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更新时间:2023-10-14 15:59:06 活动方案 我要投稿

设计方案4篇[必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设计方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设计方案4篇[必备]

设计方案 篇1

  1.关于识字最佳期说

  有关理论研究表明:五岁时的儿童脑重已达到成年人的90%,已具备了接受教育的能力。儿童发育过程存在着关键期现象,错过了这个最佳时期,儿童的智力与心理都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某些方面,儿童的学习能力要比成年人强。认汉字的最佳期在三到五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认字效率将逐渐降低,如果错过了这个认字的关键期,将会影响儿童的发展。

  我国涌现出一大批早慧儿童,出现一些少年大学生,研究其发展规律可以发现,大都进行过早期大量识字,并尽早地进入大量阅读。

  2.关于儿童认知规律说

  儿童的认知有其一定的规律,儿童识字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如果用成年人的认识过程去教儿童肯定不会取得理解效果。有关研究认为:儿童的思考过程与成年人相反,是先记忆,后理解;先整体,后部分。因此,要使儿童取得最佳识字效果,就必须实行整体输入的学习方式。

  启蒙韵语识字,正是遵循儿童整体认知规律编写教材,设计教法的。它是将最常用字先组成最常用词,然后根据儿童特点,以趣味性为核心,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和一定的故事情节,编成大密度生字的韵文,使这些韵文句式整齐,合辙押韵,通俗有趣,易于理解,短小精练,琅琅上口,便于诵读,易于记忆。儿童学习时,通过读一读,讲一讲,唱一唱,画一画,玩一玩等形式,在玩中学,学中玩。这不仅能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具体语言而有信环境中联系生活实际识字,而且又能把庞杂繁多的汉字变得集中精练,情趣盎然,使儿童在浓厚的兴趣中,通过游戏,轻松愉快地在短期内认识大量的常用汉字,进而尽早进入阅读。

  3.关于高频字说

  所谓高频字,就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汉字中有些不经常用的,如果先学了这些字,将影响尽早阅读。并且因为不常用,学了也会很快忘掉。所以,科学的识字,就是要先识高频字,因为高频字的使用效率高。识汉字一定要讲究使用效率。

  启蒙韵语识字,所学的是用电脑从常用字中筛选出近1500个高频字。经过实践验证,认400个左右高频字时即可进入初步的阅读。认1000个高频字可读懂一般书报90%以上的内容,认1500个高频字,就可读懂一般书报96%以上的内容,也就是说已经不影响理解所阅读的内容了。这是识字的一个捷径。因此,单纯追求识字量的多少是不科学的,也没有必要,关键是能尽早进入阅读。

  4.关于快速记忆说

  识字依靠记忆,要快识字,就必须实行快速记忆。

  一般的识字方法,大都是从汉字的'构字规律入手,而启蒙韵语识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快速记忆入手,研究如何快速记忆大量的汉字。快速记忆依靠定位联想和奇特联想。而启蒙韵语识字正是运用快速记忆的原理来编写韵文的。儿童们把韵文当做有趣的歌谣,随时都可背上几段,这样,在有意无意中自然而然的通过定位联想,使生字在大脑中多次浮现,促进思维,便于记忆,从而使识字的速度快、效果好。

  5.关于启蒙韵语识字的操作

  一般地,教者可按韵文的内容讲故事,然后出现韵文并让儿童读熟;在初步理解大意后再熟练地背诵下来;再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使单个生字多次出现,利用定位联想,达到能熟练地读准字音即可。千万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学,一定坚持从整体到部分的原则。把全篇都背熟后,再辨认单个生字。不要过细地讲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韵文内容后即熟读、背诵。然后利用定位联想按顺序读字、便序读字、变换形式运用多种方法认单字,直至熟练。但不必要必须把一篇韵文中所有生字全部熟练后再学下一篇,要及往下学。

  学习时不要过于强调看图,尽可能将儿童的注意力引到韵文和生字中去。也不要提出数量要求,尽可能教,会多少,算多少。更不要写,读准字音即可。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坚持在玩在学,学中玩。重要的是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之乐学,经以鼓励为主,坚持鼓励、鼓励、再鼓励!

  在认识400字左右时,应及时引导进入阅读。通过范读、领读、听录音等形式,教会朗读,并激励其阅读的兴趣,使之养成阅读的习惯。然后坚持识一批字,读一批文。识字与阅读相结合,通过识字促进阅读,通过阅读巩固识字,扩大识字,加深对字义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效果好。

  为了培养儿童独立识字能力,满足不同需要,书中最后编入了汉语拼音单元。根据各自需要,也可先学汉语拼音。但不要花费更多时间,否则会影响儿童尽早阅读,抑制其主动发展。

  拼音教学也采取韵语的形式,也要进入整体输入。教学过程与识字基本相同。

  启蒙韵语识字教学的基本程序:

  (1)看图讲故事(2)领读韵文(3)指读韵文(4)讲解韵文的意思(5)初步理解词语意思(6)背诵韵文(7)去掉熟字,按序指读生字(8)变序指读生字(9)运用字卡等多种形式认读生字(10)在游戏中复习巩固生字等。

设计方案 篇2

  学具:三型

  辅助材料:纸制大积木四块,六个面上分别涂上学具的六种颜色

  主要目标:认识三型学具的颜色,培养幼儿对色彩的识别能力

  渗透目标: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一、导入方法:

  幼儿集体边唱手指歌边做动作

  二、展开方法:

  (一)学习向前翻转学具

  1、出示准备好的学具块,粉底色朝上,让幼儿说出其颜色。

  师:“对,是粉色的。小朋友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东西是粉色的?”(幼儿举例说各种粉色的东西)

  2、认识黄色,学习将粉底色翻成黄底色

  师:“小朋友现在老师要变魔术了,请你睁大眼睛仔细看,看看老师是怎样变的。”(将学具向前翻成黄底色)

  师:“老师把学具变成什么色了?你能说一说什么东西是黄色的吗?(幼儿举例说各种黄色的东西)

  师:“现在请小朋友跟老师学变这个魔术,将粉色变成黄色。”(教师巡回指导,因人施教)

  3、认识蓝色,并学习将黄色翻转成蓝色

  师:“老师又要变魔术了,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向前再翻一下,你看看黄色有变成什么色了?谁能说一说什么东西是蓝色的.?请你再学着老师的样子翻一翻。”

  4、认识绿色,并自己学会翻转

  师:“小朋友,现在我想请小朋友自己来变一下魔术,把学具向前翻一下,变成绿色,看谁变的又快又好。”

  师:“小朋友表现的真棒,那请你说一下什么东西是绿色的。”

  三、结束方法:

  教师发出翻转各种底色的指令,看谁翻的又快又好。

  最后,做导入部分的游戏结束本活动。

设计方案 篇3

  广东版高一课标教材《语文》(必修1)选了屈原《离骚》片段,内容和人教版原先的选段不同,具有相当的难度。刚接触时,学生和老师都不知如何下手。因为内容的生涩,大多数老师就选择了读,但学生读的欲望不强,目标不明,所以热情不高。学习停留在知识层面,如生字词、修辞手法、象征意义等。

  我带学生学习此课,选择从人物形象出发:屈原是谁?我们生活中现在哪些传统和他有关?你从什么渠道获取过关于他的信息?他给你的原有印象是什么?

  关注人物和事件,是学生本能的兴趣。问题以发散的方式由学生去展开,在七嘴八舌中大家勾勒出屈原的最初形象。老师并不下结论,而是直接将兴趣引入课文。

  有学生说《离骚》是屈原的精神自画像。也有学生说因为“君不圣,相空贤”,他要苦求美政;信而疑,忠被谤,他要宣泄愤怒。

  然后迅速切入文本,按照“五读”的环节完成本课的学习。

  一读:

  整体感受他是怎么画自己的,或者说他是怎么苦求或宣泄的?按照自己的感觉诵读课文,把第一遍阅读的感受告诉同桌。

  用分享的形式来完成初步感知,给学生思维的碰撞搭建了第一个平台,这是最基本的合作。深浅、对错、好坏姑且不论,不以老师意志或教参意志僵化约束学生的感受,这种感知体验的过程正是学习的要素之一。

  学生说得很乱,也有说得离谱的,还有自己找参考资料来照本宣科的。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这个环节中得以体现。

  二读:

  老师富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并提出两点要求:一是根据老师的朗读在原文中画出节奏符号(斜线)和重音符号,并在不会读的、容易错的字词上标注拼音;二是感觉一下《离骚》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这样,把生字词所在的句子自然地提出来解读,就生成了一些问题。

  如“孟陬”就引出了屈原的出生问题,引出了“血统、出身、气度、名字”等,由内容的描述自然转到去探究内容背后的东西,完成内容到内涵的自然过渡,并且就势而问“为什么”,学生思路活跃而不混乱,就慢慢梳理出“非凡—非凡人—非凡责任”的初步结论。

  至于句式,学生最容易发现的便是“兮”字,由“兮”字生成新的问题:为什么用这么多“兮”字?首先学生解释这个字(楚地方言“啊”),教师适时带出文体知识(楚地特色;楚辞代表作,二句成对,四句成节等)。然后学生由教师的朗读想到抒情性,教师再适时穿插文学常识(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浪漫主义杰作等)。下面一个问题也就自然生成了:按照对屈原情感的理解选读课文,看他抒的是什么情,又是如何抒情的?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问题的生成,即要让学生产生问题,让问题产生于学生,这样学生才有探究、解决的欲望。同时,问题的产生又不能远离文本和学习的目标,所以巧妙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理性地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本环节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恰到好处地生发出一些问题,同时完成了基本知识的学习。

  三读:

  请学生范读第二段,问学生的新发现。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最后集中到两点:一是大量出现的第一人称;二是大量出现的香草美人形象。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契机出现了,于是立刻安排讨论,以四人一小组的结合方式,各自选题,进行较为充分的探究。最后请小组发言人总结发言。

  学生们的收获是令人惊喜的:

  讨论“第一人称”,问题有:文章反复出现“我”可见诗人什么特点?和“我”相关联的内容是什么?从中能读出屈原的什么品格?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言:

  ●自我表白的欲望。学生联系第一段来解说。

  ●强烈的自我意识。学生联系反复出现或省略掉的代词“我”来展开。

  ●勇于肯定自我、褒扬自我(带有自我崇拜的味道)。学生联系“内美”“修能”来展开。(这里学生还有了一点小争论,即“自我崇拜”是褒是贬。)

  教师适时拓展:《离骚》2400多字,300多句,直接提及“我”的有80多处,出现频率之高,比较少见。再读,沉思,倾听作者灵魂的声音。学生有精彩感悟:

  ●感觉到了他的悲苦。一个人受了委屈压抑,有苦无处说,积郁难忍,就会形诸文字;屈原因为有“我”所以苦,但又因为能有“我”而见其坦荡。

  ●感觉到了他的孤独。他缺乏在那种权力圈子里巧妙周旋的能力,因此也就注定在这个圈子里难以长久立足。一个无法与众人沟通的“我”,一个遭众人排斥的“我”,怎能不孤立呢?独醒者、自修者注定是孤独者。(有老师的穿插提升在其中)

  ●感觉到了他的执著。这种执著正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众人皆醉,世人皆浊,但他不随波逐流。世俗之所以可怕,就在于毫无准则、法度,所以执著最难得。

  ●感觉到了他对自己的珍惜。他若不尊重爱惜“我”,是可以妥协、投靠、改变以取富贵,或者楚才晋用,或者做个逍遥的隐士。但他不愿意,他要“抚壮”还要“道夫先路”。为了成就自己,为了自己所坚持的生命价值观、生命理想,他只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了。他是被历史留下名字但毕生从政失意的文人典型。从失败走向失败。他后面还有贾谊、曹植、李白等人。这是天才的悲剧,任何一个理想主义者都避免不了这样的悲剧。

  ……

  这个问题作为重点探究环节,让学生读透、谈深、说到位,这个学习过程也成了学生精神提升的一个过程。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同时得到了提高,是此环节一大得也。整个过程中老师以关键的语句进行穿插,构成讨论的一个分子,并适时引导、拓展、提升。

  讨论“香草美人”,问题有:“香草美人”象征什么?写这些对塑造诗人形象有什么作用?学生发言有:

  ●佩带香草———品行高洁、芬芳。

  ●朝搴夕揽———积极修身,完善自我。

  ●去皮不死的木兰,经冬不枯的.宿莽———志向坚贞。

  教师拓展屈原作品中常见意象: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奸佞。提问:香草仅指作者自己吗?(学生答:还泛指贤臣。)追问:“美人”是谁?(学生一认为是爱恋的女子;学生二否定,说本文不是爱情诗,屈原是爱国诗人,他最担忧祖国,“美人”是祖国;学生三进一步补充:祖国的代表在当时就是国君,爱国就是忠君,所以“美人”是楚王。)学生还在争论,教师适时转移:诗歌有一段专门写到了国君,还写到了其他一些人,我们一起来看看,都写了谁,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屈原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四读:

  品读第三段。联系上面留下的问题,思考,自由组合讨论。最后形成了下列一些意见。

  ●写了尧舜(耿介、得路)和桀纣(猖披、窘步)的对比(自然点一下手法问题)。

  ●写了党人(偷乐、幽昧险隘)和诗人(惟、恐,道夫先路)的对比。

  ●诗人(奔走、不舍)和君王(信谗、怒)的对比。

  ●作者态度:爱憎分明。对楚王:满怀热情、满怀期待,忠诚、忠心。对党人:疾恶如仇,决不妥协。

  ●作者态度何以见?一从对人物的称呼上见(对楚王用荃、灵修、美人等);二从作者对他们的用语上见。

  学生在阅读、探求的过程中,立体地理解了屈原,以及他周围的环境、他所处的时代。

  五读:

  齐读课文。教师提出书面练习的要求:屈原辞别了这个世界,现在我们用什么语言来辞别他呢?

  作为课堂作业的一种形式,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用心贴近心的过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借语言的载体得以充分的展示。举例:“千年的尘埃未能掩埋你的风骨,王朝的变更无法改变你的语言。沧桑岁月里多少成与败的轮回,岁月换了容颜,你却在污浊的尘世里行至永远,以至形成了一座雕像、一首咏叹曲,永世挺立,亘古回旋。”

  最后布置课外作业:屈原对我们的心灵形成了一种冲击,或许从此以后,我们的生命或多或少会跟他发生某种关系。请找出对你生命影响最大的五个人,分别配一小段评述。

  作业是完全开放的,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感知屈原之后,意识到我们的生命是需要引导的,或许他们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这样除了提高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概括能力、表述能力,同时还能让他们开始思索人生,让精神层次得以提升。

  反思:

  这是一节常规的讲读课,但学生成了这堂课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课文资源的调动者、整合者。多种学习方式的交替使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深入探究,学生们穿越了文本的重重迷宫,从感知到积累,从积累到探究,从探究到生发,从生发到鉴赏领悟拓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有发现,有生成。这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这堂课上,《离骚》不仅是以古诗文的形象出现,更是以屈原的傲岸挺拔的形象出现。走近屈原,认识屈原,和屈原对话,这些生涩的文字已经在对话中消融在学生心里。人文素养不是一句空话,它是落在每一个学习环节中的,它和知识、能力等相交相融,不可割裂。

  具体说来,本课的

  1.学生意识=当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从语言到内容,偏重扫除语言障碍这些主要的教学任务学生不感兴趣后,把教学切入点调整为对作者的感悟与把握,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同时,让学生在第一遍阅读以后与同桌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提升了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成功体验。学生的范读、学生的发现、讨论与归结问题,都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2.发现意识=本课的教学始终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开始教师在范读时就要求学生去寻找问题,学生找出了“出生”“兮”等问题,在三读以后,又鼓励学生有新的发现,学生发现了“第一人称”“香草美人”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生成来自学习现场,因而对这些问题的探究自然就成了学生自己关注的问题,责任感驱使他们主动思考分析,从而为学习效率的提高找到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3.起点意识=按照过去的常规做法,首先是扫除语言障碍,让学生在词句上能够疏通后才进入内容。但是,学生对作者并不陌生,通过注释也能够了解一些文意,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从把握作者入手,进入课文,会有感性的认识和初步的印象,在这个基础上再相机指导点拨一些语言上的特点,同样可以殊途同归,达到学习本课的基本目的。教学起点也涉及教学中对这些古代文化的价值定位问题,即我们的人文性如何体现的问题,本课的教学,就是充分信任学生,站在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高度来确定教学起点,这样学生收获颇多,也颇实在。

  4.拓展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生发的问题顺藤摸瓜,梳理出一些初步的结论,教师还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要求学生进行拓展,由“兮”字拓展到当时的“楚语”再到“楚辞”,由“美人”到“国君”再到各种“意象”,既合逻辑,又自然流转,学生学习起来非常顺畅,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体验了情感,升华了认识。从开始到结束,要求学生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拓展的地方很多,使得课堂学习内容非常丰富。学生发现了“第一人称”“香草美人”等意象后的感悟,就是思维拓展的很好说明。

  5.教师意识=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怎么定位呢?本课的教学就努力去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学习成果的分享者的角色:组织学习,设计切入口,相机诱导,集中大家的问题,比较分析鉴别问题的轻重,引导学生把握住关键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在探讨中自然进行一些穿插讲解,及时引导学生的学习拓展。这当中,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因为文字艰深就满堂灌般地一讲到底。在这里,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使得全场的空气都凝重了起来,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最后作业的布置,更是教师给学生搭建的一个提高人文素养的平台。由屈原到其他一些我们灵魂为之震撼的人物,当我们的学生和这些精神巨人相伴而行,我们可以预想到这会对他们的人格发展和精神成长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

  这堂课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一是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处理得还不是十分到位,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还是有牵引的痕迹。不牵怕学生走远,牵了又违背了自主原则,这是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二是文本知识点和情感体验的和谐问题没有处理好。本课努力想协调二者,但事实上字词落实还不够。三是由于班额太大,不能把更多的机会给更多的学生,让他们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学习过程。

设计方案 篇4

  [课标内容]

  ①以唐诗为例,了解唐代文学的成就。

  ②列举隋唐时期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仙”李白、“诗 圣”杜甫、白居易的诗;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张旭、怀素的草书;初唐画家阎立本、“画圣”吴道子;敦煌莫高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艺术宝库群;隋朝音乐家万宝常、唐朝音乐家李龟年;隋唐时的健舞和软舞及其代表作。

  ①通过 对隋唐文化高度繁荣原因的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政治、经济与文艺的关系。

  ②通过对唐诗、隋唐书法绘画以及石窟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欣 赏能力。

  ③通过想像李白诗的意境进行作画和临摹颜字与柳字,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动手实践以及临帖练字的兴趣。

  ④通过学习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诗态度与怀素学书的事迹,培养学生勤奋学习、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与探究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成就,认识他们诗歌的特点,理解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学会联系已学知识理解历史问题的方法。

  ②感知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和阎立本、吴道子的书画作品,认识他们作品的特点,理解唐朝是我国书法和绘画艺术高度繁荣的时代。

  ③通过感知史实,理解莫高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艺术群和世界艺术的瑰宝。通过思考莫高窟壁画历经 千 余年仍保存较好的原因,学会跨学科综合分 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隋唐时期文学艺术名家辈出,成就辉煌,在我国和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学习李白、杜甫、白居易热爱祖国、同情人民、关怀民情的高尚情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1、诗歌的黄金时代。

  2、隋唐的书法与绘画成就。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导学探究法

  [教学纲要]

  一、诗歌的黄金时代

  1、唐代诗歌的空前繁荣

  2、“诗仙”李白及其诗歌成就

  3、“诗圣”杜甫及其诗歌成就

  4、白居易及其诗歌成就

  二、书法与绘画

  1、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

  2、张旭、怀素的草书

  3、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绘画

  三、敦煌莫高窟

  四、音乐和舞蹈

  1、音乐家万宝常和李龟年

  2、隋唐的健舞和软舞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练习,教师讲评。

  第7课 隋唐的文学艺术

  1、( )是我国诗 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近( )首。

  2、唐朝著名书法家( )、( )的楷书,( )、( )的草书,各成一体。张旭创造了“ ”,怀素将张旭的狂草发扬光大。

  3、唐初画家阎立本以( )著名。盛唐画家吴道子,( )画和( )画造诣很高,被后人尊称 为“ ”。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设计方案07-30

实用的设计方案[精选]10-08

(精品)设计方案09-12

(精)设计方案09-18

设计方案范文09-18

设计方案(热门)09-30

【精】设计方案09-30

设计方案[推荐]09-29

(通用)设计方案09-13

设计方案(热)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