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2-09-05 11:41:2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孔子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子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1

  被热炒了很久的《孔子》最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本人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潜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据观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气还算不错,影迷们对电影如何展现孔圣人的一生更感兴趣,也不乏慕发哥之名来观影的粉丝。本人想从散场之后大家的反应来看,《孔子》这部电影给了怀揣这两大期盼的观众一个交代,但是,没人想到,过程却是如此枯燥沉闷。

  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我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资料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透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和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本人想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孔子观后感2

  电影导演胡玫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是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回事,他自己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承。孔子连同他自己身后的弟子,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他自己们给人的感觉确实如海涛般汹涌澎湃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自己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自己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自己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自己的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自己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自己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孔子观后感3

  如同那耀眼的北辰,在历史的天空中,散发着淡蓝的光芒,穿越千年的时光,依旧是那么的耀眼。

  ——题记

  我站在历史的长河里,看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向远方,我的思绪慢慢地飘向远方,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回到那个有你的时代——春秋战国。

  我看见了你——孔子。你是那么的信心满满,你想去将自己的学说推行给列国的公侯,你想要在这个礼乐崩坏的时代挽救人们的思想。于是你踏上了征途。还记得你在卫国时的耻辱吗?你希望满心的去到了卫国,你是多么的冀希卫灵公能够采纳你的政策。然而他却并没有将你的一副心血不管不顾,心里心心念念想着他的南子,甚至觉得你是他国派来的细作。你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侮辱,你愤然离开。

  此时你已经59岁了,带着所跟随的弟子们在当动不安时代,穿行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曹国、宋国、郑国、陈国。你一边奔寻明理的国君,一边将自己的学说传授给人们。你可能曾在黄河或是长江边上感叹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你可能也曾在等待着一位赏识你的国君,从而吟出沽之哉,沽之哉。你是多么的期盼有人能够赏识你,采纳你的学说。

  就在你在陈国城门与弟子走散时,你去问路人是否看见他们。你在他的眼里看见了一丝的厌恶,你看见了自己在他瞳孔里你那颓败的样子。好在你找到了他们。当子路愤然告诉你那路人嘲笑你如同丧家之犬时,你也只是淡然一笑,调侃自己累累若丧家之犬。然而你心里的那份不甘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在你无数次不被统治者所认同自己时,你终于放弃去到处游说,从而去在民众中去发扬礼乐。此时你已经步入暮年。

  终于,你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你开始编写一本可以传世的书籍。你与弟子们不舍昼夜的编撰,春去秋来,时光在你与弟子的脸上留下了印记,终于一本旷世神作诞生了。你欣慰的'看着哪本书,你决定给它取一个好名字。叫什么呢?你思索着。弟子们在下面七嘴八舌的讨论着,有的说就叫《孔子》,你摇摇头。有的说《语经》,你还是觉得并不那么完美。你想着想着,突然说到:谈论言语,就叫《论语》。弟子思索一瞬同意了。

  这一年,你已经72岁了,你知道自己大限已至,淡然的看这个纷扰的时代,心中只有平淡。你含笑而逝。留给这个泱泱大国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细细品味你的一生,感悟你的淡然,体味你的思想。慢慢了解了你万世师主——孔丘。

孔子观后感4

  片头刚放,表江问我,你觉得这片票房多少?我说,8千万?她说,撑死这个数吧。看完片,我不免怀疑8千万太高估了,并不是说电影质量不好,其实它诚意十足,只是在这“后阿凡达时代”,这种没有噱头的商业电影真的好难自处。

  整体来说,《孔子》严肃而紧凑,前半段的官场争斗和后半段的流离失所在周润发的演绎下,都让人信服。片中台词在大量的文言文和现代话中穿梭,听到“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搭配,观者不觉得出戏已算难得。

  孔圣人也会经人挑拨,便扔官抛妻弃子,背井离乡十几年,在各国传道授业解惑,却不得重用,食不果腹,颠沛流离。一个道德高尚的中年男人空有理想和满腔抱负,无从施展,郁郁不得志,思乡情切却不能归。周润发精湛的演技无可挑剔,只是我看时很是心疼……那场刻意煽情的暴雨中离家出走、摔倒泥沼、泪流满面的“孔子落魄戏”,真是难为发哥了。

  饰演卫国夫人、美而淫的“南子”的周迅赫然女主角的地位,可片中只有一场“子见南子”的戏。南子对子表达满腔欣赏,并邀其日后常常相见,子拒南子,仅用一句“我未见过你这般好德如好色的人”把南子噎了回去,再得体不过。南子经过这番挑逗,确认了子的君子为人,感叹道“世人也许很容易领悟夫子的痛苦,但未必领悟夫子在痛苦中所体悟到的境界”,此话一出口,子热泪盈眶,两人伏地互拜,成为知己。这出戏处理得细微而精彩,不但不荒谬,还看得意犹未尽,嫌周迅的戏份太少了点。

  除了南子,还有几位重要人物衬托孔子,一是鲁王,二是孔子夫人,三是弟子颜回。这三个角色的演出一个比一个让我出戏。先说鲁王,他是君,孔子是臣,影片前半部分在鲁王对孔子的重用与否中展开,每每切到鲁王的画面,他挤眉弄眼,对孔子爱意绵绵,让广大腐女不多想都难。凯丽扮演孔子的`夫人,大概是《渴望》中慧芳深入人心,她和孔子一贴在一起我就立即穿越。白净秀气的任泉出演孔子弟子颜回,他落水的那场戏,镜头从水底往上拍,我又穿越到了好莱坞,古装传记片的风格无影无踪。

  如果穿越之事因人而异,特技一定人见人不爱,《孔子》中有好几场大规模的战争戏,场面全靠特技,动画拙劣,效果实在不好。虽然有特效这个硬伤,可一部思想家传记题材的电影拍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至少它和20xx年动不动就裸奔而出的那些山寨电影相比,实在是太有诚意了。导演胡玫说她从未这么忐忑不安过:“我只能祈祷孔子在天之灵保佑了。”这事儿,还真悬。

孔子观后感5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幽兰操》

  孔子,你的德行如同美玉,清高而至洁;你的操守如同幽兰,奕奕而清芳。

  生活在公元前的大思想家,尚处在奴隶社会的夫子,你的远见超越了你的时代。在礼乐随诸侯而出的春秋末期,在奴隶制度开始土崩瓦解、封建制度尚处萌芽的历史关头,征战成为必然,杀戮成为必然,而你却提出了一条“仁义礼信”的治国大道。

  没有人采用你的方案,不是因为你的方案行不通,恰恰是因为它的伟大而使人难以瞻仰。以仁治国,是通向大同社会的途径;修复礼制,是改变“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状况;标榜诚信,是教育人民要成为君子。

  历史的距离总会产生隔膜,但孔子思想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君主制已经从中国消失,孔子思想中的“君”皆可换成“人民”。在通向“小康社会”的阶段目标和“共产社会”(也许会吧)的终极目标中,“以仁治国”、培养君子、以礼服人、以德服人的那套儒家理论依然是那么行之有用。

  仁前提是人,没有人就没有仁,对于“杀身成仁”的说法,我一直不认同。我承认“仁”的重要,也承认为了仁可以舍弃生命,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只是被迫的举动,“人仁”两全需要战术上的妥协。

  用仁政来治理君子,国家便不需要法律,每个人安分守纪,听从教化,不去做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情,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便会昌盛——但这是很难做到的。人首先是生物,是生物就必须遵循自然,克服自己的本性,以后天的道理约束先天不好的本能是困难的。英文字幕上将汉语“君子”翻译成英语“绅士”其实不是十分恰当。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成为绅士,但成为“君子”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孔子的思想需要变通的`执行,去掉那些“遥不可及和虚无缥缈”的部分是有必要的。“君子食无求饱”等理论显然是将精神凌驾于物质之上。马克思认识到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所以要在“社会主义”的前面加上“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当然这个思想也有局限性,他没想到还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东西)。

  我们可以不是“君子”,但不可以不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在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孔子的哲学必将被世界发现,并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孔子观后感6

  昨天下午,在教育局号召、学校带领下,我们观看了话剧《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孔子》这部话剧,介绍了孔子一生的经历,从年少时胸怀大志渴望强盛国家,中年终获赏识身居要职却在胜利前被迫止步,到后来辞官周游列国,故事里包括了孔子对弟子的教育、自己的思想以及学习方法,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位被后世传颂也确实值得被尊重的伟人。

  孔子青年当官时,在深山从虎口中救下一位老妇人,震惊于“苛政猛于虎”的他,从此决定尊礼乐、行仁政、铸杏坛传道授业。在讲学过程中,接纳了一位贫穷却好学的奴隶,主张“有教无类”,凡好学者不分贵贱。话剧中还演了“两小儿辩日”、“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等蕴含了很多道理的故事,映射孔子的思想。

  后来不得志的孔子终于被委以重任,被派去与齐国开战。而后方,昏庸的君王却在宫中日日享乐,甚至叫停了即将到来的胜利。失望痛心的孔子辞官了。但是没有放弃他的理想,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整整十四年,开展讲学,推行仁政思想,渡济苍生。

  故事接近尾声,孔子回到故土,他已经老了。

  回顾孔子的一生若是用一句话概括,那便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为社会的混乱情形忧心忡忡,为国君的昏庸无度失望痛心,所幸他怀有大爱、怀有志向,一生都在推行礼乐仁政,努力担负着济世的`责任。他深深地记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想,我们也一样担负着责任。即使如今是一片太平盛世,没有那许多济世救人的需求,但我们同样需要时刻警醒自己,居安思危,以学习为途径、报国为目标,勇往直前,定能迸发出千军万马之力。或许这便是教育局与学校组织我们观看话剧《孔子》目的和用意吧,我们确是该好好了解孔子,传承并发扬孔子的精神,让中华文化真正地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用我们的能力,为历史的长河也添上如孔子这般浓墨重彩的一笔。

孔子观后感7

  “孔子”——一提起这个名字,就想起了此刻正在热映的电影——《孔子》,它没有美国片那么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么虚假,它只是一部记载着春秋时期的乱世英雄历史巨作。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情节,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

  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让敌人防不胜防。但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我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没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之后,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放下,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但是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

  丝气力,抛出水面。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我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我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之后,孔子和弟子们,理解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一样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一个中国人若不懂点孔子,即便不说是不合格的中国人,起码是缺乏教育的中国人。”

孔子观后感8

  《孔子》这部影片讲述了孔子从年轻到衰老的故事,说明了他的大志与大智,以及他那三千弟子的大作为。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而孔子后来从宋国移居到鲁国。那是正是宋朝,人们信奉周公的仁与礼,孔子也将仁礼视为约束自己的两个条件。那时的孔子从一介蔗民到被鲁君识中才华提为相国,可是他却被其他同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使他不得不被迫离开鲁国。这孔子被逐,他的弟子也不愿老师一个人走,便跟随孔子。被逐以后,孔子和众弟子周游列国,传经授礼。可是,这种日子并不好过,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很多危险。卫国请孔子的弟子:子路去卫国当大将军,抵挡外来侵略者。子路为了保护小小的卫军,被敌人杀害,但是,他在倒下去的最后一刻,不忘要盔正、扶正,孔子听说后,虽然十分悲痛,可是却说他是君子。终于,鲁国大司徒醒悟,请孔子回国。途中,马车正在过冰河时,冰面突然裂开,使孔子的弟子颜回和载有孔子书籍的马车掉入河中,颜回有自救的本领,完全可以马上上岸,可是他却一个猛子扎下去,尽力把书籍打捞上岸,就这样,颜回在冰冷的河水中反复上下,体力终于支撑不住,被冻死了。孔子忙叫人把他打捞上岸,孔子紧紧地抱了他八个小时,要知道,颜回是他最心爱的弟子啊!可是,人死不能复生,弟子把他拉开。经过了十几年的'在外漂泊的生活,孔子在将近七十岁的时候回到了他的父母之邦——鲁国。他时刻不忘颜回提醒他的那句话:您知道您为什么被逐吗?是因为您把自己的思想硬加在别人身上。孔子一边抚摸着《春秋》,一遍自言自语:人们敬仰我,是因为它,人们误解我,也是因为它。说罢,他把这部书交给侍仆,命烧掉。

  孔子文采奕奕,说话出口成章,面对敌人的威胁仍从容不迫。有一次,他竟以100牛车,吓退了齐国的500乘兵马。孔子语言条理顺畅,说的话大都被世人谨记,如在影片中出现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手下3000多名弟子有72人名扬天下。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然人体会到深受教育,人们能在悲观或乐观的场景中得到知识。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吃水不忘挖井人,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孔子观后感9

  近日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了电影《孔子》,我看完之后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深深地被震撼了,对孔夫子的伦理道德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而我却认为孔子思想里包含了仁,义,礼,智,信。等精神。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他以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当孔子看到当权者只懂得用酷刑来统治人民的时候,他不顾自己的危险依然提出了废除活人殉葬制度。这在当时是十分危险的,这不能不体现出他的仁爱之心。而当子路将漆思弓救到他的家里时,他表现的是那么镇定,没有一丝畏惧,这又是他大义的体现。当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时,他第一站来到了卫国。卫国南子问孔子:“夫子常说,仁者爱人。不知夫子的这个人,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这时孔子无语,但是从他恭敬和淡定的表情当中,我解读出了《论语》当中的一句话:“君子尊贤而容众”,南子又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是什么意思?”孔子答曰:“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南子又问:“诗经三百首,大多都是在讲男女之间的情爱,夫子又该怎么解释?”孔子答曰:“诗经三百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情思深深,但无邪念!”面对孔子的圣德,最终南子恭恭敬敬道出了这样的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领悟的境界!”可见孔子的君子之礼是博大的。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在夹谷会盟上,孔子以不战而驱齐国数万之众,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这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当季氏将亡之时,他终于明白了孔子的真确,他决定将孔子请回鲁国,这就是孔子身上的信。

  在周游列国路上,他颠沛流离、风餐露宿,受尽磨难。在逃离齐国时“接淅而行”,在鲁国分不到祭肉,在陈蔡被围差点饿死,在宋国差点被树砸死。他却荣辱不惊,为了理想中的仁礼之国,像永不停息的日月星辰一样自强不息,这不正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吗!

孔子观后感10

  年岁未居,时光移。你抬起头来,低着头,瞬间,慌乱地,已经走过了半生的时光。--题记。

  她们去参加葬礼。那些被绑起来的贫民们,他们是极其可怜的,也许有些人也不知道这位死去的庸君是谁。噢!这个回程,也不知还有多少孤魂野鬼在人间游荡。可是,总会有漏网之鱼,这回是一个跳着舞勺的年青人,他灵活地穿梭在林中,身后跟着百万大军。他跑到孔子家躲起来,可是,纸里面包不住火。这件事泄漏后,孔丘巧妙地保住了孩子。

  由于才智广博,孔子被重用,同时,他还向鲁国君主提出用“仁”来教化人民,反对杀戮。管理好一个国家当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孔子因为受权贵而离间,最后被排挤出局。鲁国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从此他的辛劳与汗水便在岁月的流逝中一发不可收拾。

  天色已晚,天色阴沉,云雾聚锁,仿佛注定了他这漫长的一生会在凄凉与沉闷中挨度。此后,孔子与弟子一同前往宋、卫、蔡、齐、楚等国。但是他的政治主张却可以被热切追求流血的国家的诸侯们所接受。在这条路上,他经受了太多的艰难险阻。饱受质疑和嘲讽,甚至有小孩辱骂,但他始终冷静、理性地对待社会,他仍然坚持以仁政治国,远胜于杀戮为王。最令人钦佩的一点是,他的思想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动摇,也没有因为其他任何事情而动摇。

  依我看,孔子也是普通人。不仅对自己的仁政心怀敬畏,而且对自己的感情也很细腻,当弟子颜回为保全简牍而丢掉性命时,他是有心人,也是无助;他伤心,也是自知。

  这位鲁国人,虽然已经远行于外,但毕竟其最初的'政治寄托还是寄托于这个父权国家,所以他从来没有忘记过她。他心中的期望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时间里被折磨,仿佛要把他弄得遍体鳞伤。他安然无恙,又感到困窘。自始至终,他在父母的国度里都是局里人,要不他的内心怎么总是渴望又回到家乡?

  人生的半途,命运总是坎坷。好的,但是也不会让自己失望,赤子之心。他选择了追随自己的心,不管是孤身一人,还是前方风雨飘摇,他独一件青衫,馨香如故。

孔子观后感11

  孙子是我国春秋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生在鲁国,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祈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他曾任鲁国中都宰、大司寇和代国相,他提出了“以礼治国”的新式政治思想,他所创的儒家思想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他所著的《春秋》、《论语》都流传后世,被千古传诵。带着一份期待与崇拜,星期五的晚上,我们全家走进影都,观看了电影《孔子》。

  孔子自幼勤奋好学,当他三十而六时,逐渐在他的故乡鲁国崭露头角,得到了鲁君的赏识,被认命为中都宰,在他的管制下,中都变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后又逐渐被鲁君加封为大司寇,曾一度做上代国相的要职。击败了叛军,安保鲁君参加齐鲁盟会。但是,随着他的平步青云,却迎来了三恒的忌恨与排挤,终被三恒之首季氏驱逐出鲁国,后在异国他乡,带着一帮他的弟子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风餐露宿十几年,但始终坚持他的理想从不放弃,并在途中著下《春秋》一书。在他晚年之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终于被迎回鲁国。

  看了这部令人悲伤的电影,我不仅又对孔子多了几分认识与敬佩之意:

  一、孔子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更是一名极有谋略的军事家。在齐鲁盟会中,齐王心怀不轨,派出二百乘兵车,以威胁鲁君投降齐国,而孔子却用三百辆牛车,造出轰天声响,吓退了齐军的兵车,他不用一兵一卒,夺回了鲁国失陷多年的郓、龟阴三地;在朝中,他提出了“堕三都”、抑三桓”的主张,并用火攻的方法平叛了来势汹汹的三恒家臣——公孙狙。这改变了我以前对孔子“懂文不懂武”的印象,令我看见了一个文质彬彬的孔子的另一面。

  二、我敬佩孔子在逆境中永不放弃理想的精神。孔子流离他乡近二十年,不管环境多么艰难,始终不曾放弃他儒家思想的宣扬,他情节高尚,从不吃嗟来之食,一举一动中始终保持着他的学者风度和神态,在断粮七天时,他“以乐代食”,以顽强的`意志力抗击饥饿的侵袭。在周游途中,为了让儒家思想得以流传后世,他废寝忘食,奋笔激书,写下《春秋》一书,使他的儒家思想在后世得以实现,并影响了往后历朝历代的政局。他这种坚持理想的精神着实让我有所触动。

  我不但钦佩孔子渊博的学问,而且敬重他高尚的品行。他那光辉的形象会永世被世人所传颂;而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必将千秋万代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文明。

孔子观后感12

  今天,抢先在首影前观看了《孔子》,不能说闷,也没有十分激动,总体上还有点失望,所以要写观后感,真的让我久久不能下笔。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电影《孔子》选择了最为严肃的处理方式,并没有像一般的电影那样,用名人拍出一幕激情四射的通俗剧,它几乎没有娱乐片的特质,可以称得上是“严肃的商业片”,大段的半文对白,繁琐礼法的悉数呈现,春秋五霸的权势关系,都需要观众做好“备课”的准备。我虽然在此前已恶补了一下,但还是有不少话语听不明白;而且很多剧情很快地一下带过,对历史没有相当了解的人,是会完全看慒的。感觉导演在这方面的处理,是比较文艺化了,考验观众的智慧啊!

  故事从孔夫子五十多岁,得以实现梦想,踏上仕途开始,感觉开场有点突然,接下来就是孔子运用计谋,抗衡齐国、三桓,然后平步清云,连升几级,做到代相国之职,剧情很紧凑。精彩的辩论,让人精神一振,不过不失的特效,这也带来了一点视觉刺激。不过,总觉得有那么点不明所以,在半知半解中努力往下看,头上冒出的问号越来越多:作为三桓之首的季孙氏,为何让孔丘当代相国?孔丘推行堕三都的时候,季孙氏又让旁边的人推动此举,任由孔丘拆他的城墙?而这此似乎都是他的计谋,但看不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了对他有什么好处,电影对此没有交待清楚。接下来与公山狃一战,这也挺振奋人心的,不过其中的万剪齐发,而孔子“无懈可击”,然后又出现“诸葛连弩”,真的'有点说不过去。 中段的“子见南子”也让人印象深刻,美色与权势摆于前,孔夫子还是选择了仁义道德,不得不佩服他的理智,圣人也! 而不过那一幕想要表现南子的美艳,我却感觉不出有任何的吸引,同是周迅,比起画皮里的小唯真是差远了。

  再到后面,让我有印象就是的就是颜回落水,来回多次在冰水里抢救竹简一幕,虽然他的行为很伟大,我也有那么一点感动,但转念再一想,这样是不是有点迂腐呢?不管怎样,他是为这些孔子最爱的书简献身了,导演让他死得很唯美。

  最后,孔子与弟子们得以回鲁国,一众人喜极而泣,及孔夫子在城门前跪拜,老泪纵横,那时候我也哭了,不过不是为故事本身而哭,而是被演员的入戏所带动。

  总的来说,“就这样吧”!

孔子观后感13

  孔子很仁和,救过一个小奴隶。有一年,大司马死了,很多人要陪葬,那个小奴隶也包括在内。为了能逃过此劫,小奴隶逃到了孔子的住处。可和孔子对着干的公山狃却说孔子私藏“人犯”,要治孔子的罪。孔子不但处事不惊,而且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迫使强势的公山狃打消了处死小奴隶、治孔子罪的念头。瞧!孔子是不是非常聪明。

  孔子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髓。

  孔子很爱自己的弟子,弟子们也爱老师。有一回,孔子一行人在冷得结了厚冰的湖面上行走,不一会儿,只听“嚓、嚓”几声,冰碎了,孔子的书一部分掉进了冰凉的湖水里,颜回纵身跳入水里,却被冰凉无情的湖水冻僵了,命丧湖中。孔子痛不欲生,痛失了一名可传他大道之人。

  看到这,我不禁想起学校里同学们的表现:有些人为了自己利益而伤害别人;有些人因为其他同学挑唆而攻击别人;有些人则是为了自己获取胜利,而向老师、同学说他(她)的坏话……,每当做这些事前,请大家想一想对方,想一想孔子,他们师兄是多么团结友爱呀!大家如果多一点宽容,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是非。

  这部影片令悲伤而又感动,被孔子的仁和打动,被他们师兄弟间的真情打动!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非常伟大,他把自己的'思想留给了后人,代表作《春秋》、《论语》。

  孔子经过了十几年的颠沛流离,周游列国的经历,决定放弃从政,好好教育子弟。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的精神。子路帮助卫国,战死沙场;冉求回鲁国效力;颜回为了孔子的作品能够流传至今,不惜自己的生命,在滴水成冰的冬天里跳入冰海……

  我从这部影片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我们也要像孔子一样说话坦坦率率,不要绕圈子。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孔子是我们思想和行为的楷模,要经得住诱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先驱者,让他的思想由世人传颂下去吧!

孔子观后感14

  昨天,我听妈妈说银谷影城正在热播电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来。妈妈见我这么兴高采烈,便答应带我去看这个电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他学问渊博,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个电影讲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先后去过卫国、蔡国、齐国、郑国等国家。

  孔子本来在他的家乡鲁国享有很高的官职—司寇,他倡导用礼仪治国,让国家富强,不同意连绵的战乱,耗费钱粮,这样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可是他这种理念当时并没有被鲁国国君采纳。虽然这样,孔子还是在鲁国废除了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殉葬”。古代,每个有钱的主人,手下都会有一些奴隶,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隶就会一个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这残忍的一幕,令人心惊胆颤。有一次,一个大臣的父亲死了,他的一个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说了实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带来了了这个小奴,国君愤愤地说:“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这个小奴呢?”这时,一位朝中大臣对孔子说:“奴隶陪葬是一种礼节,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说:“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说得这位大臣哑口无言。但孔子最后还是被鲁君赶出了鲁国。

  孔子离开鲁国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国家,都没有得到重用。这时,鲁君派人请孔子回国,孔子经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当他们的马车行驶在冰冻的河面上时,冰面突然崩裂了,书简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知道这些书简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顾自身安危跳进冰水,救出了这些书,而他却被冰冷的河水冻死了。看到这时,我差点眼泪夺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国14年,终于在68岁时回到了鲁国,专心讲学,最终在73岁时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他那不因艰难而退缩的'的品格深受人们敬佩,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怀念他,时时刻刻学习他。

  妈妈的话:《孔子》这部影片气势恢宏,情节生动感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影片。我一开始怀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带点点去看了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点点能够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专注地看完全剧。虽然点点这篇观后感对孔子思想的认识没有达到“仁”、“爱”的高度,但看得出来,孔子坚韧不拔的精神的确感动了点点。作为点点这么大的孩子能够由始至终看完这部有着深厚思想内涵和历史背景的影片,并且有所感受,妈妈已经很知足了。

孔子观后感15

  时光流转,两千年只是弹指一挥。论语,让我的心穿过时空的隧道,感受到你的智慧。通过这部电影,我更加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魅力。

  爱默生对孔子有这样的评价: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司马迁也有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叹。虽不能至,却十分向往。我们从影片中不难看出,孔子的言行举止间透漏着智慧。在救漆思弓时,他凭借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驳的公山大人无话可说。在于齐国会盟之日,又凭借自己的智慧打破了齐国的阴谋。可见他过人的本领,及其在政治上的深谋远略。

  孔子的一生简单而复杂。简单,是因为他只有一个简单的目标。他终其一生只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他不贪图能够荣华富贵,不追求功名利禄,淡泊明志。复杂,虽志向宏大却因鲁公的胆小,懦弱而不受重用。一句不要太看得开,像我一样装疯卖傻多好,也使孔子遭受了不少打击。玉珏送到他手中后,他明白诀别之际的到来。他不得不抛弃妻儿,独身一人前行。至此他周游列国数十载,过程颠沛流离,丧失爱徒,可见其艰辛。

  离别后,下起的倾盆大雨似乎也在为孔子感到不公,途中,马车陷到了一个泥坑里,但他用尽力气想把马拉出来的时候,自己却不小心摔倒了,但这并没有是他崩溃,反而他大笑了起来,也许,在这时,他已经释然了。他的'笑,是那么爽朗,震撼了我的内心。孔子是幸运的,他有一群愿随他同甘共苦的弟子。最后一碗的马肉汤,他没有独自一人喝掉,而是与周围嗷嗷待哺的弟子共享,最后,自己倒在地上。这么样一位老师,又怎会不受学生爱戴那。但在途中,冉求在卫国的战场上离开,颜回的溺水身亡都给孔子带来沉重的打击。我想,这比不受鲁国重用更为难过吧。

  玉环到来之际,意味着孔子即将返还鲁国。但他早已对战乱的时代绝望,他不在热衷于政务,只想投身于教育,教授更多的学子,让教育发扬光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些流传下来的至理名言,是孔子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这部电影,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终其一生,孔子虽没实现他的政治诉求,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学财富。他注重的礼,穿越千年,穿到了我们的眼中,穿进了我们的心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

【孔子观后感】相关文章:

《孔子》经典句子03-08

孔子经典句子03-08

《孔子》观后感11-21

电影《孔子》观后感08-18

怀念孔子作文12-02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08-11

孔子读书的名言12-29

孔子观后感15篇11-08

看电影《孔子》的观后感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