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母亲》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2-21 18:26: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通用】《发现母亲》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发现母亲》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用】《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1

  首先,衷心感谢学校领导能给我们教师一本价值不菲的《发现母亲》这本书!《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读它,让人荡气肠;读后,使人感慨万千。

  《发现母亲》这是当代中国最具有影响的原创著作之一!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王东华把一个中国教育上的重大课题摆在了国人面前;如果说人类史上确曾有过改变其进程的著作,那么,这本书极可能是人类及中国未来世纪妇女儿童发展的一本好策划书!《发现母亲》如果仅仅在中国轰动,那就意味着失败;《发现母亲》也许会成为中国每个家庭的必备之书。

  现代社会,有太多的年轻人一生下孩子就把他们抱给婆婆或自己的妈妈,从此轻松自在的做起母亲,这种摒弃母职的做法是很危险的。有哪位女性能比她的工作更忙,以至于不能照顾孩子?如果因为工作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是最错误的选择,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毁掉的一生却是永远没有人能弥补的,对于母亲,工作孩子应该兼顾,如果不行,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孩子。既然生下孩子就要为孩子负责,也是为国家负责,把一个合格的人送进社会是比自己工作更重要的事。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也许对我们很有启发:“行业、专业、工作,有数十种,上百种,许许多多:有的是修铁路、有的是盖房子、有的是种庄稼、给病人治病、缝衣服等,但是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最复杂和最高尚的工作,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而同时在每个家庭中又各自是独特的、不会重样的工作,那就是对人的养育和造就。”

  书中的案例浩如烟海,俯拾皆是;书中的观点新颖、独到、实际、震撼人心。为了加深大家对这本天书的印象,我特意从自序《愿天下人共读之》中挑出一段,读来给你们听:

  “遗憾的是,我们过去的教育学,都是‘教’的教育学而不是做的教育学,殊不知‘做’比‘教’还要根本。因此父母不仅要懂得如何‘教人’,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自己正确的‘做人’比正确的‘教子’更为重要!而正确的‘做人’决不是结婚生子之后的事情,同样是他们从小就要学习的事,这是改‘天下父母’为‘天下人’的第三层意思,也就是说‘做父母’同‘自己的做人’是紧密相连的,‘做父母’不过是面对孩子这面镜子对自己‘做人’的一次再检验再校对再完善与再提高。因此绝不应该在做了父母之后才开始修正自己,更不应该在做了父母之后还依然故我不做努力,而应该在做父母之前就已成为‘最好的我’了,这样父母的‘教子’同自己的‘做人’便联系在一起了。”

  需要提一点的是,我们很多人,看了“做父母之前就已成为‘最好的我了’”这话后或许会感到遗憾,因为自己已经是父母了,因为在做父母之前没有接受到一个全面的“做人”的教育,因为自己还有这样那样的缺失,自己不完全。那并不要紧,从现在开始,亡羊补牢,还是来得及的。只要有一颗真爱孩子的心,只要你努力去做,仍然会成为最好、最尽责的父母亲,仍然会教育出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来。

  愿天下的母亲都能记住这句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愿天下的孩子都能记住这句话“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比教皇更伟大,比圣徒更无私”!在教育好自己孩子的同时不要忘了孝敬自己的父母。

《发现母亲》读后感2

  前段时间,读高万祥老师的教育随笔《我的教育苦旅》,得知这本书《发现母亲》;我看了高万祥老师推荐后,那时恨不得马上去图书馆借来。

  当我在图书馆,静静的阅读,我的心灵被震撼,被作者那种有先见之明所折服。刚开始我和其他同学一样以为这是一本教人如何做母亲的书,我身边的许多同学见我看这么厚一本书(差不多600页)很惊讶。这么早就开始关注母亲的事:如何做母亲,如何教育小孩。

  可是当我看完整本书,我发现其实我们当初的想法都错了,作者在全书中几乎没有论述过如何作何做母亲,告诉你做母亲的细节,而是提倡一种理念:让我们关注母亲,关注母亲教育,母亲教育的重要性,及我们国家母亲教育的落后,我们如何转变这种观念等等。

  作者在书中说,我们国家的许多职业都要经过学习、培训,要考试:会计专业、计算机、电工、钳工等等,特别是现在提倡专业化的时代,各行各业都要经过专业人员经过大学期间认真学习。而我们母亲呢,很多人都是凭经验,没有学习过,接受系统的母亲教育。很多人都是“无证上岗”。做了母亲之后都不知道如何做母亲,即使是我们许多做老师的,都如此。都停留在感性阶段,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栽花的人需要懂得的栽花方法,花才能养好;养蜜蜂的人先要懂养蜜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好……养蚕,养猪,养羊都如此,而我们养、教育孩子的母亲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对教养孩子的方法,事先没有准备,事后又很少人去研究……真是个奇怪的事”。

  在这我想起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说过“我们国家的师范教育也一样的`很不着边际,它只教人如何做人家的儿女的老师,没人教如何母亲,做自己儿女的老师”。我还想补充作者在书中的一句话,让我刻骨铭心那就是:“我们的师范学生总是被谆谆告之要献身教育培养人类,可是却没有个人教授他们:教育学生应该先教育自己的孩子开始”当我读到两句话,我觉得他们说的偏激,当静心想时,的确如此,不但这样,即使我们现在的师范教育也是很多不合理的,很落后;我们在大学里要学习许多课程:有专业课;有公共课:马哲等等;和公共师范生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评价学,现代教育技术等,还有大学英语或者还有其它。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师范生教育的课程有多少,占我们的大学四年学习课程比例有多大?当我静心想时,发现二十分之一的比例都没有。

  我们师范生在将来是教书育人的教师。教书就是教我们的专业知识或者还有其它,育人要我们懂地教育学生,在专业知识对于我们来说在大学的课程里还算挺多的,但是在教育类课程少的得可怜;而我们做老师的不但要教好我们将来的专业课,还有懂得育人,育人需要我们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等。也许有人说,这些我们不是学过吗?是的,我们学习过,但是我想对于我来说,我都很客气还给老师了,其他同学我不知道如何?你们还精通吗?这段时间我在看《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现代心童心理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深感到我们师范教育专业设置的不合理性、不科学,在这我也许是真的无病呻吟了,但我想引用前段时间看的特级教师吴非的教育随笔《前方是什么》的一句话“是杞人忧天?是无事生非?是大惊小怪?事关教育,当然是大事”(书中192页)。

  将来,我想做个好老师,有思想的老师:我必须要不断读书和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发现母亲》读后感3

  暑假培训有幸聆听王东华所长的讲座,讲座期间王所长的很多言论不无犀利,甚至有些观点非常尖锐,在聆听的过程中也不断引起我新的思考,怀着相信且怀疑的态度,我捧起了《发现母亲》,读完才豁然开朗,原来王所长的言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研究基础上,不是空穴来风,而这本书很好的解释了我的困惑。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发现母亲》厚厚的上下二册,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句话,我的心感动了一下,我们总是喊着男女平等,女性越来越多的渴望在工作上和男性一样可以独当一面,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也常常对我有着致命的诱惑。我常常感叹一个女性想要在社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需要家庭的支持和理解,而往往社会对于拼搏的男性更加宽容,认为男性应该理所当然的去发展自己事业。可是如果一个家庭都去这样做了,那么孩子的教育问题交给谁呢?社会吗?如果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都不能成为社会的好榜样,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让家长相信这样的老师可以教育出优秀的学生呢?

  我很庆幸在我还没有孩子的时候已经提前看了这本书,如果我的孩子已经过了三岁甚至更年长了,那该是多么惋惜的事,即使我想教育也已经为时已晚,在我们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时,殊不知很多父母已经在进行胎教了,其中王所长说的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常常忽略处于腹中的婴儿,没有关注到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鲜活的生命,在散步的时候,他们已经可以去感知这个世界了。

  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书中例举了大量人物的事例,很多高管在前几十年任劳任怨,矜矜业业,却不注重去教育孩子,这些成功的人中我们很少看到被教育出来有作为的子女,相反,败家子层出不穷。秦始皇、刘邦何等智慧,而他们的后代却再难优秀,即使如此,他们仍然要去帮衬这样的子女,而司马光后世给他的评价却是:可为人师表者,司马父子也。可见教育子女也是帮助自己。

  最近读了《白鹿原》,再联想子女教育问题,白家和鹿家秉承的家风不同,对子女的教育也遵循不同的方法,白嘉轩一世耿直,他就是这个原,他教育出来的子女为人处世也遵循同样的`原则,每个父母的子女非常有限,父母可以很容易发现子女的缺点加以改正,而学校的孩子成千上万,等老师发现问题,再要求孩子改正,就会事倍功半了。

  王所长在书中还有一言论,是作为生物专业的我不曾思考过的:骡子是怎么来的。我一直只知道是马和驴杂交后的产物,王所长细心讲解了在自然界马和马交p的概率最高,其次是马和驴,再次之是驴和驴。而骡子是母马和公驴的产物,这样才能保持各自的优良性状,这对于我简直是一种巨大的冲击,母亲在动物界的影响尚且如此之深,在人类社会中,妈妈在照顾教育孩子的时候,更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

  书中很多涉及了一个全社会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总是在强调母亲教育的重要性,母亲的素质决定民族的未来和命运,每一个母亲又何尝不想做个好母亲,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生活的重担往往逼迫母亲不得不疲于应付工作、社交等等,只有全社会都认同母亲教育的价值和深远影响,给母亲更好的福利待遇,母亲的工作应该是带薪的工作。一个女性把孩子培养成才,其意义远远超过到工厂拎几个螺丝。

《发现母亲》读后感4

  最近电影《你好,李焕英》家喻户晓,讲述了女主贾晓玲(贾玲饰演)在经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之后,意外穿越时空回到1981年,见到年轻的父母,从而展开一段笑中带泪的亲情故事。由此让我联想到刚刚看过一本书《发现母亲》,这本书适合每一个人来读,准父母、未来的父母,曾经的父母等等。书中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命运”,由此可见母亲是多么的伟大,母爱是多么的神圣。

  夸美纽斯说:孩子从出生到六岁都应该由母亲来教育。儿童出生后头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甚至决定了他的一切。俗话说:多一个教师,就少一个警察;多一所学校,就少一座监狱;多一个合格的母亲,就少一个社会的败类。可见,母亲对于孩子来说的确太重要了,母亲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的确太重要了!

  首先我们先谈一下母亲教育。伟大的母亲不仅要懂得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教育,而且还要懂得如何与学校教育进行教育上的协调。因此,对于更多的母亲来说,当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早期智力教育之后,就需要把孩子送进学校了,这并不意味着母亲智力教育方面的结束,相反却是一个新的知识教育时期的开始,在这个时期,母亲虽然不需要亲自授课、讲解,但是她却要为尚不懂得事理的孩子进行指导和协调,既是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协调。比如孩子在校学习是多科并进的,由于对学科的兴趣不同,常常出现偏科、废科现象,这种学习上的不全面发展,学校老师只能在学习目的、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但却不能完全控制学生对每一学科使用的时间比例,这就需要母亲在家庭自学时间上给予协调,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重视教育的母亲不应该轻视学校,而应该将它看成自己的助手,既是要母亲成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协调者。同时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家庭教育做保证,学校教育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家庭不应是学校的简单复制品,这时真正的家庭配合应该是,冷静地帮助孩子分析自己的错误,启发孩子理解老师的心情。孩子是活的,教育也应该是活的`,它应该同孩子一道成长。孩子成长的风筝线应该牢牢地捏在母亲的手里。

  再者母亲的伟大之处时刻出现在我们身边,是很容易感觉到的,但是我们并不是每一次都会好好珍惜。我们好像总是很忙,忙着工作,忙着梦想,忙着交友,忙着各种事,却唯独没有忙着关心父母。我们总想再等一等,等到自己功成名就、等到自己实现梦想、等到自己有足够时间。但却从未想过,自己在奋力奔跑时,父母也在慢慢老去。父母总会说:你们好好工作,不用管我,我们很好。但是我们却忽略了,这个时候父母很需要我们的陪伴。然而无论什么时候母爱总是那么无私而且单纯,就像李焕英那句催泪的台词:“我希望我的女儿健健康康快乐的成长!”我想,所有的贾晓玲们终该明白:母亲的幸福很简单,没有太多的物质向往,更多的是一种美好祝愿。只要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她就很幸福。哪怕她的孩子,只是一只平凡的丑小鸭。这就是母爱,无私无求,博大深沉的爱。

  诗经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漫漫人生,如果说人是飘在天空中的一只风筝,那父母就是那根线;如果说人是浮在生命之海上的一叶扁舟,那父母就是那舵与桨。父母是我们人生的出发点,陪伴出生到成长,因此我们要时刻珍惜还来得及的时光,感恩父母,珍惜母爱!

《发现母亲》读后感5

  上学期,学校给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购买了一本教育书籍,书名就叫《发现母亲》。我在寒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一口气看完了这本由王东华教授所着的书,合上〈发现母亲〉这本书之后,我对母亲这一伟大形象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

  最早接触王东华的《发现母亲》是看到《中国教育报》上的推介,一下子就被书中的观点强烈的吸引住了,于是就把这本书的名字记录在我的本子上。后来听刘莹老师说他手中有这本书,就在春节前借来拜读,读后只能用震撼来形容我的对教育的无知。

  这本书用发现二字表达了他对教育的问题思考,后来我也发现很多教育专家用词频率最高的就是“发现”,周六我去47中参加新课改讲座,台上作的是潍坊广文中学的校长赵桂霞,上午三个小时的报告最少使用“发现”20次,其中有很多的题目是:发现课程;一张照片的发现;桌子被砸发现离校课程等。发现是对每一个教育行为的反思,发现是教育智慧的闪现、发现是对教育深层次的理解。书中这样说:在现代社会,什么都强调学习和考核,没有人敢不经过充分的练习就走上舞台去演奏钢琴,没有谁敢不经过考核就把汽车发动后开到市区,但是人类何曾出现过为了哺育孩子而去精心设置的育儿学校呢?我们社会对那些从事儿童工作的各种人员,如教师、医生、幼儿园的营养师等都要进行专心而严格的训练,可是对在孩子生活及成长中担负重要培养任务的人——母亲,却视而不见的没有给予任何专门的训练乃至最低程度上的提醒。而我们的老师们呢,很多干了一辈子的老教师,荣获过无数的荣誉和证书,但是从来没有这种发现,准确的说他是个教知识的优秀老师,而非真正

  的优秀教书,因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简单的说是学习不足,如果说我们老师们经过专心而严格的训练的话,那也是在上大学时期,而工作之后所从事的都是教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而非真正的教育研究。这让我想起了书中导论中美国著名母亲斯特娜夫人的一段话: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过去,中国人认为妇女不应受教育,因此,中国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决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更何况我们老师呢。

  原来我一直认为,女人刚生完孩子后是由于缺少一种元素而出现不同层次的抑郁,这种抑郁期到三岁基本消失,抑郁期的时候常常与丈夫、婆婆发生一辈子激烈的碰撞,这也是中国婆媳关系不和协的根源,看完这本书才让我知道这不是主要的.原因。书中说:“由于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因此人出生后的这三年极为重要。尽管人的生物体脱离了母亲,但是它实际上同母体仍然没有分开,仍然有一个未分化期。母亲和婴儿仍是一体的,仿佛是一对连体婴儿那样”。连体婴儿说明什么?说明他们都是孩子,孩子都不懂事,不高兴就哭、发脾气,一会儿就会呵呵地笑。这样的结果给丈夫一种感觉不像原来的爱人了,给婆子的感觉是这个媳妇这么不通情达理,可是对于孩子来说有这么懂他、爱他、理解他的伙伴,真是棒级。这个时候的孩子与母亲是一种感通状态,他们彼此心心相映,心照不宣。这就是很多孩子为什么总是听妈妈的话而不听其他任何的话,而上学

  以后,很孩子把老师当成了他的妈妈。这个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老师要想教育好孩子,包括提高学习成绩,就必须走进孩子的世界,跟他建立感通关系,孩子自然就会进入“亲其师,信其道”的轨道上。

【《发现母亲》读后感】相关文章:

《发现母亲》读后感03-05

发现母亲读后感04-02

发现母亲读后感06-19

王东华发现母亲读后感06-19

发现的名词06-28

发现 英语06-19

发现孩子读后感04-28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02-08

《发现孩子》读后感05-11

找到发现的英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