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有感

更新时间:2023-10-29 14:14:3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呼兰河传》有感合集[13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呼兰河传》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

  暑假里,老师让我们读一本课外书,我想起了课本中《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它的作者是萧红。于是,我便买了一本萧红的《呼兰河传》,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

  这本书写的是萧红小时候的故事。萧红的故乡在呼兰河城,那里生活着一群自私冷漠、迷信愚昧的人们。小说用灰色的笔调描绘出了溃败的呼兰河城。看这本书时,时而令我爆发出大笑,时而让我感到难过,时而令我沉思。

  呼兰河城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的无知,有的性格古怪。小说中的一处令我愤怒,说的是团圆媳妇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却被卖给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她刚来时温柔,善良。可婆婆却打她、骂她,甚至自己丢了一件东西也要把她抓过来打一顿。在这样的折磨下,一个健康活泼的姑娘就在惋惜中死掉了。死时她的婆婆竟在为她治病时花掉的钱感到惋惜。看到这,我不禁攥紧了拳头。

  在萧红短暂凄凉的一生里,她的`祖父大概是她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一次,萧红采了一大堆玫瑰花,她把玫瑰花放到祖父戴的草帽上,因为玫瑰花很香,祖父还以为是今年雨水太大,导致自家的玫瑰花特别香的。萧红这时便捧腹大笑起来。看到这,我再想到她的人生,不禁也为她感到欣慰。是啊,这大概就是萧红黑暗人生中的一束光亮吧!

  读完这本《呼兰河传》,我也对童年产生了新的看法:童年是我们这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童年,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读《呼兰河传》,像吃一块巧克力,有苦涩,也有甜香。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2

  一串凄婉的歌谣,有着凄婉的旋律,有着凄婉的作词。有一本书吸引着我的眼球,有一位作家的文笔牵动着我的心弦,萧红的《呼兰河传》带给我无限的感想。

  茅盾先生说过:“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一浑浊而又轻盈的文笔创作了这部抒情诗般的《呼兰河传》。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这些带我领略了在北边陲小镇的风土人情,让我认知了当时旧中国对人性的扭曲,对人格的损害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作者将自己怀念故乡和童年的情感寄于其中,又包含讽刺了当时旧社会的迂腐和封建,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感觉这像一条悠悠的河流,又缓缓从容地流淌着,时而溅起几朵机智、幽默的浪花。在萧红清新自然的文笔下,我看到她与自己和蔼的'祖父在后花园度过的美好时光,看到了呼兰河的一群善良的人,但旧社会的熏陶使他们变得十分迷信、贪婪。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我最喜欢的一部分是小说末尾的篇章《尾声》,里卖“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这句话简明祖父去世了,他生前死后都居住在这呼兰河的小城里,寄托了作者对祖父的怀念。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在这一章里表达的淋漓尽致,婉转的话语来祭奠童年,这又是多么凄凉,多么空虚……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更应该庆幸自己童年是这么美好。

  一串歌谣歌颂着她寂寞的童年,传唱着呼兰河的故事……品味《呼兰河传》,品味她的悲伤,品味自己的童年……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3

  这里的冬日里,无比寒冷;这里的晚霞,无比艳丽,这里是呼兰县——萧红的故乡。这里的生活是无比的有趣,但也有着许许多多可怜的人。

  团圆媳妇就是其中的一位,因为是女性,在当时社会得不到尊重,每天被人虐待,受伤生病之后,又因为家人迷信,给她用了各种不切实际,不讲科学的.方法,把团圆媳妇活活的折磨而死。

  刚读到一半,婆婆虐待团圆媳妇的时候,我又气又恨,真希望,跳入书中,阻止她的婆婆。之后,他们用各种方法来给团圆媳妇“治病”时,我又嘲笑人们的迷失和愚蠢,以及对她的同情。

  当最后她被开水烫死时,我十分愤怒,也为自己能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感到庆幸。

  如果当时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不迷信这些妖魔鬼怪,“火神”之类的,团圆媳妇的命运就不会这么悲惨了吧!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在我的生活中与人交往,都十分尊重别人,所以也结识了很多朋友,这更让我明白了尊重的重要。我在《呼兰河传》中,也更明白了“尊重”一词,尊重是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4

  “月圆的时候,可以看到;月弯的时候,也可以看到;但人的灵魂的扁缺却永远看不到。”

  我被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深深吸引了,于是开始看萧红的书《呼兰河传》。

  作者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写过很多书,如《生死场》《马伯乐》《她认出了风暴》……《呼兰河传》是其代表作。

  故事主要讲的是童年的萧红与乡亲们的故事。在呼兰河城不是天堂,那里充满着无知,但也被萧红包容的心接受。她写出了那份独属于童年乡土的心灵,那是她心灵的家。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一个辟邪的故事,是一个年幼的童养媳,因为生了一场大病,她的婆婆就倾家荡产地救她,不是求医治病,而是请“神”驱邪:烧柴火架锅烧水,然后让她进去洗澡的事,她在锅中痛苦地挣扎,而围观的人群还认为是鬼邪在她身体里反抗……因为这个婆婆的迷信无知,明明是要为她治病,却还“煮”她,最终害她在悲惨中死去了。

  读到这里,我非常震惊,非常气愤。我为这个小女孩儿可怜的遭遇感到悲痛不已,为这些人的.愚昧无知感到气愤!真想冲进去对他们说:“你们真的太愚蠢了,这样会害死她的!”

  看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做人不能迷信愚昧,也要自己动动脑子,如果一味地听别人的话,就丧失了自己的灵魂,所以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主见,自己去分辨是非对错。

  满天星光,满目月亮,读完了这本书,我的心中不由得有一些忧愁,萧红把那些苦难和悲凉通过《呼兰河传》传递了出来,而我们在这些苦难中领悟到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5

  放假了,我开始迷上了阅读;这不仅是在读别人的故事,而是在体会、欣赏。

  最使我记忆犹新的莫过于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呼兰河传》,这本书是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镇单调的美丽,也介绍了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它透彻体现着作者巨大的文化,含量与生命的厚度。

  打开书卷,默默的欣赏作者赋予着小镇的情感。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灰白的画面将我带到那暗淡无味并不繁华的小城。在那里,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到处都是寂寞。没有色彩的绚丽,没有活力的人生,整个村庄都笼罩在灰暗中。在这里,因为人们的无知愚昧,发生着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都在等待幸运的光临。同时也有死亡的号召,我读后与作者相同,不知该对他们是同情还是憎恨……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6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这是刘冬颖与《诗经》相遇时的欢喜和喜悦,而我的欢喜和喜悦,是与《呼兰河传》的相遇。无论何时打开《呼兰河传》,都有一个新颖的故事映入我的眼帘。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王大姐……各种各样的人进入了我的脑海。

  我觉得有二伯非常搞笑。因为他的草帽没有边沿,只有一个帽顶,他的脸焦黑,他的头顶雪白。黑白分明的地方,正是草帽扣下去被切得溜齐的脑盖的地方。他每一摘下帽子来,是上一半白,下一半黑。就好像后园里的倭瓜晒着太阳的那半是绿的,背着阴的`那半是白的一样。

  而冯歪嘴子,他与王大姐结婚,家里又增加了一个孩子。冯歪嘴子给孩子带馒头回来,争着不让王大姐干活儿。这就是爱。爱就是一切快乐和希望的源泉。有了爱,一切苦难都不怕。

  这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一个又一个的人物,全装入我的脑海,一遍又一遍读着,一遍又一遍被催生,这些故事是如此新颖,让人看得神迷。

  如果没有《呼兰河传》,世界就会失去一些光彩!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7

  慵懒的周末,在阳光的催促下,我拉开散满墨香的书柜,捧出一本《呼兰河传》。

  坐在柔软的沙发上,我轻轻地翻到扉页,漂浮的目光落在了黑色的字体上。

  严冬封锁了大地,则大地满地裂着口。在那座逼仄简陋的呼兰河城里,在那条从南到北五六里长的东二道街上,上演着一幕幕悲喜剧:卖豆芽菜的王寡妇的独子到河边去洗澡,掉河淹死了,王寡妇也从此疯了;染缸房里两个年轻的学徒为争街头上一妇人,其中一个把另一个按进染缸里淹死了;豆腐坊里两个伙计打仗,把拉磨小驴的腿打断,使一个妇人的眼睛哭瞎了……寒冷荒凉的东北大地,卑琐平凡的生活,对生命漠然的人们……“满天星光,满屋月光,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萧红如是感叹。

  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那片园子,便是萧红童年无拘无束的小天地。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会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萧红跟着祖父在菜园里溜平土窝,却一脚把菜种踢飞了;她跟着祖父浇菜,却拿了水瓢,拼尽力气把水往天上洒;她……园子里荡漾着她的笑声,一串一串追着人走,只是满世界的流光溢彩。生机盎然的园子,多姿多彩的生活,与祖父快乐着萧红……“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萧红回忆趣味横生的园子和舒展她人生的祖父。掩卷沉思,萧红为呼兰河城所做的传,何尝不是她自己的人生阅历呢?萧红用生动的字句娓娓道来的,何尝不是对岁月易逝,人生无常的叹惋呢?小城人们麻木不仁的态度,何尝不是封建剥削和压迫导致的呢?

  小城人们听天由命,对生老病死置之不顾,无疑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我想,生命不是彩排,对生活以无限热情,拥抱无限精彩的明天。宗璞亦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因此,我们要永怀希冀,将有限的生命汇入无限的生命长河,共创辉煌。

  对生命憧憬的冯歪嘴子,敢于打破封建传统规矩,勇敢地追求幸福,任凭人们奚落,仍与王大姑娘结了婚。婚后,打击接连落在他肩头。然而,冯歪嘴子却顽强与命运斗争。冰冻的黑泥之上,生命正在昭示光辉。我想,风雨来临之际,应以坚韧、永不言弃的态度而对。在失败中找到转机,在成功中奠定基石,在逆境与顺境中同样保持奋斗的姿态。

  漏粉房里飘荡着凄婉却不息的歌声,演绎着生命的本色。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眉睫,我慢慢合上书……

  风拂过,吹走心灵废墟,顽强以待。

  风拂过,吹散心灵喑哑,重现笑靥。

  风拂过,吹开心灵之门,撷取生命之花。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8

  《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创做这篇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写下了《呼兰河传》,《呼兰河传》这本小说让我读着读着仿佛看到那里的景色:灰色的天,灰色的人,灰色的景象,仿佛整个天和地都是灰色的,这里经常发生一些离奇的故事如;有很多人或者牲畜掉到泥坑里,有两个学徒为了一个妇女而吵架……。我的童年生活原本是寂寞的,是祖父让我的生活便得多姿多彩让我的童年不再寂寞,而且我的童年也因此充满了童趣。

  萧红作家的童年生活是十分有趣的,可以让我们值得回忆与欣赏的。我的童年也是如此美丽充满童趣的`,记得我5岁时,我去老家玩,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去我的萍萍姐姐家邀请她到我家玩,她答应了,我和我的萍萍姐姐,一起爬树摘果子吃,还比谁摘得多呢!那时候的我可厉害了,能摘到好多果子,也能爬的好高,摘果子摘得我们感觉差不多了,就从树上慢慢的走下来然后便一边倚着树根一边休息,一边吃自己辛辛苦苦从树上摘下的果子,那感觉可爽了。可我更喜欢和我的萍萍姐姐一起在田埂上种地一起种地,于是我便不停的央求萍萍姐姐一起去田埂,起初她还不答应,可是呦不过我这个有点小可恶的表妹,于是便和我一起来到我家的田地,我先问爷爷和奶奶一起要了两把锄头我用的是奶奶那把,我把爷爷的那把给了我最喜欢的萍萍姐姐。我们一起拿着锄头来到菜地上种地,我还是不太会这些东西,于是我就一直呆呆的看着我的萍萍姐姐是怎么下种的。她先拿起锄头,把锄头竖着高举过头,然后往下一挥,看上去可好玩了。然后一直这样不停的做,挖到了一定的深度然后把菜籽放进土壤里,然后把刚刚挖出来的土壤放到他原来的位置上。我看着我心里痒痒的也想去试试看种地是什么滋味,于是也照着萍萍姐姐照做了。可是就这么一锄,我的脸上到处多是土壤,萍萍姐姐看到了哈哈大笑当时我急的啊都想哭了,我心想谁这么好笑呀。把我心爱的萍萍姐姐都笑得肚子疼了。我顿时感到脸黏黏糊糊的,于是去找了一下镜子,照了一下。一看,也忍不住哈哈大笑了,我的脸真像一个小花猫,呵呵!

  怎样是幸福的童年呢?是父母之间毫无间隙,在温柔地爱他们的孩子时,同时维持着坚固的纪律,且在儿童之间保持着绝对一视同仁的平等态度。法国安德烈·莫罗阿:《人生五大问题》举杯祝贺那个无忧无虑的黄金般的孩提时代,它就像冬夜里的星星,五月的晨露。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9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早在中小学就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学过他的文章内容,爷爷后园与我。针对他,喜欢日语,一直想把那本呼兰河传买回来一看,但一直没能得偿所愿,在这个暑期,见父母愿意之后,历经一番找寻,终于可以把它牢牢地握在自身手上了!

  萧红是在1940年12月20号在中国香港玩搞的,可是他早就成年人,但我所见到的呼兰河传便是它用小朋友的语气为大家叙述他在呼兰河的所闻所见。

  他最先让我们讲过呼兰河一带大家的生活琐碎及生活自然环境,要我不由自主对她们造成了钦佩的情感,这般严寒的自然环境,她们却生活的这般丰富,便是让我们讲的那个地方的风俗人情要我对本地人更为掌握,随后就是她自身的平时生活了!见到这我想到了在家乡与祖父生活的生活,一样是爷爷后园与我只不过是又多了一个亲哥哥罢了,一样也很开心丰富,但在我觉得是那样的。

  也有个小团圆媳妇,她的亲身经历要我想到旧社会女性的影响力这般不高,可伶!然后写了作者的,二伯,他的二伯性格怪异,用原文中得话而言,那便是有物品,你觉得不给他吃,他就骂,就给他送上去,他便说你二伯不要吃这一,大家拿来吃否,可是他也是很节俭,有好也是有坏,随后就是名叫风嘴歪子的人。他有一个媳妇儿,那媳妇儿给他生了兄弟俩,第一个与一切正常小孩子没有什么差别的,第二个仿佛始终也长得慢一样,一直沒有变过。

  实际上我对萧红所作的一切并不生疏,但我却从没有过她的这类观查生活的.心态。我在沒有用心观查过生活及其生活中的一切事情,觉得她们全是理所当然。但,对不起,我承认这不是看待生活需有的心态,因此,我之后会对人世间一些都是注意,观查出他的另一面。

  我始终不容易忘掉这部呼兰河传带来我的一切,希望任何人在学它的情况下,能爱护它珍惜它。不但看它的文本,也要领略到它在这其中所包括的实际意义。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0

  最近,我看了《呼兰河传》,作者是萧红。这本书回忆了她的童年,还讲了她的家乡——呼兰河。书里的内容很吸引我,有美好的,也有一些落后的民俗,在当时,呼兰河是个很偏远的地方。

  这本书讲的事件都很有趣,让人看了就想发笑。尤其是美食,看得我的口水就哗啦哗啦地流了下来,还没有闻到味儿呢,要是闻到了,那我就不一定馋成什么样啦!例如她写的吃小猪:“有一天,一只小猪掉井了,人们用抬土的筐子把小猪从井里吊了上来。吊上来时,那小猪已经死了,井口旁边围了很多人看热闹,祖父和我也在旁边。小猪一被打上来,祖父就要了,祖父把小猪抱到家里,用黄泥裹起来放在灶坑里烧了,烧好了,祖父把小猪撕开,立刻就冒了油,真香,我从来没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轻轻松松地就把这吃小猪写好了,还挺有意思。

  我既然读了这本书,当然就了解了这本书的作者——萧红。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1日出生,上学、订婚、逃走,1932年认识了萧军,第二年出版《跋涉》。确实是一路跋涉,从哈尔滨到青岛、上海,认识鲁迅夫妇,后由鲁迅作序的《生死场》出版,一夜成名,东渡日本、辗转武汉、临汾、重庆,和萧军分开,与端木蕻良结婚,最后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我可以感受到萧红的一生是很苦、很不幸的。她的悲剧就在于红得太快,红得太短。她有文学天赋,但这么年轻就去世了,真的很可惜。她英年早逝的最大凶手是——不会自理,因为她的祖父从小太宠爱她。虽然祖父为萧红创造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保护了她的天性,但同时也让她,有了依赖性,所以她的生活才没有条理,杂乱无章。

  其实萧红应该是山东人,因为她的祖爷爷张岱闯关东来到了东北。由于来的早,所以有了一大块地,成为了大地主。到了祖父张惟桢这代就分家了,祖父得到呼兰一大块田产,他家院子很大,有三千多平方米,后花园儿有1600平方米,他读过书,经过商,但一事无成。萧红的父亲叫张廷举,学习很刻苦,毕业于黑龙江师范大学,担任过教育局局长。但他喜欢男孩,讨厌女孩。萧红有一个弟弟叫张秀珂,萧红的父亲很喜欢他,也很支持他上学,还让他在日本留学。而萧红上学上到初中,父亲就不让念书了。在萧红的心里,父亲是很讨厌的。但她很爱他的祖父,祖父对她很温暖,经常陪着她,过得也很舒适。通过这本书,我也感受到萧红的父亲脾气很暴躁,但祖父却厚道。

  有一次,租萧红家房子的人交不起房租,萧红的父亲就把这家的马牵走抵账,但祖父却说,马对咱们家不重要,但对他们家却是命根子。最后把马又还给了这家人。这也让萧红留下了同情弱者的好品质。

  众所周知,这本书写的是呼兰河的事情。在她笔下的家乡——呼兰河,土地肥沃、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民风厚道、祥和安静、无欲无求,地居东隆塞北,只有两条大街,很冷清、寂寞。这里还很落后。在精神上有不少盛举: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

  但是最让我感到不公平的是重男轻女,这也是一种封建迷信。有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小团圆媳妇儿,她是胡家养的童媳,到胡家总是无故地打她,最后被折磨得生了病,又听了跳大神的`意见,用开水给她洗澡,她被滚滚开水烫了三次,最后悲惨地死去。萧红也是这种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的受害者,所以在这本书里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对新文化的渴望,对乡情和善良的赞美,也表现了对做女人的不幸,和对父亲代表的强权的反抗。

  这本书是在萧红生命垂危时,以最好的文字书写了她的家乡、她的童年,值得大家一看!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1

  呼兰河边有一座小城。

  没有繁华,没有多彩,灰黯的日常生活是年复一年的循环,规律而又刻板。一年春夏秋冬,太阳东升西落,痛哭与欢笑,唠叨与争吵,或许便是这座小城的色调。

  呼兰河是一条河,它潺潺流淌着。它是一首诗,于无声之间静默地载下了城里繁杂的琐事;是一幅画,于无形之中装点了城里枯燥的乏味;是一曲歌谣,于悄然之时埋葬了这段凄婉的旧时光。

  雨水与阳光混杂的小城里有一段深陷的时光。东二道街静静地躺着一个大泥坑。无论天晴与否,泥坑总是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颤抖的车马,狼哭鬼叫的小孩子,脸色发白的过路人,是泥坑常年目睹的热闹。有人说,拆墙来拓宽街道,有人说,植树来攀树过街。用土把泥坑填平?呵,没人提到。这是愚昧?还是安分守己?顺应天意的他们怕是早已丧失了违抗天命的勇气,衍生成的,是接受天命的那份不知何由的乐观——“泥坑子淹鸡淹鸭,到是给了我们说长道短的消遣,有了这泥坑子,瘟猪肉倒也可以变成淹猪,经济又卫生。”又是一阵雨过,浆糊般粘稠的泥坑,宛然一副深邃的脸庞,凝望着围观热闹的长袍马褂亦或是粗布短衣,流露的却是戏谑的目光,投射到人心底的恐慌。

  呼兰河城里,除了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十字街之外,再就都是些个小胡同了。单调的`小胡同里每天亦是单调的生活,冷清,寂寞,大家关起门来在过生活。正如汪曾祺在《胡同文化》里写到的那样,“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我想,“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便是最好的陈述。

  呼兰河城的生活是规律的,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这些单板的节日便是他们呆板的日常生活。七月十五孟兰会,笙管笛萧作响,男女老少结伴,趁着火烧云后显白的天色,涌向呼兰河放河灯。忽明忽暗间,河上灿若星河,恍惚之间,却又渐渐熄灭,没有什么特别的,也没有什么有趣的,熄灭的河灯拖走的或许只是人们的好奇和热情,空留下河边的孤寂和河上照着的月亮。放河灯是如此,跳大神,野台子戏亦是如此。三五成群,梳妆打扮,闲谈家常,别有深意。‘某村某村的谁,某家某家的谁……’他们热切的交谈倒也离不开这些日常的繁琐。我想,这些节日不过是他们百无聊赖生活的一抹浅淡的色调,空虚的内心只能用说长道短来填补,明天过后,枯燥会再次来袭。

  如果说放河灯真可以让鬼魂脱身的话,那我希望这河灯可以帮助小团圆媳妇脱离这无尽的苦海。“黑忽忽”“长得高”“及膝的辫子”“总是笑呵呵的”,这是我从书中对她形象唯一的了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姑娘却成了童养媳,她的开朗,她的活泼,在呼兰河城居民的心里却是“不知羞”“不像个团圆媳妇”,接踵而至的,是对她的议论和鞭打。哭喊,泪水,换来的是更重的惩罚。

  是否该谴责胡家婆婆的残忍?“……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我是为她着想,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她的解释似乎也句句有理,而后她为团圆媳妇请神、看香火、吃偏方、抽贴的种种行为似乎也表明了她的好心和善良,我犹豫了。我不明白,害死小团圆媳妇的,到底是胡家婆婆,呼兰河城人们封建保守的良善,还是这个愚昧的年代?

  萧红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里,她的童年是荒凉而寂寞的。萧红在书中这样写道:“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朦朦胧胧的细雨中及腰的蒿草。简陋院子里的朽木乱柴,成对的破旧杂物。荒凉的瓦屋里是空虚的房间,颤抖的屋门一开,弥漫的土腥气和暴露眼前的偷吃粮食的耗子和麻雀是熟悉的旧友……院子这边和那边都住着人,逆来顺受的人,不知冷暖的人,徒增了院里的灰暗。而祖父,却又是照耀她生活的太阳。念诗,游玩,相依相伴,是萧红童年里最快乐的回忆。

  然而。光阴荏苒,岁月不再。时光是握不住的沙,人终究会老去,会离开,萧红的童年也终究只能埋葬在呼兰河边的小城里,随着日复一日流淌的呼兰河逝去——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

  我知道,呼兰河边有一种寂寞的小城。

  茅盾曾这样评价,“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她以含泪的微笑回忆这寂寞的小城,怀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壮的斗争的大时代。”

  ——后记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2

  前不久,我看完了萧红的巨著《呼兰河传》,作家称这是一部优美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以一个北方小城的单调美好,叙述了呼兰河传人生的故事,里面有对善良、朴实、勤奋的赞美,也有对愚昧、麻木、迷信的批评,主要写了小城人们卑微平凡的生活和精神上的盛举,第三——四章写了“我”与祖父的童年时光以及“我“家房子的.荒凉;第五——七章节写了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有二伯的故事以及冯歪嘴子一家的不幸生活。

  祖父让我记忆深刻,因为他和蔼可亲,祖父总是笑盈盈的,每次祖父见到孩子都要开一个玩笑,比如伸出手把那孩子的帽子取下来了,有时放在长衫下面,有时放在袖口里面,祖父很喜欢孩子们,孩子们也喜欢祖父,而对于我,祖父尤其喜欢。祖父还很善良,看到胡家在打团圆媳妇,就劝老胡不要动手,要以理服人。给整个故事增添了一丝暖人的色彩。

  还有冯歪嘴子,他的王大姑娘死后,他就一个人坚强地带着两个孩子,虽然有时也偷偷地抹着眼泪,但他一旦看见他的大儿子能牵着小驴饮水了,就立刻笑了起来,他只是想满怀希望地活下去,他对生命有一种珍视,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光明,而这丝光明,足以让我们拥有希望。

  这本书也教会了我们许多道理,人人都要有颗善良的心,要充满希望地面对未来。是啊!哪怕生活再苦再难,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呼兰河传》这本书值得大家去阅读。

  读《呼兰河传》有感 篇13

  童年,在我们眼中,它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所以人们常说,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在作家萧红的笔下,他的爸爸对他很冷淡而妈妈对他很凶,祖母更是对她不好,他的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是与花园祖父在一起,因为在这花园里,他很自由,想干嘛就干嘛,院子就像是他的`一样,而祖父很慈祥,永远不会不耐烦,因此在我眼里,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

  相比之下,而那团圆媳妇的命运就没有萧红那么好了,他十二岁就送到在呼兰河这座城市里名声很好的老胡家,可谁知,这才十二岁的小姑娘,刚一送过来,天天拉车,晚上还得遭受婆婆的严刑打骂,不知身上有多少伤痕,最终年纪轻轻便去世了,而原本人丁兴旺的老胡家老胡家,从此惨遭灭门。看看,萧红在那么小就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只有祖父,这不令人很痛心吗?何况在当时,这样的生活还算是快乐,再来看看团圆媳妇,这么小就嫁人,不知耽误了自己多少的学业,浪费了多少的青春,再嫁过来后,丧失了一条无辜的小生命,无不令人痛心疾首?

  我们现在的生活,十分快乐,幸福,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爸爸妈妈呵护着,老师教导着,同学帮助着,和呼兰河传里的孩子们比较,我们的生活丰富得多,可是呀,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这一美好的时光,反而,动不动开口大骂,甚至动手,他们害了你似的,我想读完这本书你应该会有所启发。

  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正拥有的东西:快乐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