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有感

更新时间:2023-04-16 14:09: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山海经》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山海经》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山海经》有感

  读《山海经》有感 篇1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为怀念阿长而写的一篇小说。鲁迅先生的文笔犀利,讽刺现实的黑暗现象,在他的笔下一篇篇人生百态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同样,阿长的平凡与不平凡也一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阿长是封建社会一个普通的妇女,她和大多数人一样都受封建习俗的压迫,但阿长不会怨天尤人,她安于现在的生活,她善良,热情,乐于助人同样她也有点儿迷信封建。生活,那样的社会谁都或多或多有一点小封建,何况在信息技术以及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封建文化依然存在,更不要说那时。

  阿长是鲁迅先生的女工,说的阔气一点就是保姆。谁都不喜欢有人限制自己的生活即使那人是为了你好,所以一开始鲁迅先生是不太喜欢阿长的,叫我我也不喜欢,尤其是当鲁迅知道是阿长杀死了隐鼠后就更不待见她了。但是后来一件使鲁迅改变了对阿长的看法——阿长给鲁迅买了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因为《山海经》的缘故鲁迅读阿长的'态度有了极大的改变,鲁迅开始对这个保姆刮眼相看。他认为阿长很有本事,其他人办不到的阿长办到了。

  阿长教鲁迅先生许多规矩,例如正月初一早上醒来第一句话要说恭喜恭喜,还要吃福橘。阿长也有些缺点,喜欢背后说人家坏话,喜欢叨叨切切。

  作者用儿童的角度去观察了解阿长,阿长很照顾鲁迅很爱他,所以阿长得到了鲁迅的尊重。仁厚黑暗的地母啊,远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鲁迅先生或许从来就没有真正恨过阿长吧,只不过调皮吧。

  阿长与山海经,山海经是阿长做的最让鲁迅开心的一件事了吧,现在都我们提起阿长就会想起山海经,真是因为你沾光了呢。

  读《山海经》有感 篇2

  随着岁月的流淌,许多在悄悄改变,但长妈妈对鲁迅先生真挚的爱是不会改变的。

  我想,也许鲁迅对长妈妈比对自己的母亲更为亲近。长妈妈对于鲁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虽然她只是一位小小的保姆,但给鲁迅的'关爱至深。长妈妈把自己知道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告诉鲁迅,对待鲁迅她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把她的母爱给了鲁迅。

  她仅是一位保姆,赚来的钱都经过了她滴滴汗水的浸透,分分秒秒的付出,但她可以为了鲁迅花去自己辛苦赚来的钱,只为给她买上一本他心爱的书,看着他激动地大笑。她可以放弃她休息的时间,给鲁迅讲故事,讲道理。

  她对鲁迅的爱不是用语言表达,而是用行动诠释一种“非母亲却胜于母亲”的爱,在她心中,她身边那个调皮的孩子不是别人,是自己的儿子,而她也在扮演母亲的角色。

  有一种爱叫关怀,有一种情叫付出,有一种缘分叫遇见,化成了阿长与鲁迅的永远的母子情义。

  读《山海经》有感 篇3

  前几年有一部神话小说在网上非常火,叫做《搜神记》,续集叫做《蛮荒记》,讲的是在传说中三皇五帝时代,天下的领袖神帝神农氏去世之后,名为拓拔野的少年被神帝委以重任,最终统一大荒,建立起华夏文明成为轩辕黄帝的故事。这部书通过作者丰富想象力和创作能力,把中国的神话传说和自己写作结合起来,为我们展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历程,演绎一个充满传奇与魔幻的大荒时代。虽然在很长的时间内《山海经》的内容一直被认为荒诞不经,但是很多人依然从中发现了一些可贵的东西。比如,《山海经》里面有很多我从小就熟知的人物,比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戚、神农、西王母、祝融等等,也有很多诸如烛龙,白招拒,汁光纪,广成子,帝鸿等我从没听说过却在故事里面充当着重要戏份的角色。这都是弱小者对强大力量的反抗,无疑这是非常激励人的。"比如陶渊明的《读山海经》组诗,就一直被当作经典流传下来,如‘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诗句至今为人传颂。"后来,我听说这部书的作者"树下野狐"是根据中国的先秦古籍《山海经》进行创作的。为了弄清那些我不是很熟悉的人物的"真实面目",我就去网上下载了这部《山海经》。

  提起《山海经》,人们想到最多的就是书里面的神怪故事,不少仙侠类的影视作品及动漫游戏中,也经常会使用到《山海经》中提及的怪物。其实,《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全书共计十八卷,包括《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五卷。内容包罗万象,主要记述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产、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记载了一些神话寓言故事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共工撞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前人认为出于禹、伯益之手,经西汉刘向、刘堷校书,才形成现在的书籍。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考证,普遍认为其并非成书于一时,也不是一个作者写的。

  直到最近读完《山海经》之后,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奇".《山海经》者,"志怪者也".《山海经》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呢?古今之说法,不一而足。书名"山海经",但它绝不是一部经典,这个"经"应该是"经历"的意思,所谓"山海经"者,实为所"经历之山海"也。因此古之目录学家将其列为地理类,自然是无可厚非的。这一说法,虽不科学,却也有依据。看《山海经》时,我便发现《西山经》《北山经》中的山川远远多于《南山经》《东山经》中的,这便是我国地势西高冬低的最好体现。但是《山海经》所述之事物,实为怪哉,非常人所能辨也。所历愈久,人们便开始产生疑问,不把它当成一部地理著作了,而发现它与小说颇为相似。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山海经》,说它"盖古之巫书".这一论断十分精辟,为后世所称道。我观之,亦深感恰到。在《山经》之末,都有祀神的记述,其用途十分明了。现在的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保存中国神话材料最多的一部古书。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巫以记神事",神事者,神话之别称也。与之相对的就是"史",史以记人事。因此,我认为《山海经》就是一部记录上古神事的"史"书。《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毕沅在他的《山海经新校正》中注释过。《山海经》的立名,是刘向,刘秀(歆)父子校书(汉成帝河平二年,公元216年)才开始有的。而它大约成书于春秋末年到汉代初期这个漫长时期中,作者非一人。《山海经》应是刘向父子的命名,可是司马迁《史记?大宛传》中却提到了《山海经》,故毕沅称之"其名久也".这里存在一个小小的误解。司马迁《史记》的原文是这样的:"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可是在东汉王充《论衡?谈天篇》中引的这段话,却少了一个"海"字,紧接着又说:"史公之言,《山经》,《禹纪》,虚妄之言,凡事难知。"所以《史记》中《山海经》的"海"字很有可能是后世之人篡加的。再者史公所言"所有怪物",应是《山经》所记的奇禽异兽,怪蛇怪鱼,还有稀奇古怪的花草树木等。而《海经》则主要记述的是异域的国度和民族,并非什么"怪物".

  中国古代神话杂乱无章,不成体系,不像古希腊神话那般条理清楚。《山海经》便体现了这一特点。看《山海经》时,总觉得神话故事只是点缀,一笔带过,仅仅是记述的附带品。古时的先民更关心的似乎是奇珍异物的功用和祭祀山神的方法。中国古代神话的功力性明显要强于西方神话,这实在是与中国远古先民所居住的环境相关的。黄河流域的文明发源得实为不易,与其他的文明古国根本无法同日而语。古巴比伦有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古埃及尼罗河的`汛情可以为人们带来肥沃的土壤,而古印度的恒河两岸也都是沃野千里。而黄河流域的土地贫瘠自是不说,连年的洪水也威胁着先民。中国的先民总是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自然在叙述神事时更多地体现的是抗争和功用的意识。

  我们总惊叹古希腊,古罗马的绘画,建筑,戏剧,史诗是如何如何的有艺术性,自愧不如的东方民族却总为着极其功利性的目的在进行着所谓的艺术活动。我们也有出色的建筑——都江堰,可是我们从来不觉得它很美,只在乎它有多管用。艺术固然伟大,这却不是我们的先民奢求的。古希腊艺术兴盛的时候——公元前四五百年,中国正处在四分五裂的春秋战国时代,人民的性命朝不保夕,又怎么会有闲情逸致去搞"无用"的艺术呢?而百家齐鸣只不过是各国君主霸业的派生物罢了。因此,我们常在教课本上见到这样的话:"这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正因为灾害连年,战乱频繁,所以《山海经》中的神话才不可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只看一遍《山海经》,与没看无异。这是一本内容庞杂,包罗万象的奇书,从中可以读出那个时代的精神。有机会的话,我想为它做个详细的札记。从小就听说过女娲补天的神话,在很多地方。共工(水)与祝融(火)相斗,怒触不周山。山崩,天裂,乃有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中国神话的考据,大多并不翔实。比如这一段,在很多史料上都明明白白写着:引自山海经。然而事实上,找遍了山海经,压根就没有这种说法。女娲这个名字唯一出现之处,是在大荒西经里,"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女娲是母神,也是生殖之神。古人对于人体构造不甚清晰,所谓女娲之肠,其实是生殖崇拜的一种。以生命的力量对抗苍天,这本身就令人为之动容。在山海经的设定里,共工是祝融之子,炎帝的重孙。如果说共工是我们的先民,则女娲本人,早已是先民之神,两者固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关于共工谱系,详见于此: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非常简短,但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祝融生共工,祝融是火神,共工是水神,即火生水;二是共工生后土,即水生土。后土者,地母也。土葬的 老坟头,多半立一块"后土"牌,后土神兼管阴司。水火共生,水土生克,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朴素的相生相克观念由来。地水风火,是原始唯物主义的依据。 按山海经中,关于治水或水患的记载不胜枚举。比如说:"先除水道,决通沟渎"(先疏通主要水道,再开挖旁支沟渎以供分流),是相当先进的治水方法。说明在先民的生活中,与水患的搏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鲧是个伟大的牺牲者,窃息壤救人世的行动,不亚于西方窃火的普罗米修斯,却因为"不待帝命"被天帝杀害,这一点证明至少在成书之日,原始的皇权思想已经形成。而禹则是个随时而化的智者,并因此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是否可以做这样的推想:在远古洪荒,人类在和一场大洪水搏斗。有人筑坝(息壤?)以阻挡洪水,却被无情的洪水吞没。后世的承继者却以卓越的治水经验,改变了生存环境。当然,也可能是自然环境(天帝)自行的好转。

  以上是关于山海经中女娲及共工这两个人物的考证。然而使我真正动容的,还是另一段记述:"共工臣名曰相繇(亦称为相柳),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鸟欠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相柳这个人物,实际上就是后世传说中的九头蛇。禹生之日,共工已不在世,相柳为共工之臣,主人既死,本可以做个安安分分的顺民,然而却不惜与禹相抗,甚至连死,也要令所处之地"不可生谷",以至于"湮之,三仞三沮".翻译过来就是,连着无数次试图填平它(古代"三"一般是虚数,言其多,而不是 真正的实数),却都失败了。最后不得已,"乃以为池".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宁为玉碎的决绝;而相柳的三仞三沮,是百折不回的韧性,即便在死后,也让敌人惊叹不已吧?

  由此可以看到,在山海经中隐伏的,除了治水这条线索之外,还有一条线,那就是战争,一场在先民之间发生的,极其惨烈的战争。可以断定的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必然是禹。那么失败者呢?文字没有给出答案,关于共工以及相柳族人最后的下落,我们已经无法得知。既然史料已尽于此,接下来只能作天马行空的想象。有没有可能这两条线本就是一条线,这场战争,正是在水族之民与陆地之民之间进行的呢?

  科学已经证明了进化的线路不止一条。生命原本就来自海洋,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以外,或许还有另一个过程,一个已经被杀戮湮灭了的种族。这个种族生于水、依赖于大泽,最终却被陆地的种族消灭。神话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炎帝之子女娃,在游水的时候溺海而死,于是身化为精卫,日夜投石于海。这是否从另一个侧面记述了战争的由来?补天与填海,两者之间是否有什么内在的关联?如果是这样,祝融与共工的争斗完全可以看作是水族部落和陆地部落的战争。这场战争失败了,共工触倒了不周山,而他的后人则或战死或自杀,从此水族部落消失了踪影。这个想法确实很荒诞,但确实有些不解之谜和水有关,比如说曾有资料显示大西洋底有建造精密的水下城市遗迹。再如,中国风俗里延续下来的,对水上人的歧视:江浙的传统,水上人世代为渔,不能和岸上居民通婚;如要踏上陆地,必须赤足不穿鞋,以示和陆地居民的区别。这种歧视并无明确理由,只是世代相传,是否正是当年战后对残存水中部落的惩罚之延续?写到这里,似乎与补天的故事相距甚远了。在补天最初的设定里,是想写那一场战后水族的残部所作的努力。水族与人族,一个为梦想中的太虚幻境而战,一个为现实中的大同世界而战,但最终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不过目前这个,和当初构思相差太远,估计是填不了的坑吧。系昆之山,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读到此句时,突然血沸。

  然而,虽然《山海经》最终编纂与西汉,但其实它的各篇内容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成型。先秦时期对于历史的记载很少,许多历史事件都以神话故事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曾经游访各地,搜集历史文献。可以说,《史记》中夏朝以前的篇幅很大一部分是受《山海经》的影响的,而且对于后代研究洪荒时代更是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山海经》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是"女魃",在《蛮荒记》中,女魃的名字叫做烈烟石,是炎帝的妹妹。烈烟石与鲲鹏中的鹏鸟同归于尽之后,尸体吸收了鹏鸟的烈火真识,被帝鸿利用,杀死了蚩尤。而这里,女魃本身是天上的神,被黄帝请下凡阻止风伯雨师的大风雨,并最终杀死蚩尤。女妭因神力耗尽而不能再回到天上,她居住的地方没有一点雨水。叔均将此事禀报给皇帝,后来黄帝就把女妭安置在赤水的北面。叔均被封为田神,女魃因为经常逃离赤水而导致很多地方发生旱情,于是就想驱逐女魃。读到这儿的时候,我感觉没头没脑,因为后文再也没有对女魃的介绍,但是我相信作者写这个故事是有目的的,后来我就仔细想了想,女魃这个人物可能就代表着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帮助君主建立功业的大臣。女魃帮助黄帝打败蚩尤,建立了文明,却最终因为没有利用的价值而被抛弃甚至驱逐。春秋末期,伍子胥帮助吴王灭掉楚国,却被他的儿子夫差分尸;越国的文种辅助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称霸天下,却最终页免不了一死。不止是这些,《山海经》中的许多故事,都含蓄地展示了当时的很多社会现实,也表现了那个时期人们的思想。

  读《山海经》有感 篇4

  《山海经》这本书我最初是从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那里知道的,之后我就请求爸爸在淘宝网上买了一本。因为这本书的插图很多,再加上《山海经》里有趣的内容,使我喜欢上了这本书。不过有一点遗憾——作者在一些太过奇特的动物下面都会写上这是那时人们的错误理解,是人扮的等等,让我觉得很扫兴。

  《山海经》里面记录了40个方国、55座山、300条水道、100余个人物和400余种怪兽。传说是禹、伯益、夷坚,现在被老百姓们口口相传,可是作者至今不知。

  《山海经》里记载了许多奇特的怪兽,如天狗、酸与、狰、芘鱼等。但许多怪兽在学者的`分析下,似乎已经变得“不怪”了。比如芘鱼,《山海经》里说它“一首十身”,可仔细推敲后会发现古汉语中没有“触手”这个词,所以“身”可能就是“触手”的代替。所以这种鱼可能就是章鱼、乌贼或水母……还有一种动物“虫身而长喙,鸟翼而豹脚。”你要是想想就会明白——这是蚊子。

  有些人认为古人编《山海经》是在胡说八道,完全没有用。可我认为这是古人对世界的真实感觉,只是后来人不理解,不然他们怎么能没有根据地写出如此多的事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