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8-20 10:06: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优选】三国演义读后感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1
从小,我就不是个喜欢文学的男孩子,更喜欢读史书。今年暑假,在学校的必读书目中我读到了《三国演义》这本小说,通过一个个精彩精妙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人物曹操第一次在文学的世界里亲密接触,从此便深深爱上了他,更帮助我拿到了推开文学之门的钥匙。
尽管这部小说对曹操是贬低的,但仍阻挡不了他胆识才略散发出来的独特气质,尤其小说中对他优秀一面的刻画十分成功。通读完故事,一位真实丰满,多面立体的文学形象在不知不觉中已跃然纸上。掩卷沉思,虽然作为一名小读者,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小说里面的深刻思想,但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原来我已经深深喜爱上了曹操这位慨而慷的大英雄啦!
我爱曹操,因为他有才华、爱读书。曹操自幼顽皮,但他十分有才华,也非常努力。这些也是帮助他成年以后,成功走上军事道路打下江山的大前提。故事里对官渡之战的描写,面对十倍强大的袁绍,他毫不怯懦、出奇制胜、多谋善断尽显名将风采。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后来三国的“魏”奠定了基石。
我爱曹操,因为他处乱不惊、深谋远虑。在故事中反对十常侍的斗争中,“倘机不密,必有灭族之祸”的高见,以及事件最终结局,都充分体现了他对斗争策略的周密思考和治世能臣的卓越才华。
我爱曹操,因为他胸怀大志、有容乃大。故事中张绣与曹操原本有深仇大恨,但张绣投降曹操之后,他乐不自禁不仅封为大将军,还结为儿女亲家。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曹操正是用海纳百川的胸襟,吸引了各方英才争先恐后投其门下。
读着这本沉甸甸的文学名著,享受着罗贯中笔下曹操的故事,想象着刀光剑影和英雄气短,我时而拍手称快,时而热泪盈眶。就这样,我从一个门外人不知不觉地走入了文学的世界,甚至如饥似渴,手不释卷、不晓晨昏,这就是曹操的强大魅力和文学的伟大之处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2
外面艳阳高照,阳光的气味香喷喷的,闻起来让人神清气爽。在这样的好天气中,我拿起了我最喜欢的书——《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最让我喜爱不已的场景便是火烧赤壁了,那一把大火烧得曹操大军晕头转向,连曹操也差点丧命。但在这次的战役中,最大的功臣还是黄盖,如果不是他诈降,曹操也不会上当受骗。
读着这个故事,我的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副大火连天,一只只战船被慢慢烧掉,船上的将士仓皇逃窜的场景,也仿佛看到了曹操心急火燎的逃窜,结果被关羽抓住的情景。就连窗外的树叶也“沙沙”作响,好像在说:“我们的祖先见证了赤壁之战”。这本书让整个故事的情节活灵活现得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这本书真是妙不可言!
火烧赤壁大部分是文臣的功劳,而三英战吕布则是真刀真枪的打仗了。从“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中可以看出,吕布是非常厉害的人物,吕布是豪杰,不畏生死。但是有胆量敢跟吕布对战的,也一定不会是普通人。刘关张三人敢冒着生命危险跟吕布对战,也一定是有勇有谋之人。
我坐在椅子上,仿佛感觉到了战场上穿过来的阵阵杀气。这时,我觉得,就连天也阴沉沉起来,太阳躲在云中不敢出来,仿佛被他们四人的武艺和智谋给吓坏了。就连窗外的小狗也“汪汪汪”地大叫起来,仿佛看到了什么异常危险的事情。
文臣武将,各有所长,虽然我非常羡慕武将的武艺高强,但是我还是更佩服文臣的机智聪明。诸葛亮算是我最敬佩的文臣了,他的草船借箭广为流传,面对艰巨的.任务,他也能冷静思考,把曹操的箭给取到手,让周瑜自叹不如。
这时,窗户外面安静了下来,传来一阵阵淡淡的幽香,仿佛大家都对诸葛亮敬佩不已,都不敢说话了,连花儿也为诸葛亮献上了自己的花香。
外面的天渐渐地亮了起来,空气也清新了,鸟儿的清脆歌声再次响了起来。而我的心中却是对文臣武将的敬佩之情。《三国演义》,这本书真是妙不可言!
三国演义读后感3
望圆月,窥浮云,满怀惆怅尽归黑夜.,勾起了我的千思万绪,心中浮现出《三国演义》熟悉的身影——关云长。想到他,内心不禁波涛起伏,满腔热血似乎都在沸腾------平复内心的激动后,翻开一本厚厚《三国》,透过那一场场残忍的杀戮,我看到了他,那个真正的英雄!
还记得他身长九尺,髯长两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蝉眉,好一个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的汉子!自从桃园三结义开始,便注定了他在沙场上征战一生的命运。智勇双全的他,手持青龙偃月刀,在沙场上横扫千军;一匹汗血宝马,载着他征战在疆域之上,所向披靡,无人能敌。
还记得他迟饮曹丞相的一杯温酒,带回来的不仅是华雄的人头,更是兄弟三人单枪匹马遭受鄙夷的尊严。一杯温酒入腹,云长不仅担当起了匡扶汉室的责任,更是立下了攘除奸臣的誓言!
还记得,白马坡上,他立于风中,长髯披肩,夕阳斜影之下,单挑颜良,手起刀落,血色刀刃落地,刹那间,天地为之震撼,鬼神为之胆裂,颜良此人也已断为两半。
还记得,他过五关,斩六将,不远万里,与汗血马一同踏过疆土,投奔刘皇叔;华容道上遇曹操,他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宁受军法,放归曹操,成就三国鼎立的局面。
还记得他单刀赴会,面对左右伏兵却谈笑风生,其实早以暗度陈仓;运筹帷幄,不仅破东风之计,还吓得鲁肃魂不附体。
还记得他刮骨疗毒时的泰然自若,还记得他水淹七军后的`傲视群雄……
关羽忠义的一生让我赞叹,凭他的义气,可以让风云变色,使天地动容。同时也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忠肝义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怎样才能做一个“大写的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淘不去的,是关羽的义薄云天,宛若是天上的明星,让后人仰之弥高,视之弥明!
三国演义读后感4
当将《三国演义》这本书全部看完、合上书页的一刻,我恍然之间感悟到了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真情,周瑜、黄盖使苦肉计的良苦用心,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英勇;似乎还看到云长刮骨疗毒的从容,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机智、七擒孟获的仁厚;也领略到关羽单刀赴会的勇敢,刘备三顾茅庐的求贤若渴、诸葛亮巧用空城计的大胆......
这本书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其中,我最佩服的就是关云长和诸葛亮了。为什么他们值得我佩服呢?关羽结识刘备、张飞,情同手足。他受曹操厚待却不忘本,立功报答曹操后离去,追寻刘备。白马之战中,关羽刺河北名将颜良于万众之中。随后攻樊城、降于禁、斩庞德,一时间威震八方。关羽骁勇善战、视死如归、重情重义。诸葛亮呢?刘备三顾茅庐,用真诚打动了他,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诸葛亮借自己三寸不烂的口舌功夫,使孙权、刘备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在赤壁之战中大获全胜,给了曹操沉重的一击,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诸葛亮辅佐刘备,为完成统一中国、重振汉室的大业,他外联东吴,内修朝政,南征平叛,北抗强魏,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敌交锋,屡操胜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认为最令我感到惋惜的就是张飞了,一代豪杰毁于两个无名小卒之手,真是令人痛心!虽然我觉得曹操是一个能臣兼奸雄的“两面派”,他疑心重重,阴险狡诈,但是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我们可以从《龟虽寿》中体会出他不服老的精神和他的雄心壮志;也可以从《观沧海》中感受到那大好美景。张飞的勇敢鲁莽、心直口快,赵云的'浑身是胆、冷静忠诚,刘备的求贤若渴,孙权的优柔寡断,鲁肃的外愚内智,司马懿的老奸巨猾,吕布的见利忘义,都让我记忆犹新,印象深刻。
我觉得《三国演义》是一位无声的“老师”。从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身上,我明白了做人应该胆大心细的道理;从神勇无比的关羽身上,我懂得了为人应该忠一不二、知恩图报的道理;从求贤若渴的刘备身上,我学到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每天陪伴着,我更加坚信,明天的我一定会更加优秀!
三国演义读后感5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分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东汉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彻底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中国进入了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这一段历史画卷作家罗贯中用他那如椽的大笔,描绘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关羽,性格直爽的张飞,一身是胆的赵子龙,还有曹操,刘备......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成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历史总是在不断改变。
书里的人物多种多样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我最佩服的当然还是诸葛亮。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却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三国演义》有兄弟,有敌人,有谋略,有忠心,有奸诈,有阴险,演绎了历史的变迁,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感情、比星闪得还美的智慧,是我们到了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文学名著永远是全世界人民的无价之宝,是值得人民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财富。
三国演义读后感6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顿时有感于怀。人们都认为三国是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80年这90年里,实际上真正的三国是在“三分天下吴蜀魏”那个时候,但要是只写真正的三国,那么曹操和其他三国名人就没有出场的机会了,《三国演义》也就没有那么好看了。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枭雄,也就是凶猛的英雄,但我们肯定最先想到的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更令他威风八面,加上他平时南征北战,在人们心中自然会成为枭雄。他的基本策略是招降纳叛,因此他得到了人才和武将还有许多他想要的东西,但是,曹操随着自己的发展,野心也开始膨胀,从枭雄摇身一变成奸雄,从骑都尉升到丞相,就差没当皇帝了。当我看完曹操的事迹后,再回顾他以前的事,我不得不承认他很了不起,是一个真正的枭雄。
其中,我还喜欢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有很多人都说刘备是枭雄,我却不这么认为,曹操每次打仗都是冲在前面,刘备就很少出马,但他战黄巾,斗吕布时,他打的很英勇。刘备是靠着诸葛亮和那一群大将夺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称号和携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将丰功伟迹,在人们心中真不知道他的人气和地位飙升到什么层度。
孙权是个好皇帝,可“藉兄父之基业”这几个字使他很难堪,但他带兵打和政治方面都很卓越。在《三国演义》里孙权既没有曹操那么凶猛,也不像刘备那么懦弱,因此名声比较好,活得比曹操和刘备长,使得吴国的寿命长。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这三国正所谓: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三国演义读后感7
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给我的感受特别深,今年寒假我读完了这本书。
首先,我对这本书有了一些了解。《三国演义》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形象鲜明的人物、驾轻就熟的计策……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桃园结义、空城计、草船借箭……《三国演义》里独具特色的英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个又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让我欲罢不能。
原著描写了东汉未年至西普初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以蜀汉兴亡为主线,塑造了智谋惊人的诸葛亮、义气深重的关羽、勇猛粗鲁的张飞、狡猾奸诈的.曹操等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传播之广,影响之深。
这本书给我看得很投入印象最深刻,那惊天动地的场面、引人入胜的情节,当刘备三顾茅庐终于打动诸葛亮时,我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所折服,也为他得到知己而高兴;当周瑜和黄盖巧施苦肉计时,即感慨周瑜的过人机智,有为那一鞭鞭的痛打而忍不住心疼,,明知是假,却不由得同情黄盖;当诸葛亮镇定自若地坐在城墙,悠然自得地抚琴退兵时,我下出一身冷汗,生怕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的计谋;的司马懿中计退兵时,我的心终于可以放下来了,也为诸葛亮精妙的空城计而拍案叫绝;当赵云在曹军的千军万马中来去自如,孤军奋战,单骑救主时,我不禁为赵云的英雄气概所震撼,同时为刘皇叔庆幸,得这样一位忠心的将士足矣;关羽深处曹营,深受曹操的赏识,却不忘与刘备的结义之情,在得知刘备的消息后,他义无反顾,过五关,斩六将,坚决回到刘备的身边,如此义薄云天,怎能不令人感动?
三国的故事道不完,说不尽,真佩服我们的古人——智慧、勤奋、忠诚、勇敢……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不就是这样吗?真希望世界上的人都来读《三国演义》这本书,品《三国》,悟《三国》,让我们的这部名著永远传承下去。
三国演义读后感8
《三国演义》是一部我从小就开始读的书。喜欢就是喜欢,百看不厌。这次问老师借来看,总有一气呵成、略带遗憾的感觉。蜀国为什么就不能统一中原啊!就是这种淡淡的遗憾吸引着我再次看这本书。
其实纵观历史小说都添加了许多作者的主观色彩。“拥刘反曹”就是全书中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同样作者在描写两个统治者的时候,还用运了对比的手法。曹操的`奸诈、凶残与刘备的宽厚。仁慈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描写小说另一个主人公——诸葛亮时,他的形象比起曹操、刘备来,就更有民间传说的色彩了。如果说曹操大歼大恶的权臣典型,刘备是“仁君”的典型,那么诸葛亮则是贤相的典型,智慧的化身。无数例子在小说中足以证明这点。在这也不一一多说了。总之我觉得《三国演义》歌颂了“仁君”“贤相”。其实这一歌颂与当时封建社会有关。每个老百姓都希望能过上吃得饱,穿得暖的生活,而这希望的现实就与当时的仁君、贤相有着必然的联系。“仁君”“贤相”则民盛,“昏君”“庸相”则民衰。我想作者就是想表达这个意思的吧。
当然小说不仅如此,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特别是描绘人物时,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鲁肃等。这些人物被刻画的栩栩如生,个性非常鲜明。而且小说又擅长于战争的描写,赤壁之战,从战前的准备和运筹策划,写到战争的过程及战后的余波,前后用了八回左右的文字,紧张的场面时见悠闲的插曲,有详有略,有虚有实,波澜起伏,摇曳生姿,真的十分精彩。
同样《三国演义》还宣扬了“忠、孝、节、义”。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我十分欣赏作者在小说这方面的构思。当然受封建社会的影响迷信之处也是有的:如“玉泉山关公显圣、于吉左慈兴妖法”等。小说基本上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特性,我觉得这方面完全能与《红楼梦》相媲美。
三国演义读后感9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我感觉在不同的时期读它,会有不同的感受。
现在,读少年版的《三国演义》,我对里面的人物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我最崇拜的偶像诸葛亮,“草船借箭”,“空城计”。都显现参观出他的才华横溢、雄才大略······
读一年级时,它在我的心中是一个个传奇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含义······
在三年级时,我看《三国演义》,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住了那一个个好汉,一个个英雄。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英勇、善战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阴险的'曹操······
它里面有许多让我敬佩的人物。关羽单刀赴会、水淹七军、乱骨疗毒······关羽的忠义之举。其实当时,见风使舵已成气候,哪国强大就哪国亦不少见,像马超,姜维,张松······或许在当时威名远扬,但当历史沉淀到了今日,他们都已经暗淡无光了。一巨待二主可以长安无乐的,但关羽宁死不降说:“蜀国的耻辱就是关羽的耻辱”。
有一集叫白马坡,关羽降曹操,曹操对武艺高强、非常守信誉的关羽十分敬佩。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还选了十个美女和许多礼物给关羽。
关羽把美女、礼物全送给了他嫂嫂,曹操十分感动,就认为关羽是个义士。曹操送给了关羽一件新战袍,关羽把新的穿在里面,把旧的穿在外面。曹操又把吕布的赤兔马送给关羽,关羽十分感谢。
曹操说:“我以前送你美女都不说谢谢,这次却十分感谢,为什么呢?”关羽说:“马一天可以走一千里,我要是知道了哥哥的下落一天就可以赶到那!”
《三国演义》是本好书,我建议大家看一看。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文鸳单骑退雄兵姜维背水破大敌扬州”,该篇讲述了都督毋丘俭因不满司马师擅行废立之事,与刺史文钦以废主之名,举兵讨伐司马师,毋丘俭失败之后,司马师卧病不起,并在传印于其弟司马昭后病逝。
开头就提到,毋丘俭与文钦率兵讨伐司马师,但最后却沦落到毋丘俭被人设宴杀之,而文钦大败而归的下场。这场战役虽不及三大战役赫赫有名,但也极为精彩,是我最喜爱的片段之一。那么,信心满满、野心勃勃的毋丘俭一众将领为什么会战败呢?其实早在司马师在府养病时就已听到了淮南的告急,并请太尉王肃等人一同商议,众人谈到毋丘俭好谋而无断,文钦有勇而无智,所以司马师命令王基领前部兵来南顿城下寨。那为何他要命令王基领兵前往呢?因为南顿极好屯兵,可提兵星夜取之,若迟则毋丘俭必先至矣。而回到战争最本质的要点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为输给了敌方的战略谋划,毋丘俭最终不可避免地迎不了他的胜利,并且极为可悲地死于慎县城的县令宋白精心设置的.盛宴上。回到开始,毋丘俭与文钦起兵造反的目的是什么?便是因司马师的废立之事所引起的不满;战胜后的司马师又如何了呢?在毋丘俭与文钦密谋杀害司马师之时,他早已患病,且卧府养病中。这两人的造反使司马师不得不带病出征,战后便病逝了,并于死前将印传于其弟司马昭,两人心心念念地盼着打败司马师反身为王,而司马师即便是战胜了也活不久,这场战役到了最后,双方皆不在了。最可笑的一点是,曾经曹爽心腹之人魏殿中校尉尹大目,因其主为司马懿所杀,故事司马师,但常有杀司马师报曹爽窒息呢,又素与文钦交好,在文钦杀入敌方阵营前,他曾为文钦向司马师求情,并想告与文钦司马师命不久矣,但文钦并不听劝言,反先前计划,最终大败而归。
看完这些我深有感触,一个人明明能够有机会达成所愿,却偏偏与胜利擦肩而过;而另一边的胜方却在之后因病消逝,让人分不清孰胜孰败了。而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也使下一步走向了未知的道路,不到最后谁也不清楚结局,可谓步步惊心。从中我也感悟到了,凡事要三思而后行,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调寄《临江仙》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历史,从东汉末年的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为止,差不多一个世纪。
《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是刘备。他仁慈善良,礼贤下士,有君子之风。不过有妇人之仁,感情用事。曹操虽然阴险,奸诈,但靠自己打拼创造自己的事业。孙权,他是位明主,文官有鲁肃、周瑜,武官有程普,在他的统治下的江东是越来越强盛,曹操对他的评价是“生子当如孙仲谋”。诸葛孔明号称“卧龙先生”,他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精通天文学等,可以说是智慧的化身。
魏、蜀、吴三国争天下,魏曾经显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称霸江东。魏国的曹操用兵用计,可以说举世无双,还有他的'司马懿更是用兵如神。可曹操欺压百姓,搞得民不聊生。蜀国的“卧龙先生”诸葛孔明,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法布阵,让后人叹为观止。吴国,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强大国家,谋士里周瑜可说最了得,少年时期的他,熟读兵书,经过努力,当上了水军大都督。不过心胸狭窄,嫉妒心太强,死的时候才三十六岁。
欲破曹兵,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赔了夫人又折兵;草船借箭;这一个又一个的典故,我最喜欢的就是孔明先生的草船借箭。
在草船借箭的故事中,周瑜刁难孔明先生,要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先生却说他只要三天就可以完成,并且立下了军令状。他要了20条船,每条船都扎了1000个草人,排列在船的两侧。五更时分,船队接近曹操水军,军士擂鼓呐喊,让曹操以为有人攻打,命人对草船放箭。结果20条草船带回来了满船的箭,足足有十几万支。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年暑假央视频道都会播放大型史实电视剧《三国演义》,一首大气磅礴,气势宏伟的赞歌拉开了三国的序幕。但是电视剧不能连续观看,于是我就自己去找来《三国演义》,自己慢慢看,也成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我相信大家都读过,作者罗贯中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这部历史小说是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为引线,写当时天下一片大乱,各路诸侯群起,以曹操家族为代表的魏、刘备为代表的蜀、孙权为代表的吴三国的兴起到衰亡的历史过程,最后三国归晋,江山一统,结束了乱世纷争,让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真实再现了三国时代的风云变幻。书中讲了许多人物,如尊重人才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最讲义气的关羽,总沉不住气的,爱喝酒闹事的张飞,奸诈的曹操,不服气的`周瑜等等。其中,三个国家之间也发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桃园三结义,因为我喜欢刘关张三人乱世当中仍存爱国之心,时时想着救民与水火。
正因为如此,三人来到一个桃园,点燃香烛,拜告天地,结为兄弟。按年龄刘备为大哥,关羽为二哥,张飞为三弟。并发誓"同心协力,报效国家。"此后,三人果然作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在三国大舞台中,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精彩故事。有许多的故事如:空城计,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失街亭,收姜维等被后世改编成了戏剧,后人千古传唱,到现在舞台上还经常看到呢,还有一些三国人物被改成了歇后语,英雄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代的人。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通过历史人物去演绎传输仁、义、道、德、礼、信、忠、孝等思想,描绘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最辉煌的历史巨著之一。我最喜欢慢慢品味这本书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我早就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我一拿到这本名著,就如饥似渴的读完了。
《三国演义》讲述了从东汉灵帝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直至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西晋统一,期间近百年的历史故事。展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发生发展与被镇压的过程,集中描绘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为夺取政权,统一中国而展开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
《三国演义》描写的人物众多且十分生动形象,个个鲜活的人物都打动了我,我非常喜欢张飞,他高八尺,豹子头,圆眼睛,满腮钢须,他的声音亮如洪钟,威势如奔马,书中描述张飞曾在战场上大吼一声,震倒敌方一员武将,这可见张飞的勇猛。除了武将张飞外,我也很喜欢关羽,他九尺高,丹凤眼,两条卧蚕眉,胸前长须飘飘,印象最深是他的一张红脸,就像红枣一样。据说关羽开始的时候并不是红脸,有一次他受了箭伤,华陀为动手术他刮骨疗伤,他一边下旗,一边疗伤,直至最后手术全部做完,由于古代麻醉技术不好,关羽忍痛绷脸时间太长,从此就变成了红脸。张飞关羽我喜欢,最喜欢的还是诸葛亮,又叫孔明,人称卧龙先生,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擎,手执羽扇,飘飘然,有如神仙下凡般,他足智多谋,是智慧的化身。
《三国演义》不仅人物描写得好,故事情节也描写得很好,我最喜欢描写赤壁之战的.章节了,赤壁之战分三个环节写的:“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中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博学多才和足智多谋,不费一文钱和一兵一卒,就为周瑜准备了十多万支箭,为日后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基础。“周瑜打黄盖”中也充分描写了黄盖忠勇。我最喜欢的就是火烧赤壁,周瑜火烧赤壁,张飞和关羽围追堵截,曹操拥兵几十万,最后就剩三百,足见当时战争的惨烈和曹操败得狼狈。
总之,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触远不止这些,书中人物个个厉害,故事情节也非常吸引人,我很喜欢《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最近我又把《三国演义》读了一遍,读后我又深有感触。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回体小说,小说中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故事都脍炙人口。书中人物不仅活在我们心中,更活在我们的文化中,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等歇后语也是我们学习中常用的。
《三国演义》小说描写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统一全国这段历史时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在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小说除了着力渲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惊心动魄,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外,还成功地塑造出一大批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和身怀雄韬大略却残暴和奸诈的曹操,更以突出的笔墨描写出仁厚爱贤的刘备,义薄云天的关羽,勇猛刚正的张飞,以及他们三者之间的终极情怀。
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常胜将军赵云(赵子龙),他单枪匹马,在混战中寻找自己的少主——刘禅,找到少主后,他拼命保护少主,面对千万敌军,他毫不畏惧,誓死保卫少主。他从白袍变成血袍,为的就是能把少主平安带回刘备面前……我被他的.忠实打动了。心想如果我面对千万敌军,我会像赵子龙那样镇定吗?呵呵!这还是个谜。
书中刘备特点是老实,但是缺点就是太过老实。另外还有点"天真可笑"。关羽的特点是重情义,但缺点也是太重情义,如曹操过他那一关的时候,本来是干掉曹操的好机会,但他太重情义,把曹操给放了。总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都栩栩如生,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看完《三国演义》后,我们一定要学习书中"仁"、"忠"、"义"、"正"。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为此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不仅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还指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它使课内知识得以迁移到课外去。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道的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从小在他们心灵上播下决心攀登科学高峰的种子。
每学期初我都结合阅读教材,把一学期要向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目确定下来,包括读多少课外书,读哪些书,如何安排时间等列入到教学计划中,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水平,对于他们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课外读物,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我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写作所服务,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这就告诉我们作文教学无法孤立而行,它必须根植于阅读这一土壤。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所以课外阅读中也要做到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是上好书推荐课,课上或是由老师向学生推荐书目,或是由学生之间彼此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第二步是好书共读阶段,在阅读时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内容选择相应的读书方法。同时指导学生记采蜜本和读书笔记,对于书中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还有名言精句等都记录到采蜜本上,以备写作是运用。学生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指导学生把自己读后的感想也就是读后感写在读书笔记上。这样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第三步是召开读书汇报交流会。读书交流会是学生读书成果的一个展示阶段。交流会上同学们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以及读书经验,交流会的召开更加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本学期我向学生推荐了《三国演义》这部名著进行阅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三国演义》读书汇报交流会中的第一节汇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