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3-30 14:05: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1
拖拉机赶走了土地上的农民,工业化的农业生产虽然促进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但是农民们却因为劳动力的贬值陷入极端的贫困当中。原本拥有土地、财产的原住农民不得不变卖世代耕作的土地,或者抛下自己的土地前往遥远的加利福尼亚谋生。但在路途上,大批的农民却因贫穷成为“流民”,当地的大农场主、地产商、资本家们顺势压低雇佣价格,让流民们去采摘成熟的桃子、梨、樱桃、葡萄、棉花等农作物;流民多,但丰收的农产品更多。流民们只能做着超出原本雇佣价格的体力活来赚取微薄的薪资供养拖家带口来的老人、女人、孩子们。
在此路途上,更是心酸又痛苦,诸多的颠簸、磨难、死亡;亦有人坚持不了这种无望的痛苦,抛弃了家人们逃回原来的土地。绝望在人群之间蔓延。
第二十五章私以为是全书最为精彩的一章,“那些能接枝和能改变种子的人,却想不出办法使饥饿的人吃到他们的产品。那些创造水果新品种的人创造不出一种制度,让人们吃到他们的水果。”改变种子、改进种植技术、给果树喷上杀虫剂,科技带来了大丰收,果子们长得成熟肥美,味甜多汁,却只能静静的腐烂在仓库里。人都穷得快死了,根本什么都买不起,但资本家们又怎么可能贱价卖出这些果子,更甚至于免费发放给流民。不劳而获怎么可能,你买不起,我也卖不出,干脆把它们全都扔掉、烧掉、毁掉。哈,你还要去捡那些扔掉的作物,那就直接叫看守们拦住。成群的人挣扎于饿死的.边缘,而成批的食物又被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销毁掉。饥饿和绝望渐渐酝酿为一股愤怒。
书中的“葡萄”,最直观的寓意即是丰收、确实是自然界的大丰收,作者用了大篇幅正面铺陈,以及夹杂在角色对话中的只言片语就描绘出了一场大丰收。而更深沉的,即是人们心中压抑的愤怒,像葡萄成熟的过程一样,开始只是一点不起眼的白籽,随着时间、日晒慢慢成长,白籽变为小白果,随后青果,又由青转红,变得发紫发黑,饱满的垂在枝头,将枝头压得弯弯的,非要用撑子撑住才不至于掉下来。真的是一个美妙的隐喻,饱满的、紫得发黑的葡萄含满了汁水把皮挤得发亮,将将要爆浆而出似的,就像一股要燎原的愤怒,由内而外的呈现在人们的脸上,还差一丝火星就能将其引爆。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2
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字是《愤怒的葡萄》。《愤怒的葡萄》是一部深具社会意义的小说,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状况,且是如此细腻而又深刻。很久以来,一颗心没有被文字给这般震荡过了。
《愤怒的葡萄》所描的是在当时经济不景气时,中小农户在大企业财团的垄断兼并下朝不保夕,纷纷破产。成千上万的家庭顿时没了土地,到处流离失所,此时正好收到西部加利福尼亚徵工人的传单,上面的薪资也叙述得相当诱人,大家都对於这个”西部〃相当的憧憬,於是家家偕老携幼挤在一辆车中便前往”美丽的〃加利福尼亚开创另一番新天地-约德一家人便是最佳代表。汤姆(约德家中的次子)方从狱中假释,高高兴兴的回到家中却发现屋内空无一人,事后才知一切原委,於是他们便决定要到西部去重新生活,在颠簸的旅程中汤姆的爷爷和奶奶相继逝世,他们的破烂卡车也常出状况,幸亏在一次寻找服务站的过程中遇到了威尔逊夫妇,从此两家子在路上彼此照顾。终於,经过了非常艰苦崎岖的路程后,一大片果园、成行的柳树、桃树一列列整齐的排开,他们以为幸福的日子已到,孰不知还有一波波的.难关即将迎面而来。
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汤姆的母亲。在她丈夫的眼里,在他们结婚后,她的个性非常温驯,但是在一次的车子抛锚中,他毅然决然地要留下来修理车子,为的是不希望拆散全家人,这不正是和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团圆”的观念一样?最让我敬佩的莫过於在卡车穿越沙漠那一幕,奶奶因身体老迈,经不起坎坷的路途而身死异乡,而在当下汤姆的母亲因不愿影响全家人,他独自忍受巨大的悲痛躺在尸首旁,半途又假装发火蒙骗检查站人员,这才使全家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就因为她把爱化成无尽的力量,才能使全家渡过一个个接踵而至的难关。这种坚毅果敢、临危不惧之精神若在现今时代,必能有一番惊人的成就,但她生不逢时,在当时经济大萧条的时代,连养家糊口都有问题了,何况是创造一番成就?这真是使我深深惋惜。
在《愤怒的葡萄》中最让我憎恨的莫过於包工头和果园主,他们可以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勾结警察压榨流动的农业工人,为了”钱”,什麼事都做得出来,这种行为真是让人不齿。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3
斯坦贝克用双章顺叙、单章补叙的写作手法把整个故事串联的既自然顺畅又缜密丰实。在美国底层农民失去土地的大背景下,他用纪实的眼睛带领读者跋涉在数万流民在美国公路上的艰辛存亡史。他的笔触是朴实的,但其中又交织着怜悯、无奈、慈悲和无法克制的愤懑。斯坦贝克的文字就像美国东部的`风沙和美国西部的暴雨,是粗糙又真实的,是倾泻而出又浑然天成的。 在书中,乔德一家从东部向西、向北、再向南,他们因贫穷而经历着无数生存的挑战。他们会在逐渐滋长的怒火将要喷薄而出时选择为了希望和光明放手一搏,但更多时候他们在隐忍,在为了食物和活着妥协和将就。他们总想着将来就会有房子住,可最后还是在无边的公路上四处为家。
他们一家因流浪而散了,这是母亲最不愿看到的,也是以大地为血脉的人们最不能接受的。在土地被掠夺的那一刻,在拖拉机开到家门口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无数穷苦农民的悲剧生涯。想要存活,就只能把在心中根深蒂固的“我们”抹去,让精神上只有“我”的存在。但是,当饥饿和压榨发酵成愤怒时,就算丢失性命,他们还是会联起手来,深觉“自己的大灵魂的一部分”。他们一直在前进,就算会后退,但也不会是后退一整步。他们在痛苦和迂回中,从未舍弃深埋在骨子里的热忱、深情与良善。
穷人总是会互相帮忙的。这是小说最感人至深的部分。极度虚弱的女儿还是用乳汁救了一个将死的穷人,以这一幕收尾,不得不使人暂时忘记愤怒,只让感动留驻心间。在相差无几的潦倒处境下,穷人们面对同类人时所展现的是一颗悲悯和体贴的心。同是流浪,他们无处可依、无人可傍,他们都是弱者,但讽刺的是,只有弱者才会帮助弱者。
另外,母亲是一大家子的主心骨。母亲身上有一股坚韧与安稳的力量,这使我想起了《喧哗与骚动》中的黑人女佣迪尔西。以母亲为代表的几个女性角色的出现,不仅中和了书中因大量的对男性的描写而使人产生的粗糙、浑浊与简拙之感受,而且还给整个故事带来了不少灵动与温稳之气韵。母亲不只是一个女人,更是维继一家人希望的守望者。她身上的慈悲与忍耐,饱含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希冀。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4
《愤怒的葡萄》描述的是一个个发生在美国经济萧条时期的小故事,以小汤姆·约德一家人的经历为主要线索,向人们展现了在困难时期普通人的艰难生活与在此期间的思想觉醒。
我认为"愤怒的葡萄"有两个意义:一是指发生这些灾难的缘由是葡萄等水果多产,物多价廉,付出的成本比人们的收入还要高,结果越来越多的人破产;二是指破产的人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意识到"改变现状最重要的是做什么",他们慢慢觉醒,"葡萄"也越来越成熟。
破产的人们变成了流民,他们便到公路上去流浪了。路上到处拥挤着许多人,大家都像饿狼似的找工作,穷凶极恶地找工作。流浪、恐怖、饥饿以及所受的敌视,使他们融为一体,团结起来了,也使得愤怒在人流中开始酝酿。这边的流民们挨着饿,那边的大业主们却为了保持物价,不惜把各种食物毁掉,政府也派出士兵在旁协助。流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救命粮食"被烧了、被埋了。一股越来越强烈的怒火闪现在饥饿的人们那目睹这场大失败的眼睛里头。愤怒的葡萄充塞着人们的心灵,在那里成长起来,结得沉甸甸的,准备着收获期的来临。
小汤姆·约德一家在流浪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打击、背弃:爷爷、奶奶的离世,朋友牧师凯浽的无辜入 狱,妹妹罗撒香的'难产,哥哥诺亚、姐夫康尼的懦弱逃离,政府的冷漠,西部居民的歧视,大农业主的无止境的剥削……在艰难的生活中,家变得破碎,人情变得淡漠,()生活的勇气似乎也少了;但是,生活还得继续,即使不为自己,也得为家人,为了他们可以生活得轻松一点,为了家的完整,只得起来战斗、起来争取……
小说中并没有关于流民们最后是否获得战斗的胜利,是否获得了平安、幸福的生活的内容,但在小说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草的嫩芽从大地钻出来;没过几天,整个山头也变成淡绿色了,初春到了。" 我们是否可以从这一环境描写得到这个"肯定"的答案呢?
希望所有受到过苦难、伤害的人到最后都能获得那简单的幸福……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相关文章:
愤怒的说说06-15
愤怒的句子01-21
很愤怒的句子03-13
描写愤怒的句子02-17
愤怒恨的说说03-02
关于愤怒的句子03-16
愤怒的小孩读后感02-17
愤怒的近义词是什么09-15
愤怒的说说15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