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8-13 13:42:0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合集】论语读后感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合集】论语读后感15篇

论语读后感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就是:孔子说:“颜回的品德真好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很简陋的巷子里面,一般的人忍受这种困苦忧愁,而颜回却不改他的快乐之心。颜回的品德多么好呀!”

  孔子说的对,我的境遇比颜回好一千倍,但是我还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经常发脾气,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比如上次踢足球,对方的'人拉我,然后用手把足球扔进球门去,我的怒气好像熊熊烈火一样在我的拳头上发泄了出去,把刘光耀的腰给打伤了,后来我后悔万分,我自己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但我只知道我打伤了刘光耀。

  不过,看完这篇论语后,我以后再不会了,我会笑看人生的!

论语读后感2

  在我读的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论语》中《季氏十六》那篇文章。它说人可以分成四种;一种是生下来就懂得的人;一种是经过学习才懂得的'人;一种是经过发奋图强、努力学习才懂得的人;最后一种是要经过刻苦努力学习才能懂得却偷懒不肯学习的人。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第一种人几乎没有,第二种人也很少,大多数是另外二种人。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发奋图强、努力学习,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可不要做第四种人,不学习就想成功。也不要高估自己的实力,自以为是第一种人而不去努力学习,变成了第四种人。一辈子都一事无成。

论语读后感3

  《论语》中有许多深奥的古代语言等待着我们自己去探索、解说。如孔子说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让我们不要去害怕别人不了解自己,需要担忧的是自己不了解他人。

  而它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几个人之中一定有一个人比我做得好。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的`宝贵的知识,我们一定要认真研读。

论语读后感4

  印象中,自己以前从没有完整地读过《论语》,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名句。这次寒假,利用学校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机会,我才能静下心来系统地读了一遍《论语》。语录体的《论语》文字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内容包罗万象。除了记载—、教育、政治、文学、哲学、艺术这些大的`方面之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不乏闪烁智慧、蕴含精深思想的语句。所以,它不愧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至于“《论语》之在中国,犹如《圣经》之在西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相关赞誉,并非没有根据。

  读《论语》,各方面的收获太多了,三言两语是讲不清的。

论语读后感5

  论语中,孔子的许多至理名言值得我读书笔记600字们学习,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等。这些都是对我们有用的话。我们要学习孔子热爱学习的'精神,争取也当一个谦谦君子。

论语读后感6

  读了这本书之后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增加了不少见识。

  子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告诉我们:“李密自幼好学,勤奋,在地方负有名望,多次下诏要他现任要职。这时他的祖母已96岁了,李密珍惜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美好日子,不忍心远离祖母。文章读来催人泪下,感动了皇上,同意他暂缓征诏,还让当地官员提供赡养他祖母的`生活费用,待他祖母去世,又特准他在家服丧后,再出来做官。”

  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孝敬老人。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读书,却从不认真读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孔子真是一个大学问家,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记住他的教悔。

论语读后感7

  《论语》一书可谓是“圣人之言,行身之则”。如果你认为《论语》已经过时,那就大错特错了。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众人耳熟能详的,因为已经列入了中学语文课本。

  《论语通译》是这么翻译的.,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吗?”

  《论语》一书实在是博大精深,它是我们人生永远的灯塔。孔子其人更是难得的圣贤,他更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论语读后感8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已内在地包容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血缘关系和阶级关系。仁学包含了道德上的人格平等和尊严等内容,这一点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命题中表现的很明显。他既承认人是目的,且承认人在道德上是平等的,人人都有道德上的尊严。这里并无贵贱、高下之分,只有君子、小人之分。而这同当代社会的`人权思想有着共同的契合点。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就是从道德实践上说的,并不是从地位或职业上说的。

论语读后感9

  你们知道《论语》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子曰:“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孔子说:“学了处做人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论语读后感10

  这个寒假我读了《论语》,《论语》是我国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几代弟了编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伦理思想、道德观及教育思想。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是“让邻三尺”,这篇文章讲的是两个邻居从刚开始不肯退让自家的院子到后来各退三尺地,从而两家的房子都合适了并且成为了很好的邻居和朋友。通过这篇文章,我懂得了我们要理解、多谦让对方、多替别人着想,别人快乐的同时也带给了自己的开心快乐!

  《论语》这本书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好文章,虽然我不能理解其中更多的含义,但我想只要多读几遍,我会悟出更多更深的道理。

论语读后感11

  这个假期,我读了《论语》,其中有一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其不善者而改之”,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总会有一个人可以当我的,学习他的.优点。发现他们有缺点,就要赶快检查自己是否也有那种不足,如果有,马上去改正,这样就会做得更加完美。孔子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令人钦佩。

  我们班里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的好,有的体育好,有的唱歌好,有的乐于助人……他们的优点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这样我也会越来越优秀。

论语读后感12

  前几天,爸爸在书店给我买了一本《论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爱古代文化,靠勤奋敏捷寻求得来的啊!”这里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讲的是:西汉经学家匡衡小时候非常勤奋好学。白天干活晚上读书,因为买不起蜡烛,他只有在墙上凿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了过来,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把家中所有的书全部读完。

  我要学习匡衡那好学的精神。

  

论语读后感13

  孔子还非常挑食。

  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得不好,不吃;不合时令,不吃;切割得不好,不吃;没有合适的酱,不吃。我想,现在最挑食的小孩,恐怕也只有他的三分之一罢了!

  读完《论语》,我不仅对孔子的.敬佩更进一步,而且更多了一种亲近感。孔子并非什么高不可攀的“至圣”,他也是一个有优点、有缺点的普通人。他似乎从书上一跃而下,成为我的一个好朋友。

论语读后感14

  孔子所宣扬的仁具有泛爱的特点,是对春秋时代人的价值发现的肯定。

  比如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曰:“‘伤人乎?’不问马。但是孔子的仁爱与基督教的博爱、墨家的兼爱又有区别,不是不分亲疏远近、一律平等的爱,而是有等差的`爱,要遵循亲亲、尊尊的原则。亲亲、尊尊是西周宗法社会的原则,其本质就是礼。礼是血缘法则、道德法则和阶级法则的综合体。人的行为不仅要遵守仁,也要符合礼。

论语读后感15

  《《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学习的.目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