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大传》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1-13 09:37: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武训大传》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武训大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武训(1838-1896年),山东省冠县柳林镇武庄人。他以乞巧之身行乞 39 年,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积资9800余吊,兴办了柳林、杨二庄、御史巷三处义学,创立了“一巧兴学三州县”的历史奇迹,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举世闻名的平民教育家、慈善家。他身着百衲,肩负裕链手持铜勺,昼乞四方,吃尽人间苦,受尽世上罪,高举“修个义学为贫寒”的办学宗旨,喊出被压迫劳动者的时代文化需求。
他一生行乞兴学无妻无后,堪称无私;他积资上万贯,置田数百亩,却不为自己费分文,堪称忘我;他对额头流血、蛇蝎中毒泰然处之,堪称无忧;他对百般欺凌、万般嘲讽一笑了之,堪称无虑。他就是一位无私、忘我、无忧、无虑,常人难以企及的圣哲先师。
武训先生那种天下兴教匹夫有责、百折不挠万难不退、矢志不渝始终如一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几千年中华民族魂魄的精髓他还用乞金资助善书,救贫济孤,放赈救灾等这都显示了他仁爱天下、厚德载物、慈善为怀的高尚美德。
武训是个奇人。他大字不识,硬是靠乞讨讨出了三座规模超出当时的“希望小学”,且为学校置办了恒产。假如不是1949年转为官办,该校的学生和教师将永续至今,真正地接受免费教育。郭沫若说:“在吮吸别人的血以养肥自己的旧社会里面,武训的出现是一个奇迹。”
武训也是个伟人。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因没有文化而进入《世界教育大辞典》的平民教育家。他让每一个穷人的孩子都能受到教育的梦想是当时积弱中国崛起的希望,也是那时贫穷家庭摆脱苦难的曙光。
武训更是个圣人。他执着一生,不婚不娶为了“义”的办学目标和“善”的儒家信仰积财无数却露宿风餐,把磨难当成使命,把苦难当成快乐。他的逝世撼动三县,几万民众涌上街头,呼天抢地,泪恸八荒。冯玉祥赞他“特立独行百世流芳,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武训的精神曾经感召无数。仅冯玉祥先生就捐建武训中小学15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国已有百所类似于今天的“希望小学”。20世纪50年代初,几个文化人有感于武训的人格力量和普及教育的重要性,拍了一部电影《武训传》,但却不幸将武训其人牵涉到一场有关暴力革命正当性的争论中。武训的个体善举成了维护和宣传封建文化的“阶级”行为。从此,武训便淡出人们的视野。
今天谈起来,60岁以下的人好像没有知道他的。教育家们在回望历史的时候,也总是默默地绕开,好像歉疚一样躲开武训先生的目光……
在武训的壮美精神世界,有一个“痴”字光耀天下,那就是武训的中华文化自信“痴”。武训是民间一位无污染的原生态中华文化自信“痴”,他兴义学,一出场就以“为生民立命”之志、“铁肩道义”之姿亮相众生,在一片喋喋不休的“武豆沫”“义学症”的漫天喧嚣中屹立,在愚沼齐身的洪荒岁月特立独行,醉心一事,别无旁骛,风吹浪打不动初心。游刃自得地在沿街乞讨的欢唱中、出卖苦力的昂扬中、自残自贱的荡然中,一路艰辛一路歌,酣畅淋漓地祖露他的中华文化自信正果必成的奇乐境界,光耀于天下,心动于人间。历史鉴证了武训中华文化自信“痴”的辉煌。
如今,武训的梦想已经实现,武训的使命也由国家承担。
但我们不该遗忘武训。为了这不该的忘却,出版了此书。因为产生武训的那块故土还在,孕育武训的某些乡村文明生态还在浸润在山东人骨子的孔孟之道还在,凝结家庭、亲人和民族的忠孝节义还在。正是这些我们熟悉的东西温暖着我们的生命,让我们不敢对历史抑或是现实的付出与恩情忘怀。
感谢作者瞿旋,他用了三年的时间研究武训,并在武训的家乡行走体验。重要的是,瞿旋每天相处的邻里、亲戚和朋友以及他本人都有着武训那般憨厚、朴实、豪爽和倔强的品质,也都承续着齐鲁文化的原生血脉。“二十四孝”中有十孝发生在山东。那里的人们虽说已经穿了西服,开了汽车,将GDP默默地提升到了全国的第二,但他们依然憨憨地谦卑着。
由此,读武训就是读山东,就是读中国。
【《武训大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武传是哪个学校04-19
武纺是几本03-28
雪夜送别武判官05-18
武信是公办吗02-13
武院是哪个学校04-23
河南武校招生条件03-16
武交是哪所学校05-24
少林武校招生要求05-20
武软是什么学校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