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优秀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2-02-16 22:47:3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课程标准优秀读后感(通用6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课程标准优秀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程标准优秀读后感(通用6篇)

  新课程标准优秀读后感1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部分,又作了这样说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实施开放性教学,倡导个性化的阅读思考,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上学期,我们有幸参加“少教多学灵动课堂”活动,聆听了两位老师颇有质量的课,感受颇深。下面我将结合活动中所听的几节课,结合这次的培训活动来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1、倡导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自尊心日益增强,他们喜欢受人尊重,渴望获得人们的信任;进入高年级后,更是什么都想自己独立地试一试,干一干,这时正是他们的个性与创造力萌发和发展的好时机。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如果你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取他们提出的建议,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崔老师在教学《白鹅》一课时,抓住漫画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找中心句把书读薄,还有他扎实的字词教学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讲得生动有趣,学生配合默契。

  2、珍视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每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呈现出千差万别、色彩斑斓的审美情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千万不可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如李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围绕重点词“不可估量”进行教学,一堂课以读代讲,注重学生读的层次性和循序渐进,而且注意了教学资源的整合。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提高。

  通过培训,我还明白了语文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阅读课文也是语文的实践活动,然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仅是阅读,借助课文内容和情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来说,显得更加重要。语文课主要应该由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构成。要让学生通过听听、读读、背背,动嘴说说,动笔写写,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课文中规范的语言,通过模仿或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运用的能力。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真正体现我手写我心。“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写作课程的设计,写作教学的过程,都要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关注写作过程的愉快,让他”愿意“”高兴“”能够“”容易“进行书面表达。就如专家说的那样,给孩子一百分的作文那又如何?只要孩子愿意学、乐学,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今后,我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实践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反思,经常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心得等;并和同事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积极探讨,总结经验,积极推广。

  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们要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让我们把40分钟上得有活力,上得精彩,上得更有价值,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乐园。“构建灵动课堂实现教学增值”——这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最终目标。让我们携起手来,使语文课堂凸现生命的灵动,焕发生命的活力,展示生个性的飞扬。

  新课程标准优秀读后感2

  新课程改革是今年全国美术教育界的首要任务,作为一名处在改革阵地前沿的美术学科带头人,必须明确新课程改革所包涵的基本理念,切实在教学中贯彻这些理念。新课改到底提倡了哪些新的教育理念呢?

  一、新课改带给我们的第一个新理念——新的教材观

  传统的教材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教材观的实质是“教材即知识”。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一方面注意控制教材内容总量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方面适当降低某些知识的难度要求,改变原理性知识偏重思辨和过深、过难的现象。大胆更新了“双基”的概念和内容,删除了陈旧的、用处不大的信息,充实了学生能够接受、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的信息。为了更适合美术教学开放,在源于新教材的基础上,北大附中南山分校编写了美术小本教材,作为辅助教材我们感到和学生贴的更近了,适用时果然学生反映强烈,增加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将继续完善小本教材,使之更贴近学生。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美术教材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力求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二、新课改带来的第二个新理念——新的学习观

  新课程新的学生学习观主要体现在要求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是在有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学习;要求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具体地说,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不是单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比如背诵、练习等,这些行为方式只是载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进行有机结合。

  三、新课改带来的第三个新理念——新的评价观

  考试一直是最常用的评价方式,本来考试作为检验、筛选、强化记忆的途径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我们都知道,在以接受知识为教学目标,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下,一提到考试学生就无名的紧张,这完全和快乐美术背道的,我们的评价方法改为展示评价,分阶段评价,活动评价三种方法相结合,学生在欣赏中得到提高,在对比中找到不足,这样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体改了审美。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变了,教材功能变了,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变了,与此紧密相连的是评价方式的变革,其注重对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评价不是根据成绩来给学生下定义、分类别,而是注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变化,通过评价指引学生更好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和学习方法的评价。

  其实新课改带给我们的远不止上述的新理念,它带来的是一次头脑风暴。这些变革的构想,最后要依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贯彻和实现,因此,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了解新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同行,结合小本教材的使用,为学生创建一个陶冶性情、享受美的快乐得新的美术天地。

  新课程标准优秀读后感3

  今年暑假我认真解读了20XX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新出台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比原课标,其改动比较明显。学习了今年新课标,感觉当今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而非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和系统性,这对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来讲,无疑是一件好事。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新课标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对年段要求进行一些微调。虽然是微微的小调整,但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来说,感觉新课标真的是替学生着想的。比如:新课标对中段学生的要求,在阅读方面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关于让学生学会默读,不出声,不指读。这原来属于第一学段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说实话对于低段学生来讲,确实比较困难,过早让学生学习默读,只会让学生养成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他们只能知道得事实而非,甚至还会挫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现在的新课标将此要求下放到中段,这样孩子能有更长的时间来学习、练习默读,新课标把难度适当降低,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而然地学会默读这样一种阅读方式。

  二、全面提升素质,增强课堂驾驭能力。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教师通过这个主阵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全面地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然而课堂驾驭能力不同的教师教育教学的成效大不一样。驾驭能力强的教师一进课堂就有大将风度,成竹在胸,充满信心,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指挥调度;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驾驭能力差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信心不强、情绪低落、教学环节紊乱、缺乏系统性、应变能力差、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等缺点。尤其是在新课改环境下,随着教学方式的变化,对教师解决突发事件和课堂问题的能力要求增强,可以说,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高低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潜心备课工作,运筹教学方略,讲究提问设计,发挥教育机智,推敲教学语言,增强心理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课堂驾驭能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三、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胆量。

  在低段口语交际中,增加了一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要求,老课标中为“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老课标重在学生发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非常有想法,但是一当需要讨论交流时,就沉默了,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口才,或者是别人讨论的题他都没有兴趣。而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胆量,只要敢于站起来发言,就给予肯定,至于发言内容是否精彩我们暂且不要求,把学生的胆量锻炼出来了,发言内容是可以在不断训练中越来越切中要害的,说白了,有胆量的孩子,以后成功的概率都大许多。

  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新课标所强调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正是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而提出的。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加的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在严英俊老师的报告中,他例举了不少的事例来阐述这一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目标是明确的。这是一个目的地,但每一个人到达目的地的方法都不尽相同。我们不要在乎学生从哪条路走,最后达到了所预定的教学目标就够了。因为学生自主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获得知识的过程。做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更多的应该有见得地去为学生的自主创新而预设方向。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这次解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我收获颇多,也让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以便能更好的把这些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中去,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优秀读后感4

  我读了《小学语文新课标必读》,找出了和以往的语文课标的异同,明确了解了教学的侧重,为自己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文化空间。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悟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的综合训练。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到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总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给我留下的启示是深刻的。作为教师,首先要有深入钻研教材,有效拓展教材的业务能力,这样才能切实将语文课做到提高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要鼓励学生树立大的语文观语文的学习要着眼于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学生多在语文实践中去学习和感受语文。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任重道远,但是我会以自己最大的努力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为自己的课堂永葆蓬勃朝气而不懈奋斗!

  新课程标准优秀读后感5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标准的精髓之一。结合学习的新课程标准和语文专业理论知识,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

  认识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同一班级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诸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学效果。现代教育讲究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必然要求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学会用“差异策略”来因材施教。“差异策略”是指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和个别差异,从学生不同的阅读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获得自主、全面发展的教学策略。在对待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上,要注重三点:一是要在教学中学会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即便是低阶段的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存在着个别差异,这就必然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有区别地去施教。二是要在教学中尊重差异。教师要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与特点,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同时要善待差异,根据差异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其特长。三是是要有选择地发展差异,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适当释放学生的自由度,培养学生的自主感。通过自主感的培养,让学生去寻找个人对文本的具体理解,形成自己的解读方式。对发展学生个性有利的,要多提倡、多鼓励,对影响学生发展的要科学引导,尽可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认识学生的主体性,其次应该正确认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文的课堂应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学会思考。按照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而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满足这一点,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照本考试,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只会让学生停留在表象的感知上,毕竟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与学生的互动。所以,语文教学要必须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提出问题,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学生一旦自己主动提出了问题,那么学生已经处于主动学习的位置了。

  认识学生的主体性,再次应当正确认识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动接受和主动探索。当然,创造性不是要求必须标新立异、追求新奇,如学生如果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或自己过去没有发现的问题;从人们意料之外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提出不同于他人的问题解决办法;通过新颖而别致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等,这些都是创造性的表现。作为一名教师,要在教学中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在外部环境上要提供良好的氛围,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要把这种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又如在活动组织上,可以通过组织充满情趣、乐趣、活力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

  认识学生的主体性,最后应该正确认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活动,教其实就是为了学,所以应该把学生的学放在主要位置,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目的很明确,是为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其实,就两者关系而言,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否发挥及如何发挥,就是通过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实现的。如果缺乏学生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无从谈起。

  教育就是从主体出发,通过主体,依靠主体来开发、发展和完善主体的实践过程。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幼稚无邪、天真活泼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从无知到有知,从消极到积极,从无兴趣到有兴趣,从被动到主动,这当然不是无条件地自然转化,而是需要一定的条件,而这个条件就是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什么,当然不应该仅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安安静静地听讲,教师连珠炮般的提问,学生如流水般地应答,而应该包含两个更深层的涵义,其一就是教导,重在给学生“指明方向,引导上路”,其二就是辅导,针对学生课内外学习中发生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予以辅助、帮助。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两者并不冲突。在教育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发展的过程。两者的关系可以通过“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来实现。

  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接受主体接受引导而形成自主思考。比如在作为教学主要形式的讲课上,教师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热情”,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只有当教师的角色从“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才能不断推动智力和思维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新课程标准优秀读后感6

  学期由于参加基本功比赛,认真翻阅了《20xx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确实使自己不论从教学中还是从理论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下面是自己的一点小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可以看出,“人人”和“不同的人”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人人”意味着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在全面推进的同时,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乐于学习,勤于钻研。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我提出:“对于任何一个三角形,我不用测量,只要你们说出其中任意两个角,我就能准确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对此半信半疑,纷纷来提问,对于老师的回答,学生在经过测量后发现都是正确的,此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时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三个内角度数规律的研究学习活动。各小组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充分发挥集体优势,优等生带着后进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与交流。此时教师来回巡视,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不断的验证,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得出结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又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时,例题为25×9×4,25×9×4=(25×4)×9从而使计算简便。如果课堂中一直出现类似如:125×7×8等习题,对于较差的学生来讲会模仿例题使计算正确。但是老是无法了解新授后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无法及时“调节”课堂进度。对于较好的学生来讲无新意,慢慢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了。这时我们不妨出示类似“(7+7+7+7)×25”的题目来挑战一下。这样的习题目的是从不同的练习形式来揭示有关算理,防止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每个教师要有整体育人、全面育人的观念,要对每个学生负责,我们应该认识到:转化一个差生和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光荣,我们一定要切实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

【新课程标准优秀读后感】相关文章:

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02-04

新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11-12

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1-12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03-03

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心得体会01-17

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01-28

新课程标准数学培训心得体会01-28

2022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01-08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01-15

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