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4-24 14:41:2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1
几乎所有被后世关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都会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历史形象是正史记载或历史学家研究出来的,文学形象是小说或戏剧创造的,民间形象则是一般民众心目中的。
历史的读法、理解和评判也有三种:历史意见,时代意见,个人意见。站在古人立场的是历史意见,站在今人立场的是时代意见,站在自己立场的是个人意见。
三国,便是三种形象和三种意见集中的地方。
魏、蜀、吴在本质上都是“非士族政权”,三家之主也均非士族,因此与士族阶级都有矛盾。斗争的结果,是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正因为坚持,所以蜀汉先亡。正因为放弃,所以曹魏也亡。正因为妥协,所以孙吴尚能苟延残喘,却也不得不亡。因为只有晋,才是完全彻底的士族地主阶级政权。这就是“三国纪”。
也许这就是历史。历史并非总是能够真实地呈现自己的本来面目,历史形象也总是不如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影响深远,而庸众们的偶像则是不容批评和讨论的.。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对于帝国制度来说,最合适的统治阶级是庶族地主,最合适的意识形态却不是法家思想。因此隋唐以后的政治路线,便既不是袁绍的“士族儒家”,也不是曹操的“庶族法家”,而是“庶族儒家”,或庶族地主加儒道释三教合流。三国这段历史的本性是什么?前半段,是曹操与袁绍的路线斗争;后半段,则是曹魏、蜀汉和孙吴的权力斗争。后来三分归一统,不过是回到了历史的本来走向。指出这走向,并找出它背后的深刻意义和支配力量,才是历史学的任务。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2
《易中天中华史》系列中发现最好看的还是第二本《祖先》,那种颠覆,将东西方文化巧妙的结合,亮点突出,让我欲罢不能,读了还想再读。
越往后,对我来说,更是一种文化的洗礼。因为不是文科出身,很多政治、历史方面深层次的东西并不是能一下子理解,虽然易教授已经写得很通俗了。在看《百家争鸣》时,我很想理顺各家的观点,然而,看的时候觉得言之有理,加上自己那仅有的对各家的浅显认识,?能看懂,但是看过以后,却有种记不住的无力感。毕竟,最这些的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
这系列丛书让我大开眼界,不论是从大的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了解,还是一些有趣的小知识。比如,我知道了英文中的八月August是纪念奥古斯都屋大维的,知道了门阀这个词是怎么来的等等,还了解了诗经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美好的诗句,什么是封建,西周的邦国制度是怎么进行分封的,原来历史书中有如此多的细节没有介绍,有如此多有趣的故事被枯燥的.教条式教学代替。
尽管这系列丛书也有一些毛病,比如我觉得易教授老是将每况愈下和每下愈况用错(我个人认为他用错了),有时候能感觉某本书他写得很混乱,有时候觉得他写的某些片段没有考虑读者的水平,自顾自说,看得我好几次都想跳过去,或者扫视过去,留不下什么印象,而其实我知道这个地方其实挺重要,但就是静不下心去认真读。但这套系列丛书我仍然是褒大于贬。对于我这样一个理科女生来说,已经觉得很酣畅淋漓了?。绝对是满满的收获。甚至看到某些章节觉得历史真是一面镜子,真是可以古为今用。虽说现在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那些治乱循环的背后,有太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小到个人,大到企业、国家。
这套丛书的感受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这里仅说个总体感受,待自己沉淀、消化、吸收,再去评说具体的细节吧。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3
自弈见史,便甚喜于读史乎。正如古长江金属网人所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也。弈虽不才,于史,却也略知一二矣。呜呼哀哉,至今愚未见甚史不以枯燥,皆似八股文言般,毫无史之意哉。小子愚见,史乃予众矣,怎可板乎?当如悦之文。
原深爱明月之作,而暑前往校之书社,竟圆愚梦乎!终见中天先生之作。仅阅只字,便狂叹见其过晚矣!实乃好书乎:作者易中天叙史,尽添其世界观,于史事作分析,异于今之众史乎。
作者将中国神话与欧洲信仰得出吾等皆为“蛙”之传人,中华文明、伊斯兰、现代西欧社会是为文明发展三要素;中国具有革命性的改革仅有三次:西周建立封建制度,秦帝国反封建建立郡县制度,近代反帝长江金属网制建立民主制度;其他史书轻描淡写的夏商周时代,作者也用了大量笔墨叙述,而杂乱无章的春秋战国时期,则选了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分析社会。
作者看来,秦汉为第一帝国,汉唐为第二帝国,明清为第三帝国,而其中的魏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便是社会制度碰撞的探索时期;汉朝赶匈奴,匈奴胜日耳曼,日耳曼灭了西罗马帝国,唐朝将突厥赶到中亚,突厥改名长江金属网土耳其,奥斯曼土耳其灭了东罗马帝国,中国的汉唐间接地灭了罗马帝国,日耳曼民族定居在西欧,衍生出今天的'英法德俄等国,英国移民美洲,诞生了美国,中国人还曾移民日本、韩国、东南亚,这么说世界一大半是中国人;作者在叙述唐宋史时,还为我们讲解了唐诗宋词的意义、平仄格律……
呜呼哀哉!欲作三十有六册,至今长江金属网仅二十有一,方微过半。一则有八万字,二十有一长江金属网,已近二百万字矣。甚书?此独奇书乎!暑期不阅,更待何时?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4
自弈见史,便甚喜于读史乎。正如古人所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也。弈虽不才,于史,却也略知一二矣。呜呼哀哉,至今愚未见甚史不以枯燥,皆似八股文言般,毫无史之意哉。小子愚见,史乃予众矣,怎可板乎?当如悦之文。
原深爱明月之作,而暑前往校之书社,竟圆愚梦乎!终见中天先生之作。仅阅只字,便狂叹见其过晚矣!实乃好书乎:作者易中天叙史,尽添其世界观,于史事作分析,异于今之众史乎。
作者将中国神话与欧洲信仰得出吾等皆为“蛙”之传人,中华文明、伊斯兰、现代西欧社会是为文明发展三要素;中国具有革命性的改革仅有三次:西周建立封建制度,秦帝国反封建建立郡县制度,近代反帝制建立民主制度;其他史书轻描淡写的夏商周时代,作者也用了大量笔墨叙述,而杂乱无章的春秋战国时期,则选了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分析社会。
作者看来,秦汉为第一帝国,汉唐为第二帝国,明清为第三帝国,而其中的.魏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便是社会制度碰撞的探索时期;汉朝赶匈奴,匈奴胜日耳曼,日耳曼灭了西罗马帝国,唐朝将突厥赶到中亚,突厥改名土耳其,奥斯曼土耳其灭了东罗马帝国,中国的汉唐间接地灭了罗马帝国,日耳曼民族定居在西欧,衍生出今天的英法德俄等国,英国移民美洲,诞生了美国,中国人还曾移民日本、韩国、东南亚,这么说世界一大半是中国人;作者在叙述唐宋史时,还为我们讲解了唐诗宋词的意义、平仄格律……
呜呼哀哉!欲作三十有六册,至今仅二十有一,方微过半。一则有八万字,二十有一,已近二百万字矣。甚书?此独奇书乎!暑期不阅,更待何时?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5
坦白说,刚开始读这卷的时候,心里是懵的。
尤其是在看到易中天先生说,“女娲之前第一个女人是夏娃”的时候,心里还纳闷了一下:夏娃是谁啊?
心念一转之下,才惊觉想到:那不是西方圣经的故事嘛?
我们不是在看中国人的起源吗?易先生写串了吗?
而且,越往下看,这些西方的元素还越来越多了,伊甸园,那条狡猾的蛇,甚至是阿波罗,酒神逐一登场,不断穿插在文本中,担负着或重或轻的角色。简直要让人搞不清这到底是不是关于中华的历史了?
嗯?等等,好像这里就是关键。易先生在这里好像想向我们展示的,还真就不只是中华的历史,而是更想要向我们介绍的,是“人”从蛮荒走向文明的逻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即是其中的一份子,所以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之间具有共性,又有自己的选择和作用。
而易先生的这套历史的独到之处,也就在于对这个共性的建构的视角,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发展的`视角。他关心的,是神话背后的隐喻。
神话,用他的说法,是先人有了自我意识后,为了回答“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终极问题,而创造的一套故事。在这样的叙述里,蕴含着先人的经验和思考。重新去审视他们的叙事架构,就是为了要把握其中人类演变的历程,同时去除其中精心编制的谎言。
所以,这本书总是绕不开對神话中的种种符号的解构,要么通过对字义的回溯,要么配合考古的文物,一点点厘清那些符号背后真正的指代和含义。比如对女娲的崇拜的背后,蕴含着原始人对女性掌握了生死的崇拜。并通过符号的产生和流变,去判断当时社会上出现的种种变化。
虽然,我们可能都以为我们已经知道远古的大概历程,从氏族到部落到国家,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但是,这本书,它像是在传统的文物视角以外,确切地说,是从对符号和文化的挖掘的角度中,重新发现了人类的这一历程。
而这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历史,从来也不是只有一套叙述的方式。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易中天励志名言02-17
易中天励志名言短句英文诗句02-17
易中天 励志名言短句英文诗句02-17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04-07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04-14
自然史读后感04-04
易中天的十句励志名言短句英文诗句02-17
科学史读后感03-31
镜子小史读后感02-28
欧洲的物流发展史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