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黑板报内容
更新时间:2023-10-24 11:43:53 偲颖 黑板报版面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重阳节黑板报内容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自己写过黑板报吧,黑板报是用黑板、粉笔作为工具和材料来制作刊出的一种出版物。那些被广泛运用的黑板报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黑板报内容,欢迎阅读与收藏。
作文1:
这天是重阳节,我们一家人坐着汽车回家,在车上我们十分的热闹,有说有笑的。到老家了,家里的祖婆、祖公迎上前来欢迎我们的归来。
在老家里,变化真大,经过休息,大人们准备好了东西,就坐上车,去纪念祖先元老们。来到祖宗的坟前,爸爸拿出他那早已准备好的电锯,“刷”的一声,爸爸把坟前长满及茂密又细长的草割断了,变成了寸草不生土地。我看见了,也想上去试一试,把最后的一些草搞干净,可爸爸说“小孩子,不能够随便乱碰的,很容易就会割到你自己那又嫩又胖的小手”我顿时听了,不服气的说:“老爸,就一次,行不?”老爸说:“好吧!”,爸爸拉动发动机后,把它交给了我,我心想是多么的感到自豪,之后,我把电锯放到草边,轻轻的一碰草编粉身碎骨了。谁知这是,我一个不留神,电锯被,长长的草缠住了,爸爸赶忙把电锯关停,慢慢的扯了出来。爸爸说:“看见没有,如果你想做好事的话,就帮帮家里人搬贡品,就算一件好事了。”我说:“啊……”通过,这次教训,我明白了。
做好事,并不要以为能得到炫耀的是就是做好事,做好事并不是那样的,而是能帮的上忙的事,就是好事。
作文2:
今天重阳节,我跟母亲去外婆家吃午饭。外婆说:“吃过饭,大家来做重阳糕!”我一听,马上狼吞虎咽起來,真恨不能马上就吃了碗里的饭,立刻做重阳糕。
整理整洁了餐桌,外婆端出一盆淋湿后又晾得半干的米粉,把他们倒在一个大竹匾里,我兴奋得直搓两手。外婆对我说:“快去洗手消毒。你的每日任务是把米粉里的一小块捏碎!”我兴奋地洗了手,跑以往,卷卷衣袖,搓搓双手,深吸了一口气,渐渐地门把伸到湿米粉中,觉得手上的米粉冰凉凉的,好舒服呀!我施展全身上下的气力把小块块一个一个解决掉,外婆就取出一面小筛子把粉身碎骨的米粉过虑一下,但见细细的、雪白的米粉从筛子眼儿里落下来,象降雪一样。不一会儿,筛子里又一批米粉块显现出来,我又用劲搓来搓去,直至全部的小块块都被解决截止。
然后,外婆把细细的,白白的米粉一勺一勺放进蒸笼里,缓缓的、提心吊胆地压平,再用小刀把他们切割成一块块棱形,再小心地撒上红丝、绿丝跟黑芝麻,最终,把蒸笼放到蒸锅上蒸。
外婆说:“只需大家再细心等上二十分钟,就可以品尝到又松又软的重阳糕啦!”
作文3:
今天是重阳节,在这一天有爬山和登高的习俗。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一家人来到德胜岩爬山。
买好东西,我们一行人就开始爬山了。看,带头的是我大表哥,后面是我姐姐和表哥,后面是我和小表哥。我和小表妹真的很惭愧。我们在年龄和身材上都比小表弟大,比小表弟高,所以爬山的时候赶不上小表弟。但是我最佩服的是我爷爷。今天是我爷爷的70岁生日。看着他背着一个大包,手里拿着一个小表弟,时不时帮着我奶奶,一点也不像70岁的老人,倒像是我想象中的年轻人。
一路上有很多人叫卖饮料和食物,我看到很多人背着担子往上爬。我心想,这些人都是挑着担子,我们什么都不拿。他们的脚像水一样,很难走动。他们挑着担子,一步一步往上爬。当然,他们比我更累,但我从他们一步一步的脚印里佩服他们。
在半山腰,我坚定地遇见了我的同学朱。从我们的笑声中,我变得更加坚强,所以我下定决心要爬上山顶。也许我的决心感动了上帝。我们在短时间内爬上了山顶。站在山顶,我们往下看,微风徐徐吹来。感觉真好。
我们下了山,坐在车里。我连连回首,心想:重阳节爬山登高的习俗还在我们身边,明年我一定会回来的。
标语:
一、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自己
二、养老敬老爱老助老
三、重视老龄问题,提高社会意识
四、老人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
五、树敬老之,促社会文明
六、扬尊老中华之风,护老人合法权益
七、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
八、把老年人的事情办好
九、促进老龄事业健康发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十、关心老人,关爱老人,关怀老人
十一、密切代际关系,促进家庭和谐
十二、关心帮助老年人是全社会的责任
十三、老人当自强,生活更美好
十四、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
十五、只有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得到子女的孝敬
十六、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十七、敬老传统,代代相传,代际和谐,老少共荣
十八、关心老年人生活,发挥老年人作用
十九、依法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二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二十一、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
二十二、老年人的经验和知识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二十三、重视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
二十四、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
二十五、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二十六、老龄事业快速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十七、敬老传统,代代相传
二十八、给老年人温暖和亲情
二十九、践行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
三十、落实老年优待政策,保障老人合法权益
三十一、营造健康老龄化的社会环境
三十二、树敬老之风,促社会文明
三十三、尊老,敬老,养老,爱老,助老
三十四、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
三十五、完善老年服务功能,优化社区生活环境
三十六、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才有所教
三十七、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大力发展老龄事业
三十八、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
三十九、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
四十、皱纹不过是表示原来有过笑容的地方。
资料: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来历:
1、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2、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
在古代,蒙昧的古人对火总有莫名的恐惧,因而也常常敬畏和祭拜火神,并认为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3、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是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侍女也受到牵连并被赶出皇宫,流落到民间,嫁给了一个贫民。由于她在宫中每年都过重阳节,节日期间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求长寿,所以嫁人之后,她在这一天还是照着宫里的规矩过重阳节,人们听说后纷纷效仿,于是这种习俗在民间就广为流传了。
习俗:
一、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二、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三、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五、登高出游
古人重阳登高,本是为了避邪。唐人王维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这种情景的写照。茱萸,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燃薰后可以辟虫虺。古人习惯在九月佩戴以驱邪。
在山西晋南地区,自古也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过去在乡宁县,重阳节这天各学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登山活动。家长们往往要乘兴观看,有的还跟着一起登山。而万荣县这一天的传统,是在稷王山举行庙会,赶会的人,都以登高为乐事。
而在晋北地区,登高习俗则比较淡薄,过去在农历九月九日,年轻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鸡,属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骑马练射的遗风。近年来,一些青年学生,逢节喜欢相邀结伴,携带佳肴,欣然出游。登高环视,天高气爽,云淡山清,枝头硕果,田园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六、尊老敬老
九九重阳节,今天成了象征老年人长寿的佳节。是日习惯慰问老人。老人们喜欢到门外遛达遛达,锻炼锻炼。体魄强壮者还要登上附近的高处,极目远舒,以壮暮志。
七、赏菊
赏菊也是重阳节的一项传统活动。金秋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古人在赏菊之时,还习惯饮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欢在这天饮菊花酒。多数是在酒中泡点干菊花。晋北一些地方,饮酒喜在门外,称为辞青,意喻告别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后,习惯举办菊花展览。万人空巷,齐睹胜景。山西民间却习惯采一朵野菊花。插在头顶或戴在胸前。
八、宴师
旧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学董牵头,组织村民杀一只羊做饭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时商讨本村下一年的教书事宜,或继续留聘,或另请高明。今天学校教师多为公职人员,不少农村仍然习惯在这一天宴请老师。
九、妇女休息
农历九月九日,农村妇女习惯休息一天,不干农活。嫁出去的闺女,习惯回娘家过节。
十、吃糕吃面
农历九月九日吃枣糕,取意早日升高。晋东南地区及五台县等地,则习惯吃寿面。晋南地区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谚,意思是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改善生活。
传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於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黑板报内容】相关文章:
足球黑板报内容05-21
中国梦黑板报内容09-11
禁毒黑板报内容大全05-05
数学黑板报的资料内容05-29
英语黑板报的内容资料05-22
端午节黑板报内容02-09
国庆节黑板报内容05-08
最美孝心少年黑板报内容05-06
英语环保黑板报的内容资料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