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与钟子期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9-20 08:26: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伯牙与钟子期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伯牙与钟子期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伯牙与钟子期读后感

伯牙与钟子期读后感1

  我们几天前学习了《伯牙绝弦》这篇文章,开始我对这篇文言文并没有任何感觉,可是当我在明白这篇文章的意思,并反复读过后,我对这篇文章有了浓厚的感想。文中的第一句“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句开始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作用,可是当我仔细思考后,我觉得这一句不可不有。这句话不仅写了事情的原因,而且交待了本件事情的人物及他们的特长。

  我迫不急待想知道这二人是怎么“善”鼓琴和“善”听的,所以继续往下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在读过老师提供的资料后,我知道了钟子期居然只是一句名山野村夫,只不过喜好听别人奏乐而已,可是却能听懂边,连音乐家都难以真正理解的《高山流水》。

  这说明了钟子期一定也是音乐奇才,也说明音乐这种奇妙的东西是人与人心灵的桥梁我的目光继续贪婪地在文字间穿行,读到了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感动得差点落下眼泪。因为他有多种选择:他可以用他的第二生命――鼓琴,来祭奠他的知音,为钟子期创作出许多传世佳作;也可以再次踏上寻找第二个知音的`路。

  可是,他偏偏选择了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在失去知音后,用自己的第二生命来悼念这位难得的知音。或许这么做是由于极大的痛苦,只有用摔琴来发泄,用不弹琴来忘却。《伯牙绝弦》让我又一次懂得了友情无价,知音难遇。我小小的心中充满了感动与对未来的期待。

伯牙与钟子期读后感2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一年前读得文章,至今印象深刻,一曲《高山流水》,吟诵千古佳话。未聆听此曲,已为伯牙子期知音之情而感动。相知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钟子期从一樵夫变成了隐士,也许,他觉得这样高雅绝妙的曲子,这样出身名贵的瑶琴,一个山野樵夫是无力领会,无法知晓的.。但是知音不分贵贱,我想不管钟子期出身如何,伯牙都会视其为知音。子期并不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心中唯有家中白发苍苍的爹娘让他牵挂,他的孝心也着实难能可贵,也正为此,伯牙对子期更是另眼相待。

  既为知音,信任为先。伯牙江边不见子期,他并没有怀疑他爽约失信,更不为此郁闷不满。他知子期为人至孝,不来相会,定是应了商弦中哀怨之音,家中定有人亡。这便是知音,心有灵犀,毫不相疑。

  伯牙只料对了一半,但他万难料到,亡者并不是子期的父母,而是子期本人。每每读到这里,我的内心百感交集,不禁感慨天意弄人,为何子期如此短命,知己难求,子期之后,伯牙再也寻找不到如此知音。

  虽然只是一面之缘,但就是因为子期听懂了他的曲子,伯牙便为之摔琴以祭,放弃高官厚碌,栖身山野,代其赡养高堂。此情此景,曾感动无数读者,而高山流水,被千古流传,也是必然了。

  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就是少了这样至真至纯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即使是住在对十几年也不知道邻居姓什么名什么已不足为奇,当今社会会有几个人把自己一无保留地展现在朋友面前,又有多少人觉得自己拥有一个能够真正读懂自己的人。所以,才有了“人生难逢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的感叹。

伯牙与钟子期读后感3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俞伯牙出使晋国,行至汉阳江口,八月十五夜,大雨阻路泊船江上,风停雨住,一轮明月出现故抚琴舒情,不料琴弦中断,知道有人听琴,派人去找寻到一个樵夫,那听琴的樵夫,正是钟子期。两人相识,相谈甚欢,两人都深谙音律,对音乐都有很高深的见解。所以认定彼此互为知音!

  但是等过了一段时间,当俞伯牙兴冲冲的再回去寻找钟子期时,钟子期却已经生病去世了。俞伯牙伤心不已,摔碎了自己心爱的瑶琴,并发誓终生不再抚琴,因为他知道子期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得懂他的音乐了,留下的只有他对知音的敬重和惋惜了。这就是“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这个故事读来让我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啊!高尚的人格才配得上高尚的友谊,就像一个成语说的好——曲高和寡。生而为人要自律,自律才能自重,自我尊重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才是最高的人生旋律。当这样的人相互遇见,那一定是人间最美好的相聚和共鸣。所以中国古人选择友谊是宁可抱残守缺一个人享受孤独,以等待真正的知音的到来,也不曲意逢迎与自己做人不对等的蝇营狗苟之辈,以求片刻的欢娱。这正是中华文化境界的一种表达啊。

【伯牙与钟子期读后感】相关文章:

伯牙和子期相传为什么时期的人03-24

七子之歌是哪七子03-23

酒泉子 潘阆_酒泉子 长忆观潮05-05

父与子读后感06-19

《父与子》读后感06-10

(经典)《父与子》读后感08-24

《父与子》的读后感02-10

父与子的读后感09-19

父与子读后感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