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2-11-18 19:31:3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5篇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

  被讨厌的勇气也就是幸福的勇气。不要怕被讨厌,这样心才会自由,人才会自在。

  要怎样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呢……

  第一个束缚来自过去。

  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

  理想的人际关系大概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他认为每个人的课题都是分离又独特的。我怎么爱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每个人都守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间就没那么多纠结和烦恼。

  第三个束缚,来自未来。

  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阿德勒的哲学同样强调当下的意义,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此时此刻才是生活的真谛。

  阿德勒的心理学,就这样把自我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中解放出来,把人生责任和选择的权力交给了我们自己。当我们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后,就会发现,我们其实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2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生追求一个女生,结果女生答应做他的女朋友没多久,他就觉得没什么意思就分手了。有人认为这就是一个渣男。

  但是在《勇气》中,作者似乎持有不同的意见,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父母强烈反对你所选的工作,父亲大发雷霆,母亲痛哭流涕,甚至扬言断绝父子关系。但是,作者认为如何克服这种“不认可”的感情,那并不是你的课题,而是你父母的课题。你根本不需要在意。更进一步,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是剔除掉别人给你的外在压力,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按照作者这个观点,那么这个男生只是“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罢了,那个女生能不能接受是她自己的课题。

  最近重新思考了这个想法,关于课题分离,似乎并不能简单的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还涉及到了责任的问题。比如,我们是否可以不顾责任,任由自己选择。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需要思考:女生答应做他的女朋友,是否本身就包含着某种承诺,应当承担某种责任;或者如果男生做了某种承诺,是否可以不顾这个承诺毁约。或者说这些都无所谓,毕竟最后也是他自己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然后他就会看到这个选择究竟是不是对他自己最好的'选择。如果是,那他继续,承担后果。如果不是,那么他也就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想法,按照新的自认为的正确道路前行。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3

  很多人觉得自己生活的很不幸,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优点,在书里也提到了类似的人,这样的人一般都很讨厌自己,但是当你问他为什么不改变时,他会告诉你一堆理由,什么没时间,什么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只会看到改变之后的好处,梦想着自己活成另一个人,可是一旦到实行,他们永远有各种各样的.借口,比如书中跟哲人辩论的青年。

  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古人说,知行合一,但显然,他们并不在此列,他们上一秒在说自己浑身没有一个优点,下一秒还是该游戏游戏,该玩乐玩乐,事实上,他们并没有从本质思想上想改变,至于为什么说这些话,也只是给自己一个“善”的理由,你看,我之所以这么一无是处,是因为我没时间啊,我忙啊,我还要去干嘛啊,从因果上来说,这所谓的“一无是处”倒正是他们不改变的内在理由,给自己的不努力答的梯子。

  就像书中有脸红恐惧症的一个女孩子,她觉得只要治好脸红恐惧症,自己就能像心爱的男孩子告白,可事实上,她最害怕和最想逃避的事情,是被自己喜欢的男孩子拒绝,是失恋带来的打击和自我否定,所以,只要有脸红恐惧症在,就可以自我逃避,你看,是因为我有脸红恐惧症,所以我没办法向心爱的男孩子表白,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再来就比如考生会想“如果考中的话人生就会一片光明”,职员会想“如果能够改行的话,就能一起顺利”这都只是自欺欺人的想法,人还是这个人,困难依然没有消除,只是给了自己心里安慰。

  永远记住,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过去已去,未来未来,当你正视自己,从思想的本源正是自己需要改变,你的改变才能有效、真实。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4

  这几天读《被讨厌的勇气》,得以获知阿德勒心理学的三大理论,深以为然。

  以下是我当前的理解,它并不是百分之百等同于阿德勒心理学。

  一、目的论

  对任何人物、事件,除因果论调之外,要以目的的眼光加以看待。

  比如你想表白某个异性但却一直没有行动。常规的解释可能是因为你害羞,所以没有勇气表白。

  那么如果从目的论来看呢?

  你对异性表白是想与对方在一起,成为男女关系。而你还没有行动的原因是因为你害怕表白之后不能达成此目的,即被拒绝。所以为了避免被拒绝,你选择不去表白,而害羞则成为了不去表白的说辞。

  二、课题分离

  当面对事件之时,要学会课题分离,关注并完成自己的'课题。不要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他人,进行干扰。

  比如你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背叛了一段感情,既然你已经做出了这样的行为,就要对此负责。这是你的课题。

  而你的另一半是否会选择原谅你,则是对方的课题。

  你可能一哭二闹三上吊,争财产抢子女,但对方是否仍会选择与你在一起,都是他的课题。

  如果他原谅了你,那么这其实是他内心的真实目的。可能由于各种原因。

  并非是因为你采取了某种行动。毕竟没有牛不喝水强按头的道理。这部分也正对应了目的论。

  三、共同体

  每个人都有群体需求,都可以是某个组织中的一员。行为做事的出发点,是为身处的组织做出贡献。

  这个时候你的行为不是为了满足某个人的期待或要求。

  工作中的团队,是最恰当的例子。

  共同体是一种需要慢慢体悟的感觉。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5

  对我来说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对《了凡四训》里面有一个印象很深刻的例子。

  “一位秀才早年找算命先生算命,告诉他说他考试一定会考第二名,并且活不过五十岁”,他在十几岁参加乡试的时候的确得了第二名,后来进京赶考,在街上遇到高人聊天,提及起算命先生说过的话,高人说他此番一定能考取功名,笃定认为自己之前考第二名已经灵验了,这次必定不能拔得头筹,并且说自己脾气暴躁,和家人相处经常发脾气,不是长寿之兆,也会终将应五十之寿的推测,高人说:上天教会人类推算的目地本来是为了人们避灾避祸的,比如你明知自己脾气暴躁对身体不好,就该修身养性,避免英年早逝的命运。这位秀才听了高人的话,更加发奋图强的读书,改变自己坏脾气,最后考取功名,并且活到八十岁善终。

  我一直认为没有绝对的正确或是错误,人生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可能知乎逛的多了,坚信阶级的存在,并且在心里夸大了这种东西的意义,又受到到蝴蝶效应的.启发,觉得一切都是过去的所作所为造成的,而在过去的时候我也在想自己未来会去向哪里,于是人生变成了一条一成不变的直线,我一直被随机性所决定,却始终得不到贡献感。

  还好有这本书,我决定立足于此时此刻,那个长久的未来无法预知,我只要记得:我现在能做些什么能让我有贡献感,能对自己多一些自我肯定,能更喜欢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

  以哲人和青年对谈的形式,围绕所谓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以及“我将去到哪里”展开对话。

  读完这本书,我第1次知道三大哲学家,原来除了平常所知道的荣格与弗洛伊德,还有一个叫阿德勒的。哈哈哈~涨知识啦~

  阿德勒心理学他更想表达的是,只要你想,你随时随地都是可以改变的,不要被固有的过去的一些东西,局限了现在以及未来的你自己。

  他和我们惯常的思考逻辑刚好相反。一直是逆向思维,主张目的论,进行课题分离,然后冷静地划清界限。我们日常笃定原因结果论,现在阿德勒正好相反,他主张目的'论,从目的出发往前推,这似乎和我大学一位教授的授课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中间一段在讨论共同体话题的时候感觉很混乱很分裂。不过整体读下来让我对人生课题有了更宽泛的认知。有时候在想我是不是天生就该做哲学家或心理学家,很多东西其实我并没有读过,也无人告知,但我一直是这么践行的。

  活在当下,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应秉持认真而不深刻的态度。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喜欢书友的一句评论: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在改变“世界”的旅途中,希望“我”能做自己的太阳,成为照亮别人的光。

  有时候无意间拿起的一本书可能就会完全改变之后的人生。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7

  今日读了一本很薄的书,阿德勒的《被讨厌的勇气》,翻开书就看到这句话: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一句话。那么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你,就一定能获得幸福吗?你存在的价值、你的幸福还是无法用金钱买到。

  那么你的烦恼是什么?是你现在的工作?你的交友遇到了麻烦?还是恋爱或是家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阿德勒是这么认为的。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工作以及爱。这些就是烦恼的来源。那么,有解吗?不能够逃避,阿德勒说请直面“人生课题”吧。所有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

  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不需要活在别人的人生中。但我们需要学会“课题分离”,不惧怕被任何人所讨厌,真是太需要勇气了。活在这个世界上,努力做到不被别人讨厌,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因为你只需要伪装自己,去妥协去放弃就可以了但是明知道会被人讨厌,还要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是很难的。直面自己的'内心,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绝不去编造谎言。

  这样的生活,估计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阿德勒却告诉我们:必须要有实践这种人生的勇气!这也是让人获得幸福的勇气呀。

  因为我们有这种力量,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而你需要的是“勇气”。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8

  之前我说过,我变成了一个油腔滑调,油嘴滑舌的人了。当时半调侃半认真的说自己只是在靠近自己的本心。但进来发现并不全然如此,可以说是在靠近本心,但是是以一种更加曲折的方式,绕了半圈。

  最开始改变的尝试是想着皮一点,将一些想法半认真半虚假的说出来,比如说特意给陆哥买,留的提子。然后发现还挺好玩,开始大家好像也觉得不错,自己也挺享受其中。结果我就像小孩子拿到了喜欢的'玩具,不停地如此尝试,放飞自我。中间我还产生了误解,以为这正是我所喜欢,想要这么做的(虽然那段时间确实很喜欢,也想这么做)。但现在想来,这样也只是在某些方面比之前更加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只不过与此同时在其中也参杂了玩笑,虚假的成分。其结果就是在油腔滑调,油嘴滑舌上越走越远,带着几分真心,几分玩笑,不停的口嗨。

  然而这一定程度上,这并不能说保持本心,仍然不过是换了一层马甲的软弱罢了,本质并没有变。在很多关键的地方,仍然十分软弱,十分被动,实际上仍然是在逃避。所以很多时候仍然不敢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仍然小心翼翼,担心自己做错了什么,伤害他人,小心翼翼。

  下一步我会尝试更多地直接表述自己的喜欢与讨厌,想与不想,更加从心。但至少现在,还是做不到课题分离就是了,或许永远也不想做到这个地步,或者不敢做到这个地步。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9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是个体心理学的开创者。阿德勒原来是弗洛伊德理论的拥趸,后面理念不合开创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派。

  这本书从“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这个论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辩论,通过辩论介绍了阿德勒的基本心理学理念。比较有趣也比较有代入感。

  针对“什么是幸福”这个永久的哲学追问,本书在提出独到见解的同时还给出了“如何获得幸福”的具体对策。阿德勒思想指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获得幸福”,并给出了“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这三大良方。

  阿德勒断言“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心理上的烦恼?),强调当下的意义,认为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另外,弗洛伊德是原因论,这也是目前主流的心理治疗方法,找到心理治疗的原因,比如原生家庭,幼时留下的心理阴影,好像找到原因心理治疗就成功了一半。而阿德勒是目的论,认为心理问题是为了达到个人某种更深层次的'目的而有意无意出现的,认为人要接纳自己,之后拿出勇气正视自己,专注当下做好自己的人生课题,让眼前的世界回到简单状态,让自己回到幸福状态。

  不能说孰好孰坏,个人认为,原因论和目的论都是需要的,原因论利于自我了解,目的论利于自我突破,可以作为心理问题疗愈不同阶段的处方。阿德勒的处方更猛更残忍一点,让人在烈日下暴晒无所遁行罢了。另外推荐他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和《自卑与超越》。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0

  上个月有幸拜读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直接将它列为我在20xx年上半年最值得读得几本书之一。这是一本有关阿德勒心理学方面的书,正如标题一样,是一本给人勇气的书。它采用对话体的写作格式。我们正如书中的青年一般,20多岁的年纪,有一大堆困惑。书中的哲人用阿德勒的勇气心理学一步步循循善诱,给人改变,做自己的勇气。全书的内容一共有五夜的探讨,一步一步由外入内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给人以启发,直面自己内心世界的.勇气。第一夜是探讨过去,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很重要;第二夜是探讨烦恼的根源—人际关系;第三夜是理清人际关系,课题分离。第四夜是要有被讨厌的勇气,终点是共同体感觉。第五夜是活在当下,赋予自己人生意义。

  我最喜欢书中第三夜里的一段话:“在人际关系上,别人如何评价你,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对认可的追求,才扼杀了自由。由于不想被任何人讨厌,才选择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换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这本书与我而言,最大的感触是:我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面对别人的干涉,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这也是我在追逐自己人生中需要付出的代价。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涌流勇进,找寻属于自己对人生意义的定义。另一方面,也给我想要改变的勇气,不能因为害怕不被接受就停滞不前,坚定做那些自己原本就一直想做的事情,告别拖延,凡事都更坚定一些、自信乐观一些。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1

  读哲学类或传记类书籍目的,不是为了拔高思想境界,也不是为了复制他人成功,只是为了学习他人对事对人的态度,处事做事的逻辑,分析问题的角度,以后遇事有迹可循,可以更豁达从容。

  烦恼大多源于人际关系,伤害别人或被别人伤害。我们无法脱离人际关系独立生活,但只要我们处理得当,是可以改变获得幸福,问题不在于能力而在于勇气。

  生活中,我们大多不是关心如何看待他人,而是在意自己如何被看待,如何更有价值。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可以增加自信,但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会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人际关系就会变的轻松自在,不在两人关系中看自己的价值,不因得到某人的表扬而感到喜悦。想获得贡献感,可以把自己放到更大的共同体中看自己,看在团队、部门或者公司中的价值,不要局限于两人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与人之间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对别人的`关心鼓励属于横向关系,尽量减少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的纵向关系,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2

  当一个人成为原因论者,将所有现在发生的一切归因于过去,那过去所发生的不幸一切,都将成为其悲观论调的目的,而当我们将不幸其作为武器,是没有人能够反驳的,所谓“弱势具有特权”,便是如此,但越是反复强调自身的不幸,就越需要不幸这一工具。

  站在目的论的.角度上,过去都以成为事实,而赋予过去何种价值,才是现在的你所应该面对的,而非将现在不完善的自身归因于过去,那是懦弱者的自我逃避。但“不完善”这一词的出现,就以带有对比这一特性,关键还是取决于你是站在竞争的角度还是发展的角度,前者你永远无法达到目的,后者你能坦然自由。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也许你认为世界光怪陆离,也许你认为世界简单到一眼看穿。但客观世界本身是不变的,所不同的也不过是你的主观世界。

  何其有幸,在悲观论调充斥着的现实,乐观派的本质为我减去了不少烦恼。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一下跳转到阿德勒的目的论,也许会訇然寸断,但要想改变,便需要勇气,太多的人坚信着人是可以改变这一观念,但又维持着原因论者的做法,那是达不到自洽的。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3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团队老大说我在看《被讨厌的勇气》,老大又看过了,还和我说有电视剧,但是和书不太一样。出去好奇我也去看了眼电视剧。

  对于剧中开头年轻女士毫不客气地买走小女孩极度想要的最后一个草莓蛋糕的行为我很不理解,甚至生出了“这个人怎么这么没道德和一个小孩抢东西”这样的想法。

  现在终于理解了这就是“被讨厌的勇气”。面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勇敢地说“Yes!”而面对让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大胆说“No!”,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权利,并不存在谁应该因为年龄差距、社会地位等原因而让着谁,这才是“人生而平等”的真正奥义。

  而我自己正是因为缺乏“被讨厌的勇气”才会出现有人和我借了钱长时间不还,而我担心提醒对方还钱这个动作会影响到我们的关系而迟迟不说,导致自己需要用钱的时候又没有的情况发生。

  实际上大胆的说出来自己需要用钱了,请他把欠的钱还一下,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关系,反而不会因为自己不说而产生这样那样的猜忌,以至于两个人的关系因为猜忌而慢慢疏远。

  “被讨厌的.勇气”是我们需要并且一定要学会的一项技能。这本书通过对话的方式让生涩难懂的心理哲学变得通俗易懂。对我来说受益匪浅。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4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无心理学与哲学基础!

  怪书。它所讲述的并不是纠正某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或思维,而是一整套圈连起来的思想。如果你反对一个点,所有的点你都很难认同,我一开始因为好奇因为求知,这个知并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对话,我确实很想知道答案。因为它推翻了大众的普遍认知。第二次谈话前有三个问题,自由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自由?束缚我的究竟是什么?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现代思维回答了。

  往后看它告诉我们人的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想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从课题分化开始,你的课题,我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被别人干涉。这中间有一个例子,小孩的教育问题,关于他的.学习是他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父母都不能去干涉他的课题。不能说,你应该学习,你应该要考哪所学校。能做的是“把马带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决于它自己”。

  它主张目的论,否定精神创伤即“因为过去受过什么伤害,导致我现在怎么样”否定因果论即“因为A我做不到B,内心暗示就是没有A我也能做到B”总之人的行为都带有对自己的“善”在里面为目的。我接着寻求答案,最终问题来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对自由的定义是被讨厌的“勇气”,幸福则需要三个阶段来实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自我接纳我尚可接受,因为百分之九十的大众都是普通人总会认识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认知。他者信赖与他者贡献我却是不敢苟同,太理想化,它主张你只管去开始做,不管他人有没有回应,那是他人的课题,改变自己能改变的。这本书内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气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气”啊勒德的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5

  这本书真的从一个新的视角给了我一些东西,甚至可以说改变了我。或者我具有该改变所具有的资质,然后这本书恰当其时的出现在了我24岁的生命中,然后就改变了我。也不能说彻底改变吧。我觉得改变是一个过程,不是一天可以做到了。不是今天是一个内向不会说话明天立刻就变成了一个在人群中健谈的人。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改变的。

  书一开头就提出一种理论,“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读的时候虽然同意自己受到人际关系很大的困扰,但也不是全部吧。然后书中提到人们重视寻求他人的认可。这是一种生物本能,甚至是一种活下去的需要。是的,没有比人更群居、更社会、更需要与其他任何人合作的生物了。然后书中提到一个概念,人们活在一个想象共同体里面。这一点也在《人类简史》中提到,这是我同时读的一本书。无论是国家,民族,公司其实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共同体。而而人人都是属于这种共同体的`。

  在共同体中人人平等的一种概念。人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我有能力”和“我能与他人和谐共处”这两项。说到底我们的烦恼总是与这有关,或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或是对自己与他的关系的不满意。确实,之前听过这句话懂得这两句话“管我屁事”,“关你屁事”人生就轻松很多。的确,只是不明白到底该怎么做。现在好像习得了武功的心法一样。只关注自己的课题,有关自己的能力上就好了呀。有关别人怎么看自己。自己的某些举止打扮别人怎么看。那似乎是别人的课题,自己也管不了别人怎么想的。事实上别人没你想的那么关心你。与其总是敏感的猜测别人到底是怎么看你的,不如多专注自己的人生课题上。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相关文章: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03-01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03-13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09-20

被讨厌的勇气经典读后感05-01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心得11-14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000字09-23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00字02-09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6篇11-17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8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