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2-10-26 12:46:5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昆虫记读后感(集锦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昆虫记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昆虫记读后感(集锦15篇)

昆虫记读后感1

  相信《昆虫记》这本书大家都不陌生吧,顾名思义,它是一本描绘昆虫王国的书籍。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昆虫也有生命,也有感情,它们为了繁殖和保护后代,而愿意舍弃自己宝贵的生命,它们为了活着,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我们要爱护它们,保护它们……

  作者法布尔先生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通过仔细的观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昆虫世界真实的、奇妙的生活。这本书介绍了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等内容。证明人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蜘蛛妈妈们为了自己的孩子宁可牺牲自己,它们的爱子之心令人感动。蜘蛛妈妈为了孩子,可以不喝不睡,一直待在旁边守护它们,即使捕捉到猎物,也给孩子们吃,自己只吃一些剩下的残骸。即使睡觉时,它们也丝毫不会放松,一听到动静就会立刻起来侦查。蜘蛛妈妈一天天越来越消瘦了,好像随时可以死去。可他的守望工作丝毫不见有松懈,它在等待着什么。蜘蛛的巢封闭的很严密,小蜘蛛根本就无法打开。原来它是在等待孩子们出来,当它感到袋子里的小生命想出来时,便拼尽自己的最后一丝力气,然后爆发于一点打出一个洞,好让孩子们出来。完成这个任务后,蜘蛛妈妈便安然去世了,可怀里还抱着已经没用的巢。蜘蛛虽小,小得微不足道,可它们的精神真是太伟大了,毫不亚于人类的情感啊!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很深,使我增进了对大自然的了解,发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迷人。我们要和昆虫做朋友,尊重和热爱这一条条生命,保护好我们的大自然。

昆虫记读后感2

  你们知道法布尔为什么喜欢研究吗?你们知道他的研究室是有什么奥妙之处吗?如果你们不知道,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从他第一次去爬山(不是去玩,而是去观察周围的动物和植物)就发现半山腰有一枚蓝色的蛋,当他把蛋拿在手里的时候,才看见一只母鸟在头上焦急的飞来飞去。法布尔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牧师,牧师用一种焦急的声音对法布尔说:“你不能那么做,赶快把它放回去,那是只性格倔强的石鸟的蛋,它妈妈会为此焦虑而死的!”法布尔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总是跑向房后山上的森林里去玩,还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野菌,最奇特的一种长的'像梨的样子,上面还有一个小洞,手指头往里一伸,就能冒出一股烟。

  慢慢的,法布尔就喜欢上这里的植物和动物了。如果他种很多花,就会有蜜蜂和蝴蝶来“参观”。你看那样多有意思啊!

  他的理想是把昆虫的事业做好。

  法布尔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研究所,他把它称作“荒石园”,还有了自己的土地,荒石园就是在那块土地上建成的。那块土地上长满了野草、野花,吸引许多小动物,有蝴蝶、蜜蜂,还有切叶蜂、泥水匠蜂和蜥蜴等等!多有趣的荒石园啊!

  这些昆虫都是法布尔的伙伴,也就是这些昆虫为法布尔提供了研究的帮助。

  荒石园是法布尔的钟情宝地啊!

昆虫记读后感3

  炎热的暑假里,我坐在桌前静静地看书。头顶上的小电扇“嗡嗡嗡”飞速地旋转着。“热死啦!热死啦!——”窗外不断传来蝉不知疲倦的欢叫声。如果在以前,我肯定会无奈而厌烦地说:“唉,这么小的蝉竟能叫得这么响,真是吵死了!”不过现在,我对蝉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喜欢上了这种小小的昆虫,这要归功于前不久我读的一本书——法布尔的《昆虫记》。

  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各种各样有趣的昆虫:爱把巢建在烟囱里的泥水匠蜂;全身翠绿、举着两把大刀的.螳螂;神奇的会发光的萤火虫;勤劳的“天才歌唱家”蟋蟀……甚至令人厌恶的苍蝇竟然是大自然的清洁工,他们能加快动物尸体的腐烂。

  平常这些小小的虫子在我眼里是那么不起眼,甚至都不会多看他们一眼。但读了这本书,让我觉得这些小虫子是多么生动、美丽、聪明,好像大自然的一个个小魔术师,他们神奇的本领真让我惊叹!

  当我读到介绍蝉的那一章,我惊诧于蝉的一生。当蝉把卵产在干枯的树枝上时,就有一种比蝉还小的昆虫把针一样的触角刺进蝉的卵里,把自己的卵产在里面,好多蝉的孩子还没出生就死去了。蝉的幼虫从卵里出来后,就爬到地面上,钻到泥土中。他们要在漆黑的地下生活漫长的5年,有的蝉甚至要经过17年,才能爬上地面见到灿烂的太阳。但此时他们却只能存活短短的5周。尽管如此,他们的歌声还是那么快乐。他们尽情地享受着阳光,吮吸着甘甜的树汁。蝉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们生活得充实而快乐。小小的蝉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夏的韵味,更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无尽的童年乐趣!

  读了《昆虫记》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昆虫的精彩世界,让我了解、懂得了许多昆虫的知识,更让我觉得大自然是多么亲切!心中油然而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昆虫记读后感4

  一直以来,我对昆虫的认知都限于这只虫子的颜色真是色彩斑斓,那只虫子的外形又是奇形怪状。

  直到最近,我阅读了法国作家法布尔著作的《昆虫记》。作者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一些昆虫的种类以及生活习性等等,使我对大自然中的那些小小的昆虫有了重新的认识。夏天的夜空里,一闪一闪的萤火虫是很美丽的,那一只只小小的虫子看起来是那么弱小,可谁知道那是一只凶恶的猎手?《昆虫记》里告诉我说萤火虫能捕食体型很大的蜗牛。

  道路边的.蚂蚁是随处可见的,它们一直都是在忙碌着,我不知道它们在忙些什么。作者告诉我们,蚂蚁能用触角交流,而且蚁群里有明确的分工,兵蚁是为战斗而生的;工蚁忙着收集食物,蚁巢深处还有一只蚁后,它是整个蚁群的中心。蟋蟀的叫声也许会令人厌烦,你以为它真的是用嘴巴“叫”出来的声音吗?《昆虫记》里有非常详细的介绍。原来蟋蟀是用翼互相摩擦发出的声响。这样形形色色的昆虫还有很多很多……昆虫有的对人类有益,有的对人类有害,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区分它们,对有益的保护,有害的消除。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和这些昆虫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人类是伟大的,但是我们也绝不能忽略这些渺小的昆虫,它们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在生活和学习中,我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的勇气。在生活中我也细心观察,发现了蜗牛爬得很慢,下雨前蜻蜓会低飞,向日葵会跟着太阳转。我更要努力学习,像法布尔那样,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到科学的世界去探索,去揭开自然界中的一个又一个奥秘!

昆虫记读后感5

  19世纪末,在法国,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书出版了,这本书共分十卷,它刚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就是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法布尔耗尽毕生的心血著成的《昆虫记》。在这本书中,法布尔以其充满爱的语言,向人们描绘了一个异彩纷呈的昆虫世界。在这一本书中,每一种昆虫:蜜蜂、蜘蛛、蟑螂……,它们的习性、工作、繁衍、死亡等等都被描绘的活灵活现,充满了灵性与智慧。

  寒假里,我有幸拜读了这本伟大的著作。从作者法布尔的经历中,我悟到了一个道理:我们要发现大自然的奥秘,了解大自然的规律,不是凭空想象的,要从小到大对大自然充满热情。无论是对人、动物、植物,都要带着爱心、细心和耐心去面对,这就是我自己总结的.“三心”原则。

  首先,充满爱心是基础,没有对万事万物的爱心,没有兴趣,你就没有了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你就不会去留心身边的一草一物,就没有了观察的动机与动力。

  有了爱心与好奇心之后,细心的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细心观察,才会发现问题,只有细心观察,才不会放过身边的细微末节的变化。

  观察大自然,是一个枯燥而又漫长的事情,从一粒种子,到它落入泥土的那一刻起,再到它发芽、长叶子、叶片变大、植株长高……直至开花、结果。这一个多么漫长而又无聊的事情,没有足够的耐心是不行的。

  所以,只要有了这三心,才会取得成功。爱心,有了爱心,才会行动;细心,只有细心,行动才会正确;耐心,有了耐心,行动才会有结果。并且,我发现,这个“三心”原则,不仅仅只适用于观察大自然,对于我们的工作、学习来说,都是必备的品质与行为准则。

  这就是我从《昆虫记》中读出的道理,或者说是一点心得吧,在此分享给大家,希望对您有用。

昆虫记读后感6

  读《昆虫记》比《海底两万里》要耗时很多,这也许是《海底两万里》比它更好理解,故事性也更强一些吧。总之,今天终于把《昆虫记》读完了,原来昆虫世界也是如此有趣,和海底世界一样令人着迷。我知道了蝉是怎样脱壳的,蚂蚁是以蚜虫分泌物为食,格朗多克蝎子和纳博讷狼蛛谁更胜一筹……

  这本书并不像那些标准的科普书,从来没有东拉西扯:这种昆虫是什么门什么目,但又不在什么属什么种。《昆虫记》给人的感觉是很平易近人的,虽然是在描写昆虫的特点,但却时常会令人发笑,感觉和作者一起走进了一个诗化的昆虫世界,去探寻一些诗化的昆虫的奥秘。就像天牛幼虫是破坏树木的罪魁祸首,终日在树木体内以木屑为食物;螳螂的那对危险而完美的捕猎工具是如何为民除害的;松毛虫会绕着花盆排着长队转圈圈;蟋蟀的住宅有多么豪华,靠自己双手奋斗出来的才是最好的……。让今人头痛的科普文变得和戏剧小说一般有趣,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想要走近昆虫,了解昆虫,让平凡的昆虫世界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所以,在我看来作者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昆虫学家,它更像是一个拥有特殊素材进行创作的文学家。他以千奇百怪的昆虫为对象,以它们的.生长习性为材料,用优美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另一个世界的可爱之处。

  记得罗丹的一句名言:在我们的世界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法布尔发现了属于自己的美,在自己的眼中留下了永久的快乐的世界,并用文字把这些美这些快乐传递给我们每一个人。拨开生活的浮云,就可以发现那份属于自己的美。我们曾经不也是这样吗?希望大家都可以将美留在自己的眼中留在自己的心中,不一定要和法布尔相同,却一样可以让你感受到无比的快乐。

昆虫记读后感7

  暑假我看了法布尔写的《昆虫记》

  这一部概括昆虫种类、特征、习性讲述了昆虫最真实的生活著作。而在这一系列的字里行间,作者法布尔也加入了自己对昆虫,对生活的感悟。让它也不单单是一些科普类的观察日记,也融入了许多对生活的情感。

  在《昆虫记》这一系列中,我印象最深的昆虫是松毛虫。这是一种以松树为食的昆虫。在原文中这么描写它们卵和幼虫:“该物体长3毫米,宽4-5毫米,外表如丝一般柔软光滑,白中略显橙黄色,覆盖着鳞片,鳞片像屋瓦似的叠盖着,排列虽然整齐,但不成几何秩序,外观犹如榛树未曾开花时的花序。”“这些细小微弱的创造物只有1毫米长,它们呈蛋黄色,满身纤毛,其纤毛又短又长,短的呈黑色,长的呈白色。”

  松毛虫虽然是一种害虫,当它们身上所有拥有的`一些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松毛虫和睦相处,每一只虫都在最大努力为集体做贡献。干活时绝不懒散拖沓。不像生活中一些人,总想在一些方面投机取巧。而松毛虫却因为完成自己的职责而感到满足,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啊!

  松毛虫在过冬时,由于每条松毛虫体内的丝线数量已经不足,它们会合力修建一个用于御寒的屋子。这种极高的合作意识恐怕有许多人类团队也做不到吧!更有甚者,不为团队帮忙还在内部挑拨离间,导致团队面临信任危机,甚至有解散的风险。不仅如此,松毛虫修筑屋子的时间还是在冬天来临之前,可谓是未雨绸缪,就算冬天提前来临也不怕。不得不说,有时候可真是“人不如虫”啊!

  在这本书中,除了松毛虫,还有许多其他的昆虫。甚至连一切故事发生的地点——荒石园都做了一个描述。不过这篇文章已接近末尾,我也不一一描述了。

昆虫记读后感8

  奶奶家有一个院子,里面种满了各种蔬菜和花草。据我观察,这个小院子里居然有很多种小昆虫,像蜘蛛,蚂蚁,螳螂,蚂蚱,蝴蝶,蟋蟀,偶尔会有一只迷路的飞蝉落在院内的灌木上。

  直到暑假中我读到一本十分有趣的书《昆虫记》,我才发现身边的小昆虫们竟然是这样有趣,它们和我们人类一样有丰富的感情。渐渐地我对《昆虫记》入了迷,也和院子里的小昆虫们成了伙伴,有空的时间我会静静地观察它们的举动。

  《昆虫记》是法布尔先生写的,他有着对大自然和小昆虫们无比的热爱,用自己的一生来研究观察小昆虫的的习性,生活,劳动,婚恋,生育以及死亡。为了更好地观察小昆虫们,法布尔先生建造了一个叫做荒石园的地方。他克服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困难,牺牲了休息时间,多年以后终于写成了《昆虫记》。

  法布尔先生的语言十分生动,通过他的讲述你会了解到:蝉是如何脱壳的;蜘蛛是如何精心编制自己的`网;蚂蚁如何吃蚜虫的分泌物;蟋蟀如何管理家务;螳螂如何捕蝉。不用多说,你会知道这些故事是如何吸引人的!

  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法布尔时代的荒石园。看,法布尔先生戴着厚厚的眼睛,蹲在乱石丛中专注地看着小虫们如何唱歌。我屏住呼吸,不想打扰法布尔先生的工作。

  我被法布尔先生的工作态度感动了。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仔细,即使遇到再多的困难,也要坚持。

昆虫记读后感9

  《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昆虫记》中详细介绍了许多昆虫,介绍了它们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

  《昆虫记》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因为这部科学百科同时也带有文学色彩,文中的一字一句,都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同时也展现了的昆虫的独一无二的个性。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回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法布尔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他的《昆虫记》也让我在读时仿佛自我就是一只在旁观的昆虫。每一只昆虫都有人一样的情感。如:“已经慌了神的蝗虫,完全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一招忘到脑后去了。”在读《昆虫记》时,我甚至能想象昆虫在活动的画面,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神秘的大自然。蝉再歌唱,蟋蟀再管理家务,蜘蛛再捕获食物……神秘的自然中也有这么搞笑的事物,我对大自然的敬意油然而生,它也有心细的一面。

  法布尔再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遇到很大的困难,但是再大的困难也没有挡住他探索的道路,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昆虫记》不仅仅仅浸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这就是法布尔精神。在《昆虫记》的引导下,我要继续探索神奇的昆虫世界。

昆虫记读后感10

  季节变迁,人世沉浮。在微凉的午后,静静地坐在室内,燃起一炉沉香屑。帕斯卡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一卷卷散发着浓浓墨香的典籍,在我手中慢慢翻阅,时间仿佛走得很快,任思绪在不停地漂浮??

  《昆虫记》中的大部分都是说明文,只有少数是记叙文,不过《昆虫记》中的大部分文章都参杂了一些记叙的写法,这是这本书的一个特点,这使这本书不枯燥乏味。这本书在对多种昆虫进行介绍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干巴巴的学究气”的反感,的探究死亡的其他生物学家的不解。法布尔怀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五十余年深入到昆虫世界中,用毕生的精力对昆虫的种类、习性乃至觅食、婚俗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真实、细微、详实地记录了昆虫的本能特性,用第一手资料将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真实而形象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法国著名戏剧家罗斯丹说:“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的思,像美术家一般的'看,像文学家一般的写。”这本书是科学与文学结合的典范,虽经历百年,可至今仍是一座无人逾越的丰碑。因此他被法国文学界、科学界授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称号,并举荐法布尔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法布尔是一个坚毅的人,他不惜重金买下“荒石园”并观察昆虫五十年之久,用自己的执着谱写了昆虫的的乐章,法布尔一生坚持在大自然中观察昆虫,他拒绝实验室中的仪器,他认为观察活的昆虫才是有实在意义的,要工作在“蓝天白云下”。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与书籍为伴,让心灵在一次阅读中得到升华。

昆虫记读后感11

  打开书架,一本本的名著整齐的排列。老师要求我们在暑假期间阅读《昆虫记》这本充满着法布尔精神的书。我认为,我受益匪浅。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科学家只会摆弄着显微镜,注视着下面的世界,文学家只能整天挥舞着笔杆子。直到我接触到了一个词:边缘性人才后,我才明白,有些人不仅是杰出的理科生,也是出类拔萃的文科生。比如爱因斯坦,他不但是物理学家,也拉得一手漂亮的小提琴。而法布尔的'这部《昆虫记》,大概也是一本边缘性书籍吧!

  《昆虫记》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细腻、文笔流畅,让人感觉到是一部散文。虽然是散文,但昆虫记处处都流露出知识,把人以前错误一扫而光,使你不禁感叹:哦,原来如此,真是没想到啊!

  《昆虫记》一书,给了我许多的回味。在书中,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神秘而多姿多彩的世界里,了解蜘蛛、蜜蜂、螳螂、甲虫、蟋蟀、蝉等昆虫的生活习性,让我看到了一幅有关昆虫的精彩画卷。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觉得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帮忙的甲虫往往不怀好意。更多的时候,它是打着帮忙的幌子,做着趁火打劫的营生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原来甲虫也是非常的狡猾;读四年苦工,才能换来几十天重见光明的生活,我知道了蝉的生命意义;天气越来越冷了,迷宫蜘蛛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替孩子们将巢咬破,而它也筋疲力尽而死,这句话,又让我体会到了它的满足感和一位母亲应尽的全部责任。

  《昆虫记》不仅仅浸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这种精神让我们在大自然中尽情探索奥秘;这种精神让我们在天地间尽情领略精神!而这,就是法布尔的精神。

昆虫记读后感12

  我曾经读过《昆虫记》一书,它是由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创作的一部长篇生物学著作,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在法布尔的笔下,昆虫们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昆虫记》中涉及蜣螂、蝉、蚂蚁、蜘蛛、蜜蜂、螳螂、蝎子、甲虫、蟋蟀、象鼻虫等100多种昆虫,记录了它们真实的生活。在书中,法布尔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以及散文的笔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蟲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既表达了他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他观察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百科全书,还是一部将昆虫的生活与人类社会巧妙联系起来,散发着浓郁的文学气息的文学经典。

  法布尔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奇特、有趣的昆虫世界。就以蝉和蜘蛛为例。原来蝉并不是一出生就可以“唱歌”,而是要在地下待上四年多的时间,脱壳以后才能发出美妙的“歌声”,这个过程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而且不是所有的蜘蛛都有剧毒,大多数蜘蛛的毒性跟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蚊子的毒性差不多,并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大的伤害,只有极少数蜘蛛才有剧毒。

  《昆虫记》这本书,能给人无穷的乐趣和无数的启发,是一本值得同学们阅读的好书。

昆虫记读后感13

  《昆虫记》,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法布尔把昆虫作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把研究昆虫作为是一种乐趣,且毕生的心血都融入其中。因为他喜欢昆虫,把昆虫当知己来看待,所以才能把昆虫写得富有神秘色彩,可以从书里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和他仔细的观察。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昆虫是可爱的,是有感情的,他们是大自然的生灵,是人类的朋友,而不是令人憎恨、厌恶的对象。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 “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在他的观察下,已成为一个超级“几何大师”,“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地球不应当被人类霸占,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如果我们不保护环境,这些虫子是不是还会在呢?现在的环境恶化,又是不是在以后还会有呢?我仔细地想着这彼此之间的关系,才真正感悟到生命是平等的。这一次的阅读,《昆虫记》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

昆虫记读后感14

  我喜欢昆虫,也曾饲养过昆虫,在草丛中寻觅,在谷物中翻找那些蹦跳的、蠕动的小家伙是我的一大乐趣。起初只是出于好玩,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把虫子作为自己的宠物。自从看了法布尔的《昆虫记》以后,我对昆虫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再也无法把这些小生灵纯粹当做小宠物来看待了。

  曾在草丛深处捕获了绿蚱蜢,关在玻璃瓶中,放入几根草饲养着,但没过多久它就绝食自尽了。对此我纳闷了好久,实在想不出这是为什么。看过《昆虫记》后,我知道了原因,法布尔写道:“一个休息日,我正在门外散步,突然有什么东西从树上落下,还不停地叫着。我跑过去一看。原来一只蚱蜢正在贪婪地撕咬一只蝉得腹部。蝉徒劳地叫着,不断挣扎,蚱蜢则死咬住不放,把头深深扎在它的内脏中,一小口一小口地拽下来。”原来,蚱蜢是食肉昆虫呀!

  有了养蚱蜢的经验,我对于饲养昆虫更加谨慎了。在了解到蝉吃树叶的汁后,我事先放入了几片树叶,再把“囚犯”关入牢房,满心欢喜地等待着它的.变化。大约过了20个小时,当我再去观察它时,却发现这可伶的小蝉“六脚朝天”地躺着。我拉开纱窗,想借光细看它时,这小囚犯竟然“死而复生”,飞走了。看来这小昆虫也会骗人啊!

  在《昆虫记》中,作者法布尔告诉我们许多昆虫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从圆网蛛到圣甲虫,这两位看似冷酷的妈妈实则是不惜用尽自己最后的精力为儿女毫无保留地献出所有的丝,所有精致的食物;总被人认为温柔可爱的萤火虫竟会以闪电的速度猎食蜗牛;看着笨拙的“大孔雀”蛾幼虫会织出构造巧妙的茧……这些事例都表明了昆虫拥有人类难以想象的智慧。

  记住虫子并不渺小,虫子也有值得我们人类尊重的大智慧。

昆虫记读后感15

  《昆虫记》可不是一个写昆虫之间的故事的书,而是一本科普读物,它的作者是法国赫赫有名的昆虫科学家法布尔。法布尔小时候因家中生活压力大,所以帮助父母照料小鸭子,但他并没有感到无聊,他发现了可以吸引他的东西——昆虫!之后,他做了个容器专门用来养虫子,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积累,才有了这本《昆虫记》。

  《昆虫记》使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昆虫的知识,书里面写蝉,它成成虫之后,一般只能活一个月。书里还写狼蛛产卵,是先用丝织出一个碗状,然后将卵产进去,产完卵后,它就把装着卵的小球粘在出丝器上,让它们在出生之前一直和它们的母亲在一起。

  书里面的知识令人大开眼界,保证你看后,也会说昆虫的世界真奇妙!但《昆虫记》最吸引我的还是法布尔和昆虫的事儿,还有昆虫之间的事儿。法布尔发现,有一根丝在蜘蛛网上特别重要,因为那是蜘蛛的传递信息的丝,他们做了一组实验:把两个蜘蛛网放在屋子里,一会儿几只苍蝇就分别黏到了网上,法布尔把第二个网的传信丝剪断了,然后第1只蜘蛛出来了,把苍蝇捆上丝,带回隐秘的地方吃去了。第2只没有出来。这么说,蜘蛛是看不清的,没有了丝,它就不会知道有猎物。

  另一个事儿是关于蝗虫和螳螂的,螳螂一般都很文雅的,来了一只蝗虫,它的'眼神立马从温柔变成了有杀气的,它把两个翅膀展开,蝗虫看见了,被它的气场吓住了。螳螂这时慢慢走过去,把蝗虫干掉了。

  怎么样?《昆虫记》里的昆虫知识是不是很丰富?有人曾评价说,这是一本比故事书还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

  如果你想了解神奇的昆虫世界,想知道昆虫之间干了什么,或平常如何生活的事儿,就找《昆虫记》读一读吧。

【昆虫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昆虫记》读后感05-21

昆虫记读后感05-21

昆虫记读后感10-01

《昆虫记》的读后感01-10

《 昆虫记》读后感12-15

《昆虫记》读后感02-03

昆虫记读后感02-07

读后感昆虫记01-22

《昆虫记》经典读后感01-26

昆虫记读后感大全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