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春节作文

更新时间:2024-01-07 07:25:20 春节作文 我要投稿

家乡的春节作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乡的春节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家乡的春节作文

家乡的春节作文1

  家乡的春节习俗并不复杂,除去那较为简单的仪式外,剩下的时间与空间里,皆是无尽的欢声与笑语。而那早已约定俗成的仪式中,也包含着对先祖的纪念,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土家人重情谊,过年之前,定要按长幼或远近给先祖们上坟,说是给先祖备“钱”买年货,而且祭祖时要按已故长辈的辈分高低来确定先后顺序上坟。上坟时要用标准的三叩首。上坟还只是第一道礼节,待到春节那一天,要在团年饭前摆上一桌“亡席”,还在桌下烧纸钱,说是让先祖们先享用,烧纸钱是给他们的拜年钱。

  土家人住山区,山上天寒地冻的,所以在守夜时便有了围坐火堆的习俗。但凡是农家人,家里都有一间专烧柴的房子,多用于熏肉和取暖。我们常在祖母家守夜。每逢年关,祖母总是要准备许多木柴,特别是要找出一根大柴来充当守夜时的“火主”。

  每当守岁之夜来临,夜幕袭来,祖母便会将一堆上好的引火物点燃,那淡黄色的火苗如金子般美丽,偏又是那么的热,让整个屋子里充满了热气。欢声笑语也随之解冻,随着火苗的不断跳跃,一些较细的木柴已经开始燃烧起来,而较粗的也渐渐冒出了青烟。有的木柴未干,则一头冒出了青烟,另一头开始渗出水珠,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由于祖母在一旁不断地吹火,一会儿,“火主”便燃了起来,火焰染上了一丝红色,映在祖母脸上,喜气洋洋的,映在我们脸上,也平添了一丝欢乐。农家讲究不生二次火,尤其是点燃后的岁火,更是马虎不得,徜若这“火主”不能一回点燃,那整个春节便没有了喜庆的气氛。“火主”还得燃一夜,徜若中途断了火,那便象征这一家会断了香火,一年都没什么喜庆味儿了。

  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千家万户几乎同时打开大门,先迎一阵财神等吉神之后,再将鞭炮点燃,一时间,黑夜变白昼,万千鞭炮如同惊雷般振天撼地,数不尽的烟花在天空诞生,毁灭虽只有一瞬间,却如万千朵仙花,异草般美丽,在天空中争奇斗艳。

  炮竹响起不过瞬间,结束也不过瞬间,但那新春的祝福,却送进了人们的心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家乡的春节有着家乡的味道,正如那爆竹声后的春说起过年,我们这些小孩子可就来劲儿了!有吃、有喝、有玩,还有压岁钱拿,谁不开心哪?除此之外,在异地打工挣钱的劳动者们也能回到家乡,和家人们一起快快乐乐地过春节,真可以说是:“皆大欢喜”啊!现在,每当读到《元日》这首诗,我就仿佛回到了那个记忆犹新的春节……

  从大年三十那天的中午开始,大人们就开始忙了。见我们在一边儿闲着没事,就赶着我们去洗澡,换新衣服。而爸妈他们呢,则是负责把前几天买来的供品整齐地放在篮子里,待全家都整理好后,再一同前去上香。上完了香,就该“烧元宝”了,这可是我们大展身手的'好时机。我们各自从篮中拿了一叠,几个几个地往火炉里扔。六岁的小华由于个子太矮,只好来到了小哥的面前,张开双手,摆动了一下身子。没办法,小哥只好放下手中的“活儿”,把她抱起来,让小华也往里“投”几个元宝。“投”完后,小华才衣服“心满意足样”地从小哥身上下来了。

  从庙里回去后,大家就差不多可以开饭了。饭桌上,我们简直可以说是“狼吞虎咽”,见到好吃的就往嘴里塞:什么鱼饺,什么烤鸭,什么肉丸子……只要是好吃的,我们绝不放过。之后再灌下一大瓶雪碧,整个人就够撑的了。反倒是白米饭,被我们“晾”在一旁,纹丝不动。

  团圆饭过后,夜幕降临了,这又到了我们放烟花的好时机。一根根焰火棒如星星一样,闪出绚丽的火花,我们拿着它在半空中挥舞,用它来尽情地画画……

  等玩完了,我们气喘吁吁地回到家中,突然想起还有“红包”没领呢!于是,几个人又凑到了爸妈面前,吵着要“红包”。受不了,他们只好从衣兜里抽出三个红包来给我们……夜晚,我躺在床上,忽然想起自己说过还要看春晚的呢!但是实在是太累了,就进入了香甜的梦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每当读到这句诗,我心中又荡起了一阵美丽的涟漪……

家乡的春节作文2

  我的家乡在福州。在福州的日子里,有许多美好的回忆,最令我难忘的要属今年的春节了。

  除夕傍晚,“孩子们,出来放鞭炮了!”

  爷爷大声的喊道。我、姐姐和哥哥听到爷爷的声音,高兴地从房间里跑出来。出来一看,爷爷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打火机和一盒鞭炮。爷爷看见我们,着急地说:“快点来!我们去公园放吧!”

  我们异口同声地答应了。

  到了公园,放鞭炮的人还真不少!

  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欢笑之中。“瞧,那有个饮料罐!”

  哥哥指着远处说道。我们顺着哥哥指这那个方向看去,只见一个饮料罐静静地躺在地上。我们走过去,捡起了饮料罐。爷爷疑惑地问道:“拿它干什么?”姐姐笑着说:“爷爷,我们可以把鞭炮放在饮料罐里放啊!”

  爷爷拍手说道:“好建议!”

  哥哥拧开饮料罐的盖子,把里面剩余的饮料倒掉,放在了地上。爷爷把鞭炮和打火机递到我们面前,问:“你们谁来?”哥哥自告奋勇:“我来吧!”

  爷爷就把鞭炮和打火机给了哥哥,他接过鞭炮和打火机,先从里面鞭炮盒里取出一根,蹲了下来,然后按住打火机的开关,打火机里立刻喷出火,哥哥再把鞭炮伸向火。鞭炮点着了,他看准了饮料罐的口,迅速把鞭炮扔了下去。姐姐呼喊道:“快后退!”

  我们往后退了几步。“啪!”

  饮料罐跳了起来,随后就落地了。过去一看,饮料罐已经黑了。

  姐姐又提了个建议:“我们把鞭炮插在土里放吧!”

  我们全赞同了。“那这次要谁来呢?”哥哥边盯着我,边问。爷爷拍拍我的肩膀,说:“伟伟,你试试吧!”

  我摇摇头,皱着眉说:“不要!”

  姐姐劝道:“勇敢点啊!

  你看看哥哥都没事。”“是啊!男孩子就应该勇敢点,什么都要去尝试!”哥哥也劝我。我只好勉强地点了点头。“给你!”

  哥哥把鞭炮和打火机给了我。我拿着鞭炮,手拼命地颤抖,好像手中的鞭炮随时都会爆炸,我有点后悔了。“怎么了?”哥哥问我。我结结巴巴地回答到:“没啊!”

  姐姐告诉我:“那里有土,你去那边放吧!”

  我听了,慢慢地走过去。然后,从地上找了根木棍,挖了一个小坑,从盒子里拿出一根鞭炮,插在小坑里,接着把旁边的土按实。我的手好像没力气了,按不住打火机的开关,头上也冒出了冷汗。我停了下来,心里默念道:“勇敢点!加油!”

  我鼓起勇气,按住打火机的开关,点燃了鞭炮,我赶紧跑走。鞭炮响了,同时也响起掌声,爷爷对我竖起大拇指,表扬道:“你成功了!”

  我自信地笑了笑。

  吃年夜饭了!

  一家人围坐餐桌上,餐桌上的菜勾走了我的魂。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桌上有我最不喜欢吃的一个东西――鸡蛋,看到它,我头都大了。“你们想不想要压岁钱啊?”奶奶手上拿着三个红包,问我们。我们叫道:“要!”

  奶奶诡异地说:“想要红包,就要回答我的问题,你们知道春节的传说吗?”哥哥激动地说:“我知道!

  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他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每到除夕,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奶奶递给哥哥一个红包,说:“真棒!”

  搞得我和姐姐既羡慕又嫉妒。这时,奶奶笑了,她说:“开个小玩笑,看你们对春节的了解有多深,答不出来,红包还是照样给的!”

  说完,奶奶把红包也递给了我和姐姐。爸爸批评道:“收了奶奶的红包,该说什么?”我们就愧疚地对奶奶说:“谢谢!”

  所有人都笑了,欢笑声在屋里回荡……

  这个春节我过得很开心,一家人其乐融融,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家乡的春节作文3

  我的家乡在福州。在福州的日子里,有许多美好的回忆,最令我难忘的要属今年的春节了。

  除夕傍晚,“孩子们,出来放鞭炮了!”爷爷大声的喊道。我、姐姐和哥哥听到爷爷的声音,高兴地从房间里跑出来。出来一看,爷爷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打火机和一盒鞭炮。爷爷看见我们,着急地说:“快点来!我们去公园放吧!”我们异口同声地答应了。

  到了公园,放鞭炮的人还真不少!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欢笑之中。“瞧,那有个饮料罐!”哥哥指着远处说道。我们顺着哥哥指这那个方向看去,只见一个饮料罐静静地躺在地上。我们走过去,捡起了饮料罐。爷爷疑惑地问道:“拿它干什么?”姐姐笑着说:“爷爷,我们可以把鞭炮放在饮料罐里放啊!”爷爷拍手说道:“好建议!”哥哥拧开饮料罐的盖子,把里面剩余的饮料倒掉,放在了地上。爷爷把鞭炮和打火机递到我们面前,问:“你们谁来?”哥哥自告奋勇:“我来吧!”爷爷就把鞭炮和打火机给了哥哥,他接过鞭炮和打火机,先从里面鞭炮盒里取出一根,蹲了下来,然后按住打火机的开关,打火机里立刻喷出火,哥哥再把鞭炮伸向火。鞭炮点着了,他看准了饮料罐的口,迅速把鞭炮扔了下去。姐姐呼喊道:“快后退!”我们往后退了几步。“啪!”饮料罐跳了起来,随后就落地了。过去一看,饮料罐已经黑了。

  姐姐又提了个建议:“我们把鞭炮插在土里放吧!”我们全赞同了。“那这次要谁来呢?”哥哥边盯着我,边问。爷爷拍拍我的肩膀,说:“伟伟,你试试吧!”我摇摇头,皱着眉说:“不要!”姐姐劝道:“勇敢点啊!你看看哥哥都没事。”“是啊!男孩子就应该勇敢点,什么都要去尝试!”哥哥也劝我。我只好勉强地点了点头。“给你!”哥哥把鞭炮和打火机给了我。我拿着鞭炮,手拼命地颤抖,好像手中的鞭炮随时都会爆炸,我有点后悔了。“怎么了?”哥哥问我。我结结巴巴地回答到:“没……啊!”姐姐告诉我:“那里有土,你去那边放吧!”我听了,慢慢地走过去。然后,从地上找了根木棍,挖了一个小坑,从盒子里拿出一根鞭炮,插在小坑里,接着把旁边的土按实。我的手好像没力气了,按不住打火机的开关,头上也冒出了冷汗。我停了下来,心里默念道:“勇敢点!加油!”我鼓起勇气,按住打火机的开关,点燃了鞭炮,我赶紧跑走。鞭炮响了,同时也响起掌声,爷爷对我竖起大拇指,表扬道:“你成功了!”我自信地笑了笑。

  吃年夜饭了!一家人围坐餐桌上,餐桌上的菜勾走了我的魂。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桌上有我最不喜欢吃的`一个东西——鸡蛋,看到它,我头都大了。“你们想不想要压岁钱啊?”奶奶手上拿着三个红包,问我们。我们叫道:“要!”奶奶诡异地说:“想要红包,就要回答我的问题,你们知道春节的传说吗?”哥哥激动地说:“我知道!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他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每到除夕,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奶奶递给哥哥一个红包,说:“真棒!”搞得我和姐姐既羡慕又嫉妒。这时,奶奶笑了,她说:“开个小玩笑,看你们对春节的了解有多深,答不出来,红包还是照样给的!”说完,奶奶把红包也递给了我和姐姐。爸爸批评道:“收了奶奶的红包,该说什么?”我们就愧疚地对奶奶说:“谢谢!”所有人都笑了,欢笑声在屋里回荡……

  这个春节我过得很开心,一家人其乐融融,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家乡的春节作文4

  说起春节,大家一定知道,过春节可以去好朋友家串门,还可以收到很多很多的红包!总之,就是快快乐乐的玩几天。

  可是,你知道春节的来历吗?不知道?不用着急,让我慢慢告诉你:传说,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后来,人们为了驱赶年兽,在年兽来到的那一天,便在门前贴上红纸,张灯结彩,后来就渐渐地形成了现在的春节!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在过春节时,我们的爸爸妈妈会在门前贴上一对红色的纸,红纸上面写满了字,那叫什么呢?那叫春联!华夏族的首领黄帝,很重视神荼、郁垒捉鬼的故事,便制定了一个节目的仪式:每当除夕时,各家各户在自家门口立下两个桃木神像,在门相上悬挂苇子编的绳索,在内门上画老虎,以此来镇邪,求得来年的幸福。这个习俗在汉代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

  汉代以后,门旁的桃木神像逐渐演变、简化为桃木板,这就是“桃符”。到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在除夕时,叫人在两块桃木板上刻了两句诗:“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对联。由于桃木是红色的,以后便被用纸写的字代替,一般对联都用红色的纸写成。由此以后,逐渐演变成今日的形式。

  过春节时,大人们会买来很多花生瓜子这类零食招待前来拜访的好友,并买来火红的灯笼挂在阳台上。而我们小孩子就伸手要压岁钱或者跑到大街上和好朋友手牵手去看花灯。在家乡的大街上,到处都是花灯:有正在飞腾的龙,有在拜年的小孩!

  人们也高兴极了,喜气洋洋地观赏美丽的花灯。大街上,所有的店铺都挂上了大红灯笼,所有的.人都在互相说着吉利的话:“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广场上,父母和他们的孩子在放烟花,各种各样的烟花映红了半边天,有“萤火虫”,“小星星”……小孩子们可高兴了,穿着父母为他的买的新衣服,绕着广场跑来跑去,却不知道自己的小脸儿都红了!

  与此同时,家家户户都开始包饺子了。先拿出一片饺子皮,往里面放一点已拌好的饺子陷,再蘸一点水,往旁边涂一圈,一捏,一个精美的饺子就做好啦!做好一堆饺子后,就把这些饺子倒进煮沸腾的水里。随着一声:“开饭啦!开饭啦!”全家男女老少都聚集到餐桌上,品味着美味的饺子。

  说起饺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或“烫面饺”。以后渐渐形成习俗,逢年过节没有饺子吃是万万不行的。1400多年的历史让饺子在老百姓心目中扎下了根。饺子渐渐成为中国饮食的代言词。

  过去,春节只是中国人自己的节日,跟外国根本扯不上什么关系;可如今,外国人也过上了中国节,可见,这几十年来,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是节节高!哈哈,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怎么样,挺好吧?最后在这里祝贺大家春节愉快!

家乡的春节作文5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我最喜欢春节。春节最好玩的事儿是什么?我想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是放烟花,我也这么认为。因为它很漂亮,也有许多花样。不过,你敢放烟花吗?我以前不敢,但是上一次,我超越了自己。

  大年三十悄悄来临了。记得那天我特别高兴,因为可以放烟花了。晚上6点,我迫不及待地问爸爸:“我们什么时候去放烟花?”爸爸说:“7点就去。”到了7点,我们就出发了。

  到了楼下,爸爸用打火机点燃了一支摇花,我兴高采烈地接过一支。那火光好似闪电,但美中不足的是它发出光亮的时间太短了,刚点着一会儿就灭了。

  爸爸拿出“转碟”,点燃了导火线,导火线烧到头了,“转碟”便开始四处乱窜,而且还发出五彩缤纷的光芒。

  “来放‘转碟’呀!”爸爸大叫。“我不敢!”我回答说。爸爸“挑衅”地说:“‘大宝塔’‘小宝塔’都敢放,‘转碟’就不行了?没事儿,快来!”我半信半疑,可是还想试一下,便提心吊胆地过去了。

  “先点燃导火线,然后跑到我这里来。只要它发光了,你就‘过关’了。”我听了爸爸的话,就真的以为这很简单,于是有了信心。但毕竟是新手,万事开头难,前几次都失败了,还把身上穿的`羽绒服烧了个大洞。我想:我不能退缩!我一定要成功!想到这里,我鼓足勇气,又拿了一个。因为害怕,手都哆嗦了,连导火线也没碰着。我深深吸了几口气,让自己平静下来,点燃了导火线,然后跑去与爸爸会合。回头看了看我的“转碟”,只见它转了起来,像个快乐的圆盘,发出了五颜六色的光芒。耶!我成功了!

  接着我放了“魔术弹”。它的声音很响,弹子的颜色也变幻莫测。比如你说下一个是红的,蹦出去的却是黄的;你说下一个是蓝的,蹦出去的却是绿的……我点燃了导火线,觉得有串圆球在上升,然后一个个弹子就蹿出去了。有红的,有蓝的,有绿的,有黄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我还没有看够,它们就爆炸了。真可惜!

  我又放了“降落伞”。点燃导火线,开始跟花炮没什么两样,但是等它灭了后,有趣的现象出现了:一只小小的降落伞从天上晃晃悠悠地落了下来了。奇怪,天上怎么掉下来降落伞呢?

  我还放了一大捆“蹿天猴”。中间居然还掺着一些“冒牌货”!爸爸说:“如果点燃了导火线,没向上蹿,千万别靠近。如果你靠近了,那时候再爆炸就惨了。”我点燃了导火线,它一下子蹿了出去,像一只灵巧调皮的小猴子爬树一样。

  烟花快没了,爸爸拿出最后一捆喷花,我拿了一支。烟花前方喷出一股火,好像在发射火箭。我发明了一种玩法:把有火的那头扎进雪堆里,等它灭了里面就有一个大洞。爸爸则把木棍插进雪里,插七八根,一点,上面就喷出火,像蜡烛似的。然后我们一起唱“新年好哇,新年好哇……”有趣极了!以后我要再发明几种玩法玩玩。

  烟花放完了,但我还没玩够。正巧,邻居家在放“飞机”,也给了我几个。我把它放在地上,点燃导火线,原以为它会飞起来,没想到它在原地打转,一会儿就爆了。我正纳闷飞机为什么不飞呢,爸爸说:“放扶手上试试,说不定好使!”我拿了两个,把它们架在扶手上,点燃了导火线,它俩居然飞走了。我观看着它们两个的飞行表演,只见“飞行一号”转了个弯,差点撞到“飞行二号”上,然后“飞行二号”开始反击,最后,“飞行一号”使用了“必杀技”——同归于尽,自己爆炸了,“飞行二号”也被击毁。真好玩!接着我又把“飞行三号”“飞行四号”“飞行五号”送上了天,它们开始了在空中的激烈搏斗,最后一个飞机使用“自爆装置”,剩下的飞机全部坠毁。太精彩了!

  我们的烟花放完了,这时,我抬头向天空中看,空中有很多漂亮的烟花,时而如天女散花;时而如群星闪耀;时而如流星雨;时而如一朵盛开的花,把家乡的夜空打扮得异彩缤纷,我真羡慕啊!

  那天,我做了一件事,却有两种收获,一是玩得很痛快;二是超越了自己,克服了困难,学会了放烟花。那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除夕之夜!

家乡的春节作文6

  自从六岁来到深圳这座陌生的城市后,就一直都没有再回到家乡,直到有人问我:你想回你的家乡吗?我才自己问自己想不想念回家乡看看。

  自从来到深圳后第一次回家乡是在九岁的那年春节,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五年了我却还能记起,仿佛这件事是刚刚发生的,记忆犹新。

  回家乡的前一天晚上,我特别地兴奋,晚上根本睡不着,我也从来都没有晚上不睡觉第二天早上却还有精神的经历。

  终于到了第二天了,爸爸一叫“起床啦!”虽然当时是冬天天很冷,但是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被子一掀就起来了。但是这种精神过不了多久就消耗完了,一上车就呼呼大睡。

  经过了三小时半快到家了的时候,爸爸说了一句:起来咯,要到家咯! 这一听便立马睁开眼睛有力地做了起来。然后头立马转向窗外看外面的风景,回忆着小时的那些“影子”,看着外面自己就看着看着就开始发呆了,直到爸爸停了车说:到咯!我这才反应过来说了一句:这就是我有些不敢相信地说,当时在我眼里看来一切都变小了,也许是我在深圳待久了吧,眼界大了吧!待我一下车,就有小伙伴走到了车门那里看着我,由于时间过去了那么久,一时认不出来是谁,而我一下车她们就说,噫,这不是那谁?

  “对呀!”然后她们全都叫着我的名字,而我却一脸疑惑地看着她们。她们也看出来了我不记得她们了,一个个都说“我是…呀!你不记得了吗?”大部分的人我都忘了,倒是有三位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忘记,就是我从小一直到我离开故乡的好盆友,目前我和她们还是好盆友,但很遗憾的'是在她们中却没有她们。我有些失望,但后来一想说不定人家拜访亲戚了呢!毕竟过年嘛!但后来一想说不定人家不知道我回来了,还在家里呢!于是快到家了的时候我把我的行李丢给了我爸爸然后很急切地说:“爸爸,帮我拿回去,我要出去一下。”爸爸听了有些疑惑地说“都快要吃饭了你要去哪?”等他说完我就已经跑地老远了。

  我凭着儿时的记忆,找到了我第一个最重要的人的家,她果然在家,会没进去就听见她的声音,他爸爸看见我立马就认出来了:这不是蕾蕾吗?我有些惊讶地回答:是的,您还记得我呀!叔叔笑着回答:当然啦!你是来找萍萍的吗?她在楼上,你快去找她吧!我笑着点了点头就跑上人家的楼上去了。他爸爸就冲楼上大喊了一声:啊萍,蕾蕾回来了,她来找你咯!

  她应该是听到了叔叔叫了,就走下了楼。当我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有些不敢相信她居然比我高好多,天哪,好可怕!但是这可怕我并没有说出口,只是微笑的说了一句:还记得我吗?她很淡定地说了一句:记得呀!蕾蕾!

  这时她的妈妈抱着一个小男孩走出来走出了房间,看到我特别惊讶微笑地说:蕾蕾,你回来啦!好久不见咯!这一下长高了不少。还没说完,怀里的小男孩便哭了起来,然后阿姨立马哄小男孩,便哄还边说:那你就跟啊萍要吧,阿姨要去喂他吃迷糊了!对了,快要吃饭了,要不你留下来跟我们一起吃?我微笑地拒绝了:不了。家里有煮我的饭,我回去吃!然后阿姨就走回了房间。我就转头向我的好盆友:“陪我走走吧!”

  “好啊!”

  就这样我和她在周围走了走,很久都没有见面了,不知要说些什么话题,于是我就问了很基础的一些问题,没聊多久,手机就响了,爸爸打电话过来叫我回家吃饭了。我们就这样暂时分开了!

  在回家的路上,听到了许多的鞭炮声,这在城市里可是怎么也听不到的,因为城市里不让放鞭炮,不仅有鞭炮声路上还有鸡叫声,那些小鸡仔在自由地自己吃着自己的东西,这种生气只有在自己家乡才能看见的,城市里是没有的。还有…

  由于爸爸要着急回去上班,我们在家乡只待了三天就回了深圳,只有在那几天我才发觉时间真么好快,当我离开的时候我的那些盆友都来送我。突然感到好舍不得你们…

家乡的春节作文7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就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我的家乡有一句口头禅: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就是说,腊八饭一吃人们就迷了,只要是上街,见什么东西都往家里买。

  我的家乡有一句民谣:“二十三,糖瓜粘”指的是腊月二十三祭灶,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

  过了二十三,家家都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鸡,肉,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这是因为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七关门,到正月初八才开张。

  我的家乡还有一个民谚:“二十四,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我的家乡还有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

  我的家乡腊月二十七的习俗。“宰年鸡、赶大集。”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热闹了起来。

  腊月二十八的民谣,“二十八,把面发”,“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我的家乡,每到春节前夕,一般的家庭都忙着制作糕饼等食品,既可当礼品,也可用来款待到访的`亲友。年糕是一种象征吉利的春节必备佳品。因名称与“年高”谐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意思。

  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家家都要上坟去祖祭祖。这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

  大年三十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重头戏是贴春联,在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我在一旁看看热闹,有时还插嘴评论几句,这时爷爷会用一句“童言无忌”赶走我。晚上全家人坐在桌子上吃一顿团圆饭,吃晚饭,春节晚会开始的时候,家家户户也都开始包水饺了,包完水饺,就一起围坐在电视前看春节联欢晚会了,小孩子们都要等到晚上十二点时,领到了红包之后才肯睡觉。

  大年初一,放过“开门炮仗”后,人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

  正月初二,是女儿回娘家,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女儿都必须在同一天归来。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的思念。

  据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也有人说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正月初六,大家起得十分早,这天,你会看到大大小小,不同颜色的旗子,这是护送“老爷”的旗子。旗子是以前“老爷”留下的,十分有价值。

  正月初七,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家乡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节日,家家都要吃元宵。处处张灯结彩,整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这天月晚,大家会到庙里去看别人演戏,灯火越亮,观众就越多。

  春节直到正月十五结束,春节过去之后,天气逐渐变暖,孩子们开始上学,大家又开始为新的一年忙碌起来。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的人家,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因为“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

家乡的春节作文8

  我的家乡是三德范,那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村庄,那里的春节有着独特的习俗。

  家乡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家家都买起了年货,忙里忙外的准备了起来。而小孩子们更是热闹,男孩子向大人要钱买鞭炮,女孩子缠着父母吵着要买新年衣裳。可平时‘小气’的大人们在这时总是大方地把钱从钱袋里掏出来给小孩买衣服、买鞭炮烟花。

  看吧,每天都有几个是好朋友或者是亲戚的男孩子在胡同里放鞭炮;听吧,每天家门外头都没完没了地响着,什么二踢脚啊、窜天猴啊。各种各样的鞭炮声,随着几个男孩的笑声响了起来。我不知道别人听到这种奇妙而又特别的“乐曲”是什么感受,但我知道每当我听到这声音的时候心情都特别舒畅。

  转眼间,已经是小年了,腊月二十三,孩子们差不多都放假了。这一天,大人开始忙活着包水饺了。晚上,一盘香喷喷的水饺摆在了餐桌最显眼的位置,看着是多么美味可口啊。这水饺的皮儿是父母的关爱,这水饺的馅儿是父母的期望啊。

  腊月二十八这天,是赶集的日子,这一次赶集和往常的不一样,这不仅仅是一年中最后一次赶集了,而且这一天大多数人都是去买烟花爆竹。小孩跟着父母,在卖鞭炮烟花的区域里逛着,东挑挑、西挑挑,不一会儿,篮子里就装满了烟花、爆竹,当然还有小孩能自己玩的小鞭炮和烟花。一家人就高兴而满意的回家了。

  其实,最热闹的还是大年三十这天。天渐渐黑了的时候,一家之主,小孩的父亲拿着挂在竹竿上的鞭炮,站在大门口上就噼里啪啦地放起了鞭炮,那热闹劲儿就甭提了。当天完全黑了的时候,男人们才开始放烟花,而妇女则在家里准备除夕晚上丰盛的大餐。这时,小孩是最悠闲的了。大家都纷纷爬到了自己的房顶上,怀着那种兴奋的心情看着五彩缤纷的烟花。当我像其他孩子一样,站在房顶上看到那一朵朵灿烂夺目的烟花时,就会想到,这一晚今年的最后一个晚上,过了这一晚我就又长大了一岁,长大了一岁的我会迈向人生更高的阶梯、会突破人生更多的奇迹。看完了烟花的‘表演’,大家都从房顶上下去了,回到温馨洋溢的屋子里,会看到一桌丰盛美味的大餐,还有几盘光滑晶莹的水饺。这时,小孩子的爸爸会拿出一瓶酒,津津有味地喝两盅。全家吃着可口的饭菜,看着引人入胜的春节联欢晚会,全家洋溢在幸福的生活之中。

  大年初一,这一天便是春节了。不管男女老少这一天都会穿着新衣服,迈着轻松的步伐去给亲戚朋友们拜年。小孩这一天会非常的高兴,因为他们又可以收到压岁钱了,虽然我们这里的压岁钱给的不多,但是小孩们都会非常开心。

  接下来的几天一般都是去小孩子妈妈的娘家走亲戚,这也是一种习俗,也是过春节可少的习俗呢!

  大约初七初八吧,“扮玩”活动也随之来了。大人小孩都到街上去看“扮玩”。扭秧歌的.妇女们个个容光焕发;赶毛驴儿的、扮猪八戒的老太太们个个都精力旺盛,好像是年轻了好几十岁;踩高跷的人们个个都十分卖力;站在抬杆上的小朋友们个个精神抖擞。扮玩也是一门艺术,我觉得它是一门了不起的民间艺术。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正是元宵节,也叫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赏灯节也是元宵节的别名,这是因为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这一天,大家会吃着香甜粘滑的汤圆;到了晚上,每一家都会出来放烟花,有的还会去街上赏灯,有耍龙灯的、玩云彩灯的。真的是应有尽有!这一天,将又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夜晚。

  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也差不多就结束了,大人们去工作了,孩子们也都陆续开学了。大家都精神焕发地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和学习。

家乡的春节作文9

  上周三的班队会主题是《春回大地,感受年文化》。

  说到过年,同学们个个情绪激动,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老师,我来讲‘年’的故事!”“老师,我来讲我们家乡的过年风俗,肯定你和同学们都没听说过!”“老师,我来讲贴春联的来历!”“老师,我来讲为什么要发压岁钱?”“老师,我要给大家讲一讲除夕夜为什么要守岁?”……哟,孩子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听着孩子们的讲述,我们都沉浸在浓浓的年味里了。

  突然,一个孩子说:“老师,你们小时候怎样过年的呀?给我们讲讲吧!”“对!老师,给我们说说你们的风俗习惯吧!”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吧。老师今天就给你们讲讲可能你们都不知道的'过年习俗――取净水。”我开心地说。孩子们一听,立刻安静下来,个个挠挠耳朵,身子坐得笔直,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

  我的故乡有一口古井,井口呈三角状,宽约二三米。那水一年四季昼夜不停地从山肚子里流淌出来。每天供几百户村民饮用,从未干枯过。那井水甘洌清甜,可直接饮用。尤其是盛夏时节,人们口渴了,就直接舀一瓢咕咚咕咚地一口气喝个痛快。古井上方有一块巨大的岩石,石头上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要三四个大人才合抱得过来。村里的老人们都称它为老神树。很多树根都裸露在岩石上,像老人们手上暴露的青筋一样。一部分根直伸到井里,白生生的,随着水流轻轻地摇摆着。不仅如此,井里还有一群群青黑色的小鱼快乐地游来游去。这些小鱼大多是三四寸至五六寸长。有时候人们来取水,一桶打下去,还会取到一条小鱼呢,但人们总是把它放回去。每年过年,人们用水较多,但也从未见井水少过。你取多少,它就满上多少,总是那样取之不绝,用之不尽。

  记得小时候在家过年,每当除夕之夜凌晨的钟声一响,村里鞭炮齐鸣。爷爷或是父亲就拿起勾担(挑水用的一种扁担,两头有铁链钩子。),挑着水桶,带上香烛和一串鞭炮去取净水。因为好奇,我和姐姐也常常跟着去。

  到了井前,只见爷爷轻手轻脚地放下水桶和勾担。在井边点燃香烛,作揖磕头,并说着一些感谢水神和乞求水神保护保佑祖祖辈辈们有水喝的吉利话。然后燃放那一串红红的鞭炮。等到一切恢复了平静,爷爷才打上两桶净水回家。一路上,扁担咯吱咯吱地唱着欢歌,井水也不忘了滴滴嘟嘟地沿着桶边流下来给小路画上美丽的曲线。那一夜,随着爷爷第一桶净水取回家,村民们也陆陆续续去取净水了。那时的我总是不明白村里的人们为什么除夕之夜要取净水。爷爷总是说有三个意思,一是要感谢井神和水神滋养了我们祖祖辈辈。二是我们做人做事都要像净水那样干干净净,清醇可口。三是取回净水,我们一年到头都庆吉平安。回到家,奶奶早就拿着个干干净净的新碗候在家门口,等爷爷一放下勾担,就赶紧舀一碗净水恭恭敬敬地放在供桌上敬献祖先。然后,爷爷才把净水倒在缸里。

  长大后,取净水就是我和姐姐的事了。每年除夕夜,为了第一个取到净水,我们姐妹俩总是不等新年钟声响起,就早早地挑着水桶到古井边等候。只要钟声一响,我们就点燃香烛,然后挑着净水开开心心地回家。要是运气好,我们还会打到两条小鱼回家。在平时,爷爷准会叫我们把小鱼送回井里,但是,除夕夜的小鱼爷爷是不会让我们给送回去的。他总是乐呵呵地说:“年年有鱼(余),好兆头!”说完让我们把它放在水缸里好好养着。这时,一家人总免不了开心地围着水缸看着这条给我们家带来好运的小鱼,心里更加感激默默为我们奉献的古井。

  “老师,现在大家都喝自来水了,还取净水吗?”一个学生的问话,把我从回忆中拉了回来。“亲爱的孩子们,虽然我们现在喝自来水,但是,很多人依然取净水。我虽然离开家乡几十年,但是,取净水的习俗我依然保持下去。每年除夕之夜钟声响过,我就打开水龙头接一桶净水摆着第二天喝。”“今年除夕夜我也要取一桶净水。”同学们纷纷议论着。

家乡的春节作文10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就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我的家乡有一句口头禅: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就是说,腊八饭一吃人们就迷了,只要是上街,见什么东西都往家里买。

  我的家乡有一句民谣:“二十三,糖瓜粘”指的是尾月二十三祭灶,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

  过了二十三,家家都必需大翦灭一次,还要把鸡,肉,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这是由于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七关门,到正月初八才开张。

  我的家乡还有一个民谚:“二十四,扫屋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预备。

  我的家乡还有民谚称:“尾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俗话说“尾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

  我的家乡尾月二十七的习俗。“宰年鸡、赶大集。”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热闹了起来。

  尾月二十八的民谣,“二十八,把面发”,“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我的家乡,每到春节前夕,一般的家庭都忙着制作糕饼等食物,既可当礼品,也可用来款待到访的亲友。年糕是一种象征吉祥的春节必备佳品。因名称与“年高”谐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意思。

  尾月二十九这一天,家家都要上坟去祖祭祖。这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

  大年三十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重头戏是贴春联,在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我在一旁看看热闹,有时还插嘴评论几句,这时爷爷会用一句“百无禁忌”赶走我。晚上全家人坐在桌子上吃一整理团聚饭,吃晚饭,春节晚会开始的时候,家家户户也都开始包水饺了,包完水饺,就一起围坐在电视前看春节联欢晚会了,小孩子们都要等到晚上十二点时,领到了红包之后才肯睡觉。

  大年初一,放过“开门炮仗”后,人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

  正月初二,是女儿回外家,假如家中有多个女儿的,女儿都必需在统一天归来。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的思念。

  据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也有人说天黑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正月初六,大家起得十分早,这天,你会看到大大小小,不同颜色的旗子,这是护送“老爷”的旗子。旗子是以前“老爷”留下的,十分有价值。

  正月初七,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家乡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节日,家家都要吃元宵。处处张灯结彩,整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锦绣。这天月晚,大家会到庙里去看别人演戏,灯火越亮,观众就越多。

  春节直到正月十五结束,春节过去之后,天色逐渐变暖,孩子们开始上学,大家又开始为新的一年忙碌起来。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祥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的人家,还特地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由于“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

家乡的春节作文11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春节是寒假的开始,是在美味佳肴里流连,是拿压岁钱的日子。而对于大人们来说春节又是一个忙碌的开始……

  中国人的春节不同于外国人,在外国1月1日元旦后便是新一年的开始,而在我们中国,到了农历正月初一才算真正的过年。当然,在中国每一个地方的春节习俗都是不同的。

  就拿我们余姚这个鱼米之乡来说吧。农历中的最后一天被称之为“除夕”,在这一天里,全家人要坐在大圆桌前吃一顿年夜饭,寓意“团团圆圆、和和美美”,餐桌上都要留下一条鱼,寓意“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1983年央视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是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华丽的舞台上火红的灯笼高高挂起,绚丽的红绸在半空飞舞。雅俗共赏的相声让人开怀一笑,惊心动魄的杂技让人叹为惊止,宛转悠扬的歌声让人萦绕耳畔,优美动人的舞蹈让人浮想联翩……当屏幕上出现一个个跳动的数字——“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零——”新年的钟声在此刻敲响,十三亿中国人民一起欢呼起来,窗外的'礼花似乎在为新一年的到来而欢呼喝彩。天空,在那一刻不再是一片黑暗的,礼花把它照耀得是如此绚丽多彩。在那一刻我们也又长大了一岁,以更加矫健的步伐迈向我们的黎明……

  辞旧迎新,当太阳迫不及待地探出脑袋要在这新年的第一天散发出他无穷无尽的光芒时,勤劳的人们已经在自家的门前贴上了春联、贴上了“福”字。当然这贴春联和贴“福”字也有很多的讲究:由于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而“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人们就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在这一天,走亲访友当然也是少不了的。父母都会带着孩子们到亲戚朋友家给长辈拜年。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而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传说中,中国古时候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在吴曼云《压岁钱》这首诗中写道:“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放爆竹也是中国的民间习俗之一,爆竹亦称“鞭炮”、“炮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最早的爆竹是人们焚烧竹子而发出的巨响,用来吓走“年”。而现在,放爆竹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尤其是孩子们)欢度春节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可是却大大影响了自然环境,严重的还可能引发火灾,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少燃放烟花爆竹,以保护自然环境,同时保护我们的自身安全。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很多描写春节的古诗比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文征明的《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还有林伯渠的《春节看花市》:“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家乡的春节作文12

  每一点一滴的成长,为的不是众人的赞赏和鼓励,而是心中那沁人心脾的甜蜜。在路上,记得要且歌且行。——题记

  今年春节,我回了老家——河南,回到了这个美丽的中原小城。那扑面而来的新鲜的空气、熟悉的街道,团聚的亲人们,恍惚间又似情景重现——是的,春节是团聚的节日,从我小时候开始,我的父母便一年带我回一次老家,不是年前便是年后。

  春节总是要吃饺子的,往年奶奶总会给我亲手包上一次饺子。今年我再来,不用您来包,看我给您露一手。

  和面

  从菜市场回来,我便直接进了厨房。厨房里阿云婶正勤快地为今晚的年夜饭做准备,看见我,立刻眉开眼笑地说:“之前就听你说要回来给我们一份大礼,还真在准备啊,你要用到的榨汁机,在你右手边哪。”我笑着应着,从布袋里取出胡萝卜,洗好后,左手将它按在案板上,右手持刀,用厨艺课上学的斜着切的`方法,利落地将胡萝卜“大卸八块”,顺手丢进榨汁机,和着那“嗡嗡”的声响,我一边哼着《过年味儿》的歌儿,一边准备着面粉和面。我仿佛等了半个世纪那么久,胡萝卜汁才榨出来,可一榨出来,我却发了愁。这么点汁儿,怎么够做七八个玫瑰花饺啊?忽闻一阵哗啦啦的声响,原来是洗盘子的声音。看着那一股清流,忽然心中一亮,生出一计来,把白面包在胡萝卜红面里如何?妙哉妙哉,这样一来,包出来的花饺更美观,有着由红到白的渐变色,还有剩余的胡萝卜汁可以供大家喝。想着,我的嘴角又重新绽出笑容,要了些许清水,分别揉出了红白两色面团。叉着腰,笑嘻嘻的看着那两个面团——红得鲜艳,白得明亮的面团,我不禁觉得心里甜蜜蜜的。

  拌馅

  接下来就是拌馅了,我愉快地想着。要先把馅料准备好,也就是将猪肉、白菜和葱末分别切碎,再加油,加盐,加料酒和花椒粉,开始顺时针搅拌。“姐姐,姐姐,我要帮忙。”一个清脆的童音响起,我不禁哑然失笑,是我那年仅六岁的小表妹,她还什么都不懂呢。只见她一把抢过盛有馅料的小盆儿,使我正在搅拌的筷子停在了空中。她也不用筷子,直接上了手。且先不说她刚才胡乱洗的手干不干净,只是她将手一下一下拍进馅料,我就心疼,心疼那可怜的馅料。再这么下去,只能是事倍功半了。“来,先洗洗手,我教你怎么揉面。”我招呼妹妹。待一切就绪,我手把手地教妹妹揉面。“一手往里推,一手扶沿转边儿,没错,就是这样。”不一会,妹妹的注意力就成功被转移了。“呀,妹妹也在做饺子?”表哥过来看我在做什么。“姐姐要做花饺子,这是姐姐教我的。”妹妹仰起小脸,开心地笑着。看着她的笑容,我不禁觉得心里甜蜜蜜的。

  包饺子

  一切准备就绪,要开始包饺子了。包饺子这项艰巨的工作,没想到妹妹还要帮忙,我无可奈何,只好继续教她:“把白面揉进红面,搓成长条,斜着切成面坯子……”厨房里充斥着的,便都是我的讲解声和妹妹的应和声。我不敢让妹妹拿刀,她便用手来揪面团,以达成相同的结果。好不容易揉成面坯子,却发现,多了两个。我轻叹一声,发了愁,只需要二十八张皮儿,这下多了两张,做好后怎样才能摆进那个小蒸锅?抬头望去,妹妹擀的面皮,总有两张让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我歪过头,瞪着其中一张面皮儿,对,是太薄了。我“哦”了一声,突然想到了一个好点子,把一张厚的和一张薄的合起来不就行了吗?我手随心动,立刻行动起来。四合一,馅中间。卷一卷,摆造型。我在心中默念口诀,不一会儿,就做好了七个玫瑰花饺,正好放进蒸锅。现在就等着它出锅喽,我笑着,不觉心中甜蜜蜜的。

  将“玫瑰花饺”一端出来,它便受到了广泛好评。红白渐变,更是给饺子整体加上了一抹娇艳的感觉。听着大家的夸奖,我不禁觉得心里甜蜜蜜的。

家乡的春节作文13

  我总是很清楚那条回故乡的路。那是条泥路,人走在上边很踏实,留下浅浅的脚印。还有黑瓦黄墙的房屋,有铁片、或是木板盖成的鸡舍、还有篱笆,透过竹竿儿,可以看一片葱葱郁郁的绿——是豆苗爬上杆,是地里萝卜、是菜叶。左边是很浅的河,沿着走,便到家了。

  我往往回的很早,那时是看不见年的任何征兆的,站在屋前小院里向外望,屋前停着的车挺多,却没看见什么人,家里的院子也没什么人,只有奶奶偶尔在大伞下喝些茶、吃些瓜果。爷爷总呆在他的房间看报,出了门也是骑车串串门、到镇上买些东西。鸡舍里的鸡会乘机偷偷进院子里,望着觅见些什么可吃的被人发现也不走,仅是小心翼翼了,除非怒喝一声,才会惊起,扑着翅膀、扬起土灰,走了。如这般重复,大概是日复一日。

  可到了年前那天,便截然不同了。

  被鞭炮声吵醒,推开门,就看见艳阳高照,院前的路被红纸铺满,大伯、二伯已经起来,吃过早饭,拿着抹布、毯子打扫房间了,院子还没冲洗——那是留给我的。新年,是得干净是得整洁的`,亦是得热闹的。所以大伯娘会在院子干净后摆上一张方桌,四条红木长板凳,还摆上干果,糕点,客厅也是如此。而我总爱在旁边看着这些,为的是拿到一些吃的。

  然后是贴春联,这往往是让家里小一些干的,一般都是哥哥,我到大一些,也跟着一起干。移张小圆桌摆在楼下,放上一盆胶,一条刷,有人把对联、门神贴、或是“福”字带过来了,我就帮忙刷。有时人手不够了,我就得拿着“福”,跑上跑下,把到处房间的门框都对齐着贴上,大门三张,小门一张。再者就是帮手对联,可实话说,凡是越为重要的,越是不会让我这样的小毛孩干的,要贴,也会有两三个大人看着。对联的纸很厚实,摩挲着会有略像砂纸般的触感,字往往是让村里的“书法家”写的,那些印上去的金字爷爷是不喜欢的。横联太高,我贴不到。如对联一般讲究对称的还有门神贴。那种东西买来都是连在一起的,先是得小心裁开成两半,再侧着贴上去的。

  早上都在忙活,下午是可以修休息一会儿的。

  临近晚饭,同是为了吃,我三番两次到厨房去逛逛,就被逮着和年糕——那是件费时间的活,我却乐此不疲,将年糕和的很软、很劲道,发好了,晚上就蒸年糕吃,能吃到自己做的年糕,味道是极好。

  大概是回来后顿顿都挺丰盛的,除夕夜的饭并未体现出多丰盛,只是大家手里拿着米酒,起来说几句互相祝愿的,是最真诚的“平安、如意”,我会跟着做这些。

  到了晚上,就会有烟花,起初不知道从何处传来,然后家家接着放,很绚烂,是此起彼伏的,于是四面八方都会传来烟花绽放的声音,很响,是悦耳的。烟火之下,大家在院中坐着谈得甚欢,有时静坐着看月色。若在高处眺望,能望到更多,处处都是如此。我也爱着这般景象,然后缓缓度过二三小时。

  过了今天,明天就是年了。还要拜神、吃没馅的汤圆等等。人多了,更为热闹,依旧红火。

  记得大伯告诉我:“以后到了你们这一辈,担子都是你们挑,习俗都是你们来领着的,这是我们的上一辈传下来的,你们也得传下去。”家乡的习俗这样多,于是,小时候,年是玩着过的;大一些,年就随着过了。在这其中,习俗传承下来了,一起的,是喜庆,是祝愿。

  我很清楚那条回故乡的路,尽管那亦是离开故乡的路,可每每踏上这,人会很踏实,留下浅浅的脚印,而回过头望,有黑瓦黄墙的房屋,有鸡舍,有篱笆。沿着河望,会看见无数地方,屋前红火,屋内亦是红火的,我也总能找到一处地方,里边所承载的,是过往时日的美好回忆,是我的除夕,我的故乡。

家乡的春节作文14

  我的家乡是温州,在我们温州话里叫“yu jiu”。

  在我们那儿,也有许多不同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在过传统节日或各种节气的时候。

  温州的春节热闹非凡,总是闹到大半夜还不能睡。

  每年都是除夕都还没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先入耳了,我和我弟老是争先恐后地抢着窗边的“VIP最佳观赏位”,看看到底是哪边传来的声音。

  其实早在农历十月到十一月之间咱家爷爷奶奶就开始忙碌着筹备年货了。腊肉——咱温州的传统特产之一,是我们过年必不可缺的年货!腊肉也是酱油肉,顾名思义,用酱油腌的肉。

  每年我奶奶都会早早地去菜市场挑选好肥嫩相间的猪肉,用酱油加上其他秘制酱汁还有些配料腌起来,一条条挂上钩,晾晒起来,天气好也很重要,要是太阳公公跟你完美配合那是再好不过了。等到晒干之后就腌好啦!吃法有很多种。切小块后,或蒸或炒,都是极美味的!可以蒸起来,煮一锅香喷喷的白米饭,盛一大碗,然后舀一大勺蒸好的酱油肉,铺满米饭的表面,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这时候有一步很重要——忍住!这时候可得先忍住啊,赶紧先淋上我奶奶的秘制酱汁,撒上白芝麻,大功告成!这时候你就可以把口水流下来喽!看着可真诱人,这样的米饭我可以吃上好几碗呢!其实酱油肉也可以当作配料,比如炒青菜的时候可以放进去一起炒,这样炒出来的`青菜的味道可不一般了,就连颜色都更撩人了。

  不止炒蔬菜,还可以炒面、炒粉干,炒出来的味道还真是外面的店没得比的。炒年糕更是一个极佳的选择,滑滑软软的年糕加上秘制腊肉,真绝!要说这炒年糕,可是咱们除夕酒席不变的第一道热食。

  除夕那晚的酒席,永远是最难忘的。我家有时候在酒店摆,有时候家里自己摆,虽然位置会变,亲人之间渴望团圆的心是不会变的。除夕夜的酒席也叫年夜饭,咱温州都管它叫分岁酒,因为除夕夜是新旧年的分界线。大年三十全家人围着大圆桌坐着,菜还没上的时候,大家就唠唠嗑,吃吃凉菜,有许多温州人家会摆着十个红色高脚碗在里面放着凉菜。第一道热菜当然是有腊肉的炒年糕,后面的菜品也接二连三地上了,快最后的时候,就是小孩子最喜欢的了——炸冰淇淋。是半个月亮似的形状,外面是层炸好的包起来的面饼,里面就是冰淇淋!香甜可口,真的是酒席上最受小孩欢迎的“菜品”了。最后永远是水果拼盘,水果拼盘的主角永远是西瓜,很多酒店的西瓜除了红的还有黄的,然后还有其他小水果,像葡萄、菠萝、圣女果、哈密瓜……

  分岁酒是从炒年糕开始的,而温州的年味是从捣年糕开始的。每年年底奶奶都会去一个类似小作坊的地方和邻居朋友一块儿捣年糕,那是他们的老地方了。偶尔有几次奶奶带我去过,我就看到他们用超大的木棒捣着年糕,把面团翻来翻去,敲来打去,其他的我也没注意,就注意到不断向上升腾的热气。最后的年糕都是粗粗的一条一条,每个人一箩筐一箩筐的扛回家,真是“大丰收”!那热乎乎的刚出炉的年糕是真好吃,烫嘴又暖胃。

  听老一辈的说,他们还有过看鱼灯的风俗,只不过现在没什么人会有这个习惯了。鱼谐音“余”,意味着年年有余。他们那时会把年年有余这个愿望寄托到鱼灯上,再一同观赏。没把这个传统延续下去,真是可惜。

  虽然现在没有鱼灯可以观赏,但还能放烟花爆竹啊。而且不只有我们一家人在一起,许多邻居都会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互相分享自己买的鞭炮,一起观赏。每年我家都会买一些,有大有小,有放地上的有拿手里的,有大型的,有小巧的。最常见的就是仙女棒了,大部分女生都很喜欢吧,我们经常会买一大把来玩。还有那种最便宜的一块钱一盒,扔一粒到地上,“pia”的一声就会爆开。还有那种圆锥形的和超大一箱的,那两种也超级好看。每次放声响大点的鞭炮,总会传来小孩子的哭声,真是让人哭笑不得。鞭炮声“噼里啪啦”,小孩哭声“呜呜哇哇”,还真是春节的交响乐!

  我家乡的春节还真是热闹非凡、有滋有味!

家乡的春节作文15

  我的家乡——也就是我爷爷奶奶的家——在遥远的湖北,跟广东隔着一个长长的湖南。每年春节爸爸妈妈都会带着我回老家,虽然一路上“风餐露宿”比较辛苦,但是为了能跟自己的亲人团圆,我们再苦再累都坚持要回家乡。

  但是最近两年,家乡的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了,整个村子越来越荒凉,只剩下几个老人在村子里住着,因为年轻一辈的人都外出打工了。要不是村子的上空还有炊烟在漫无目的地飘着,我还真不敢相信村子里有人,不敢相信这是我的老家。

  “这村子……怎么看着像没人的样子啊……”我自个儿嘀咕道,对这一景象大为失望。妈妈听到了我说的话,便回我一句:“当然啊,因为村子里的年轻人都还没回来呢。”

  虽然早已知道了原因,但是我还是很失落——以前的村子里可谓是热闹非凡啊,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人冲我打招呼,不管走进任何一户人家都能听到欢迎我的声音。“看来这个春节没有往常的热闹,也没有满满的幸福感了。”我暗暗想道,“这是一个很冷清很荒凉的地方,这已经不是我熟悉的那个老家了。”这么想着,我的心里泛起了小小的悲伤。

  每天的生活无趣极了,仿佛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按着计划走的,根本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但是当我本以为这个春节就要平淡无奇地过完了的时候,我却没能像到,几天后的景象会让我大吃一惊。

  那天早上我像平常一样起床,洗漱,吃早餐,本来我又准备待在屋里看一整天的电视的时候,突然,村子里来人了!

  我听见外面有人在大叫着互相问好,听见了我表弟呵呵笑的声音,听见了我舅爷爷苍劲有力的问候声,听见了我叔叔兴奋大喊的声音。这些人的声音充斥着小小的村子,一下子赶走了隐藏在各个角落里的冷清,让笑容显露在了全村人的脸上。

  我有点蒙了,怎么村子里一下子多了那么多我熟悉的人?怎么原本冷清的村子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我想我当时的表情一定比抓进了笼子里的兔子还要不知所措还要愣,因为我的亲人们一看到我立马就笑了。

  从那天起,村子里就一天接一天地来人;我家的餐桌旁边永远是超过十个人坐在那里;村子里随处可见年幼的孩子们一个追着一个;各户人家的门口前永远是几个老人唾沫横飞地聊天;村子的后山上什么时候都能看见几个孩子在结伴捡松果;哪怕是原本不相识的两个人只要喝一杯茶聊上几句,双方的脸上都会是一副相见恨晚的表情。

  “这才是我熟悉的家乡啊,每个人都关心别人,都为别人着想。”我满意地看着午后阳光下的村庄——它就像一个沐浴在太阳下的`小孩子,总会闹出点儿有趣事儿。

  “难道以前它就不是你熟悉的家乡了吗?”一个苍劲有力的声音突然响起,小小的吓了我一跳。一转头——哦,原来是舅爷爷呀。

  “没有人的时候,它太荒凉了啊。”我摇摇头。

  “不不不,如果你这么想就错了。”舅爷爷也摇摇头,“毕竟我们都知道我们的亲人住在这里啊,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回来看看自己的亲人呢?虽然有很多事情阻挡着我们探望亲人,可是无论如何,哪怕自己在村里的亲人只剩下了一个,我们也会回村看看。”

  我不解的问道:“那村里的老人们平时不会很无聊吗?”

  舅爷爷爽朗地大笑几声:“呵呵,无聊是肯定的啊,但是他们也可以去看看他们在村子外面的亲人啊!我现在可是老了,很需要有人来陪我聊聊天说说话的呢!不说啦,我找你爷爷聊天去咯!”

  看着舅爷爷远去的背影,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是啊,家乡的人情味儿就在这里啊,虽然在平时大家可能几个星期都见不上一面,但是春节就是要团圆的啊!所以,不论他们离家有多远,春节回家有多难,他们都会尽自己所能地,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