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1-20 10:38:1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集合13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呼兰河传》读后感(集合13篇)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

  ——《呼兰河传》

  鲁迅先生曾有写过一个有趣的人物——阿Q,而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有二伯也是一位阿Q式的人物。他可爱,又可怜。

  有二伯是一个要面子的人,如果我有东西吃不给他,他便向你要,你若给他,他又不要,真怪异!

  有二伯有许多缺点,却有一点令人敬佩,他很忠诚。有二伯在萧红家待了几十年,除了偷点东西以外,从没有做过什么对主子不好的'事,他忠心耿耿,按有二伯的话说,就是“你二伯就是愧心事不敢做,别的都敢。”

  一个人忠诚,是立身之本,你若不忠诚,见风使舵,最终会被世人所唾骂。一个人不忠诚,就像一朵花没有花蕊;一个人不忠诚就像树没有枝干;一个人不忠诚,就像鸟没有翅膀。忠诚,是多么重要。

  吕布,三国时期的第一战将,他武功盖世,却为何被世人唾骂,因为他不忠,先后投奔丁原、董卓,被金钱所奴役,被董卓所收买,杀死了丁原。一位“三姓家奴”,不仁、不义,怎能流芳百世?只能遗臭万年。

  同是在三国,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让我们敬佩,也不求功名,只为报刘备对他的恩,他忠心不二,为了辅佐刘禅,每日呕心沥血地寻找制胜关键。

  忠诚,才是立身之本。

  在明朝末期,吴三桂镇守清军攻入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崇祯皇帝期望他能守住这一关,不能让大明帝国断送在自己手上。可是,吴三桂让他失望了,吴三桂大开城门,欢迎清军入关。

  从那一刻起,吴三桂再也不是大明王朝的功臣了,而是一个卖国贼。他不忠诚,不为国家利益着想,就这样,大明王朝从此消失了。

  忠,人之本性。而吴三桂不忠,他的所有成就将从此烟消云散。因为,只有忠诚才会有人信任,有人去关注。假若不忠诚,你不再拥有什么。

  忠诚,人之本性。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我觉得她的文笔非常大气。萧红以灰色的笔调描述了呼兰河。

  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却非常歧视她。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是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

  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我又为萧红感到惋惜,因为她31岁就死了,如果她不这么早死的话,也许还能给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平淡得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抛不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

  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虽然这么愚昧,这么这个样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这么个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我比较喜欢的书就要属《呼兰河传》了,因为她写人、物的特点描写的很棒,还表达了自己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呼兰河传》里面的人物有很多,有性格温和的'老祖父,有脾气暴躁的祖母,还有爱偷东西的有二伯……其中有一个片段讲得是:老胡家的婆婆娶来了个小团圆媳妇,娶回来后,婆婆整天打骂她,打出一身病来,吃什么药也不管用,最后跳大神的也请出来了,但还是不管用,便一命呜呼了。我觉得应该以和为贵,不能打骂人。

  这本书还表现了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和祖父、有二伯、老厨子等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祖父干什么,她也干什么。有时候祖父让她锄草,她却把谷子当成狗尾草割了,把狗尾草当成谷子留着。她也很嘴馋,有一次,一个小猪掉进井里,祖父把那小猪烧了让她吃,一只鸭子掉井里,烧好了给她吃,最后明明吃不下了,还嚷嚷着一只鸭子不够她吃,这说明她不仅平时爱玩,还很嘴馋,也说明了她童年的快乐和自由自在。

  我的童年也是美好的,有喜、怒、哀、乐……样样都有。在我的童年的记忆中,有两件事最为深刻。

  第一件事是在我6岁时,我的爸爸妈妈带我去海边游泳,因为我当时并不会游泳,所以得让爸爸扶着我下海,而妈妈呢,因为害怕,只能待在岸上。我站在水里,爸爸见我没事,就去教旁边一位小女孩游泳了。突然,一个大浪像一头狮子向我扑过来。于是我重重的摔在了水里,当时我特别惊恐,以为自己就该over了,我挣扎了几下,还喝了好几口海水。这时,爸爸来了,看见我躺在水里,赶紧给我扶了起来,我这才安然无恙,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第二件事是:在我8岁时,我对做饭有了很大的兴趣,经过爸爸妈妈的批准,才让我做一次汤,我把米淘一下,放进锅里,又添了四碗水,然后盖好锅盖开天燃气,汤滚起来了后,我又赶紧小火,过了二十分钟后,我一打开锅盖,就闻见了香喷喷的味道,盛出来后,爸爸妈妈都夸我做得好。这还是我第一次做饭呢!

  我的童年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你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灰色的笔调,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把我带入一个小城呼兰河。

  书中作者萧红给我们看小城里的人屈服于传统,迷信,愚昧,麻木,甚至于残忍。作者不留情地鞭挞他们,可是也同情他们。

  书一开始就交待了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就是戏剧大舞台,车翻了,马陷了,猪闷死了,于是人们忙着抬车抬马。有人说拆墙,有人说种树,但未有人说去填坑。也可见这些人是多么愚昧,不知变通,不知顺应社会,顺应天意,这是小城人的悲哀,也是当时社会现状。作者鞭挞他们不去改变现状,同情他们思想被限制。

  书中有一个小孩曾掉入泥坑,是学校校长儿子,人们认为是因为学堂建在龙王庙里冲撞了龙王所以降罪于人。因此甚至有人不想让自己孩子上学。可见人们过度迷信,并且在最需要接受教育开放思想的时候不重视教育,说明人们屈服于传统,愚昧无知。也写出他们思想闭塞的可怜与悲哀。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她不过是个十二岁的小女孩,本应是最活泼,天真的年纪却已为人妻,被婆婆虐待,吊起来打了三个月只为让她听话,可以说生不如死,如囚犯一般。更是生病后人们用各种偏方,各种跳大神虐待她,甚至让她在开水中洗澡,洗一次昏一次,虽看她可怜却无人愿意帮她解脱。最后痛苦凄惨地离开人世。可是婆婆只心疼她自己的钱。作者将人们迷信、愚昧、麻木、残忍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表达了对团圆媳妇的同情,批判了当时恶浊不堪的.社会风气。

  其实小城里的人生性不坏,只不过在这样社会风气下铸就了这样的他们。

  团圆媳妇,王大姑娘,冯歪嘴他们的悲剧都是封建迷信思想,麻木冷漠的社会风气造成的。呼兰河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呼兰河传》用灰色的笔调,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描绘了当时黑暗社会,用司空见惯的故事批判了封建礼教,社会风气,麻木冷漠的人性,读来让人唏嘘感叹,心情久久不能自已!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这世上有一本书。它如诗,如画,如歌。它既幽默,又讽刺。这本书叫《呼兰河传》。这世上曾有一位女作家。她孤独,敏感,矜持而又倔强,天才而又短命。她叫萧红,现代著名女作家,《呼兰河传》的作者。这个假期我有幸拜读了这本书,而这本书也使我感受颇深。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最后一部着作,也是她流传最广的一部经典之作。萧红通过自己对儿时的点滴回忆,用自己轻盈细腻笔调把我们引领进呼兰河这个落后,迷信的小村子里。书里的呼兰河到处都显得那样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灰色的人性,乌云蔽日,看不到一点阳光。人性的残忍和无情,令人发指。整本书布满了灰色的色彩,那样凄凉。那些因人们的无知,迷信所发生的悲剧,令人痛心疾首却又无可奈何。

  还记得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12岁,正是花一样的年纪,本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她,却成了一个陌生人家的童养媳,一个人孤独无助的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动不动就会遭到婆婆的一顿毒打,只要婆婆一有不顺心的'事,小团圆媳妇就遭了秧,在她婆婆的眼里,她的命竟然比不上一只鸡,一头猪,多么可悲﹗但在旧中国又有多少与小团圆媳妇一样的无辜少女?她们生活在这个封建社会的最底层,承受着非人的虐待,与其说小团圆媳妇是被吓死的,不如说事旧中国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让她匆匆离开人世。

  萧红说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有祖父,在园子里和祖父一起干活,一起玩耍,度过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她又只有祖父,母亲的冷漠,父亲的顽固,使萧红在祖父去世后,对这个家庭没有一丝留恋和感情!

  《呼兰河传》是萧红作于20世纪40年代,这本书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呼兰小镇风土人情,但它也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萧红对旧中国封建社会的否定与不满。

  “他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这是著名文学家矛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读完这本书你也会久久地沉浸在那个灰色的年代,灰色的世界和那个年代的悲哀和残酷。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6

  一座普普通通的城,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一段普普通通的故事。

  在这座再普通不过的小城里,有两条从南到北五六里长的街,再就是有些小胡同,街上为人而做的设施不多——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一两家机房、染缸房,东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设施是两座小学校,西二道街还有一个设在城隍庙里的清真学校。东二道街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在这群普普通通的人中,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别致之处,但他们都是有一个共性——他们对生活都抱着麻木不仁的态度,生老病死皆听天由命,却对于鬼神有着极大的依赖。在他们之中,又有几个再普通不过的人生。团圆媳妇的悲惨故事,冯歪嘴子的舆论人生,有二伯的“绝后”传言,这些在这座小城里都是大家习以为常却又爱作为饭后谈资的东西,是这群“混日子”的普通人里典型的例子。

  在这一段普普通通的故事中,主人公总是爱和她的祖父享受这座小城里的闲暇时光,后院总是“我”的快乐源泉。除此之外,大泥坑、豆腐店、染缸房、漏粉店也都是充满着故事,日复一日,每日似乎都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

  但是,这样普通的三者在萧红笔下,相互碰撞,又生出了令人难忘的新颖。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除了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常故事,令人难忘的还有萧红不一样的笔触——呼兰河这座普通的.小城拥有着不普通的美景。呼兰河的火烧云特别的夺目耀眼,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了。红公鸡变成金色的了,黑母鸡变得紫植色的了。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红堂堂、金洞桐、半紫半黄,半灰半白合色、蔺萄灰、大黄梨、紫茄子……真是色彩缤纷,绚烂至极。不仅那晨景图,火烧云,不仅那园子的蝴蝶,小白菜,狗尾草……使我历历在目。

  就这样,我记住了这座有着不同的人情风俗的小城——呼兰河城。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7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快乐、悲惨、幸福、痛苦……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不同的,不同的生活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本文的作者萧红,小时候的她就跟着祖父生活,祖父,慈祥、温和,给予了萧红温暖,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过着快乐的生活,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在萧红的笔下,有二伯、小团结媳妇、冯歪嘴,都是社会的底层人物,他们的生活十分悲惨。

  例如:小团圆媳妇,原本是一个天真、活泼、健康的姑娘,后来,每天被婆婆欺负,打着打着,便打出了毛病来,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不断折磨、摧残。

  有一次,天一昏,老胡家就打起鼓来了,大缸、开水、公鸡,都早已预备好了。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地来看。不知是哪儿来的偏方,病得跳神赶鬼的,不一会儿工夫,就洗起澡,小团圆媳妇洗得吱哇乱叫。大神打着鼓命令她当众脱衣裳,她本来是十二岁的小姑娘,却要如此对待她,婆婆却一点都不心疼,人事间,还有真情吗?很快她们便把小团圆媳妇抬了进去,她在大缸中,叫着,跳着,好像要逃命似的。你们对这么一个十二岁的女孩这样,在我们十二岁时,还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是一个幸福的小熊,而她却要受如此烫的水,洗澡,若是你们,你们受得了吗?每一个人都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呀!每一个人都有她活着的价值,这样虐待她真的好吗?

  这时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小团圆媳妇被一次次烫烧,最后死了,有的'人落下了心疼的泪水,有的人却觉得好戏似乎还未看够呢!

  小团圆媳妇死了……

  小团圆媳妇是封建愚昧思想与恶俗的牺牲品。小团圆媳妇的死没有人在意,而萧红却记在心底,一直记着……

  这个小故事反映了社会底层人物,在人们心中,毫无意义,毫无价值,人心都是肉长的,当时的他们难道没有一点同情吗?小团圆媳妇与那些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真悲惨是掌控在别人手中的,这真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8

  今天,我读完了女作家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民国是一个非常棒的时代:大步前进,人才济济。但是读了《呼兰河传》我才发现,民国时期的人们原来如此愚昧,不思进取。

  首先,书中用了很大笔墨来写了民国时期的人们。我总结了几个关键词:不思进取,爱占小便宜,爱管闲事。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不思进取的。每天傍晚,小城呼兰河都会有卖豆腐的人在街上叫卖。因为豆腐在当时有点贵,所以穷人吃不起。但是吃不起就更想吃,馋了很久。但是等卖豆腐的人走了后又忘记了,不想着怎么努力挣钱买豆腐。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愚昧的。在娘娘庙前有很多卖“带”的人。妇女们都争着买“带”。因为据说“带”可以“带”出一个儿子。这些妇女不想着调养身体,而是去买“带”,非常无知,迷信。而且每当有人病了,人们就请“跳大神”的。但其实“大神”也是一个普通人。为了吃鸡,大口破骂请神人家的病人,把请跳神人家的鸡拿回家吃。这些人是多么无知啊。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爱占便宜的。冬天路很滑,一个卖馒头的老人打翻了几个馒头,人也摔在地上。有路人在他还没站起来之前就把馒头吃了。

  那时的呼兰河人是爱管闲事的。一个普通下等人冯歪嘴子,他每天在磨坊里打梆子、磨面。在他的妻子王大姑娘生下第二个孩子去世后,很多人开始传言小孩会夭折,他会上吊,自刎~~~~~~~

  《呼兰河传》写出了民国时代人们的无知、麻木,但这就是那个时代真正的'模样。

  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有一个人给了幼年的萧红很大的欢乐,这个人就是祖父。祖父给了“我”很多欢乐:在后园里我和祖父捣乱;我把小白菜种子踢飞、铲地留下一片狗尾草、浇菜时往天空泼水、和祖父学诗把玫瑰花插在祖父帽子上~~~~~~这些事情成了“我”童年最重要的暖色与爱。

  《呼兰河传》揭示了当年真正的呼兰河,一个让作者爱的深沉、爱的热烈的呼兰河;一个让作者恨的无奈的呼兰河。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9

  普普通通的小城,却承载了作者数不尽的回忆,平淡朴实的语言,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那份美好与淡淡的悲伤。

  原本我对《呼兰河传》的内容并不感兴趣,甚至在观看时,日常无趣的剧情让我有昏昏欲睡的感觉。但随着越来越深入地阅读,书中所描写的奇妙的世界让我深陷其中,反复品味。本书共分为七章节,每个章节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个整体,而我要重点描述的便是第五章。

  第五章讲述了小团圆媳妇被众人的封建思想所毒害,最后被折磨致死的故事。这个短短的故事,却让我看完后,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为当时愚昧无知的社会感到悲哀。小团圆媳妇仅仅只有十二岁,却因自己对遭到婆家的毒打反抗,被认为是“鬼上身”。为了驱鬼,她的婆家用尽各种方法:跳大神、抽帖子,用热水烫等等,无所不用,但这些做法却大大加速了她的死亡。原本我想要谴责小团圆媳妇婆家的种种行为,可仔细一想,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给新媳妇下马威是寻常事,是为了教出好媳妇。后来,她的婆家也是花了重金去帮小团圆媳妇驱鬼。虽说这些人的'本意都是好的,但又有谁来为小团圆媳妇的性命负责呢?她还只是个孩子,拥有着大好的未来啊!

  小团圆媳妇无疑是当时社会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妇女的一个缩影。即使其中的少部分人不甘命运,奋力与众人对抗也只是徒劳,她们成为了社会的异类,最终落得不幸的下场。更多的人还是被迫选择了顺从。那些封建迷信的思想,以帮助人的名义,最后却让多少无辜的生命受到伤害。这是时代的悲哀。所幸,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的人站了起来,呐喊出他们不同的声音。

  现在,人们的思想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顽固迂腐,但曾经的血淋淋的悲剧,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0

  寒假里,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呼兰河传》讲述了萧红在呼兰河边上的一个偏远小镇里度过的童年。那里的条件并不发达,存在着许多有趣但迷信的活动:人生病了,不去医院,却到山上去请大神;女人们为了今早给孩子办婚事,竟“指腹为婚”!因此,不少女人嫁过去后,不是被婆婆欺负,就是自杀了。我真为他们而难过!地方偏远,吃不到新鲜的食品,人生病了得不到及时的救治。那里的人,善良而愚昧;可恶又无辜。读完以后,心中里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慢慢尝。心里很不是滋味。

  其中为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胡家”。

  他们家是个外来户,也是个大户,可并不知道当地的风俗,所以他们家连连闹事。于是,各种偏方可就来了:跳大神,抽帖……

  他们订了一个媳妇。我的天!她叫“团圆媳妇”。这我的天!人也是能订的吗?个媳妇才12岁呀!事就出在“团圆媳妇”身上,为了给她治病,老胡家花了不少钱。那婆婆也够狠!团圆媳妇生病前,每当她不高兴了,出事了,都要打团圆媳妇,好像一切都是她惹的。甚至去拿火钳烙团圆媳妇,常搞得半夜尖叫声连连。我看了以后,真想骂那婆婆几句。她也是个财迷。后来,团圆媳妇病死了,那婆婆也哭。但不是哭团圆媳妇,而是哭花在团圆媳妇身上那五千多吊钱!“为了治病,五千多吊钱又怎样呢?更何况是你把这个媳妇弄病的',你还有脸哭?你也不反思一下,你是怎么对待团圆媳妇的!”我读完以后,气愤地想。但读完全书以后,我又不禁感叹:

  知足!知足呀!

  疫情当前,我们都被封在家里,但我们却总是抱怨这不好那不好,但想一下呼兰河的人们,他们连新鲜的东西都吃不到!而我们呢?果冻、饼干、糖……堆满屋子。生了病,也可以及时去医院。比偏远的呼兰河,要好太多了!

  知足者常乐!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1

  童年,在我们的眼中,是天真、快乐、幸福、自由的代名词。大人们回顾童年时,总是会发出无限的感慨:“童年的时光真令人难忘啊!”我想,作者萧红也是怎么想的吧!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的童年十分有趣。有一次,她把玫瑰花插在了祖父的草帽上,祖父却以为玫瑰花香太浓了,把全家人都逗笑了。这样有趣的故事不止这些,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一次—— 赶庙会。每当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总会回想起我逛商场时的一段小插曲。

  那是我小的时候,妈妈带我去逛一家大型超市。妈妈叮嘱我要一直牵着她的手,不能松开,要不就见不到她了。我一开始很听话,妈妈也紧紧拉住我的手。可是妈妈一见到了漂亮衣服,就松开了我的手。我也忘记了妈妈的话,东跑跑西逛逛的,像个挣开了铁链的'小疯狗。等我玩够了,玩累了,我才发觉事情不对劲。妈妈呢?对呀,妈妈呢?我只觉得心里一阵恐慌,想按原路返回去找妈妈。由于刚才玩得高兴,哪还记得路啊!于是我在路上见谁都叫妈妈,确认不是后我又马上跑开。最后没办法了,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哇哇大哭起来。

  突然,一个极似妈妈的身影走过,我没多想,一下子冲了上去,抱住了她,嘴里大喊:“妈妈!妈妈!”那个被我误认为“妈妈”的人急忙挣脱开,我这才看清楚那不是我妈妈。就在这时,妈妈却从商场另一头跑过来,一把抱住我,对我唠唠叨叨:“傻孩子,没事往哪钻!”还对那个人不住地道歉:“对不起,对不起,孩子认错人啦。”妈妈带着我像逃离灾区一样跑出了商场。回家后,妈妈把我训了一顿,并让我牢记了一句话:“逛商场时绝不松开妈妈的手。”

  当时走丢的时候真是“心惊胆战”,但现在想起来又觉得童年的天真是那样的有趣。就像萧红写《呼兰河传》的心情一样吧!短暂又美好的时光总会悄悄地溜走,所以就让我们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来好好珍惜这短暂的童年时光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2

  萧红,是民国时期一位有学问的女子,也是一位作家。一生坎坷使她饱经风霜,在社会的旧风,人们的愚昧中,她写下了一部《呼兰河传》。

  “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萧红在一个章节里这么说,她告诉我们,她童年的快乐时光多半是在祖父的园子里与祖父共同度过的。记得以前在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老师曾跟我们讲过,在旧社会中,许多人都是“重男轻女”的,萧红的父母也是这样,她的祖母信一种教,自然也不喜欢萧红,所以,唯一幸运的是祖父很疼她,是她最亲的人。她写自己在祖父的园子里摘花、拔草、种小白菜,又写自己把韭菜当做野草拔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的“傻事”。“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都是自由的。”这是萧红描写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一句话。这让人既是羡慕,又对这个小姑娘产生怜悯之情,一个缺少父爱和母爱的孩子,只能从她的`祖父那里获得童年应有的一份快乐?

  萧红总是保持着乐观,她对这旧社会里的酸甜苦辣都存在自己的观点。呼兰河干旱时,整个河道里都是烂泥,不时会有一些牲畜陷在里面,鸡、鸭、猪还有马,如果这只牲畜还有一口气,人们就奋力把它救上来,如果沉下去溺死了,它的主人就到市场上把它给便宜卖了,这样一来,许多穷人也吃上了肉,也有人依葫芦画瓢,把家里的瘟猪拿去卖,有人怀疑,卖主就说是呼兰河上淹死的,然后这人就将信将疑地买走了,反正到最后也没有吃死一个人。

  还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是小团圆媳妇的惨死。那时候的人很迷信,谁病了就花钱请一两个“巫师”回来大唱一通,然后开几个纯属“胡闹”的药方。小团圆媳妇就是被愚昧的家人不停地扔进开水里烫晕,然后用冷水泼醒,最后用厚棉被裹出一身汗来,给折磨死的。萧红亲眼目睹了这件事,想起才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心里很是不舍。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我想,像萧红这样的童年,是正常人无法体会得到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3

  《呼兰河传》是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山水画和一串悲伤的歌谣。灰色的基调,平静的叙述和暗淡的画面.带我去了呼兰河——号的一个小镇。

  作者萧红向我们展示了小城市的人们屈服于传统、迷信、无知、麻木甚至残忍。作者无情地鞭打他们,但也同情他们。

  书的开头解释道,东二道街的大泥坑是戏剧的舞台。汽车翻倒了,马卡住了,猪窒息了。所以人们忙着抬车和马。有人说要拆墙,有人说要种树,但没人说要填坑。也可以看出这些人是多么无知和固执。他们不知道如何顺应社会和命运。这是小城镇人民的悲哀和当时的社会现状。作者抨击他们没有改变现状,同情他们有限的思想。

  书中有一个孩子曾经掉进泥坑,是学校校长的儿子。人们认为是因为学校建在龙王庙里,与龙王相撞,才惩罚了人们。所以即使有些人也不希望他们的孩子去上学。可以看出,当人们最需要接受教育、最需要敞开心扉的时候,却过分迷信、不重视教育,这说明人们屈从于传统,愚昧无知。他们也写下了他们可怜和悲伤的想法。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胡夫家族的重聚媳妇。她只是一个12岁的女孩,应该是最活泼的,但在一个无辜的年龄,她已经是一个妻子,被婆婆虐待,挂了三个月,只是为了让她服从。可以说,生不如死,就像一个囚犯。甚至在她生病后,人们用各种民间疗法和伟大的神来虐待她,甚至让她在沸水中洗澡和晕倒一次。尽管她很穷,但没有人愿意帮助她。最后,他悲惨地死去了。但是她的婆婆只爱她自己的钱。作者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人们的迷信、无知、麻木和残忍。他还对媳妇团聚表示同情,并批评当时的社会风气极其恶劣。

  事实上,小城市的生活并不糟糕,但它们只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创造出来的。

  团圆媳妇、王小姐、冯伟最的悲剧都是封建迷信和冷漠造成的。呼兰河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呼兰河传》以灰色的基调、平静的叙述和暗淡的画面描绘了当时的黑暗社会。它以通俗的故事来批判封建伦理、社会风气、麻木不仁的人性。它让人一口气又一口气,这种情绪久久不能抑制。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呼兰河传好词好句,描写呼兰河传好词好句05-05

呼兰河传好句好段05-05

呼兰河传的心得体会12-01

呼兰河传好词好句摘抄赏析02-26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03-10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10-20

呼兰呼兰河传读后感01-25

呼兰呼兰河传读后感3篇02-09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15篇04-18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15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