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学生读后有感
更新时间:2022-03-15 18:34: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亲爱的安德烈学生读后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学生读后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龙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安安才几岁,一个刚开始做母亲的妈妈充满欣喜和好奇的看着儿子的成长,岁月悠悠,可爱的安安已长成亲爱的安德烈,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的书信交流,龙应台对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给我深刻的启示。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述,那些在我独到的见解令我耳目一新,书中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此书中作者讨论的话题包罗万象,例如对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价值的追结、对全球化的看法及讨论,也有读者的回应引申出人省思的议论。不仅仅动人,并且涤荡人的胸怀啊!
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令多少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身为教师的我也不明白如何去触动孩子的心灵,《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睿智对话,触及了我的神经。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十分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教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可是,中国的家长和教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教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差异。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资料是作者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必须比不上你和爸爸……,要理解一个事实,那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而龙应台回答:“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欢乐。我要你用功读书,不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而是因为我期望你将来能拥有有选择的权利……”“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我比。
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终,还是“自我”二字。读完这一段,龙应台对要求儿子读书的精辟诠释,带出另一种想法,“用功读书”其实是让自我有更好、更多的选择权。从事自我喜欢的工作而不是为了谋生,这才会在心中产生成就感,而成就感会给我们欢乐。为了传递这一信息,我也特意让女儿也读一读这本书,异常是对于龙应台关于“读书”的精辟见解,我们母子之间还进行了一次讨论:想从事自我喜欢的工作,就必须具备必须的竞争本事,就必须努力学好本领。为了将来的欢乐,今日必须用功读书。看来“用功读书”并不是我们中国孩子的“专利”,我们崇羡的西方人要用功读书。
【亲爱的安德烈学生读后有感】相关文章: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04-19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02-16
亲爱的安德烈的读后感09-20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2-05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01-20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03-23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03-31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荐】04-25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5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