量为500门的交换机。

  每天的故障处理、每月的出账,接待用户的话费查询、电话报障是我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虽然当时已经有114查号台,但农村用户查询当地单位的电话还是习惯打到机房询问,所以我工作不久就基本记住了秣陵镇所有单位的电话号码,直到现在还记得不少。因为设备的特殊性,我所在机房每月用户话费出账等工作都是本机房机务员负责,不像中兴设备机房,机务员只需每月拷贝出话费数据交给上级部门即可。作为刚刚起步不久的国产通信设备制造商,在运行的稳定性、计费的准确性和后期账务处理程序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问题,如时常会出现超长话单等,这就需要每月出账时进行处理,还有话费查询、打印等功能也有所欠缺。当时,县局里基本没有计算机专业的员工,这些问题只能找厂家处理,而厂家在外地,很难及时处理,从而引发用户的不满。我来到秣陵邮电支局不久,通过自学、请教厂家工程师、分析计费程序源代码,逐渐掌握了交换机的话费数据结构,然后我又利用休息时间用C语言编写了话费查询程序、异常话单处理程序,较好地解决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避免了此类问题引发的用户投诉。

  1997年,江宁开发区电信枢纽大楼落成,我有幸调入新区机房开始新一程技术之旅——F150设备的日常维护。不久,我参加了富士通公司的A级培训并获得证书,但因F150设备数据的非开放性和自身工作的性质,在技术之路上,我基本走到了尽头。2000年,我的工作又再次有所调整,开始迈上管理之路。

  管理之路

  2000年,中国电信江宁分公司业务收入喜超亿元,迈入了新纪元。同年,我从新区机房机务员调整到工会工作岗位,迈入了人生的新阶段,实现了从技术之路到管理之路的.转变,而这一干就是14年。

  从与设备打交道到与人打交道,这对于一个从事多年机务工作的我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设备障碍处理、机器命令输入,需要严格遵循障碍处理规范和命令格式,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容不得一点错误。但在服务员工的工会工作,则不能用处理设备障碍的“死脑筋”来应对,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软实力来应对人的工作。从在职员工到退休员工,从前端员工到后端员工,从公司内到公司外,我开始不断接触新人、新事、新思维。

  企业民主管理、组织员工活动、看望慰问员工……在分公司领导的带领下,围绕企业经营发展,我全身心投入到工会工作中。在与员工的接触中,我看到了众多员工身上的闪光点,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在机房建设、线路建设和业务发展上,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一个个漂亮的机房在他们手中建成,一路路电缆光缆在他们肩头架起,一道道信息高速公路在他们脚下延伸。传统的固话宽带到无线市话小灵通,最后再到CDMA天翼业务,江宁分公司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开始迈进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大服务的阶段。

  与此同时,我在企业的不断改革中又接受了新的任务,法律工作、秘书工作和宣传工作,企业员工也在不断地调整着思路和定位。我作为一名基层的管理人员,利用自己的手,利用手中的笔,不断为企业发展擂鼓助威、献计献策,组织和号召员工共同努力,一起见证并参与到江宁分公司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不断壮大的历史洪流中。

  支撑之路

  我的工作岗位调整到维护安装部,在离开维护工作14年后又回到“后端”,而此时的电信网络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曾经的铜缆已经被光缆取代,曾经的F150、中兴交换机已经退网。机房内的设备已经焕然一新,ODF取代了MDF,程控交换设备已经被光通信设备取代。曾经的技术至上在市场浪潮的不断洗礼中已经逐渐让位于销售至上。

  技术日新月异,我已经很难再重新追上飞驰的技术快车,但是多年的管理工作让我对企业的整体情况和基层管理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回到后端工作岗位,我开始重新审视新时期、新阶段的建设维护工作,身体力行深入到一线工作中,重点强化问题源头分析和外包队伍管理,一点一滴带领分管部门的员工分析支撑困境,明确工作思路,着手问题解决。快速支撑是分公司对后端工作的要求,也是用户对电信的要求,但是对于拥有庞大无线和有线网络的江宁电信而言,快速支撑意味着背后需要强大的管理实力,决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装维服务、资源管理、合作单位能力提升……大量的基础工作需要面对和处理,而长时间的路径依赖和思维局限,再加上管理体制的问题,使得支撑之路磕磕碰碰,步履艰难。在错综复杂的问题面前,我本着“正视现实、找准方向、以点带面、逐步改善”的思路,投入到我所负责的装维、资源和客户服务工作中,为支撑工作贡献出我微薄的力量。

  现在,我又回到了办公室。回望改革开放的40年,是通信行业大发展的40年。从1994年参加工作开始,我有幸作为其中的一员见证了江宁分公司的蓬勃发展,如今分公司也将跨越年收入10亿元的大关,这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改革,离不开开放,离不开一代代电信人的努力。作为一名一直扎根基层的电信员工,我深深地感觉到,电信从规模大上升到能力强再飞跃到管理精,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需要面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就一定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篇2

  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我上大学的时候正赶上电信业的大发展时期。现在回顾那个时代的电信业,真可以用一句话形容:“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中国联通刚刚成立,中国移动还是中国电信的一部分,手机还叫“大哥大”,长途电话费还要0.7元/分钟……虽然是计算机系的学生,很多同学进大学前没有见过计算机,更不懂“多媒体通信”是什么概念。

  我大学里学习的专业是“数据与图像通信”,顾名思义,重点学习科目应该是“数据通信”和“图像通信”。现在回忆起来,只记得被“香农定理”虐得不轻,课堂上学习的各种编码和算法,后来发现都是纸上谈兵。毕业20周年同学聚会,发现同专业70多名同学,仅有几位现在从事了数据(IP)专业,从事图像专业的只有我一位,相比其他人的“不务正业”,我算是难得的“从一而终”了。

  工作后人力资源部不知道是不是看到了我的`大学专业,直接把我分配到了多媒体局图像公司,负责会议电视业务。上班后的第一件事是认识了专业设备CODEC,中文名称“编解码器”,利用2M/E1电路传输。当时的上网速率普遍是128K,2M算是高速了。因为活动图像编码后速率还是很高,压缩到2M才能达到电视级的效果。在用网线传输文字都嫌奢侈的年代,我们已经开始传输图像了,当然算是高科技。顺便我也学习了一堆会议室的常用外设,矩阵、调音台、电视机等等,所有联线摸一遍,还学习了如何焊接音视频接头。虽然图像编码知识生活中用不上,但是多媒体系统联线知识倒是很实用,从此自己搭一个家庭影院什么的不在话下,缺什么线材自己做,比如几年前我就自己动手设计了让手机和功放直连,让音箱可以直接播放网络音乐。不过现在智能音箱可以直接完成这个功能,我的那套设备也无用武之地了。

  我们机房里管着会议电视全国网、集团网、省网、本地网三级多套设备,那时各个系统所用的设备品牌都不一样,颇有传输“七国八制”的风范。我最初认识的会议电视的系统是威泰公司的,外国一位华裔设计的编码算法,经过优化比ISO国际标准效率还高,被大公司收购后成为私有协议,带来缺陷是不能和其他厂家互通。设备装在机柜里,足有半人高,附带一台29吋电视机,笨重而厚实。那时候设备不稳定,经常需要重启、插拔板块,板卡极大,需要两个人同时用力插,而且插后也许会好,也许不好,需要再次插拔。我们会评选谁的手比较“仙”,一次就能插好,谁的手比较“霉”,插之前一定要先洗手。维护人的三板斧“重启、插拔、换板子”就是这么来的,都是经验之谈啊。

  2003年,全国网进行设备升级,各个厂家都派人带设备来选型,我第一次认识到了中兴和华为的设备。中兴的设备那时候还很粗糙,接口居然是一块外接板,测试时参数不对,工程师现场开始焊板子,我是又惊讶又佩服。到了2006年,省网升级,中兴中标,此时的中兴已经是一体化设备,再也没有外接的那些板卡,传输线路也升级到了8M,采用4条E1电路捆绑的方式,编码采用MPEG-2方式,达到了广播级的水平,号称“高清会议系统”。

  2017年,省网再次升级,之前的“高清”已经只能算“标清”,现在的高清是1080P、4K。传输带宽变成了50M,因为是动态H.264编码,高清码流能够高达每秒40多兆。幸亏现在传输不断升级,只用一根网线就能实现百兆带宽,如果再用以前的E1电路,无法想象50M电路如何实现。之前机房里荟萃了专业排名前四位厂家的设备,几番退网后倒是中兴和华为一统天下了。

  最初的会议电视只能传送图像,厂家利用T.120传输协议进行PPT等同步数据显示,但是效果不好。2006年后,厂家是用转换器将PC信号转换为视频信号显示,传送PPT就不能传送会场画面了,PPT效果也不够清晰。现在上了高清系统,可以在码流中单独划分出数据带宽进行双流传送了,不但可以传送会场画面的同时传送PPT,PPT显示也非常清晰。以前是“见面不能见字”,现在是“见面又能见字”。以前是“见字如面”,而借助科技发展,如今的视频通信已经可以将“见面”变得如“见字”一样简单了,能够“见面”,当然就不满足“见字”了。

  视频业务曾经因为大带宽、时延敏感被称为“流量杀手”,一直不温不火,现在终于迎来了发展的高峰,从专业的会议电视到手机“抖音”APP,已经覆盖全方位的客户,不再有曲高和寡之感了。这一切离不开电信技术的发展,不光是视频业务的技术革命——从H.261到H.264编码,占用带宽小了,视频质量高了;更是传输和IP、无线等多专业的协同发展,给视频业务提供了便利可靠的支撑平台,加上“提速降费”的政策,才能有视频业务大发展的契机。

  从事会议电视业务20年,顶着“资深专家”的名号,我心里其实是惴惴不安的,因为技术发展太快了,自己一放松就会落后,没有“吃老本”的本钱。不光是工作上,我们的生活也是日新月异,几年前谁能想到手机能替代钱包?可以随时随地借到共享单车?如今这个时代,还真得“活到老、学到老”。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篇3

  也许是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美好生活的憧憬,自幼我便对电话有着特殊情感。解放初期,江苏泰兴县城拥有电话的寥寥无几。为便利城乡沟通,县城通往各区公所的通信杆线逐步形成。当时我正读小学,经常看到一些辛勤劳作的外线工人立杆架线,我打心眼里敬佩,渴望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外线工,服务电话事业。

  1955年,初中毕业的我正赶上县邮电局招收外线工,我有幸被录用,从此,每天与杆线打交道,与邮电外线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解放初期,泰兴只有30门小总机,老百姓打电话、拍电报要跑到几十里外的县城。那时的电话线路很简单,除市区和通往口岸、黄桥几个方向用木杆,其他通往区公所方向的都是毛竹和杂树杆路,只要在竹梢上绑几只白料瓷瓶或在木杆上固定几个弯脚隔电子,再挂上粗铁丝便成了电话线路。此种杆路如遇上暴风雨和大雪冰凌,很难保证电话畅通。

  1958年在县政府统一安排下,泰兴发展了大批电话用户,那时不仅实现了社社通电话,各企事业单位的电话也应运而生,乡镇邮电所也装上了小总机和营业用电话。苦于资金不足,当时的电话线杆多数是由县政府发动地方伐竹砍树代做。为节省通信器材,有的电话用户使用的是一线一地式单线电话,通话质量不高,音质音量特别差,加上各乡镇通往县城的电路少,花费半天时间排队打不通电话的现象乃是常事。

  上世纪60年代实施了载波化,在一条线路上开通单路或三路载波机,口岸、黄桥中心支局还开通12路载波机,相对解决了通信电路紧张的矛盾。然而,十年内乱同样给通信业的发展带来极大影响。直到70年代中期农村通信状况仍很落后,当时县城通往各乡镇的通信线路依旧是明线杆路,一个乡镇只有一对实线,一条载波电路,电路紧张,杆线质量差,经常发生通信阻断。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征程。1984年,在全国邮电工作会议上提出了2000年邮电业翻三番的目标,固定电话发展呈急剧提速态势,电话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老百姓发家致富的工具。

  改革开放为农村通信发展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使全县村镇通信面貌发生很大改变。原先使用的毛竹、杂树、劣质方形水泥杆,逐步更换成标准的圆形水泥杆,杆上装置也由铁质明线更换成铜芯电缆,电路增多了,老百姓打电话、装电话难的日子成为了历史。

  “要想奔小康,先把电话装”,这是上世纪90年代老百姓发家致富的亲身体验和感受。电话,促进了城乡商贸交流,密切了亲朋关系,是老百姓致富奔小康的必然帮手。先行装通电话的用户享受到信息化甜头后,花三四千元初装费申请安装电话的用户越来越多,而原先的通信杆线,陈旧的'交换制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电话大发展的需求,所以更换先进的程控交换设备,大力发展程控电话,成为上世纪末泰兴现代化通信的方向。

  程控交换机体积小、容量大、耗电少、性能稳定、维护方便,是当时最先进的交换制式,且程控电话具有自动功能,可直接拨打长途电话,深受用户欢迎,程控交换机不断扩容,程控电话在我市普及使用,为创建“电话小康村”“电话小康乡镇”“电话市”创造了条件。

  1995年后,进入固定电话大发展的黄金时期,泰兴电信依靠乡镇大力支持,每年投资数千万元用于村线工程。从1995年至2002年,泰兴电信投入近5亿多元,架设水泥杆路2200多公里,布放电缆、光缆一万多公里,基本上实现了主干电缆进村,支线电缆到组,达到了一户一线的要求。2002年春,泰兴固定电话达到30.48万户,入户率74.93%,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23.73部。特别是近10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泰兴电信又多方筹措资金,在继续发展固定电话和小灵通的同时,加大宽带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网络规模和覆盖面,2007年全市实现了村村通宽带,满足了农村信息化的需求。

  为实现童年梦想,在几十年的话务外线生涯中,我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内乱的考验,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风雨兼程,我带领施工队伍参加苏北第一家口岸支局自动电话的开通,施工期间吃住在工地,连续6个月不休息,经过半年的艰苦奋斗,圆满完成了工程任务;临退休我站完最后一班岗,完成了全市程控电话开通;我又退而不休,继续组织施工队伍,深入农村搞村线工程,立杆架线,布放光缆,为全市2000年创建“电话市”发挥余热。2006年我身患重病,手术、化疗后,体质有所下降,但仍坚持帮电信企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21世纪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已经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它的快速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改变着泰兴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电信泰兴分公司作为信息事业的领先者,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在以信息化促进泰兴经济发展上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我虽退休20多年,可当看到家乡农民家家户户装上了电话,部分农户还安装了宽带,现代的农民企业家,广大种植、养殖专业户坐在电脑前,“鼠标轻轻点,信息滚滚来”,通过互联网推销自己的农副产品,耳闻目睹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时,我这个老外线工为亲眼见证改革开放40年来通信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而感到高兴和骄傲。当我使用手机与不在身边的3岁重孙女视频聊天,目睹广大电信用户“一机在手,办事无忧”带来的方便,我常在睡梦中笑醒。童年梦实现了,我的一生奋斗值得!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篇4

  1981年7月,我被安排到高邮县一沟乡邮电所从事话务员工作。从时间上来看,我的工龄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几乎同步,因此,40年的电信发展,我基本上是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我参加工作的时候,一沟邮电所有一台40门的磁石式电话交换机,除了邮电所附近的电话使用电缆传输外,距离稍远的生产大队及其创办的工厂,所使用的电话都由单线铁丝作为电话线,电气性能差,通话时杂音大。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打电话都是声嘶力竭的大喊大叫,其实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社队(公社、生产大队)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对电话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一沟邮电所的人工电话交换机也从40门逐步扩容至50门、55门。电话客户多了,电路质量又不高,因此各类故障也就多了起来。邮电所只有一个线务员老朱,他年龄有点偏大,不少电话故障不能得到及时排除,客户意见较大,电话故障的查修也成了邮电所负责人头疼的问题。那时,我20岁不到,精力充沛,个人、家庭里也没有我多少事情,加上我又喜欢学习、喜欢动手,就跟老朱找了一些磁石式电话机的原理、农村电话业务规程方面的书籍进行阅读、学习,掌握了电话机的工作原理,再对照书本把那些因故障而拆旧的电话机拆了装、装了拆,不久我就能修理磁石式电话机的简单故障了。

  一次,公社办公室电话出现了故障,线务员老朱又去了10多公里外的公社砖瓦厂查修障碍,邮电所里没有会修电话的人了,所长让我去看看。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带了一把钢丝钳和一把螺丝刀跑步去了公社办公室,我首先拿起电话听筒,对着送话器吹了吹气,受话器里有回音,基本排除电话机的故障,接着手摇发电机,手上感觉很轻,这是典型的没有负载,说明是电话线路断了,拆开靠近地面的接线盒,一眼就看到因为潮湿的原因,电话机与外线的接头处已经腐蚀脱落,重新接好后电话恢复正常。初战告捷,我的信心倍增。之后,只要是镇区的客户电话有故障,我就毫不犹豫地带上工具前往处理,时间长了,有些客户电话发生故障就直接找到了我,我也慢慢地成了邮电所里的义务电话维修员。我在电话维修过程中也总结出了经验:先看电池,由于磁石式电话机是靠干电池供电,很多时候对方听不到讲话是因为电池没电了,或者电池接线脱落,更换干电池或重新接好电池,故障就排除了;再摇发电机,手感重说明电话线路短路,手感轻说明线路断路,如果确认是外线的问题则交给线务员处理,如果是室内线路短路或者断路,仔细检查一下,眼睛就能看到问题,解决起来就很简单了。

  1991年5月,我调到市邮电局办公室从事文字工作。城里的电话是供电式自动交换机,电话机是拨号的,比磁石式手摇电话机复杂一些。这时,有亲戚或好朋友家里电话发生故障,我还会去看看,就是判断故障是外线问题还是电话机问题,方法也很简单:供电式电话是由交换机供电的,把电话与外线断开,再用导线将外线两线头轻触短路,如果看到打火,则说明外线完好,是电话机问题,帮助更换电话机排除障碍;如果外线轻触不打火,则是外线故障,帮助打电话报障碍。后来,有了互联网,先是通过电话线拨号的,再后来,有了ISDN、ADSL,客户的电话故障从过去的固定电话慢慢过渡到上网故障方面。亲朋好友家的上网故障,我仍然是采用判断是否外线故障的`方法,如果外线是好的,但是上不了网,那就帮助卸载并重新安装拨号软件;如果问题还不能解决,在征得同意并备份好重要数据的前提下,重装系统,经过这么折腾,有时候故障还真的被排除了。但是,我所花费的时间是大量的,尤其是当电脑屏幕上跳出来英文提示,我只能呆呆地看着。它认识我,我可一点也不认识它。慢慢地,我这个义务维修员不敢接“活儿”了。

  近年来,中国电信高邮分公司实施光纤到户,电信机房到客户家的传输介质由过去的铜线变成了光纤,有源变成了无源。20年前,一把钢丝钳、一把螺丝刀基本可以解决电话通信的所有障碍,电话故障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如今面对光纤却派不上任何用场。我过去的那套在铁线、铜线上判断外线是否有故障的方法也不再适用了,光纤是否断路、光纤的接续必须借助专业工具,我没有;配纤、光交接箱开启等,均要通过手机APP并得到授权后才行,义务维修员肯定享受不到这些“待遇”。去年7月31日,高邮市最后一部固定电话完成了光纤改造,全市电信客户全部实现了光网化,我这个有着30多年“工龄”的义务维修员被彻底淘汰了。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篇5

  1998年,我离开象牙塔走进了中国电信南京分公司,进入鼓楼电信大楼,全国八大通信枢纽之一。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整整20个年头,恰恰是个双手双脚并用和打拼的数字。

  1998年,是邮电分营,电信业实现政企分开的一年。我进入了当时南京电信通信网络的技术最前沿,在多媒体数据网管中心工作。虽然说起来多媒体在当时是新兴业务,但其实顶多只能叫萌芽而已,视频点播业务仅仅局限在展览馆演示,尚未商用。我们的数据专线业务,现在想来,当时的速率低得实在很可怜,简直是龟速。要么是电话Modem以64Kbps接入,要么是ISDN以2B+D接入(真正的信息传输速率只有128Kbps)。过了一年多才有了ADSL接入方式,后来,陆续发展到SDH的2M/155M,以太网10M/100M,直到如今的10G、40 G、100G 等多种形式多种速率的接入方式。当时我虽然是网管人员,其实工作内容和种类很多,开电路、修障、放线,几乎什么活儿都做。我们的通信联络方式,除了固定电话,就是寻呼机。当时,个人通信的发展目标是“5W”,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能够与世界上的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在我们心目中,这目标简直遥不可及,几乎就是一个梦想。

  1998年,不仅是鼓楼,在各大通信机房里,满眼充斥的几乎都是外国的产品。日本富士通、瑞典爱立信和美国贝尔三家瓜分了交换网;美国思科在宽带网独霸天下;日本富士通在传输网一枝独秀。我们这些通信员工,感觉就像被帝国主义国家重重包围了一样,心里很不是滋味。

  2002年,南京电信开始大规模上国产设备。几乎一夜之间,小灵通基站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了起来。这时,我从通信网络的维护转岗到了设计和建设领域。作为一名通信网络建设的“蜘蛛人”,我见证了固定电话网从PSTN到软交换和IMS;传输网从SDH到波分到OTN;移动网从小灵通到2G、3G、4G的演进;城域IP网从IPV4到IPV6的发展;有线宽带接入网,从ADSL铜缆网接入和局域网LAN接入两种方式,向 EPON全光网覆盖全面演进。

  其间,国产产品以星火燎原之势,有如农村包围城市一般,全面吹响了进攻的号角。时至今日,除了思科的集群路由器CRS在城域IP网的核心有些难以撼动,占有一席之地外,城域IP网的汇聚和接入层产品也已全部实现国产化。其它各大网络,包括交换网、无线网、城域传输网等,全程全网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国产设备和线路。

  我很喜欢清朝张惠言的《水调歌头·其五》,感觉这首词和我有共鸣,感想特别一致:“长鑱白木柄,劚破一庭寒。三枝两枝生绿,位置小窗前。要使花颜四面,和着草心千朵,向我十分妍。何必兰与菊,生意总欣然。晓来风,夜来雨,晚来烟……歌罢且更酌,与子绕花间。”这首词的大意是,我用一个白木柄的长铲子,把寒冷的,坚硬的冻土地都给铲破了。我亲手劳动种出花草来。三枝两枝,那么新鲜的带着生命的绿色植物,在自己房间书桌的窗前。四面都是美丽的小花,草心千朵,看起来是那么的美丽。不用和其它名贵的花比,你自己种出来的,你就有了自己的生命,你就有了自己的春天。可是,花儿就那么容易种出来吗?早晨有寒风,黑夜有冷雨,傍晚有烟雾,中间会经受种种的磨难和经历,但是我们不畏惧和退缩。最后把歌唱完了,再斟一杯酒吧,我们就在花丛之间,再徘徊一下,欣赏那“花颜四面,草心千朵”。20年间,我们用国产设备一路艰辛地走来,建设成了全球最大的`通信网络,我们对张惠言的词感同身受,我们也是怀着愉悦和成就的心情看着我们精心编织的网络。

  苏东坡晚年写了“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 纵然我年老了,眼睛昏花了,看见浮在空中都是模糊的云雾,可是,在我的心里边有无数的花,桃花李花,在我的心里边开放啊。作为一名通信网络建设者,看到祖国的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看到无数的通信设备在稳定运行,我感到无比高兴和自豪。春天,留在了我的心里。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篇6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从1998年邮电分营算起,今年又是电信企业公司化运作20年。对于电信企业,今年可谓是“双喜双庆”之年。

  40年与2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都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通信行业,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从“丑小鸭”变为了“白天鹅”,不仅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同时惠及了亿万人民;而经过20年的市场化运作,电信企业也像是从蹒跚学步的孩子逐渐长大和成熟,成为世界知名的通信运营企业。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以及电信重组的伟大成果。作为这场变革的亲历者,回望这个过程,我不禁感慨系之……

  这样一组数据见证着40年和20年来通信的发展与进步:

  1992年12月13日,响水县开通4000门程控电话,至此,盐城市各县市(区)全部实现市话程控化;

  1995年,响水县与全市电话号码同步升到7位,通信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8年12月,邮电分营;

  2007年8月18日,江苏全省固定电话号码统一升至8位,成为全国第一个告别“7位”电话号码的省份;

  这期间,寻呼机、移动电话、小灵通和宽带相继“登台亮相”。

  1998年邮电分营前,我任县局办公室主任已有10年,工作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分营时因为种种原因,我被调整到了市场经营部当主任。岗位的变化,让进入一个陌生领域的我一时感到茫然和无措。但我很快意识到,市场部的设立其实是电信公司化和走向市场化的起点,我能成为这个部门的第一任主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具有开拓性意义的,是我的幸运。

  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后,首要的`任务当然是市场的挖掘和拓展。显然,我得熟悉市场理论,更得研究市场需求和营销手段。于是,我带着问题边学习边摸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收获了经验和体会。那段期间,我相继在《邮电企业管理》《人民邮电》报和《江苏邮电报》等报刊上,发表了关于加强市场部建设以及市场细分等方面的理论文章十余篇,并为《人民邮电》报组织过一个市场细分的专版,一篇关于市场细分的征文还获得省公司二等奖。在我与同事们的共同策划和努力下,公司业务发展和市场开拓取得了显著成绩,不断推出的一些发展新举措,有的曾引起过省、市公司的重视,兄弟公司时常有人来公司考察学习。

  其次面临的问题是业务宣传。公司市场化运作后,业务宣传被放到了突出位置。不仅大幅广告、横幅标语越来越多地在户外亮相,电视广告、流动宣传车、气膜门等多种宣传手段和方式,日益被广泛应用,业务宣传单页的策划、制作和发放,更是常态。在小灵通发展的初始阶段,我创作的拟人化传单《小灵通的自述》,因语言生动活泼且可读性强,受到客户广泛好评,引得兄弟公司竞相“盗版”,对促进小灵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层出不穷的新业务,不仅极大满足了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也提高了电信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最为令人欣慰的,是电信员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在这个过程中都有了长足的提升。

  电信企业公司化运作的轨迹,从20年来企业内部的机构设置和变迁上,亦可见一斑。记得邮电分营初期,省公司层面上直接与市场有关的部门,只有市场经营部,不久又增设了大客户部,再后来又曾分别设立过政企客户部、家庭客户部、个人客户部以及号百公司、系统集成公司、客户中心……随着形势发展和业务规模的需要,现在又有了渠道中心、ICT中心、物联网运营中心、企业信息化部和发展规划部,等等。总之,机构的设置和名称一直在不断地优化和调整中。透过机构设置和改革,表明电信企业在市场化、专业化经营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在扎实前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想,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国策是一股强劲的春风,公司化运行机制则是中国电信这艘大船上的风帆。携40年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和20年公司化运作的成功经验,中国电信这艘大船一定能够扬帆远航,驶向更为辽阔的海洋,驶向灿烂辉煌的未来!这,不仅将激励一代代电信人为之不懈追求和努力奉献,也是作为一名通信老兵的我最大的心愿和期盼!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篇7

  1993年,19岁的我便走出了校门来到离家百里开外,地处黄海滩头的射阳县洋河乡政府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虽说已经走出了校门,但在父母眼里我始终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以至于每周星期一上班时父母总是千叮咛万嘱托,每个周末晚上母亲总是站在路口,望着通往县城路上来来回回的车,直到见我下车才放心地和我一起回家。

  有一个周末,我没能赶上回家的最后一趟班车。第二天上午10点钟左右,父亲就赶到了洋河。他顾不上洗把脸就训斥我不该一声不吭地不回家,母亲一直在路口等到晚上10点多钟。我听了父亲的这番话,心里颇不是滋味。

  1995年秋,一个好消息传来。我家所在的徐庄村成为全镇第一个电话百户村试点村,电缆线就经过我家屋旁。1996年春节刚过,我就对父亲说,电话线都已经放到家门口了,我们还是装部电话吧。可父亲始终舍不得那2000多元的电话初装费,说什么也不愿意,说那电话对于不做生意的我家来说没有什么大用处。我说,要是我哪天突然有事打个电话回来就行了,也不用妈妈经常到路口等我了。可父亲不同意:“那得要花2000多块呢!可是一茬小麦的收入啊!要装等哪天降到2000元以下再装。”

  1996年夏,机会再一次来临。射阳县邮电局为照顾残疾人家庭,在全县残疾人中开展了优惠大放装活动,每户只要1708元。我高兴极了,因为父亲有白内障,县残联还颁发了低视二级的残疾证。当我星期天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起初还是有点不愿意,好在经过劝说,他最终还是勉强同意了。

  装电话那天刚好是星期日,我高兴得像过年一样。早早地起床,打扫卫生,并找来了梯子,买来了电话机。下午电话一装好,我就迫不及待地将家里的电话号码告诉我所有的同学、朋友、同事和亲戚。我家成为了全村第一个用上电话的家庭。

  家里有了电话可方便多了:我星期天不回家打个电话给家里,母亲便不再到路口等我;出远门打个电话告诉家里,父母心里就放心了;家里要是有什么事情,打个电话给我,也就解决了……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村里装电话的人家也越来越多了,电话已渐渐地成为村里人对外联系必不可少的工具。

  转眼到了2004年,眼看父母年事已高,我们兄弟姐妹5人商量决定让父母少种点地。父母的空闲时间多了,可曾经当过几年教师的父亲天生对麻将、扑克等娱乐项目一点也不感兴趣,惟独让他感兴趣的就是读书、看报。可在农村,农户订阅的报纸一般都集中送到村部,然后再由村里统一送到农户家里。于是,我就对父亲说了买电脑,让他在网上读书、看报的想法。

  父亲听后愣了半天说:“什么网?怎么还可以读书、看报?”我解释了半天,父亲总算弄懂了电脑上网读书、看报的来龙去脉。可他说自己年纪大了,又不会电脑打字,说什么也不愿要。

  2005年春节,一直在外面种蘑菇的哥哥回来后,见父亲整天在家呆着也没什么地方去,也想到了买电脑让父亲上网。哥哥提议买台电脑装宽带,让父亲上网看看书、读读报。可父亲还是不愿意,我说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买台电脑经济上还是允许的。况且,国家十分重视“三农”工作,连续多年出台了中央1号文件,加大对种粮、农机等补贴,这几年虽然咱家的地越种越少,但家里的收入却越来越高,口袋里钱也逐渐鼓了起来,钱留着又有何用?固执的父亲经不住我们兄弟俩的轮番劝说,终于花了4500元买了台电脑。

  电脑一到家,我便为他开了宽带,我家也成了全村第一个买电脑上网的农户。电脑装好后,我从如何开机关机一直教到如何上网读书、看报。父亲学会上网不久,他又打电话给我,让我教他如何打字。我就不明白了,父亲只读书、看报,现在又要学习打字干什么呢?

  原来,不久前,在外地当校长的五叔退休回来告诉父亲,他早就学会上网了,不但在网上读书、看报、看电影,而且还在网上与志趣相投的网友聊天、发邮件。听了五叔的话,父亲再也坐不住了,打电话要我教他学打字。星期天,我们夫妻俩一早就赶回老家,我教父亲用智能拼音打字,妻子教父亲用五笔打字,后来我又为他买来了手写板,就这样父亲不但学会了电脑打字,还在网上申请了QQ号,经常与他的一帮网友在网上一聊就是半天,有时甚至忘了吃饭。2006年春,邻居项军家养的4000多只虫子鸡发生鸡瘟,项军心急如焚。父亲及时帮他上网查到了防治鸡瘟的饲料配方,并在QQ群里向网友求援,还通过网络联系上了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从而在最快的时间内控制了鸡瘟。

  这件事情后,父亲几乎成了“明星”,不仅本村人知道父亲,就连附近的外村人也都知道了他的大名,甚至镇里的宣传办和畜牧兽医站都知道父亲。此后不久,父亲上网的事还上了射阳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成为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而那段时间,我们回老家也总觉得父亲脸上的笑容比以前更多、更灿烂了。

  2010年春,中国电信射阳分公司推出了iTV业务后,我又为父亲赶了一趟时髦,使父亲在全村第一个看上了iTV。这次,当听说我要为他装iTV后,尝过电话、宽带甜头的父亲一改以往的固执,笑咪咪地说:“你们电信公司还有什么新业务啊?干脆都帮我装了吧!现在看来听你们的话没错。”

  iTV装好后,我家就成了“农家电影院”。每天家里都要来好几批看电视的邻居。而最让邻居称奇和令父亲有面子的,就是父亲能像电视台的一样,不但能收到上百个台的`直播,还能将过去几天的电视剧回放。用邻居周爹爹的话说:“现在科技真发达,时光还可以倒流了。这不就连过去的电视剧还可以回头看了……”

  2016年春,父亲见我使用的天翼智能手机功能较多时,也让我帮他买一部。可我觉得他已是77岁高龄了,还是用老年机比较方便。他听我说这话,抱怨道:“你意思就嫌我老了呗……”为证明自己“胜任”,他还拿着我的手机现场上网、玩QQ给我看。我实在拗不过,在当年“五一”期间,帮他买了一部天翼智能手机。就这样,他又成了全村第一个用智能手机的老人。

  父亲用上了智能手机后,不仅下载了各种软件,还注册了微信、微博。他一有空就登录QQ与好友聊聊天,上酷狗音乐听听歌,到微信上刷刷朋友圈。特别是注册了微信后,父亲一下子走进了“微”时代,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朋友圈更是热闹非凡。他和年轻人一样,成了实实在在的低头族,每天睡觉前刷手机,早上一觉醒来还是刷手机。每天晚上,老爸也会将自己一天中看到、听到的新人新鲜事发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上。

  是啊!从父亲不肯装电话、不愿买电脑上网到主动接受iTV,要求使用智能手机,实现了四个全村“第一”。这虽只有短短的20多年时间,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间通信业辉煌发展的缩影。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篇8

  对于人的一生,5年时间或许很短暂,但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刚参加工作的那5年却让我最难忘却。

  1990年至1995年期间,我毕业后被分配到原泗阳县邮电局从事载波设备维护工作。记得刚工作那会儿,我是跟班实习,负责乡镇载波设备维护。那时候,单位不提供正常维护车辆,交通又不方便,我和跟班师傅带足电阻、电容、电感和三极管、二极管等维护必需的晶体管元器件,备齐烙铁、松香、万用表、跳线等维护工具和器材,便骑着自行车一起上路了。

  那时,县城至乡镇电路数量极其紧缺,一般乡镇只能开通单路载波机,中心乡镇开通3路载波机,当时最发达的乡镇——“酒乡”洋河镇也只开通两台3路载波机。为保证电路忙时不中断,我们白天对磁石交换机进行整体清洁、干电池及振铃系统测试、塞绳塞孔维护更换等工作。而载波设备性能检测和载波电路预检预修工作只能利用夜间进行,那时候的设备都是晶体管分立元件,还没有集成电路,也基本没有备板,“跑电路”、查障碍、修复障碍的一系列过程都是通过我们手工操作完成。通常,一个邮电支局(或邮电所)需要一天时间,次日再赶往下一个支局(所),往返一圈,往往需要一个星期左右。

  起初,我有些承受不了,第一回下乡甚至腿上都被自行车磨破了皮,但不久便适应了。有时候,在赶往下一站的途中,骑行在乡间小路上,头脑回想着上一站的某个设备障碍被修复、完成了某项作业计划,再看看路边的“田园风光”,心情真是愉悦,小小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便油然而生。

  一年后,我被安排到县局载波室工作,从事长途载波机维护,具体负责泗阳开往淮阴(今淮安)方向的ZM305长途载波机“包机”工作。ZM305是一台12路载波机,大家都视若“珍宝”,我更感到责任巨大,生怕其哪天突然“尥蹶子”,甚至一段时间觉都睡不踏实。在载波室期间,我是上“三班倒”,一边机房值班,正常做好设备巡视、电路检测调度和维修派工,一边利用一切“碎片”时间,迅速通读《ZM305说明书》,熟悉电路原理,掌握维护规程,进而制订出维护作业计划。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往往是我和ZM305“亲密接触”之时,根据作业计划,很多维护检测项目通常需要夜间电路闲时进行。此时,我便小心翼翼地进行设备自测,然后再与淮阴端局进行设备A、B端系统全程对测,对偏离值及时进行校正,确保电路始终处于正常状态。在我的.精心呵护下,ZM305似乎和我结下了深厚情谊,直至四年后离开载波室,它从未和我“红过脸”,没有发生任何重大故障。

  在载波室工作,整天与设备为伴,设备工作声音充盈耳畔,特别是上夜班时候即使没有设备检测计划,也很难入睡。但我却很快适应了那样的工作环境和模式,因为,我把上夜班的时间,当做我学习技术、“体检”设备的最佳时机。

  1995年底,我离开了载波室,离开了那些曾与我朝夕相伴的载波机,到一个新的岗位上工作。此后不久,随着通信技术升级,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载波这一传输方式逐渐被更为先进的光纤和数字传输技术取代。

  如今,我时常想起那5年维护载波设备的日子。我总感觉,那段时光充实而美好,早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似乎从未离我远去……

  我好怀念那难忘的5年!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篇9

  前些天晚上,我正在看中央电视台全国新闻联播节目,突然客厅里电话铃声响起,我拿起电话听筒,里边传来清晰、宏亮而熟悉的声音,是我一位远在山东省荷泽市工作的战友打来的,放下听筒,我不由得想起过去打电话的一些情景。

  那年秋天,我从部队回家探亲,为了给在图河公社的一位少年时代的同学打电话,我跑了五六公里路,到沂北公社邮电所。电话打到那里,杂音太大无法通话。话务员告诉我,公社到大队的电话线路是铁丝单线路,无法和外公社人联系。我懂得这个原理,我15岁参军到部队就和电话结下了不解之缘,先是守电话(总机话务员),后来架电话、修电话。从部队转业后,我就被分配到县邮电局工作,和电话打交道就更多了,我帮亲朋好友装电话、修电话、选电话号码。到县局办公室工作后,还利用电话经常向新闻单位发稿件,其中涉及到电话方面的稿件还真不少。印象最深的是1985年春,《新华日报》一版“今日快讯”专栏刊登了《灌云县农民坐在家中和本报通电话》的消息,说的是紧靠县城的伊山镇侍沟大队农民朱炳成家装上自动电话的新鲜事,我在朱家用电话给新华日报社发稿件。当时《新华日报》快讯组组长薛恒金同志对这事很感兴趣,于是,他与老朱通了约两分钟电话,问老朱为什么装自动电话,老朱一一作了回答。1985年5月《江苏邮电报》复刊,报社总编要我给本系统的报纸多撰写稿件,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采访,写成消息《灌云县邮电局对专业户装电话实行“四优先” 》,并用电话发了稿件,很快在《江苏邮电报》一版显著位置刊登。那时各行各业都支持个体户、专业户的发展,当时全县私人住宅电话不足100户,其中专业户仅有12户人家装了电话。1997年春节的大年初二,我又用电话给《新华日报》发了《亲情、友情雨雪阻不断,灌云县农民电话拜年》的稿件,大年初四就在《新华日报》头版刊登出来。

  1993年,我在南岗邮电支局任局长时,全乡磁石交换总机容量仅60门,19个村仅有五六个通电话,39部电话中38部都姓“公”(单位)。

  过去人们梦想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如今早已变成了现实。1996年5月,在鞭炮声、掌声、欢笑中,南岗500门程控电话顺利开通。程控电话开通后,南岗电话用户逐年递增,且增长幅度相当大,至2017年底,南岗程控电话总容量已达8660门,比1978年的`50门增长了172.2倍,也比1978年全县的农话交换机总容量1490门增长了4.81倍,电话用户为6229户(其中90%以上为住宅电话),比1978年31户增长了199.94倍,也比1978年全县的农村电话用户1081户(部)增长了4.76倍。

  电信是社会的窗口,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窗口看到祖国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化,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篇10

  改革开放四十年了,老家的庙会有啥变化呢?

  这一问,还真使我对老家改革开放前后的庙会作了一番比较。

  我的老家和村镇,过去归武安管,素有“武安县八大镇,数了阳邑数和村”之称,是个有名的大镇。是大镇,会就多。三月三、四月四、六月六、七月十五,九月十七、十月初五、十一月初十等,一年总有七八个会。

  当年和村庙会最繁华的地方一一府君庙

  以前,我盼着过会,因为一有会就有亲戚来,就可以改善生活。但小孩高兴,大人发愁,主要是没啥吃。那时候,粮食有指标,每人有定量,一个会上来几家亲戚不算多,要是会会有亲戚,有的人家粮食就顶不住了。个别人家居然出现了躲会现象。即到过会这天,干脆把门一锁,躲会去了,连亲戚面都不见,一年七八个会躲几次不主要的会。现在一提这事,一些老人还觉得辛酸。主要是亲戚来了吃不起饭。有个老乡邻说,一次,他娘家侄子来赶会,吃过午饭后,才说走,天下起雨来了,真是个人不留天留。他娘出去看看天,又回家看看侄子,狠了狠心说,孩子,你们走吧,家里实在没啥吃了。这个老乡邻每每讲到这里,七十多岁的老人眼里还闪着泪花。

  现在可不一样了,一到过会,没有谁对吃再发愁了,也没有哪个孩了再为吃盼过会了。谁家都是生肉、熟肉、鸡鸭魚蛋……可着劲儿往家买,只怕弄得不体面。摆开桌子喝酒,就着鱼虾吃饭,成箱的酒往家搬。喊姥姥,喊姑姑,喊姨姨的声音此起彼伏,一片浓浓的亲情融合在空气中,再也不担心过会人多了。有的人家亲戚朋友多,一过会就盘大火,支大锅,男主人陪着喝酒,女主人炒菜炖肉,忙得团团转,过会没啥吃的日子再也不复返了。

  从我家出来二十多米就到大街,这条大街可有来头,早在隋唐有和村时就有了这条大街,后来逐渐延伸,把镇内六个村子连在一起,六个村子上万人过一个会,那人还能少?我往南看人流不断,住北走拥挤不动,从上午十点到下午两三点左右为高峰,涓涓细流汇成浩荡大军。我们小孩在人群里挤来挤去,人挨人,人挤人,摩肩接踵,整个空间都填满了人,人群之间密不透风,也不知道从哪儿来那么多人。山里人说,到和村赶会就像去了趟小北京。

  可是,眼不见之间,赶会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和村镇的会,那可是方圆十里的大会啊,也是一截一截的减少,先是南头没会了,后来中间没会了,现在北头也没会了,三里长街,楞是会不起来。总算会名没丢,挪到新开路香醋街了,但人是明显减少了。为了解这个事,我特意到和村去赶会,问人哪去了?他们说打工啊。我们这打工大都往北走,邯郸、石家庄、北京、天津,为孩子上学,为城里买房,整年忙得不行,要请他去赶会,恐怕还真没有时间,赶会的人群结构真的变了。

  我们那时赶会,想改善一下口味都难。那时候不准私人开饭店,不准私人杀猪卖肉,不准私人养鸡卖鸡蛋。吃鸡吃鸭吃魚吃虾的事连想都别想。我回忆了一下,会上只允许你卖几样简单的小吃,如羊汤、麻糖(油条)、灌肠、豆沫等,连个卖馍卖菜的都没有。自然,那时百姓也没钱下饭店。

  现在赶会可不是那个样子了,人比那会是少了,但吃的水平提高了。小吃美食比比皆是,会上专门有美食一条街,城里有的,乡里一点也不缺。本地的、外地的、甚至还有国外的,蒸的、炸的、煮的、烤的、煎的、炒的、卤的,让你不知吃啥好。过去只有汽水,五分钱一瓶,现在各种饮料像城墙一样摆放着,走亲访友,一买就是一件。几块钱一瓶水,大人小孩喝起来也很爽。还有门挨门的饭店酒楼宾馆,满汉全席,南北大餐,地方名吃,招牌一个比一个亮,美女服务员一直在向你招手。更让你想不到的是,和村新建的'香醋街,1316米长,酒楼饭店就有40余家,一次性能容纳5000人就餐,而且档次也不低,装修豪华,窗明几净,色香味型,很是讲究,至于鸡鸭魚肉,也成点缀,现在讲究绿色食品,这在过去是想也不敢想的。

  你想买点啥?现在到会上想不起来买啥!过去赶会是商品匮乏。那时是计划经济,平时都要票要证,哪有好东西去会上卖。外地商人不让来,说是投机倒把,人们转过来转过去,买不到称心的东西。要说会上没东西也不客观,主要是土特产品,在那个年代人们也没有更高的奢望,一般有用的也就可以了。

  现在到会上走一走,物质那可是极大丰富了。家用电器,日用百货,服装鞋帽,食品饮食,土特产品,一应俱全。平时,家门口超市就啥都有,一遇过会,商品摆得像山一样。哪个商家都是使出十八般武艺,想法把商品卖出去。成本价、大减价、跳楼价、买一送一、免费使用、给钱就卖……说得你心动,只要你多看几眼,有经验的生意人非让你买走不可。在庙会上,商家也成了赶会专业户,方圆几十里,哪里有会哪里去,带的商品自成体系,比你想得都全。现在的会可不是当年的会了,弄得走亲戚都不知买啥好,人家啥都有。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知不觉改变了。就拿服装来说吧,过去都是到会上买布自己做。你看那卖布的,一匹又一匹的布摆在那里,家庭主妇们挑来拣去,比比哪块花布更适合给孩子和男人做衣裳。其实那时布的颜色只有那几种,没啥挑头,穿出来都一样。卖布的标配是头顶上支个布棚子,遮阳遮雨,脖子上插个长尺子,随时准备给买主量布。手里拿个鸡毛掸子,有土没土往布匹上掸几下。多少年过去了,那个卖布的形象仍在我心头萦绕。你问有没有成衣?没有。老百姓哪里能买成衣穿。

  现在可不同了,会上卖服装的成了主角。从婴儿装到老年装,从春夏到秋冬各种时装,从内衣到套装,休闲装,正装等,价钱从几十元到上千元,让你看的眼花瞭乱。特别是到换季的时候,庙会简至成了服装世界,款式,颜色,布料,竞相上场,纷领时尚。一些女孩子们看过来看过去,家里一柜子的衣服,没穿几天又去买了,是买衣服的主角。家里的缝纫机也成了摆设,再也没听说谁还自己做衣服,一些缝纫铺早就关门了。

  庙会还有个闪光点,是过去叫庙会,庙里庙外,上香敬香,许愿还愿,鞭炮震天。现在还叫庙会,但人们很少到庙里去了。现在,政府搞三下乡五下乡,充分利用庙会这个平台,积极主动为农民服务,向农民提供科技知识,那长长的科技下乡横幅下面,挤满了渴望科技知识的专业农户。我每每看到这个场景,心中就涌起一道暖流,这不就是政府为民办事的体现吗?还有庙会上卖鞭炮的也没有了,庙会上不再放鞭炮,防污染,保蓝天,都是新鲜事。

  更大的好事来了,峰峰矿区承办第二届邯郸市旅发大会,投资上亿元,把它打造成了响堂水镇,长达800米,商户入驻140户,营业面积11000平方米,成了集响堂文化,民俗文化,滏阳文化于一体的北方水乡。特别是全国各地特色小吃汇集于此,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连续被央视、人民日报等中央大媒体报道,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每逢节假日,人如潮涌,每天在几万人以上,比过去任何会人数都多。

  古镇和村,庙会千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从地方庙会到旅游盛会,老家和村迎来了新的春天。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相关文章:

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范文(精选21篇)07-20

改革开放的意义跟影响08-30

改革开放论文(通用7篇)04-29

我眼中的元宵节作文02-24

我眼中的清明作文三篇03-03

精选我眼中的清明作文3篇03-03

我眼中的清明作文6篇03-03

我眼中的清明作文7篇03-03

我眼中的清明作文四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