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
更新时间:2023-04-13 19:22:5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活着》有感 14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活着》有感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活着》有感 1
死很容易,活着很难。这也许是最能概括本书情感的句子了。亲人一个一个离自己远去,灵魂一次一次被自己。没有活下去的支撑和,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但内心深处却不会放弃生命,这恰恰是生命的本能。活着,是一种本能,无关,无关,无关追求。
福贵一家原应该是地主阶级的有钱人,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虽然老爹是个败家仔,但依旧很宠福贵,有个支持自己,永远关心自己的老娘,娶了个能吃苦耐劳,善解人意的有钱人家小姐做妻子——家珍,还有个漂亮、能干的女儿——凤霞,最后还有个善良,热心的小儿子——有庆。但却经过福贵的一系列和当代的发展,最终导致钱没了,老爹死了,疼爱自己的老娘病死了,可怜的儿子和女儿在同一间医院走了。妻子也死去,留给福贵最后的念想是凤霞的丈夫二喜和孩子苦根。曲终人散,最终都离他远去。这世界上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
我会想,他为什么不去寻死?他为什么还要活着?最亲的爹和娘去世了,最爱的妻子儿女走了。没有一个人能顶住这般打击。这世界已了无牵挂,他也都这般岁数,活在这,没人给自己送终,所谓的家财万贯一夜失,白发人送黑发人,无亲人,这类悲惨的事情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试问自己,谁有他这样活下去的?他究竟是心底强大,还是想替自己爱的人继续活下去,看遍所有美好。
我常常进入书中,幻想假如我是福贵,那个最悲惨的主人公,我会不会在家珍去世后便与她一同死去,我不敢想象,但心底里却是有个明确的答案仔细想想,我不会那样做。那是高洁的爱情,但我欣赏不来。我不会死,虽然我不知道为了什么活着,但我终究不舍得这,我留恋它,我会努力抱着好的心态迎接接下来的.日子,但确实不会有从前的快乐和无忧无虑了。深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与福贵感同,想象他经历苦痛时的心情,理解并。
不是每个人都能从打击中走出来,人是为了本身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其实活着本身的美好就足以让我们迷恋,足以让我们继续为其活着。活着,是责任,是心态,是生命本该有的色彩。连的机会都没了,又谈何创作?梦想?机遇?死去可以夺去人们的痛苦的记忆,但是活着可以让人们重新创造欢乐的记忆。总结起来便是:与其忘记痛苦,不如制造欢乐。潇潇洒洒过完余生。但依旧会带有,恨自己、恨世界。
《活着》究竟是想表达主人公的可悲,亦或是表达希望读者坚强生活。没有准确把握,但中心绝对是:把握生活,一切,努力活着。
读《活着》有感 2
小说中角色真的不多,每个人我都印象深刻。首先是福贵的父亲,这位曾经的地主,据说之前他们家的家产不止这百亩地,而是两百亩,老地主当年也像福贵一般是个纨绔子弟,爱赌爱嫖,将家产输光了一半,现在年纪大了,守着家产,生活尚且闲适。在福贵将家产输光时,我感受到了老地主浓浓的父爱,并没有我想象中的毒打,而是将地契换成一担担的铜钱,让福贵一个人将它们全部从村里送到城里还债,这也是身为一名父亲,对儿子最后的教育。第二个要说一下福贵的母亲,这是一个坚忍善良的女性,处处能看到这位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福贵的父亲去世后,陪伴着儿子过着艰苦的日子,鼓励着儿子,活着就是最好的事。最令人心痛的遗憾就是福贵在去找医生给母亲看病时被拉去部队当壮丁,一去就两年时间,这位伟大的母亲在弥留之际也没有见过她的儿子,这种残酷真的令人觉得心痛。还有就是福贵的发妻家珍,福贵对家珍的债是永远无法偿还的,这位善良坚强的女性,陪伴福贵走过了大半辈子的苦日子,放弃了富家小姐的生活,对福贵不离不弃,这种温柔却内心充满力量的女子着实令我佩服。其实,福贵和家珍跟福贵父母很像,但是福贵父亲输光了一半家产尚且还有余量支撑家庭,而福贵就一无所有了。后来的继承者龙二,在过了几年风光日子,被解放军以打地主的名义枪毙了。命运这东西,真的令人琢磨不透。
还有福贵的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女婿二喜,孙子苦根,全是善良美好的人啊,全都在痛苦中死去。所以有人说《活着》这本书里感受到的是浓浓的.绝望。
也许有人将这些痛苦和绝望归咎于那个时代,但是我觉得,那个时代只是将更多人拉入了绝望和痛苦,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依然有人经历着生活的绝望。绝望与痛苦并不是时代的特性,而是生活的本质,这是我从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看到的道理,我们获得幸福和快乐的途径也许不是去追逐它们,而是去避免痛苦。
生活就像是温水煮青蛙一样,我们知道另一头是死亡,但是并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降临,这样的侥幸让我们获得了希望,但是小说可以没有希望,作者将生与死拉成一条线段,掷在我们眼前,对死亡的描写是冷冰冰的,但我们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可以通过这些冷漠的叙述感受到身边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离去时的痛苦。
我们可以看到老福贵在讲述悲惨一生时的平静,也许作者就是想让我们看到这种平静。有时一部小说并不是要传递什么人生的道理,要有什么经典的句子,或者说指导我们如何生活,可能就是为了传递给我们一种情绪,一种经历了无数绝望和痛苦之后的那种宁静。就像是电闪雷鸣,倾盆大雨之后,新鲜的空气,安静的世界,孤独的一个人看着远方。
读《活着》有感 3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活着》这本书,以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作为背景,并生动地写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很多人都喜欢赌博,就像《活着》书中的主人公福贵一样。赌博容易上瘾,正是因为赌博,福贵才会把家产输光。后来徐福贵又经历了重重坎坷,亲人先后离他而去,但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所有福贵生命里点点滴滴的事迹,最后都化为了他在阳光下说给来乡间收集乐曲的“我”的自述。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想活出精彩,必须得靠自己。无论经历多少坎坷,跌倒多少次,终究还是要站起来。那就早些站起来吧,别在此处纠结,把短暂如流星一般的人生挥霍掉。人生中的一切感情,就像菜品里的调味料,喜怒哀乐如同酸甜苦辣,重重坎坷,也是为了让感情更加丰富,更加浓厚,好比把调味料的味道变得浓重,衬托得人生完美无比。 所有的加工,都是要使人生这道菜品变得美味。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没错,就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读《活着》有感 4
一年前看过《福贵》这部片子,主人公福贵的事迹深深地触动了我。
观看完这部片子时,觉得福贵的一生就像上演了一部悲剧,他已经够悲惨。
谁知,当读完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时,更是不一样的感受,余华用笔墨刻画出的福贵的一生更是悲惨。
当读完这本书时,发现已经流下了泪。
通过《活着》亲眼目睹了富贵一生坎坷的路程:地主少爷福贵天天喝的烂醉如泥,在城里吃喝嫖赌,最终输光了家里的的全部,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在半路上被部队抓了壮丁,过了一段时间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了家乡,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带大了凤霞和有庆,但凤霞因发烧不幸变成了聋哑人……
余华谱写的悲剧不仅是这些,中间的'情节比这还要悲惨。
有庆因为献血过多,死了。
福贵的老婆家珍因得了重病死了。
凤霞长大了嫁了人有了孩子苦根,她却因难产死了,苦根的爹因一次意外也死了。
原本就可以这样结束,福贵可以和孙子度过下半生,谁知,因为家里穷,没钱买饭,福贵只好给孙子吃豆子,悲惨的是,苦根因为吃豆子而噎死了。
本来的一大家子最后竟是这样的下场,只剩下老福贵和一头老牛在夕阳下回想年轻时犯下的错误和拥有过的幸福。
相信每个读完《活着》的读者,已经是泪流满面了吧,被这场悲剧感动了。
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说得就是时间带来的喜悦和辛酸。
我看到了福贵凄惨的经历,同时也看到富贵内心真诚的悔过。
我们不需要拥有富贵的生活,不需要拥有奢侈生活,或者只是需要一个拥有家人,拥有家人的爱的人生。
哪怕是福贵那样,年迈了只是和一头老黄牛生活,度过剩下的时光,这也是活着。
读《活着》有感 5
古语有云“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诚哉斯言,亦若小说《活着》一般展社会之风貌,现时代之变革,启智慧之先河,发万民之心声。
纵览全书,且思且叹,《活着》的作者余华以貌似冷漠且又犀利的笔调,短小精悍亦不失朴素粗粝的温情深沉的语言,讲述了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小人物福贵在误导命运的摧残下,一次次经受阴离之苦,却依旧坚韧豁达的活着,并且使活着的意志深深烙印在灵魂深处。
是啊,“活着”,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单纯的“活着”已是不易,更何况一重重的丧亲之痛的打击下,活着当真还是“活着”吗?显然不是!
或许正如莎士比亚的世纪之问“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默默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答案不言而喻,亦若福贵“活着”,是经历了地狱般的痛苦后的'涅槃,而此时的福贵也早已成了一个定水宁清的存在的英雄。
而其那一句至真至诚的来自灵魂深处的感悟“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良然,人生长路漫浩浩,一切的一切不过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的假象,懂得的无需解释,不懂得不必解释,有钱就寻一醉,无钱就寻一睡,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安然娴静忆一段红尘妙恋,享一世芳华美景,忘却一切虚无只为自己而活着,可好?
后记:黄昏转瞬即逝,黑夜便从天而降了,而那广阔的土地却袒露结实的胸膛,召唤着未来。
读《活着》有感 6
凌晨五点,我轻轻合上书。
现在的我坐在床边,窗外时不时传来鸟叫声,清脆,响亮。扑进来的一阵阵微风清新自然,整个世界充满生机,好象要洗涤我有些失落的心。是的,我用了一个夜晚的时间去细细品位每一个字,每一份感情,和每一缕酸甜。我读完了余华的《活着》,关了灯,钻进了冰冷的被子,脑子里静静回放着跌宕曲折的情节……
主人公福贵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是远近闻名的阔少爷,从小就受着优越待遇的他,有着顽劣的个性。“你家少爷长大了准能成个二流子。”别人都这么对福贵的爹说。
他娶了一位贤妻,生了一男一女,可由于他,赊帐,半年来一百多亩田地和祖辈留下来的家产全输光了,原本富裕的`家庭最终瓦解了。福贵带着妻和子来到了农村,务农为生。可事与愿违,一次福贵外出被抓去当了壮丁,去了战场,一去就是几年。他娘在这时候死了,女儿凤霞高烧过后成了哑巴,儿子有才还不认识自己的爹福贵。
福贵承受住了,当他决心好好做人,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时,他的儿子有才给校长夫人献血,医生谋求私利不顾有才的身体大量抽血,有才也死了。
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治愈,就在福贵快走出阴影时,平日里能干的妻子也患病了,离死期不远了。一件又一件的坏事接踵而来,毫不犹豫地都砸在了福贵的身上……
他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没有倒下,他开始平静地接受这一切,一个人孤单地老去,到了故事的最后,他开始笑对过去。
这是一个关于一个人一生的故事,从头至尾,我会随着情节而波动。翻动着一页一页纸张,作为一个路人甲,看着福贵长大,成熟,命运的变化,动荡和苦难的一生,甚至在这中途都没有停下脚步来对他的命运表示关怀与同情。也许你和我一样会想:女儿哑了,妻,儿,母死去这一切悲惨都是他的报应!是的,我一开始也这么想,在他作恶的同时,总是会有报应伴随而来,可是,听着福贵在池塘边的叙述,他讲述生活,也像在做交代,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故事已经结束了。
良久之后,我躺在床上,睁开眼,天已经亮了,眼角一线泪悄无声息地滑落,我被一种心酸的情感冲击着,它在我内心涌动着。我眼中朦胧了,枕头湿了一大片,我不再只是责备福贵的年少轻狂,我甚至全盘原谅了福贵并且用心体谅着他,毕竟,他熬过来了。
他年轻气盛时的过错又算得了什么呢?人生在世,谁能无过?况且这一切已经在他身上重演了一次,以至他一无所有。“他也不想这样对吧?如果他知道结局是这样,他就不会轻举妄动了对吧?”我这样对自己说:我相信这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作者余华说:“我知道福贵的一生窄若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宽大若地?”该发生的会毫不犹豫地发生,由不得我们来妥协,福贵这充满着血泪的一生也教会了我绝望的不存在,人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我们要做的就是以笑的方式来演绎整个人生。
躺在床上的我,情不自禁地笑了,也释然了。
读《活着》有感 7
对于某些人来说,活着便是最大的奢望。那是一位老人的一生,他年轻时吃喝嫖赌,将家业败光后,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租了几亩田,却在几日后被国民党抓壮丁了。解放战争胜利后,他跋山涉水,返回家乡后却被告知母亲去世,女儿变为了聋哑人。就这样生活了几年,儿子被抽血去世。再后来,女儿生产时血崩去世,妻子遭受打击,也去世了。再过了几年,他的女婿因一次意外也去世了,徒留他与他的外孙。后来,他的外孙在吃多了豆子后撑死了。这一生,只剩他自己一人。《活着》便是以一位青年人询问一位在田间耕作老人一生的方式将那名老人的过去娓娓道来。
人类为什么要活着?我想大概是存在于骨子里的本能吧。求生欲促使人类生存、繁衍了上千年,就像书中那名老人一样,明明遭受了如此大的挫折,父亲、母亲、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相继离世。但他仍然不放弃生的希望,在人生的罅隙中艰难生存着,决不放弃一丝光亮。
但对于其他人来说,在时代被黑暗笼罩,看不见一丝光亮,希望被扼杀时,唯有死亡以告慰自我。就如同屈原一样,故都被攻破,一生信仰破灭。这时的他,茫然而又无措,这世间众人皆睡,唯他一人独醒。于是,他以死亡的方式唤醒众人,以死亡明其志。这个世界麻木、冰冷而又黑暗,需要人们唤醒、温暖、照亮它,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而对于生与死的抉择,众人因出生不同、经历不同,选择也不尽相同。书中那名老人心中仍对未来抱有期望,“只要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对生活仍有希望,所以他选择继续活在世上。他对自己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而文天祥,故国已灭,满怀的理想业已破碎。此时的他,只有一腔对故国的赤忠之心,于是,他面南而逝,自死不忘南宋。
而另一种选择死亡的人,不是为了死亡而死。他们是为了拯救他人之生命,唤起他人内心对真理的渴求,而大义凛然地走向了通往死亡的'道路。就如书中那名老人的儿子,他自愿为他人献血,即使面临可能会休克死亡的风险,风险是那时人们安全意识浅薄,医疗技术不先进所致,但他仍旧没有退缩。他内心只有“救人”的信念。他心中只想:“自己会被轮到最后一个,到那时可能就献不了血了。”
于生,我们自是要尽自己最大能力去生活,和书中那名老人一样用尽全力,怀抱希望去生活。想想明日充满希望的朝阳,雨落后特有的草木清香,还未品尝的美食。好好拥抱这个世界,去用心热爱它。将短暂的人生活出特有的光芒。
于死,死亡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其实对它来说,所有人都是相同的,只是有的人敢于直面,有的人害怕面对。即使如此,你还是会死亡,这是一个令人悲哀却又无奈的既定事实。但是,心态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能够降临于世,这便是最大的幸运了。我们已经在这世上看过了万家灯火,赏过了百花齐放。感受过春雨,倾听过夏蝉,拥抱过秋风,亲吻过冬雪。享受过人世间的温情,这不就是活着的真谛吗?至此,死亡又有什么令人惧怕的呢?
生与死,听来高深,但事实上,我们每日都在经历生离与死别。窗边那只常来的鸟儿为何不驻足窗上了,令人早已习惯的叫声为何忽然寂灭了?手心上那只美丽的蝴蝶的翅膀为何突然停止扇动了?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不可违抗,倒不如早早接纳。更能让人们懂得生命之脆弱,使我们更加珍爱生命。
《活着》一书中,主人公尽管受尽挫折,但仍用尽全力在这世上活着,这于我们青少年,于所有人都是一种鼓励,一种启发。一位未曾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能如此拼尽全力而活,那我们不是更应该用心在这世界生活吗?
对于某些人来说,活着便是最大的奢望了。我们轻易地享受着他人所奢望之事。这已然是幸运无比的事了。
窗外白杨沙沙作响,阳光透过叶间,桌上树影斑驳摇晃,岁月静好。抛开生死,就为了活着而活。
读《活着》有感 8
这段时间通过对《活着》的阅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触非常深。活着这本书主要是通过描写福贵悲惨的一生来告诉读者–我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强的活下去,要时刻珍惜与家人一起生活的日子。
书中有很多故事情节让我记忆深刻,尤其是家珍对福贵说的一段话给我印象最深:“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能给你做一双鞋。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这段话是福贵被抓壮丁回来后家珍对福贵说的,充分体现了家珍对福贵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安安稳稳地生活向往。从家珍的话中我能感受到她最大的期望就是一家人能够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这就是她所盼望的幸福生活。
想想以往在家的日子,每天都陪在家人身边,那时的生活是多么地幸福。然而随着我不断的成长,现在我已经是一名解放军军人,能陪在家人身边的时间越来越少。每每与家人视频时,我的父母总是不自觉得流露出对我的深深思念。同时,我也未曾想到,那个不懂事的少年如今会无比怀念陪在父母身边时的日子。
现在很多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目标都在离家很远的`地方打拼,一年甚至几年都没有时间回家去看望父母。我觉得,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哪怕你只是回家在他们眼前转几圈,他们都能高兴很久。我们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要多抽些时间陪陪父母,我们的父母不希望我们有多么的成功,只希望我们在外边能够踏踏实实地工作,平平安安地生活,有时间了能够回家看看他们。
父母的生活重心永远在我们身上,他们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他们也希望一家人能够一直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所以我们在部队时要多给家人打电话报个平安,说说自己的成长体会,关心关心他们的身体,了解了解他们的近期生活;休假探亲时要多用一点时间陪伴在他们身边,而不是用大把的时间去与朋友吃吃喝喝。父母用他们一辈子时间来养育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在他们的晚年时光中,给予他们充足的关心与陪伴呢?这才是我们能给他们的最珍贵最温暖的礼物。
读《活着》有感 9
用朴素的语言谱写出了人间最至情的情感,这就是余华。我对他的认识就从《活着》开始,这本事带给我的震撼不亚于““扎克伯格是机器人这一谬论,我强烈推荐读友们读《活着》这本书,它能让你读完有一种顿悟的感觉。
作者用第一人称从福贵的角度去讲述他的一生,没有一丝外部情感的渗透,给人的代入感,真实感毫无罅隙可言。故事是从内战开始的,讲述的是质朴的.农民在哪个纷乱的年代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反映了中国在崛起之时所遭遇的磨难,一步一步探索的足迹,借用福贵来体现中国探索之路谓之艰难,成功得来之不易。
故事的开端从福贵的纨绔说起,福贵本是地主家儿子,家庭和谐美满,所以从小就跋扈无边,赌嫖两沾,认为自己一定能靠赌光宗耀祖,殊不知,自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家产被自己输得一穷二白,从青砖白瓦房住进了茅草屋,干起了佃户的劳作。俗话说,祸不单行,在哪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饥饿,贫穷,疾病样样都会找到你,一家六口人,父母,妻子,儿子和女儿都一个个相继离他而去,只有他像老天所弃般孤苦存世,无依无靠,他所经历的一生中,有欢乐,有苦痛,有哭,有笑,有罪恶,有善良,他就像一本书,一本让人如饥似渴又静若寒蝉的书。
我不知道世人对“活着“有怎样的定义与理解,我的愚见是随心而活,我不赞叹“伐天战地之人”的英勇,也不蔑视“一事无成之人"的无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理想目标,扪心自问,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要朝怎样的方向而活,不要在乎流言蜚语,往自己所追求的活而活,这就足够了。
读《活着》有感 10
我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进一步来说,活着的定义是什么?在当今这个年代,我们所想的是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这是我们对活着的理解。然而,当活着都成了一种奢望,当自己生命都不能把握的时候,正如本书作者余华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01故事从这里开始。
《活着》以一个老人的视角娓娓讲述故事,讲述的是一段关于命运与死亡的斗争史。这位经历了亲人相继离世的老人,他内心微小的希望一次次地在现实中破灭,他生命中的温情一次次地被现实所剥夺,直到他唯一的.外孙也离开了人世,活着成为了他人生最大的奢侈,他从此和一头垂危的老牛相依为命,故事也至此结束。他的活着是一种结局,同样是一种新的开始。在我看来,这位老人在人世经历了这般遭遇之后,他的灵魂早已没有了生命力,只剩下一个空荡荡的躯壳,活着仅仅是在维持肉体的生命力。他看淡了世间所有活着之外的事,没有什么能再唤起他的灵魂。他甚至倦于死亡,只是静静地以一种活着的方式度日,不用思考,不用担忧,只是静静等候。我们很难想象与理解主人公当时的心境,但透过文字我们能感受他对生活的无力感,所有的感情融为了一种缓慢的活着方式,一种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生存方式。这种结果的出现必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而主人公福贵正是大部分劳动人民在那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总会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为了活着,人们经历着层出不穷的逃亡和失去。为了活着,人们一次次失去了底线。我不禁认为,人本身一定是惧怕死亡的,人本身就是自私的,人越是活得艰苦,就越是艰苦的活着。
02我们一直在路上。
联系实际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不用为生存而过分担忧,因而我们很少提到“活着”这个词,似乎“活着”仅仅是一种维持生命的方式。相反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都在拼命地想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提到更多的是“生活”,我们往往忽视了生命的脆弱性,往往会忘记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世人总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可是我想说,不正是这些困难险阻让我们不断成长了吗?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在与周围的世界接触周旋,明争暗斗,我们都有着自己的挣扎,当我们开始抱怨社会越来越不近人情,世界越来越冷漠之时,我们不曾想过其实是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差了。你贪于安逸,贪欲享乐,才会在受到一点伤害时觉得世界不公,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活得离主流越来越远。但请记得,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在一个和平年代里活着更是一种幸福。无论我们将来会遇到什么不如意之事,最起码我们手里握着活着的幸福。而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是保护好这最基本的幸福,之后用自己的双手去打拼,获得更大的幸福。
03愿你活出自我。
活着容易,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不容易。在不同的时代里,人们的生活水平是不同的。正如《活着》的小说创作背景为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无法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更多的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活着,能够活下来是人们最大的奢侈。而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人们更多的是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这也决定了你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活着容易,但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不容易。我们身处于社会中,我们必然会面临着各种诱惑,会有着各种选择,会接受各种挑战,当这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沮丧、会失望、会犯错,甚至一不小心成为了自己讨厌的人。书中说:“做人还是简单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命。”的确如此,经历了轮回好不容易来到人世走一遭,我们何不让自己活得更快活呢?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所以在这个美好奇妙的过程中,让我们把握美好青春年华,努力让自己的人生熠熠生辉!
读《活着》有感 11
初读《活着》之前,我并未对这本书做任何了解。我是带着好奇去读它的——什么样的内容才让作者把它命名为“活着”?而后来,我一步步被它吸引,从一个冷眼旁观者变成了经历者。
明明只是几个普通至极的字,拼凑在一起,却让我感受到了福贵心中的悲凉。那压抑感如一双手紧紧握住了我的心脏,喘不过气。然而我从这悲惨中品味出一点儿好来。好的是福贵曾经拥有,好的也是福贵不曾拥有。
年少的福贵很“坏”从不让人省心,又嫖又赌,但他却有父母的管束,妻子的温柔,儿女的爱戴。
年老的福贵很“惨”世间只余他一个踽踽独行。不对,有一头和他一样老的`牛作伴。但他还活着,还带半辈子好的坏的回忆活着。后来的后来,我想,只剩些好的了回忆吧。他说;“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头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福贵终于长大了,但他也从少年变成老人。
许多人在泥泞中挣扎,许多人在芽香里绽放,许多人在土壤里沉睡,许多人在溪流中飘荡。死亡多么容易,活着却很难,但活着才有意义。人生如水,有不一样的活法。太宰治选择了死亡,但他留下了思考和青春韶华。
《活着》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要怎样活着,才能不负父母的慈爱?或者轰轰烈烈潇洒肆意让他人注视。要么将自己沉淀,留给自己欣赏。我想,我要携剑呼啸,成为群山拥戴的侠士。
读《活着》有感 12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福贵用他粗哑的嗓音唱出了他一生的凄凉。
回想富贵的一生,年少轻狂,吃喝嫖赌,干尽浪荡事,最终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父亲去世,全家人陪着一起过起了贫穷老百姓的苦日子。万贯家财的消失换来了他的浪子回头,他决定改过自新,本分的当农民,担负起这个家庭的责任,却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在当兵期间认识了春生,这种相识也不知是福是祸。
两年后福贵被共产党俘虏,才有机会重新回到家里,这两年他的老母亲过世了,孩子长大了不少,也很懂事,生活还挺有希望。但是好景不长,儿子因为救县长夫人献血过多而死亡,县长就是之前当兵认识的春生。女儿凤霞虽然机灵漂亮,懂事也贤惠,却因为小时候的一场高烧变成了聋哑人,后来在医院生孩子的时候死去了,已经经历了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这样的打击并没有停止,不久之后他的妻子家珍,承受不了打击,离他而去。没过几年,女婿二喜又因一次建筑事故,被水泥板砸死了。现在全家就只剩下他和小外孙两个人,但是命运觉得给他的痛苦还不够多,再一次夺走了他只有6岁大的外孙的生命。
他的一生经历了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外孙身边所有亲人相聚去世,他有太多的不幸,悲伤和痛苦。
钱财是身外之物,散尽之后还可豁达一笑,因为身边还有亲人的支撑,那么失去了亲人就没有了支撑,他后半生就是在不断的忍受着,每次燃起希望又一次次被掐灭,经历的越多,彻悟的就越深。
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什么确切的答案。余华这样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我们此刻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但是想想福贵那种生离死别的痛苦,这些都不算什么。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一种责任,活着就是一种希望。
读《活着》有感 13
《活看》是我唯一一本一口气读完的作品,看了开头后,就总忍不住想知道后面怎么样了,可主人公富贵总是在有些光明的时候,又跌人Z黑暗。从良田百亩到租五百田,从耀武扬威到低声下气,从一·大家人到孤身一人,这种种的痛苦按压而至,用祸不单行此时都显得有些苍白,有些无力。就像富贵他爹说的“先养鸡,鸡大厂变鹅,鹅大了变成羊,羊大了又变成牛。到我手里,徐家牛变成羊,羊又变成鹅,传到你这里,鹅又变成了鸡,现在是鸡都没有了。,’ 或许你觉得这是一个悲剧,那我再给你讲一段,福贵被俘,解放军说可以让他回家,“我就站起来,—‘直走到那位长宫面前,扑通跪下后就哇哇哭起来,我原本想说我要回家,可话到嘴边又变了,我一遍温叫着:‘连长,连长,连长‘别的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那位长官把我扶起来,问我要说什么。我还是叫他连长,还是哭。旁边一个解放军对我说:‘他是团长。”。 是不是又有些搞笑,但这绝不是喜剧,因为富贵所有的亲人都死了,到晚年的时候只有一只老黄牛陪伴着他,我想这样的结局让谁都不会有一丝喜悦。那这到底是篇怎样的小说呢,听我细细道来。
文中的故事是作者通过富贵这样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老人的回忆讲述出来的,他经历了许多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平静地对待这个世界,没喊天喊地的抱怨。小说的语言很浅显,易懂。看起来很平淡,就像一个真实的故事,真实到没做任何文学的渲染一样。正如作者在前言里写的“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而作者所做的也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媚叙说着一个并不正常的故事。 《活着》是高尚的作品,它向我们表达着这样一个道理: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看完这部高尚的作品让我觉得有些闷。就像空气中的氧气不够,呼吸有些吃力一样。它似乎在抱怨些什么,但没有发泄‘似乎在批判些什么,但又没有控诉,似乎在诉说些什么,但又没揭露。好像除了叙述一个故事外,作者什么都没做,这也许就是当下一些作家所谓的“军区写作”吧。其实作者在言语之间已经暗暗向我们表露,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我也很想像作者一样写一篇高尚的文章。可这又是一篇必须谈感想、谈看法的文章,任何东西一让人改感想、谈看法的'话,那它就不再单纯。世人总喜欢以自己的眼光去判断黑白,也许又正是这黑白蒙蔽了世人。如文中的龙二,他在富贵败家的时候赢光了富贵所有的财产,他此时的身份就有些模糊,到底是惩罚富贵败家的执法者?还只是出老干的赌徒?其实世上本无黑白,谈看法的人多了,便有了黑白。 写到这里,我把笔顿了顿,回想看书时的愤怒、忧愁、郁闷,以及无可奈何,一直到情绪千万,千言万语。可现在仔细想后才觉得作者的用心良苦,他不发泄、不控诉、不揭露,让我们读完后心静如水,大法回味。就像一道泉水,喝时甘甜可口,喝完后发现什么味道都没有,也许恰恰正是这种无法回味,才能让人铭记于心。
读《活着》有感 14
记不得当时是怎么得知这本书的,印象中是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我曾经开玩笑地对表妹说:其实我的内心很丰富,完全可以写一本书,只是我不知道怎么表达。表妹大笑着说:得了吧!照你这样说我也是,其实我说的是心里话。
我是一个爱思考生命意思的人,从初中到大学没有中断过。
读到高中以后呆在家里的时间就少了,那时候学习任务也重,每次放假回家都是狠狠地休息,对于村里发生的变化无暇去留意,只有偶尔几次听到姥姥和妈妈不经意的说起:“某某不在了”,我才若有所思地从玩命的学习和放荡的休息状态中回过神来,开始回想自己和那个不会再出现的人所接触过的一切,没有多少片段,也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印象中最深刻的还是小时候:带着我们一群小孩儿出去捉鱼;偷了她家菜园里的一颗菜苗被追到老远;做了坏事担心被找上门不敢待在家;把用过的火柴盒积攒起来留个我们……
后来不知是由于我出去上学很少在村里了,还是他们年纪大了到闺女家里养老去了,慢慢地,说不清是什么时候,彼此都不知不觉的消失了。
我对他们那一代人是有感情的。
我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外公的爸爸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去世的,那时的我基本没有什么记忆,印象中他陪我愉快的玩耍。外公的妈妈是在我高三那年去世的,我和她一起生活的时间很长,算上我是四世同堂。我听到很多关于他们年轻时的故事,看到过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这一切让我深深地着迷,多变的时局注定他们动荡的人生,他们的经历太有魅力,太有代表性!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愈显珍贵!我曾经想过穷追不舍的追问下去,让他们给我一次说个够,那样我便可以组织一个完整的体系,把前前后后都联系起来,纵然没有编排成书的能力,也不至于眼睁睁的看着它们消失,而我最终没有细细的去追问。
《活着》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渴望。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和小说中主人翁——福贵聊天的方式,道尽了中国过去六十年里基层老百姓的生活遭遇。从清末明初,到国共内战,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太多的不平凡,那些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变革,只有基层的老百姓才能够深刻的体会。福贵一生的悲剧无不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有关,他几十年里生活的变化就是中国当年历史的缩影。
福贵本是地主家的少爷,因为年轻时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业,气死了父亲,成了佃农,在一段时间的懊悔和迷茫之后开始重拾对生活的希望。不久,在他去县城为老母抓药时,却意外地被部队抓了壮丁。母亲坚信他不可能又去赌博,等到他从枪林弹雨中侥幸逃生回到家里的时候,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带着两个孩子,而女儿也因一场病变得又聋又哑。“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好像一切又可以回到福贵离家前的'情形,纵然辛苦,至少有希望。但是整本书就是这样:在每次从磨难中出来,读者长吁一口气就要产生美好幻想的时候,“希望”都被现实中的一次次死亡击得粉碎!
这是一部让人读起来感到沉重的小说,作者没有刻意地夸张、渲染,而是用一种平静、缓慢的方式娓娓道来。在平白无奇的叙述中,把读者一点一点的带入,等你看到最后一页,阖上书本,那种苍凉的不快感油然而生,让你久久无法平静。
通过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我们不断受到各方列强的侵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最危险的时刻。当把外面的敌人赶走以后又经历了内战。等到新中国成立,偌大的国家百废待兴,我们在夹迫中曲折向前。福贵的一生是苦难的、不幸的,这所有的苦难都是我们国家的苦难,所有的不幸都是我们国家的不幸。在为福贵的遭遇而感到心痛时,同样为我们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而心痛,她一路历经风雨,披荆斩棘。事实证明我们的民族是坚强的、伟大的。无论我们过去的生活多么困难,无论我们的民族受到多少迫害,我们最终都像书中的福贵一样,坚强地活了下来。苦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抱有团结、不屈的心。
另一方面,《活着》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在繁华落尽,洗尽铅华之后,让我们思考活着的终极意义所在,我这个年岁很难去理解。在大二的时候,老师曾经问我们:“人为什么活着?”我记得当时的回答是:“活着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没有为什么。”
【读《活着》有感 】相关文章:
读活着有感03-13
读《活着》有感03-31
读《活着》有感15篇04-04
冯唐活着活着就老了读后感02-17
活着读书心得11-07
《活着》的读书心得03-23
活着读书感悟04-01
活着的读书心得01-06
《活着》读书心得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