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师》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2-12-07 17:00:4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致教师》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致教师》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致教师》读后感

《致教师》读后感1

  本学期拜读了 吴非老师写的《致青年教师》一书,真是受益匪浅!书中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边读 吴非 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却不由怵然。读 吴非 老师的文字,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

  在《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里, 吴非老师说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当无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动和伤感时,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不由得想起一次课堂上,由于几个男学生的故意捣乱,我停止正在进行的课,对学生讲我的求学经历,希望能够感动他们,由于感情过于投入,边讲边流泪,事后觉得自己过于幼稚,竟然在学生面前流泪。读了 吴非 老师的这篇文章之后,想想:是啊!我们也是普通人,我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需要有情感宣泄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当着学生的面流泪呢?

  作为老师,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老师。说实话,面对学生,我笑过,也哭过。我曾为学生那纯洁善良的心灵感动得流泪,也曾为他们中一些同学的不争气而伤心落泪。事后,我常埋怨自己太没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 吴非 老师这篇文章后,我明白这是我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为教师,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眼处之的人。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冷血动物,那么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认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发现真善美的引导者。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这其实跟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个道理。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不能事事斤斤计较,不能嫉贤妒能,不能心胸狭隘,我们不妨也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老师,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专业知识和能力很强的老师。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开关”就在自己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我们要想当一盏不灭的灯,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使这盏灯一直发光。所以,过去我们那种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得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以为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老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要学生面前的道路。

《致教师》读后感2

  朱永新,一个纯粹的教育人,一个对教育理想不懈的追寻者,一个将阅读和写作视为生命的人。由他倡导发起的新教育实验,潮涌神州,风靡全国,引领师生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最近拜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深为其教育情怀折服,大受其教育智慧之启迪。朱永新老师在文中用书信的方式,向我们娓娓叙来,就像一位熟悉多年的朋友和兄长,慢慢帮你解开心结,让你喜欢教育爱上教育。

  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来,我一直走在乡村教育路上,虽然没有什么成就和壮举,但我一直珍惜和善待,一直勤勉努力着,就是不想辜负自己和学生,就是想在时光中慢慢遇见更好的自己。朱永新老师在文中的许多观点,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我内心的共鸣。我们还需要教育理想吗?如何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如何在坚守理想中寻找的教育的本质和幸福的真谛?朱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诠释了坚守理想的重要性。教师有了自己的理想,那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都是诗意的'、都是幸福的。“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应该具有教育理想,还应该把理想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中。只有我们的孩子心怀理想,我们的民族才会有希望。”是呀!作为教师,我们手里紧紧握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将孩子们带向哪里,是影响他们一生的。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清晰的方向,而是随波逐流,那是可怕的、危险的、不负责任的。教育情怀源于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我们要有矢志不渝的理想,才会有持久的情怀与激情。

  教师成长是自己的事情,也是学校的事情,说得大一点,也是国家和民族的事情。没有教师的成长就不会有好的教育。教师和学生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而是小溪与河流的关系,生命都是一条流动的河,不断地交融前行,不断地汇合出发,生命因此而丰盈灵动。对于教师的成长,朱老在文中指出“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外在的培训,更需要自我的培训。自己有选择地去阅读,品读经典,解读名师大家,我们就在仰视中提升了自己的境界,就会不自觉地向往和模仿,比如魏书生的科学民主管理法,比如李镇西的爱心教育,“见贤思齐”是人心所向,我们有了教育的偶像就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写作是自我成长的需要,每个人都有自我倾诉的渴望,重要的是用文字的方式记下来,持之以恒地写下去,在慢雕细凿的岁月里遇见更好的自己。写作源于思考,写作是思维的表达,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重新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教育完善自己的过程。写写我们工作的计划、总结、论文和调查报告,写写自己的家信、日记、心得和反思笔记,所有的原创作就是我们的原动力。朱永新老师说:“原我们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是的,我们每个生命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如果你愿意写、一直写,就一定会写出一部属于自己的传奇。

  诚然,教育是要扎根于现实的泥土之中,在城镇化加速的今天,乡村教育已难以跟上时代的脚步,但我们依然需要坚守、要努力。朱永新老师说得好:“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用爱行动,就会改变,就有收获。

  爱教育,就是爱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爱世界的最佳方法。惟有热爱,我们才能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致教师》读后感3

  暑假读了吴非老师写的《致青年教师》一书,感觉受益匪浅!书中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实的语言引领我们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边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却不由怵然。很多地方,我都与吴非老师对青年教师的期待相距尚远。读吴非老师的文字,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的教师!

  在《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里,吴非老师说我们教育孩子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当无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动和伤感时,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是啊!我们也是普通人,我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需要有情感宣泄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当着学生的面欢笑流泪呢?

  《我是来欣赏同行的》给我耳目一新的启迪。参加过很多次听课,也聆听过很多专家的点评,有时自己的困惑能从专家的点评中得到解惑,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能阐述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观点可能和自己想的不谋而合,有的观点以自己的水平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在他们的点评中能得到新的东西,用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而作者的观点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既然是来学习的,那就把心态摆摆正。让我们来欣赏每位上课的教师吧。”“欣赏”这个词非常喜欢,不管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能从一课中有一收获就可以了,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固然非常好,每个人上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是来参观的,是来欣赏别人的,可能这样的心态下会淡定地对待,这样也会减少上课老师的压力。

  《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我感触颇深。文科作业的答案往往是丰富多彩的,可是理科作业可能更多时候是唯一答案。就算是学生作业中出现了错误,和标准答案不一样,我们理科老师也应该尽可能问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可能学生的想法非常好,只是在哪一步出现了一点小错误,这时的问,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帮助他在打结处打开关键的`点,这样比单纯的打个“×”让学生订正效果好的多。让我们多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不要仅仅关注思考的结果。

  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非老师教育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的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不要事事斤斤计较,不要嫉贤妒能,不要心胸狭隘,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

  《珍视我们的专业》一文指出,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开关”就在自己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我们要想当一盏不灭的灯,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使这盏灯一直发光。安老师演讲时曾说过:“如果学生不知道,我们要知道;如果学生知道,我们要比学生知道的多;如果学生知道的多,我们要比他们分析的透彻;如果他们分析的透彻,我们就要比他们总结的有个性”,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更重要的是,我们老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照亮学生面前的道路。

  合上书卷,我知道,自己内心深处有些东西在慢慢沉淀!

《致教师》读后感4

  拿到这本书,本书的书名让我有很贴心的感觉,一个“致”字,似乎是一位长者在与我们亲切交谈。翻开书本,慢慢地浏览,从“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发现他就是一位无私的长者,他畅谈了教学、学生、教育、成长以及学校工作的点点滴滴;分享了教学的苦恼,成长的烦恼,班级管理的困惑;记录了教育生涯中的温暖与感动,反思与领悟,激情与梦想……不断地传授给我们经验,字里行间无不表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对讲台及学生的眷念,还有对我们这些后来者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盼。作为一个从教几十年的教育前辈,他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吴老师说:“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来,所以不能急。”他还讲到:“如果能耐心地等待,可能会得到更好的结果。”这不禁让我想到我曾经读过的《慢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以“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期待、悠闲、优雅”的心态去从事教育。

  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很长,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因为这样,我们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的,可是在尝试了多次之后却常常有心急的感觉,于是焦躁、恼怒跟随而来。吴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或许就是他从教30年的经验,潜移默化往往比拔苗助长带来更好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我耐心等待,我将收获每一个孩子带给我的不同惊喜。

  翻到本书的第六辑《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吴老师对孩子们深深的爱。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这句话来自于《像抬眼一样升起的白旗》。“那旗帜不是蛊惑人心的红色,不是时髦的'绿色,也不是空灵的蔚蓝,而是一尘不染的白色。在我的心中,一面洁白的旗,正在像太阳一样缓缓升起。”当我读完《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似乎就沉浸在这句话中,他这里的白旗是善良,友情,仁慈,负责,勇敢,坚强,自信,珍爱生命。

  我们为师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做好我们自己,用我们的人格影响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吴老师所说的:“你是教师,你今天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

  读完85篇文章,85个小故事,在融入心里的同时,我也被吴老师那份教育的理想而深深感动,他的经验为我们青年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导,他的故事是我们青年在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对自己的职业负责,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

  我也同吴老师一样憧憬这样的画面:“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致教师》读后感5

  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纵观我们的人生历程,几乎每一步的成功和进步,都与书籍所教给我们的知识和情感密切相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很多方面都亟待提高,在向优秀教师、有经验的老教师虚心请教和学习的同时,读一些优秀的教育理论从书,也应不失为提高自身教育素养的一条捷径。在最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阅读了一本名为《致青年教师》的教育理论书,作者吴非。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的告别讲台之作,他把他30多年的教育经验倾囊相授,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地解答,对大家在教学中可能忽视的一些细节进行叮嘱,最主要的是希望青年教师们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教育良知,做一些有益于这个民族,无愧于未来的事。

  这本书共分六辑,分别告诉我们:一要“做个有胸襟的教师”,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二“不要急”:教育孩子不要急,个人成长不要急,不要幻想三五年就能成为优秀的老师、名师,不如脚踏实地从合格的教师做起;三“心里装着学生的心”,说孩子听得懂的话,想孩子想的事,时刻想着我们可能留给学生的记忆;四要学会“尊重常识”,要知道教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常识,不能做拔苗助长,本末倒置,贻笑于历史的事;五不放弃理想,即使什么都看透了,也别放弃;六为孩子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孩子本当有正常的爱做梦的童年,我们不要惊醒他们的梦。做过梦的孩子是幸福的,珍惜梦想的孩子也会永远幸福。吴非老师在文中用平平常常的语言,用真实的事例,用心灵来记录文字,读来就如和作者促膝相谈那般的亲切自然。除了内心的震撼,更是对我的一次及时的精神的洗礼。

  尤其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受惊。因为我从开始教学至今还没想过如此深层次的问题,只是因为喜欢教书,或者是为找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而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而在一个学期的实际教学中,我也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对我的职业生命负责,我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不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能教给学生比知识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气质,还有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了,我需要修炼的还有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致教师》读后感6

  七月的上海天空透蓝,高悬的太阳通红似火,晒的大地仿佛都要融化了,云彩都似乎受不住酷热,悄悄地躲得无影无踪,哪怕河堤上的树木也撑开浓厚茂密的枝叶,努力遮住耀眼的太阳。这样的天气显然不适合外出,我把空调打开,让温度降下来,心情好像也不在那么烦躁。就是现在了,总是再等待一个时机:天很美、心很静、书很好!随手拿起朱永新的《致教师》,躺在沙发上细读起来。炎炎夏日,看书是另一种方式的解暑。

  朱教师的文字朴实无华,读起来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就像在和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聊天谈心,很多话细细咀嚼之下给人一种哲学和诗意的享受。教师在人眼中无疑是伟大的,不在在于授业、传道和解惑,更在于奉献和牺牲。但朱教师在前言中就重新定义了他眼中的“教师”二字:教师不是园丁、不是蜡烛、不是春蚕、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在神圣与平凡中穿行,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这样的定位,让教师这个职业更加充实和丰富起来。教师不怕奉献和牺牲,也不是只需要奉献和牺牲,这也不是教师工作的全部,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一群有血有肉的凡人,一群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辛勤工作者。

  就如何做好教师,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朱教师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他把教师职业大致分成四种境界。

  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教师;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按照陶行知先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大字用心做,相信要达到这种境界并不难。

  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教师;要让自己心安只有将心比心,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更要时刻关注关心自己的学生,用自己的良心去践行教育。或许有良心的教师无法用表格和评选程序测量出来的,也不可能段时间内看出有何效果,但多年以后,有多少学生还记得教师节给你打电话、发短信、送鲜花、寄贺卡,路上偶遇能叫出教师的名字,都是教师良心最真实的写照。

  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教师;一个教师能达到这种境界实属不易,无论你在或者不在学校的时候,学生、同事和领导都会想念你;无论什么时候,在和别人提起你,都会有自豪的感觉。这样的教师一定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人,不管是作为学生还是同事能遇到这样的教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不得不说他们确实令人敬佩!

  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教师。这种教师可遇不可求,是于人于己都会创造故事和传奇的教师。或许他们自己从来没想过让别人和历史记住,只是默默耕耘,从来不问前程,但就是这样,让他们成为了历史铭记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历史上有,今天也有,未来也有可能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旮旯处出现。英雄不问出处,好的教师也从来不只在好的学校出现,即使因为种种原因他不被我们知晓,但天知、地知、历史知道。真正存在过的这种教师肯定比我们知道的还要多。

  教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神圣。朱教师在这本书中悄然把教师还原成真实的生命,真实的人,以幸福成全生命的人。记得他说过:“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寻,对教师而言也不例外。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而我们,不正是在教师这个职业道路上幸福奔跑的人吗?

  也许前进道路上仍有很多困难和磨练,但我相信,坚持不懈的努力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教师。

《致教师》读后感7

  时隔多年,吴非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集《致青年教师》出版了。年轻老师们手捧书本,爱不释手,动情处忍不住泪花闪动。封面上白色小楷体字映人眼帘,告诉我这是吴非老师的告别讲台之作。书中,作者把30年教学经验和教训倾囊托出,教学经验背后留下的则是为人之师的风骨和大爱。

  什么是教师的风骨?风骨是一种信念,一种品格,一种正气。对于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吴非老师用他犀利而又率真的语言回答——扞卫常识。这里的常识可以说是一切泛教育性的伦理和准则。作为教师,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为这些常识辩护,为人性的正直、善良和德性的美好辩护。不仅如此,我们也应以同样的准则教育孩子。

  作为一位教师,吴非老师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风骨。他擅于发现真理,这些真理并非纯教育性的认识,而是源自生活、源自人生的真知灼见。他敢于批评,而且语言所指之处都是教师群体的软肋。他坚定不移地崇尚真知,提倡教育工作者要光明磊落,要有胸襟胆魄,并从人性美的高度对教师形象进行了极有说服力的论证。可以这样说,他带给我们的信念和操守,让基层教育避免了随风唱和的堕落;他带给我们的反思,让我们避免了在庸俗的体制中推波助澜。坚持这样的正气,中国教师就有了自己的精神品格。

  除了师者的风骨,《致青年教师》给人的另一种感动,就是教师的大爱。

  大爱是什么?从吴非老师的精神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大爱是有一颗装着学生的心,必要时甚至可以把它掏出来。大爱是自然与理性同在,在遵守教育伦理的同时让孩子看到“星空”,看到“辽阔”。大爱是不放弃理想,是敞开博大的充满诗意与童真的心,毫不掩饰地、直率地表达爱与憎,敢于突破寻常教育规训的'条条框框。大爱是干脆作为一个儿童,沉醉于孩子们的图画与歌谣中,体验纯粹的诗意与快乐。

  有学生问吴非老师,时隔十多年,你最看重我们身上的什么?吴非老师坦言,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他们的成绩,而是对他们“人”的认识。吴非老师还说“我们都有不一样的志趣”,他指出,人们对老师的希冀与苛求未必都是有益而且合理的。

  生活中,吴非老师让我们做一个情感健全的真人。面对学生的冷酷自私,我们可以愤怒;面对个人智慧无力解决的教育困境,我们可以悲伤无助。在这里,德育学者们要求教师要永远“敦厚温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信条并不总是有用的,而教师真实的表情,包括流泪、发火,都有利于学生人性的苏醒。

  作为特级教师的吴非还把半生积累的教育艺术倾囊相授:“在和学生对话时,你可以学习传教士的虔诚,但是你不要在学生面前扮演圣徒,不要把和学生的谈话当作布道。可以经常说些学习以外的事,如果和学生的谈话全是围绕学科学习,对学生很不利。谈话不要带着目的,不要让学生认为你有机锋城府。”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展现自己真性情的作品,其可贵之处,除了一如既往的质朴、大气以外,还在于它以一种对人生哲学进行审美的形式扣人心扉,熔铸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针砭人生各种心理痼疾,这让此书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的边界,直指整个“人生”。

《致教师》读后感8

  最近在徐杰老师的推荐下,我尽览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对为师之素质、以师者待人,多有感触。我就从这两方面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己不读书,如何教人读书?书中引用了顾黄初教授生前的叹息“语文老师成了要别人读书而自己不读书的人”,看到这句话时,我不由自我入境。曾经对于每学期的必读书,如是自己感兴趣的,我还会时常拾掇,但是遇到自己不感兴趣,我只是对学生耳提面命,但是自己却不想付诸行动,直至学期结束,侥幸过关交差。现在看来,我再一次警醒自己,“要珍视我们的专业”,是的呀,“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只有自己读好了书,才有能力去更好地引导学生读书。

  二、言不达意,如何问有所应?还记得在初二的时候,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公开课,提问最后一个问题,本来心中预想的是“根据前面罗列的这些巧合,你们来猜一下,后面保尔和冬妮娅未来的关系走向会是怎样的呢?”但是说出来的时候却变成了“根据前面罗列的这些巧合,你们来猜一下,后面人物未来的关系走向会是怎样的呢?”。本是具体到某个人的问题,但是这样一说就泛化了,因为前面在列举巧合的时候不仅提到了冬妮娅,还有朱赫来、丽莎、维克多等,所以学生在回答的时候,犹犹豫豫,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所以,当课堂活动进展不顺利的时候,有时候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不配合自己,教师自身也要多做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是不是有问题?现在想来,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正如吴非老师说的要学会“说学生听得懂的话”。

  三、风刀霜剑,如何润物滋长?前段时间准备期中考试的复习,难免需要默写,有个学困生在默写的纸张下面放了小抄,被我发现后一顿批评,而她在我批评的过程中一直低着头一言不发。当时我还特地把那张小抄保存好,以作所谓的“罪证”。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是多么没有胸襟!下课后偶然在办公室里提起这事,身旁的老师点醒了我,每个学生都想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在老师面前,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只是她用错了方式。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要学会去了解学生的内心,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吴非老师也曾说,和学生谈话,“教师的语言要真诚,要能掏出心来,如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后来我又找了个机会,针对此事跟她重新沟通。这一次,我没有像之前那样板着脸训斥,而是语重心长地跟她谈心,当我表示能够理解她这么做的苦衷时,她抬起头时那略带诧异又充满感激的眼神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内心,她也不再像之前那样沉默,主动表示自己以后会在语文学习上认真努力。可见,所谓的“威严”有时候并不能真正使学生有所触动,而让学生充分信任你、认可你或许更有效果。后来,她虽然默写还是错的很多,但是她会自己主动到办公室找我订正或者重新默写。平时的作业虽然还是时常有问题,但是跟先前相比,能明显感受到她的用心。孔老夫子早就懂得因材施教,因为上天赋予每个人的资质是不一样的,吴非老师也说作业批改标准只要尺度把握得当,能够激励学生,可以因人而异。所以每次看到她的作业上一点点的进步,我也会给她一个大大的A。

  书中还提到了青年教师该注意的许多其他的方面,如要注意仪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教学不要急要学会在平静中等待、多让学生讲话、尊重学生发言权、参与权、隐私权,要以正确的姿态与家长沟通等等。虽然现在的我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是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努力完善自己,争取早日成为“善学、敢思、会处”的老师!

《致教师》读后感9

  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给我的感觉是作为一名教师我还有很多不足,这本书并没有大谈什么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而是用饱含情感的笔墨把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经验用生动的事例与我们共用分享,向我们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如要树立服务意识、要学会感恩、学会学习、学会读书、关注细节、锤炼业务等。全书一共有85篇文章,每读一篇文章,我都会不由自主地与自己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虽然有的文章不是我们这代人经历的,但是做老师的道理是很深刻的,值得我们深深地去体会。下面我就几篇印象深刻的文章谈谈我的体会:

  我读了《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一文感触很深。觉得语文作业的答案有时可以是不唯一的,而数学作业更多时候是唯一答案。就算是学生作业中出现了错误,和标准答案不一样,我们数学老师也应该尽可能问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可能学生的想法非常好,只是在哪一步出现了一点小错误,这时的问,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帮助他在结点处打开关键的点,这样比单纯的打个错点让学生订正效果好的多,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不要仅仅关注思考的结果。文中的最后一小段说:“有位理科教师对我说,他上小学时,数学学得一塌糊涂,可是每次作业做错,老师批改时用红比打叉,那个叉叉都很小,稍微大意一点儿还看不清呢;而如果做对了,老师笔下的'那钩钩可就是大大的了。那位小学老师是个有心人,他是在用心批改学生的作业啊!”想想自己平时的工作,我没有关注这一点,相反,如果学生的作业有错题,我会把错点打得大大的,主要是怕他们粗心看不到,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打叉也会和学生的感受有关,更没有想到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注意重视学生的感受,给他们足够的鼓励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做到不要伤害他们。

  在《珍视我们的专业》里讲到: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于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于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习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可以想象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怎么能教好学?怎么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通常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是这个道理,“学高”,就是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拓宽知识,丰富知识内涵,加深对自身专业和相关学科的钻研并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于实践。“身正”,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端正的师风,严明的师纪,高尚的师范。

  就如书中说到:“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中。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所以,过去我们那种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得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

  书中有很多话语使我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一定努力充实自我,做一名有主见的教师。

《致教师》读后感10

  作为一名教师,我从别人口中听说了《致青年教师》,很多人对这本书表达了喜爱,让我越加的好奇,直到我读了这本书。这本书是吴非XX多年的教育经验,这些经验里有他这些年的案例并且给我解答了很多教学中会遇到的困惑。

  在从事这份教育事业的时候,我也有过困惑,疑问。而看了这本书后我突然茅塞顿开了,虽然只有短短几十页的书籍,却蕴藏了宝贵的财富,让我感触颇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始终充满正气,以阳光、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孩子们,让他们觉得每一天都应该是活力满满。因为唯有正能量的面对所有人,那么所有人才会时刻被正能量包围。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记得有一次。很多孩子不好好听课,上课讲话,扰乱了课堂了秩序,也刚好那一天自己遇到了一些事,那一次自己失态了,不仅发火更接近于暴躁的状态,把学生们都吓坏了。虽然我还控制着自己的行为,但那次的发火让他们对我有了胆怯,不再向平时一样看到我就笑嘻嘻的跑过来问好,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自责当中。

  读了《致青年教师》后我发现,原来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约束要自己的脾气和行为,要耐心懂得释放压力,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面对教师职业。

  我想每一个做教师的人,都很珍视自己的职业,我身边的老师们也是如此。他们在教育的时候都能感受到教学的乐趣,每年和不同的学生认识,打交道,在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里,这是让人值得高兴的事情。尽管我们是多么不舍看着他们毕业离开,目送他们离开校门的那一刻,心里似乎空落落的。原来那一刻我们早就将他们当成我们自己的孩子一般。

  生活要有仪式感,教学要有幸福感,而《致青年教师》一书里吴非先生说“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挣米给你负责”。唯有对得起自己,对的这份职业,我相信在我们不断教学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让我们明白教师的可贵之处。看着学生一个个活泼天真的笑脸,我时常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每天被这么多孩子包围,是多么快乐的事呀。

  而我也明白,从事教师职业我必须严格的要求自己,不仅仅是学生要学习,我也要学习。我们作为教师,学习知识是重要的,这样才能有更好的知识,更好的方式,去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一名时刻幸福的教师,我们应该用我们的光去照亮所有的黑暗,用我们的热,去温暖每一个人。看着《致青年教师》我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过去,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都会有新的看法和结论,我想每一个人也都该如此,时刻的反省自己,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去成长。

  在《致青年教师》这本书里,我看到的都是吴非先生如何去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并且如何让的待人接物,要做好一名老师要从细节上去真正的善于发现。看着里面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折射出的是吴非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深深的被其中的故事所打动,好像看到了自己一样。我特别喜欢这一段话:“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样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的心灵,建造精神家园。人生中能遇上胸襟辽阔的教师,学生自然“大气”,自然能顶天立地。”这段话对我感触很深,唯有心胸宽广的教师才能教出大气、正直的学生,而心胸宽广的人,在未来总能走出一片不一样的天地。让我们用行动、用青春,去为我们喜爱的教师职业奉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吧!

《致教师》读后感11

  静心品读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聆听专家的教导。《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老师的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任何一个教育家都不可能离开前代人的教育财富。事实上,很多的教育家,只不过是把别人的财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很多理论上的共鸣而已。你要自己去摸索,找到理论上的支柱和共鸣,现在不少教师找不到感觉,找不着“北”。作为一个教师,你跟其他专家不一样,需要各方面的知识,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是把教师当作百科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有一项重要的修炼就是做读书人。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小玩具一样,教师的挚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类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如朱教授所说:“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难道不是吗?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好书。在阅读中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地完善,勤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实际生活中,人和人的区别主要看两点,一是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他的业余时间怎样安排怎样度过?所以,朱教授说:“人是由他读的书造就的。读什么样的书,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读最好的书,做有根的人。与最好的书对话,就是与最好的.人为伍。”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懒于读书。为此,朱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就人的生物性而言,是很容易懈怠、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停滞的。”同时,又不无风趣幽默地为教师们支招:“自来水是压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是啊!当我们把读书当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看作像呼吸一样自然时,还会挤不出时间读书吗?在这种须臾不可或缺的阅读状态中,我们就获得了幸福。要是读不完一本书,至少可以开始读第一页,慢慢地,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走姿态。

《致教师》读后感12

  印第安人有句谚语:脚步若走得太快,灵魂就会跟不上。中国的教育亦是如此,当身为教育者的老师也沉迷于效率上的优先而变得急于求成,那孩子们弱小的灵魂又怎么跟得上这速成的教育?

  有幸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感悟颇深。犹记得毕业之后,自己多么毅然决然的走上了教师的岗位。但当初得到亲友一众支持的原因,是他们都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好,工作稳定、待遇高又假期多。但我的心里始终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不仅仅是这样,我选择当老师,更多的是因为孩子,喜欢和孩子相处,喜欢看他们的天真烂漫,喜欢感受他们身上的朝气与活力。但还不止这些,还有些其他的什么让我愿一生追求呢?

  带着这一丝丝的疑问,我在踏上岗位数年之后,翻开了这本书。书的前言部分就已颠覆了以往我对教师的认知。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但朱先生则说,教师不该是春蚕、蜡烛,或是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该被神化或者苛求,或拿错误的考核标准和行为模式来固化他们的教育,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忙碌中穿行。教师的生命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教师的价值就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读罢,我醍醐灌顶,终于,我找到了那个心心念念的答案,当老师,是因为看到了学生身上无穷的可能性,想尽自己所能去观照孩子的内心并缓慢地、耐心地引导他们的人性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如是,我的生命也就得到了幸福的意义。

  朱永新先生接着解释了幸福在哪里以及老师如何享受自己的教育生涯的问题。那就是:幸福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在记录中……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教师的幸福感从哪里来?从孩子们的笑脸中,从孩子知行合一的行动中,从家长感激的目光中,那时,所有的教师都能发自肺腑的感受到自己的工作是能够帮助他人、改善社会的。这些耳目一新的说法,都打开了我贫乏而狭窄的世界,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

  我想起了自己刚站上讲台时的情景。那时的自己可真是手忙脚乱,一段话都说得磕磕碰碰,但望着讲台下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他们的安静、乖巧和对老师天然的一种信赖,让我很快克服了紧张,调整好了心态,并很快的`熟悉了自己带的班级。后来,有一天的早晨,大概入学一个月有余,我走在离班级很远的走廊,听到阵阵的读书声,我惊讶极了,快步走过去,悄悄的躲在一旁观察,七八个同学正端正的坐在座位上,认真的朗读着我昨日教的课文,那童稚清脆的声音在那一刹那击中了我,让我觉得幸福、温暖,我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了自己带的这群小家伙,也真的发自内心的感恩这个职业带给我的一切幸福。正如朱老师在书中写道:如果能够并认可每天平凡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坚持不懈地在工作中实现自我,那么,无论是用心地研究学生成长的案例,及时的记录生活,还是和同事们共读共写,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

  我相信,正如朱先生所言:因为幸福完整,教育不再仅仅是一种行为;而是融入生活,成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会去寻找在教师这个行业最大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致教师》读后感13

  前些天跟新入职的老师吃早饭的时候闲聊,我向他抱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与学生斗智斗勇,总是感觉自己力不从心,有一种职业倦怠感。”

  他啃着手里的白馒头,反问我:“你还记得你大学时为什么要学师范吗?”

  我愣了愣,兀自衍生出一种愧疚,终究还是没有回答他。

  读罢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我惊喜地发现这确实是一本青年教师思想成长的涤荡书,我也开始重新审视起自己,也在书中重拾起曾经的那份梦想、热爱和格局。

  1、“敬畏理想”

  走上三尺讲台前,我熬夜看着《死亡诗社》和《心灵捕手》这类温馨浪漫的教育电影,心里踌躇满志,想要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等我做了老师,一定要善待学生,成为他们的朋友。

  可真正走上讲台后,我已经记不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纠结上课时是微笑着还是严肃着,开始考虑如何建立自己的威信,不让学生爬到自己头上,现在想来不过是图省事和安逸罢了。然后或许是尝到了考得好的甜头,自己慢慢地钻营起分数来,即使自己内心很了解“分数高”与“教得好”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这种状态,就像吴老所说,背着成袋的白馒头,胸前挂满大饼,向应试教育靠拢。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班里的“小老师”扯着嗓子对她的帮扶对象喊:“为什么《朝花夕拾》是散文集到现在你都看不出,这道题目三分呢!”我没法形容当时羞愧的心情,或许她就是我身上的影子,那种极其功利的,把理想和信仰抛之脑后的畸形产物。

  我突然怀念起刚教书那会,一首绝句教一节课的自己,那个“慢下来”的自己,那个让学生把话说完的自己。我也懂了吴老浪漫的教育里应当有诗、有虹、有梦。我所谓的'职业倦怠感就像兀自生长的杂草,唯有让在长期的热爱与坚持中产生的幸福感像庄稼一样茁壮成长,杂草才没有立足之地,也许不经意间会开出一朵朵艳丽的玫瑰。

  2、“敬畏课堂”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我们留给学生的记忆。这两天开家长会,有家长告诉我小孩语文成绩提高挺快的,还补了一句孩子也很喜欢上我的语文课。说实话补的这句话让我内心窃喜,没有什么比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更高的评价了。我想这都归功于一次课堂比赛的“事故”:也许自己当时太紧张了,当学生回答问题偏离我预设很远的时候,我叹了口气,无奈地望着学生。后来当时的评委私下里指出了一些不被我重视的细节,告诉我,我的负面情绪其实都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课堂的走向。其实教育就是生活,你对待教育的态度,其实就是你对待生活的态度。积极与消极,其结果大相径庭。读吴老的这本书的好多章节时,这次打击常能被记起,想必这些都是前辈的谆谆教诲:教师的仪态也是“范”,他的学养决定了他在每个细节上都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课堂有你,更有学生,尊重学生,敬畏课堂,那么你一定是一位合格的教师。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教学教育又何尝不是呢?让学生在课上把他想说的说完,让他在闲暇时间追求诗意的人生,播下一粒粒善良的种子,让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黄佳威)

《致教师》读后感14

  我带着一份新奇,带着一份崇拜,带着一份激动,细细品味了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看完这本书后,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让我仿佛找回了当年刚参加教育工作远大的教育理想,也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心中不断地涌动着一股要战胜自己、要超越自己的力量。我想那也许就是新教育的力量。新教育的理念又赋予了我新的教育梦想。给我工作一种新的动力。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新教育的四大改变,(改变教育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及教育感悟、教育定律等理论、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更清楚的明白了今后教育教学的努力方向,俗话说得好:“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同时也是新教育所弘扬的一种精神。新教育明确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由此可见,新教育提倡变阅读为悦读,让阅读变成孩子一生的习惯,让悦读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灵港湾,是多么的重要。在新教育美术教学实验中,我渗透这一理念,把“小教材”变为“大教材”。所谓的“小教材”就是至课本。所谓的“大教材”就是指依据课本而拓展延伸课外的教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学理想课堂,创优质教学

  我认真学习朱永新教授所阐明理想课堂的`六个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联系的、延展度)使理想课堂达到三重境界即(第一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种境界,体会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同时,新教育还研究出《有效课堂的教学框架表》都给了深刻的启发。使我明白了美术教学不仅是以前新课改所倡导的三个维度整合,也深刻领悟了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优质教学”,即,师生共同围绕在“问题——知识”的周围,进行一次艰苦的探索。新教育提倡创造自己的理想课堂。让师生把学习视为一个同时展开的三重对话: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他人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

  二、做“科研”型教师,促“专家成就”型名师

  新教育中的科研在教室、在课堂,倡导的是一种行动科研。一种行动的研究。其关键有两条,新教育走出来的名师都是情,二是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新教育走出来的名师都是能够放下心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每日记录教育随笔、教育随思、随想的教师。朱永新教授称这些教师都是一本大的巨作,每一部巨作都有真切的可行的理论。书中告诉我们成为一名名师的途径,那就是从现在起,坚持每天写教育随笔、教育故事、教育反思。5—10年后,你抱着自己积累的教学日记时,你就成为了一位名师。这让我深深感受到“认真教学”的深刻含义。现在全社会倡导读书,这就是新教育的魅力所在。总之,读朱永新教授的这本书,是一件很美的事,犹如邂逅好友、知己,心里迸发出深深的喜悦。我更加坚定的认为:读朱永新的书,享受的是内心深处的滋,收获的是人生大厦的稳固根基。今后我不仅要反复读这本书,领悟书中的精髓,还会读更多的书,读出壮阔,读出豪迈,读出人间万象,读出教育的真谛。

《致教师》读后感15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的告别讲台之作,他把他30多年的教育经验倾囊相授,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地解答,对大家在教学中可能忽视的一些细节进行叮嘱,最主要的是希望青年教师们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教育良知,做一些有益于这个民族,有益于家庭,有益于学生的事。

  《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不像有的教育理论书籍一章章地说些空洞的理论,而是由一篇篇的短文连缀而成。全书分成六辑。每篇文章也就千字左右,最长的一两篇也不过两三千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教育散文集或者教育杂文集。所以,读这本书并不感到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是花自己大块的时间去读,而是利用自己的零碎时间去读的,大多是“车上、枕上、厕上”的时间。

  当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有了一种要将这本书推荐给学校的老师和领导的冲动。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本书触动了我,引起了我的思考。读教育理论书籍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晦涩难懂或者是说教的印象和感觉,但是读这本书给人不一样的感觉。我以为一本好书不是故弄玄虚,让人难懂,也不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而应该是一本有思想的书,能引起读者思考和反思的书。这样的书才能发出启迪智慧的力量。无疑,王老师的这本书是这样的一本能引起人反思的好书。这是它给我留下的印象。

  王老师所记叙的主要内容是发生在自己或者身边同事身上的教育的大事小事或者现象。伴随这些现象往往是我们通常的做法,然这些做法是否是尊重学生的,是否是符合教育规律的?王老师从他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读着王老师娓娓道来的文字,让我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教育实践,王老师所述的现象,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到底有没有出现过!一页页地读,也跟着反思。读完全书,掩卷而思,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天天喊在口头上,写在墙上的“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很多都是徒有虚名的口号而已,并没有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王老师的教育实践,看得出他是在努力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尊重教育的规律。和王老师相比,自己还相差的太远,自己要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努力做一个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尊重教育规律的老师。

  在书中,王老师说,“教育工作,不过是依据常识并教会学生遵守常识,学会学习并养成好习惯。”他用事实证明了他所说的话。他还说,教师要有悲悯之心……我以为说的都很在理。一名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老师,如果没有悲悯之心,恐很难教出一群知书达理又善良的学生。

  王老师的书中还有许多好的思想和精辟的议论与阐释,但是因为自己断断续续地读完全书加之自己的水平有限,实在难以将书中精华用简练的文字全部表达出来。

  这本书的名字,王老师将它定为《致青年教师》,我想这是王老师的谦虚,选择了初入行的青年教师,希望能给他们刚刚开始的教育教学生涯有些指导和参考价值。我是一名有着十多年教龄的教师,从绝对年龄上说,我也还是一名青年教师,但是,就我个人读完这本书的感觉,它不仅仅是适合青年教师读的书,他还适合其他所有的教师以及管理教育的领导和政府官员阅读!

【《致教师》读后感】相关文章:

《致教师》读后感02-16

致教师读后感02-25

《致教师》读后感15篇03-13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03-04

《致教师》读后感5篇03-22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06-20

致教师读后感15篇04-24

《致教师》读后感600字02-09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