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味在人间》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5-22 19:02:1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至味在人间》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至味在人间》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至味在人间》读后感

《至味在人间》读后感1

  本书作者是《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庆写的一本关于美食的书。 有兴趣的可以找找看。

  翻开这本书,作者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对乡愁的追寻,对童年物质匮乏生活的回忆,对美食的迷失记忆的轻微失落扑面而来。

  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忘不了的'是家里父母做的美味佳肴。 或许不能称之为美食,但最简单最朴素的一餐,却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记忆。

  作者来自安徽。 我记得他妈妈做的豆沙。 中国人对酱的热爱弥补了那个时代物质的匮乏。 大家可以吃到热乎乎的豆沙包子,还有张老师家做的西瓜。 豆瓣酱,其实我小时候爷爷也做过豆瓣酱,还是西瓜豆瓣酱,但是中国最好的豆瓣酱出自郫县。

  还有他写的一道美食,菜汤拌饭,吃完一桌菜,再拌菜汤饭。 还有皮蛋,用酸橙包裹,吃起来呈碱性。 搭配凉菜食用更佳。

  还有炒饭,炒饭是用优质糯米做的,泡水沥干,锅里加少许香油,用竹签把糯米来回翻炒。 安庆人说,三个卤蛋,一碗炒饭就够了。 炖鸡蛋可以用鸡汤或红糖水代替,但炒饭是铁打的。 这正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后遗症,所谓“手里有饭,心里不慌”。

  作者接地气的幽默感真是让人信服。 他对食物的研究是脚踏实地的。 看他的文章,一是篇幅很短,二是他的文章真的罗列了太多的食物,跟我们的生活很贴近。

  作者对美食的研究深入骨髓,我觉得他是真的热爱生活,热爱美食。

  他喜欢那种贴近家常的味道,那种独特的味道,更接近中国人基因里的味道。

《至味在人间》读后感2

  人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汪曾祺可谓是踏踏实实践行了这一美好信条的不二人选。

  《受戒》 《大淖记事》 《人间草木》 《说说唱唱》 《浮生杂忆》里,细细品味,便极易体会到汪老用细腻温暖的语言勾勒出的人间最富温情的姿态,即便是遭受残忍的离别或是时光老去的遗憾,他也总会在某个角落给人希望。从这些淡而有味的文字里,你总能从天边、湖畔、草木间听到阵阵他为爱而吹响的号角声。悲伤时用温暖的文字抚慰伤口;幸福时,在笔下或远或近地演绎那平凡而温情的人间脚本。看似淡淡的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无一不是对浓墨重彩的人间生活的描画,对人间或深或浅的真善美的追逐。

  《人间至味》则表现了汪老对美食的眷恋,除了舌尖与味蕾的痛快,笔下也如行云流水,将其对美食的`记忆刻录进时光的书本里,分享所有他不能忘怀的人间滋味。这是一本读来能让人视觉、嗅觉、味觉与情怀同时灵敏起来的书。在这富有滋味的文字里,仿佛能让人看到汪老坐在你面前用筷子戳出那流油的鸭蛋,耸动着鼻尖闭眼嗅空气中糖炒栗子那甜香气息的模样,又或是拿着冒着流油的手把肉在北方的寒冬里大快朵颐,酣畅淋漓间呼出的白气总能让人感叹:活在人世间,能尝得诸多美味,也算没白走一遭。

  一盏茶,一碟酥,一本书,能体味出这至真至美的人间滋味者,汪老可算一个。若你也有一副好胃口,有一双好眼睛,有一颗至纯的心,请去尝尽世间美味,去看尽人世山水,去爱尽人间温情,切莫辜负了这快意人生。

《至味在人间》读后感3

  “陈晓卿将文字化作原料,以散文为碗钵,佐以故事人情之盐,把关于食物的独家记忆蒸炒煎炸而成此书。从千里之外的江湖至味到灵魂深处的家乡味道,从四面八方觅食的扫街嘴到饮食变迁的沧海桑田,从食客厨子店小二谈到饭菜与共那一人,拂袖笑破饭桌上的假面具,平民食物也看得人口水四溅。大隐于市的美食,散落江湖的佳肴,东奔西走,只为吃口热乎的;一个人的饭馆,每个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南来北往,至味只在人与人之间。” 字里行间带着满满的口水,身上浓浓的食物汗味,呼吸间足以饱腹的'油脂气,吃饭时呼呼的口响,天光将暗时街头烟火缭绕的大排档,阳光初照时早餐摊儿冒出的热气。爱上了书中的美食,爱上了写书的陈晓卿,爱上这本书。读的过程中看到书友对于文人气节的定义,心生向往:所谓文人气节,便是不屈于权,不争于利,不戚戚于贫瘠,不沾沾于富贵。清高于气节,谈笑于挚友。生就单纯,看事简单,屡屡被伤害,每每只是龟缩于自己的天地里自舐伤口。文人交友,便是清茶一盏,浊酒一杯,同路之人,喝得,聊得,可彻夜。

《至味在人间》读后感4

  再不舍也会读到最后一页,读得很认真,细细地读,慢慢地品,跟随着老陈走街串巷,追逐着味道。关于美味的鉴定,是一个很自我的评价,关乎成长的痕迹,也包涵了故事和回忆,看似只是在说觅食,其实一不小心拉开了寻梦的幕布。需要这样的载体,色、香、味,全方面立体环绕,留下了那一时刻的所有信息,也因为这些因素,又多了更多的触发点,唇齿之间的刺激,一下子将人拽回到无限的念想之中,多巴胺喷发。

  当然也会有着单纯的享用吃的,只是能吃,这范围大得去了,只是说味道,酸甜苦辣咸,也不足描述这行万里路之时可能遇到的食物,估计用食物这个词,千奇百怪、光怪陆离,罗列一大堆这样的近义词,才可以略微记录些许,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别人不敢吃。新奇只是最开始的催化剂,爱上这种味道,还得契合自我基因里所记载的编码,纯粹的喜欢;亦或掺合了关乎亲情、友情、爱情,喜怒哀乐,与食物高程度的`相融,渐渐忘却了最初的味道,只是在追忆。最后终归只是说好吃的,那些苍蝇小馆隐于这水泥森林之中,任时间冲刷,依然保有原本的模样,有些不堪,只有在尝试了烟火气包裹着的味道,瞬间征服了舌头和心,一阵阵酥麻的感觉,灵魂通透,矮板凳小破桌,胜似天上人间!

《至味在人间》读后感5

  在图书馆闲逛,偶然间看到这本书,最开始被它的名字吸引《人间至味》,忍不住去想到底什么是“人间至味”;从书架中抽出书,很新,估计读这类书的人很少。

  看见作者是汪曾祺先生时更加坚定的想把这本书读一读,更想了解名家笔下的味道。书中介绍的.各种食材或者说已经成型的食物,细说同一种食物的南北之别,作为四川人的我,看到这本书是很开心的,细数食材,大多四川都有,大部分也曾有幸吃过,于是那种感受就更为真切。《葵、薤》一篇引用汉乐府诗《十五从军征》,忘记是曾读过还是学过这首诗,我是知道的。汪先生在篇中引问诗中之“葵”为何物,竟能做汤,看到也是一头雾水,毕竟古人的饮食生活和现代相差太大了,读到这时可能这是古时候的某种菜吧。越发往后面读一种熟悉感越浓,原来是冬苋菜,四川有的,妈妈经常用来煮汤煮粥,这是四川很平常的菜,原来也是古人经常吃的菜。

  至于为什么同一种菜,南方和北方,书面和口语差这么多,这就需要仔细去读了。绝对不是一本枯燥的随笔,字里行间是对生活的最接地气的感受,无论位高权重、辛勤耕耘的人能是以食为天的,是“五味”的见证,吃货值得一读,非吃货者亦可领略大江南北饮食文化。

《至味在人间》读后感6

  《至味人生》从妈妈的味道开始,从贫乏的年代开始,从童年的酱就是菜本尊开始。过年的粘糕腊肉。山西的面条、饸饹、拨鱼儿、剔尖儿以及过年的饺子。菜汤拌米饭,一切不能拌饭的菜,都是耍流氓。安庆的炒米。不同地域羊肉汤的争论。中国的魔蛋,吓坏老外。一碗蛋花汤一辈子味蕾的记忆。各地特色豆腐干。年夜饭,七个碟子八个碗,爆米花。吃荠菜。弯腰青大萝卜。延吉冷面。无腾斋小馆文人特色,琴棋书画配紫姜黑鱼的麻到打颤。风生水起的'双井桥的四川仁火锅。京都苏氏牛肉面的饭馆。甘家口柴氏牛肉面。北京白塔寺涮羊肉。专奔‘一道菜’。白菜苔红菜苔,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重庆小面。特色菜口味菜的区别,特色菜名字美,口味菜中吃。洋快餐汉堡包。虾和螺狮壳。江北水煮鱼。郭兴兰的北京卤煮。翠清湘菜。老祖宗手艺北京爆肚。1900-1999年代标志菜。北京小吃……

  作者一路吃来一路写着,于食物和人、食物和家、食物和乡愁的记录,中国美食的精深博大。

【《至味在人间》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间至味是清欢是什么意思08-12

《人间词话》读后感_读《人间词话》有感09-19

使至塞上赏析08-19

至自己的说说04-01

心情说说至自己01-20

夏至未至的经典句子02-04

生日如期而至的说说05-20

《使至塞上》翻译及赏析08-19

至自己心情说说03-23

至自己励志说说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