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2-25 14:06:4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品】孟子读后感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孟子读后感15篇

孟子读后感1

  上个学期读了《大学》和《中庸》,与这两者相比,《孟子》不似《大学》,全篇一贯而下,行文流畅严谨,不似《中庸》,晦涩难懂,它是先从众人熟知的一般事物说起,慢慢引入大道理,令人没有辩驳的余地,不知不觉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读《孟子》,自己的思维也仿佛进入其中,坐在孟子的对面,接受那一句句深入灵魂的诘问,灵魂在这过程中不断地梳洗、剔除、凝练、升华......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反省自身行为的同时,总不自觉得联想到我和班里孩子的相处,在心底对自己进行审判。比如《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三节》:“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就是说“仗恃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不能让人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本身实力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试想,当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以暴力的沟通方式迫使学生纠正错误,合适吗?“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力服人,似乎取得了快速的`显而易见的效果,于是自己满意了,觉已经纠正了他们的错误,达到了育人的效果,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被教训的人是自己,何如?“非心服也”,不过是因为他们惧怕你的威势,不得不暂时改变而已,于长久何益?

  师者,人之模范也。要想真正让孩子对你“中心悦而诚服”,自身必得是那个典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带芬芳,人必心悦之。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只要自身端正了,连天下的人都会归服。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有资格指摘孩子的错误,时常反省,方能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视角上,真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蹲下身子听听孩子的心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子路和禹,都是先贤圣人,他们的贤德在于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听到善言,就拜谢。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多沟通,多调研,对自己的错误不回避,对善处,不骄傲,还愁走不进孩子心中吗?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词,多么深重,乍担此重任,必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辜负孩子,不辜负家长才好。

孟子读后感2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学说的最重要的资料。说《孟子》枯燥无味的那也有几分道理,谁能每天捧着满是文言文的书摇头晃脑着看:“有趣”但如真有心细细的.品,也定能从中寻得几分趣味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这难以参透的道理,却被“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句话说了个大概。

  这便是《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明白接受。孟子在讲述他心中的教育之道时,便将这由事说理的本事发挥的淋漓尽致。《孟子·告子下》中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教亦多术”反映孟子主张教育,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注重差异,因材施教,“不屑于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不屑于教,亦是教之。“不屑之教”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也,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也就是说。不屑于教诲只是不循规蹈矩,不一味的从正面讲道理,而是故意冷落,疏远被教育对象,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促使他改变自己,从而达到教育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当正面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不失为一剂“良方”

  《孟子》一书中还写道:君子有三大快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其中一条。他认为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英才,是教育者的育人之乐。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师理应具有的精神境界,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人生快乐的最高境界”。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他就用朴素的语言,真切的说理打动你们的心门,讲述他心中的教育之道。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阅读它,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阅读它,可以启迪心智提升境界。

  与经典为友,与圣贤神交,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

  心智,提升境界。与经典为友,以圣贤神交,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

孟子读后感3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前两段):孟子说:“充分利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孟子说:“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所以知道天命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运。”心得:当一个人出生,上帝并没有决定他是贫是富,是出人头地还是平凡。

  更不会少给你某样或少给别人某样。他是公平的。即便是他给你关了一扇门,却一定会为你开一扇窗。但是以后的生命之路的好与坏,就要靠自己来决定了。你付出的越多,回报也就越多;努力越多,收获也就越多;学习的越多,知识也就越多……也许你现在还没有看到成效,但在不久的将来,你就会知道,当时的付出是值得的`。就像孟子说的,只有用心灵思考的人,才知道人的本性。正如现在的我们一样,只有用心学习、用心思考,才是真正会学习的人。这不禁让我深思,我的命运,我认真对待了么?恐怕没有,而且还差得很远。

  总认为时间有的是,以后再努力也不迟。可是真的还有的是时间么?不长了,所以趁现在还不晚,要把命运紧紧地握在手中。努力,努力,在努力。不要让命运掌控我,而是要由我来掌控命运!

孟子读后感4

  开始翻阅《孟子》,要从练书法之日起。练书法讲究心静,放下一切杂念,放空自己,静心练字,闲暇时日,拜读书籍,从而养心,凝神。孟子的思想,如今与自己的生活、工作相结合,也让我另有一番感悟。

  生活本应秉持“专心有恒”的态度,现实中又有几许人坚持到底,我们总在羡慕成功者的胜利,往往忽略了他们坚持到底的决心,战胜困难的勇气。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态度,“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也就是说即使是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暴晒它一天,寒冻它十天,也不能生长起来。孟子是雄辩家,他善于用譬喻,语言简洁利落,却能引人深思,其实,我们不论做什么,学什么,都应该专心致志,持之以恒,而一曝十寒,三心二意是永远成不了大事的。“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学习如此,生活亦然,如果我们选择开始,就应该坚持,坚持走下去,必然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有时,我们离成功只差一步,选择开始,固然坚持!

  在教学工作中,应用多种教学方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千篇一律的教育,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师生间彼此的尊重,只有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才能得到学生及家长的理解和尊重,孟子劝齐宣王以“三有礼”对待大臣,“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换位思考,在班级管理中,是否也能更多的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建议。教育就是爱。教师的作用在与引导启发学生,所谓解其困惑之处,而不是高高在上,与学生保持距离,只有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想法,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即使我领悟浅薄,局限视野,亦能感受其影响。

孟子读后感5

  今天我翻开了《孟子》这本书。

  孔子之后,儒家的思想产生了分化,其中主要有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孟子提出的“性本善”,主张士的内在道德修养,即“内圣”。荀子一系则更注重事功。《孟子》的思想成熟标志着士的觉醒,对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他提出的那些思想,深深的影响与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容!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百姓的忧乐为自己的`忧乐,百姓也会以国王的忧乐为自己的忧乐,和普天下人同忧同乐,就可以达到圣王的境界。我从这一句话中,看出了孟子继承了孔子,孟子他提出了“忧患”一概念。他认为人生命的存在,事业兴败,都与是否有忧患意识相关联。

  不仅如此,孟子还挥发了乐道精神,“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讲应怎样坚持自己的信念与原则,不被服富贵、贫贱、威武所迷惑、摇动、屈服,因而放弃自己的信念与原则。孟子,他不否认人可以从感官欲望和自然生理本能的满足中获得快乐。但又反对“纵欲”“晏乐”的满足和愉快。有人会产生疑问孟子不是把“理义之悦我心……”并提将“理义”的道德愉快和道德美感与感性愉悦和生理美感并重吗?但实际上,孟子更加重视前者!理义的愉悦,乐道精神的体现,亦乐道精神的内涵——如事亲从兄的仁义之乐,知此节此的智礼之乐。孟子认为达到诚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而“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身而诚”的大乐,就是孟子贵最高境界的愉悦体验。是的,把诚提高到天道的位置,便是一种天人合一境界的内外融合而产生的愉悦!

  阅读《孟子》我不仅仅学到了语言,启迪智慧,似乎还担当了一个重要的使命——通过我的阅读,我的血液里融入了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无论身处何地,一定都可以诗意的栖居,无论遭到什么困难,一定都可以仰望星空!

孟子读后感6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跟孔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实孟子是在孔子去世后很久,才出生的。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他还去到鲁国,想找孔圣人的门第来教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逝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

  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孔子的学生)最重视的学生,不过,一场疾病导致了他不敢见人,因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地长出了一个锛傂∩角痫紓,于是他隐居与树林里,谁也没见过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听了孟子的讲述,决定收他为徒,三年后,司徒牛让孟子离开了那里,劝他去更加开阔的地方展示才华。

  孟子泪别老师后,回家兴学育才,凭借着他的本领,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师。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带着几个门徒去了齐国。起先,他受到了齐威王的欢迎,齐威王知道他是一个人才,但孟子齐国不被重用,因为他坚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齐威王却行霸道,他想要把整个天下拒为己有,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口才,他说话滔滔不绝,又因为他学士渊博,知道的东西很多,随口就能说出大道理来,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说服齐威王行仁政,他给齐威王讲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脑海里积蓄的知识,要是我是齐威王,都会听得晕头转向呢!

  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衔,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再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他整整呆了35年。

  85岁,古稀之年,孟子带着邹国百姓的叹息声,徒弟的哭声,去世了。

  出殡这天,雪更大,风更狂,连天地山川都为一颗巨星的滑落而哭泣,各地百姓都赶到孟子的家乡,披麻戴孝,在风雪的呼啸下把孟子送向天堂……

  其实,就算是圣人,我也觉得他会有错的地方,孟子也不例外,因为,孟子总是说,孔子说的都是对的,然而,孟子的功勋远大与他犯下的错误,他谦虚,他好学,他还有一副好口才……

  孟子真是一位伟大的“老师”

孟子读后感7

  今日读到孟子与尽心篇之“什么是正命”,觉得有一点感触:孟子曰:“顺受其正”,南先生解读为不怨天不尤人。真正的修养在动心忍性之间,能够确实检查出自己的错误。“不迁怒,不贰过”,有时候明明自己错了而不自知或反省不出来,反而迁怒与别人。这种错误也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我们总会为自己的错误找出很多条主客观理由,但很少从自身反省错误;往往为了掩盖自己的一个过错,而去编造很多谎言,把大量的时间浪费了。有时部门工作出现错误的时候,很少从自己管理中找问题,总是盯着问题本身和犯了错误的直接责任人,每次如果能够多想一点,找出问题产生的制度或流程缺陷,尽可能完善制度流程,防微杜渐,确保同样的问题不会再次出现。对照财务工作,个人觉得财务案例分析是提高财务人员技能的一个非常好的工具,我中心财务管理部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收集和更新财务案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过过往的教训,我们及时修订制度流程,通过案例培训,让财务人员知道有些做法的危害性。“是故知命者,不立于危墙之下”,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把控风险是第一要务;风险过大的事情,须尽量提醒并阻止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决不可为了表现自己而去做一些风险较大的财务处理,给公司带来潜在的危害。

  反省错误的`同时也是提高自己修养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主要是自己的修养不足,而修养不足的原因很多,但客观原因主要是工作经历不足,见识不够。今年公司提倡的轮岗制和项目组工作制都是帮助管理人员解决工作经历不足和见识不够的问题,让管理人员通过不同岗位历练,了解不同岗位特性,不断积累各方面的工作经验,从专业性人才向复合型全面性管理人才过渡,增强管理人员的学习能力,为公司管理团队建设打好基础。

孟子读后感8

  温柔的朝霞披洒在东西小路上,七点半的它格外热闹,同事们三五成伴的向学校走去,或忙碌,或充实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

  春日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魔力,也许是刚从悲伤灰蒙的冬天中恢复过来,所以无论发生什么,总是让人内心充满了希望和动力。忙碌完当日的工作后,老师们就在自己的一方办公桌上阅读起《孟子》,尽管有些老师并不是自愿的,但春天的魔力总是驱使你不停地学习,自然而然的就会从中得出很多更让人有动力的东西。而这里面对我思考最深刻的.无疑是关于孝、仁、义。

  虽然孟子生活在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但孟子的仁义礼智等思想在千年来一直做为中国人的道德规范,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孟子讲“大孝终身慕父母”,要终身爱父母、孝顺父母。如果不能善待父母,谈何仁义礼智,孝顺父母不仅仅要养体,供其物质;还要养志,给他们精神享受。

  仁,我理解就是要心怀爱,慈悲为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面对同事要“仁”,面对学生更要“仁”,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内心很敏感,离开自己的父母,老师就是他们赖以依靠的人,我一直觉得对待十几岁的孩子不能太过慈爱,但也不能太严厉,要严慈并济,怎么把握这个度,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在与学生相处时心怀“仁”爱了。.CoM

  义,是《孟子》一书关键词之一,书中多次提到义,孟子讲,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也反驳告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结合实际,我的理解义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一,古代兄弟之义,如舜对其弟象的宽恤,桃源三结义,这一点今天的人可能有不同看法;其二,道理,正道的意思。如舍生取义,大义灭亲等。其三,表示责任、义务、做事尽心尽力的意思,如义不容辞。

  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孟子》一书的收获是多方位的,绝不仅仅是孟子书中的内容。通过学习,进一步收获了许多知识,包括历史知识、教书育人知识、价值观知识等等,而我在与孩子相处时,脑海中也总是浮现出《孟子》中的话,这无时无刻不在提示着我该怎么做。

孟子读后感9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跟孔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实孟子是在孔子去世后很久,才出生的。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他还去到鲁国,想找孔圣人的门第来教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逝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孔子的学生)最重视的学生,不过,一场疾病导致了他不敢见人,因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地长出了一个"小山丘",于是他隐居与树林里,谁也没见过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听了孟子的讲述,决定收他为徒,三年后,司徒牛让孟子离开了那里,劝他去更加开阔的地方展示才华。

  孟子泪别老师后,回家兴学育才,凭借着他的本领,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师。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带着几个门徒去了齐国。起先,他受到了齐威王的欢迎,齐威王知道他是一个人才,但孟子齐国不被重用,因为他坚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齐威王却行霸道,他想要把整个天下拒为己有,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武器"——口才,他说话滔滔不绝,又因为他学士渊博,知道的东西很多,随口就能说出大道理来,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说服齐威王行仁政,他给齐威王讲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脑海里积蓄的知识,要是我是齐威王,都会听得晕头转向呢!

  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衔,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再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他整整呆了35年。

  85岁,古稀之年,孟子带着邹国百姓的叹息声,徒弟的哭声,去世了。

  出殡这天,雪更大,风更狂,连天地山川都为一颗巨星的滑落而哭泣,各地百姓都赶到孟子的家乡,披麻戴孝,在风雪的呼啸下把孟子送向天堂。

  其实,就算是圣人,我也觉得他会有错的地方,孟子也不例外,因为,孟子总是说,孔子说的都是对的,然而,孟子的功勋远大与他犯下的错误,他谦虚,他好学,他还有一副好口才。

孟子读后感10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

  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

  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

  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

  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读后感11

  《孟子》是儒家的一部经典巨著,系统的为我们阐述了治国之道和孟子思想。与孔子相比,《孟子》对中华儒家思想也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它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完善,是剖析“仁爱”精髓的亚圣之作。每次读《孟子》,都会有洗涤心灵的感觉。

  与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相比,孟子不仅仅是传承,而且还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善和解释。“仁”本来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没有理论基础来解释,孟子修缮了理论基础,弥补了不足。对于“仁”的理论基础,孟子认为这一切都来源于人的本能。他认为这是人与身俱来的人性,这是与禽兽最大的区别。善一直存在于人的心中,只不过有些人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做的坏事,这是私欲对于善念善念的'控制。孟子对于“人本善”的提出无疑是对“仁爱”的最好解释,这也是对后人道德修养方面最大的启发。道德修养的提高也是《孟子》中很重要的内容,孟子认为个人的反思和思考相对于教育来说,更显得重要。教育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个人对于自己德行的思考才是升华。一个人要有好的修养,首先要接受教育,要刻苦学习,反复思考和反思,这样才会有进步。对于反思,也就是孔子《论语》所说的“一日三省吾身”。孟子的这些思想对于宋明理学家们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是孟子在政治主张上一个缩影。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孔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君王个人德行的重要性,这是才是仁政的基础。君王对待子民就应该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子女对于父母也要顺从。当然,在那个时代,这些先进的理念有着历史的局限性,孟子没有考虑到封建阶级制度的根深蒂固,这些都是不能实现的”空谈”。但是这些政治主张的提出也从侧面体现了孟子对于民间疾苦的同情。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梦珂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读《孟子》,就是学做人、为政。这是两千年多来《孟子》一直深受我们喜爱的原因。

孟子读后感12

  小的时候,外公经常和我面对面的坐在一起,外公给我读着经典,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我长大点了以后,爸爸、妈妈便开始让我读着带有拼音的诗词,并背;上了小学,老师让我们读《孟子》。经典诗文,处处都在我们的身边,老师会让我们学习、掌握、运用经典诗文。在学习中,经典和我们形影不离,就像我们的影子一样。是它让我们掌握更多知识,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在我读过的书中,使我最受启发的还是《孟子》。

  《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后世将他和孔子并成为“孔孟”,有“亚圣”之称。

  在《孟子》一书中我个人最喜爱《成才先吃苦》,是说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加给这个人,一定要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肌体饥饿,使他身体困乏,使他做事时行为受到干扰,使他的心志受到震动,使他性格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读了这一则故事,我知道了人的`一生要经过许多的磨难,要想鹤立鸡群,变成天才,就要从多方面去锻炼自己,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这是我想到了爱迪生说过的一句话:“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难道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不能成功吗?

  记得有一次,我在做一篇数学题。做前面几道题的时候都是“一路顺风”的。可是谁知,半路却杀出一个“程咬金”,搞得我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真是“前有敌军,后有追兵”,进退两难啊!做了十几分钟后,我便开始头脑混乱了,真想把这一篇撕碎!可又转念一想,哪一个成功之人的背后不是勤奋啊?他(她)们也同样承受过,而且做得很好。同样是人,难道他(她)们行的,我就不能吗?又想起《成才先吃苦》。不行,我行,同样我要和他(她)们做的一样好!想好后我又重新从书桌上拿起笔,继续在草稿本上演算着……哈哈,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算出来了,我高兴得双手狂舞+高声尖叫!妈妈闻讯而来,看到我的样子大吃了一惊。我发觉后,马上收敛了许多,红着脸,低下头去继续做……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呢?当然啦经典是对我们有好处哟!所以我们还是要读经典的!

孟子读后感13

  "自反"是儒家提倡的一项重要的行为规范。

  人非圣贤,都会犯错。此时,自我反省便是最好的补救措施。只有深刻反省,认识到自己错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也只有深刻反省,才会让自己铭记在心,下不为例。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但是,"自反"绝不仅仅是一种补救措施,它更是人们为人处事的'一种智慧。

  孟子曰:"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意即别人对我无礼,我需自省。道理很简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别人无礼,必是我有过在先。毕竟人非禽一兽,谁又能无缘无故地去伤害别人呢?

  这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内敛的心境。每个人都有尊严,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更好面子。当他人对自己无礼时,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每个人都会觉得有失颜面。这时,人们一般会据礼力争,以图挽回颜面。一些人按捺不住心中怒火,也会针锋相对,奋起反击。第一种做法固然好些,但局面既以尴尬,只能草草收场,再次相遇时,也只能形同陌路。

  其实,还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自反"。正如前文所说,谁都不会无端生事。这时,如果能够抑制住一时怒气,加以"自反",或承认错误,或解除误会。不仅可以得到对方的原谅,更会使其尊重你。对,尊重,人的尊严就是这样获得的。

  可见,儒家文化不仅使得我们好面子,更加告诉我们如何维护面子。面子不是表面文章,更不是虚荣,而是人的尊严,行得端,坐得正,以礼待人,以礼处事,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自反"是一种意识,我们既不能抱怨客观事物,也不能向他人推卸责任。加强"自反"。我们才能够纠正错误,挽回损失,完善自我。

孟子读后感14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是《孟子》中《滕文公(下)》篇里的一句话。是孟子同滕文公对话讲仁道时所论述的一个观点。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矣’。”百姓的基本情况是,有固定职业的人才能安分守己,没有固定职业的人就不能安分守己。如果不能安分守己,就放荡不羁,胡作非为,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再去惩罚他们,这是陷害百姓,哪里有仁君在位做出陷害老百姓的事情呢?所以仁爱贤明的君主一定要谨慎从事,节省开支,尊重百姓,对社会取之有度,不能贪财。阳虎说过:‘要财富就不能仁爱,要仁爱就发不了财’。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针对百姓,二是针对君王及统治阶层。针对百姓是讲要有自己的事业,有固定的收入,爱岗敬业,生财有道。如果没有固定的职业与收入,则形同市井游民,无业盲流的无道德、无操守、无底线之人,邪恶异端之事往往发生在这类人身上,这是社会的悲哀,也是统治者的无能。仅仅惩罚而不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不是贤明的'君王所为,也不是有道的王国;针对君王及统治阶层而言,是告诫他们要体谅民生,体察民情,鼓励有恒产者置业生产,服务社会,引导无恒产者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不要好逸恶劳,要勤劳致富,安居乐业。同时统治者不要对民众索取无度,要多听取老百姓意见,倾听民间疾苦,做一个廉洁清明的人。鲁国大夫阳虎曾说过:‘想发财就不能有仁爱,想仁爱就不要想发财’。类似今天我们说的当干部别想发财,想发财别来当干部。这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仁道的思想,于我们当下很有借鉴意义。

孟子读后感15

  王立群读《孟子》,没有介绍《孟子》的主要仁政思想,而是偏离主题,得出“强势人格”的结论,倒也出了我的意外。

  接着,列举了王立群先生少年时代的坎坷,表面上,王先生通过举例,说明“强势人格”的结论,给我的初步感觉,王先生是脱离了主题,偏离了《孟子》,很是意外。

  后来晚上作梦的时候,突然想明白了,其实,我看王先生演讲读《孟子》的时候,用了“曲笔”的手法。之所以这样说,我有我的理由:

  其实,王先生想通过年少时代的坎坷,对比国家当时的不仁政。当时,让一个初中学生在深夜干一种拉车的重体力劳动,是曲折的表现当时国家的“不仁”。也给我们反方向思考,仁政的重要性。

  到了如今,似乎国学开始兴旺了,但这样的潮流,才刚刚开始,从于丹开讲国学,到现在的王立群,易中天等等讲诸子百家,很是热闹,但是真正敢于讲《孟子》的'仁政,时机还不十分成熟。换言之,还不适合在如今20xx年夏天讲仁政这个题目。起码讲仁政这个题目,不能够用直笔。但是讲孟子,你又不得不说仁政,怎么办呢?讲仁政的话,你举例说明,难免举例用到当代的例子,谁有勇气直接批判当代呢?恐怕是没有的,如果孟子那种咄咄逼人的口气批判时弊,恐怕可能招徕不必要的麻烦。正是来自这样的担心,讲仁政的时机没有成熟。

  王立群学习了《史记》,自然知道直接批判之外,还有“曲笔”的做法。象王立群先生,用的“曲笔”,十分隐蔽十分巧妙的说明了非仁政带来的后果,反方面说明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一般读者,是可以对付过去的,深层的说,也对得起王先生的文人的良心吧!也真是难为了王先生了。

  不管如何,《百家讲坛》开始讲《诸子百家》,也是值得大家喝彩的事情,无论曲笔直笔,都应该喝彩。

【孟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孟子名言06-19

孟子名言精选06-19

孟子的名言06-19

孟子的思想03-28

孟子名言名句06-19

关于孟子的名言06-19

关于孟子名言06-19

孟子名言座右铭06-17

孟子的名言警句11-10

孟子被称为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