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防震减灾黑板报图片,防震减灾的由来

更新时间:2022-05-19 06:41:38 黑板报版面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8年防震减灾黑板报图片,防震减灾的由来

认识地震

地震是地壳构造运动时,地壳受力破裂所产生的振动。由于地壳各部的不均匀性,地壳构造运动使一些较为脆弱的地方储蓄起大量的弹性应变能,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应力超过岩石固有弹性极限强度时,便发生破裂,当成造成面积破裂或错动时,原来所储弹性应变能量全迅速释放出来,引起地表强烈振动,这就是地震。它同刮风、暴雨等气象现象一样也是一种自然现象。据统计,地球上每年大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其中人能感觉到的有5万次,造成破坏的约有800次左右,7级以上造成严重灾害的有10次左右,强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

全球地震主要分布在三个地震带上,首先约70%的地震分布在环太平洋的震带,包括日本、台湾、美国加州圣安德列斯列斯断层区等著名的地震活动区。第二个地震带是从地中海到喜马拉雅的欧亚地震带,其上地震分布的特点是比较分散,不象环太平洋地震带那么集中那么有规则,欧亚地震带约占全球地震的15%左右。第三个地震带是沿着各大洋洋中脊分布的洋脊地震带,约吝5%左右。还有约10%的地震分布在这些地震带之外离板块边界相当远的地方,即“板内地震”。

航天技术的应用已使得过去“上天无路”的情况变成了“上天有路”,然而,“入地无门”的情况仍然存在。至今为止,人类花费巨资挖掘的几口超深钻井深度不过十几公里,这与地球6371公里的半长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那么,今后我们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都是怎么得来的呢?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中了解到地球的内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同时利用地震波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许多秘密。

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一致的波叫纵波,人们在地震时感受到上下跳动就是纵波作用的结果;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垂直的波称为横波,地震时人们感到左右晃动,就是横波作用的结果。地震波在地下一些物质分界面上会发生反射和折射,从而通过分析反射波、折射波,能获得地球下各种界面的信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又包括一个液态的外核和一个固态的内核。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南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震源深度越小,相同震级的地震,对地面造成的破坏越大。

由于引起地震的原因不同,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90%以上属于构造地震。构造地震的震源深度通常铁饭碗60公里以内。由于火山作用、岩浆活动,在火山附近也可能引起地震,叫火山地震,约占全世界地震的7%。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也可以引起地球表面的振动,叫塌陷地震,这类地震比较小,次数也不多。水库蓄水、油田注水也能引起地震,称诱发地震。由核爆炸、大工业爆破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我们把地震的大小也就是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用震级来表示,不同震级地震的能量差别是很大的。震级每大一级,地震的能量就大三十多倍,震级每大二级,地震的能量就大一千倍。所以尽管小地震数目比大地震多得多,但总能量中的大部分仍是由大地震释放的。小于3级的地震人们一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对一般的浅源地震而言,大于3级、小于4.5级的地震,在震中区人们会感觉到,但不会造成很大的破坏,称为有感地震。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称为中强地震,对震中区的建筑物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人们普遍有感。大于、等于6级而小于7级的地震称为强震,在震中区会造成严重破坏,人员伤亡、地面变形、喷沙冒水,构成灾害。大于7级的地震称为大地震,其中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对震中区可造成毁灭性灾害,建筑物倒塌,桥梁断裂,地表严重变形。

地震烈度是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基条件和建筑物结构、材料、施工质量等因素有关。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3度:少数人有感;4-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摆动;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11-12度:毁灭性的破坏。

地震学是一门观测的科学,地震仪对于地震学就象望远镜对于天文学一样的重要。最近几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各种观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地震学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新技术、新概念、新方法不断涌现,给地震学带来了新的发展和活力。在信息化浪潮中,地震资料的获得和传递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快捷。新技术、新概念不断涌现,海量的大地航空测量、GPS、高分辨率三维地形资料、数字地震资料不断获得,交流手段空前快捷,地学研究已经进入了数字地球的阶段。这些都给地震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利用这些优势,人们必将加深对地震本质的认识,增强人类抵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能力。

地震时的几个自救办法

上海地震局的韦晓博士是目前上海地区负责组织紧急地震救援的6名成员之一。韦晓向记者介绍了以下一些地震自救知识。  -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  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远离危险区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被埋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新闻晚报/□记者施平

震前预防措施

1.准备3日份的饮水、药品、干粮、手電筒、收音机、铁锥或斧头收納在救急袋內,但須隨時留意食物與電池的期限,放置在全家人便於取用位置,以防不時之需。

2.准备消防设备,以面對地震後可能發生的火灾;留意灭火器的有效期限。

3.熟悉住家環境,清楚那裡是最好避难場所,預先想好逃生路线。

4.家人问应互相約定地震後應該如何联系及安全後之會合地點。

5.應經常舉行避難演習,建立自卫編組,以防地震時惊慌失措。

6.建筑勿任意违法加盖,或拆除墙、柱、樑、板,以免破坏房屋结构。

7.較重物品應放置低處,並予固定,以防地震時掉落造成傷害。

8.定期检查瓦斯、電線管路,瓦斯桶應予固定。全家人均應清楚总开关位置及关闭方法。

9.地震時,應躲在堅固家具下,浴室也是安全的地方。

10.應定期檢查房子,如发现大裂缝應請专业人員加以检视或維修。

11.需記憶自家附近之医院、警察局、救火队電話。

地震來臨時  1.避免附帶的灾害,尤其是火灾,所以应紧急关闭所有的火源,包括電源和瓦斯。

2.順手將門窗打開,避免因地震變形而無法逃生。

3.就地尋找安全庇护处:千萬不可慌張奔跑。若在室內,立即遠離架子和柜子,背對窗戶,躲入堅固的桌下。不可搭乘電梯。

4.若在郊外,則找空旷的地點,遠離崖邊、水邊、車子。

5.若在街上,迅速躲到骑楼支柱旁,远离玻璃、加油站、建筑工地和天桥,並注意保護頭部。

6.徒步避難:若有避難需要,例如余震頻繁時,一定要用徒步的方式前往避難場所,千萬不可開車,免得造成阻礙了緊急救援。

7.相互救助:地震容易引發火災,若發現任何災害,要緊急求援,並量力而為幫助救援。但千萬不可在旁觀看熱鬧,而妨礙了救援活動。

8.若不幸受困,千萬要保持清醒及冷靜,以敲打器物代替喊叫,絕對不要放棄求生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