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春节

更新时间:2023-07-28 15:32:47 春节作文 我要投稿

家乡的春节(实用)

家乡的春节1

  “爆竹声声一岁除”,春节是辞旧迎新最欢庆的日子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贴春联、包饺子、看春晚、放烟花、逛庙会……,多快乐啊!当然在北京过春节最有意思的事情还是要数逛庙会了。

家乡的春节(实用)

  大年初一,我和妈妈就来到了地坛庙会。一进门就看见影壁墙上倒贴着的大“福”字,象征着春天来了,福也到了!往里走,道路两旁悬挂着串串火红的灯笼。游园的人们满面春风,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前行着,有的年轻人头上还带着粉色的兔耳朵儿,有的小孩举着风车,拎着玩具,还有的小孩子骑在了爸爸的肩膀上。一支舞龙队走了过来,舞龙人身穿红色衣服,头上裹着红色的头巾,显得又帅气又精神。两条金龙被舞得不断地翻腾着,一会儿龙头高昂,双眼圆瞪,似乎要飞向广阔的天空;一会儿又翻身向下,仿佛要潜入大海;一会儿,它们又交织在一起,龙头忽左忽右,忽高忽低,龙尾也毫不示弱,随着龙的身体游走、舞动,热闹异常。那边的舞台上,正在表演狮子舞。一位小伙子手拿绣球作引导,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嬉笑追逐着绣球。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庙会上还有不少独具特色的北京年货。兔爷儿、风车、风筝、剪纸、空竹……,牵住了我的手,希望我带它们回家。刚粘好的冰糖葫芦儿、甜香的奶油炸糕、酥脆的灌肠……,勾引得我的肚子咕咕叫,很快兜里的`压岁钱就少了大半儿。一路走来,满眼的喜气,耳边不时传来风车的歌声,还有老北京特有的吆喝声,嘴里吃着酸甜的糖葫芦儿,欣赏着精彩的民间文化表演,年意盎然,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春节,不仅充满了欢乐,蕴含着家人团聚的温馨和新一年的期望,还是一种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已扎根于人们的心中,传播着古老民族的文化气息。

家乡的春节2

  早上醒上,一道和熙的阳光射进小屋.我微微张开朦胧睡眼,不经意将视线转到墙上的日历上,1月24日,春节!

  我连忙翻身起床,整理衣裳,洗梳完毕后便打开大门.一阵微风吹拂着我的脸,好凉爽!心里的感觉好凉来,一道和熙的阳光射进小屋.我微微张开朦胧睡眼,不经意将视线转到墙上的日爽!"啪!啪!啪!"大街上的鞭炮敲响了新年的.时钟,震耳欲聋,洋溢着喜气。小孩子们纷纷放起了爆竹.鞭炮爆竹声混成一团儿,冲破云霄。哈!今天可真特别,没想到一年一度的春节这么快就来了。这一天,大家特别忙,家家户户都在贴对联,挂灯笼,露出新年的喜讯。

  今天的心情特别愉快,大街上的人都喜气洋洋,焕发着光彩.春节的广告到处都有,时时提醒着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弟弟妹妹在一旁拽着我的衣角,调皮地扑闪着大眼睛,"姐,压岁钱!"一家人毫无顾及地玩耍开玩笑,连年老的爷爷也像个小孩子,在一旁憨笑着。

  夜幕降临了,开始四合。晚上也是新年最精彩的一个阶段。大家都吃着团圆饭,桌子上放满了美味佳肴,山珍海味。当然,也有传统的饺子.我们沉浸在一桌子的美味中,赞不绝口,真是"美味佳肴铺满桌,人间能得几回尝?"饭后,家里便举行了小小的联欢晚会.每个人都必须说吉祥话,若没接上要被淘汰.大家围成一个大圆圈,从我开始:"鸡年大吉!""龙马精神!""心想事成!""梦想成真!""美梦成真!"....."吉......吉......吉什么呀?"到弟弟这儿就断气了."你被淘啦!"大家异口同声,呵!可谓一呼百应!弟弟摇头晃脑地说:"什么呀?我没听到!不知者无罪!""你是不是在练摇头功哇?"不知是谁插上了一句.全家人都被逗乐了,开怀大笑.

  晚上8点,全家人围在电视机前,我们正期待已久的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这年的晚会真实别出新裁.精彩的相声,宛转的歌声,优美的舞姿,使人回味无穷。

  离正12点只有十秒了."十,九,八,七""轰!"家家户户都放着烟花,绚丽多姿,像仙女散花般美丽无穷.大家都真心祝福身边的每一个人,永远幸福。

家乡的春节3

  春节是个热闹非凡的节日,也是个辞旧迎新的日子,更是我们小孩子们期待的日子,因为我们可以穿新衣,拿红包....还有那鞭炮的声音,那饺子的味道,也深深的吸引着我。

  大年夜的晚上,我刚吃过年夜饭,就听见外面“碰碰碰”的声音响个不停。我连忙出去一看,只见天空中的烟花就像各色的星星一样,不停地眨眼睛。有的烟花像几颗流星,闪着耀眼的光彩,在漆黑的天空上一掠而过;有的烟花像闪亮的照明弹一样,把天空照的亮堂堂的,这些漂亮的烟花呈现在我眼前,好美啊!我连忙叫爸爸也给我放。爸爸拿出烟花,放在外面的空地上,点燃导火线。哇!真不敢想象,原来烟花绽放是这么美丽和神奇,简直就是一幅五彩的画!五彩斑斓,绚丽多姿,奇形怪状的'烟花络绎不绝地在天空绽放,让我和爸妈看得眼花缭乱。

  接下来我最高兴做的事就是贴“春联”!今年的春联对我来说特别有意义,因为今年的春联是我自己写的,“马年事事如人意,羊岁时时报福音”,妈妈说春联都是吉祥话,是人们祈求在新得一年里能过上快乐幸福的日子。我们全家一起装饰屋子,在客厅里,我挂了一个红艳艳的小灯笼,爸爸又在别的屋子里挂了些五光十色的小彩灯,一闪一闪,一亮一亮,有的是小礼物形的,有的是花骨朵形的,还有的带着细细的尖儿。它们有的红艳艳,红得像冬天的糖葫芦一样,有的黄澄澄....。我心想:“新的一年来临了。我暗暗地许下心愿,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的学习成绩能更进一层楼。

  初一,初二我们就要各家走访亲戚,四处问好,拜年,串门子。我起床后,先向爷爷奶奶拜年,祝福他们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然后爷爷奶奶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我,代表岁岁平安。拜年也是亲戚朋友之间互相表达祝愿的一种方式。春节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民风民俗,春节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不可缺少的地位。

家乡的春节4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节日,全球华人都会过春节,无论他身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他都会记得明天是春节,可以说春节时全球华人最开心的节日。

  那一天,儿女们都要想尽方法赶回家和父母团聚,一家人吃个团聚饭,吃过晚饭,八点左右还有十分美观、精彩的地方电视台春节晚会。一家人聚在一同,纵情享用着节日的高兴。

  我家乡的春节也是十分繁华的。春节那天,大街上张灯结彩,四处都是怒气洋洋推销年货的人们。家里爸爸、妈妈一大早起床就在清扫卫生、干家务;爷爷、奶奶则在厨房里忙这忙那,预备着丰富的菜 肴,你看有鸡、鸭、鱼、虾等等美味;我呢?嘿嘿!在那天除了吃就是玩,有心相帮大人们干事,可总是越帮越忙,气的爸爸把我轰到沙发上,指着茶几上一大堆吃的说“费事你看什么好吃你就吃什么 ,别再帮倒忙了!”唉,谁叫我是个听话的孩子呢?好吧,那我就来凑合这些好吃的食物喽!

  每家每户吃团聚饭前还会先放鞭炮,仿佛是通知他人:我们家开端吃年夜饭喽!吃完团聚饭,我的小肚子都鼓起来了,爷爷、奶奶烧得菜真实是太好吃了!这时爷爷、奶奶坐在沙发上喝着茶等着看春晚 ,爸爸、妈妈则在忙着拾掇厨房、切水果,奶奶忽然想起了什么,起身走进房间,出来时手上拿了个大大的红包。“噢!奶奶给我压岁钱喽!”我兴奋地叫起来。接着爷爷、爸爸、妈妈都会给我个大大 的.红包,“哈哈,发财了!”我可快乐了!妈妈笑着说我是个小财迷,她说这些压岁钱最次要是用于我的学习上,也可以用于我的兴味喜好上,比方我爱运动,就可以用于购置那些体育器具上。

  窗外都是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各式各样绚丽的烟火照亮了夜空,有红的、绿的、蓝的、黄的······仿佛一朵朵美丽的鲜花,在空中绽放,孩子们围着烟花纵情的欢跳。

  我喜欢家乡的春节。

家乡的春节5

  依照我们家乡的习俗,在腊月二十五左右,就开始筹备春节所必需的吃、穿、用、玩的物品等等。

  每当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开始制作一种类似炸虾片的年货。这种年货,是用米浆原料做出来的,每到小年那天,奶奶就开始做炸虾片。我观察到炸虾片的做法,如下:首先把米浆放在盆里,一边加粉,一边搅拌,直到变成米糊状;接着将米糊摊薄,晾至半干成固体(能成形);然后将其切块,有的是方形、有的是圆形、有些手艺好的人,将它制作成鱼、虾的形状,各式各样,什么形状都有;切好的虾片还要继续晒干,晒至水分为百分之零为止;最后将晒干的虾片放入油锅里炸。那虾片一到油锅,立即膨胀,像花朵瞬间绽放。这时得立刻捞起,就这样,虾片就大功告成啦!那味道好极了,又脆又香,有奶奶的味道,有爱的味道,令人垂延欲滴。

  准备好年货,准备好爆竹,便到了除夕。

  除夕这天十分热闹,也十分喜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爆竹声此起彼伏。早上吃过早饭后,爸爸就开始贴春联,而我,在一旁帮爸爸看春联是否贴正,这是我最喜欢干的活了。妹妹帮着爸爸传递贴春联的`浆糊,妈妈就帮着爷爷奶奶在厨房里忙活着,每一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吃过午饭后,便开始煮年夜饭了,六点左右,到处都是年菜的香味。年夜饭中,必定会有鱼,寓意年年有余;也必定会有鸡,中国的传统无鸡不成宴。这里,我要介绍一下家乡特有的大炒盘,大炒盘是用萝卜丝、猪肉丝、鱿鱼丝、香菇丝、冬笋丝、蒜苗丝等等混炒在一起做成的。大炒盘的颜色五彩缤纷,因为有冬笋,所以吃起来爽脆可口,鱿鱼和香菇的味道扑鼻而来,令人回味无穷。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是与家人一起吃团圆饭,穿着喜庆的红衣裳,一起坐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我们小朋友还会玩烟花、玩捉迷藏等等,热闹万分。

  我喜欢在家乡过春节,喜欢它的年味,喜欢它的热闹,喜欢和爷爷奶奶团团圆圆在一起……

家乡的春节6

  “春节”这个词大家肯定都知道。今天,我就要向大家介绍我们大家的家乡——中国的春节习俗。

  在除夕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压岁酒”,也叫“守岁酒”。当然,家中有人在外地时,总是要尽快赶回来,和家人们一起吃“年夜饭”和“团圆酒”。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呵呵,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大家了解春节的习俗了吧。祝大家幸福、快乐!

家乡的春节7

  我们春节最热闹的日子是除夕,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五天。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开始打扫卫生。男人擦玻璃贴对联;女人捏饺子,煮肉;孩子们打零工。晚上全家人一起看联欢晚会,吃年货,听外面的鞭炮声,到处都是过年的味道。除夕半夜才睡觉,俗称守岁。古代守岁的目的是赶走新年动物,祈求平安。如今,养老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代表着辞旧迎新,暗示着不幸福。

  在老家,第一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在门口放鞭炮。新年第一天一开门,就要为鞭炮开门,开始新的一年的顺利开始。俗话说:年中鞭炮声远去,又回到空中,充满了寰区。接下来我们要吃饺子,饺子一个个看起来像元宝,有发财的意思。

  农民的谚语里第一天有饺子,第二天有面条。昨天吃完饺子,今天该吃面条了。吃面条一定要顺口,也就是说新年顺利。第二天也是探亲的好日子。婆家过年的媳妇今天回娘家,一家人一起吃顿好的。这一天的餐桌礼仪尤为突出。桌上世代数最多的.人不动筷子,其余的不能动;倒水倒酒。将根据他的资历从大到小;吃鱼的时候,先喝一圈酒,再放一套鞭炮,千万不要吃鱼眼。

  第一天和第二天走完亲戚朋友,第三天就休息了。第三天,走亲访友不合适,容易和人吵架。我们有三年级烧门童纸的习俗,这意味着新年假期结束了,我们要创业了。还有一个三年级老鼠结婚的传说。人们经常在角落里放一些米饭和花生,让老鼠把它们带走。

  第五天俗称“破五”。从第一天到第五天有很多禁忌。不能生火也不能打扫。但是到了第五天,这个禁忌就可以打破了,所以俗称“破五”。这一天,我们会在家里从里到外放鞭炮,把所有的霉运都吹灭。一大早就可以看到人们在路口放鞭炮祭拜五道神(五道神是财神的一种)。第五天,人们经常在路口等候,以便比别人更早见到五道神。五天为财源,一年为赏赐。谨防在别处早会神,连夜抢道。

  总有人说过年越来越没味道了。冯骥才说:新年浓浓的味道其实是为了了解自己的文化,关注自己的节日,不再忽视精神需求,让新年的味道随着对过去的回忆慢慢淡去。

家乡的春节8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我们过春节也自己的风俗习惯。

  家乡的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年货。不可缺少的年货有:川糖、炒米糕、粉皮、芝麻酥、花生酥等。一般都要在二十五日前准备好。

  腊月二十五为入年界,俗称鬼锁山门。在这天人们不能砍柴割草,而是在家大扫除,搞卫生,迎接新年。这天也是跨入新年的界定日期,也就是说过了几天就进入过年阶段。在外工作的人都要在这天赶回来。

  除夕日这天最为忙碌。早上刚吃完早餐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祭祖先,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第二件事是贴春联、年画,家家户户都贴上新的.对联,显示出万象更新。其次是送灶君,因过程很复杂就没有什么人做了。年晚的团年饭最为隆重,菜肴丰富,一家老少十几口人围在一起,闲聊着趣事,其乐融融。晚上不可以睡觉,都要守岁,大人们为了不让孩子早睡便给压岁钱让他们买爆竹玩,孩子们玩着玩着就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睡觉。正月初一凌晨,刚跨进了新的一年,家家户户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连绵不绝,此时的景象最为热闹,人们也最为开心······

  大年初一至初四一般都是去拜年,走亲戚之类的,小孩也跟着去拿利是。年初五大多店铺开张了,人们的生活陆续恢复正常。

  我的家乡虽然是个较小的城市,但它也跟其他城市一起过年,也过得分外热闹。

家乡的春节9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烧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拜个年,一年一年保平安”,这首歌谣从古唱到今,传承着我们家乡的习俗和文化。

  一走进腊月,家乡的年味更浓了。旧时的过年就是从八月初八开始,到按历年正月十五才结束,现在,亦是如此。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日。比较讲究的人家,每逢这天早上会吃“腊八粥”,泡“腊八蒜”,以示欢庆丰收,预祝来年五谷丰登。

  喝完了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吃完了泡得发绿的`“腊八蒜”,在孩子们的期盼中,我们迎来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在这一天晚上,各家各户都在灶王神像勉强摆上糖瓜,山楂,柿饼,红枣,花生等,求灶君“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俗称“辞灶”。过了这一天,在外经商、打工、求学的游子心怀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开始陆续返家,一路上无数次想象见到亲人的激动场面。家中的亲人也怀着丰收的喜悦,开始陆续购买鸡鸭鱼肉、酒菜、香火、鞭炮等,称为“办年货”;蒸馒头、打米糕、出豆腐,称为“办年饭”,这些年饭可以一直吃到二月二。

  初夕傍晚,全家老幼聚在一起,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共享天伦之乐,叫“辞岁”,然后大家将屋里堂外置办得灯火通明,通宵达旦,彻夜不眠,谓之“守岁”。等到大年初一,人人穿上崭新的衣服,走街串户,互致新年的祝福。从初二开始,人们开始盘算着走亲戚,侯客人。

  迎来送往十几天,新年的另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人们纷纷走上街头,点花灯、放烟火、玩龙灯、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打腰鼓,尽情宣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就是家乡的新年!

家乡的春节10

  我的家乡在广东湛江,这里最热闹,最欢喜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

  过春节之前,人们为了除旧迎新,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意在把不吉利的气息都扫走。

  除夕可以说是春节的重头戏。这天,我们都要回奶奶家祭祖拜神,还要贴对联、门神,还有倒“福”字,据说是为了驱赶年兽。晚上,家家户户和和美美地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看春晚。满桌子摆的都是吉祥菜,有寓意着“年年有余”的鱼,“发财就手”的猪手,“好事连连”的蚝士,“年年高”的年糕,“生财”的生菜……吉祥且味美。吃过团圆饭,小孩子们大都去放鞭炮和烟花,大人们大都在唠家常,到处充满温馨的味道。

  除夕夜守完岁,就是大年初一了。有人会回到乡下,吃素、拜年;有人外出游玩、逛街。这一天,街上到处红红火火,人山人海,充满着过年的喜气。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粤西人一般会过“年例”,据说是为了纪念为人类带来幸福生活的冼夫人。我们村的年例是在正月初十。那天,村里会举行游神活动,很多人都出来烧香拜神,把游神的队伍围得水泄不通。游神所祭拜的神灵一般都是古代神话故事里的仙或佛。那阵势气派着呢,让人还真以是神灵下凡了!在年例活动中,我们还可以观看到一些非常特别、平时看不到的节目——“穿令箭”(用一支令箭穿透两颊,只要涂上银灰,一点痕迹都没有),“滚刺床”(村里会请些高手滚过有荆棘的'床,意为来年披荆斩棘,不怕困难)。这些节目精彩缤纷,充分地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眨眼,春节在吃完元宵节的那包汤圆后便结束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却令我记忆犹新!

  我爱家乡的春节!

家乡的春节11

  咱们家乡虽然地方小可过起春节来却异常热闹。每年过年时你会发现咱们家乡过起节来还保留着许许多多老习惯!

  一般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咱们这儿才算开始过年,小年那天。接上十分热闹,大家蜂拥而至,为的是抢购年货,这天夜里天中早早的开满了那些五彩缤纷的花儿。这些花儿是那些花匠们望尘莫及的。老人们则在这天夜里在灶台上送“灶王爷也和奶奶”上天小孩们就会围在灶台上,为的是完事后得到灶台上那几颗香甜的糖吃。

  小年一过大家更加繁忙——大人们忙着准备着年夜菜、大扫除呀等;当咱们小孩却悠悠闲闲的在大街上放爆竹,整个大街上“噼——里——啪——啦”的声音连成一片。老人们也繁忙至极:忙着买些香烛、对联、门神等

  终于大家久等的大年就到了,咱们这群孩子们欢喜的就像个个在过生日似的,高兴的劲头甭提有多高了!大街上已经冷冷清清的只有一些买烟花爆竹的小贩在摆摊,此时每家每户里每个人不是打牌就是看电视。千万不能做事,因为这么做别人会称你为:做事从年头做到年末的人。吃完饭后就要开始守岁了,除了很小的婴儿外,不能有人睡觉!每人必须守岁!

  这天夜里,老人又忙着摆好烛台将灶王爷爷奶奶接回家中。每人好要吃象征着吉祥的煮饽荠。夜里,家家户户燃放着烟花,多美丽的烟花啊!无颜六色,一会天女散花,一会枪林弹雨,七色的`小球一颗颗落下,犹如一道彩虹。“通!”地面上又升起个通体发红的大火球。它飞到半空,“啪”的一声,化作千万颗小火星飞溅开来,拖着长长的、闪光的尾巴缓缓落下,好似翩飞的蝴蝶,从空中旋落;又好似被风吹散的蒲公英,不知是哪个调皮鬼,给它们涂上七彩的颜色。

  大年一过新年的一个高潮又来了,大街上很多赏灯的人。每个小孩手中提示一个小灯笼,里面还会发出音乐,整个大街一片沸腾。家家户户到会在此时此刻燃放掉家中所有烟花。

  终于,元宵一过,大家又会到了自己原先的生活轨道了。

家乡的春节12

  伴随着隆冬的不期而至,年离我们也越来越近了。俗话说∶“大人望插田,小孩盼过年。”小孩子盼过年的主要原因就是∶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有压岁钱收,有烟花爆竹放。

  我们这里过了腊月二十五,村里人就纷纷开始打糍粑了,那场景很是壮观。往往三五户相邀,将浸泡好的糯米搬到一宽敞户家里,大锅大灶、干柴猛火,一会儿工夫,甑里的糯米就蒸得热气腾腾,香飘满屋。趁大人们将蒸熟的糯米倒进“地窝子”(对舀子)里时,小孩子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地窝子”里抓上一把香喷喷的糯米饭塞入口中。接下来有四五个男将(年轻力壮的男人)各持一根木棒,围着“地窝子”你上我下,“快、准、稳、狠”地杵起来。“嗨哟!嗨哟!”很有节奏。小伢们也围着蹦蹦跳跳,嘴里跟着“嗨哟”。不一会儿,糯米饭就变成白色的.黏糊状了,男将们紧接着用木样“白色黏糊状”撬起来,搁到撒有膏粉状的门板上,一位年长者将用涂满茶籽油的手将这糯米饭做成一个圆圆的大饼,象征着团团圆圆,圆圆满满。

  大年初一,小孩子们一大早就起床了,跟着隔壁的哥哥姐姐,浩浩荡荡,到各家各户去拜年。来到主人家,哥哥姐姐们会向主人拜年,并说一些吉祥的话,主人听后,立刻露出笑脸,一个劲儿夸我们乖。然后从房间里拿出一盘零食,各种各样的都有,帮我们装满口袋,临出门前,还会让我们再抓点儿手上吃。有时,到爷爷奶奶家拜年,叔叔婶婶就会在一旁起哄∶“拜年可不是嘴上说的,拜年是要拜的,不拜可没压岁钱哦!”一听到有压岁钱拿,“扑通”一声跪下一大片∶“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寿比南山!”此时,爷爷奶奶、叔叔婶婶们都笑得合不扰嘴。拿到压岁钱了,向主人道谢后,便要开往下一家啦!

  现在,我的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家乡的节日活动也越来越丰富。何止是春节,一年到头,每天都像在过节,天天都是快乐的!

家乡的春节13

  我的家乡在华州,在这里,人们最注重的还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人们把欢乐、希望都寄于春节,寄于过年。

  每年一到腊月,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都在为过年的吃穿做准备。腊月下旬,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去集市上买年货。繁华热闹的大街上,人山人海,浩浩荡荡,就像一条大长龙,只见龙头,不见龙尾。走在人流中,真的是摩肩接踵,别提有多挤了。这时候,我们只想速“战”速“决”,赶快回家,离开这个闹腾腾的“大蜂窝”。

  终于,到了大年三十。这个晚上,也就是所谓的除夕,除了一些小小孩子,大人们都会去熬夜守岁。在新年的.钟声敲响之后,我和爸爸、奶奶来到了楼下,准备放炮。那时候,远近的鞭炮声连绵不绝,噼里啪啦地响着。我拿着心爱的的小炮和烟花,用打火机点燃时,心里害怕极了,生怕那溅起的火花把我伤了。我小心翼翼,连点了几次都没点着,心里越发紧张。终于,在第五次时,点着了,我吓得赶紧就跑。随着鞭炮发出的清脆响声,我的心里也如释重负,脸上露出了愉悦的笑容,我高兴得如同一只刚出笼的小鸟,边跑边叫。

  除夕之后,人们期待已久的春节高潮就来到了。家家门前已经贴上了鲜红的对联,挂上了耀眼的红灯笼。春节一早,鞭炮声又开始席地而“唱”。每个人都换上了新衣服,个个精神抖擞。在春节这一天,人们开始吃年前买的各种年货,每家每户的餐桌上几乎都摆上了大鱼大肉,还有酒。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说着家常话,个个脸上都露出了灿烂满足的笑容。这样的日子,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初五左右。

  可是,因为今年疫情严重,所以春节也过得没有往年那么热闹了,之后的元宵节,街上也是冷冷清清。多么希望疫情能被快速控制,恢复平常的热闹和自由。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总是那么绚丽,那么热闹,那么特别,那么让人回味无穷。

家乡的春节14

  我的家乡在安徽省的涡阳县,我们那里的春节习俗与别的地方不同,想知道吗?那我就告诉你吧!

  在我们那里春节是老百姓最看重的节日。家家户户的锅内于除夕夜先兑好水,篦子上放包子、馒头,据说是不能空锅。不仅如此,妈妈每次都会在水缸里打满清水,还在水缸里放上大葱、蒜苗、还有菠菜,然后还要说一句吉祥话:“做人要诚实,守信,一青二白,清清白白。”

  农历正月初一,要早起,开门放三声“大雷子”,谓开门炮。男人要先起,在中堂设香烛,给灶王爷上香,准备早饭。据说女人一年四季做饭做家务,很辛苦,今天晚起会儿享享福,所以这日早餐就交给了男人。

  在太阳出来前不能倒水;当日不能扫地,否则老人常说会把好运与财运赶走的。也不能用剪刀,这些工具是“破”,也是破运,破财的意思,不吉利。家人起床不催叫,全家起来后换新衣,拜天地尊长。早上一定要吃一口蒜,一口馒头,寓意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平安。

  早上不吃荤,吃“扁食”。扁食是我们那里对形状像月牙儿的素饺子的俗称,里面的馅儿是韭菜、鸡蛋、粉丝、麻花拌在一起的,放上佐料再加上香油,那味道真叫一个香。做的时候韭菜要切碎,鸡蛋要在锅里炒熟,粉丝要切碎,麻花要用擀面杖压碎,饺子皮要温水和面擀成的.。

  年初一吃完饭后要亲邻互相走动好给长辈拜年,行磕头礼,这是最开心的时候,因为会收到很多红包;初二开始走亲串友;初三走姑姑家;初四走岳丈家,这是爸爸的说法,其实就是跟着妈妈回姥姥家。这天妈妈的脸像花儿一样美,因为小公主要回家了;初五就不能走了。亲戚回过来拜年一般要相隔一日,否则被称为"拜跟脚子年。”

  这就是我家乡过春节的习俗,不知道你家乡的习俗是怎样的?

家乡的春节15

  春节,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也是全家团圆的时刻。对于以家庭为重的中国人来说,无论身处何方,都会聚在一起过春节。对于我来说,家乡的春节就是那么温情满满。

  我的家乡在萧山的一个小村庄——杏花村。虽然不是“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杏花村”,但我们村里也有杏花酒与杏花糕。“杏花村”,每户人家的院子里不种几株杏花树怎么行呢?杏花开后,顽皮的孩子都要去摇一摇,杏花如雨一般落下,颇有“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情趣。把杏花拾起来,放入罐子里,等到年三十的前几日,打年糕时放一些,酿酒时也撒一些。香甜可口的杏花糕,浓郁诱人的杏花酒就这样诞生了。大家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感觉心里暖洋洋的。即使屋外鹅毛白雪,大家也觉得这冬夜是温柔的,温馨的。

  我最爱大年三十了!一家人围在大圆桌前,中间放着一个铜铁锅,热腾腾地炖着火锅。桌上放满了佳肴,炸鸡、熏肉、烤鸭、桂鱼……应有尽有。吃到一半,奶奶会乐呵呵地端上一大盘饺子。大家吃得再饱,都会如“饿狼”一般扑上去抢着吃。一开始,我摸不着头脑,后来才知道原来饺子里藏着小秘密。一盘饺子里,有六只饺子馅儿中藏着铜钱币。吃到了钱币,在新的一年里,会事业有成,心想事成。吃到钱币的人,总会大叫起来,拿着钱币手舞足蹈,即使他是个成年人,也如孩童般天真无邪。我能感受到,大家吃的是饺子,心里装的是对新的一年满满的期望。吃完年夜饭,大人们总喜欢带着我们去屋前的大空地上玩掼炮。掼炮一碰触地面,便“噼噼啪啪”地作响,响声接连不断,如一段段清脆的音乐,有“好运连连”的寓意。

  如今,我的家乡杏花村,因为城市建设需要被拆迁了。它为人们交通出行的便利而“献身”。家乡的`小伙伴们也很难得再相聚,我非常舍不得。有一天,突然读到琦君笔下的《桂花雨》时,那杏花摇落的场景便更加清晰,难以忘怀。

  家乡的春节,是让我怀念的,向往的。就算我现在过的春节再华丽,也抵不上你的一分一毫,你永远在我的心尖。

【家乡的春节】相关文章:

家乡的春节09-04

家乡春节作文04-05

家乡的春节作文【经典】07-23

家乡的春节作文06-06

家乡春节作文01-15

家乡春节的作文01-15

家乡春节的作文01-08

家乡的春节作文06-12

家乡的春节作文[精选]07-17

【精选】家乡的春节作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