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更新时间:2023-06-23 08:55:0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论语》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论语》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论语》有感1
《论语》一书,让我知道了学习的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蕴涵着多么深刻的道理呀!高尔基说得好:“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学习是公正的裁判:它献给勤者的,是一条条成功的大道;留给懒惰者的,是一个个失败的泥潭!
说起学习,我真感到羞愧。放学回家,我经常是东跑跑、西逛逛,直到晚上8点才着急地写作业,考试成绩也自然不理想,听到这次考试第一竟然是别人,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心想:他们成绩好不就是晚上拼命看书吗!我要是多花点时间,肯定也能考好。其实,他们比我多的不只是分数,而是一天天的`日积月累和刻苦努力呀!高士其说得好:“知识犹如人体的血液一样宝贵。”要想考出好成绩,就必须要有知识来充实。
人生不能虚度。生命的精彩与否,是靠我们自己来把握的。而知识则是人生精彩程度的关键,把握知识就是把握人生。要让人生如花朵般绽放,就必须用知识来充实自己。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论语》一书告诉我们要用知识充实自己,这样才能让今天更精彩,让明天更美好
读《论语》有感2
“教女人知道,知道知道,不知道不知道,知道。”这句话选自《论语》中的《政治》,这是《论语》中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意思是:“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智慧。”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但对现代人还是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的。
“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知道”这句话包含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都要谦虚诚实,千万不要假装明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对待。如果有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不要羞于提问”。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假装理解,敷衍了事,最终只会伤害自己。
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要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快速咨询老师同学。有些学生总是懒惰,想凑合混过去,给自己找各种错误的理由。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错误只是一个错误,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免会有很多漏洞。
让我们“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做一个诚实的人!
读《论语》有感3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是漫画书和经典古诗。因为漫画书有各种各样的插图,有精彩的文字,很容易理解;古诗词优美,朗朗上口,让我认识了许多朝代的伟大作家。
今年暑假,我读了《经典阅读汉学教科书2》,包括诗歌和《论语》,如《别东大》、《望庐山瀑布》、《枫桥夜泊》、《弟子入则孝》、《知之为知之》等。这些古诗词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教会了我做事学习的很多道理,其中《回顾过去,了解新事物》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论语-为政》子说:“温故知新,可为师。意思是古代大思想家孔子说:“复习所学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见解和经验,可以当老师。“我觉得孔子说的太对了。我记得那是二年级下学期的语文单元考试。我妈妈让我仔细复习。我自豪地认为我不需要复习,因为我通常有正确的单词注音。结果,在第二天的'考试中,我的一个新单词注音是错误的,我被扣了2分。真遗憾。
这难道不是因为没有“回顾过去,了解新事物”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吗?我还读过宋代大学生苏轼读书时能“过目成背”的故事,这与他努力学习、坚持“回顾过去,了解新事物”是分不开的。
学习取决于坚持。我将来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我一直在学习新知识,但我仍然需要复习我以前学过的东西,不断积累知识,以便更扎实地掌握知识。
读《论语》有感4
《论语》这本书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对话的内容,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典籍。在《论语》简短的语言中,体现了儒家深刻的思想内容,对后代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的“圣经”。书中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学习。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儒学所倡导的那种品德和功能,于今亦有积极效用。
其实一开始读《论语》时,我自身的感受就是:看不懂,头大。就算看了注释也很焦躁,不想看。
第一节语文课读《论语》时,我便浪费了12分钟多。
但慢慢抚平自己的情绪后,慢慢地、细细地品读,你会不由自主的去拿自己的行为对比书中的行为,进而获得一个很有用的道理,并把此道理铭记于心。并且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本书真正读进去了,才会发现自己的一些毛病渐渐地被这本书磨的消失了。
《论语》对我而言是一本十分神圣的书,因此我对它充满了敬畏之心。所以我每次在读它之前都会先深吸一口气,再长呼一口气,来抚平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没有任何杂念了再来读这本书。
《论语》真的带给了我很多感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次的读《论语》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会一直温习这本书中的道理,让它来指点我的生活中的行为。我与《论语》同行,一生同行!
读《论语》有感5
孔子所宣扬的仁具有泛爱的特点,是对春秋人价值发现的肯定。
例如,当马厩着火时,孔子回来说:‘伤人吗?’不要问马。然而,孔子的仁爱和爱与墨家的`爱是不同的。这不是一种平等的爱,不管亲密与亲密,而是一种平等的爱。我们应该遵循亲吻和尊重的原则。亲吻和尊重是西周宗法社会的原则,其本质是礼貌。礼物是血缘法、道德法和阶级法的综合体。人们的行为不仅要遵守仁慈,还要遵守礼貌。
读《论语》有感6
世界是一块五彩缤纷的棱镜,显色的介质则是我们的心。
人生为棋,不愿为卒
屈原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他身份高贵,怀瑾握瑜。孔子,远祖宋国贵族,堂堂殷王室后裔。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百年的世家,百年的礼制,通通寂然地化作了一个贱字。他带着刻入骨髓的仁义礼智,为挽回周礼,潜心涵泳,用志覃研,只为求天下一个河清海晏。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吾毕生所求。
世人怎么也不会猜到身高九尺三寸,最不像文弱书生的孔子,执政仅三月,便使国家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境界。因为孔子身上从没有过我愿为卒的认命,因为他有的是去路终己不顾的孤勇,有的是后半辈的风霜雪,是未尝踟躇。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周游列国数十载,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联璧。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这是一心追随君主的臣子,得到朝堂上下搪塞的苦涩。孔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这是全心全意为百姓的臣子,达到百姓轻嘲的无奈。
人世间,或粼粼拂拂,漾漾溶溶,或出云入泥,世态炎凉。马车轻摇轻晃,唤醒了檐边铃声叮咚,载着满车的古书礼法,载着满车的甘之如饴,朝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方向,负重前行。纵使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春景,纵使是鬼狱渺茫,昭昭之祸。也抵不过那一颗心,那颗求世间再一次恢复循规矩蹈的心,那般,山高水长。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又被后世尊为儒教始祖的孔子,他的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确实是如此,众生皆草木,唯你是青山。
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而使你自由,绽放出个性的光华。你是超越了功利的成功者,是在粗粝中榨尽所有浮躁的沉淀者。借千百年的文字为料,酿造着香味弥留万年芬芳。万世沉浮,唯有这一缕从未消散过的幽香,引起我血液里的沸腾,勾起我脑海里的传承,带我们找到归途。
凛冬散尽,星河长明。负重前行的周游马车停下了,论语的时间齿轮仍然在转动,每分,每秒。走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冷清道路,怀着风风火火般热情的心。
读《论语》有感7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在此书中是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看完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但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和磨难,怎么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们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间、夫妻之间,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在处世之道中,于丹教授解析了孔子提倡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的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想、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已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担当,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是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于丹教授在交友之道中对“益者三友”及“损者三友”进行了深刻的详细的解释,其内涵令人思考!人生难得一知已,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金钱、地位等是一些人衡量交友的标准,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自己有良好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的打开了一个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短暂的一生活得有价值,那就是要多学习,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其实就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所言的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每个阶段都是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压力的增大,怎么样才能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种修炼,需要的是学会舍弃,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看于丹解《论语》体会到的是,《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现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凉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君子少一些小人,我们的社会就会多一些安宁,我们国家的理想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读《论语》有感8
上几个星期读完了论语学而,我不仅感受到孔子及他的弟子们的学问深厚,更感受到许多人生中做人、处事的道理和方法。
在我读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时,我体会到了孔子及他的弟子们道德修养很高,反思我自己就没有像他们那样了。我好像从来没有反省自己的习惯,也不能检讨自己,所以没能对自己有新的认识和见解,也不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什么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我们每天晚上都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在今天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答应别人的事又是否去认真做了呢?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什么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是相信、信用。如何才能令他人相信你呢?认为你是一个讲“信用”的人呢?主要在于你所答应朋友的事情能否做到,能否完成;不能做到的事情不能答应,不能应承。所以一诺千金。如果答应别人的事情,就是赴汤蹈火也要完成。如果答允别人的不能完成,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与朋友真诚相待。
什么又是“传不习乎”呢?就是当老师给你技能知识时,你是否只是听、只是看、只是学,但是有没有在实际生活中去练习、复习呢?我们在平时没有练习和复习的观念和习惯,所以学到知识很难牢牢地记住,记不住,遇到问题就很难解决了。这就是“传而不习”的结果。我们学习的关键,必须不断地练习与复习。所以“学”与“习”是一体的',不能分离的。而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做到了吗?
通过这一条论语的学习,告诉了我: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而不是一年几次,一月几次。要反省自己为别人出谋献策,做事情,为了他人的利益,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令他人相信、信任你?对于别人传授给你的知识技能,必须经常练习、复习。只有做到这些,持之以恒,才能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读《论语》有感9
论语中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子说:温故而知新,能为师。 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远方有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闷,不亦君子? 曾子说:五日三省五身:为人谋而不忠?与朋友交朋友而不相信不习惯?
从第一首诗中,我感觉到:每个人都应该像上面的诗一样,在每一个小测试中复习他们以前学到的知识,以便获得一个好的成绩。
我从第二首诗中感受到:当我复习知识时,我会感到非常高兴。像我这样的人来了,我也很高兴。别人不理解我。我不怪他们。他们不是好人吗?
从第三句话中,我感觉到:你做事尽力了吗?和朋友诚实吗?你每天复习作业吗?
从这些诗中,我想我们应该每天努力学习作业。
读《论语》有感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非常感谢机关团委能够提供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人生如书,书伴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书籍,对待读书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嗜书如命,有的人读书为消遣,愉悦精神。宋代诗人黄庭坚认为“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
可憎。”现代文人林语堂则认为“如想真正得到享受,读书必须出于完全自动。”因此,每个人对读书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借此机会,就我个人的一点读书心得,向大家作个简单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工作、生活》。
可能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触,现在的社会,面临着竞争、就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焦虑、不安、彷徨像影子一样始终围绕在现代人的身边。如何在这个全面加速度的社会里,合理释放压力,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认为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可以让自己浮燥的心灵得到一次彻底地放松。古人云:开卷有益。英国学者科利尔曾说:书籍,在青年时代是引路人,成人之后就是娱乐。这句话,可以说将书籍的两重身份说的十分透彻,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果实,每一本好书都是我们良师益友,它不但可以给人以愉悦,还能给人以启发,让人受益良多。因此,我们应该把读书当作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的《论语心得》就是这样一个良师益友。对于《论语》,学生时代曾学习过一些,特别是对一些经典章句也曾背诵过,但真正去理解、去感悟儒家思想却很肤浅。作者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用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通过读《论语心得》,不仅让我重温了那些经典语句,而且了解了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更对如何运用《论语》面对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正如于丹教授所说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读者怎样才能过上自己所需要的`快乐的生活。
时下,很流行测算幸福指数(或快乐指数)。所谓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一种指数。从《论语心得》我们可以感受到:幸福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感悟。你幸福,你快乐吗?谁都觉得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要认真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时,人们对快乐的理解却各有不同。有的人认为升了职,做生意赚了钱,买了房,买了车,就快乐了;有的人则认为这世界变化太快,生活节奏,整天忙于生计,没有时间享受快乐,认为只有今后赚了钱或达到某一个成功的目标后,自然就会很快乐了。这些理解,就是认为只有那些有钱人或成功人士,才是幸福快乐的。但据有关方面调查,财富和幸福没有太大关系,经济更为发达的北京、上海的居民,其幸福感比杭州、成都的居民要低。于丹也总结到: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因此,一个富翁不一定就会比一个擦皮鞋的幸福指数高。可能有些人会说,如今天天忙得团团转,哪有时间读书呢?想想,似乎确实这样,但人们都在忙些什么?没时间读书,却有时间喝酒、打麻将,其实,忙只是个借口而已。我们对读书的理解,其实就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因此,于丹教授说: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读《论语》有感11
伫立水边,凝望悠悠流水,我不禁心绪飞扬,遐想万千……
水是时间吧?时间无情,正如流水之无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感慨中有多少“时不我待”的无奈?“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无论是谁——圣人或凡人,英雄或平民,都阻止不了时间的脚步,脱不了黑发变白首最终化为一抔黄土的“宿命”。时间无限而生命有涯,于是有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感悟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警戒。
水是德吧?德之高下,正如水之深浅。
“深水不响,响水不深。”欢呼叫嚣的必是浅溪,低吼沉吟的'才是江海。“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德高之人甘于平淡,耐得住寂寞。追名逐利、吵新闻爆丑闻的必是寡德浅薄之辈。一块石头就能让小溪开一朵炫耀之花,一座大山也改变不了江海的沉稳。小人为自己唱赞歌,君子让别人去评说。
水是心灵吧?心灵之明晦,正如水之清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的澄澈来自于活水不断的水源,心灵的澄明来自于善于纳新的心胸。水之澄澈能映出天光云影,心灵之澄明能包容世间万象。
水就是人吧?
水结而为冰,冰是人棱角鲜明的性格;冰融而为水,水是人或激扬澎湃或缠缠绵绵的情感;水化而为气,气是什么呢?气是陶渊明篱下长开不败的菊花,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忧天下,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抱负,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是充沛于天地之间,亘贯于历史古今的浩然正气,是多少人穷其一生追求的人生真谛。
读《论语》有感12
千年枪林弹雨掀起一股股腥风血浪,史书页页更新追溯历史的跌宕起伏,不论是楚大人的沉吟泽畔九死一生亦或是屈原的含冤投江,任何一代皇帝的前朝千丝万缕的纠葛与暗藏杀机,波波不止的沙场,皆未动摇自汉武帝立《 论语》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地位。
如厮,儒家宝典的代代相传,铸就了有助成长为仁恕兼备的礼仪之邦的基础。可笑的是现实总是背道而驰,历史一直如孕育盘古般地微妙变化着,“仁,义,礼,自,信”逐渐成为一种华而不实的一番言辞,“恕”缺乏了人们客观意识的反省以及主观能动性,不务实地以自我为主力从而扼杀反对自己的势力。积少成多,当今的社会才表面风平浪静实则一团污秽。个人所得以及美貌、物质享受的独揽,无不揭示着自己的丑行,空负儒家传承子孙的冠冕。
人走茶便凉,月也有阴缺,红颜弹指老,岁月纵去,人老珠黄,狡兔死,走狗烹,一切只是过眼烟云罢了。人赤条条的来,终是赤条条的去,不管你是否富驰骋的奥迪,硕大圆润的珠宝,还是倾城倾国的美貌,德高望重的地位,亦或者是叱咤风云的`权利,一切终了,你带不走什么,也无法再带来什么。毫不掩饰的说,与其如此,倒不如好好塑造自己的品尚举止,天然去雕饰的气质总比端着红肥绿瘦满头珠翠要清新爽朗得多。
亡羊补牢尚未晚,放下你的私欲与俗世红尘的念头,宽下心来,坦荡地接受“论语”的洗礼。自然了,并非日夜废寝忘食地吟诵,更讲究的是“悟”。《论语》其实不需要刻意记住,依照着画葫芦,那样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若修身养性,静默中思考孔子的教诲。
闲余时,我喜欢伺候笔墨。每每在砚台前,一切尽在不言中,皆仿佛平静如水,只余墨锭与墨块水乳相溶的糅合,那“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的墨迹斑斑点点,透露着平和安宁的韵致。也许,品味人生,就只是在一点墨渍的袅袅尾迹中隐隐彰显的。品墨“形骸寄文墨,意气托神仙”,“毫墨时洒落,探玄有奇作”。墨道似心如止水文趣兼备.儒学经典皆以墨宝凝聚传承,儒士更是不能一日无墨,兴许这样的闲适人生也只有儒士墨人品茗追求了。于丹曾云“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并以此来影响着他的弟子。”我愚见作“心平气和”。
墨是个和气淡泊的秉性,与谁都志趣相投。老百姓的门槛儿也进得,官府机构也进得,不卑不亢,不做宠物状,能与琴棋书画诗酒共发雅性。在儒家士人眼中,平和、宽恕、仁爱是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即在墨道讲求要身心皆“怡”、融于其身的哲理就与《论语》的真谛不谋而合了。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的理论就蕴含在这看似来来回回就几句轻描淡写的“子曰”“曾子曰”“自贡问曰”中,然而却使受益者充分享受生活,度好人生春秋。我不敢趾高气昂地说自己嗜儒如命,但也是乐于的,我真心相信当人能拥有像论语一样高洁的气度,坦荡的胸襟,旷达的心志,超逸的性情和淡泊的心态时,那么自己的情操和生命亦就融入血浓于水的自然状态,与山河流水大地灵气仿若指甲与肉般形成不可分离的贴合,才无愧于祖先,无悔于自己,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那样享受人间世道,尊崇“仁,义,礼,自,信”,找到内心深处的安宁。
读《论语》有感13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华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读《论语》有感14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孔子说,君子不器。于是“不器”二字便犹如珠穆朗玛峰顶的星星,从古至今的人们思考着它,仰望着它,为它作注,设法践行,那些在我们耳中那些顶顶大名的贤者们无一不以自己的方式解读着它,而更加无一例外的是,每一个身体里流淌着黄河的血脉的中华儿女都坚定地向着它,像每天从不会迟到的.越过地平线的第一缕阳光一样坚定地向着它,向着东方。
第一《易经》有言:“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未成形的抽象的叫做“道”,已成形的具体的叫做“器”。是以“不器”的意思就是君子不拘泥于教条,不仅仅有一技之所用,他要去领略万物之道,追求道器不离之境。万物之道是个极广泛而抽象的概念,而孔子说要去其中有所参透的人是君子,从这里来看,儒家中所强调的社会责任感便渗透了出来,君子是读书人,有仁有德的人,这样的人长于世便要去领略万物,要去感怀天地,所以这样看来君子是自由的不拘泥于形式的,但也是束缚的有着清晰地道路的与方向的。这似乎便与我们今日所谈的新青年,新思想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以自由的灵魂驶向坚定地远方。
第二,古代的“器”,专门指具有某种功能事物。于是从这个维度来看,“君子不器”便有了另一层意思,君子不像器具那样,有着局限的用途。君子该是广博的,君子的才华该是海纳百川的,这好比是我们如今所说的短暂的生命与绵延的厚度,君子当以其生命之有限丈量真理之无限。
第三,而“器”又有刀剑武器之意,所以这样看来,又有了第三层意思,君子当智慧清明,心中坚定有规,不成为小人的工具,不为任何人所利用。而若以此为意,其另一重要思想“中庸”也似乎也在此得以体现。
第四,“器”也有气量之意,若以此延伸,便有君子心怀天下,气量没有固定的度,包容四海之意。古时君子多为有知识的阶级或更有统治阶级,他们是人民的牧羊人,当以容恕之道福泽天下,庇护万民。而今之君子更当以仁之心,恕之方,向着道。
综上所述四点,谓之“君子不器”。
读《论语》有感15
初读论语,有一种高不可及之感。但静下心来,慢慢去品味,你便会发现书中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永远都是最简单的。
论语是一本记录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语录,它运用了最朴实的语言去阐述一个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
在我眼中,孔子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圣人。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善诱的,跟人言榷的口气。从他的言语中,我看到了孔子的态度,一种儒家的态度,一种朴素。温暖的态度。
我们看到的孔子,态度平和但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所以,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他的学生自贡曾经问过孔子,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这就是论语中自贡问政的故事。而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自贡却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去什么?孔夫子说:去兵。我们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自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接这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信念的重要地位。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至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就现在而言,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信仰。国家的.凝聚归根到底是信仰的强大力量。
还有一个故事同样令我记忆犹新。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过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那非常破陋的小巷里。这么艰苦的环境对于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很佩服颜回,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时,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
我想也只有那些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与安宁。
相比现在,很多人虽然已“丰衣足食”,但仍不满。因为他看到的总是比自己更富裕的上一阶层。而论语所阐述的,便是去寻找你内心中的那份恬淡与安宁。
合上论语,孔子的思想却仍历历在目。论语中虽然都是浅显的道理,但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让我们细细地去品味论语,品味孔子的思想吧。
【读《论语》有感】相关文章:
读论语心得05-02
论语读有感03-16
读论语有感03-16
读《论语》有感04-24
写读论语有感04-19
关于读《论语》有感03-19
读论语有感15篇04-01
读论语有感精选15篇04-19
读论语译注有感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