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8-16 07:49:4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名著读后感实用[12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著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名著读后感 篇1
挣扎于名利场中,心头的尘埃何时才能落定
名利场是一个浮华的世界,处处弥漫着尘埃。它蒙蔽了大家的双眼,并定格在心灵的浪尖上,永不散落。所以,大家总爱在名利场中为自我找一个漂亮、华美的地方,借此炫耀自我,于是便头也不回地走入了那个浮华的世界。大家不惜借用所有力量迈进所谓的上流社会,将真情与友爱抛到九霄云外。资金、权利成了他们唯一的追求。然而资金再多,权利再高,一直会有一个极限,而人的贪婪的心则永远也没办法填满,哪个也走不出这名与利所编织的网,它往往会掐住你的脖子叫你身不由己。
蓓基夏泼就是渴望进入上流社会的典型。本来她也是一个聪明、漂亮的女生,可名利魅惑了她。那名利场中的尘埃将她紧紧裹住,于是她变得虚伪、贪婪,或许在她动人亲切的言辞背后,却有着无人知道的谩骂;又可能在她漂亮诚恳的笑容下,有着让人丧命的刺刀。哪个能理解那种“善良”下藏着什么呢蓓基夏泼为了到达进入上流社会的目的',她借助自我的友谊、感情、婚姻,又不惜出卖朋友,出卖老公来为自我铺着通向那“高贵社会王国”的红地毯,她那时真时假的形态,迷惑着没钱人,却也在玷污自我。
蓓基夏泼是活泼漂亮的,在没认清她以前,大家为她的贫穷、孤苦而怜悯她;然后又为她在社会上的富丽而羡慕她、爱她。迷人的蓓基夏泼啊!可所有总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由于,表面的热情,没办法掩藏内心的憎恨。再华丽的外衣,却总掩饰不了丑恶的灵魂!在大家认清她之后,哪个不唾弃她,厌恶她呢她的最好的朋友艾米莉娅最后也离得远远的她,老公也不理睬她,儿子不想见她,为一时的华丽与虚伪,她不知道自我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
当名利有了千疮百孔时,这才了解,在它最华丽的时候,竟有太多的虚伪,只由于当时大家在名利场上过于投入而不知,等到什么都看透,才了解所谓的名利可是是刹那烟花。名与利,固然可求,但那并非生活的全部,人假如过分追求名利,名利就会成为心头最大的魅惑,人也所以变得贪婪、虚伪,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一颗纯洁的心。
掩卷沉思,生命中除去名与利还剩下些什么呢或许,觥筹交错,灯红酒绿中,你会发觉你要的不止是恭维、奉承,还需要一种坦然与真诚,只须擅长发现,日常比名利更要紧的还不少不少,应付着宁静的湖泊和茂密的森林,用一颗大智慧者的心,容易地活着,容易地考虑,并非为了名利而活,以出世的心理和入世的态度来体认善良、宽容、谦和、淳朴、友爱、和平与宁静,探寻身体和心的归宿,让时光从你的身外从你的心内慢慢地流逝如水,从中领略生命的全部意义。
走出名利场吧,抹去心灵的尘埃,送上一份慰藉,又何尝不漂亮人一辈子为名忙,为利忙,而没一份心灵释然的快感,到白发苍苍时定会遗憾,何必为名利牺牲生命的原滋原味呢
离得远远的尘嚣,探寻一份爱的净土,尘埃已然落定。
名著读后感 篇2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是“凡尔纳三部曲”的第二部。本书狐妖描述了阿龙纳斯在一次意外中遇到神秘人物印度的达卡王子,然后跟着他的游艇经过海底,看到海底里面的各种新奇事物及美景。同时也遇到海底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
想必喜欢幻想的同学一定都看过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写的《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小说吧?它讲述的是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所见所闻。记得我刚拿到这本书时,立刻被它紧张曲折的情节、神秘莫测的海底世界、丰富有趣的科学知识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一口气读了三遍仍然爱不释手。现在,让我们怀着好奇心,带上无穷的想象力,跟随我再次走进《海底两万里》的精彩世界,开始这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吧!
故事发生在1866年,当时海上的人们发现了一只所谓独角鲸的大怪物,阿龙纳斯教授接受邀请参加捕捉行动。在捕捉过程中却不幸与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掉入水中,意外游到了这只怪物的脊背上。后来得知这原来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这潜水船是一位叫尼摩船长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尼摩船长囚禁他们在这艘潜艇上做了海底两万里的环球旅行。故事就发生在这海底两万里的十个月旅程中……
我最感兴趣的是这本书的科学性。书中涉及了许多生物知识和部分物理知识,例如说:动物的分类、光的反射、潜水艇的构造、海洋生物循环系统、珍珠生产等……这是我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不仅使我大开了眼界,认识了很多海洋生物;而且让我爱上了科学,真是受益匪浅啊!
最让我感动的.一幕是:阿龙纳斯到海底采珠场。忽然,有条巨鲨向采珠人扑来。尼摩船长手拿短刀,挺身跟鲨鱼搏斗。在尼摩船长被鲨鱼的巨大躯体所压倒,危在旦夕时,尼德?兰迅速投出利叉,击中鲨鱼的心脏。船长救起那个穷苦的采珠人,又从自己口袋里取出一包珍珠送给他。对于尼摩船长,因为我现在年纪还小,无法读懂作家所塑造这个人物的真正用意,但是从这件事情中,我觉得他虽然神秘莫测,但却有强烈的正义感,是一个勇敢、善良的人!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书中的仆人康塞尔。首先,他对主人的非常忠诚。在文章开头,他在得知主人要去参加危险的捕鲸,甚至有生命危险时,果断地选择了与主人同去;还有当主人落水的时候,他也勇敢地跳了下去与主人共存亡,这是多么的忠诚啊。其次,他非常博学。文章中他不厌其烦的对各种水生动物进行分类,很好学,对科学的爱好使他掌握了许多海洋知识。我不禁想到了自已,平常看到别的同学成绩好很是羡慕,但自已总是不太用功,吃一点苦就受不了。所以我应当以康塞尔为榜样,向他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
本书作者——儒勒?凡尔纳是一位杰出的科幻小说家,他一生驰骋于幻想之中,创作出众多的著名科幻作品,如《神秘岛》、《八十天环游地球》等。凡尔纳的幻想不是异想天开,都以科学为依据,他所预见到的很多器械,后来都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实有之物。凡尔纳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他并不是人类科学的老师,真正的老师是幻想!幻想,让我们发明或发现新的事物。所以我们要热爱科学,追求科学。
名著读后感 篇3
《活着》这本书,余华写得平静,没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平静,应对书中老人的一生经历,心里并没有波涛翻滚,这是那个社会中再平常可是的生命。
少年去游荡。老人叫福贵,年轻时嫖赌败家,仗着几代家业,不听长辈教诲,辜负对他百般忍让,如故跟着他的妻子,最终赌光了几代人的积蓄,所有的风光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从富家少爷到下层百姓,如同一个晴天霹雳,将这个把灵魂都置于嫖赌中的少爷劈醒,才开始珍惜身边的亲人,打算重新开始。
中年想掘藏。命运似乎因为福贵犯的错而要刻意惩罚他,破产后接连着丧父,为母抓药是被抓去当壮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亲早已亡故,女儿凤霞也因一次生病成为聋哑人。之后人民公社成立了,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归了人民公社。妻子在这期间得了软骨病,并且日渐严重。福贵一家祸不单行,儿子有庆死于采血事故,为救县长夫人被一个无情的医生夺去生命。女儿凤霞死于生产,只留下了儿子苦根,四年后,女婿二喜死于工地事故,就剩富贵和外孙相依为命了。死神连这仅有的幸福都不肯给福贵,又夺去了苦根的生命。
老年做和尚。福贵亲手埋葬了所有至亲至爱的人,老来却是无牵无挂,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他似乎看透了一切,也不去抱怨,也不去哀悔。路是自我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不管是对是错。他说:“这就是命。”他唱响了“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用一句自嘲归结了自我的一生。
福贵的一生就像一叶小船,游荡在社会这个海洋里,小船的力量又如何反抗海洋呢?福贵仅有受着命运的摆布,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一切“稻草”不放手,忍者,活着,就像小船仅有随着波涛时起时伏,唯一能做的是不让自我陷下去一样。
福贵的一生是平常的,却有一种力量让人在合上书后为他感叹。是他强忍着亲人生老病死的天灾,社会灰暗的人祸的力量,一种“忍”的.力量;是他无论多苦多难,仍然磕磕碰碰地往前走,跌跌撞撞地活着的力量,一种生命的力量。
我常抱怨生活过于乏味,读初三的时候,日日夜夜想着盼着毕业,以为过了中考这一关就能够松一口气了,只要熬过初三,接下来就是简便愉悦的日子了,好不容易盼着初中毕业了,可这却是高中的起点,还来不及畅快的舒口气,又得咬紧牙,开始高中的马拉松了。我曾问自我,这么苦是为了什么?却总也找不到结果。福贵的一生似乎让我有些明白。这就是生活。
耕牛活着,就得拖起耕犁,忍受风吹日晒,一步一步往前迈;骆驼活着,就得踏上沙漠的征途,忍受风沙和饥渴,一步一步向前走;人活着,就得忍受现实,现实不尽人意,你若无力改变,就必须得受着。福贵被拉去当壮丁时,想着远方的那个家,死里逃生活着回来了,我们在不尽人意的生活中也要牢记着心中的信念,为着信念忍着,看淡物喜几悲,忍住现实的坎坷,活着,好好活着。
身为一个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我经历的磨难是少之又少,与大人比,与福贵比,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初中坚韧是为了中考,那么高中坚韧便是为了高考。我们应当少抱怨,脚踏实地的前进才是正道。
名著读后感 篇4
慢慢合上书本,脑海里细细品味书中最后的场景,带给我的感觉依旧是那么坚定与执着我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读《飘》了。《飘》这篇小说是玛格丽特米切尔短暂的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作品,米切尔以南北战争中的南方社会为背景,一号私家的三次婚姻为主线,描写了几对青年的爱慕纠葛,米切尔以他女性的细腻,精确地把握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成功的塑造了郝思嘉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小说的构思极富浪漫情调,人物和场景的描写细腻生动,语言优美生动,对白个性化,使得整部作品极具魅力。
在《飘》中,我最钟爱的人物是郝思嘉。郝思嘉是位难得一见的女性,她聪明机智,慎重,有野心,又有远见,可同时她又太不可思议,为了农场可以与自己不爱的人结婚,可见她有多么大的勇气,又或者说战争是多么的残忍。
倔强的郝思嘉是美国战后精神的象征,面对被战火毁掉的家园,她坚定不屈,毫不妥协;面对亲人的死亡,她擦干眼泪,努力振作;面对爱人的离去,她毫不气妥,重头再来,她爱土地,并向土地一样承受苦难,饱含激情。
郝思嘉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再苦难中蜕变,在苦难中成长的过程,让每一个读者为之震撼,为之感动,但不会为之流泪,只因为郝思嘉的精神在鼓舞着我们,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坚强。同时,郝思嘉还告诉我们:对于你所爱的事物,要勇敢的去追求,哪怕结果是失败,也不能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而要更加热爱生活。我一直在猜测米切尔为什么要把书名命名为《飘》,或许是这部小说中的人物的生活太过动乱,又或许是几段感情的虚无缥缈吧,总而言之,《飘》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说作品。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现在的中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到现在我们这一代,有太多的富二代。父母亲过于宠爱,孩子从小泡在蜜罐里,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凡事依靠父母,都按照父母给铺好的路一步一步走向未来,很难想象,假如有一天那我们的父母都不见了,那我们,那这个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
著名作家刘冬阳在他十四岁那年的暑假,不带分文,独自一人从江苏南京直奔湖南老家。因为此前他看过一篇报道,中外少年在一次夏令营的较量中,中国孩子垮了。他说:“我想证明中国孩子不全这样!”为什么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国而中国不是?这不仅仅归咎于两国的教育方式,更归咎与人们心中的信念,和所具有的精神。美国精神有自强不信等,也许你会说,自强不息也是中国精神啊,但是,中国人民有百分之几做到了真正自强不息?美国落实到行动上,中国只是说说而已。
中国不少想者,不少说客,只是做的还需坚强。这就是中国人的弱点所在。如果中国有百分之五十的人向郝思嘉那样,那中国就不应该站在世界第二这个位置。中国要与时俱进的不仅仅是科技,还有思想与精神。这才是中国所缺乏的,所需要的。
名著读后感 篇5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所著的一部人物传记。它真实的记录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三位大师坎坷的生活和艰辛的创作历程,展现了艺术大师们伟大的心灵。它揭示了一个真理:伟大的天才必须与庸俗并且充满敌意的社会进行不去的斗争,才能获得胜利,完成天才创造的
世界
作者开篇就说:“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让我们呼吸一下英雄的气息! ” 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对于我们来说这部作品无不是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他们敢于正视黑暗现实,揭露社会腐朽,渴望自由,主持正义的精神,赞美他们以造福人类为己任,坚持真理和信仰,追求“真正的艺术”而受苦受难的钢铁般的意志。
这三人中我最同情贝多芬,他的一生是多么的不幸,多么的坎坷,几乎作为一位音乐家所有的不幸都让他遇上了,暴力粗鲁的父亲,痛苦的童年,16岁母亲逝世,父亲也经常酗酒,不断地挥霍,从此贝多芬独自一人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不幸的.爱情,凄凉的遭遇,通心的亲情奖贝多芬抛入了悲苦的深渊。贝多芬在内心深处呐喊着,斗争着。他只有在音乐的世界里寻找生命的快乐。逐渐的,他的听力越来越来差,他因此变得越来越孤僻,性格也越来越怪异。然而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尽管他的生活依旧没有任何的改变,音乐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物质利益,他的生活依然那么的窘迫,疾病依然折磨着他,他依然是那么的孤苦伶仃。可是苦难让他更加坚强,他战胜了疾病的痛苦,战胜了世俗的庸俗,战胜了命运的悲苦。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坚毅的品格,高尚的道德,还有他为之终生奉献一切的精神圣坛——音乐。他说:“您要抛弃,抛弃生活中的庸俗愈无聊,为了您的艺术——这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人生的低谷给他带来了创作的巅峰,在痛苦的生活中他的意志并没有消沉,他在艺术世界中寻找快乐,发泄自己的痛苦,倾诉自己遭遇。音乐是他最好的朋友默默的帮他分担,然后它又把高亢激昂的旋律展现给世人,但是麻木轻浮的人们却置之不理。是啊像他那样个性激昂,狂傲不羁的天才是无法在轻佻浮华的城市立足的。
他的一生如同一个暴风雨的日子,而他则如海面上与暴风雨搏斗而跌宕起伏的海燕,那样羸弱。但最终他还是胜利了,什么胜利能和这场命运的胜利相比?这种灵魂的凯旋!令人由衷的敬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最后,我希望全世界人都能够记住贝多芬,并像贝多芬那样活着。
名著读后感 篇6
晨星闪闪,欢迎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拂晓。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葱茏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早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束缚战役成功后的第一个黎明的形貌。这一片生气希望勃勃的景象是有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本日的幸福生存。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存,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木了精神。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明白,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刚强的人! 晨星闪闪,欢迎黎明。 林间,群鸟争鸣,天将拂晓。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葱茏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早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束缚战役成功后的第一个黎明的形貌。这一片生气希望勃勃的景象是有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本日的幸福生存。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存,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木了精神。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明白,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刚强的人!
这个寒假我读了第一本反动小说《红岩》,我一直是用敬畏的心态来读这本书。封面上的那两个打字“红岩”,似乎是用义士的鲜血染红的,一瞥见它们,我的心就沸腾了。这本书讲述了重庆地下党和百姓党妥协的故事,成功塑造了华子良、许云峰、江姐、宋振中、成钢、成瑶、刘思扬、双枪老妇人等好汉抽象。小萝卜头宋振中照旧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就参加了共产党,但是厥后全家都被杀光了。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加共产党,这种热情为党的精神,值得各人学习。而最让人感动的就是江姐,她的抽象深深地树立在了我的心中。
在渣滓洞中,无论鞭笞棒打,无论竹刺针扎,无论“十指连心”,她都咬紧牙关,终以浅笑面临着各人,明净的蓝色旗袍上不沾一点浮沉,似乎告诉各人:咬紧牙关,不要泄漏机密,相信党总是会成功的。她总是毅然地说:毒刑鞭挞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三四
晨星闪闪,欢迎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拂晓。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葱茏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早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束缚战役成功后的第一个黎明的形貌。这一片生气希望勃勃的景象是有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本日的幸福生存。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存,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木了精神。我要感谢《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明白,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刚强的人!
怀着—股汹涌的屏蔽内容读完了全书,轻轻合上,望着“林海雪原”四个字,似乎是由炽热的血所凝成的,渲染封面上的皑皑白雪,显得越发地艳,越发红了。在那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一位位亲切和蔼的束缚军战士,为着自己的抱负,更为着故国的伟大奇迹——屏蔽内容奇迹,在深山老林中奋斗的身影。此时的雪似乎已同他们的笑颜与灵魂,融为圣洁的一体。
名著读后感 篇7
安徒生笔下的这只丑小鸭,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但它并没有绝望,也没有沦落,而是始终不屈的奋斗,最终,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丑小鸭一出生就受别人的欺负、排挤喝讥笑。同类如此,异类更是如此。大家都要赶走这只可怜的小鸭子,连它自己的妈妈也不要它,劝它走远一些。丑小鸭受到了非同寻常的歧视。丑小鸭很自卑,它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
虽然丑小鸭很可怜,可它始终坚持不懈,最终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人也是一样的,丑小鸭之所以能够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这一切都缘于它心中的那一份永恒的梦想,如果连它自己也放弃了自己,它最终也会变成一只天鹅,只是那样的变化对它来说,已经毫无意义了。人只要有了梦想,再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一份梦想去努力,去坚持,去奋斗,不管多么困难,都能够成功,不过成功的路途可能会很遥远,很漫长,只有有毅力的人才能够走过去。
丑小鸭,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只要努力,谁都可以上演丑小鸭变天鹅的传奇,所以,就算身处逆境也要不断进取,追求美好生活!
有谁会在离别的日子为我们点上蜡烛?有谁会在生日那天为我们唱生日歌?有谁会在沓无音信的日子里,在泪光闪闪中记挂亲人?一年,两年,……十年,…五十年?只有五十个布娃娃知道亲人思家的心啊!
这篇文章,读着读着,我哭了!这五十年来,有谁知道父亲那颗惭愧的`心啊!其中最让我受感染的是这一句:“姥爷的遗物很少,在他的房间里,只有好多个樟木大箱子,妈妈还以为这是姥爷一生留下的重要物品!可是当她打开这些箱子时 ,她一下子惊呆了——这么多箱子里,放的都是小女孩造型的布娃娃,共五十个………。妈妈打开一张泛黄的字条:亲爱的女儿,今天又是你的生日,爸爸还是不能和你一起过,只好又买个布娃娃给你,直到你妈妈来召唤我,我要把这写布娃娃全带回去给你,我的女儿!看到这,妈妈早已泪如泉涌”……
感人的事可能是大事,也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记得有一次,老师找了一部叫《背起爸爸上学》的感人电影给我们看。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名字叫石娃的男孩的故事。他很小就没有了妈妈,从小跟爸爸和姐姐生活。他们家里穷,所以用转勺子的方法来决定两姐弟谁读书,结果勺柄指向了石娃。从此石娃就开始了求学之路。
石娃的姐姐令我非常感动,在冬天的时候,天气冷,她知道弟弟冷,就给弟弟送上热乎乎的包子;为了交事石娃的学费,她决定出嫁,给石娃交学费。他爸爸也很疼爱他,自己的脚伤了,但却舍不得拿钱来治病,对石娃的用心良苦;石娃也非常令我敬佩,他为了不耽误学业,为了能把自己的父亲照顾得更好,就把父亲背去上学,没有叫苦,也没有叫累,而是一声不吭地背着爸爸。他还很认真刻苦地学习,在一次化学实验中获得全国一等奖。我们和他相比起来,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有时还气自己的爸爸妈妈。我觉得非常惭愧。我也有过想石娃姐姐送包子的情况。那时我学完兴趣班回家时,爸爸和妈妈一起来接我,还买了热热的鸡蛋给我吃。可是,我却不耐烦地说:“不吃!”这多伤父母的心啊,我一定要改掉这个缺点,以后多孝顺父母,不惹他们生气。
这一部感人的电影,永远会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因为它教会了我要孝顺父母。
名著读后感 篇8
开学初,翻看《做最好的老师》的书之后,我感觉这不愧是一线的老师,其中的案例十分吸引人,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老师对学生的真诚的情感是那么的自然,洋溢着李镇西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我想:可能其他职业的人读起这本书会是另一种情绪,另一种感受,而作为与李镇西老师同一职业的我却更能体会书中老师对学生的情谊,实实在在的做法,其中李老师对教师这一职业从不喜欢到要“做最好的老师”的情感变化,以及自身的不断的自我超越的境界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另外,书的序言部分也让我颇有感受,虽然《序言》仅仅只有四页,但也是书的精髓所在,其中李老师谈到本学期他担任着两个班语文课,连早读和辅导课在内,周课时二十一节,此外还担负着校长的一些职务,他很坦率:“我此刻感到累,的'确累。”但他本人对于“走路都在备课的状态而感到高兴,准确的说,感到内心的宁静,因为这种状态能够让他感到踏实,感到不浮躁,这是一种与学校与学生真正融合在一齐才有的心态。“做最好的自我”正如李镇西老师讲的那样,才有了: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当遭到非议和误解时,虽有过灰心但不气馁。正因为这样,李老师才会有这天的成就,而更难的可贵的是如今“硕果累累的他还依然保留着那份对学生对课堂的挚爱。
说到师生之间的感情,开学三周以来,让我深有感受。它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学之初,学校决定每一天早上学生不能自行进入教室,须由班主任带领进班。记得第一次出去带他们,学生看到我就想看到陌生人一样,无动于衷,直到我说:一一班同学站队!才有孩子开始向我走来。第二天仍然没有多大改善,这让我有一些受挫,怎样从他们的眼睛里看不到亲近感最后,在两天之后,学生们在见到我,能够自觉站队,而且站队前,还能看到他们在互相提醒,到了第三周,我已经能够在门口看到他们自觉站成队,并且在看到我之后漏出兴奋的表情,他们这时的表现也让我从感情上感受到了我是他们的老师,他们是我的学生。学生之间也变得熟悉起来,不再是最初的冷漠相望。而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配合也变得默契了很多,我想这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感情所产生的效果。
李镇西老师的书里有这样一段话:我能够十分自豪地说:“从教25年来,风华正茂也罢,人到中年也罢,默默无闻也罢,暴得大名也罢,普通教师也罢,教育专家也罢……这一切都没有改变我的生活状态,那就是——我一向在一线,一向都在讲台,一向都和学生零距离!”
读完这段文字,顿时觉得真的好佩服李镇西老师,更是崇拜。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作者对教育事业的一份执着,文字朴实无华,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才是好老师,更想努力地去做一名好老师。
名著读后感 篇9
阅读《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深有感触,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关。使我们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完美结合.
《学与教的心理学》包括三个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下面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还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
目前来说个人收获和体会是:《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明白了学习的本质是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我很认同“终身学习”和“学习社会化”的观念和模式。在学校,学习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人的一生,要学会学习。没有智慧,知识本身是没有用的'。
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让学生更新了本身原有的学习观念,以前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情感,态度,方法,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性,以前习惯于接受老师或书本的现成知识,懒得思考。因为只要掌握了老师讲的东西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自己的懒惰情绪,而现在要转变成发现式,创造性学习,探索未知的领域。学习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需要建立灵敏,完善的反馈调节机制,通过对学习评价理论的学习,更新了评价观,评价决不仅仅是考试,老师的评语。同时也要重视自我评价,而它才是学习过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只有更多地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
名著读后感 篇10
《傲慢与偏见》这本书,让人感触很深,当拿起这本书,一步一步走进故事的情节,男女主角之间的感情纠葛,起起落落的心情,让人沉浸在其中,于是一鼓作气把它读完了。尤其十分喜欢里面的对话,仔细嚼嚼,很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我很佩服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她那种独立的思想和见解,是我所不具备的,也是我的品格应当完善的一部分。她有自己的情感,不会因外界的势力和嘲讽而改变自己的品行,这恰恰也是无数读者所欣赏的。
在这部小说中,达西与伊丽莎白所处的年代,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看法是趋于保守的,也会有贵族与平民的上的障碍;相较于现代这样的情形就会比较少发生。在我的看法里,我认为爱情是很美好的,两颗心的距离并不一定会因为形体的接近或分开而有所改变,青春和爱情,都是天底下最容易消逝的东西;一个女人在一生中能够被一个男人深深爱过,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呢?或者说,一个女人在一生中错过一个深深爱她的男人,是一种怎样的'遗憾?傲慢和偏见,就属于人类弱点中最常见的两种。而人性又太容易被扭曲、被异化,一不小心,或一旦陷入盲目,失去公正和理智,被感情所操纵,就会出毛病,伊丽莎白和达西也只是一个代表而已。而出身、财产、地位、教养等一旦沾上上流的边,就容易染上傲慢的毛病,对贫穷、低下、粗俗的人瞧不上眼;而地位低、财产少的人,出于人类的一种自尊心,则以偏见对抗骄傲的优越者,这自然是另一种被扭曲的傲慢。
傲慢与偏见,这人性中存在的两个弱点,在小说中是男女主角爱情上的障碍,但在现实社会中往往也是人们相互之间交流的障碍。这本书给我的启示主要有两点,首先,扰扰尘世,做人不易。人如果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都需要同自己心灵中种种肤浅的陷阱或阴影做斗争,经过各种误解和长时间的反复认识过程,慢慢由心灵克服各自弱点和毛病,而走向开放、洒脱、自由的必然结果。其次,茫茫人海,佳偶难见。然而如果没有爱情就不要勉强结婚,只要对方人品正直,追求美德,不放松向喜之心,不苟且、贪图一时之利欲,追求两心之和谐相应,运用彼此的智慧,克服心灵上的缺点,终得如愿以偿。
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总会有一些小小的摩擦,而这些摩擦,往往就是自己内心中所潜藏的弱点或毛病,要和别人能够更愉快的生活,就必须先了解到自己的缺点,然后去克服,其次是了解别人的内心,最后再互相深入彼此,如此一来,你会发现到社会上每一件人、事、物都是如此美好、光明,更进一步激发出你内心深处的感动,发挥出自己的专长去替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这个世界服务,毕竟我门是万物之长,如果人们不再用心去关怀身边的人,不再去付出自己的一臂之力,那么还有谁要去完成这个任务呢?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将自己原先所存有的毛病给除去,换上一个全新的自我,为崭新的未来打拚吧!
名著读后感 篇11
“有些人说死亡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主题,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爱才是,因为万物都与爱有关。”——加西亚·马尔克斯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5年。本书以巧妙惊人的情节设计,围绕费尔明娜·达萨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两个人物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多姿多彩、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
本书同时也向我们再现了哥伦比亚的历史,让我们更深入了解曾经拉美人民的生活。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加勒比海城市的世俗风貌——危及哥伦比亚的三大灾难:战争、霍乱、人为的破坏。时间跨度从19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战争和霍乱威胁着拉美人民的生命,而人为的破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们的社会孤独感根源于所处的这样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十分强烈。
本书真的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百科全书。年轻时期,弗洛伦蒂诺与费尔明娜的爱情狂热而美好;而费尔明娜选择与胡维纳尔医生结婚,是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女性会做出的选择,是世俗意义上的幸福美满;同时期弗洛伦蒂诺的浪荡生活混乱而真实;老年时期,弗洛伦蒂诺与费尔明娜的爱情温暖动人……
本书最触动我的是最后的情节,即在胡维纳尔医生去世后,费尔明娜与弗洛伦蒂诺在老年时期再度相爱的故事。说来惭愧,在读本书之前,我总是认为爱情更适合于年轻人,当人们老了便不再谈论爱情了,把“老年”与“爱情”放在一起我总觉得怪怪的。书中提到了一件令费尔明娜十分犹豫、恐惧的事,即两位老人在重温蜜月旅行时被船夫活活打死的事情,他们是一对秘密情人,四十年来一直一起度假,各自拥有幸福的婚姻且子孙满堂。这件事发生在老年的费尔明娜即将下定决心与弗洛伦蒂诺在一起的时候,看完这则报道,一向骄傲的她也必须强忍住如鲠在喉的泪水。
现实中人们心照不宣的道德准则与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紧迫,无不令费尔明娜与弗洛伦蒂诺的再次相爱困难重重。未来还能带给他们什么?可弗洛伦蒂诺仍是看到了一丝希望。哪怕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仍像年轻时那样狂热地给费尔明娜写信,帮助她一点一点走出所面临的困境;会在每次见面时为她带一枝白玫瑰;会像宠着小孩子一样宠着她,工作上一向理性的他也会为了她下令将这次“感染霍乱”的海上之旅永远航行下去……
老年的爱情为何不齿?任何时期的爱情都是合情合理的。他们的爱情,那么悲伤却又充满着狂喜,那么苍老无助,却又如书中最后船长的.感悟“原来是生命,而非死亡,才是没有止境的。”所讲,永远年轻。
马尔克斯的书中大都透露着一种孤独的意味。读完本书也觉得他写的不仅仅是爱情,哪怕结尾诸多大无畏与浪漫,写的其实也是孤独。她曾以为自己在世俗的爱情中拥有了幸福,他曾以为自己在浪荡的生活中逃离了空虚。可到头来,当他们年老时紧紧相拥在一起,才发现他们这一辈子恒久的寂寞的灵魂。
最后,借用一句我很喜欢的话。“这四百页的书并非只是为了歌颂爱情,而是为了呈现人生。爱情是杂乱而繁茂的生命之树上温情脉脉的一缕夕阳。“这部伟大的关于爱情的小说,值得一读。”
名著读后感 篇12
十六岁是浅尝爱情的一年,眼里只容得下情花轰轰烈烈在绽放。那年里第一次不知不觉中钟情,第一次悄无声息地失恋……,也是第一次读到了《飘》。花季明媚而简单,我像小蜜蜂,无视生活花蕊的奇巧造物,只顾浅浅采集甜或不甜的爱情花蜜。好比那时读《飘》,真正读到心里去的只有斯佳丽苦涩而丰盛的爱情,如同我熟知它《乱世佳人》的中文译名一样媚惑,在暗淡纷乱的时代背景中,带着浓厚亮色飘在十六岁姑娘所能看到的最显眼处,让人感叹又目眩神迷。二十八岁是解读生活的年龄,爱情早已潜移默化地和生活长在一起。连日来,在平淡的日子里操作简单的爱情,那一段把个体命运和情感发挥到极致的故事冷不防在闲暇处冒了头。所以,在想读《飘》的时候适时重新捧起了它。“斯佳丽.奥哈拉长得并不美……”,故事从老地方开始,而今当生活授我以体恤,婚姻授我以头脑,孩子授我以母性的时候,我的心灵不断在玛格丽特优美的文字中发生新的碰撞,继而滋生出许多细小琐碎的思想碎片来。
-磨难-
塔拉的春天是极美的,漂亮的公子哥儿和小姐坐在荫凉的走廊下说笑,猎犬和马匹安静耐心地卧在红土上等待它们的主人。屋里是主妇温柔的话语和黑人们从田里归来的欢声笑语,屋外飘来泥土和植物的.芬芳,文字间弥漫着春天懒洋洋的散淡和生机,如果这能是永恒,斯佳丽将是这种生活中最明媚的点缀品,直到她容颜老去。然而,战争来了。
作者笔下的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残酷血腥的重要构成,是中学历史课本上枯燥乏味的必背章节,也是十六岁时翻书的手不耐多停留的文字。可是真正带着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走进这场女性笔下的战争,才发现这是些多么生动的场面!五角场大撤离,四辎重军车、救护车、堆满行李的马车充斥街道。黑人和白人小孩无人看管,前者满街乱跑,后者大哭大叫。军队开仓放粮,老小疯狂抢运,成百上千的伤员曝晒在毒日下面,等着被抬走或者死亡……;穿越火场的描述更仿如世界末日的来临。建筑物上空咆哮的烛天火光把黑夜照成斯佳丽,斯佳丽将是这种生活中最明媚的点缀品,直到她容颜老去。然而,战争来了。
白昼,南军中衣衫褴褛的少年无声地倒下,平日里风度翩翩的瑞特狠抽着马背驾驭马车在炼域般的火隧中飞奔。战争再怎么紧迫现实,到了后人的眼光中也就带着艺术油画般的壮美了,就好像作者给斯佳丽的磨难,总是在无奈悲哀中透出摄人魂魄的美。她独自驱车带着病弱稚残的一车人通过封琐线,她抬起接受舞伴的臂向闯进塔拉的北军强盗射出了致命的一枪以求自卫和复仇,她用她挑选衣裙的手在地里寻找一块萝卜以求为全家人裹腹,她竭力在一贫如洗的家里拼凑出一套行头以求讨瑞特的欢心,又不得已使出她全身的爱情招数诱惑一个讨厌的老男人以求保全塔拉……,每一个细节折射出斯佳丽身上的韧性,她那些不被和平认可的任性强悍主见和没心没肺,在磨难的调色下全都绽放出了别样的魅力。
“以后再去想吧,等我能经受得住的时候再去想过去的伤心事。”斯佳丽这句口头禅把她以及同类的人从一味怀旧固守的人群中绝决地提炼出来,打磨打磨,直至她们最终成为重建时期美国精神的重要构成。至此,磨难把斯佳丽由一道美丽的风景升级成真正主宰生活的主人。
【名著读后感】相关文章:
名著的读后感01-10
名著读后感09-20
名著读后感01-06
经典名著的读后感12-13
名著读后感12-28
经典名著读后感01-03
关于经典名著读后感02-21
励志名著读后感01-10
名著读后感【荐】01-11
【荐】名著读后感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