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9-17 11:02: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大全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
在这个假期中,我拜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深深被李镇西老师深邃的教育思想、独树一帜的教育观点、广博厚重的文化功底所打动,我的教育理论及人格魅力再次得到升华。
《爱心与教育》是李老师的教育手记,分为“爱心和童心”、“与顽童打交道”、“优秀生的培养”、“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和“沉重的思考”几个部分。在这本书中,李老师的字字句句都高扬民主、科学、个性教育的旗帜,处处诠释着一个大大的“爱”字。爱是当好一个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爱的情感。
李老师从教17载,对学生的'爱全身心地投入,贯穿到教育教学的细枝末节。这种爱细致入微,滴水不漏,这从李老师不管接手哪个班,都精心给每个学生过生日,在生日这天送他们一本励志的书,一本笔记本、自创一首诗、或开个生日宴会等体现出来;李老师对学生的爱亲和、实实在在、不掺一点杂质,这表现在李老师经常把想家的同学或有特殊情况的同学请到家大吃一顿,学生在这里无拘无束,有种回家的感觉,假期师生一起出去郊游、在草坪上和学生摔跤,斗鸡,打扑克等等,学生推心置腹地称李老师为兄长。
李老师的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突出表现在对差生的转化上,更展示出了李老师过人的教育智慧,既有心贴心的情感交流又不失严父的温情,对不同的问题学生投其所好,如对上课好思想溜号,自控能力很差的学生,李老师帮他出主意,就是对自己“每天十问”,如一问今天学习任务完成了吗?二问明天的新课预习了吗等。连问十个问题,并且要坚持这样做;如对基础很差,上课听不懂又捣乱的学生,李老师便送给他一本《烈火金刚》,老师讲课他也有事做这样就不打扰别人听课了。他以自己的心灵赢得学生的心灵,与这些学生同喜同悲,吃喝玩乐,打成火热一片,再玩世不恭的顽童也会被李老师伟大的爱心所俘虏,孩子们于是敞开心扉,心甘情愿接受李老师的谆谆教导,李老师用自己博大厚重的爱融化了一块块坚冰,让每一位孩子抬起头来走路。
想想我们在工作中又是如何对待差生的,虽不是暴力加棍棒,那对优生和差生的态度也是亲娘和后娘!结果呢?不但没把差生从“泥沼”中拉回来,而且心离我们越来越远。
《爱心与教育》给了我内心以极大的震动,是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不能把错误、罪责一股脑地都扣到学生的头上,我们要常常自我反思,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守好脚下这块净土,让学生在这里自由茁壮成长。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
寒假里,学校发了一本李镇西老师的力作《爱心与教育》,他的著作《爱心与教育》很早就听说过,假期中有幸拜读此著作,让我明白了“爱是教育的主题,爱是教育的源泉。”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爱”,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份爱。一直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决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错误。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我才真正认识到那是因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来,我希望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学生,个个成为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爱学习不贪玩的完美类型。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了解吗?不,我并不知道。而李老师呢?他能够在教育学生时“向学生学习”,他能够大声疾呼并真诚的实践着“请尊重学生的选举权”,他努力追求着“成为学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他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李老师说得好:“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读着李老师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灵,回忆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我陷入了沉思:“亲其师,信其道”,古人尚却明白的道理,可我……实在汗颜。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学习的乐趣又从何说起,学生的个性该如何发展?学生是有差异的,有的文静、有的好动、有的乖巧、有的调皮……好玩是他们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学、乐中学,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学海无涯“乐”作舟呢?为什么一直让他们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剥夺他们的天性呢?
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保持一颗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唤起学生的童心,以自己的爱心唤起学生的爱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够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谈我们的'教育。我们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放下自己的架子,用爱心营造积极健康、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爱心成为照耀学生心灵的阳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想借用李老师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之:教师工作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职业,不仅是事业,还是我们生命的收获——收获成功的幸福,收获发现的喜悦,收获生命的价值,收获生活的快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3
翻开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扑面而来的是满满的幸福感。一名教师,只有深爱他的职业和学生,教育才会有火花和灵感,才能有智慧,才会不辞劳苦一篇篇记录和总结反思,才会从内而外散发出满满的幸福感。从“忧生”到“优生”,从执教的学生到已毕业的学生,李镇西老师始于爱心,却不止于教育。
在教育里,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爱是万万不能的,爱流淌在李老师的字里行间。他整整一个月给一个学生每天煮一个鸡蛋;背着学生去医院在医院里陪护;给学生送生日礼物……爱有是相互的,李老师发自肺腑的爱不求回报,但孩子们却经常“秘密行动”给他惊喜,在李老师住院的时候,大家集体来看他;在李老师不在家的情况下,还爱屋及乌给他刚生过孩子的爱人送鸡蛋;全班同学给秘密给他准备生日礼物……李镇西老师向我们诠释了作为一名教师如果爱,请深爱!
李老师还是有教育智慧的。让我们颇为头疼的“后进生”,在李老师那里却迎刃而解。他认为“后进生”教育指导思想应该是科学、民主与个性,要用心灵赢得心灵,把教育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以分数论英雄;应该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分析“后进生”家庭、学校及个人等方面的原因后进而去寻找办法。
培养优等生李老师的`方法也颇值得学习,李老师眼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才是优生,对优生不能只注重分数,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和人格;优生培养有六大方法:树立志向、认识自己、保持童心、超越自我、训练“受挫”心理、培养创造能力……李老师的教育智慧对于我们普通老师来说具有极强的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又是深远的。学生毕业后给他的信中说:“李老师,您放心,不管以后怎样,我永远会做一个正直的人,至少不能有愧于自己的良心”;还有学生在他的影响下也成为了教师;还有一些人因为报纸等媒体认识了李老师,向他写信求助,李老师悉心回信开导谈心……“父母爱之则为之计深远”,李老师为他接触到的每个孩子负责,为之计深远,在学生心里,无论走到哪里,李老师也早已是他们内心牵挂的家人。
读完李老师的著作后,为他源源不断的爱的能量、历久弥新的教育火花,深深折服。李老师给孩子们上的不仅仅是学校一堂堂的课,更是点燃了孩子们人生路上永不灭的指明灯……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始于爱心,却不止于教育。向李老师学习!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4
很多人认为,上学就是为了读书,读书是为了升学,升了学还是读书,最后的目的是找个好职业,过更好的生活。
读好书是不是就一定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怎样才算读好书?分数高是不是就一定等于书读的好?
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的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这一切都是需要在学校中奠定基础的。
“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因此,唯分数至上的的所谓“教育”,是目中无“人”的伪教育!
李镇西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 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
李镇西教授对于“后进生”的转化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说:“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爱,是教育的前提;而且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教育者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对“后进学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在批评教育的问题上,师生同样是平等的:教师当然可以批评学生,学生也可以批评老师;教师如果批评失误,应该尊重学生申辩或解释的权利;如果冤枉了学生,教师应该公开主动认错。
作为真诚的民主教育,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5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
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数学老师,由于带2个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6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被李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真情,那份真挚而无私的爱震撼了。
让爱走进学生的心灵,让爱永驻学生的心田,李老师换来了学生的健康与幸福的成长,桃李芬芳。记得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感受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帮助学生而费尽心思。李老师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爱的教育。特别对待“后进生”,倾注了更多的'爱。用心灵赢心灵,在“后进生”万同身上得到充分的展现,万同是一个上课扰乱课堂纪律,常与街头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经常打架斗殴,邻近几条街“家喻户晓”的人物,在李老师爱的感召下,后来万同成为我们国家的“最可爱的人”。这当中李老师付出了多少爱心、耐心教育。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是真挚的、是无私的,也只有这种爱,才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正像李老师所说:“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李老师与学生一起过生日,为学生送上生日礼物——书籍、笔记本、贺卡;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通过书信交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李老师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何尝不努力地爱着自己的学生,但有时很难做到自然而然,往往居高临下,以至于学生不能接受。班上总有个别学生懒做作业,尽管软硬兼施,既耐心地开导过他,也让他罚做过作业,但过不了几天,缺交作业问题依然存在。
反思再三,是我们缺少了李老师那颗童心,李老师说:“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我们用一种十分纯粹的大人的视角去看待学生,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为他们设身处地想问题,结果学生内心不接受,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变学生”,用“学生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活,用“学生的爱好”培养兴趣。真正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世界,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用我们的童心、耐心、诚心,把爱倾注在学生的心灵,我们相信我们的教育之舟定能驶入成功的港湾。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7
暑假闲行,从书店购得一本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茶余饭后,捧在手里细细的读。或许是因为职业相同,因而心灵相通吧,抚卷沉思,对李镇西老师的“爱心教育”充满感想,而对自己以后的职业道路,也有了新的期望。
《爱心与教育》讲述了一个“爱心天使”与一群“顽童”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情节可能并不曲折,内容可能并不华美,但却谱写出了人类最为朴实的爱的依存——爱,是相互的,爱,可以感化一切。在格林童话里,七个小矮人一遍又一遍的拯救了美丽的白雪公主,但他们却无法改变爱慕虚荣、贪恋美貌的王后,因为她不懂什么是爱,这便是爱的依存。而在《爱心与教育》中,李镇西老师用他洞察一切的眼光看到了每一名“顽童”的内心世界,他用爱心来转化“后进生”,用爱心来鼓励“优秀生”,用爱心来消除懵懂顽童的任性和自我,用爱心与每一个孩子共同嬉戏共同成长,同样的爱心,但却有着不同的含义,也有着不同的情感释放。每一种付出,都将获得回报。当“顽童”们终于懂得了是他们“气病了老师”,是他们给老师制造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而最终从被动的接受爱到主动的付出爱,则爱的依存得到了彻底的升华,这一刻,爱是伟大的,虽然它很朴实。
爱心,可以将身份迥异的两个群体变成真正的“哥们”,而同时,爱心也可以让教育变成一种艺术。在《爱心与教育》中,李镇西老师表现爱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学生的秘密行动”到“为学生举行生日晚会”,从“当一回‘福尔摩斯’”到帮学生“回绝情书”,扎根于爱心的教育勾勒出了一幅幅美好的画卷,在“顽童”们的成长记忆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一切都清晰的表达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观——教育是在“教”这一目标指引下投入的爱心行动,在这一过程中,献出爱心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带着如梦初醒的思绪,我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有一群孩子,环坐在一名老师的周围,他们或思考、或对视、或捧书、或远眺,他们的.眼神里没有忧愁,只有对未来无限的期望,画面就这样定格着,从春到秋、从冬到夏。
大爱虽然无痕,但爱的回报有迹。反思自己走过的职业道路,一种沉甸甸的痛渐渐涌上心头。通过《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终于懂得了爱不是单方面的付出,面对学生,只有先了解他们对爱的期盼,爱的付出才能对症。爱学生、爱事业、爱家庭,只有先将自己深入的沉浸于其中,才能获得爱的回报,进而,也才能感受爱的依存,提高生活的质量。教育需要理性,而爱,更需要理性。改变自己,从这一刻做起,爱教无痕,随心而行。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8
捧起了《爱心与教育》一书,认真研读,被书中一则则真实的事例感动,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动人。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
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虽说在教学中我们对后进生的也很关心?但能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对待一个学生,说实话,我做不到。
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看到过的最感人的一份。
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
有教育家也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特别是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富有实效。爱祖国、爱人民、爱职业、爱学生等,是师德的组成部分,爱学生,是教师师德建设的需要。
那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
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错过学生的一个教育机会,说不定就错过学生的一辈子。我们老师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学生”。
这也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件事:
我班有个姓王的男同学,上课不专心,课间动不动就欺负同学。教育谈话无数次,
而他总管不住双手。后来找家长谈话,也无济于事。家长也对他的`儿子失去了希望。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课间他在捡地上的垃圾、还把黑板擦得干干静静。抓住这个机会,我及时表扬了他,并让他负责擦黑板的工作,几个月来,
我班再也没有出现教师上课,黑板还未擦的情况。我当着他的面向他的父母报喜,并提出如果在学习上也能这样出色就更好了。打那以后,孩子慢慢变了,上课比以前认真了,课间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了,学习劲头更大了,
成绩也有了进步。由此看来,只要给“问题”学生多一点的关注,让他们的“闪光点”发光,使他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他,就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觉性,从而获得了更大的进步。
虽然和李老师比起来,我还做得很不够,但我想,我会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更好的学习李老师的精神。把握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9
我利用几个星期细细读了这本书,文中滋味沁人心脾,觉得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我受益匪浅。
一、多阅读,与书籍为友。
文中李镇西谈了很多教师读书于己于他人的益处。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对此,我非常赞同,因此我确立了每月读一本书的目标,续读一本专业杂志,业余时间看一些少儿节目、动画片,除此之外,我还应博览群书。
二、多思考,与思考为伴。
书中指出:善读书,再加上善思考,他就能从教书匠的行列中走出来,成为一名有思想的真正的教师。教师应当是人类中最具思考力的人群之一。教育的哀伤在于,教育传播的主体——教师——严重缺失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索的精神。我觉得,教师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应是人生的引领者,试想一位缺乏独立自主和思想的老师,又怎能引领出富于思考的学生?
我认为,思考在这里还应包含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反思。有专家指出:经验+反思=成长。尤其如我这般年轻的教师,经验不够丰富。
当然思考的基础是实践,没有实践的思考是空想、断想、臆想,没有思考的实践则是盲动,所以要成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必须要源于实践、形成于思考。
三、勤练笔,与思考对话。
书中指出,写作是思想的磨刀石,是教师是否具备思考力的外显性标示。写作的好处在于能强迫人静下心来,把模糊变成清晰、破碎变得完整、零乱变得有条理,它促进人把观点表达得更科学更经得起推敲;写作是一趟深层的思考之旅。
此外,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了怎样去面对我们的那些学生:
1、我们将心比心,把自己童年所期望的,放在学生身上;把自己童年所痛恶的`,从学生身上拿走。我们对学生微笑,学生也就微笑着面对生活。由此学会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不幸。
2、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学生,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望得到重视、被人赞扬的需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只要你仔细观察,及是最驽笨的孩子,都有他杰出的、惹人喜爱的一面。教师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把那一面找出来,夸奖她,鼓励他,欣赏他,在赏识中使他树立起“我行,我可以”的信念。培根曾说过,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教师就是要努力成为一个“欣赏者”而不是“漠视者”。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0
最近,学校下发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要求我们青年教师认真阅读并写好阅读手记。一开始,我的阅读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谈不上精读,只是浮光掠影的浏览,但渐渐地,我被李老师对学生,学生对李老师这种深厚的师生情所感动。借用书中的一句话: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
“爱心”是架通师生间情感的天桥。“爱”便是根本。教师只有全身心地爱学生,时时刻刻地眷恋着学生,学生才会有尊敬你,才会喜欢你,才会爱你。
李老师让我想到了自己初中时的政治老师凌任其老师。当时,我们班各科成绩都是全校倒数第一,唯独政治全校第一,超过县平均很多。一开始上政治课也有那么几个顽皮的捣乱,可老师总是笑眯眯地几乎是宠爱的语气和他们谈话,就一小会,然后继续上课。他当时已经临近退休,两鬓斑白,可就是这样一个老人,即使在冬天上课也会汗涔涔。他是用心在交我们啊!渐渐地,课堂上的`我们越来越专心了,我们怎么忍心不去听讲呢?正是爱感动了我们,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
现在的我也是一名教师,我的理想就是爱贯始终,用爱抹去他们心中的烦恼与伤痛,用爱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用爱伴着他们成长,成材。情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爱是情感的催化剂,我们关注每一个孩子,不仅要做好优等生的培养,更要关爱那些特殊的学生,把爱的阳光洒向他们,让他们的心田充满爱的阳光。前几年我接了小时的班级,班中有个叫严婷的女孩,她的母亲常常到学校接她,可她的母亲是个聋哑人,每次来接她,她母亲总是和她打手势。同学们常常嘲笑她。为此,她很难受。可她又不能向全班同学发怒,于是就把怒气发向了母亲。有时我看到她和母亲打手势,虽然不清楚在说什么,可是从她的表情我可以看出她对母亲的态度不是很好。她的性格有些自卑内向。面对这种情况,我找她谈话,告诉她老师的外婆也是聋哑人,拉近和她的心灵距离。告诉她母亲有残疾并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母亲是给予她生命,将她养大,最爱她的人。作为她们的亲人,我们应该加倍的爱她们。一次次的谈话,一个个故事,使她渐渐地不再为母亲的残疾而自卑。另外,我趁她有病不在的时候专门开了个班会,让班上同学了解她的情况,适当地引导,同学们说出了很感人的知心话,知道了应该如何关爱她、帮助她。大家有了思想的转变,行动也改变了,总是找机会同她聊天,帮助她,甚至别的班同学嘲笑她时大家也会挺身而出。渐渐的,她的笑容多了,话也多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我愿做一片绿叶,一滴露珠,去陪衬,去滋润,让他们开得更娇艳!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1
《爱心与教育》终于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教师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我们的教育,缺少的是一份真!
我们的德育自成体系,然而却像一个影子,消耗着时间,金钱,教育资源,却并不真实,或者压根就不存在,只是一个黑色幽默。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
读李镇西老师的文章,让人震撼也让人忧虑!教育,不仅仅要从善开始,更要从真开始!
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
而李镇西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镇西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而李镇西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镇西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所以在整本书中,镇西师并没有流露出一种功成名就的感觉,没有流露出对学生施过恩德的那种隐隐的得意,而是不断地感谢,感谢学生,感谢编辑,感谢同事,感谢同学,感谢一切帮助过他的人,正是这一份做人的态度,才提升了李镇西老师的生命,并且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2
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把这本书买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3
暑假里,我读了李镇西《爱心与教育》一书以后,感触很深。对教师工作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其实,他这本书本身就是用爱心来写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中,李镇西向我们表达了一个基本的信念就是,爱,不等于教育,但是,教育,永远不可能离开爱!是的,你没有丰富的知识,扎实的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但你有一往情深的“爱心”,你就会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坐别人不愿坐的“冷板凳”,苦读苦练,日积月累,终成大器。魏书生只有初中文凭的情况,但他却登上当代中国教育界巅峰,是对教育事业的“爱”使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李镇西用他的爱心创造了他的教育辉煌,成为中国教师的杰出的代表。
你的学生中也许没有天才,没有一看就聪明过人的孩子,没有英俊少年,有的是表现平平、看不出多大“出息”的`一群少年儿童,甚至是一班“调皮大王”、顽劣不化的“主儿”,是一考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差生……但你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执着期待,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律已精神,有“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理性认识,一句话,有非凡的爱心,你同样可以把差生要到自己班级,在转化和促成方面写下了一篇篇瑰丽的教育诗章;孙维刚在名不见经传的北京二十二中为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输送了许多新生,同样是充盈胸间、激情荡怀的“爱”让他体尝与领略到教育的美丽和幸福;你的学校也许没有气势磅礴的教学大楼,没有让莘莘学子足不出户就可以神游天下的互联网,甚至没有像样的课桌课椅,但你有“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有“黄土高坡也能长出参天大树”的充分信心,有“鸡窝里也能飞出金凤凰”的梦想,你就会迎难而上,变不利为有利,造就一个个敢于放眼天下、胸怀全球的际化的现代中国人。
我曾经对本地区的教育进行过考察,结果发现,一方面为他们的经济贫困、文化落后而揪心,另一方面,也为那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教育人的可贵精神而骄傲,是的,爱心让他们也拥有了一份独特的风景。
教育的爱心是空气,是阳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粮……你可以把它比喻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绝不过份。所以,有教育家曾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4
我们离名师有多远?
看过李镇西所著的《爱心与教育》,也在教育论坛上感受过窦桂梅、薛瑞萍的成长历程,我被名师们在平凡琐碎的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超越于常人的胸襟所感动,同时也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爱心,一颗博爱的心,一颗宽容的心。然而,这次读书我最深的感触不是作品的内容,也不是名师们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教育睿智,而是他们那一种敬业精神。
我在反思:我们跟名师的距离在哪儿?我们离名师有多远?
至今为止,我看过了窦桂梅老师的《梳理课堂》《做一名有尊严的教师》、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还有《做聪明的教师》等等,这些有名师们所编写出来的专著,不是漫无边际的理论,而更多的是他们日常工作中所积累的案例以及反思。我顿悟:我们跟名师并非那么遥远,只不过是名师手中比我们多了一本书、一支笔而已。
是的,同样平凡的工作,但是他们追求的是工作的的最高境界,因此他们不懈学习,善于积累反思。在教育论坛上,窦桂梅老师早些年的.一些原始的教学反思仍然闪烁着光明;薛瑞萍老师《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雏形仍在论坛;张祖庆更是至今仍在论坛上耕耘……
如此看来,我们与名师的距离真的就是一本书、一支笔的距离了。我们日常找借口说工作太紧张了,压力太大了,而懒于思考,懒于动笔反思,懒于积累。让我们来看看李镇西老师每天所做的工作吧。李镇西老师在每周21节课的工作量下,依然每天坚持完成好他的“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如果,我们也能像他一样做好这“五个一”何惧我们成不了名师?回想我在新世纪学校的这两年,我深刻感受到这两年是我工作以来感觉到压力最大的两年,但也由于这份压力,我才懂得了真正用心去工作,用心真正地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备课、用心上课,再慢慢地学着写工作日记,写反思。
在学习中仰望名师,让自己一点一点的蹒跚学步,把距离慢慢缩短;在反思中发现自己的失误,一点一点地改正,同时一点一点地进步。我想,正因为如此,我深深地感觉到这两年时间里,我学到了之前十年里所没有学到的东西;也正如此,我的教学水平渐渐有了起色。虽然距离名师路途遥远,但正如李镇西在《做最好的老师》的序言中所说:虽然也许你永远成不了“家”,但通过努力,你却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你。我相信,只要我能朝著名师的方向坚持不懈地努力,尽管我成不了名师,但明天的我一定会比今天的我更精彩。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
最近又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读了书中的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这部分内容。自己被李镇西老师那颗热爱学生的心所感染,特别是对后进学生那种不离不弃,持之以恒,充满信心的工作精神所感动。
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后进生的转化,一直是令人头疼的事。李老师讲“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是,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而李老师在工作中也是这么做的。
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对待万同这样一个学生和生活顽童学生,难!万同,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可怜的孩子,物质和情感上的缺失,让万同便成了一个人间人怕的坏孩子,可万同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李老师,这个像父亲一样的班主任,在别人已经放弃他的时候,却给他信心和鼓励。不仅如此,李老师还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让同伴的爱唤醒了他沉睡的心灵。正因为有这样一位好老师,有这样一群集体,才让万同的人生轨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大后的万同是一位光荣的有志气的解放军。我想,如果没有李老师的坚持和执着,万同的人生可想而知。
一路阅读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当我面对班级里让人头疼的后进生,我也曾试着去爱这些孩子,可是往往都是徒劳无功。在感叹之余只能责怪孩子为什么这么难管,不懂事。现在想来,以前所谓的对他们的“爱”,放在李老师那里,他微不足道了。也我该试着向李老师学习,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让自己的心灵走进他们。只有赢得了他们的认可,教育才有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手记二中我还学到了不少转化后进生的办法:如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集体评价、安排当班干部等方法是老生常谈,但是李教授也赋予了不同的内容,使得自己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有一些自己感到很新颖的措施,如写“每日九问”、学生作文表扬、游玩等等,这些对自己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