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8-08 09:11: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优]《呼兰河传》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优]《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呼兰河传》是一本著作,也是一本充满心酸、血泪,记载了一个荒凉时代的史书。在那片寒冷寂静的东北大地上,童年时代的作者见证了无数形形色色的闹剧。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鲁迅先生评价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同他一样,萧红也生活在那一个动荡的时代,那个充满封建迷信的时代,那个芸芸众生麻木不仁的时代。但她没有屈服,没有默默忍受,而是用她的笔书写了她的悲愤,将其化为了《呼兰河传》。她以一个儿童的视角,叙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隐喻了人们认为“善良”的举动背后的真相,强而有力地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可悲。

  书中,二伯是“我”家中的一名老长工,他为这个宅子辛苦了大半辈子,却没有得到一分工钱。直到年迈时他仍被父亲毒打,却始终不曾还手。他喜欢和天空的雀子说话,也喜欢和大黄狗谈天,他对被奴役的命运毫无觉悟。他对弱者毫不同情,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是作者笔下的东北“阿Q”。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呼兰河就是荒凉的代表,人人麻木无知,这不仅是呼兰河的写照,更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在那个时代,人们是为活着而活着,有的甚至是为了死去而活着;在那个时代,平凡的人也被当作是异类来看待,被折腾得死去活来;在那个时代,周围只有看客,他们麻木地看着别人的命运,麻木地看着自己的人生。“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了。”

  这本书极尽所能地批判着封建迷信的'思想,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敲响警钟。它怀着一份厚重的期望,期望民族的改变,期望文化的复兴。

  萧红虽然早已停留在了那个时代,但是她的精神传达给了千千万万的青年人们。我们作为时代的新鲜血液,更应该为祖国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我总是想到一个梳着辫子穿着棉袄的小女孩,潇潇地站在田畔高地上,形态里面透着一丝轻灵,神态里面透着一丝落寞。

  我总是想到萧红的童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待在小镇子里。可是她只能面对这样单调的生活,面对着呼兰河这小城人们对愚昧与良善,寻找着世界上的音响与色彩。

  她爱这个小城,所以她以含泪的微笑回忆着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社会的共鸣。一直到她的墓碑静静地独立在香港的浅水湾,陪伴着一拨又一拨来来往往的红男绿女,讴歌着她内心浅浅的悲哀和孤独。

  祖父应该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牵挂。她年年岁岁的与祖父的'生活在她心里生根发芽,变得枝繁叶茂。然后呼兰河从住着她的祖父,到埋着她的祖父,祖父一过八十,就成了她回忆里的人。

  我说这些文章是悲哀的,在萧红的心里,她的童年被禁锢在这个充满迷信和封建的小城里,她见不到一丝光明。她只好在后花园和破旧尘封的后房里消遣。她爱她的祖父,她在祖父的身上才看得到童心与自由。

  但是小城里的人,大多又是良善的。他们的良善对萧红日后的性格起了重大的影响,他们的朴实忠厚也在文中得以肯定。

  当萧红用孩子一般的笔触写这座小城的时候,她的内心却是悲悯孤寂的。当她再次立在小城田畔高地上的时候,天明了,路也阔了。可是她越来越看不清楚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不再善良。世界上不再有她的祖父,她的有二伯,老厨子和曾经的东邻西舍。她悲伤地看着这个世界。曾经厌恶的单调与愚昧,也渐渐随着一次次雨水的冲刷洗涤干净。可是小城不在了,她曾经生活的地方和深爱的地方不在了。相比较起童年时的孤寂,成年后的孤寂程度更加深沉。

  她终于看透彻了这个世界以后,静静的离开了。

  只留下一曲哀歌。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我与妈妈去吃拉面。橙黄色的灯光打在套餐中的一小碟豆腐上,乳白色的汤汁像盛着晚霞般荡漾,胶冻状的豆腐轻轻颤动着,其上点缀着乱草般的柴鱼丝。尝了一口,妈妈说还是小时候北方的小葱拌豆腐好吃。于是我想起了傍晚挑担回家的豆腐小贩,火烧云,还有萧红笔下灰扑扑的呼兰河城。

  萧红描写的呼兰城色彩好像不是多么艳丽。可能是因为北方的城市本就气候极寒,有可能是因为这些都是她太久远的童年回忆,也可能是因为她蜗居在繁华都市中的孤独。不过灰黑的颜色并不代表它不美丽,那一闪而过的火烧云、戏台子还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偶尔的锣鼓声只更突显了北部小城的寂静,似乎不用收拾行装也可到那处去一游了。但这些热闹与小萧红好像没什么关系。

  萧红以纯真的孩童视角来叙事。大泥坑子给人们带来不便却从没人想办法修补过它;明知购买的是瘟猪的肉却因为价格便宜而自欺欺人……从石板路上路过的人,即使穿成花团锦簇,在这灰扑扑的小城里走一遭,也显得有些狼狈了。这里的人们大多疲于奔命,作者却无意去赞颂劳动人民们的积极生活态度,而是以白描般的手法诉说这滑稽的一切。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纸扎铺中的情景,满墙满屋荣华富贵的妄想,地板上却睡着衣衫破烂的手艺人……死过人的`大染缸,也在被不停地使用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似乎很“圆滑”,适当地向生活屈服,又不服输地保持着骨子里那股劲。孩童视角的叙事较为温和,讽刺被掩盖起来了。

  作者的语言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朴实无华的叙事串起来却成了幅淡彩风景画。仔细琢磨,意蕴却又在其中。韧性中带着清新感,实在是别具一格。在平时的写作中,可以从叙事角度学习起。语言特点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就算是模仿也是不简单的。萧红优美的语言经历千锤百炼,方呈现出这幅美丽风景。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时间一去,就在也不复返了,直到人们长大了,年老了,才回想起童年的时光,回忆起童年的趣事。《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或许也觉得童年时光宝贵,于是写了这本关于作者童年的散文《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主要讲了作者童年和祖父在后院里玩耍的情景和跟家人逛庙会,看团圆媳妇等温暖人心的事情。

  但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像发现“宝藏”似的发现又小又黑的储存室的时候,瞧见了没有见过或是更好玩的.东西,铜环、木刀、竹尺、观音粉。过了一段时间,作者萧红得到了一个小锯,她用它毁坏东西,椅子上锯一锯,炕沿上锯一锯,后来她把自己心爱的木刀也锯坏了。作者时时刻刻都把小锯带在身边,连吃饭的时候,也要用小锯锯馒头。

  从这以后,祖父祖母常常说作者萧红,但她不听他们的话,仍然是该拿就拿,让祖母回忆起了很多往事。

  童年,本该是快乐的,可是有些人总是悲观的心态去面对童年,面对生活,总是说自己“苦啊,真苦啊!一点儿自由都没有。”之类的话,这样怎能不苦呢?你能像人家萧红一样,把自己童年欢乐时光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吗?你能让别人知道你的童年心情悲伤或愉快吗?如果你不能,那么你没有资格喊苦!

  我的外婆是一个很好的“隔代诉苦”的例子。有一天晚上,我们一家正在吃晚饭,趁爸妈没注意,外婆又开始跟我诉苦了。谁知道她一说话,爸妈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她的身上。“柳亦馨啊,我跟你说,你看我们那个时候多苦啊!我在家里是最大的一个,太婆去山上砍柴、采茶叶,我一个人在家里带七八个小孩,太婆回来看我没照顾好他们,就打我嘞……”外婆后面说的话,我一句都没听进去,只是在刚才那会儿,外婆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我的鼻了尖儿,脸上露出带孩子的自豪和被打的悲伤神情。“你那什么时代现在什么时代了呀,真是的。”一旁的妈妈又出来帮我抱怨着,“不对不对,人的童年总有乐趣的嘛,你看人家萧红写了整整一本童年趣事呢!带孩子也得到了带孩子的方法和乐趣,挨打也受到了教训,所以童年不仅有乐趣,而且还有意义。”我一锤定音般的定下了结论,使爸妈都无话可说。

  童年虽然过得很快,但是童年的趣事和深刻的道理总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呼兰河传》是寂寞的。

  萧红也是。

  萧红的《呼兰河传》记录她童年时的历程,一个小女孩,解事颇早,她的身边有外祖父,后花园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冯歪嘴子……她理解一切,又不理解一切。她似乎是有许多伙伴的,但她依然感到寂寞,因而我们也觉得寂寞。

  当我看到尾声时,心好像被什么捆住了,前面,萧红正写冯歪嘴子的孩子,似乎意犹未尽,似乎还有好多好多故事未写。但到这里,戛然而止,回到了现在。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听说有二伯死了”“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尾声不是华丽的,也不是总结,读起来,让人感到沧桑,好像萧红在伸手想抓住什么,却又来不及而产生的叹息。这不是别的,这是寂寞啊!

  寂寞是什么?是孤单吗?不是的。寂寞不是身边无一人陪伴你而感到的失落。相反,是身边有很多人,却没有一个与你心境相通。你想说点什么,却又无一人能与你沟通。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纵然有许许多多的邻居,但她不能与他们达成共识。她的邻居都是受着旧传统意识的束缚,而她不甘。她渴望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寻求一丝生机。寂寞的心灵是恐怖的,但萧红并不完全寂寞,她在后花园捕蜂捉蝶时,她无忧无虑地快乐着,当小团圆媳妇来到了胡家时,她便不寂寞了,因为团圆媳妇和她一样,不甘于传统意识的束缚,她抗争着,但她还是被庞大的、黑暗的传统意识压倒了。于是,萧红的`心又重回寂寞,一直到她死去。一直到她死去,她的寂寞,不仅在她的身体里流的,还在她所处的社会中肆虐黑暗的统治,令人麻术,战乱不断的年代里有的与没有的,灰飞烟飞。临终前,她虚弱地说:“我将与蓝天碧海共处,身先死,不甘,不甘——她至死都不忘要寻求光明。她心中的“蓝天碧海”是新中国的诞生,旧中国的湮灭,她带着寂寞而去。她用她的一生启示人们拯救心灵,拯救社会。

  茅盾说,《呼兰河传》是一首叙事的诗,因为它带着诗的凄美;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因为它反映出了呼兰河的风情;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因为它永远被传诵着。我们诵着这首诗,赏着这幅画,听着这串歌,走进呼兰河,走进萧红,走近寂寞。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6

  我读了《课本作家带你读》的系列丛书后,我最喜欢萧红的一篇文章,叫《玫瑰花》,它选自《呼兰河传》。文章里的祖孙趣事,让我不禁深受感动。他们的深厚感情,让我想起了我和我的姥爷的`快乐时光。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祖父是一个不善言辞,但很爱小孩子,常逗孩子们开心的老人。他爱笑,爱作者,但常又被祖母骂,孙女为了祖父不被祖母责骂,拉着他到后花园里,又是奔跑又是上树,祖父逗她开心,她也会对祖父恶作剧,他们在一起很开心、快乐、无忧无虑。祖父、作者、后花园,这三样缺一不可,构成了作者美好、快乐的童年。

  这篇文章读起来轻松、快乐,心情顿时被感染。读到作者快乐我也跟着开心起来,仿佛我就站在后花园边上,看着他们,不由自主地也跟着笑起来。我很羡慕作者有一块自由自在的天地,有一位慈祥、有趣的姥爷,可以让我肆意奔跑、玩耍。而我也庆幸自己也有一个既有趣又很爱我的姥爷,每当想到这里,心里都暖暖的,是幸福的。

  我的姥爷虽然瘦瘦的,却很干练,他做什么都特别麻利,虽然他有时脾气很急,但他对我却是满满的爱。在我小的时候,他总爱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任由我拍着他的头,哪怕拍疼了他也开心地笑着。姥爷脾气急,有时会发火,有一次,他正冲着妈妈发火,气得火冒三丈,在门外都能听见他喊着说话。可是,我一进门,他立刻不吭声了,虽然看上去还很生气,但对我说话时却低声了很多,还问我要不要吃东西。姥爷对我的爱是无声的,冬天他怕我冷,为了方便接送我上学,买了一辆三轮车,却故意说是为了自己方便。还有,无论我做了什么,他从来都不会大声地训斥我。

  我常听大人说:“隔辈亲”,应该就是这样吧。萧红在祖父的爱中渡过了快乐的童年,而我也在姥爷的爱中茁壮成长。我爱他,就像他爱我一样,世界上最珍贵的就是亲情,我会永远珍惜这份难得的感情。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7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并不繁华,语句中有着一丝丝悲凉,有因迷信而造成的人生悲剧,有东二道街的“大泥坑”,有大大的祖父家的后花园……这篇小说十分朴素,但从言语中听到了萧红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尽管有些忧郁,却依然美丽动人。从儿童的视觉,写明了呼兰河这座朴实的小城。

  呼兰河里住着普普通通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平淡淡,偶尔会翻起一些小事。如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淹死的猪,卖豆芽菜半疯的王寡妇,染缸房内死了一个人,买麻花的一家人,变化极多的火烧云……呼兰河城里的人们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只有在大型的盛会上,人们才会忘记生活的劳苦,一同狂欢!无论高贵卑贱,都一起享受。最开心的还是小孩子们,在集市上买自己喜爱的东西,好吃的好玩的都有。萧红笔下的祖父更体现出了浓浓的祖孙之情,调皮的萧红总给祖父增添了不少“麻烦”,但祖父一直笑呵呵的。祖父、后花园已经成了萧红每天不可缺少的了。萧红特别调皮,所以祖母并不喜欢她,同样,萧红也不喜欢凶巴巴的祖母。祖母去世后,萧红仍然调皮的将祖母的遗物翻了一遍,祖父也不介意。

  迷信是呼兰河这座小城里的人给我的另一个印象。胡家的团圆媳妇,因为折磨而生了重病,胡家的人听信了整座小城的.各种偏方,花了多少吊钱啊!最后还是徒劳无功,团圆媳妇被开水烫了三次后悲惨的死去了。这就是迷信的造成的恶果!

  呼兰河城里还有一个特点:爱凑热闹。凑热闹只为一时欢乐,就像今天所说的“吃瓜群众”,还有一点迷信的说法使得事情越发复杂。

  呼兰河是作者萧红的童年记忆,这中间有悲有喜,但更多的还是呼兰河城里人们的特点,他们朴实善良,虽然十分平凡,但他们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顽强地活着,给我以深深的震撼。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8

  在这个暑假,我妈妈让我多去书店转转。一次,偶然看到由大作家萧红所著的《呼兰河传》。我瞬间就爱上了这本书。将它借走了一个月,这不算一本很厚的书,但是里面却讲了许多作者与自己祖父的事情。

  萧红是东北人,她来到上海,但是却受尽人们的鄙夷,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她遇到了慈祥的鲁迅,这也使萧红开始提笔写作,之后《呼兰河传》就面世了。

  当时的社会非常的黑暗,但是呼兰河的人却都是善良的,但仍然没有避免旧社会对他们的残害。

  祖父是一个非常的幽默,疼爱“我”的人。有一次,“我”在后园摘了一朵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

  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只有十二岁。如果是现在我们这个新时代,应该过一段开心的童年生活。但在那个黑暗的旧社会,她却被卖给别人了,做起了童养媳。和现在快乐无忧无虑的我们相比,她是多么的可怜。

  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同时也是寂寞的。作者经常在后园与祖父玩耍,很自由,很快乐。但是她的父母却对她很冷淡,祖母更是凶。

  大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这本书“它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本书从很多方面去写,但都能看得出作者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以及对黑暗的.旧社会的绝望。

  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不一样,有快乐的,有悲伤的,有绝望的。童年一人一辈子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不让自己后悔。等到长大了,还可以回忆自己的童年。

  萧红在四十二岁就早早的离开人世,只给我们留下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们应该好好的品味,赏析。

  合上书,闭上眼睛,萧红快乐的童年生活似乎完美的展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令我久久不能忘却。

  啊!我多想让时光暂停,让我永远的留在我的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既然这样,我只能好好珍惜我现在拥有的时光,感受童年的美好。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9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在我们五年级时学的一篇课文,《祖父的菜园》我读了这篇课文后,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我还发现,这是一本名为《呼兰河传》的书里的文章。

  我立刻把它买了下来,然后被作者萧红的描写深深的迷住了,她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描写了自己的家乡,呼兰河。虽然那里十分荒凉,但是,因为是孩子的视角,让我们看到的都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感觉,就像在写卖凉粉的冯歪嘴子的时候,明明他的生活很多苦难。但是通过描写他的行为和作者自己的感受,能让我们感受到,在他面对困难的时候,他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在结尾,他看到了自己儿子的笑容,那是生命的希望和力量。

  不仅如此,还有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萧红对她生活的呼兰河小镇的描写,一个小小的小城,精心刻画。风土人情,来往起居,从卖馒头的,到卖烧饼的,一个个都活灵活现,有着自己的.特点。

  在这本书中,呼兰河只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而且荒凉,落后,那里的人们,迷信,愚昧。在第一章,作者就描写了一个有着“神奇能力”的大泥坑,坑里发生过许多意外,有许多东西都跌进去了,那为什么人们不肯把它堵上呢?因为它可以给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一个吃问题肉的借口,每次市集上一有便宜肉卖,都用泥坑这个借口,然后大家都心知肚明,那是有问题的,但却没有一个人承认,甚至说出来的人还会被大家群起而攻之,但是,虽然这个小城是相当的差劲,萧红仍然是把它当做自己的家乡。这让我在文中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思乡之情。

  萧红的童年是在这个呼兰河度过的,哪怕这里荒芜,寂寞,比起我们,在这物质生活的到满足的现在,仍在挑三挑四,完全看不到别人的付出,永远都不会知足,但是萧红呢?她有什么?只有一个破败的家庭,但她的童年依旧丰富多彩,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像她一样呢,还有她作品中的人物,一个个都是在悲剧降临时都可以保持乐观的心情,也不想我们,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比如考试失败,事情搞砸,但是你不去面对,困难总会在这里,我们应该向书中那些人物一样,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才可以使自己的将来变得更美好!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0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个暑假,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原名张乃莹,她生于1911年现哈尔滨市呼兰区,1942年逝世。她是民国时期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出身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父亲重男轻女,只有祖父疼爱她。他在鲁迅、茅盾等名人的帮助下开始创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一篇散文诗,共八章。文章写了在作者童年生活中是孤独和寂寞的。小传并不大,总共就那么几条街,那么几个店铺,不用挂招牌就知道是做什么生意的。小传里的人们都过着单调的生活。东二街上有个大泥坑,本应该是居民们出行的障碍,却成了大家的乐趣。谁被困住了,周围看热闹的总是比帮忙得多,泥坑中的故事也成了小传人的话题。除了泥坑外,小传的人们最期盼的便是一年一度的各种节庆,如:跳大神、看大戏、放河灯……小传人是寂寞的,只能在这些固定的、单调的热闹中寻找那已经沉没多时的快乐。在这寂寞的小传中,祖父家的后园是“我”的天堂。在那有各种蝴蝶、蜻蜓、各种花卉和树木,这是“我”寂寞的童年生活中唯一的亮点,留下了“我”和祖父许多美好的回忆,祖父不仅陪“我”玩耍,在晚间祖父教“我”背唐诗,对“我”进行启蒙教育,这些让“我”感到无比快乐和温暖。冬天,后园萧条了,储藏室便成了“我”的活动场所,每当“我”翻出一件旧物时,都会顺带出一件往事,让大家回忆满满。

  还有老王家的'团圆媳妇,因打骂过度得病,而老王家却不请大夫,花大钱请真人和大神治病,最后团圆媳妇在捉弄中离开了世间,看热闹的人也渐渐散去,反映出了呼兰河人的愚昧无知和冷漠……这些写出了萧红孤独和寂寞的童年,而她想要的却只是自由和快乐。

  萧红她用这动人的笔调,在《呼兰河传》中写出了她记忆中的家乡和童年,一个北方小镇单调的美丽和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她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为了增添一点地方色彩,他本身包含这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难怪茅盾在序中写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1

  她,是东北大地的女儿。19岁那年,正值豆蔻年华的她,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客死他乡……父亲是冷酷无情的官僚,唯有祖父给予她爱与暖。她有着一个熟悉的名字——萧红。

  童年,如诗,如画。

  “采一朵倭瓜花,捉一只绿蚂蚱。”童年,祖父的园子里,一切是自由自在的,毫无拘束的。“花都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萧红用悠闲轻松的笔调,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第一次认识萧红,是在呼兰河边通红的火烧云里——“这地方火烧云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白合色。葡萄灰,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那时幼稚的我真怀疑她是为画家——杰出的画家,因为,只有画家才能写下那么多美丽的颜色。

  儿时的生活记忆犹新。

  她与祖父一同在园子里度过的那一段时光,是她一生最美好、最难忘的那段时光,着实令人羡慕。你跟着祖父学诗,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房盖被你抬走了”;你让祖父在井里为你捞鸭子烧了吃,直嚷:“一只鸭子怎么够?”;你偷偷在祖父头上戴一朵儿玫瑰花,笑得在炕上直打滚儿……多么美妙的童年,多么好玩的祖父啊!

  她,萧红,一直忍受着命运折磨,寄居哈尔滨,避难青岛,成名上海,蛰居东京,重返上海,转移武汉……几经周转,最终客死他乡。

  生命固然短暂,童年却着实美好。

  成语背井离乡:背:离开;井:古制八家为井,引伸为乡里,家宅。离开家乡到外地。如: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一折:“送的他离乡背井,进退无门。又如:背井离乡,卧雪眠霜。——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

  成语豆蔻年华: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时。如: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又如: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2

  萧红文笔细腻、清新,在她的表述下,我走进了一个衰落的村庄。萧红的童年是欢乐的,也是寂寞的,周围的故事是灰色的,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我想萧红写这本书是内心并不是平静的,但她所有的描述却都是平静的。

  文章中作者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12岁,本该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可婆婆为了让她更懂事、听话,动不动就要打骂她,没多久她就匆匆离开了人世。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来,这是一个买卖——只不过是一桩赔本买卖而已。

  磨坊里上演的冯歪嘴的爱情童话,冯歪嘴是作者童年记忆里热爱的一个人物。勤恳忠厚、爱妻,冯歪嘴在他的磨坊里与赶车老板的女儿王大姑娘私自结婚生子,成了小城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谈资,但他从被人们的言论所左右,和老婆孩子踏踏实实过日子。然而终究他的老婆还是没了,人们预料也期待着他又要整夜整夜的坐下来抽烟——他没有,因为他还有两个孩子。但人们也只是继续冷漠、,麻木的脱下薄衣、穿起棉衣来的一天天过着日子。悲剧看多了,心也就麻木了——这也许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我想作者回忆这一切时心情大约是悲凉、痛苦甚至绝望的,但她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这一切,所以我一遍遍的阅读了这本书,想更明白清晰的去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想更深层次的了解这位在我眼中有着无限睿智与魅力的作者。然而读完整本书却也找不到什么形容词表达自己的心情,这个时候,不由的想到了茅盾先生对它的评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3

  《呼兰河传》是一本萧红写她过去故乡的书。茅盾曾说过:“《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作者讲述的那个呼兰河时代,好像离我们有一些遥远,但作者却用自己的文字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好似黑暗又有一些美好的故乡。

  在故乡中,小萧红最亲的就是他的祖父了,在这个“吃人”的世界里,小萧红宁愿依偎在祖父身边听那些讲了很多遍的故事,也不愿去触碰父母和祖母冰冷的心。这不仅衬托出了祖父的温暖,也拉出了一个大的无情的背景。

  文中讲到:“我总是能不分昼夜地听到团圆媳妇的哭声”。团圆媳妇也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人,她年纪很小,做事大大咧咧,却总是被婆婆打骂,被折磨的生了病。婆婆又是请来大神,又是用各种奇怪的方子只管往她身子里塞。这不但没把病治好,还把团圆媳妇吓得天天做噩梦,也招来了街坊邻居来看笑话。他们把这当成是好看的大戏,你一言我一语地评价着。在我们看来这近乎扭曲的人性,在那个时代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那些麻木不堪的人却从未感觉到他们正在慢慢地毁了一个人。

  这个地方的深处,好似住着一个“吃人”的怪兽,但可悲的是,人们都喜欢它。

  村中有一个大坑,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把坑填平,生怕花掉自己一点钱。可却有多少小孩,包括鸡鸭羊这些牲畜,用这种方式无意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本是填平就不会发生的意外,这多么令人惋惜和无奈。

  如今,我们再远观那个时代,那个远去的呼兰河,很遥远、很陌生,又很无奈。

  这本书有一个神奇的魔力,尽管有时间的差距,但那种黑暗时代给人带来的来自心底的冲击,却是那么真切又深刻。萧红揭露了麻木的`人性,这种感觉印在心中,久久不能忘记。

  在我们如今的时代,没有迷信的团圆媳妇的婆婆,没有围观人的无情,没有路上没人填平的坑。可是那只“吃人”的怪兽还在,只是以不同形式适应了当下的社会。

  所以,我们面对曾经远去的呼兰河,站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一定要坚定心中所想,做那些自己心中认定是对的事。

  去奋斗吧,奔跑在这个可以实现梦想的时代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4

  “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往墙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这样一幅绚烂温暖的晚霞图是萧红的《呼兰河传》最初打动我的地方。萧红的确是一位善于描写的高手,她总是会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来为自己的童年“绘画”,绘出一幅幅虽并不生动甚至有些单调但纯净、真实、自然而富有回忆的画面。寒冷的被冻结的东北大地,萧条的并不算热闹的呼兰城,带给居民福利,给孩子们乐趣的泥坑,小吃摊上的麻花、豆腐,大街上流动的车马牛羊;烂漫多姿的火烧云,天空中飘着的燕子蝴蝶,菜园里结着的大黄瓜大倭瓜:祖父教的唐诗。我家荒凉的大院子。忠诚的黄狗,喷香的苞米;跳大绳、唱秧歌、放河灯、娘娘庙会。

  这一切的一切,不管是呼兰河城的一街一道还是大自然的亲切馈赠,都是延续百年的传统习俗,都把读者带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满满的都是对儿时的回忆。我们在感受作者笔下呼兰河城给她童年回忆的同时想必也会不由自主的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大同小异的。不管如作者一样的单调平淡还是你我一样充满趣味和欢乐都是让人难以忘却。无论将来我们身处何境,年华几何,童年都会是我们第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

  我在《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还看见了孤独的作者和破败的'宅院,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和她被折磨致死的故事,一贫如洗的有二伯和他非同寻常的经历,勇敢无畏的冯歪嘴子和他乐观向上的精神……

  我们这一生为什么而来?我不禁思索。为磨练意志而来,为学习知识而来,为追求幸福而来,为改革创新而来,为中华腾飞而来。如果想做到这几点,就先得明白生命的意义,就要像冯歪嘴子那样乐观、坚韧、勇敢、顽强、敢于同命运抗争,要有“人人平等”和不贪小便宜、不好假面子、不受诱惑、除旧革新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也会对得起先辈们的流血牺牲、艰苦奋斗。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惨的歌谣,它带给你心灵的震撼和深深地思索!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摘抄赏析02-26

呼兰河传的心得体会12-01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3-10

呼兰呼兰河传读后感01-25

呼兰呼兰河传读后感3篇02-09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15篇)04-27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15篇04-18

呼兰河传读后感06-09

《呼兰河传》读后感05-31

(经典)呼兰河传读后感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