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更新时间:2024-01-20 11:32:21 诗琳 湖北高考 我要投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1952年,中央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院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清华大学地学系、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地质工程系和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采矿系地质组以及西北大学地质系合并成立了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北京地质学院。
1957年5月,刘少奇同志与学子亲切交谈
1952年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了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中国地质学家、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在讲话中说:“现在新中国办起了惊天动地的事业,北京航空学院是惊天,北京地质学院是动地。你们就是动地的勇士……你们是新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我代表地质部向你们祝贺。”领导的寄托,前辈的期望,使同学们对地质事业更加热爱。学校决定11月7日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校庆日”。[7]
1960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文教战线红旗学院”,并跻身国务院确立的64所全国重点大学之列。
中国地质大学历史沿革
196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派工宣队进驻学校的通知》。8月25日,工人、解放军宣传队进驻北京地质学院,接管了学校的全部工作,进行大批判、大联合、成立革命委员会、清理阶级队伍、整党等所谓的“斗、批、改”,知识分子受到严重摧残,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
从1969年11月15日起,千余名教职工举家带口、扶老携幼,被送往江西峡江仁和公社“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
1970年,北京市原有的46所高校中,有13所被迫外迁,其中以地矿、农林院校为主,学校为受害学校之一,使学校更加雪上加霜。
自此,学校进入了动荡、颠沛流离状态。在仓促的搬迁中,仪器、图书资料、标本、教学文档等损失惨重,教职员工失去了稳定的安身立命之所,美丽的校园被蚕食、侵占。[8]
1970年,学校外迁大势所趋。学校派人分别前往陕西、江西、甘肃、湖南、湖北等地调查选址。
2012年,正在武汉考察的温家宝总理回访母校
1970年5月,国家地质总局军代表批复同意北京地质学院迁往湖南省石门县新建。鉴于仓促决策,9月18日,国家地质总局《关于北京地质学院迁往湖北江陵基本建设的批复》,同意将拟迁往湖南石门县建校计划改为迁往湖北江陵县。学校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
1974年,整体迁至湖北省省会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51]。
1978年,武汉地质学院在原北京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9]
1986年春,国务院批准学校试办研究生院(1996年3月28日,经国家教委评估,批准学校正式建立研究生院)。
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设在武汉。
1997年12月6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社会[1997]246l号文《关于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同意中国地质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正式立项,确定了其建设方案。
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学校进入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序列。
2005年3月,大学总部撤销,武汉、北京两地独立办学。[1]
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同年,学校申报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得到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中国地质大学正式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一部分。
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10]
2016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正式揭牌成立。[11]
2017年9月,中国地质大学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12]
2018年7月11日,中国地质大学附属武汉心理医院成立。9月2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6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3-14]
2019年2月,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7月,首批入选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8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6][15-16]
2020年4月2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发起单位之一,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40所国内外高校一起,正式成立国际大学气候联盟(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Climate Alliance)。[17]9月30日,成为高校“资源环境扶贫联盟”成员。[18]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19]11月,被确定为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20]11月,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2]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44]11月5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史馆开馆。[47]
2023年8月11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内蒙古研究院成立。[60]
2023年12月1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当选空天地一体化遥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长单位。[61]12月28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持的“973”项目及专题、“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600余项,科研经费稳步增长。殷鸿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确定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金钉子”(国际标准)的科技成果荣获“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的殊荣。
学校师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杂志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Science1篇。5年来,学校共有50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检索系统EI收录,英文版被国际检索系统SCIE收录,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和CSSCI。
学校作为唯一高校参与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拥有军工项目科研生产完整资质,成立了2个“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预研分中心,参与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测数据处理和月球应用研究,自主研发的MAPGIS软件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载人航天搜救。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8项,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项、“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项、“十大地质找矿成果”2项。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5人,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9人,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作者61人。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 Compendex收录,《地球科学学刊》(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CSSCI。
科研机构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地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相关文章: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排名06-19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最好的专业排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什么专业好05-0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转专业条件04-0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国排名,2018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排名及分数线05-28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综合排名,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国排名05-20
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生QQ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新生群05-23
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最好的专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最好的专业排名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