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报告
更新时间:2022-06-20 12:47:40 工作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报告
近来,我们始终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工程来抓,确立了“瞄准市场抓调整,依托产业抓招商,围绕基地抓增收”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动、市场调控、全民参加”的产业发展机制,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2015全市农业总产值为74.39亿元,同比增长8.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8862元,同比增长19.66%,70%以上的农民进入了农业产业化体系,走出了一条比较符合实际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财源的壮大,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成绩和做法
1、围绕基地抓产业,在发展特色农业上求突破。我们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烤烟、制种、油茶、生猪、家禽、龙须草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几乡一品”的发展格局。一是依托气候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烤烟产业。气候很适宜于发展烤烟,为此,我们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烤烟生产。目前烤烟生产已发展到4万亩,其中马水乡烤烟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全市种植烤烟300亩以上的大户有11户,今亩平收入可达4200元,仅此一项可为农民增收6500万元,创税收1500多万元。二是依托传统优势振兴油茶产业。是“全国名特优经济林油茶林之乡”,油茶是我们的传统产业,原有油茶林120万亩,早些由于品种老化,荒芜严重,油茶产业逐步萎缩。为了重新振兴这一传统产业,为了振兴这一传统产业,2008初,成立了市油茶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油茶林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安排专项奖补资金,加强宣传发动,采取各种措施增加油茶面积、提高油茶产量,对新造油茶林每亩补助200亩元,同时免费提供苗木。经过三的发展,在面积有所突破的基础上,创新了一些机制,2015全市新造油茶林3.4万亩,垦复油茶5.2万亩,完成油茶林新整地面积5万余亩。2015全市共涌现新造百亩以上的油茶大户40户,90%以上的新造油茶户单户面积在80亩以上。生产大户主要通过承包当地宜林荒山荒地进行造林,施工标准普遍较高,大多采取了整梯、打大穴、施基肥的造林方式。武陵油茶投资有限公司、绿源油茶公司、神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也在我市建立油茶生产基地。武陵源公司在哲桥镇建设了一个500亩的高标准采穗圃,同时采取承包造林或与农户合作造林等方式新造油茶林1万多亩。绿源油茶公司目前已承包林地1万多亩,已高标准整地5千多亩。神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已承包林地在我市建油茶生产基地3万亩。三是依托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生猪产业。通过努力,我们先后争取和完善了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能繁母猪补贴等优惠政策,并鼓励引导煤炭业老板转型、外出务工者返乡、农民股份合作从事生猪养殖业。生猪养殖发展迅速,2015全市共出栏生猪160.25万头,存栏生猪91.62万头,建标准化养殖小区29个,其中1万头以上的养殖小区10个、5000头以上的20个、3000头以上的24个,发展存栏生猪300头、存栏能繁母猪3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242户,养殖小区的大量涌现,大大促进了我市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四是依托市场优势积极发展其他特色产业。龙一来,全市共新增了余庆乡三顺村500亩葡萄园、夏塘镇双园村570亩冰糖橙、肥田乡红光村上千亩桑树等15个上规模的其他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位于新市境内的省部级万亩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连片种植面积1.28万亩,平均亩产152.4kg。
2、围绕龙头抓产业,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求突破。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现代农业。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达23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2家,20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总产值50亿元,上交利税5000万元,龙头企业联系基地40多万亩,带动10多万农户致富,人平增收320元,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一是大力引进了一批知名龙头企业。我们先后引进了温氏集团、新五丰集团、武陵源、神龙集团、绿海粮油等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如温氏禽畜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负责提供鸡苗、饲料、药物、技术指导、卫生防疫及合格成品肉鸡的回收等工作,并承担市场风险。我市温氏养鸡发展迅速,现发展合作农户近1800户,出笼肉鸡2500万羽,其中蔡子池办事处七岭村、大市乡长丰村等养鸡小区出笼鸡都达100万羽以上。2015,合作养户收入达2500万元,平均每个合作养户将增加近3万元的收入。二是培植发展了一批规模龙头企业。先后扶大扶强了绿海粮油、绿源油茶、日森源菇业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如绿海粮油产优质大米13万吨,生产的“绿海”、“飘洋”等12个品种21个规格的上市产品,畅销湘、桂、粤、闽、沪等省市,跃居全省同行前列,产值1.35亿元,创利税1000多万元,在太平等乡镇建高档优质稻基地5万亩,与1.8万农户签订高档优质稻收购合同,农户亩平可增收200元。日森源菇业在建磨菇生产基地500多亩,磨菇由农民种植,公司与农民签订订单,由公司出资为农民建好大棚和提供技术、种子、肥料等,每可为每户种植户创收3万余元。三是积极发展了一批休闲龙头企业。已涌现了农业、蔬菜、山庄、农庄、农庄、国际农业科技园等43个上规模的休闲农庄,拥有固定资产达18975万元,创利润4800万元,可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800多人。如农业先从农民手中租赁土地,然后再雇佣当地农民当工人,实行的是“公司农户、以工代农、规模经营”的运作模式,是集种、养、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立体生态农业,目前已建成养牛场、养鸡场1800平方米,小型发电站一座,开发荒山建成了1680亩的经济果园。
3、围绕质量抓产业,在发展品牌农业上求突破。一是严把品种引进关。2015引进蔬菜、果品、粮油名优新品种38个,建成了蔬菜育苗基地、苗木基地、油茶育苗基地、畜禽良种繁供基地等4大良种繁育基地,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率达到90%,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二是严把品质提升关。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共制定发布了36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确定了9个示范基地、4个示范镇、68个示范村、3个示范加工企业、4个示范层面,实行专家包基地、包项目、包示范点制度,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3万亩杂交水稻制种、50万亩优质稻、20万亩蔬菜、4万亩烤烟、3万亩水果、3万亩棉花等生产基地进行管理,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2007,5个产品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28万亩无公害水稻、20万亩油菜、3000亩无公害有机稻、90万头生猪、6万亩水产养殖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杂交水稻制种95%的种子达到国标一级。三是严把品牌培育关。我们培育了神农烟叶、优质稻米、油茶、藠头等一批具有特色的知名产品或知名名牌,如绿海粮油的“飘洋”米、绿源油茶的“麓歧峰”茶油等产品被授予“省著名商标”称号,绿源油茶、金拓天、日森源茹业等公司产品远销东南亚。
4、围绕服务抓产业,在强化保障力量上求突破。一是领导力量向产业化发展集中。我们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打破城乡分割、行业隔离格局,实行纵向抓农业生产,专门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各乡镇办事处和农口各单位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办点示范,坚持“干部带头,点面结合”推进农业基地建设,积极鼓励机关干部、乡村干部创办农业示范点,承包土地或与农户联营参与优势产业带建设。今我市共有360名干部承包土地搞种养业,创办1000亩以上的基地4个、500亩以上的基地14个、100亩以上的基地30个,有力带动了农业基地建设。二是资金投入向产业化发展倾斜。为了激发群众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热情,营造农业产业化经营浓厚氛围,我们从2004起,每都召开了规模大、规格高的农业产业化表彰奖励大会,对烤烟生产、杂交水稻制种等方面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了表彰奖励。从今起,市财政每安排不少于600万元资金对种粮大户、规模基地、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先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扶持和奖励。银信部门加大了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的信贷扶持力度,如农发行多次对我市的粮、油龙头企业进行了贷款扶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农业保险向产业化发展延伸。为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我们采取“企业为主、财政支持、农户参与”的方式,积极引进、大力推广农业保险。从2003开始对烤烟种植实行保险,到2015,投保的烤烟面积达3.85万亩,总保额达77万元。2004我们开始对杂交水稻制种进行投保,总投保面积达1.5万余亩,2006“7.15”洪灾,保险公司赔偿损失700万元,确保了制种业的稳定发展。2007,我们在全省率先启动水稻种植、能繁母猪养殖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当8.72万农户获得理赔资金1772.56万元。2015我们继续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覆盖棉花、油菜、水稻、能繁母猪、奶牛等产业,总投保额达2500多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承担150万元。农业保险进一步增强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彻底改变了“一次重灾、即刻致贫”的局面,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系上了一条安全带。四是合作组织向产业化发展靠拢。为了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我们从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引导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全市共有87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8000余户,其中种植业38个、畜牧业27个、渔业8个、其他15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使原来“千家万户种养忙、忙完田头愁市场”的状况得到改变,促进了“小农户、大基地,小产品、大产业”的形成,有效扩大了优势产业的规模和效益。
二、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多数企业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加工层次低,增值效益差。由于我市大部分龙头企业经济实力不强,且多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科研力量薄弱,一般只能搞初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增值效益差。
2、多数企业人才匮乏、管理落后。现有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大多数是由本地业主转产建设的,老板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对人才的引进不重视,太多为家族式管理,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3、抗风险能力弱,利益联接机制有待完善。各龙头企业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制定最低保护价等形式把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有机联系起来,龙头企业与农户逐步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接机制。但由于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且构建利益链条的一般方式仍然是合同契约型,这种方式易受市场行情的影响,加之部分农民、企业的法律意识不强,诚信度不够,合同不规范等原因,导致合同履约率不高,特别是遇到自然灾害、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情况下,企业自身发展受到影响,龙头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接受到的影响更大。
4、特色和品牌产品少,市场知名度不高和占有率低。全市现有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生产或加工的农产品一般都是粗加工产品,上规模上档次的不多,特色和品牌产品少,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不高,无一能在国内叫得响亮的品牌,没有形成品牌化经营战略局面,缺少名牌产品的带动作用。
5、企业融资困难。现有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大多数是由本地业主投资建设的,自身实力比较薄弱,资金有限,加之目前银行贷款较为困难,所以企业只能小搞小闹,就汤下面,扩不大规模,增不了效益。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提升龙头企业综合实力。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尤其是加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推动重点产业链的形成。在扶持方式上,使财政资金重点用于与扶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的信贷资金配套,发挥放大效应,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鼓励企业创名优品牌或产品、提高附加值。品牌代表着产品质量、技术含量,针对我市乃至全省名优品牌产品少的现状,要统一思想,共同努力,抓紧品牌产品的规划和打造,企业要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创造名优产品,走品牌化发展道路。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宣传我市的名牌产品,提高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各级政府应制定鼓励政策,支持企业创名优品牌和产品,凡是创出省级以上名优品牌的产品,同时又带动当地基地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给予重奖。
3、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受自然条件和市场两大风险的影响,不管那种风险发生,对企业,对基地,对农户都将是一个严重的打击,轻则影响发展,重则影响稳定。所以,各级政府和企业都应每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农业风险基金,专项储存,丰可以滚动发展,灾拿出给予企业或农户作一定的补偿。
4、创新利益联接形式,增强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灵魂所在,也是发展龙头企业的关键,要积极稳妥地探索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形式,不断密切各个市场主体间的利益联结关系,充分调动各个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各市场主体间的聚合力。
5、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现行的土地流转政策,不利于大规模进行土地流转,公司要建立规模生产基地,土地流转已经成为了制约的瓶颈,建议上级部门出台更加适合土地大规模流转的土地流转政策。
【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报告】相关文章:
农业产业化工作总结05-16
镇农业产业化工作总结05-20
农业产业化工作总结15篇05-20
农业产业化工作总结(15篇)05-20
在全市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会议上讲话06-17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03-23
2018年农业发展工作计划06-19
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02-21
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04-02
河套平原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