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总结
更新时间:2023-01-21 14:22:29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总结1
哪里有残疾儿童,哪里就有爱心的凝聚。自20xx年我区启动特殊教育送教上门试点工作以来,我校承担起了“送教上门”的重任已整整一年了。在上级政府的支持和我区教育局的重视下,我校“送教上门”工作已逐步走上正轨,在圆满完成了教育局交付任务的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点经验,其中的点点滴滴都饱含着我们对特殊儿童的一片爱心,饱含着我们对特殊教育的付出与努力。
一、领导重视,专款专用
去年在接到相关文件后,区教育督导室王哲强书记、区教育局特教专干、区特教教研员及时到校调研、与校领导协商制定送教上门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区特教专干、特教教研员、学校校长、教导和学校关工委组成的业务指导组。同时与区义务教育办公室、区各街道教育专干了解我区特殊儿童的相关信息,确认了“送教上门”服务的对象是具有厦门户籍且暂住思明辖区,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基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6-15周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
区教育主管部门支持和重视此项工作,下拨了17.7万元的“送教上门”试点工作的启动经费,此专项经费由学校统一管理,专项使用。主要用于“送教上门”服务教师的交通费、劳务费、餐点茶水费等补贴,购置相关教育教学设备费以及业务指导、经验交流总结会经费等。并且每年都将下拔专项经费,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确定对象,精心准备
从20xx年4月17日开始,我校遵循家庭自愿、送教上门、免费教育的原则,经过前期的调查摸底、入户家访,核实了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确定7名“送教上门”服务对象。这7位特殊儿童都是重度残疾,其中还有1个智障伴随肢体残疾、3个脑瘫、1个癫痫,大多都是多重残疾。为了肩负起责任,履行义务,学校和学校关工委研究,选派5名责任心强、热爱残疾学生,思想、业务水平较高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退休教师,开展“送教上门”工作,并向区教育局上报工作方案,“送教上门”服务对象列入区特教学校学籍统一管理。确定了送教上门的对象后,接下来就是对每一个对象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做出送教方案实施送教。与家长沟通,了解对象情况。
三、持之以恒,送教到位
把老师对学生的爱送到这七位孩子的家中,送教教师可以说是不辞劳苦。
1、送教上门,从未间断
爱心是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必备的精神食粮,在“爱与责任”的召唤下,送教教师克服自己年龄大,路途远,家务繁忙;克服心理压力;克服严寒酷暑;全身心融入了这份崇高的事业,落实对下一代“关注于心、关爱于行”的实际行动,坚持按规定的时间每周二次每次三课时的送教活动。一年来,送教教师发挥余热,车绕了一站又一站,楼爬了一层又一层,送教路上洒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送教上门”风雨无阻,从未间断,用爱心来抚慰特殊孩童的心灵,让残疾儿童在智力、肢体活动能力上得到一定的提高。认真的工作精神、耐心的工作态度、细心的工作方式,无不使周围的邻居、孩子的家长所感动。
2、加强学习,及时充电
为能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送教教师十分认真,不断学习新的特教知识,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我校德育部门及时把相关报刊杂志上的有关特殊教育的理论文章介绍给送教老师,送教老师在自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送教上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筛选教材,注重实用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或普通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与区特殊教育学校使用同样的教材,即以厦门市地方课程系列丛书培智学校九年义务教育教师用书《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为主要教材,教学内容包括简单的识字、常用的称谓、简单的实用算术等,每周的必修课程有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选修课程由送教教师再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从教育与康复,知识与技能的角度出发,补充音乐、美术一些绘画涂色、音乐欣赏、律动康复、情绪矫正等相关内容,进行送教上门康复训练。
四、加强管理,保质保量
学校从课程设置和档案管理入手,注重教学管理,建立“送教上门”工作档案,将“送教上门”服务对象列入区特教学校学籍统一管理,使送教工作更加完善和规范。这7份特殊的工作档案资料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发展评价资料,教学过程资料,个别化教育方案等。同时每学期初、每学年末各召开1次业务指导组及送教教师工作会,研究计划,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在送教工作开展的一年中,学校要求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研讨,年终有检查总结,关注送教的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与送教教师一起教研备课,探讨如何指导家长做适合孩子的康复训练,及时帮助送教教师添置教学设备及教学用书,教学用具。学校还经常入户走访或电话联系学生家长,了解教学情况,并根据家长反馈的意见,与送教教师一起商量对策,保证送教工作有序开展。
五、送教上门,效果显著
在教育局领导、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送教教师的辛勤工作下,保证了送教质量,既帮助残障儿童学习知识,鼓励他们重新振作起来,也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学习,帮助孩子进行协调性训练和康复训练,提高他们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家长的欢迎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我市各大媒体记者还于去年“六一”前夕随教育局陆书记深入采访、报道。厦门电视台“十分关注”栏目还于六一节当晚报道了专访内容。在省教育厅的暗访中,我校的送教工作也得到了肯定,表示我们的工作是踏实、到位的,是走在全省的前列。今年“六一”节,学校党支部、团支部还走访,慰问了送教学生,亲切询问了孩子的学习情况,向家长征求送教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开展“送教上门”是一项长期的特殊教育工作,在此要特别感谢送教的几位老教师,他们发挥老教师在关心教育下一代方面的经验优势,为学校搞好送教上门工作做出积极的努力和奉献。送教工作平凡而艰辛,但只要是孩子们的需要,我校将会义无反顾把工作持续下去,不断学习、探索、完善送教工作,把它做实做好。我们真诚地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够感召社会上更多的力量来关注弱势群体,让这些孩子与其他儿童一样,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幸福地成长。
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总结2
一、服务对象
送教上门指对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进行上门教育的教学方式。义务教育阶段送教上门的对象为符合入学条件,且持有残联部门发残疾人证(登记)因身体等各种原因确实无法到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需专人护理,但基本具备接受教育能力,且愿意接受送教上门服务的义务教育阶段6-16周岁中重度残疾适龄儿童、少年(以下简称“中重残少儿”)。
二、服务目标
送教上门服务是以送教学校教师为主,乡镇、社会志愿者参与的施教队伍,为中、重残少儿提供包括认知课程、适应性课程、身体康复等教育及训练课程,发展其教育潜能,提高认知、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注重家长的康复知识训练,让中、重残少儿享有享受教育权利,逐步融入社会。
三、服务原则及时间
(一)服务原则
1.就近原则:按学校服务地段就近送教。
2.自愿原则:尊重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监护人意愿,在自愿的基础上,送教学校与残疾儿童少年家庭平等协商,签订送教上门协议书。
3.免费送教原则:送教上门属义务教育范畴,对接受送教的家庭及个人不收取任何费用,实行免费教育。
4.示范教育和指导家长相结合原则。
5.医教结合原则:坚持科学康复训练与实施义务教育相结合,兼顾学 习与康复。
6.因人施教原则:根据中、重残少儿学生接受教育的能力制定个别计划,循序渐进施教。
以送教上门服务为主,以社区教育和远程教育为辅。
(二)服务时间
每个服务对象原则上按每月2次,每次3课时(包括学生教育教学、康复训练及家长培训等)开展送教工作,每学年不少于60课时。提供送教上门服务的学校要制定送教服务工作日程表,签订送教上门服务协议,定期提供送教服务。如遇特殊情况需更改送教时间的,要及时与送教对象的家长(或监护人)沟通,并另行确定送教时间。
四、送教内容
送教上门老师应根据每个中、重残少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中、重残少儿身体康复、心理康复、潜能开发、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运动协调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训练等。
(一)教学内容
学科类知识:送教教师根据中、重残少儿学生的实际水平选备教材内容和知识点,运用家庭资源及其他本土资源进行认知教学、生活自理训练。
(二)康复训练
针对残疾类别、程度及其他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康复计划,设置相应的教育康复课程。教育康复课程以提高认知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能力为目标,突出进行功能补偿和潜能开发,主要以认知课程、康复训练课程和生活适应课程为主。认知课程包括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唱游律动、绘画手工、运动保健、信息技术等;康复训练课程主要是动作、感知觉、沟通交往、情绪行为等;生活适应就是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自我保护、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保健指导
送教老师或送教志愿者对家长进行保健、康复常识培训和专业康复指导,采取医教双向、家校合育的办法。各送教学校要积极与妇幼保健院康复中心等医疗部门联系,开展医教双向服务工作,即医疗康复机构定期到家送医疗康复,学校定期到家送教育。
五、送教形式
多形式开展服务。提供送教上门的学校可根据服务对象情况,灵活选择送教上门的服务方式,送教的基本形式,灵活设点,个性教学,远程互动,精准送教。
(一)集中送教。可以选取居住地集中的某个家庭、社区场所或资源教室作为集中送教点,由家长带孩子到送教点,采取一对多形式集中送教。
(二)分散送教。对居住较分散、离学校路途较远的'不能参与集中送教的残疾儿童少年,组织送教教师入户,开展一对一送教上门服务。
(三)远程送教。对因在康复机构、长期居住外地等原因不方便教师进入家庭开展送教上门服务的残疾儿童少年,可以通过电话、微信、QQ 互动等方式,开展远程课程资源同步辅导,实时指导教育康复训练。
六、保障措施
(一)将“送教上门”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纳入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同等享有每人每年陆仟圆(6000元)的财政公用经费的拨款,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用于送教教师购买意外保险费、交通费、误餐费等。
(二)保障教师权利和安全。对承担 “送教上门”工作的学校在 师资、经费 、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和保障。每次到家庭(分教点)开展送教服务应有2名及以上送教人员,白天时间进行。各送教学校积极协调乡镇政府、村委等部门共同做好送教服务人员的安全工作。
(三)学校要结合实际做好“送教上门”人员的工作量标准确定。送教上门服务的教师按每次3课时计入教师工作量,纳入学校绩效考核,同等条件下职称优先评聘。
七、实施方法
(一)加强领导
成立上林县教育局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处理“送教上门”服务相关工作。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 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副组长: 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成 员:由县教育局各股室负责人、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特教学校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基教股,办公室主任由覃志金同志兼任,负责日常事务。办公室成员由县教育局各股室工作人员组成,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我县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工作。同时,各义务教育学校、特教学校也要成立“送教上门”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共同抓好落实。
(二)明确职责
各送教学校要将送教上门服务纳入学年工作计划和教学常规工作中,形成常态化管理。选派责任心强、身体健康、热爱残疾学生,思想、业务水平较高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开展“送教上门”实施教学指导服务工作,确保中、重残适龄少儿接受义务教育。
(三)精准施教
1.各学校要全面排查本辖区内残疾儿童、少年失学辍学情况 ,对失学辍学学生因人施教,对生活能够自理的轻、中度残疾适龄少儿及时通知他们到普通学校或特教学校读书。
2.对因生活不能自理等客观原因暂不适宜到学校进行教育的残疾适龄少儿采取送教上门的办法。
3.对不适宜送教上门的多重残疾适龄少儿,由家长或法定监护人提出缓(休)入学申请,经县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评估后送教学校、村委(社区)、乡镇人民政府共同审核同意后,报县教育局审批。
4.对县残联无法提供名单的无证的适龄残疾少儿,经乡镇人民政府、村委排查出来后,我局再将任务分配到各相关学校,全部开展送教上门工作。
八、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各学校要高度重视送教上门服务工作,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与机制体系,成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负责人与具体责任人。在工作中,要积极从各方面为送教服务提供便利条件,切实保障 “送教上门”落到实处。
(二)制定方案。承担送教上门服务的学校,要按照送教上门服务学生的分配情况及有关表格,按照县教育局的工作要求,制定学校的送教上门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包含送教服务负责人、学生名单、具体实施教师、送教时问安排、个别化教育康复计划等内容。各学校送教方案于20xx年9月24日前报县教育局基教股。同时,每个月的28日前,各送教学校要上报本月开展送教有关图片、送教内容等相关材料到县教育局基教股邮箱:
(三)建立档案。送教学校建立“送教上门”工作档案,档案资料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发展评价资料,教学过程资料,个别化教育方案、训练记录、“送教上门”工作图片等。
(四)加强考核。送教上门服务纳入教育综合督导内容,县教育局将加强考核监督,不定期组织巡回指导和检查督导。各学校要把送教服务的工作量计入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量,并在绩效工资、评优评先、职称评聘、年度考核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
(五)确保安全。要高度重视送教服务教师人身安全,加强对送教服务教师人身、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原则上开展送教服务入户 时,至少要两人同行。教师在送教过程中如遇紧急情况,要及时上报学校、村委(社区)、乡镇人民政府、县教育局,联动解决。
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总结3
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是2022年省重点民生实事之一。“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市残联以“三个确保”扎实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各项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管理。
日前,据了解,我市已提前超额完成省下达的2535名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的目标 任务 ,完成率 为109.15%,赢得了残疾儿童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肯定。
精心准备,确保部署到位。
今年 1月,市政府残工委制订下发2022年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实施方案,并召开全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暨残疾儿童早期干预工作会议,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市残联与各县区残联分别签订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目标责任书,为提前完成省定目标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为有效跟进工作进度,市残联对各县区残联、定点机构儿童康复转介情况和服务情况实行周通报制度,对完成较慢的县区进行通报。
澄清底数,确保应救尽救。
市残联充分发挥牵头、组织、指导作用,调动一切力量,组织开展残疾儿童康复需求筛查登记和康复转介等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残疾人组织作用,全面做好春节期间残疾儿童康复需求摸底排查;加强与卫健体部门对接,做好残疾儿童康复需求筛查登记工作;充分调动各定点机构的技术力量,深入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残疾儿童健康检查和康复筛查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各县区残联康复部经办人员,本着让信息多跑路、到场办理转介手续最多跑一次的原则,积极主动为残疾儿童办理转介手续。
跟踪督导,确保安全管理。
市残联全面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安全和疫情防控工作的监督管理,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全面做好排查、封闭管理工作,坚持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切实落实疫情防控责任;组织抽调专人检查、抽查或暗访定点机构安全和疫情防控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不出现安全和疫情隐患。
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总结4
一、送教对象
送教上门对象为:具有本县户籍,经县教育局残疾儿童专家评估委员会认定,不能坚持到特殊教育学校或者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包括在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治疗和在儿童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残疾儿童少年)。
二、送教原则
1、免费教育原则。送教上门属国家实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范畴,由学校免费提供送教上门服务。
2、普特结合原则。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相互配合共同负责区域内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送教上门服务工作。
3、一人一案原则。送教服务须在家长认可和配合的基础上建立一人一案,开展相应的有针对性教育服务。
三、送教内容
根据教育部特殊教育三类课程标准及有关文件精神,结合送教对象情况,由送教学校和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确定合适的送教内容。
1、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首次送教上门,要通过访谈了解学生现状,针对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残疾类别和个人潜能,做好相关专业评估,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化教学计划。
2、明确具体送教内容。教师开展送教服务时要为服务对象送学习教材,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和补偿训练,一般应包括康复训练、认知、语言交流、生活自理、学习能力、社会适应和特长培养等方面。
3、强化家长教育意识。要强化家长监护责任和法律意识,引导家长密切配合送教上门工作。送教上门教师要加强对家长的培训,指导家长掌握有关教育补救方法和基本康复训练技能,并根据教学情况布置好家庭训练。
4、送教学校要根据服务对象个别化教学计划和具体情况,确定每学期送教上门时间和课时,保障按计划完成送教任务。
四、服务时间
每个服务对象送教原则上达到每月2-4次。
五、工作步骤
1、确定送教上门对象:每年5月上旬,由县残联将当年8月31日达到入学适龄的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实名调查登记资料整理汇总后,造册交县教育局,要确保登记资料的真实有效。
2、落实送教教育机构: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由县教育局成立专门评估组织、统筹安排,参考家长意愿、家庭状况、儿童情况、残疾类型等因素确定每一名儿童的送教责任学校。各责任学校要及时与送教对象家庭签订送教协议,确定送教内容和方式,并形成具体方案,做好过程记录,建立工作档案。条件允许情况下,在大型学校建立资源教室,配备必要的教具、学具、康复训练设备和图书资料等。
3、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每年9月启动送教上门工作,建立学籍。9月20日前各校将送教上门教师、学生及《方案》报我局基础教育科存档。为方便管理,可单独设立送教班。责任学校要成立专门送教上门工作领导组,由校长任组长,全面负责本校送教上门工作。要根据送教对象康复情况确定送教周期,每次送教安排3-4名热爱特殊教育事业、责任心强、关心残疾学生、业务水平较高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及辅助人员。实现一生一档,认真填写《------学校送教上门手册》,对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发展评价、教学过程、方案调整、训练记录等图片音像资料列入档案,并妥善保管。
4、做好工作成效拓展。定期进行个案对比评估,及时调整教育方案,鼓励康复效果好的学生定期到特教资源中心或资源教室进行集中康复训练,参与社区(村镇)生活体验,促进伙伴交流和融合教育。
六、保障措施
1、成立组织
为开展好区域内的适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和精准服务工作,由教育局负责统筹“送教上门”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
2、部门配合
相关部门要将文件精神传达到送教上门服务区域所在地政府(乡镇、村),当地政府要积极支持配合送教上门工作;各责任学校对送教上门人员的工作量标准确定、津贴发放等工作给予支持。将送教上门的残疾儿童少年纳入学籍信息系统统一管理,其生均公用经费用于送教上门工作。
3、经费保障
送教上门经费由主管部门根据送教学生数核拨,专款专用。学生家庭及个人不缴纳任何费用。送教上门经费主要用于:(1)购置相关教学设备、教材、慰问品;(2)补助送教人员课时费(3)送教上门人员的交通费、差旅费。
4、教学保障
承担送教上门的责任学校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每学期初、学期末各召开1次业务指导组及送教上门教师工作会,研究计划、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学期中不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和教研工作会议。
(2)教研部门和特教学校负责送教上门工作的业务指导,定期组织送教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业务培训、专题研讨等活动,加强对送教上门的过程管理和业务指导。要特别突出对送教教师的康复知识培训,提高送教上门服务能力。
(3)把握“送教育、送知识”和“送关爱、送政策”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与送教服务家庭沟通,让残疾儿童少年的监护人明确送教上门的意义和自己孩子通过送教上门的方式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政策。
(4)建立“送教上门”档案。档案资料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评估资料、教学过程等相关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5)保证“送教上门”时间。送教对象的教学时间由送教教师与家长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原则上达到每月2-4次,每次教学时间不少于60分钟(包括学生教育教学时间、康复训练及家长培训指导等)。
5、加强指导和督导
由县教育局定期组织人员对各责任学校的“送教上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并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将送教上门工作列入对各责任学校检查考核内容,对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总结5
20xx年,我市残疾人康复工作严格按照市残联的安排部署,积极地有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各项业务工作有条不紊,超额完成了上级残联及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重点工程成效显著,基础工作有序推进,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现就本年度开展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省康复救助项目”。市残联把落实“省康复救助项目”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领导组,制定出台了实施方案,按照项目实施办法的条件和要求,积极组织、协调,认真筛选,使各项康复训练工作扎实有序的推进。
二、积极开展脑瘫儿童训练。为使更多的脑瘫儿童通过训练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我会通过省康复救助项目为贫困脑瘫儿童免费进行康复训练。全年共完成脑瘫儿童康复训练1例,康复效果良好。
三、扎实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全年组织精神病重病住院10人;组织精神病人免费服药30人。解决了我市部分精神病患者就医、服药难的问题。
四、积极开展残疾儿童肢体矫治手术。有三名儿童将成为肢体矫治手术受益者。
五、深入开展各类康复训练,积极完成截肢残疾人的'筛查及假肢装配任务,并为其供应相应辅助器具。今年共完成
普及型假肢6例,其中大腿假肢装配3例,小腿假肢装配3例;为残疾人捐赠轮椅150辆;免费配发其他辅助器具5000余件。
今年的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存在不足。来年我们将按照市残联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各项民生工程,力争将康复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总结6
20xx年,任城区被确定为省级“十四五”残疾儿童早期干预项目试点区。“十四五”残疾儿童早期干预项目是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新时代残疾儿童康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任城区被纳入全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试点地区以来,积极贯彻落实各级残联文件精神,区残联、区卫健局、区妇幼保健院等相关部门不断探索创新,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残疾儿童早期干预试点工作。市、区两级残联第一时间成立工作督导小组,定期督导项目进展情况。
任城区妇幼保健院作为承担残疾儿童早期干预试点服务项目的实施单位,多年来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在探索中寻求新发展,行业内首次提出“做女性全生命周期保健”概念,按照全生命周期保健服务链条关系,全面实施“临床带保健,保健促临床”发展理念,同时将中医植入临床保健,使“保健、临床、中医”三驾马车多轮驱动齐头并进。一次次在医院遇到危机时,势如破竹,挽救医院,促进了任城区妇幼健康服务事业发展。
专科优势赢得先机 统筹策划闭环管控
近年来,任城区妇幼保健院在儿童早期干预、残疾预防和康复救助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五位一体”助残服务模式的创新成果在行业界得到了充分印证和中国妇儿工委、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的认可,并授予全国“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培训基地”荣誉称号。针对省级“十四五”残疾儿童早期干预项目,任城区妇幼保健院在区残联的正确指导下,依托妇幼三级网络,及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遴选业务骨干,组建由医师、康复治疗师、幼儿教师、心理教师组成的专业干预团队,制定工作方案,抓细节、定流程,以“快节奏、高效率、见实效”全面落实残疾儿童早期干预试点筹备、落地工作,全力保障残疾儿童早期干预试点服务项目顺利开展、科学实施。
在“十四五”残疾儿童早期干预项目实施过程中,任城区妇幼保健院充分依据自身重点专科优势,借助妇幼县乡村三级网络服务平台,组织辖区镇街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儿童保健主任多次召开“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座谈会,明确残疾儿童早期筛查的意义和转诊的必要性,提高基层儿童保健人员残疾预防意识,全面实施“孕前-孕期-新生儿-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管理,闭环管控,做到“早发现、早转诊、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实现“精准筛查、精准诊断、精准干预”,确保残疾儿童的'人身安全和干预效果。
服务前置重在预防 源头管理疏而不漏
残疾儿童早期干预项目的实施重在一个“早”字,关键在“预防”。任城区为了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重点加强婚前、孕前的健康宣教和健康检查,近年来持续保持免费婚检率100%,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100%;与此同时,从孕期抓源头,严格执行“绿、黄、橙、红、紫”五色专案管理制度,根据不同风险程度在《母子健康手册》上进行标识,分级管理,重点人群专人专案、动态监测,加强产前、产时及产后筛查服务。
在0~3岁儿童健康管理上,结合母子健康手册的使用,对辖区医疗机构做好儿童残疾筛查培训。对高危儿进行专案管理,依据不同危险因素和危险程度,制定个别化随访频次和随访内容,及时关注和跟进高危儿的体格、精神、心理行为发育情况。全面开展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预警征、DDST、克氏量表筛查,对筛查出可疑或异常儿童进行及时转诊。通过医学诊断及评估确定早期干预服务对象,接案建档,进行康复干预前评估,根据教育评估和家庭评估结果制定个别化干预计划,提供家长培训、亲子同训、家庭环境评估与康复指导等服务。有效控制出生缺陷和发育障碍致残人群,不断提高儿童健康质量。对残疾儿童给予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系统的康复干预,以促进良好发展。
夯实内功增强技能 特色干预提升效果
任城区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中心(任城区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在区残联、区妇幼保健院的亲切关怀、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积极参与试点项目的实施工作。组织服务人员系统学习《山东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服务规范》,不断实操演练,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康复模式,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技能。对项目内儿童进行系统评估,与家长签订服务协议,制定康复方案。在做好个体训练的同时加强亲子同训,采用亲子游戏、亲子运动、亲子手工、感统训练、引导式教育、融合教育文化课、奥尔夫音乐教育、言语治疗等多种形式提升残疾儿童康复质量。充分借助任城妇幼中医特色、开展“儿童健脑益智推拿”绿色治疗。定期举办家长课堂、实操培训,普及儿童养育及教育知识、康复基础知识,常见疾病预防及护理,指导家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干预,并进行不定期家访,形成“机构干预为主、家庭同步参与”的干预模式,多方位提升干预康复效果。
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加大力度稳步推进
任城区还通过融媒体扩大对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服务项目的宣传力度,制作项目宣传版面、宣传折页、专题片、微视频等向全社会普及早期试点干预项目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等惠残助残政策,扩大宣传面,争取让更多有需求的儿童享受政策。
任城区早期干预试点项目自实施以来,持续加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力度,不断完善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服务内容,准确发挥中医药在康复诊疗的特色作用。任城区妇幼保健院全体人员以饱满的热情、专业的技术水平、贴心的优质服务也赢得了残疾儿童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此项目也在任城区残联、区妇幼保健院等相关部门敢于创新、不断进取的工作作风下卓见成效、频出亮点,逐步形成了一个个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试点经验,助力残疾儿童早期干预项目的稳步推进。
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总结7
为贯彻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xx-20xx年)》(新教基【20xx】31号)、《关于进一步规范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一人一案”工作的通知》(新教基【20xx】5号)和《关于做好20xx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新教基【20xx】122号)文件精神及我市教育扶贫、脱贫攻坚工作要求,进一步保障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提升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聚焦解决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安置突出问题,现将我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安置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一)建立资源中心、资源教室。20xx年6月,自治区7部门联合下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xx-20xx年)》(新教基【20xx】31号),同年,地区出台了《地区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xx-20xx年)实施方案》,为更好落实文件精神,弥补我市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课堂教学的不足,满足各类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决定在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区域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在需求学校建立二级资源教室,20xx年9月投入使用。
(二)成立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20xx年8月,卫生健康委员会、民政局、残疾人联合会下发《关于成立库车县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的通知》的通知,划清各部门工作职责,对本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与实施、教育质量评估等提供专业指导,提出政策建议,协助组建市残疾人教育专家资源库;根据实际需求对辖区内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身体状况、接受教育的能力和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入学安置、转学建议;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矫治与康复、教育等问题提供咨询和个性化指导,对个别化方案进行论证,提出合理安置建议;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的'普通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康复知识培训和现场技能指导。
(三)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救助。20xx年3月,按照《地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我局会同残疾人联合会、卫生和健康委员会、财政局、民政局、医疗保障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审计局和库车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对具有以下条件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救助登记:
1、地区户籍(或在地区领取居住证);
2、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或有效疾病诊断证明材料(定点诊断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的0-8岁残疾儿童;
3、城乡低保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儿童,残疾孤儿,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其他经济困难家庭的残疾儿童;
4、残疾儿童身体状况稳定,有接受康复救助的适应指征,监护人有意愿且积极配合的残疾儿童进行登记造册。
二、摸清底数,分类安置
(一)初步摸排,摸清底数。20xx年4月印发《残疾、失能儿童入学情况摸底调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对全县4-18岁学龄残疾、失能儿童入学安置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由中小学、幼儿园选派专人到本学区范围内的村、社区有关负责人一同入户调查、走访登记。
(二)落实“一人一案”登记。20xx年7月,按照自治区《关于进一步规范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一人一案”安置工作的通知》,对未入学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逐一填写《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一人一案”登记表》,收齐学生残疾证复印件、户口本复印件、医院诊断证明等材料,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三)数据整理。
1、残疾总数。我市现有适龄残疾儿童少年xx名,其中普通学校随班就读xx名、特殊教育学校就读xx名、送教上门xx名、失去上学能力xx名、死亡xx名(含建档立卡xx名)。
2、建档立卡。我市适龄残疾儿童建档立卡总数为xx名、其中普通学校随班就读xx名、特殊教育学校就读xx名、送教上门xx名、失去上学能力xx名,死亡xx名。
三、压实责任,规范送教上门工作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特殊教育水平,切实保障因生活不能自理等客观原因不能正常到校接受教育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益,制定《规范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的实施意见》(试行),建立送教上门学生档案,对服务对象、服务原则、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和师资保障做出明确规定,规范送教上门教学方案、送教4次/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找准教学方向,内容包括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在领导的重视下,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我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安置工作已逐步走上正轨,在不断的总结和探索中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
【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残疾儿童工作总结04-17
康复医院工作总结04-17
康复工作总结04-25
儿童康复工作总结04-02
康复科工作总结04-07
医院康复科工作总结03-28
康复科护士工作总结05-07
残疾人康复的工作总结04-08
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