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更新时间:2023-04-19 16:35: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品中国文人》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1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历史沉淀造就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文化的基因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涓涓流淌。品读中国文人,悟的是文人的诗作、人生经历,更是其独有的人格魅力和价值取向。这也正是我们所应该发掘、感知的一种人生姿态,一种理想追求。

  《品中国文人》一书几乎囊括历史长河中各个时代具有鲜明特色的文人墨客:爱国投江的屈原,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溜须拍马的司马相如,豪放豁达的苏东坡,忧国忧民的杜甫,浪迹民间的柳永,直击人性的鲁迅以及一群人生颇具传奇色彩的文人,讲述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政治仕途、爱情婚姻、文学成就、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使一个个充满血肉与个性的文人呈现在我们面前。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们也同样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缺陷,我们没必要对其进行神化,而这也正是《品中国文人》的亮点所在。在书中,他们更加真实饱满,更加具有亲和力,他们的精神深深地融入进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

  中国古代文人是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不同于西方文人,中国文人的人生经历大多与仕途有些许联系,这在书中有所提及。这也造就了中国古代文人具有崇高的政治抱负与安邦定国的政治理想的特质。儒家的政治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谓是集大成者,也就致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王朝的主流思想,成为历朝文人所追求的最高政治境界。正是因为这种以匡扶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才使得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怀天下、敢于担当的文人仕子,这样的浩然正气铸就了中华民族不朽的气节。

  书中有言落差导致无穷的思索与激烈的感慨,强者在逆境中变得更为强大,理性感性野性,强力推进瞬间喷发。这段文字很好的诠释了古代文人创作的活力,辛弃疾在朝堂上的失意,挤压着他,迫使他将生命的活力喷向文学创作,将苦闷寄于诗词;司马迁身体上的残破,刺激着他,驱使他将生命的意义投向《史记》,将希望托予这本著作。生命的落差,使人体味人间百态,让人尝尽人情冷暖,令人感悟世态炎凉,在这种摩擦之中,文学的星火却熠熠生辉。

  品中国文人,品的是诗词,是人生。文学上他们是一代大师,令人艳羡,生活上他们却是再普通不过的平凡之人,顶着生活的苦难,迎着他人的排挤与嘲讽,甚至乎身体的摧残,性命的胁迫,他们依然心怀天下,心系苍生。文化的血脉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个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对我来说,这就是品中国文人的意义,这就是中华民族的脉搏。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2

  周末回到家,翻开了这一本许久未看的书,读书确实有利于人的静心,尤其是读自己喜欢的书。这一次重温《品中国文人》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李白杜甫这样的大文豪,也不是王安石这样的政治家。他的名字叫做“曹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世人对他的评价,短短的十个字,可见其能力不凡。或许正如书中所说,曹操一直是想当一个能臣的,但在那样的乱世,汉朝如同一叶扁舟,承受着乱世的逆流,随时随地都有倾覆的危险。这样的乱世注定了曹操的命运。

  “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后人对曹操进行批判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是正的如此吗?当时董卓被杀,李傕郭汜两人起西凉军造反,天子和一帮大在其他诸侯眼里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包袱,无人肯去搭救。但危难时刻方才可以见人心,曹操率部飞速前去营救,这竟然成为了后人对他批判的因素,他真的只是为了号令天下才救了天子吗?我笑而不语,因为心中早有评论。

  曹操戎马半生,参加的战役大大小小有五,六十战,其中无数的战役都成为了经典。官渡一战,曹操击败了自己最大的敌人袁绍,统一了北部的广大地区,为他的帝王霸业打下了基础。数年之后,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或许是他内心的自负,导致了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败,百万大军被一把大火焚尽。谁也没有想到那一次,竟成为了曹操最后一次前往江南,同时也让他的统一霸业成为了泡影。

  曹操这一个人,他的一生都是一个谜,他不断的在忠臣和逆贼之间改变着他自己。他是奸雄,同时也是一位英雄。想要了解他,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去品味他,去深入了解他。这样你才会发现属于他的魅力。

【读《品中国文人》有感】相关文章:

读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有感02-17

读《乡土中国》有感02-07

读《感动中国》有感04-18

读中国文脉有感02-17

读我的中国梦有感02-17

读中国人有感02-17

读乡土中国有感03-20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04-04

读感动中国有感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