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1-11 09:13: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实用】《文化苦旅》读后感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苦旅》读后感1
最近正在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个书名我已听说许久,但是不知为何,却是这段时间才决定买来品读。我是个性子比较急躁的女汉子,这样的性格自然也影响着我看书的取向,我喜欢看小说,有故事情节,可以一边看,一边在心中上演我一个人的剧场,而对于散文类的“文绉绉”的作品我一直是敬而远之的,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一直有意无意忽略掉这本书的原因吧。
书买来已有一段时间,到如今已阅至过半,这跟我以往的习惯不同,以前买小说都是通宵达旦地看,一页一页,一夜一夜,一目十行地翻阅,想要赶紧看到最后,早点知道结局。可是《文化苦旅》不同,我难得的沉下了心,一字一句地细细品读,不愿错过任何细节,也许,这就是散文的魅力?我到今日才发现。
且不说余秋雨这个人如何受争议,至少这本书让我感触良多。书中每篇一个地方,这些地方有的我去过,有的是我向往去的,既然是“文化苦旅”,自然所讲的主要还是那些地域的文化底蕴。各色风景,衍生出各种地域文化,而这些地域文化成熟到一定程度又会促使着该地的人文风景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都江堰》中被李冰所驯服的长江,在那里吃尽了苦头,也出尽了风头,壮阔的千年水利工程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而李冰的治水韬略也被偷换成了治人的`谋略;《道士塔》凄凉地矗立在莫高窟外,残留的壁画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如何的辉煌,破败的洞窟控诉着当年这里所遭遇的恐怖的一切,让人留下悲愤的泪水。而为什么称之为“苦旅”,我想,一个人在大地山川之间穿行,寻找着千百年前的文化气息自然是苦的,而一旦寻到,那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全身,使人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感受着贮存在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的文化奔泻而出,这又何尝不是一大“乐事”呢?
到如今,书已过半,留给我的感触让我久久无法忘怀,短短数百字,却使千年的喜悦、哀愁、愤怒跃然纸上,这便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不知何时,我也能如余老先生一样,一顶草帽、一叶扁舟踏上文化之旅?
《文化苦旅》读后感2
篇篇精彩的美文,余秋雨带咱们探寻咱们这个泱泱大国的礼貌和历史。
你漫步徜徉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可能有些地方咱们不曾亲临,透过您对当地人、历史、自然的浑沌交融,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的沧桑感就会遍步全身,那些历史好像亲身经历过,从而紧随着的感动,叹息。
比如说,咱们飘过汨罗江,总会在百感交集中挤出一声久远的口胃叹。既羡慕沉睡在江底的闲散,有恨楚国忠臣的轻生;既有感于物换星移的短促,又庆幸楚国的精神没有随流水而长逝;既叹息淘淘江水的无情,又因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这众多的感慨,全是正因楚臣遇到了汨罗,就看到了汨罗,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与浪漫诗篇。
又如,咱们去参观长城。长城,之因此能成为我国的象征,就是正因它一向肩负起了保卫国家的职责。走在长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英灵在抗击匈奴时的凶猛,倒下前转过头给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亘古不变的黑色眼睛。“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口号的提出,大概也是来自一个简单的愿望;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历代相存。而不懂得这一切,长城,中国的长城,只但是是1条长长的土堆而已。
文化之旅,在旅行中品位文化,升华文化。咱们都有这样的感觉,没有历史事件与人物,你即使来到有任何好处的景观也只是会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叹,而永远也不会有更深层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层次,就是要领悟咱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精神。
正如他在自序里说的:“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简单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我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觉到年岁陡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本书写得的确不简单,那惨白的洞窟展示着不堪回首的历史,一个个文化遗址都是对“荣耀”与“耻辱”的诠释。中国也不是往日的以“泱泱大国”自居的时代了。因此,让咱们欣然理解苦旅,选取苦旅,在苦旅中探寻,铭记咱们该记住的,试让敦煌的悲鸣停止吧!
《文化苦旅》读后感3
最近,我接着读了余秋雨先生所写的文化苦旅,这一次,我看到了牌坊这一标题,里边讲的是余先生对牌坊的叙述,牌坊在我的印象中,是那种立起来很大很大的石头,而且是为了纪念当时某个典范或者是有钱人的,而书中给我们讲到的却是贞洁牌坊,十几年当时为了保护自己贞洁儿去世了的女人,而建立这么大的工程,仅仅是因为想给世人树立典范作业,无非就是让后人去模仿,但,树立这牌坊对么?
在古代,对于女孩来说,贞洁就像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因为一旦你没有了贞洁,你就已经是不洁之人,就会被别人瞧不起,或是鄙视,或是议论。每天女孩子家里得人都会跟女孩灌输贞洁的宝贵的思想,久而久之,也树立了女孩的一种人生观,她们誓死要对丈夫忠诚,即使自己的丈夫有三妻四妾,也认为那是正常的,在当时,女孩就要如此屈服,像奴隶一样,似乎女子本来就应当这样,正因为这,女人的地位一直比男人低。男人和女人都是上帝的孩子,他们都有理由幸福地活着,但是受封建的'毒害,让男人逐渐的越来越狂,而女人却越来越自卑,现代社会,虽然提倡着男女平等,但在人们心中还依旧留存着重男轻女的思想,例如:很多农村的人生了孩子一看是女孩竟然会立刻“当机立断”把他的孩子扔到河里去,那可是他的亲生孩子啊,只是因为性别的差异就导致了死亡,这是多么的残忍。
所以我们要多多的保护妇女的权力,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虽然我是个男孩,但我也看不惯这样那样对妇女的不平等。虽然很多人说男女平等在现实中很难,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男人明白女人与我们一样都有相同的权力,女人则学会了怎样争取自己的权力,那么男女平等这个看起来不切实际的理想一定就会真正的实现。
合上了这本书,我会想起了余秋雨先生在书中的疑问:什么时候才能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我想:只要男人们从心底里接纳女人,那么,这个世界就一定会充满和谐,男女平等这个目标也一定就会实现。
《文化苦旅》读后感4
在这次短暂的节假日里,我读完了《文化苦旅》这本书,阅读时间虽短,但它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这本书中,绝大部分的文字都贯彻了这样一个主题:对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秋雨凭着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对许多城市、小镇和它的人文景观所蕴含着的文化底蕴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精神进行追溯、反问和思索。
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是这本书的主调。
在书中,作者对具体的山水名胜的风貌几乎不置一词,他的过人之处就是在点明某地之后,就以类似电影中镜头切换的形式凝造出浓郁而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进入直抒式的咏叹,这种咏叹以炽烈的情感和夸张的'言词力求先声夺人。
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古文化历史的种种遐想和议论,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不知不觉中接受余秋雨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心路历程等的影响。这种创作意念,始终贯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反复严厉拷问历史,其中,出现了很多悲剧事物和悲剧人物,却很少提及他对1949年以来的历史反思,很少让人感受到其自身心灵世界的隐秘。也许是当代历史过于敏感,因此作者不敢越雷池半步?
另外,在《西湖梦》中,作者又怎么知道"背着香袋来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无多少教义的踪影,眼角却时时关注着桃红柳绿、莼菜醋鱼"?外国的教堂不大多是建在喧闹的城市中吗?类似这样的议论,在书中还有一些。这不禁让人疑心,余秋雨在发表议论时,有时提出的简单问题反而把情况弄得复杂。
我觉得,凭借《文化苦旅》,余秋雨可以在新中国的散文史上占一席之地。虽然其中不免有矫情之处,甚至有硬伤,但那种思考与提出的问题却是无可回避的。尤其是其中对"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唤。
《文化苦旅》读后感5
我静坐着,书本泛着黄光,灯光却使它耀眼。白发苍苍,长须飘飘,他已沧桑了,在我脑中踱步,脚步清脆余秋雨,这本就带着几丝静谧的名字,在我脑中回响。他看见了,行行止止,被历史的沧桑涂抹着,他看见了许多,那些被时间隐去的角色,在他的一俯一仰间,驾着文字来到我的面前——
“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余秋雨来到莫高窟外,一生慨叹,“王圆箓”。
伴随着老旧的树叶“咔嚓”作响。这位老者在我面前讲述着。他说的是一位道士……莫高窟不幸成为了道士的家,用无数珍宝换得这位道士的一世茫然。“茫然的是当时的中国啊!”他怒吼着。却无奈的.走向下一个地点。这是时代的慨叹。
他登上庐山时,再一次想起了古人。
山高路窄,他一路磕磕绊绊,终于见到了这一震撼身心的奇观,听到了这一轰然震耳的咆哮。生命,也许终于被一种久违的感觉“淋湿”,他想到了朱熹又联想到徐霞客。但他也看到了熙攘的人流,他无法构建出一种文化与名胜的对应,只能眼看着文人变成了游人。
“一阵云雾又漂到了我的眼底”,他想着摇了摇头……
他此般,走过了山川大地,在天地间徘徊。他此般,走过了山川大地,在天地间徘徊。
《文化苦旅》也此般“苦着”。苦在追寻,苦在徘徊。作者苦苦思考,苦苦探索。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中国的文人在慨叹,在惋惜,于选择间陷入一片迷茫。眼看中国的文化在夹击中看不清未来的路在何方。
我翻看着心中不觉,提起一阵苦楚。不知是作者情绪的感染,还是历史带人的沧桑感。文化之流如此般宏大,历史长河源源不断。我便只是一个渺小的一员,像作者一样在此间徘徊着。谁也不知道我会做下什么?如同一个乡下的道士会找到石窟一般。
合上扉页,只觉得眼前漆黑的黑夜如同深渊。我觉得我坐得太久了,我只是那么小一点,却看过了那么多。我的生活经历无比渺小,却带给了我许许多多的感受,生活便是一种阅读,因为作者在生活中学会了感受。
向前吧,不管你是谁?年轻或许是一种财富,因为人们总将明天描述成希望,那么它便是希望。我们不应让这历史的火种熄灭,我们仍需要带它们向未来前行,它们理应有一个归宿,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讲的那般。
《文化苦旅》读后感6
读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文化的理解。实则,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压迫,一种力量!文化是美丽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愤的,是包容一切的!一切,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世界;而世界,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文化了。这本书中,让我感触最大的就是《废墟》一文了。
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这个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告诫!没有废墟,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我们,没有亚洲、没有欧洲、没有美洲、没有非洲、没有大洋洲,当然更没有中国!
废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筑者从垒上第一担土的时候就知道,不管这建筑多么雄伟、多么壮丽,依旧有他日后的'落寞与孤寂;不久,废墟会被掩埋,将会有新的非虚诞生。它的过程是同样的,终有一天他会蓦然倒下,没有昔日的雄伟与一切,最后甚至被人淡忘这个就像人生,每一个人都是一方建筑,由往年的辉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终究免不过变成废墟;社会也是这样,一个建筑到了,另一个新的建筑就会产生来取而代之。再美丽的人生,终于会成为废墟的。
人生的伟大建立在废墟上;历史的悠远建立在废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废墟上;文化的开端建立在废墟上。
废墟不仅如此,像作者所说,如果在现代,黄鹤楼可以装电梯;阿房宫可以作宾馆;滕王阁可以辟商场。这个不是繁荣,这个才是文明真正的废墟!荒漠化感情、淡忘以往、摧残文明,若是圆明园重建,得来的是一颗没有耻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强盗的劣迹,昨日的中华文明!
有时,或许废墟比建筑要好得多。废墟真正表达的,似乎是唱响一曲对于现代的文明的悲歌,废墟,是现代的产物,是现代的建筑,或许它的重要不能与天安门、故宫相比,但是,后两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国古人的伟大,前一者让我们永记耻辱,还有一种渴望,一种呼吁!
《文化苦旅》读后感7
读罢全文,浏览目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那《都江堰》。
长城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作者也承认长城“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在景观上也有不小的观赏价值。但是他更青睐那个似乎并不起眼的却默默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显然,作者是从整个实际意义的角度比较这两大工程的`。
接下来,作者并没有直接切入对都江堰的描写,而是又撇开一笔,写去之前的心理活动“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平平淡淡的,我只好跟着作者这样了。然而,不经意中,我被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天地里,先是“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馆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使我有种置身浩荡水流面前的感觉。从平平淡淡到惊讶不已,作者并没有故意造势,只是如实地写出自己的感受,却如此令人入胜。
作者以泼墨般的气势写了都江堰的水,是飞奔喧嚣的水,是撒野咆哮的水,是充满生命的活力与激情的水。“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波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读到这里,我不禁心潮澎湃,眼前作者笔下的仿佛都不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可掬可捧”的水了,而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活物,是的,都江堰的水在作者笔下被写活了!“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又是淡淡的一句,却更衬出了都江堰水的生气。
然而,这样的水最终被人类驯服而造福人类,我仿佛悟到了作者的意图,写水又不止于写水,而是要写出背后的人来,写充满自信、爽利地驯服自然的人。李冰的政治纲领冰清玉洁,他的学问不那么宏大却永远水气淋漓。作者在思索为人之道和学问之道,都江堰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作者似乎说了,又似乎没说,越发引人深思。
《文化苦旅》读后感8
看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当看到黄州突围这一篇,我不由自主地看了一遍又再看一遍,此事好想把我此时的心情说给你听,说给大家听。
余秋雨曾经这样写到: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去找他的麻烦吧?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距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在起哄式的贬损,这两种起哄都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苏东坡的“乌台诗案”即便站在朝廷的立场上,也完全是一个莫须有的可笑事件。他何罪之有呢?苏辙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当把苏东坡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贫瘠而又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
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从“乌台诗案”来看,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归功于中国的独特国情。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压在被告台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中国的独特国情千年以来难道就这样一直存在着?我不禁一遍又一遍地问,又有多少人借着正义和爱国的幌子去指责、污蔑、谩骂、诅咒那些我们中国人本应该尊重并感激的可爱的人。千年过去了,中国人骨子里的那些丑陋的东西难道还没有去掉吗?
我想应该可以的……乌台诗案后,他真正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就像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端急的溪流汇成了湖。
《文化苦旅》读后感9
打开书的扉页,看到的是这么一句话:“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诉苦旅。”这句话迫使我对这本书产生了一种迫切的好奇,恨不得可以一股脑的把它全部塞进脑袋里。但是我做不到也不能这么做,一本好书是值得我去细细的啃读,而不是一个劲的囫囵吞枣。
我是一个没有旅行过的人,什么名胜风景、文化古迹、生态花园等等我都没有很真的见过,熟悉这些美丽风景也只是影视屏幕上的一刹那,模糊、虚幻、没有方向感,这些华丽的美丽都显得那么的没有真实感。从《文化苦旅》这本书的扉页到尾页就像是在作者的带领下旅游了一番,西湖、天一阁、道士塔里的`莫高窟等等景象一幕一幕在我的脑海中滑过,是那么的清晰、真实、质感。就像作者初游西湖时的感受,如临故地,我也像是曾经去过这些地方看过、玩过、感受过。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而这其中所受的波折也跟其历史长度成正比,几经波折,不断改变、改进、创新、变革。文化遗产的几经磨难后有的还屹立于世,有的销声匿迹,有的破烂不堪,有的失去原来的本色,没有了以前的原貌,有的保存稍好。文化,不只是只有物质文化这一种,还有一种非物质文化的精神文化。各国、各民族、各地的风俗人情,传统习俗都可以称为非物质文化。
除了在作者的带领下游历一番外,还有是认识到了作者的思想、看物看事的方式。反观现代社会中又有几个人能完全理性的看待事和物呢?我想应该不会有很多吧!但是作者做到了,当我们大伙向往上海,羡慕上海人的时候。作者却是理性的思考、合理的分析,讲述上海人的无奈,考证上海的由来,叙述上海的波折、灾难、变化,对上海和上海人做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让我一头热的心趋于平静。不再盲目、冲动,面对像上海这样大都市的诱惑时也可以心平气和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10
中华文化,说是人文文化,不如说是自然生态文化,中华文化从长江,黄河,高原点滴累计!在我看来,宗教和时间是让人从热血沸腾的状态冷却下来,因为人有敬畏之心;科学和高速让人从淡然到沸腾,可是却耗废了生态文化!
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悟最深的是苦,人只有经历过苦才能有沉淀,中华文化,虽说是泱泱大国传下来的精粹,虽然自带文弱书生的软病气息,那也是经历了种。种苦楚才积累沉淀下来的!宁古塔的流放文人,敦煌的多灾多难!近代文人巴金等巨匠经历的那场浩劫而涅槃重生!种。种苦难,打不垮的压不倒的中国人脊梁!所以坦然面对人生种。种苦楚,是祖先传给我们血液中最大的财富,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要怕吃苦的来由吧!呵呵!
以前对于余秋雨,并无甚好感,总觉得青歌赛长上的`文化评委,卖弄嘴皮子,和缺乏文化素养的选手卖弄一下。读过北大授课时,感觉他倒是个有学识的人,读后感学问一次,在我看来,就是博闻强记,多读几本书,产生种。种感悟而已。当然,看过文化苦旅,感觉就是他读书很多,学识渊博,这本书基本上就是他的考察笔记兼有抒情散文!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那句话:书和路是分不开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分不开。
我也有点体会:也许任何一个名胜风景,缺乏学识的人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是这处一旦被赋予了文化内涵,那么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更多的是他的历史背景了。看过这本书,依然觉得,学识渊博的人有个共同之处:胸襟广阔。是啊,如果没有广阔的胸怀,何来有容乃大?余秋雨评价中华文化有一点很对,中华文化兴起于长江、黄河、淮河沿线,这些文化自带了中国文人固有的文弱气息。在文化传承中,有一个人物不可忽略,康熙,他的学贯中西,对于学识不偏不倚令人赞叹,这个不偏不倚建立在学贯上,另外他一改文人的虚弱,是个健壮的人,有了健壮的身体,才能让文化进一步升华!健康,健康,我会为之追求的。
《文化苦旅》读后感11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余秋雨先生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是最让我喜爱的还是余秋雨先生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余秋雨先生却提出了一个能够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期望,但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但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但是此刻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以前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正因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样样呢?那些以前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正因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正因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是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余秋雨先生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读后感12
洇染历史的气息,泅渡年岁的长河,中华悠悠上下五千年,文化繁荣、昌盛、经久不衰。一位痴迷于历史文化与古典艺术的老人——余秋雨,穷其一生探索、追寻,为世界文明开启了新大门,于是,中华文化被记录,凝聚着智慧结晶,浓缩在厚重的书页里。
翻开泛黄的书页,瑰丽的文化穿越了泱泱历史,苦苦等待。天府之国的都江堰,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滋润、灌溉、按部就班、历久弥新,滚滚而去的洪水被驯服,与青城山和乐,成为中华道教的课堂。西域被打通,长达几个世纪的文化被开凿,在黄沙漫漫中,流传、继承、发扬、永不衰竭。毋庸置疑,这片几乎是人类精神的发源地——西域,蕴藏着厚重、沉甸甸的古文化。
在风烟迷蒙中,我看到了敦煌的道士塔,屹立在那里,又诉说着古文化的来之不易。中华民族的巨大悲剧——王圆篆是道士塔的主人,这个几近文盲的农民,懦弱又愚昧,“黑乎乎的,亮堂一点多好呢!”于是,飞舞的铁锤,洁白的刷子,交相挥动。壁画上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领,什么都没了。雕塑婀娜的体态成了碎片,婉丽的面容变成泥巴,长达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灰飞烟灭!在那个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又来了一群人——外国的考古学家,他们与塔的主人进行世界上最不公平的交易,他们用极少的钱换取了华夏的无价之宝,一箱又一箱,一车又一车,穿过褚红色的山峦,消失在了飞扬的黄沙中。我仿佛看到了西天凄艳的.晚霞下,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浩浩荡荡的马车,将大量的经卷、文物转移,美其名曰安放在了地球另一端的博物馆中。中华文明造成难以言状的损失,受到外人狠狠地践踏!
文化的旅程苦涩不堪,在余秋雨厚重的文字中,我看到华夏文明,一苇以航,来到二十一世纪。身为祖国的希望,我们应时刻捍卫着中华文明,守护着长达几世纪的文物古籍,永远不退让,坚持祖国利益至上,让中华文明不再叹息,让惨重的损失不再重蹈覆辙。身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应传承发扬中华文化,使之繁荣昌盛,灿烂辉煌!
《文化苦旅》读后感13
在这次短暂的节假日里,我读完了《文化苦旅》这本书,阅读时间虽短,但它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这本书中,绝大部分的文字都贯彻了这样一个主题:对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余秋雨凭着他那独特的和写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对许多城市、小镇和它的人文景观所蕴含着的文化底蕴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精神进行追溯、反问和思索。
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是这本书的主调。在书中,作者对具体的山水名胜的风貌几乎不置一词,他的过人之处就是在点明某地之后,就以类似电影中镜头切换的形式凝造出浓郁而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进入直抒式的咏叹,这种咏叹以炽烈的情感和夸张的言词力求先声夺人。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古文化历史的种。种遐想和议论,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不知不觉中接受余秋雨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心路历程等的'影响。这种创作意念,始终贯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反复严厉拷问历史,其中,出现了很多悲剧事物和悲剧人物,却很少提及他对1949年以来的历史,很少让人感受到其自身心灵世界的隐秘。也许是当代历史过于敏感,因此作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另外,在《西湖梦》中,作者又怎么知道"背着香袋来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并无多少教义的踪影,眼角却时时关注着桃红柳绿、莼菜醋鱼"?外国的教堂不大多是建在喧闹的城市中吗?类似这样的议论,在书中还有一些。这不禁让人疑心,余秋雨在发表议论时,有时提出的简单问题反而把情况弄得复杂。
我觉得,凭借《文化苦旅》,余秋雨可以在新中国的散文史上占一席之地。虽然其中不免有矫情之处,甚至有硬伤,但那种思考与提出的问题却是无可回避的。尤其是其中对"健全文化人格"的呼唤。
《文化苦旅》读后感14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学习就讲究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在广袤的书海中,我认为更以如此。只读讲述大道理的书,实际作用并不大,所以我喜欢读游记。用或浅或深的文字述说一次次旅行,让人沉醉其中并受益匪浅。
游记中,我极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起初,仅仅是名字吸引了我,而当真正翻开此书时,我如痴如醉,仿佛在这些精妙的文字中同秋雨先生一起开展了一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旅行。观赏世界风景,经历人生风雨。在书中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一天时间,我便读完此书。可却读不到自己的感悟。遂我读第二遍。仿佛重新开展了一场旅途。这次旅途我放慢了脚步,仔细观察身边风景。
读毕,我认为《文化苦旅》主要写了四种元素,即:风景,历史,文化,人生。自古以来,华夏文明有许多文化皆是隐匿于山水之间,可以说山水本身就是文化,它包含着人生真谛,见到它也许我们就会想起一段历史。而秋雨先生并不大张旗鼓的描写山水,而是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一个不经意的角落亦或者是一副整体的画面,令读者身临其境,仿佛与秋雨先生产生了心灵的共鸣,再自然地引出这处风景的历史和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令读者在陶醉中丰富了历史知识,领悟生活哲理,提高文化水平。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
使我不禁感叹大师的功力。这次文化苦旅对我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提高,更有一种精神上的升华,读了《文化苦旅》,我认为真应该出去走走。旅行是对一个人的历练,它使一个人趋于成熟,洞悉人生百态,使一个人增长见识,了解各地文化,使一个人逐渐沉稳,领悟人生真谛。
而我们却常常两三天闷在家里,坐着无聊而重复的事,想挣脱这种现状而又不知道如何改变,去旅行吧!看看那巍峨高山,看看那湛蓝大海,看看那荒凉沙漠,看看那辽阔草原,看看那祖国大好河山,看看那世界各地风景!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旅行,充满了太多未知,而知识就是这场旅途的必需品,在旅行中收获知识,领悟文化,体会人生。我想这便是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用意,也是人生的一大真谛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文化苦旅》读后感15
读《文化苦旅》的时候,身边就是古旧的老屋,从梦外将我轻推入梦又将我摇醒的蒲扇,还有那滴雨的屋檐和清凉的月色,在夏日的虫鸣中沉沉地睡去。老屋和屋内的一切,沾染着过去的味道,被洗得发黄。如今,它已经不再,像文化逝去那样。
跟着余秋雨大师的文化寻踪,我也可以在炎热的季节得到山麓间书院里树阴的庇护,在道士塔看着千年古刹被毁的深深叹惋,荒凉的孤烟大漠流放的人群浩浩荡荡却也寂寞地行经宁古塔,一段段冗长的土堆未经岁月打磨前灿烂的往昔。一种见证的消失,一种文化存留于世间的印记的消失。
寻访老先生脚下踩实的每一个脚印,串联起来便是一条小径,而小径与两旁的杂乱而荒芜的野草相比是如此分明,好象是过世人迷茫的眼神中扯一条线到那快要消失的文化财富中去。此刻,我更觉得他是一个摄影家,如留下花样年华一般挽住文化的手,扶住她摇摇欲坠的身形,将她们定格在历史这张底片中呈现于眼中。
刚刚开始拜读的时候,便被“苦旅”二字所震撼。旅本是一种艰苦的修行,再加上苦字,那是一种怎么样的精神境界呢?拨开历史的荆棘,拂去岁月的蒙尘,虽然不能将灿烂的文化拼成一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长卷,将他们涂抹成一树绯红的桃花,但那些在残损古迹前发出的嘶吼和叹惋。
那些坚硬的文字却是一只无形的手,紧紧纂住那些荼蘼的时光里文化的衣袂,然后亲手叫到我们的手中,这是属于他的文化苦旅,看着道士的无知,肆意地覆盖掉的壁画,他的“住手”仿佛是站在历史的悬崖上发出的怒吼,一种对于文化的逝去视而不见的.质问,而对于我们而言,这更像是海上的灯塔,在我们驾驶的一叶叶扁舟迷航是给予光亮,导引一种正确的文化取向和态度,保护的不仅仅是镌刻着文化的遗迹,而更是陷入困境的文化本身。如今,我们在探访文化的道路上,要做的便是双手接过那些零星的碎片,用自己的力量和对于文化的不懈探寻是文化这座只露出八分之一的冰山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也许那古旧的老屋不仅仅有读《文化苦旅》时的记忆,过去的很多藏在屋檐下,墙角边的细节还来不及等我去一一将它们发掘便被隆隆的推土机所掩埋了,而现在我要做的便是紧紧攥住残余在现实中的文化碎片,不要让它们被这个时代的风吹散。
【《文化苦旅》读后感】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06-20
文化苦旅心得体会04-17
《文化苦旅》心得体会06-30
《文化苦旅》读后感09-07
文化苦旅读后感05-13
《文化苦旅》读后感08-16
文化苦旅读后感09-21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02-18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03-01
(精选)《文化苦旅》读后感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