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9-20 08:57:3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实用)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呼兰河传》这本书,我早就看过了,现在借着学校的要求,我又读了一遍。
《呼兰河传》由第一称讲述,像是有一个淘气可爱,却还不懂世事的小女孩在和你说话,所以全书几乎没有什么特别难懂的词语,语言十分质朴。而这个讲故事的小女孩,就是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物。
为什么特别喜欢小女孩“我”?因为《呼兰河传》整本书,讲得几乎都是“我”的生活。而且,因为“我”不懂事,常常闹出一些好玩的事情。譬如,“我”把几十朵花扎到祖父的草帽上,引得全家哄堂大笑;“我”把狗尾巴草认做麦子,还不承认自己错了;祖父教“我”读诗,而“我”却“喊”诗……这么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谁会不喜欢呢?
《呼兰河传》书中还有许多像“我”一样,个性鲜明的人物。譬如很慈祥,也十分“溺爱”我的祖父;不要脸,爱偷东西,又贪生怕死的`二伯;爱管闲事,爱开玩笑的老厨子;还有对我十分严厉,总黑着脸的祖母,以及十分冷漠的父母……在这些人物身上,我们读出了北方人的迷信和小气,也读出了他们的善良和大度,要是没有他们,《呼兰河传》可能就不会成为经典了。
《呼兰河传》中,还有许多生动的细节。譬如小说中“我”和祖父在后园的一段对话。“我”问祖父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祖父回答说因为没有开花,就不结樱桃。“我”再问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祖父开起玩笑说,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我”似乎很生气,祖父却哈哈一笑,后来“我”也大笑起来,笑声“搅乱”了整个后院。我从祖孙这段对话里,读出了“我”的天真可爱,也读出了浓浓的祖孙之间的亲情。
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塑造了许多个性独特的人物,主题更是鲜明。作家萧红,可谓写尽了人情冷暖、世俗丑恶。在她笔下,有嘴脸丑恶的两面派,有贪生怕死而又愚昧迷信的亲人们,还有一个让人心生怜悯但痛苦绝望的乡村少女……也许正是这些人情世故,才是《呼兰河传》能吸引一代又一代读者去阅读的魅力所在。
读完《呼兰河传》,我还沉醉于小说之中。真是难以想象,作家萧红所在的那个时代和那个地方,竟然有这么多难以想象又不可思议的事情!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我总是想到一个梳着辫子穿着棉袄的小女孩,潇潇地站在田畔高地上,形态里面透着一丝轻灵,神态里面透着一丝落寞。
我总是想到萧红的童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待在小镇子里。可是她只能面对这样单调的生活,面对着呼兰河这小城人们对愚昧与良善,寻找着世界上的音响与色彩。
她爱这个小城,所以她以含泪的微笑回忆着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社会的共鸣。一直到她的墓碑静静地独立在香港的.浅水湾,陪伴着一拨又一拨来来往往的红男绿女,讴歌着她内心浅浅的悲哀和孤独。
祖父应该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牵挂。她年年岁岁的与祖父的生活在她心里生根发芽,变得枝繁叶茂。然后呼兰河从住着她的祖父,到埋着她的祖父,祖父一过八十,就成了她回忆里的人。
我说这些文章是悲哀的,在萧红的心里,她的童年被禁锢在这个充满迷信和封建的小城里,她见不到一丝光明。她只好在后花园和破旧尘封的后房里消遣。她爱她的祖父,她在祖父的身上才看得到童心与自由。
但是小城里的人,大多又是良善的。他们的良善对萧红日后的性格起了重大的影响,他们的朴实忠厚也在文中得以肯定。
当萧红用孩子一般的笔触写这座小城的时候,她的内心却是悲悯孤寂的。当她再次立在小城田畔高地上的时候,天明了,路也阔了。可是她越来越看不清楚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不再善良。世界上不再有她的祖父,她的有二伯,老厨子和曾经的东邻西舍。她悲伤地看着这个世界。曾经厌恶的单调与愚昧,也渐渐随着一次次雨水的冲刷洗涤干净。可是小城不在了,她曾经生活的地方和深爱的地方不在了。相比较起童年时的孤寂,成年后的孤寂程度更加深沉。
她终于看透彻了这个世界以后,静静的离开了。
只留下一曲哀歌。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看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呼兰河传》讲了萧红小时候和祖父的故事,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华丽,但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样动人。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疼爱她的祖父。祖父带着他在菜园里,摘黄瓜、浇水,给她点灯笼,让萧红玩得不亦乐乎。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祖父给萧红点灯笼了,萧红在房间中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个陈旧的、落满灰尘的灯笼,祖父细心地把灯笼擦拭干净,点上蜡烛,给萧红玩,直到坏了为止,但祖父依然笑眯眯的。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是祖父却有着惊人的耐心和宽容。首先,萧红翻箱倒柜,家里一定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长见了都要大骂。其次,萧红找到了一个破旧的灯笼,一般的家长一定没有耐心擦干净,点上蜡烛给孩子玩。更重要的是萧红把灯笼打坏了,祖父没有把她臭骂一顿,居然还笑眯眯的。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位慈祥的祖父,萧红才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不平凡的村子。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大泥坑,这泥坑经常弄翻马车,淹死人、牲畜,还阻挡了许多人的前进道路。有了这个泥坑,村里里顿时热闹非凡,翻了马车抬马车,人掉下去了救人,挡住了人从旁边的墙上面爬过去。没有一个人觉得累,更没有一个人要把这个无恶不作的泥坑填平。我想,假如填平了这个坑,村子就恢复了冷清,变得寂寞,大家没事可干,失去了抬车的乐趣当然了,这个泥坑也给村里人带来了福利,当牲畜淹死的时候,许多人都去抢猪肉吃,杀猪的捡了回去,就会以半价卖出去。在艰苦的乡村生活中,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辉。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许多人陪她玩耍。冯歪嘴子啊,她们家的厨师啊,都是她的寻乐工具,团圆媳妇只有十几岁,她很乐意陪着萧红玩,乐此不疲,但她最终命运多舛。
我们再也体验不到萧红的童年生活了,但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人性的至纯至美,仍然使我的内心暖暖的。
读了《呼兰河传》,读了一个凄美的故事,读出了童年的珍贵。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在这个暑假,我妈妈让我多去书店转转。一次,偶然看到由大作家萧红所著的《呼兰河传》。我瞬间就爱上了这本书。将它借走了一个月,这不算一本很厚的书,但是里面却讲了许多作者与自己祖父的事情。
萧红是东北人,她来到上海,但是却受尽人们的鄙夷,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她遇到了慈祥的鲁迅,这也使萧红开始提笔写作,之后《呼兰河传》就面世了。
当时的社会非常的黑暗,但是呼兰河的人却都是善良的,但仍然没有避免旧社会对他们的残害。
祖父是一个非常的幽默,疼爱“我”的人。有一次,“我”在后园摘了一朵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
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只有十二岁。如果是现在我们这个新时代,应该过一段开心的童年生活。但在那个黑暗的旧社会,她却被卖给别人了,做起了童养媳。和现在快乐无忧无虑的我们相比,她是多么的可怜。
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同时也是寂寞的。作者经常在后园与祖父玩耍,很自由,很快乐。但是她的.父母却对她很冷淡,祖母更是凶。
大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这本书“它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本书从很多方面去写,但都能看得出作者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以及对黑暗的旧社会的绝望。
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不一样,有快乐的,有悲伤的,有绝望的。童年一人一辈子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不让自己后悔。等到长大了,还可以回忆自己的童年。
萧红在四十二岁就早早的离开人世,只给我们留下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们应该好好的品味,赏析。
合上书,闭上眼睛,萧红快乐的童年生活似乎完美的展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令我久久不能忘却。
啊!我多想让时光暂停,让我永远的留在我的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既然这样,我只能好好珍惜我现在拥有的时光,感受童年的美好。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今天,我读完了女作家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民国是一个非常棒的时代:大步前进,人才济济。但是读了《呼兰河传》我才发现,民国时期的人们原来如此愚昧,不思进取。
首先,书中用了很大笔墨来写了民国时期的人们。我总结了几个关键词:不思进取,爱占小便宜,爱管闲事。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不思进取的。每天傍晚,小城呼兰河都会有卖豆腐的人在街上叫卖。因为豆腐在当时有点贵,所以穷人吃不起。但是吃不起就更想吃,馋了很久。但是等卖豆腐的人走了后又忘记了,不想着怎么努力挣钱买豆腐。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愚昧的。在娘娘庙前有很多卖“带”的人。妇女们都争着买“带”。因为据说“带”可以“带”出一个儿子。这些妇女不想着调养身体,而是去买“带”,非常无知,迷信。而且每当有人病了,人们就请“跳大神”的。但其实“大神”也是一个普通人。为了吃鸡,大口破骂请神人家的病人,把请跳神人家的鸡拿回家吃。这些人是多么无知啊。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爱占便宜的.。冬天路很滑,一个卖馒头的老人打翻了几个馒头,人也摔在地上。有路人在他还没站起来之前就把馒头吃了。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爱管闲事的。一个普通下等人冯歪嘴子,他每天在磨坊里打梆子、磨面。在他的妻子王大姑娘生下第二个孩子去世后,很多人开始传言小孩会夭折,他会上吊,自刎~~~~~~~
《呼兰河传》写出了民国时代人们的无知、麻木,但这就是那个时代真正的模样。
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有一个人给了幼年的萧红很大的欢乐,这个人就是祖父。祖父给了“我”很多欢乐:在后园里我和祖父捣乱;我把小白菜种子踢飞、铲地留下一片狗尾草、浇菜时往天空泼水、和祖父学诗把玫瑰花插在祖父帽子上~~~~~~这些事情成了“我”童年最重要的暖色与爱。
《呼兰河传》揭示了当年真正的呼兰河,一个让作者爱的深沉、爱的热烈的呼兰河;一个让作者恨的无奈的呼兰河。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6
《呼兰河传》是寂寞的。
萧红也是。
萧红的《呼兰河传》记录她童年时的历程,一个小女孩,解事颇早,她的身边有外祖父,后花园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冯歪嘴子……她理解一切,又不理解一切。她似乎是有许多伙伴的,但她依然感到寂寞,因而我们也觉得寂寞。
当我看到尾声时,心好像被什么捆住了,前面,萧红正写冯歪嘴子的孩子,似乎意犹未尽,似乎还有好多好多故事未写。但到这里,戛然而止,回到了现在。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听说有二伯死了”“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尾声不是华丽的,也不是总结,读起来,让人感到沧桑,好像萧红在伸手想抓住什么,却又来不及而产生的叹息。这不是别的,这是寂寞啊!
寂寞是什么?是孤单吗?不是的。寂寞不是身边无一人陪伴你而感到的失落。相反,是身边有很多人,却没有一个与你心境相通。你想说点什么,却又无一人能与你沟通。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纵然有许许多多的邻居,但她不能与他们达成共识。她的邻居都是受着旧传统意识的束缚,而她不甘。她渴望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寻求一丝生机。寂寞的心灵是恐怖的,但萧红并不完全寂寞,她在后花园捕蜂捉蝶时,她无忧无虑地快乐着,当小团圆媳妇来到了胡家时,她便不寂寞了,因为团圆媳妇和她一样,不甘于传统意识的束缚,她抗争着,但她还是被庞大的、黑暗的传统意识压倒了。于是,萧红的心又重回寂寞,一直到她死去。一直到她死去,她的寂寞,不仅在她的身体里流的,还在她所处的社会中肆虐黑暗的统治,令人麻术,战乱不断的年代里有的与没有的,灰飞烟飞。临终前,她虚弱地说:“我将与蓝天碧海共处,身先死,不甘,不甘——她至死都不忘要寻求光明。她心中的“蓝天碧海”是新中国的诞生,旧中国的湮灭,她带着寂寞而去。她用她的一生启示人们拯救心灵,拯救社会。
茅盾说,《呼兰河传》是一首叙事的诗,因为它带着诗的凄美;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因为它反映出了呼兰河的风情;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因为它永远被传诵着。我们诵着这首诗,赏着这幅画,听着这串歌,走进呼兰河,走进萧红,走近寂寞。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7
童年,在我们的眼中,是天真、快乐、幸福、自由的代名词。大人们回顾童年时,总是会发出无限的感慨:“童年的时光真令人难忘啊!”我想,作者萧红也是怎么想的吧!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的童年十分有趣。有一次,她把玫瑰花插在了祖父的草帽上,祖父却以为玫瑰花香太浓了,把全家人都逗笑了。这样有趣的故事不止这些,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一次—— 赶庙会。每当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总会回想起我逛商场时的一段小插曲。
那是我小的时候,妈妈带我去逛一家大型超市。妈妈叮嘱我要一直牵着她的手,不能松开,要不就见不到她了。我一开始很听话,妈妈也紧紧拉住我的手。可是妈妈一见到了漂亮衣服,就松开了我的手。我也忘记了妈妈的话,东跑跑西逛逛的,像个挣开了铁链的小疯狗。等我玩够了,玩累了,我才发觉事情不对劲。妈妈呢?对呀,妈妈呢?我只觉得心里一阵恐慌,想按原路返回去找妈妈。由于刚才玩得高兴,哪还记得路啊!于是我在路上见谁都叫妈妈,确认不是后我又马上跑开。最后没办法了,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哇哇大哭起来。
突然,一个极似妈妈的身影走过,我没多想,一下子冲了上去,抱住了她,嘴里大喊:“妈妈!妈妈!”那个被我误认为“妈妈”的`人急忙挣脱开,我这才看清楚那不是我妈妈。就在这时,妈妈却从商场另一头跑过来,一把抱住我,对我唠唠叨叨:“傻孩子,没事往哪钻!”还对那个人不住地道歉:“对不起,对不起,孩子认错人啦。”妈妈带着我像逃离灾区一样跑出了商场。回家后,妈妈把我训了一顿,并让我牢记了一句话:“逛商场时绝不松开妈妈的手。”
当时走丢的时候真是“心惊胆战”,但现在想起来又觉得童年的天真是那样的有趣。就像萧红写《呼兰河传》的心情一样吧!短暂又美好的时光总会悄悄地溜走,所以就让我们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来好好珍惜这短暂的童年时光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8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呼兰河传》,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直到开学还念念不忘。时不时拿出来品尝,每一次翻阅都让我受益匪浅。
《呼兰河传》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萧红在呼兰河这座小城里童年的生活故事,比如:“我”把祖父的帽子上插花,惹得全家笑成一片;每年下雨 ,泥坑会惹出事,淹鸡淹鸭,抬车抬马;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整座小城热闹非凡;小圆圆媳妇被胡家人折腾死
《呼兰河传》里讲述了许多小故事,俗话说小故事大道理,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当我读到“我”把祖父的帽子插上一圈玫瑰花,祖父毫不知情,还说今年春天雨水大,他们这棵玫瑰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祖父一进屋就惹得全家笑哈哈。从这里,我读出来慈祥而犹有童心的祖父和天真活泼的“我”都是家里的开心果,一个也不能缺少。此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熟悉的面孔——我的.爷爷。记得我五六岁的时候,一次在书房玩,脚一滑摔倒了,爸爸重要的文件也被我打乱了,爸爸刚要来教训我,做完事的爷爷回来了,看见我立刻扔下锄头冲过来,轻声细语地问我受了伤没有。我慈祥的爷爷在我们家也是不可缺少的。
读到每年下雨东二街道上的泥坑子就会涨很多水,路过的人
个个弄得满头大汗,浑身发烧才过得去。有的人说把墙折了过去,有的人说种树爬过去,而说用土填平的一个也没有。从这里我读出呼兰河的人都很自私,只为自己着想,不顾别人。在我的生活中也发生过这种事情。在公园里,一个空牛奶瓶不知被谁扔在最显眼的地方,三个小男孩朝那个方向走去,他们会捡吗?让我惊讶的是,其中一个小男孩竟然把空瓶子一脚踢进了池塘!多么不文明的行为!踢瓶子的人不文明,扔瓶子的人更不文明。做个文明的公民其实并不难,即使只是把你手上的垃圾扔进垃圾桶这样一件小事,也能彰显出一个人的素质。真希望身边的人们都能做一个文明的人。
读一本好书,心灵得到一次洗礼。《呼兰河传》这本书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让我终身难忘。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9
我与妈妈去吃拉面。橙黄色的灯光打在套餐中的一小碟豆腐上,乳白色的汤汁像盛着晚霞般荡漾,胶冻状的豆腐轻轻颤动着,其上点缀着乱草般的柴鱼丝。尝了一口,妈妈说还是小时候北方的小葱拌豆腐好吃。于是我想起了傍晚挑担回家的豆腐小贩,火烧云,还有萧红笔下灰扑扑的呼兰河城。
萧红描写的呼兰城色彩好像不是多么艳丽。可能是因为北方的城市本就气候极寒,有可能是因为这些都是她太久远的童年回忆,也可能是因为她蜗居在繁华都市中的孤独。不过灰黑的颜色并不代表它不美丽,那一闪而过的火烧云、戏台子还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偶尔的锣鼓声只更突显了北部小城的寂静,似乎不用收拾行装也可到那处去一游了。但这些热闹与小萧红好像没什么关系。
萧红以纯真的孩童视角来叙事。大泥坑子给人们带来不便却从没人想办法修补过它;明知购买的是瘟猪的肉却因为价格便宜而自欺欺人……从石板路上路过的人,即使穿成花团锦簇,在这灰扑扑的小城里走一遭,也显得有些狼狈了。这里的人们大多疲于奔命,作者却无意去赞颂劳动人民们的.积极生活态度,而是以白描般的手法诉说这滑稽的一切。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纸扎铺中的情景,满墙满屋荣华富贵的妄想,地板上却睡着衣衫破烂的手艺人……死过人的大染缸,也在被不停地使用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似乎很“圆滑”,适当地向生活屈服,又不服输地保持着骨子里那股劲。孩童视角的叙事较为温和,讽刺被掩盖起来了。
作者的语言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朴实无华的叙事串起来却成了幅淡彩风景画。仔细琢磨,意蕴却又在其中。韧性中带着清新感,实在是别具一格。在平时的写作中,可以从叙事角度学习起。语言特点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就算是模仿也是不简单的。萧红优美的语言经历千锤百炼,方呈现出这幅美丽风景。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0
读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的感触颇深。文中介绍了作者在寂寞的童年中,所发生的那一件件难忘的往事。书中不仅写了萧红的童年,还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呼兰河镇里,封建迷信的人们、充满了死亡、血腥残暴的生活,衬托出萧红小时童年里的那种旁人都无法理解的伤痛和空虚寂寞。
在语文课中,我们学习了《祖父的园子》,许多同学都认为萧红小时的童年生活是非常有趣的、快乐的。但是,真正读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时,我发现,萧红的生活是十分枯燥、乏味的。正如序言中茅盾所述:“……一位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每天的生活多么单调啊!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些蝴蝶、蚂蚱、蜻蜓的后花园,堆满了破旧东西……”
这序言就已经让我的想象开始天马行空,更好奇下文了!刚开始读,只觉得作者的文笔十分清新,读着让人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每一个字都需要细细品味,咬文嚼字般使自己对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了解得更加透彻,更能体会这本《呼兰河传》的实际意义,更能走进萧红的.内心,更能以她独特的观点去看她小时的回忆。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响和色彩的,可又是刻板单调的。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又是寂寞的,萧红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样的寂寞环境中过去的。这在她心灵上留的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
我静静读完了《呼兰河传》,看到了尾声:“……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如此平静的语句,却是萧红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
读完了《呼兰河传》仿佛到了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几朵花,所以引来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1
有个小姑娘整天在祖父身后转来转去,祖父在后花园干活儿的时候,她就捣乱,祖父教她念诗,她喊得津津有味,两个黄鹂鸣翠柳,硬生生被她说成两个大梨子鸣翠柳!哈哈,和我一样是小吃货一枚的她是谁?她就是民国时期的才女,被鲁迅先生极力推荐的作家萧红。
生于呼兰河,在人生最后两年的时光用文字编织了儿时家乡的梦,她用对生命的热情谱写了:她家的院子,呼兰河小城,祖父,小团圆媳妇儿,有二伯,冯歪嘴子。那是她祖父的园子,在这里,一切都是自然的`,无拘无束,有爱着她,惯着她的祖父。我想,此时的小萧红一定很快乐。园子以外呢?小城里的人却一个比一个荒凉,一个比一个无助。那么美好的后花园,那么无助的呼兰河小城
妈妈见我看时伤心,就说:旧社会的呼兰河糟蹋人啊,你还是别看了!说也奇怪,萧红笔下的人物身世虽凄凉,但透过她火热的文字,我似乎看到了她一直在找寻希望。
她说: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黄瓜愿意开一朵黄花就开一朵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多美好的文字,她一定特别想念她的祖父,一定特别向往自由。
正如同生活中的我,也喜欢大自然里的无拘无束。一有空闲,便常常跟着爸爸一起侍弄他精心培养的盆景花草,这是菖蒲,那是紫藤,还有梨花、梅花、玉簪花,我样样知晓。如果爸爸有了兴致,偶尔还能蹭到山上,到小溪抓抓小蝌蚪,看蟋蟀打架的机会,我要是和小萧红认识,一定有聊不完的话!不同的是,我们对于得到自由太容易了,而这份自由、快乐,只是作者颠沛流离的一生中最为美好的一段儿时的回忆,是她如黑夜般寂寞生活中唯一的一点亮色。
时代变迁,斗转星移,新时代的我们不用再经历呼兰河小城人们的苦难,封建社会的压迫。这个暑假与《呼兰河传》相遇,给我的成长留下了一份美好的回忆,我不禁觉得读书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事儿!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2
寒假来了,我抱着一摞书缓缓走进书房,泡上一杯茶,在茶香袅袅中走进书的世界。脑海里仍然浮现着《祖父的园子》中那个顽皮可爱的小女孩,还有孩子一般的天真烂漫、宽厚温暖的外祖父。于是我带着这样一种美好的印象读起萧红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城是颓败的,所以小说的基调是灰色的,作者用冷淡平静的叙述,描绘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20世纪初的呼兰城: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城镇就像是笼罩在一片灰色中,乌云蔽日,阳光隐蔽。到处可见的是人们的无知愚昧和自私冷漠带来的一个又一个的灾难,他们麻木得让人愤恨,让人激不起一点内心的波澜。
而他们的愚昧和迷信害死了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原本是一个活泼健康的小女孩,由于贫穷,十二岁就到一户人家当童养媳。而小团圆媳妇到婆家以后,婆婆为了“教育”她,经常打她,渐渐地她变得又黑又瘦,精神也不太好。婆婆认为她有“病”,不断找各路“大神”给她看“病”,不断地折磨她,最后小团圆媳妇的命也因此被断送了。
在小说中,萧红把童年时代无意识的回忆像穿珍珠一样穿在一起,悬挂在读者眼前,凭吊着她幼时温暖的回忆,慰籍自己孤独悲苦的心灵。同时,作品又表达了萧红对国民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的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后来这一作品被人认为是继鲁迅作品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又一力作。
虽然书的基调是灰色的,可是在这混沌的灰色中也有一些光亮。相比萧红的童年,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也许正是童年的美好吧,一生坎坷流离如飘蓬流转的萧红在生命的最后旅途中更加怀念童年时光,用自己的淡然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又处处都是故事。
读《呼兰河传》,就像品一杯茶,有淡淡的苦涩,也有淡淡的清香。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3
《呼兰河传》,作者:萧红,原名张迺莹。全书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初,发生在一座被封闭的小城————呼兰河城中一段悲惨的故事。
《呼兰河传》中描写了许多人物。而我最喜欢"祖父"这个人物。祖父是个身材很高大,很健壮的人,手里总是喜欢拿着个长手杖。祖父是个非常慈祥、和蔼可亲,脾气又好的人,当他遇到孩子时会经常和孩子们开开玩笑。他每次笑得都跟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似的。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就像我的家人一样。
而且,祖父还很会"做饭"。呼兰河城有一口井,不管猪、鸭……掉到井里,祖父总是如获至宝一样把它们捞上来,为挨饿的萧红做上一顿美味佳肴。祖父把它们裹上黄泥,用火一烤,再加点盐和葱,香喷喷的"大餐"就做好了。祖父一边看着萧红狼吞虎咽的'吃着,一边关心的让萧红慢点吃,别噎着。每次萧红都能吃得饱饱的。每看到这个情节总让人感到满满的亲切感。因此,祖父成为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
说完了最喜欢的人,再来说说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小团圆之死"。
小团圆,她是胡家用8块钱买来的童养媳,她原本是个梳着两个大辫子,性格开朗、人又漂亮的 2岁女孩。但来到胡家后经常被残忍的"婆婆"毒打,小团圆身体越来越差,变得非常虚弱,终于小团圆病倒在床上,面色发黄。可恶的婆婆为了让她活下来,用了各种歪门邪道的方法去"救"她。比如,用"跳大神"的方法非但没能救活小团圆,反而小团圆差点被烫死。又比如,用"抽贴"的方法既浪费钱财又耽误了治疗时间。最后她还是在痛苦中死去了。虽然小团圆无法掌握自己人生的悲惨身世让人叹息,但残忍又无知的婆婆更可恶。
读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感受。世界上有些人内心是邪恶的,总会为了自己一时的爽快,而不惜毁掉别人的一生。但世界上也有更多像祖父一样的人,他们善良,向世人传递着快乐。
这本书也让我懂得了更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会好好珍惜它。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4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本书,这本书叫《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一本自传体著作。
《呼兰河传》讲述的是萧红童年时发生的故事,第一至第二章讲述的是呼兰河小城的风貌风俗,第三章及第四章写的是萧红童年时发生的故事,最后三章讲的是小镇上不同人物的悲欢离合。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镇上的旁观者,作者从侧面,通过这些旁观者的行为语言表达了他对人心炎凉的感叹。
萧红幼年时和他最疼爱的`祖父住在一起,生活十分快乐。但与之对比的是我读到结尾时,结局却令人难以置信。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听说有二伯死了。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至于那磨房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这一段震撼了我,原本生活安静、美好的地方,最终变成了一片荒凉的场景,这让我又想到了小说的另外一个主题,人心的荒凉。
曾经有人说,世界上最令人讨厌的人就是旁观者,在书的第五章,首先小团圆媳妇被买到老胡家时,就被看热闹的人挤满了。然后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连打了她一个月,而那些看热闹的人却说她打的不够狠。到了小团圆媳妇被婆婆逼疯的时候,他们又跑出来出主意,后来小团圆媳妇被活活烫死,他们又开心的聊起天来,眼前这一切悲剧好像都不存在似的,没有一个人想起这个12岁的小姑娘。我又想起我自己来,我曾经当过不知道多少次旁观者,同学打闹时,同学和老师吵架时,同学生气时,我都当过旁观者,那时我的内心是冷漠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要尊重每一个人,否则自己迟早也会成为一个被人耻笑的人。
呼兰河传是一本文笔细腻的书,通过小城的生活描写,勾画出作者许多美好的回忆。又通过旁观者的视角,描写了人心的温暖与冷漠。这本书,我觉得所有人都值得一看。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好句好段05-05
呼兰河传的心得体会12-01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3-10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摘抄赏析02-26
呼兰呼兰河传读后感01-25
呼兰呼兰河传读后感3篇02-09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15篇04-18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15篇)04-27
呼兰河传读后感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