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更新时间:2023-02-14 17:52: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书心得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书心得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书心得 1
曹文轩先生的《草房子》是一本儿童著名文学作品,他用柔美的文字与轻快的语调,把我们带入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艾地》。
这个故事在众多精彩绝伦的故事中并不突出,却给了我许多启发。故事主要讲的是秦大奶奶,年轻时努力赚钱就为了与老伴一起买一块地,建一栋好看的房子。可是一买下,中年丧夫,老年丧地。她只能住学校里一个小角落,种了一个小片艾地。政府想赶他走,可秦大奶奶不甘心,与政府鸡蛋碰石头。最终,秦大奶奶还是因为学校的孩子而落水牺牲。她是一个伟大的奶奶,她一生都在战斗!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小人物,因为某些愿因被挫败,被生活打骂,却依然直起腰,勇敢的面对这一切。
而我们作为青少年衣食不愁,享受着父母的'福,却不会感恩,甚至连秦大奶奶那种坚定的信念也没有,我们真是不如一个没上过学堂的奶奶!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要要设身处地的多考虑别人的感受。你对别人一分好,别人会对你十分好。欲先取之,必先与之。就像奶奶和学校,秦大奶奶为学校考虑,学校也照顾秦大奶奶,那是油麻地小学最温暖最阳光的一段日子。
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文字的力量有多伟大。让人听得懂、愿意听。这来源于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表达生活。《草房子》告诉我一个简单的道理:只有努力生活、真诚奉献,年轻才能收获更多,比如细马、比如杜小康。他们一些都是普通的乡村孩子。在低谷中他们自我欺骗、麻木、堕落,可当他们想要好好生活时,他们身上就有了光,有了坚定。
这座《草房子》,让我心中灌满了感动,一个个令人泪下的故事仿佛就在眼前,他让我懂得了,亲情和友情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读书心得 2
寒假期间,我在网上读完了《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感触很深,对价值观,人生观的问题进行了很多反思。“成功”是很诱人的两个字眼。一提到成功,我们一般都会想到,事业有成,财富满满,家庭幸福。说通俗点,就是有钱,有权,有势,有美女。于是,为了成功,莘莘学子们便会吃尽“十年寒窗苦”,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可是,现实并非如此简单,并非所有“有志者”都能“事竟成”。当代社会残酷的竞争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淘汰。人们尔虞我诈,互相攀比。人们好像开始觉得,把别人比下去了,自己就成功了。在学校里,比分数;在社会上,比地位,比收入,比学历;孩子的'家长,还要互相之间攀比自己的孩子。
其实,在学校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些小小的学生组织里,例如学生会、社团联、班委会等等,一些学生竟能用尽心机,争权夺位。也许他们心里想着,“他都做了个正的,那我就要去弄个副的当当,不能太逊了”,等等。社会上,更常见了,在生活中也到处都是,不过却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因为永远都比不完,越比心里越不平衡。
阅读着书中一个个成功个例,不难发现他们的风光背后是不懈的求识和踏实。就如“深蓝”之父,许峰雄,他在研发的8年中每日工作时间都超过16小时,其间无数的失败、无数的烦恼、无数的不眠之夜、无数的惊喜促使他最终成功的研制出了深蓝。从书中你能深深地领悟到,表面的'风光并不代表什么,关键在于内心世界,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用所学的知识努力奋斗才能创造出不朽的成绩。
作为一名独生子女,的感慨是父母对我的期望,这种期望常常让人产生莫名的压抑和痛苦,并且,这种感觉伴随着自己的成长越来越强烈。“压力源于赞誉和期望,在面对压力的时候,有至少50%的孩子不能让自己解脱出来,紧张,烦躁,心虚,恐惧的情绪包围着他们”于是,书中提到的这点不禁让我产生了巨大的共鸣和思考。难道是父母就不该对他的孩子有一定的期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教师王坚给出了让我豁然开朗的答案“区别不在于有没有期望,而在于怎样表达期望。”如果父母一味的只关心“今天考了几分?”一再的强调“只要把学习搞好,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那么他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自然会失去很多自信和自我价值感,也将渐渐的走向堕落和失败。所以,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上作为引导者的父母能用一种适当的表达来和孩子沟通也是十分关键和必要。
常有人抱怨“既是自己的兴趣又能赚钱的工作压根找不到”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因为它就像是一个模子,对每一个人实行的教材是一样的,评判标准是一样的。家长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不论孩子是否喜欢,从小就带着他们随大流,“补课风”,“流学热”,一浪高过一浪,他不懂得认识到自己孩子的别致,这最终必将导致社会同类型人才供大于求而另一部分行业出现人才紧缺的现象,在一番激烈的竞争后,多数孩子为他们父母的盲目和攀比付出了的代价。书中提到的一位女性“微软小子”潘正磊说的话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我想的就是我喜欢什么,我想要什么,而不是别人有了什么自己也要有什么。”
“成长”这两个字可能没有“成功”那么诱人,但是却比“成功”更有分量,更重要。《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主要观点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成为的你自己”。上帝造人,每个人都是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很完美的一面。我们没有必要去遵循一个统一的规则来定义什么是“成功”,什么是不“成功”。
本书中30个“微软小子”的成长故事证明了一个道理:所有天才都是教育出来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成为的你自己”,没有必要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而是应该认清自己,发掘自己的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充实自己,强壮自己,做的自己。
读书心得 3
《景阳冈》其实就是家喻户晓的武松打虎的故事。故事中的武松来到了景阳冈下的阳谷县地面,此时他又饥又渴,便来到了一家叫做“三碗可是岗”的小酒店并连吃了十八碗酒。待武松正要走时,店主却拦住他并告诉他山上有一只凶猛的大虫,仅有午间集结了二三十人才能过去,并且这酒叫“出门倒”,三碗以上就别想上岗,要武松在他家先住着。但武松仗着酒壮胆量与勇气,坚持踉踉跄跄地走上了景阳冈,在酒力发作的情景下,与遇到的猛虎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最终赤手空拳将大虫打死。
这篇故事经过丰富的人物描述和场景描述,刻画出了赤手空拳与猛虎勇敢地较量,拥有英雄气概的武松,凶恶阴险的`老虎以及从侧面描述出贪生怕死的店主人。从中我也明白了,仅有把生死置之度外,知难而进,勇往直前,才能把一件看似根本不可能出现和发生的事情做完、做好。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仅有把困难看得淡薄一点,敢于跟苦难困难作斗争,在学习生活中即使遇到了再大的“大虫”,也能够战胜它。
由此可见,《景阳冈》这个故事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意味深远的人生启示呀!武松他真勇武机敏,我很佩服他。
读书心得 4
20xx年看过这本书,十二年后又读了一遍,当时在里边所学到的第一个习惯就是积极主动。学习后就开始思考既然有那么多不可把控的外在事物,那么我能做的事是什么呢?我努力地做我能做的事情,所以从那时候开始,认真地去学习,用心地去做事。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
了解一本书的前提是了解我们的思维定式和思维转换,就是每一个人为什么会在一种节奏之下不断地生活,为什么突破不了我们生活当中的'困境?是因为我们看到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会自己习惯的思维定式去解读这个东西。因为有自己的思维定式。如果不能够对自己的思维定式进行反思和改进的话,就会永远生活在既定的节奏和循环当中,这就是很多人一直想改变的人生实际上并没有太多改变的原因。有时候我们会特别自然地认为,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对的。但当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思维转换这样东西的话,就会很震撼。所以,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待事情的能力是非常强的自我净化的能力,要学会换位思考。
读书心得 5
当生存成为奢侈品,活着便是一种幸福。
昨天刚看完了《活着》,实在是有些压抑。都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是对于富贵来说似手并不是这样的。的确,最开始的富贵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败家子儿,吃喝嫖赌无一不做。就连家珍挺着肚子跪在地上求他回家,他也无动于衷,还对她,直至富贵自己都觉得无趣了才叫人把家珍拖了出去。那时的他着实是可恨的,一直到他输光家产才慢慢成长起来,有了人样。
破产后的他一直在努力承担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以及一个父亲的责任。他不再像以前那般胡作非为了,他开始下地干活,关心家人,但命运似乎就是想和他开玩笑,他们搬出去不久,他就成了没有父亲的孩子;在去给母亲请郎中的途中被抓去当兵,好不容易回来后又发现自己已经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了,原本聪明伶俐的女儿也被剥夺了声的机会。
命运在安排他成为“孤儿”后还没有罢手,而且似乎还和他玩起了游戏,每次当富贵陷入困境时,他就会开恩给富贵一点希望,可还没等富贵完全定格下那些美好时,一盆冷水就紧接着泼了过来,如此周而复始,直至富贵成了一头牛的名字。
富贵先后失去了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妻子,女婿以及外孙,他送着一个又一个亲人离开这个世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痛苦。他每失去一个亲人,我都觉得应该是最后一个了,可命运却不想放过他,最后独留他一个人孤苦伶仃时才肯罢手。其实我不太明白上天留着富贵继续活着是对他的恩赐还是诅咒,我只知道没破产前的他确实是面目可憎,幡然悔悟过来的他也的确一直在努力地活着,经历过太多太多的绝望。
有时候我又会觉得富贵也许也不是一个只有霉运的人。他父亲虽然对于他败光家产的行为十分气愤,可却还是立即变卖了家产替他还债,还用心良苦地全兑换成了铜钱想要告诉他每一个铜钱都来之不易;无论他之前做了多少荒唐事,他的母亲始终都是相信他的,在临死前都一遍遍地说着“富贵是不会去赌的。”;即使他之前那样对家珍,可家珍还是一直不离不弃,放弃了好日子都要和这个之前不务正业的“败家子儿”在一起;凤霞一下子从大小姐变成了贫困户家的孩子,后来还成了哑巴,可她却出奇的懂事,为整个家庭的生存出了不少力;二喜是个老实的好人,不仅爱惜凤霞而且真心实意地对富贵一家子好……
当我还在痛恨龙二的无耻时,抢夺富贵家产的龙二被枪毙了;被拉去当兵,见了无数的死亡后平安回家;在吃人的饥荒中成功活了下来;还有前面提到的'暖心的家人,都让我认为富贵一生中也还算是有些幸运成分的,但是我又会想如果他没有拥有那些幸运他会不会反而不会面临接连失去至亲之人的绝望呢?也许他会在继续吃喝嫖赌中度过四年,然后直接被拉去枪毙;也许家珍早就对他失望透顶,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许凤霞过不惯苦日子,一开始就跟家珍回娘家了,只剩下他们一家三口……那他会不会因为少面对了几次至亲的离去而少感到一丝痛苦呢?答案也许是肯定的,也许是否定的,我们谁都无法知道,因为我们都不是富贵,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他的想法。
生活有时候可能会逼得很紧,但是我们绝不能主动放弃活着的希望,因为上天是个顽皮的孩子,他总有对你失去兴趣的一天,当你熬到了那一天,你的痛苦也就随之结束了。
读书心得 6
《呐喊》这本书,每一篇都深深震撼了我的心。我无法那时人们的。鲁迅先生以笔做剑,刺穿了黑暗的'旧社会让人们感受到光明。在他的作品里,尽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尽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如今我们的生活如此美好,全是这些革命人士用鲜血换来的啊!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让祖国更加繁荣,更加强大!
读书心得 7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桑提亚哥是个可怜的老头——看上去似乎是的。海明威以自己精炼的语言塑造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海明威并没有给予老人成功,却赋予老人在压力下优雅而坚韧的形象。
老渔夫在海上一无所获地漂流了84天后钓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马林鱼(marlin),这是一条比他的渔船还长2英尺的鱼,是在拖着渔船整整两天两夜之后才被刺死的。老人的命运似乎并不成功,他又遭遇了鲨鱼,经过殊死的搏斗,马林鱼只剩下一副骨架。 骨骼是精神的支柱,海明威看似没有让老人桑提亚哥成功,却以光秃秃的骨骼奏出了老人生命的硬度。
“我和你奉陪到死”——这个硬汉面对挑战如是说。暗喻他自身的英雄主义所在,还有他趋向坚韧的力量。故事的头尾,都出现了名叫明诺林(manolin)的男孩——他希望继承老人的事业。何止捕鱼的事业要被传承,这副铮铮铁骨又何尝不为我们所崇敬、所供奉、所学习呢。在老人的故事里为什么有这个孩子的出现?年轻,象征着力量和希望,即便是老人,他的内心同样是年轻的。文中多次描写到狮子,阿非利加海滩上,狮子在笑闹嬉戏,它们浮现在老人的梦中,一直在老人的心中,同样揭示了老人永远不会老的意志。
海明威的这部小说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这个骨头里留有几百块弹片的硬汉作家,恰当地写出了生命的.强度,告诉我们怎么去面对生、老、病、死,告诉我们心该有多宽,如海一般。老人是孤独的,他是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的旅人,但他又是不孤独的,因为他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强。
不妨将鲨鱼看作打击,吃掉你的成功和幸福。但正如那孩子说的:“它没有打败你,它没有。” ,一个真正的强者,只能被摧毁而不能被击败
永不言败,这就是《老人与海》告诉我们的。
读书心得 8
寒假开始了,没想到学校还布置一个任务,假期读一本有意义的书,并写出心得体会。书架中的书很多,我信手抽出一本书——有效教学,看到这本书,我回想了很多。想到我和我的同事们在过去的一年中所面临的挑战。在挑战中我们有排斥、有困惑、有惊喜、更有收获。同时在挑战中,书伴随着我与教学共成长,使我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
挑战是什么呢?全市各个高中开始倡导在基础年级的课堂上使用“四步八环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导处给我们每个教师都印发了“文登市普通高中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我非常的排斥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导处下发的材料我根本没有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就被我扔在一个角落,我更不想在我自己的课堂上尝试这种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学校领导又通知我们这学期教研中心还要进行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达标。我也通过网络了解到现在很多外省的学校,都在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效果非常的明显。我怀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心里不断的问自己真的会有那么好吗?为了进一步的了解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我准备在课堂上自己亲自的尝试一下。
我尝试的时期正是高一地理最难理解的、高考中占有很大份量的第一单元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这个单元在每年的地理教学中都是让学生尤其是一些女生非常头痛的章节。以前无论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生们接受起来都非常的困难。说实在话,我当时内心里非常排斥在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我觉得可以在第四单元的比较容易的章节里尝试。看到其他的学科正在轰轰烈烈的使用这种模式,而且效果也不错,我又重新的燃起试一试的想法。所以,也按照“四步八环节”开始准备,准备在课堂上大展拳脚。最终,我的尝试是失败的。课堂上学生们虽然显的很活跃、气氛也很热闹,但是学生们其实是什么也没有学到,只是知道了课本上的简单的基础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真正的每节课的精髓没有挖掘到位,更没有达到本节课教学目标,时间也白白浪费了很多。我困惑了,怎么办,还要不要继续的实行“四步八环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呢?
恰好这时,文登市教研中心安排我们基础年级的地理教师到文登一中听了一节公开课——地球的公转。说实在话,我非常高兴文登市教研室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学习机会,我真的非常想了解一下其他学校的教师有没有遇到和我一样的困惑,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这两节他们都是怎样处理的,他们是如何突破难点和重点的,他们又是怎样的达到教学目标。抱着好奇的态度,怀着想学的决心,我参加了学习。我对这次的学习的渴望超过了以前的任何的一次,学习中我认真的听,认真的记录,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暗自惊喜。
在课堂上,一中的隋老师在教授这样较难且非常重要的一节时,不但是充分的体现了“四步八环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理念,而且也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的效果。在处理课本上由基础知识引申的内容时,教师不耐其烦的一点点的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对有些问题学生可以自己亲自动手去解决,去寻找答案的,隋老师一点儿也没有包办,也不多讲,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来完成。
回学校后,我认真的反思,我深深的感觉到,我在使用“四步八环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首先是我的思想上根本就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就没有认真的准备,还是留恋以前的教学方法。其次是没有认真的读懂教材,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的问题太少,没有重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只是想着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没有想到让学生去感受学习知识的过程,去领略获取知识的喜悦。再次是没有认真的学习与领悟“高中地理课堂的基本要求”,只是机械性的照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显得很生硬,一点也不灵活,好像机器人似的在按照程序办事,导致学生的参与性很差,就更谈不上有什么好的学习效果。
我是一个在工作中好强的一个人,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做到,我必须想办法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首先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思想上要充分的接受这个新生的事物,只有教师先满心欢喜的.接受了,学生才会接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摈弃传统教育中的“满堂灌”的、老师代替学生的模式。对于新的教学模式要勇于接受,更要敢于接受。毕竟它肯定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其次是想法设法,利用多种途径鼓励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每个学生独特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式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过程。最后,我还要认真的重新学习“四步八环节”地理课堂教学的理论,并且要灵活的运用这种理论,不能教条死板,更不能死搬。从而使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真正的进入我们的课堂、服务我们的课堂。
有了以上的学习和反思,我在课堂上对于“四步八环节”这种教学模式的使用就更加的得心应手了,也逐渐的尝到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甜头。采用“四步八环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充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自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有面临挑战的机会和经历,从而锻炼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知识的自信心。尤其是对高一的学生,经历了初中的长时间的反复的学习那么点有限的简单的知识的过程,升入高中,面临着在很有限的时间内,要学习很多高难度的知识,“四步八环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其重要。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被我们组成员推为我们学校第一批接受教研中心验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课堂达标的教师之一。在达标的课堂上我一点也不紧张,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在不断的研究和揣摩这种教学模式,更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着这种教学模式,力求更接近完美。达标课后教研员也给我指出了我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就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有效教学的这本书,在我接受挑战的这一年中给我很大的帮助,有些教学环节在实际中知道怎么做,但是很难形成书面的语言,我就阅读这本书从而寻求答案。我真正的体会到:书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更新我们的观念,尤其是我们老师。
在这过去的一年的挑战中,书伴随着我与教学共成长,我与我的学生一起付出了很多,同时我们收获的更多。
读书心得 9
读完巴老的《家》,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动。如何形容呢?这就好比吃过了拌有白砂糖的蜂蜜;好比在寒风凛冽的冬日里,往身上浇滚滚的热水;好比在炎炎盛夏赤脚逛马路的滋味。就像是这般的强烈、深刻、挥之不去。这些或许不是很贴切的比方,却如实地反应了我真切的内心感受。
很多人都认为觉慧是巴老在书中的自己。起初,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例如:他们都在“外专”读书,爱结交新朋友,创办阅报处,都是热血青年。但如今我能感受得到巴老比觉慧更为执着。因为在那些日子里,巴老的生命中不曾有过鸣凤,不曾有过在恋爱中寻求庇护的杂念。所以说,他们两人有着相似的性格特征,但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不一样的命运。
本书中最令我动容之处就是瑞珏之死。觉新是如此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但他却拗不过礼数的束缚、家族的摆布以及自身的懦弱。就连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爱情”也只能够甘败下风,在觉新眼里首当其冲的就是封建制度。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于是觉新就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为此他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理想;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更在悲愤中消磨了一生。瑞珏的死使他曾有过片刻的反省,但不久后,他又成了一个无抵抗主义、作揖主义的失去自我的躯壳。一个原本能大有作为的青年就这样惨死于封建礼教的血手之下。
作者朴实的文字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一切悲惨的结局究竟起因于何处?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难道真的是一部吃人的礼教?难道还是国民劣根性的问题?仅凭我现有的学识是根本无法参透的,但从这部小说中我得到了些许的启发。
主人公觉慧的形象给悲郁的基调带来了一丝希望,是全书的亮色之一。他的“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我就应该学习他的这种精神,以此作为我解答上面那个问题的有利工具。
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会在平淡中勃发出一片异彩,更要学会享受守候,体验守候那份异彩迸发前的点点滴滴,用心感悟每一刻的感动,并试着从中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相信你一定能够找到。就像小说中的觉慧,就像生活中的巴老一样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相信自己,那一天已经不再遥不可及了。
读书心得 10
鲁迅的小说,我读过不少,但给我的印象最深的要数《孔乙己》了。这篇小说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透过文字,我仿佛看到悲剧正一步步上演,孔乙己正一步步走向死亡,我不禁产生无限悲凉之感。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他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经历,他受着科举制度的残害,但是,在那时候,这却是人们想要得到荣华富贵的必经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困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对他的不求上进,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时对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残又略带同情。事与愿违,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惨遭遇,在人们心目中他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
但如果把孔乙己悲剧形成的原因完全归罪于不健全的封建科举制度,我认为是错误的,或者至少说是不全面的。如果说封建科举制度使孔乙己完全丧失生活能力,那么残酷的社会世态则直接把孔乙己推进死亡的深渊。试想,孔乙己在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之后,如果人与人之间还有关爱的话,有些人家就有可能收留孔乙己,如果这样,孔乙己就可以在人们的怜悯接济中度过余生。或者退一步想,即使没人收留孔乙己,孔乙己也完全可能沿街乞讨而生存下来。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孔乙己只是冷酷社会里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他的伤疤人人都可以揭,就连小孩也不把他放在眼里。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可以说,等待孔乙己的只能也只有一个归宿,那就是死亡。
而鲁迅着意揭出这一“病苦”,正说明要“疗救”的不只是一个孔乙己,而是整个社会。揭示不幸人们的“病苦”,目的在唤醒他们的觉悟。
再来说说现在。照理,时代发展到今天,“科考”应是十分公平了。但是,重蹈覆辙的现象仍是层出不穷。中考,高考,这场场考试,都是独木桥。成千上万的学生要从这里经过,没有真正的本领,抑或是没有充分的准备,只得被迫跌进河底,甚至今生永远都爬不起来。即使如此,也比孔乙己那时好的太多太多。我庆幸我生在21世纪,这是一个人性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爱的时代。
读书心得 11
当我们告别童年,走向少年的时候,回想起以前欢乐的童年生活,我难免有些留恋。我是独生女,所以爸爸妈妈十分爱我,但年幼的我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当我看完《童年》这本书时,我才发现,我是这个世上最幸福的人。
高尔基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善良又勤劳的母亲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年仅十一岁的高尔基就此走向社会,开始了独立的生活。
高尔基的童年生活是苦难的。即使有善良的.外祖母的维护,也避免不了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幼小的他尝尽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与之相比,我们的生活又是多么幸福、温暖。每当我不听话的时候,父母会像一个教师一样跟我说一个个的真理;每当我善心的时候,父母会像一个开心的小天使一样来安慰我;每当我打架时,父母会像一座墙,挡住我,叫我不要伤害别人。
高尔基虽身处逆境,可是他依然坚持他的梦想,他的身后没人为他加油,可是,他照样能够坚持自我的目标,朝着目标奋斗下去。而我们此刻享受着良好的教育条件,又有父母在身后为我们加油鼓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此刻的生活,好好学习呢?
以前,我好像把我的父母当作了保姆。有时妈妈叫我买一瓶酱油,我也装聋作哑,坐在沙发上无动于衷。此刻想起来真后悔呀!可是,我此刻下定决心,要帮忙爸爸妈妈做事情,要孝敬父母,要珍惜此刻的生活。
我期望每个人都能珍惜此刻,更能像高尔基先生一样,自强不息,勇敢地冲向我们自我的终点。
读书心得 12
我还是非常推荐这本书的。
开始,它看上去非常枯燥,有点像论文,而不是小说。不过看完一半以后,故事情节就陆续出来了,开始显得有些趣味了。所以,如果你还没有看完一半的话,不要因为枯燥,而把它停下。因为精彩的在后面。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一个叫拉斯科利尼可夫的青年杀了一个放高利x的老太婆,行凶以后,被她的妹妹发现了,所以他连着她妹妹也杀了。之后,凶手陷于痛苦之中。但他不断地为自己辩护,认为他杀了那个老太婆是为了行侠仗义,是合理的,也是公义的。
他想办法逃脱警方的追捕,但心理却无法得到平安。他写了论文说明他是属于那类改变世界的,不服从律法的人。但,他仍然十分痛苦。他只有向一个身世可怜的女子索尼雅忏悔过。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告诉了她一切。
随着案情的发展,他逐渐逃离了警方的调查。证据都显得对他的.逃脱有利。但,他最后决定自首,去服苦役。因为他坦白承认,又因为他犯罪以前表现良好,才被判了7年。
不过即使在服苦役的期间,他开始并没有悔改,还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他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他不应该自首。索尼雅在这段时间里面,常常去探望他。最后,他发现他爱上索尼雅了。从此以后,他开始了正确的反思,比起之后永远幸福地跟索尼雅生活在一起,7年的苦役就没什么了。在监狱里,他开始阅读索尼雅给他的那本福音书。
整本小说里面还卷入了很多人和事。有爱他的母亲和纯洁善良的妹妹,也有阴险的彼得比特罗维奇,也有他的好朋友……等等等等。
这本小说给了我一个信息,那就是,当人犯罪以后,不管你怎么为自己辩护,你的良心并不会轻易放过你。所以,与其争辩,不如谦卑下来,决心悔改。当人决志悔改之后,所有的心理负担都会立刻消失。所以,解除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认罪。
读书心得 13
第三届读书演讲比赛昨天在教体局礼堂召开,我作为学习者,到了现场,观看了十一位选手的精彩表现。之后,有所感。
首先,十一位选手里,三十五岁以下的占了绝大多数,新的一代青年教师开始担当教学的重任。这份青春好年华,表现出的是朝气与活力,与热情与魅力。心里不由得默念,年轻真好!
再次听着老师们的演讲内容,发现读书演讲稿的切入点其实蛮多,只要能够切实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谈自己的见解就可以了。只是,文字的润色,与情感的真挚仍是打动评委的主要因素。
第三,选手的演讲要具备音色美、姿态大方、情感细腻的演讲风格,这样更能感动他人。
为时不足三小时的比赛,真的非常精彩,特别是与书相牵的独特韵味格外感染人心。停歇了一个假期的读书,该由此恢复以往了。读书的好处,深在人的外表,却是由内及外而生出的潇洒、端庄与大气。欲淡泊于世事中,不读一点书,不沾一点书气,是做不到的。
读书心得 14
《看见》里面有很多话都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你总是太投入了,热爱就会夸张,感情就会变形,就没有办法真实的认识事物了。这是陈虹对柴静说的,仿佛也是对我说的。我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不了解我的人会认为我很冷漠,是一个经济学上所讲的理性人,追求个人利益的化,其实,他们不了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蓝,它喜欢阳光,喜欢温暖,热爱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太冷漠的人我会远离,因为内心承受不了冰冷的东西。
书中还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将来,永远有下一拨人,下一个地方,不一样的生活”。我现在还是很念旧,恐怕自己会一直这样下去,舍不得的东西太多,那些青春年华,那些灿烂的回忆,尽管模模糊糊地在脑子里游荡,可是就是存在,有人说,存在即合理,但它会影响我向前迈进的步伐,因为我会回头张望,脚步沉沉地,迈不出去,不过,总有一天,我会忘记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个日子应该快了吧。
花了两天时间把《看见》看完,正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没有刻意地选择标志性事件,只是选择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而已。正是因为这样,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记者,这位主持人,因为她的一份简单。在《看见》中,我看见了柴静,看见了我自己。她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别人看来或许会有些许孤傲,其实,我和她一样,我们只是将独立看得很重要,不喜欢依赖,喜欢背起包就走的洒脱与豪迈。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说不清楚确切的点在哪里,反正我是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说,《看见》这本书的开头部分并没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陈述让我感到别扭,也曾经闪过一丝放弃阅读的念头,不过庆幸的是我读完了,感受颇丰。柴静的主要工作是采访,这就要求她必须去接触一些具体的人物,具体而细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琐碎,或热门,或悲痛,请允许我用这个词来形容汶川地震。柴静的每一次采访,每一个报道,即使她是简单记录,字里行间我依旧能够感受到她天生对细微事物有着深刻的体会,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读书心得 15
我读过许许多多的课文和文章,让我受益匪浅的文章就是在五年级学的《丰碑》一课。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红军队伍路过这里,严寒的天气阻挡着他们前进的脚步,就像文中所说的那样:“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正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保暖的棉衣是救生衣,关系着战士的生命。而这个管理分配棉衣的军需处长——一个年迈的老战士,为了能够让其他战士穿得更暖和些,悄悄地把自己的那份棉衣,给了其它同志,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单衣冻死在冰天雪地里??表现了军需处长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看完后,我此时此刻的心里荡漾起一股暖流来。一件棉衣,却关系着一个人的生命,可是军需处长却毫不犹豫地让给了别人。把生命的机会留给他人,放弃自己的伟大精神,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少的。军需处长虽然牺牲了,可他的事迹永在,精神永存。军需处长的故事,就是人民红军的'一个真实写照。正是这种精神的引领,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将侵略者赶出中国,就像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说的那样:“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种动荡年代虽然过去半个世纪之久,可是现在真正具有军需处长这样精神的人,还有几个呢?
说到军需处长,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回望从前,我羞愧得满脸通红。太多的事情,让我和军需处长比起来,自感渺茫《丰碑》一文中,我惊讶于军需处长死前所显示出来的平静,他似乎在想:用我的生命来换更多年轻一辈的战士在严寒中生活下去的安全,似乎是值得的。在那一刹那,我感到死亡不再可怕,仿佛在军需处长淡定的微笑中,一切困难都将克服,他的骨子里,似乎还流淌着继续革命的热血。而我小时候的事例,为争夺一个玩具而打伤了弟弟的手,和一个老战士为他人的生存献出生命的场景,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个自私,一个无私,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引起了我的深思。
军需处长这样伟大的战士,用生命诠释了做人的道理:牺牲自我,帮助别人与集体的利益。在人民的心中矗立起一座永不倒塌的丰碑,这丰碑,不仅仅是革命战士的血肉之躯所筑成的,更多的,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所在。这篇文章,让我不禁感叹:“如果每个人都能拥有军需处长的精神,世界就会真情永在,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