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3-20 18:25:5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1

  “社交界就是这样,大家都看不透对方,都不跟对方说自己想说的话,不过生活到处都是这样。”这句话是德·盖尔忙特夫人对德·弗罗贝维尔先生说的,十分苦涩,但又千真万确。

  对于社交界,“任何作者对自己的人物都不像他这样既冷酷无情又心慈手软。”他的朋友雅克·波雷尔说,“他把人物像兔皮那样翻过来,但他首先是狂热爱恋,然后这些被人诅咒的人物在他笔下突然具有其高大的身材,他们如同被爱慕者用手抱着。”

  普鲁斯特对一些人和另一些人的怪癖迷恋,他写下的关于爱情、友谊、欲望、嫉妒、丧失以及记忆的文字,到现在的时刻,我们仍然感到我们自己也处在跟一百年前的普鲁斯特年代相同的时代。

  我们也被那些情感所感动和困扰,我们也迷茫,也被误解,我们也会在不经意间伤害了我们的朋友、恋人和亲近的人。我们也希望被别人尊重,也想踏进更高一级的圈子,我们也表现出对文学,对绘画和音乐的喜好,我们也曾经装高雅,跟人辩论尼采,探讨叔本华,对波德莱尔的诗也得评论一番。我们对一切好像感兴趣的事物和人,总想要跟交谈者,辩论一下高低,有时话不投机,互相抬杠,甚至恶语相加。

  我们总是想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别人的思维里,我们能改变的只是我们自己臆想,别人怎么想怎么做,那是人家自己的心,你无法改变,只有在他想跟你交流的时候,你才能参与到别人的思维里去,而且,你丝毫不能影响和改变别人的看法,有时即使他表面同意你的看法,那可能是他顾及你的面子怕伤害你罢了,从内心他可能还是不同意你的想法。

  我们想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但我们又担心和害怕进入,怕伤害别人,更怕被别人误解。有时我们在朋友圈里发一些具有明显主张和舆论看法,如果文章本身就有某种道德倾向的话,你就很有可能让你朋友圈的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似乎感到你发这篇就是冲着他而来的,这时你很有可能对此一无所知。这就是造成我们互相误解和伤害的根源,当然这是发生在我们互相熟悉而且彼此之间有一些了解,而且总是默默地互相关注的比较亲近的人之间,对于那些熟悉的陌生人,你发任何文章,他从来都不会看,即使看他也不会丝毫想起你的存在,说到底,他就不是你的圈内人。

  所以,社交之人,一定要三观一致,同样的兴趣爱好,差不多的看问题的认识能力,经济能力社会阶层不能悬殊等等。

  社交是有进入门槛,像读名校那样,对人的一生的定位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它决定了一个人生活的宽度,并在无形之中同样影响了下一代人阶层定位。特别是在当下,人情社会越来越被经济庸俗化的时候,那些以前单纯的社交圈,门槛越来越高,大多数的人们如今只能在网上追寻那些虚幻而不可及的微信朋友圈了。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2

  全书读下来,最让我有感情的是三部分,第一部分,斯万之恋,描写斯万追求奥黛特而不得的痛苦心境,第二部分,阿尔贝蒂娜之死,死后马赛尔内心对感情的重新认识和忏悔,第三部分,书的末尾,马赛尔在一切物是人非以后对往事重现时空不再的幡然醒悟。有书评说前两个部分都是病态的扭曲之爱,但是我不这么认为,行为可能是扭曲的,但是在连篇累牍的心理描写中可以说是极其细腻,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面对外物,倏息之间脑海百转千回,最终化归沉默。原来的思想已逝,都被现在的我所替代。作者厉害之处在于用长篇的句幅将这些心理变化都描述了出来,关于爱,或者说爱嫉妒,性嫉妒的描写细致入微,我个人认为,非常贴切,非常真实,以至于有段时间我没办法直视其中的文字,那段时间刚好我非常痛苦,每次打开读到一种描述,总是和自己的痛苦联系起来,使得这些描写显得更加真实,也恰好呼应了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的,读者看他的这本书,并不是看他,而是看读者自己的记忆和体会的映射。

  第二部分作者一面说自己不爱阿尔贝蒂娜,一边囚禁她,在我看来纯属弱智的行为。她死后又开始在描述里面说我原来深深爱她,我真是鼻孔朝天喷气,你要说是反映真切的心理变化,那我也没话说。这篇的精髓在于她死后,作者对于感情的重新认识,也是事无巨细的描述了爱情的变化过程,从拒绝,到承认,到痛苦,到麻木,直到最终遗忘这一切,从悲苦中脱离自我,随似水年华逝去,同样是因为个人体会,我认为这两章对于爱情和爱情心理(虽然是单一的从男方的角度)的描述是极其细致,极其真实的,可能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体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描述和概括的.,总而言之,是我读到过的对爱情最细致的描写。

  第三部分属于点题,在前面数百万字的铺垫以后,作者终于开始对追忆似水年华这个题目进行阐述,对这种感觉,理解,或者说概念进行揭示,和爱情无关,超脱一切,时间累积生命,记忆唤回体验。

  其他章节,比如说对男同,女同,sm,上流社会,家谱,沙龙,派对谈话等等等等的描写,很多章节我都觉得相当无聊,如果说作为时间经历积淀的铺垫,作为时代风貌的记录,那也就这样吧。虽然有时候作者有些含讥带讽,但说实话,并不是带有明显的批判眼光,如果较真起来,我反而觉得文中的我有些自恃聪明对社交环境的一切带有淡淡的鄙夷,却并不是那种对立的鄙夷,因为他自己的表现也是其中的一员。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3

  终于读完了《追忆似水年华》,掩卷的刹那,时间会停留么?而我心中为你奔涌着的情感却无法停息,如水的节奏在寒冷的冰层下继续潜流着,带着散漫的心意用文字为你编织一件件暖衣……

  多想用简短浓郁的诗歌为你而舞,可我害怕它如火的猝然,不,我要小心的将情感缓缓地衍生在你的时间里,不让你有丝毫的负重感,轻松上阵,在你的梦想之路上英姿飒爽,只希望我为你编织的暖衣能在你的胸怀留下一点点瘙痒和温情……

  普鲁斯特用晚年的寂寞写就了一部伟大的充满诗意般的作品,他是在时间抗衡,同时用在留住那些美好的时光,重现生命华美的篇章。而我却想和你一起飞翔时间的前站,用追忆的目光细细记录下一寸又一寸的光阴,为我们共有的暗潮建造一座崖岸,让每一个月满之夜,任我们欢愉的潮水尽情的拍打戏耍……

  整部书是一个无比宽广的`花园,而其中的每一节文字都是一个精妙的角落,随意翻到哪一页,都能找到你所赞叹不已的精妙文字。这就是本书的奇妙所在,浩瀚之中不失之于细节,天马行空而自有节奏。

  这样的书,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读,每一次读起,都会有新的收获,体会到新的精妙之处,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看到书名时便想起很多,那些人和事一股脑儿堆积眼前,形形色色,分辨不清。这本书是我喜欢的,正在读的,永读不完,它太长,又有意思,你也别想着摸清它轮廓。里面的故事像穿越多年发生在身边,不由自主把周围人纷纷对号入座。记起《小王子》里的话“那时太小,还不懂得如何去爱她”,又讲到“我不知道我怎样才能走进他心里,不知何时才追上他的思绪,再一次和他一起向前走”,而哈姆雷特临终前对挚友说,我死了,你还活着,把我仇恨的缘由让那些不知的人知晓,并且他又重复一遍,你若真的爱我,就在这严酷尘间,将我的事情传扬。当我再把已知的回忆,光怪陆离的故事,同引人深思的话相联系,我发现这种感情如黄沾所描绘的少年故事“你爱谈天我爱笑,又带一点惘,那是我们落魄美丽的天堂”。这种纯粹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述“悲剧主人公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他们为非作恶,而是他们犯了错误”。往往,这种错误是心智所致,是必然,而且这种错误让我们在成长过后回首,不至于惊呼少年时一无所有。想起我们在追忆,却永远赶不上它的脚步,不明白它在说些什么,却每次都在想着自己的事,跟着故事片断的发展,奇妙的组成了关于只属于自己的似水年华。不知道,要用多久,去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4

  《追忆似水年华》被康诺利评为“一百年才出现一次的作品”,可见其影响之深远。说实话,我没读过完整版的《追忆似水年华》,只是看过一些简易版的,所以在这里,我只是简单谈一谈它在体裁上的创新之处。

  首先,作者将现实和梦想联系在一起,是与传统小说不同的小说,这是它的创新之处。作者在回忆和现实中徘徊,虽然讲的都不过是简单易懂的事情,但是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起的效果完全不同。小说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千百年来,人们讲述同样的故事,因为人的生活本质没有变,每个人都面临着生命在无时无刻走向死亡这一事实,但是在小说中,作者用回忆的方式来抗拒死亡,抗拒遗忘,在梦中,或许一切都不同,但于再另一面反应社会现实,逃避其实是另一种方式的面对。小说将现实与梦想之间这种对立和统一的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用虚幻来表现真实往往直接比揭露现实更有震撼力。

  其次,作者叙述读后感的'方式很特别,不仅仅叙事,还包含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特定的中心人物,都不是完整的故事,也没有明显的贯穿全书的线索。它主要以描写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活动为主,看似一个个之间支离破碎的,但是却是形散神不散,可以分为多个独立完整的小说,这和传统的小说截然不同,没有特定的主题比只有一个主题更能吸引人,真所谓单音节的旋律是无法与宏大的交响乐相提并论的。

  《追忆》在叙述角度和结构形式上的创新是具有革命性的,但在有些方面又具有两面性,呈现出一种转折点的面貌。首先,它的叙述者不是全知全能的形象,具有多重性,即有自我的多重存在,随着时间的变化,主导的自我也发生变化,表现为叙事结构的变化。但是在每一个断片也就是*的时间段内的自我并不呈现为*状态,而是呈现为单一显性自我的主导性和多种隐性自我的和平共处。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小说中的“我”应分成两个主体,一个是行为的主体即主人公,一个是叙述的主体即叙述者,“叙述者秉持着叙述大权,但是他把观察和认识生活的权利交给了主人公;叙述者虽然拥有全知的意识,而身在局中的主人公只有有限的意识。但是叙述者尊重主人公的局限性,并不要求他跟自己一致”。

  这与卡夫卡是不同的,卡夫卡的*的自我是同时存在的。这也是昆德拉认为卡夫卡作为真正现代性的开始在文学具有比普鲁斯特更重要的地位的原因所在。在昆德拉心目中的小说史里,“是卡夫卡开辟了新的方向:后普鲁斯特方向。他构思自我的方式是人们完全意料不到的。……卡夫卡确实时时表现K的各种想法,但这些想法都仅仅是关于即时处境的……任何可能超越于这一处境之外的东西都没有向我们展示。”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5

  《追忆似水年华》的兴起,标志着法国传统小说的中介和现代小说的兴起,因此马塞尔·普鲁斯特也被称为不世出的法国作家。《追忆似水年华》是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穷尽一生所著的一个鸿篇巨制。它运用叙述性的语言为广大读者营造了一个又一个堪称完美的意境,作品的文字灵动,艺术技巧高超,对于生命的体察细致入微,人物形象塑造堪称经典,甚至还有全新的写作模式——裂变式描写,这些都是构成这部传世不朽之作的必要元素,缺一不可。

  本书的内容我只读了前面的一小部分,但是却感受颇深。因为我总是会沉陷在极其悠长的对某个人物的描写里面而忘了作者是怎么样来塑造上一个的人物形象的。有人说,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之所以留世是因为他那盖世绝伦的叙述语言。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深有体验。作者在文章中的叙述性语言虽然悠长但并非以辞藻华美而吸引人的眼球,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其语言的诙谐,以及其对文体的娴熟驾驭能力。这也许与他长期模仿写作巴尔扎克的作品有关,这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无不熠熠生辉,他笔下的人物或俗或雅,或俊或俏,个性十分鲜明。

  如:“他感到花枝招展的姑娘们像是一丛宾夕法尼亚玫瑰,巴黎歌剧院像一只海底水族缸。一位侍者“个子非常高,长着一头乌黑的秀发,脸上像扑了粉一样,使人更容易想起某些珍禽而不是人类。他不停地从大厅这头跑到那头,似乎没有目的,叫人想起一只南美大鹦鹉。这些大鹦鹉以其艳丽的羽毛色泽和不可理解的骚动不安填满了动物园的.大鸟笼。”

  在这段话中,除了优美的叙述语言之外,还可以看出普鲁斯特在为我们描述“花枝招展”的姑娘们和一位侍者所引用的“隐喻”,而像这样的句子,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比比皆是,由此我们也看出了“隐喻”是普鲁斯特较为喜欢应用的叙述语言技巧。如,在谈到主人公的女友安德烈时,文中写到:“这种病人只从别人身上得到健康,就像某些星球借其他发光星体的光以及某些物体只容电流通过一样。”再如:“每过两分钟,德夏吕斯先生的媚眼秋波好似强烈地向絮比安提出同一问题,犹如贝多芬探询的短句,按同一间隔反复出现一一配以过分华丽的前奏曲一一用以引出新的动机,变调和‘主题再现’曲。”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6

  《追忆似水年华》,读这本书时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时间”和“回忆”就这样在普鲁斯特的笔下自然地勾勒了一幅瑰丽的画卷。他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阅历也不算太丰富,生活所见也是有局限性的。他没有高尔基这样的坎坷多难的青少年时代,也没有杰克·伦敦和海明威那样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然而就是这样的人,在他的小说中把心灵之门打开,用他不由自主的回忆方式把这平淡的一生写得曼妙曲折。

  普鲁斯特用他的笔将他心中无限的`忧郁用时间当线,用回忆作针织成了《追忆似水年华》。文中的“我”从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受溺爱的孩子”不断成长,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周围人们的“存在”。在普鲁斯特看来,人最真实的世界是在回忆之中,因为回忆,人们才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时间在你的血管里流动,把一切已过去的或还未发生的循环到你的心——我们普通人依赖着它来生活,而普鲁斯特听到了心跳的声音。当前的瞬间,常常因为有太多各种各样的考虑而平淡地掠过去了,直到变成回忆之时才显示出其真实的价值来。而回忆的产生,不是靠对某个细节,某个情景的主动的追忆。而是在某个时候,因为某个微小的感受与昔日所经历的契合。而这也正提醒了我们对于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一个人无论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才是前进路上最大的动力,因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别人的评论可以影响到我们,但是绝对不能左右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判断,对于人生的每一个抉择。在若干年后,我们回过头去,或许会笑自己当初的青涩、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决定是绝对不会后悔的,因为了解自己,因为“我”就是“我”。

  往往在你不经意间,原来你所经历的或拥有过的,在一个恍惚的瞬间与你正在经历或拥有着的现实重合了——比如贡布雷的形象和在莱奥妮姨妈家曾经吃过的小玛德莱纳点心的滋味——像一把钥匙正确地插入了一把锁,然后回忆的大门便被启开了,往事如潮水般涌进脑海。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你回避不开,也找寻不来。时空的迷雾终要掩盖一切。而回忆,这种与时间相反抗而注定要失败的行为从本质上就是悲剧性的。我们都说,最珍贵的便是已失去的,将已经失去的重新搬进你的心灵,定然就会引发感慨、伤感,但同时又觉得快乐、满足。没有什么能比回忆更加伤情,却又没有什么能比回忆更加美好。回忆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却又是一切幸福的开端。回忆本身就是一种完美的统一。

  人只有生活在回忆中,对曾经的生活进行加工,再创造,才是真正的生活。“现在”是一个难以琢磨的东西,我们很难把握,很难判断它的真实程度,只有失去了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最有意义的。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让青春徒留遗憾。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7

  《追忆似水年华》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文学创作上的新观念和新技巧。小说以追忆的手段,借助超越时空概念的潜在意识,不时交叉地重现已逝去的岁月,从中抒发对故人、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普鲁斯特的这种写作技巧,不仅对当时小说写作的传统模式是一种突破,而且对日后形形色色新小说流派的出现,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是一部意识流小说,在这本小说中,“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如一连串在海中跳跃的浪花。《追忆似水年华》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文学创作上的`新观念和新技巧。小说以追忆的手段,借助超越时空概念的潜在意识,不时交叉地重现已逝去的岁月,从中抒发对故人、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

  有一点可以肯定,作者是个天才!他的文笔之深邃,灵感之丰富,描写之精彩,议论之深入,纵观诸多文豪大家,鲜有人企及。他笔下的人物难用美丑善恶来定义。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复杂的、丰富的、多面性的。

  这部著作,一直是被大众视为阳春白雪,敬然后远之。即便是在小众读者群里,也是被谈论得多、被阅读得少——坚持读到最后一页的更少。

  在小说中,叙述者“我”的生活经历并不占全书的主要篇幅。作者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方法,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这里有姿色迷人,谈吐高雅而又无聊庸俗的盖尔芒夫人,有道德堕落,行为仇恶的变性人查琉斯男爵,有纵情声色的浪荡公子斯万等等。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

  读普鲁斯特,心情也会随之似水一般,平和,偶尔泛起涟漪。这是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的回忆录,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当你真正用心去读,你会发现人类的共性,这是国界、时代、阶层无法改变的。多年之后,不再年轻的时候,你坐在椅子上发呆或遐想,也会猛然记起普鲁斯特书中的某段。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8

  《追忆》这本书的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是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也是法国意识流作家,这本《追忆似水年华》其实带有很强的自传性质,由于作者从小体弱多病,便被“逐出了童年时代的伊甸园”,这也更加使他能专心从事写作,而《追忆似水年华》中那些出色的心理描写可能也正源于此吧。

  《追忆逝水年华》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令我过目难忘。其中作者对儿童时代早晨起来喝热茶时一块俗名叫“玛德莱娜”的甜点心泡在茶里,一边喝茶,一边吃点心,他感到其乐无穷,而在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重提“玛德莱娜”时,“今”与“昔”的回忆已同时出现在作者脑海里,作者好像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儿童时代,把当时的生活环境和身边的人物都想了起来。通过回忆,他解除了“时间”的束缚,获得了过去、现在的重叠和交叉,形成了特殊的回忆结构,形成了真正的'生活。也同时告诉我们,所谓时间,实际上是指生命的延续。而且回忆的方式有很多种。当你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想要去回忆一件事或一个物品时,十之八九的可能性是失败。可是,往往在你不经意间,原来你所经历的或拥有过的,在一个恍惚的瞬间与你正在经历或拥有着的现实重合了就像作者回忆起那块甜点心,像一把钥匙正确地插入了一把锁,然后回忆的大门便被启开了,往事如潮水般涌进脑海。而这种回忆的方式确是强求不来的,你也无法预知它的到来。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你回避不开,也找寻不来。所以,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记忆,无论美好与否,都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其次,《追忆似水年华》也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文中的“我”从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受溺爱的孩子”不断成长,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周围人们的“存在”。而这也正提醒了我们对于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一个人无论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才是前进路上最大的动力,因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别人的评论可以影响到我们,但是绝对不能左右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判断,对于人生的每一个抉择。在若干年后,我们回过头去,或许会笑自己当初的青涩、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决定是绝对不会后悔的,因为了解自己,因为“我”就是“我”。

  全书贯穿着两个主题:“时间”和“回忆”,普鲁斯特用他的笔将他心中无限的忧郁用时间当线,用回忆作针织成了《追忆似水年华》,对于我们来说,时间和回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书中,我也找到了我最珍惜的回忆。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相关文章:

追忆似水年华毕业生晚会策划书03-04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04-02

追忆似水年华六年级作文800字02-17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7篇04-04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8篇03-21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11篇03-28

似水年华经典台词对白爱情电影英文独白02-17

蔡骏谋杀似水年华读后感02-17

清明追忆作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