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尘的旅行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1-26 07:35:2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灰尘的旅行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灰尘的旅行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灰尘的旅行读后感

灰尘的旅行读后感1

  《灰尘的旅行》是我最喜欢看书之它的作者是高士其:高士其1905-1988,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高诗人、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祖籍福建福州,1918年考入清华大学,1925年毕业,并考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1928年在实验时受甲型脑炎病毒感染,留下后遗症,1939年病情加重导致全身瘫痪。

  《灰尘的旅行》主要讲的是灰尘是地球上有不疲倦的旅行者,它随着空气的动荡而漂流。周围的空气从室内到室外,从城市到郊野,从平地到高山,从沙漠到海洋,几乎处处都有它的行踪,真正没有灰尘的空间,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制造出来。灰尘不但把空气弄脏,还会弄脏我们的房屋,墙壁,家具,衣服,以及手上和脸上的皮肤。他们落到车床内部会使机器的光滑部分磨坏;它们停留在气缸里面,会使內燃机的活塞受到阻碍;还会破坏工业产品,把工业产品变成废物。这些还是小事,灰尘里还夹杂着病菌和病毒,是健康的最危险的敌人,因此,灰尘必须受人类的.监督,不能让他们乱飞乱窜。

  这本科普书很好看,也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你们喜欢也可以去看看。

  书是传育知识老师,书是指引方向的指挥官,书是人类向成功道路出发的密藉!——《灰尘的旅行》

灰尘的旅行读后感2

  在这几个星期,我阅读了《灰尘的旅行》这本书。这本书非常好看,我爱不释手。

  这本书的作者是高士其,中国著名科普作家。生于福建省福州市,20岁从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毕业,先后就读于美国威斯康幸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不幸的是,在一次实验中他感染了甲型脑炎病毒,逐渐全身瘫痪。此后数十年间,尽管他“被损害人类健康的魔鬼囚禁在椅子上“,但依然向人们奉献了数百万字精美的.科普文艺作品。

  他的代表作《菌儿自传》以及脍炙人口的《人生七期》、《人身三流》、《细胞的不死精神》、《病的面面观》、《霍乱先生访问记》、《伤寒先生的傀儡戏》、《寄给肺结核病贫苦大众的一封信》、《听打花鼓的姑娘谈蚊子》、《鼠疫来了》、《床上的土劣》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并很快被一些出版社集结为《我们的抗敌英雄》、《细菌与人》、《抗战与防疫》等科学小品集

  这本书主要讲了,菌儿怎样生存、吃什么、细菌的衣食住行……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细胞的不死精神》,这个篇章主要讲了,细胞是怎样永生的,并且写了科学家怎么实验的。这篇文章,让我觉得,中华民族就跟细胞一样,固有不死精神和潜伏的斗生力量!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很多知识呢!

灰尘的旅行读后感3

  书的作者是高士其,福建福州人,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美国应在科学实验中感染细菌,导致身体残疾。半个世纪中,他在轮椅和病床上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故事和多种形式的科普文章,是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尊基人!

  我先来给大家做个介绍,菌儿原本叫微子,可惜中国的古人已经用过了这个名字,而且“子”字有点大人大气,不如“儿”字谦虚。自古中国的皇帝都称为天子,有些名人又称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子”字未免太名贵,不如“儿”字来的小巧而逼真。细菌是那么幼小,人家有一粒细胞出生能积成几千,几万,几万万。细胞能变成一根青草,一把白菜,一株挂满绿叶的大树,或者变成一条蚯蚓,一只蜜蜂,一只大狗,一头大牛人,至于大象大金,看得见摸得着。而细菌,也是一粒细胞出生,既然分的格外快,格外多,但只恨他们不争气,不团结,所以变来变去总是那般一盘散沙似的,孤单单的',一颗一颗,又短又细又寒酸。因此,细菌之所以叫菌儿,是因为它们小。读到这里:我感受到,细菌是真的太小了,可能比我现在学过最小的计数单位--纳米还小呢!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世间藏有许多奥妙,等待我们去发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