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9-23 12:03: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作为《论语》全书中篇幅最长的一章,文中出场人物五人,《论语》作为一本语录体散文,由孔子及其弟子回忆所著,该章人物丰富,其各自的回忆相互补充,所述丰富,不仅仅只是回忆孔子的言论,而且记叙了师生交谈过程,绘声绘色得描述场景,表现人物神情,俨然一篇生动形象完整的记叙文。在这一章篇中我看到的孔子是林语堂笔下“和蔼温驯”“具有深厚的情感,锐敏的感性,高度的优美”的形象,不同于痛斥弟子不义时严肃而令人敬畏的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通过对孔子和四位弟子一次闲聊的过程展现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章节开篇,在交代事件发生背景后,孔子率先发问:“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先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些,就不敢说话,然后引出聊天的话题“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其实在这里看孔子自身也是一位“不吾知者”,孔子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此时的孔子已经60岁左右了(网络旁证),在经历了东奔西走,处处碰壁后引领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在这一瞬间,一位洞察世事的教师形象在眼前鲜明了起来。仿佛跨越两千五百年时光,不经生出站高山兮深谷行,风起云涌百年遇的感怀。

  除却孔子,再看在场的弟子这些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个个有怀才不遇之叹,所以“不吾知也”在这师生五人期间有着极大的碰撞与共鸣感。所以孔子话音刚落,子路就“率尔而对”。在过去高中学习该章时,对四位弟子的性格有过该章定论的介绍:子路轻率急躁,冉有谦虚,公西华委婉曲致,曾皙高雅宁静。但是孔子曾经说过“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子由的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孔子听了子路发言后“哂之”不会是对子路的否定,恰是对子路的性格绝对了解,知道他的老毛病又犯了,所以才会初现的善意一笑。所以不能因“哂之”二字先入为主形成对子路的刻板影响。依我愚见孔子“哂之”原因有二:一、原文中孔子的解释“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按照礼的要求,当长者向众人发问时,晚辈要先环顾四周,看到没有人发言,自己再回答。《礼记·曲礼》:“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子路“率尔而对”,所以说不谦让。

  二、子路的绝对理想:“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描绘了一个内忧外患,情况危机四伏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子路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仿佛是划破天空的流星,百年不遇的治国奇才,如此露骨自夸未免太不谦虚。再者子路对施政的成效也定下很高的标准:以三年为期,达到“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对此子路显得过于理想主义,现代治国安邦我们还要讲究个“五年计划”“两个百年目标”“中长期规划纲要”呢,而子路提出在三年内不仅要把这个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变成人人勇敢善战,而且个个懂得礼义。在孔子看来,让百姓勇敢善战还比较容易,但要让人民懂得礼义,就相当困难。所以孔子笑子路不谦虚。

  但不能否认的是子路这段话阐述施政目标明确,思路清楚,逻辑严密,这让我想到杨氏之子中“儿应声答曰”,同样是一抛出问题就立刻给予回答,“率尔而对”说明子路平时就对这个问题有过深思熟虑,子路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到此,故事发展已经告一小段落,子路如此回答了,那其他弟子呢?此时孔子点名了:“求!尔何如?”冉有的回答就谦逊多了,先是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然后说三年为期,要达到的目标是可使足民,可以让老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则逊不能,有待贤明君子来施行。孔子没有表态,继续点名:“赤!尔何如?”公西华更谦虚,首先说不一定能做到,然后说不敢像前面两位师兄那样治理一个国家,“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说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至此两位孔子都没有表态,而是继续点名,“点!尔何如?”这里从占了将尽一半的篇幅上就可以看出,曾皙的回答必有可琢磨之处的。首先曾皙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天啊!原来曾皙在鼓瑟!原来整个过程是有音乐伴奏的!就像魔术师暗藏机关的遮布被掀开一样,上文制造的很多悬念一下都解开了。首先是佐证这次交谈的性质是闲聊。有人认为这是一堂孔子的课堂实录,有人说一次孔子的主题班会,如果是这样,曾皙不可能还在鼓瑟。孔子没有要求曾皙停止弹奏,曾皙也没有因为老师在场而停下来,说明孔子师徒关系融洽,弟子在老师面前很放松。其次,解开了冉有、公西华不主动发言,直到孔子点名才回答的疑惑。直到这时,我们才知道,子路发言之后,按辈分应该曾点发言。所以冉有在等曾皙先说,这正是礼的要求。而孔子见曾皙还在弹奏,不想打断他,于是让冉有、公西华先发言,最后才问曾皙的看法。孔子不仅容许曾皙在聊天时鼓瑟,而且还不忍心打断他演奏,如果一开头就写曾皙在鼓瑟,整个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1]作者故意隐匿了曾皙鼓瑟这一重要情节,就使整个故事叙述充满悬念。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如同相声中响亮的“抖包袱”,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既为曾皙说出不同于各位同学的志向作了铺垫,也为孔子“吾与点也”的慨叹作了渲染。

  其次,曾皙在老师孔子点名后的表现,“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意思是: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天啊,多么行云流水潇洒自如的动作,这让我想到了金庸笔下的大侠挥刀入鞘,如此淡定从容,不经让少女遐思,多么温润如玉的君子形象。(忽略年龄,已经39了,古人这岁数估计当爷爷了)继续说曾皙这一边弹奏,一边聆听各位的发言,思考孔子提出的问题,却胸有成竹。当孔子提问时,他从容说道“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鼓励说:“这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于是就有了这段所有高中生都会背的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为什么要描绘上巳节与年轻人春游的活动呢?孔子听后居然感慨地说:“吾与点也。”这是为什么呢?从原文看“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显然易见在当时的谈话主题中,他在表达为政理想。孔子曾谈到他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而曾皙所描绘的那幅惠风和畅的游春图不正是孔子这种理想境界的生动写照吗?所以,曾皙看似未谈治国之策,将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可使足民”的目标以及孔子大力倡导的礼乐文明具化为百姓安居乐业子路等人所描绘的只是一个方面,而曾皙所描绘的却是一个大同世界。这种更雄伟的志向、更高远的境界也表现出曾皙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气度。所以,孔子赞同曾皙,既是对曾皙施政能力的赞赏,也是对自己政治理想的憧憬。

  在接下去故事是如何发展的呢?“三子者出,曾皙后”多么好学的曾皙,课后再次请教老师,孜孜不倦探寻事物之所以然。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孔子之前对冉有、公西华的发言的未尽表态以及孔子的教学态度和方法。

  子路开口就说要治理千乘之国,孔子相信他有这个能力,只是不够谦让。冉有说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孔子明白这只是他谦虚而已,相信他有能力治理好一个国家。公西华说自己只能当一个小司仪,孔子明白能够主持国君的宗庙祭祀、诸侯国的会盟,实际就是治理一个国家。只是每个弟子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一样,所以表述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作为一名老师,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当的判断。在这一点上,孔子也十分高明,孔子认可每一个弟子,并对他们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学生在老师面前畅所欲言,不必揣摩老师的好恶,而老师了解学生的才能,也了解学生的个性。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分信任。这难道不是我们现在孜孜以求的师生关系吗?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可见一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作为《论语》全书中篇幅最长的一章,文中出场人物五人,《论语》作为一本语录体散文,由孔子及其弟子回忆所著,该章人物丰富,其各自的回忆相互补充,所述丰富,不仅仅只是回忆孔子的言论,而且记叙了师生交谈过程,绘声绘色得描述场景,表现人物神情,俨然一篇生动形象完整的记叙文。在这一章篇中我看到的孔子是林语堂笔下“和气温驯”“具有深厚的情感,锐敏的感性,高度的美丽”的形象,不同于痛斥弟子不义时严格而令人敬畏的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通过对孔子和四位弟子一次闲聊的过程展现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画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章节开篇,在交代事件发生背景后,孔子领先发问:“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先激励大家畅所欲言,不要由于我比你们年纪大一些,就不敢说话,然后引出谈天的话题“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其实在这里看孔子自身也是一位“不吾知者”,孔子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此时的孔子已经60岁左右了(网络旁证),在经历了东奔西走,处处碰壁后引领学生讨论这个话题在这一瞬间,一位洞察世事的老师形象在眼前鲜亮了起来。仿佛跨越两千五百年时间,不经生出站高山兮深谷行,风起云涌百年遇的感怀。除却孔子,再看在场的弟子这些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个个有怀才不遇之叹,所以“不吾知也”在这师生五人期间有着极大的碰撞与共鸣感。所以孔子话音刚落,子路就“率尔而对”。在过去高中学习该章时,对四位弟子的性格有过该章定论的介绍:子路轻率急躁,冉有谦虚,公西华委婉曲致,曾皙高雅宁静。但是孔子曾经说过“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子由的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孔子听了子路发言后“哂之”不会是对子路的否定,恰是对子路的性格绝对了解,知道他的老毛病又犯了,所以才会初现的善意一笑。所以不能因“哂之”二字先入为主形成对子路的刻板影响。依我愚见孔子“哂之”原因有二:

  一、原文中孔子的解释“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根据礼的要求,当长者向众人发问时,晚辈要先环顾四面,看到没有人发言,自己再回答。《礼记·曲礼》:“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子路“率尔而对”,所以说不谦让。

  二、子路的绝对理想:“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描绘了一个内忧外患,情况危机四伏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子路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仿佛是划破天空的流星,百年不遇的治国奇才,如此露骨自夸未免太不谦虚。再者子路对施政的成效也定下很高的标准:以三年为期,达到“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对此子路显得过于理想主义,现代治国安邦我们还要讲究个“五年计划”“两个百年目标”“中长期规划纲要”呢,而子路提出在三年内不仅要把这个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变成人人勇敢善战,而且个个懂得礼义。在孔子看来,让百姓勇敢善战还比较容易,但要让人民懂得礼义,就相当困难。所以孔子笑子路不谦虚。但不能否认的是子路这段话阐述施政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规律严密,这让我想到杨氏之子中“儿应声答曰”,同样是一抛出问题就马上给予回答,“率尔而对”说明子路平时就对这个问题有过深思熟虑,子路是一个有才智的人。到此,故事进展已经告一小段落,子路如此回答了,那其他弟子呢?此时孔子点名了:“求!尔何如?”冉有的回答就谦逊多了,先是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然后说三年为期,要达到的目标是可使足民,可以让老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则逊不能,有待贤明君子来施行。孔子没有表态,继续点名:“赤!尔何如?”公西华更谦虚,首先说不一定能做到,然后说不敢像前面两位师兄那样治理一个国家,“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说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至此两位孔子都没有表态,而是继续点名,“点!尔何如?”这里从占了将尽一半的篇幅上就可以看出,曾皙的回答必有可琢磨之处的。首先曾皙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天啊!原来曾皙在鼓瑟!原来整个过程是有音乐伴奏的!就像魔术师暗藏机关的遮布被掀开一样,上文制造的很多悬念一下都解开了。首先是佐证这次交谈的性质是闲聊。有人认为这是一堂孔子的课堂实录,有人说一次孔子的主题班会,假如是这样,曾皙不行能还在鼓瑟。孔子没有要求曾皙停止弹奏,曾皙也没有由于老师在场而停下来,说明孔子师徒关系融洽,弟子在老师面前很放松。其次,解开了冉有、公西华不主动发言,直到孔子点名才回答的怀疑。直到这时,我们才知道,子路发言之后,按辈分应该曾点发言。所以冉有在等曾皙先说,这正是礼的要求。而孔子见曾皙还在弹奏,不想打断他,于是让冉有、公西华先发言,最后才问曾皙的看法。孔子不仅容许曾皙在谈天时鼓瑟,而且还不忍心打断他演奏,假如一开头就写曾皙在鼓瑟,整个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1]故意隐匿了曾皙鼓瑟这一重要情节,就使整个故事叙述布满悬念。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如同相声中洪亮的.“抖包袱”,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既为曾皙说出不同于各位同学的志向作了铺垫,也为孔子“吾与点也”的慨叹作了渲染。其次,曾皙在老师孔子点名后的表现,“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意思是: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天啊,多么行云流水潇洒自如的动作,这让我想到了金庸笔下的大侠挥刀入鞘,如此淡定从容,不经让少女遐思,多么温润如玉的君子形象。(忽视年龄,已经39了,古人这岁数估计当爷爷了)继续说曾皙这一边弹奏,一边倾听各位的发言,思考孔子提出的问题,却胸有成竹。当孔子提问时,他从容说道“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激励说:“这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于是就有了这段全部高中生都会背的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为什么要描绘上巳节与年轻人春游的活动呢?孔子听后竟然感慨地说:“吾与点也。”这是为什么呢?从原文看“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显然易见在当时的谈话主题中,他在表达为政理想。孔子曾谈到他的志向“老者安之,伴侣信之,少者怀之”,而曾皙所描绘的那幅惠风和畅的游春图不正是孔子这种理想境界的生动写照吗?所以,曾皙看似未谈治国之策,将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可使足民”的目标以及孔子大力提倡的礼乐文明具化为百姓安居乐业子路等人所描绘的只是一个方面,而曾皙所描绘的却是一个大同世界。这种更宏伟的志向、更高远的境界也表现出曾皙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气度。所以,孔子赞同曾皙,既是对曾皙施政能力的赞赏,也是对自己政治理想的憧憬。在接下去故事是如何进展的呢?“三子者出,曾皙后”多么好学的曾皙,课后再次请教老师,孜孜不倦探寻事物之所以然。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孔子之前对冉有、公西华的发言的未尽表态以及孔子的教学态度和方法。子路开口就说要治理千乘之国,孔子信任他有这个能力,只是不够谦让。冉有说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孔子明白这只是他谦虚而已,信任他有能力治理好一个国家。公西华说自己只能当一个小司仪,孔子明白能够主持国君的宗庙祭祀、诸侯国的会盟,实际就是治理一个国家。只是每个弟子性格不同,爱好爱好不一样,所以表述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作为一名老师,需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当的推断。在这一点上,孔子也十分高超,孔子认可每一个弟子,并对他们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学生在老师面前畅所欲言,不必揣摩老师的好恶,而老师了解学生的才能,也了解学生的个性。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分信任。这莫非不是我们现在孜孜以求的师生关系吗?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行以为道。”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可见一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3

  中学的时候读过一篇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又勾起了学游泳的欲望。在两千多年前的某一天,孔子与大伙儿探讨理想抱负,子路、冉有、公西华先后娓娓道来,谈了自己在治国、富民、礼仪方面的宏图大略。轮到曾皙发言时,他似乎有些腼腆,因为相对而言,他的理想太平庸了,只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已。孔子对他“很小很小”的理想居然大加赞赏。

  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治国、富民、礼仪等方面的志向,按理是符合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导思想,但由于他们或略显张狂,或谦逊过度,并未得到孔子的赞同。反倒是曾皙所说的`“咏而归”却得到充分肯定,这种生活方式看似朴素简约平常,其实并不简单。只有在社会和谐、生活幸福、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做到如此洒脱的,理应看成是当时生活的至高境界。

  于是便期盼着有一天也能像曾皙一样无忧的“咏而归”,把身心交给大自然,享受一种知足常乐悠然自得感觉。然而很多事情终究是不了了之的,日子总是平平淡淡的过,年复一年,似乎已忘记了当初的美好愿望。到了后来的后来,没想到孩子竟然和我一样特羡慕会游泳的人,十分渴望在水里畅游,有时带他到外面玩,到了河边看人家游泳便挪不动脚步,总是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老是问我他什么时候能学游泳?而我一句“等你长大再说”的话打发了他好几年,想想觉得心中有愧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4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我国古代公开讲学授徒之先河。他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不少好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而且对今天的教育也起着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组织形式;课堂结构;教学原则

  今天偶尔看到《论语?先进》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一篇,读后感触较深,现简析之。

  “侍坐”主要讲述了孔子门下四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一次谈话。实则是孔子所上的一堂“政治思想”教育课。它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了孔子的“导学式”教学观和方法。

  一、“自由式”的课堂组织形式

  几千年来,我们的课堂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学习条件不断的改善,但教师站在讲台前,学生坐在课桌前这一上一下的传统课堂组织形式并没有多大的改观。而“侍坐”这节课,组织上不拘一格,十分自然。文章第一句写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首先,从“侍坐”一词,我们可以想象四门弟子围着孔子盘腿而坐求学的情景。其次,表现在谈话的气氛上。在孔子的启发诱导下,“子路率尔而对曰。”从“率尔”一词可以看出子路在孔子面前无拘无束,师生关系极其融洽。

  二、“启、谈、讲、质”的课堂结构

  “侍坐”一文虽然叙述的是四门弟子与孔子的一次谈话,但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孔子教学的基本课堂结构。当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出门后,留在室中的曾皙对其他三人之言和孔子笑子路的原因等不理解,便向孔子提出了“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唯求则非邦也与”等一系列问题,孔子则一一予以解答。这可算是质疑阶段。

  三、体现“三主”的教学原则

  所谓“三主”,即以学生自学为主体,教师引导为主线,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为主标。这也是“导学式”的教学原则和重要标志。

  1。以学生为主体

  这次谈话,从孔子的提问,四门弟子的谈论,到曾皙的质疑,孔子的'解答,整个过程,主要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谈论自己的政治观点、治国之道为主。

  2。以教师为主导

  孔子作为教师,他的这次谈话像根红线贯穿始终。从开始的启发诱导,逐个提问,到最后对曾皙问题的解答,孔子是处于主导地位。

  3。以学生学习能力构建为主标

  孔子是一个没落的贵族,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制贵族社会解体的时期。除此之外,从孔子对曾皙的解答中可以看出孔子不是直截了当地把答案教给学生,而是用“安……也者?”“……何?”“……孰……?”等反问句相告,可见其培养能力的方法之高超。

  纵观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出今天的“学导式”教学理论和方法,正是孔子“学导式”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实践中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5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你们不要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长一些就受拘束而不敢说话。(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晳,你怎么样?”(曾晳)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晳)说:“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晳)说:“你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大事呢?”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三、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注:鼓瑟希,铿尔:鼓,在金文中鼓的写法中本身就有动词“弹奏”的意思,所以不算活用。)

  四、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3、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5、摄乎大国之间状语后置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7、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状语后置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10、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五、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4、比及三年:比及,到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9、咏而归:咏,唱歌10、吾与点也:与,赞成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六、重点虚词

  1、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

  (3)则何以哉:动词,做(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2、如(1)如或知尔:假如(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

  5、而(1)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2)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

  (3)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

  七、一词多义

  1、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

  2、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3、如(1)如或知尔(假如)(2)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4。为(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2)愿为小相焉(做)(3)赤也为之小(替)5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

  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4、加之以师旅(用、那,介词)

  5、以俟君子(而,连词)

  6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你们,代词)2、子路率尔而对曰(…的样子,词尾)7言: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学生的`言志,那些不同,那些相同?孔子是怎样表示态度的?答:三个人的志向各有侧重,子路直爽,敢作敢为,其理想侧重于强国(有勇知方);冉有其理想侧重于经济生活,富民(可使足民);公西华侧重于礼乐教化,以礼治邦(宗庙会同)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对三个学生言志的内容,孔子当场都未置可否。

  写曽皙答话时的动作为什么比较详细?曽皙的答话跟子路等三人有什么不同?答:写曽皙答话时的动作比较详细,子路等三人回答问题表述志向时,曽皙正在鼓瑟,表现他志向高洁,淡泊功名,突出他与子路等三人相异之处,为写曽皙的特殊志向、引起孔子的感叹和赞赏张本。子路等三人虽然讲法不同,但都讲为政;而曽皙认为在乱世中不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洁身自好。曽皙所说的时间、地点、同游的人物,描写的是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图,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天下太平,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

  问:曽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为什么孔子表示赞同?

  答:曽皙的言志与其他人不一样,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这种表述深深打动了孔子,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或曽皙言的志,抒发的是春风沂水的情怀,实际上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审美境界,是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的心态。“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既赞许曽皙言的志,又表达了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或曽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表现孔子具有热爱自然,陶醉自然的乐天态度。也反映出他对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怅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6

  中学的时候读过一篇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又勾起了学游泳的欲望。在两千多年前的某一天,孔子与大伙儿探讨理想抱负,子路、冉有、公西华先后娓娓道来,谈了自己在治国、富民、礼仪方面的宏图大略。轮到曾皙发言时,他似乎有些害羞,由于相对而言,他的理想太平凡了,只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已。孔子对他“很小很小”的理想竟然大加赞赏。

  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治国、富民、礼仪等方面的志向,按理是符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导思想,但由于他们或略显张狂,或谦逊过度,并未得到孔子的赞同。反倒是曾皙所说的`“咏而归”却得到充分肯定,这种生活方式看似朴素简约平常,其实并不简洁。只有在社会和谐、生活幸福、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做到如此潇洒的,理应看成是当时生活的至高境界。

  于是便期盼着有一天也能像曾皙一样无忧的“咏而归”,把身心交给大自然,享受一种知足常乐悠然得意感觉。然而很多事情终究是不了了之的,日子总是平平淡淡的过,年复一年,似乎已忘记了当时的美妙愿望。到了后来的后来,没想到孩子竟然和我一样特艳羡会游泳的人,十分渴望在水里畅游,有时带他到外面玩,到了河边看人家游泳便挪不动脚步,总是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老是问我他什么时候能学游泳?而我一句“等你长大再说”的话打发了他好几年,想想觉得心中有愧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相关文章:

西华大学有几个校区01-08

广西华侨学校有什么专业04-10

西华大学专科有哪些专业02-25

西华大学预科有什么专业03-31

西华大学有专科专业吗04-03

西华师范大学有几个校区03-25

西华大学预科专业有哪些03-27

西华大学可专升本专业有哪些04-15

西华大学研究生专业有哪些04-30

西华大学文科专业有哪些专业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