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逻辑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1-26 07:00:5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失败的逻辑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

  《失败的逻辑》作者迪特里希。德尔纳,认知行为领域的一位权威,1986年度德国最高科学奖莱布尼兹奖获得者。已出版《问题解决中的认知结构》等专著。

  在电力行业中,对风险点、危险源都有着明确的预控措施。工程开工前都会提前做好安全措施,工程结束时都要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那为什么还会出现人身、电网或设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又为什么会发生。

  书中通过一款游戏的数据,来解释了原因。

  失败的第一个原因是:人类思维过程缓慢,特别是对于未知现实所需要的思维活动太慢,不能同时处理许多不同信息。

  我认同这个原因,但我解释的角度与书中不同。从《心理学与生活》中得知,人类有常见的三种判断模式:

  一、可用性启发法。(让判断基于记忆中易于使用的信息。在两种场合下会出现麻烦:①记忆过程产生了一种带有偏向的信息样本②储存的记忆中的信息不精确。)

  二、代表性启发。(法如果一个东西具有一个范畴成员的典型特点,那么,他事实上是那个范畴的成员。)

  三、锚定法。(从一个起始值开始做不充分的调整――或者向上,或者向下,人们的判断过分稳固地"锚定"在最初的猜测上。)

  前两种思维定势特征,有时候会成为错误来源而浑然不知。不考虑副作用、长期影响的规划、环境因素等。

  例如《东京本屋》中,作为一名选书师,在一家动漫公司如何布置图书。按照日常思维肯定是摆放与动漫相关的书籍,比如:最热门的动漫排名,动漫发展史,绘画技巧,摄影技巧等。而事实是,选书师,通过与公司内部员工的沟通,了解到的讯息与这种判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员工常时间的坐在座位上办公,产生许多职业病。员工更需要如何维护保护颈椎、腰椎等的书。员工有时会加班,需要周围的饮食介绍,以便于能找到美食极点五脏六腑的书。第三才是与动漫相关的专业书。

  第二个原因,来自认知过程领域之外。也就是心理学上的"可控制感",自我保护的成就感。

  我感觉可以用如下方法解释。

  而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面对事物的认知,短时间内做出的判断大部分都采用的是锚定法。这是人类进化,节省脑部消耗,所采取的保护措施。而这种判断模式往往不准确。

  第三个原因,人类记忆可能有一个很大的容量,但是它的"流入容量"较小。吸收新材料的速度慢。

  这个就是脑开发的事,就不在做讨论。

  第四个原因,我们不考虑不存在的问题,我们是当前的俘虏。

  一样参考代表性启发判断,人类判断时,会把某个事物归于某一类,借鉴以往的处理经验进行判断,而现实是会有五花八门的背景或条件,所以你又错了。

  到这,书中已经把原因分析完了,但我认为,在思考日常问题有个因素永远不可少,那就是人性。书中有提及但没有展开分析。

  举例来说吧,还是《日本本屋》中,选书师选书。在医院你摆放什么书?其中要摆放,美丽的旅游摄影集,让人心胸开阔,心情放松。理由是,病者家属,照顾病人已经很累了,再看耗费心力的文字书,明显不合时宜。

  那德尔纳又提出了那些解决办法,可惜的是只是寥寥数语,一带而过。

一、必须把目标讲清楚,都知道应该如此,却很少能够做到。

  理由前面有讲,订立合理的目标本身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考虑到目标中各个因素间的影响关系。

  二、不能一次实现所有目标,不同的目标可能彼此相互矛盾,要采取折中方案。

  三、必须设定工作的优先级,但有时候需要改变优先顺序。

  四、当对待一个已知结构时,应该形成系统的模型,必须预测副作用和长远影响。

  五、收集信息不过分详细,也不草草了事。学到何时继续收集信息而何时停止。

  而我还想说的是,不要排斥你不感兴趣的课题或书目,只有不断的增长见识,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不断的构架正确的思维模式,不断的奔赴现场调查实际情况,你才会在你思考问题的时候,不会管中窥豹,人云亦云,夜郎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