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方案
更新时间:2023-12-17 16:00:59 活动方案 我要投稿
实施方案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阐明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书面计划。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实施方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施方案 篇1
一、课改“合作社”的工作目标
课改“合作社”总体目标是打造一支既能指导引领,又能实践示范,并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研究型教师团队。
课改“合作社”立足于学生发展和课堂效率,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与改革;鼓励教师批判反思(个体反思),主动参与教研活动(团队反思);在工作中生成问题,自觉进行教育科研实践;最终产生一批在宜宾市乃至四川省有影响的教研科研成果,打造和培育一支研究型团队,在全校的教研和科研活动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并进一步推进学校走优质特色发展之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课改“合作社”采用专业团队活动的形式开展工作,以教师间相互合作为方式,以合作共赢为原则,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课改“合作社”的.根本是学生的发展,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导向,以教研科研为载体,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依托,以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提升为重点,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改“合作社”的机构设置及成员职责
(一)课改“合作社”的机构设置
课改“合作社”是根据本校发展需要而设置的。
1、课改“合作社”负责人一般由一名学科骨干教师担任,组员由全校教师自由报名参与,经过课改“合作社”负责人考核通过后成为正式成员。
2、课改“合作社”成员必须具备下述条件(准入条件):(1)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愿望;(2)喜欢反思,具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3)喜欢孩子,喜欢中小学教师职业,在工作中具有问题意识;(4)喜欢探索,愿意参加教研和科研活动,热心教育科研事业;(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3、每人一年内只能参加一个“合作社”。
4、每个“合作社”人数不得少于3人,最多不超过5人。
4、“合作社”由教师自愿申请,经学校课改”合作社”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正式挂牌成立。
(二)课改”合作社”的成员职责
1、负责人职责
全面主持课改“合作社”工作,确定“合作社”发展方向,策划”合作社”目标、工作方案;制订每学年”合作社”课改和科研计划,包括学科课型模式确立、教科研目标、内容、形式、步骤、考核评价等。
(1)负责本“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规划。组建”合作社”团队,制定”合作社”计划,完善”合作社”日常管理制度。
(2)组织开展教研管理及实践活动。在校级以上开设公开课、现场指导、讲座、报告会等,每年人均1次以上;创设各类指导、交流平台,积极参加市、区教育系统和学校组织的相关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开展互动性学习,促进教师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每月不少于2次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实践探索、主题研究等教育教学教研活动。
(3)组织开展科研管理及实践活动。提出邀请专家、学者指导课改”合作社”工作和组织学员外出学习交流的建议;以”合作社”为单位,主持1个微型研究课题;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篇以上。
(4)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负责指导“合作社”成员制订自我发展计划;整合“合作社”资源;实施对学员的考核、评估和评价工作,建立”合作社”档案;根据青年教师各自特点,开展教学、科研指导。
(5)建立并维护课改”合作社”博客。利用建立“合作社”博客,搭建课改”合作社”交流平台,有效发挥“合作社”教师的辐射作用。
(6)承担本”合作社”日常管理。负责“合作社”的经费使用和管理;负责总结”合作社”的工作、教研科研经验;提升理论,推广经验,传播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
2、“合作社”成员的职责
(1)积极参加课改“合作社”组织的相关教研活动和科研活动。
(2)制定个人成长发展目标和具体的实施计划。
(3)每人每学年至少阅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撰写学习心得不少于5000字。
实施方案 篇2
为了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落实宝坻区教育局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具有大钟特色,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为每个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我镇按照宝坻区教育课程改革的步骤和实施办法,特制定大钟庄镇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如下:
一、实验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创造性地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验证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在我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实践依据,探索课程实验的规律和方法,深入研究和有效解决课程实验中的实际问题,使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为构建具有大钟特色的现代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奠定基础,推动教育教学现代化进程。
(二)具体目标
1、验证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科学性,检验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在大钟地区的适用性,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材资源开发提供建设性意见,为国家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提供依据和建议。
2、构建适应大钟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新课程体系,在完善国家课程的同时,总结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和管理的经验,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经验。
3、总结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提高干部教师整体素质的经验,加强对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的培训,改进培训内容和形式,切实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建设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现代课程意识的干部教师队伍,形成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新的教师培训体制。
4、探索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小班化教育”教学策略和模式,改变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大钟学习的现状,建立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5、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改变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倾向,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作用。
6、建立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机制。
7、创设全社会(或社区)共同关心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良好环境,形成家长和社区公民理解、支持并主动参与教育改革,积极为课程改革提供条件的和谐环境。
二、实验的主要内容
1、一年级对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性实验。对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进行系统、完整的研究。实施并验证课程设置方案,验证并修订各科课程标准,为国家正式颁发各学科课程标准及相关文件做好准备。
2、加入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研究力度。以英语,信息技术、心理健康和形体等方面的教育为主要内容,以逐步加大对选修课的开发与研究为重点,稳步推进并不断完善地方和学校课程的建设和管理,形成具有大钟特色的课程与教材体系。
3、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小班化教教学”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研究。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导教师充分认识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树立为每一个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探索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式,研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等教学模式,研究充分体现新课程三个基本目标的教学策略,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途径,实现教学的深刻变革。
4、与课程改革同步的教学评价与考试改革。开展学生学业评价研究,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更要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更重视成长过程,形成不以考试作为唯一手段,能够客观反映学生发展状况,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评价方式。改变单纯以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教师教学水平的做法,逐步形成内容多元,形式多样,引导分析和反思,激励教师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教学水平的教师评价体系。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学校教学评价办法。
5、在课程改革中提高干部教师素质研究。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改革并不断完善教研和培训工作的内容、方式与方法,探索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以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为基础,以参与式为重要形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的干部教师培训模式。
6、适应新课程的学校教学管理研究。新的课程设置,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的实施,将给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学校将从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教师将从教材使用者成为教材完善者,由此带来的教学管理、教师管理与学生管理等新问题,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解决方法,因此课程改革过程也是学校建立与现代教育观念相适应的、着眼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新的管理体制的过程。
三、实验的主要保障措施
1、成立组织,加强管理。
组长:田德久
副组长:陈庆英、齐德山、曹锡英
组员:郑云兴、岳树明、郑春雨、程国兴、刘文奇、刘建东、芮义、、常贺平、陈维康、马少跃。
2、加强过程管理。
统计、积累新课程改革执行标准过程中的各种资料,每月进行实验情况总结,每学期总结出阶段性实验成果等。
3、建立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研究、交流制度。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每两周组织一次课程改革实验的专题教研活动。年级组、备课组、每周实行集体备课研究制。
4、加强宣传,扩大参与面,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机制,积极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加强社会宣传,让社会了解、关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引导社会各界参与讨论课程改革,倾听社会各界对新课程、新教材的意见和建议,为课程改革实验提供各方面的参考。
5、制订并实施实验教师培训的管理制度。
实行实验教师持证上岗,对课程改革的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学习出勤有记录、教学情况有反馈、实验成果有评价。
6、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
通过举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列理论讲座,开设课程改革专题教学研究活动,组织骨干实验教师赴其他课程改革实验区参观学习,开辟课程改革网站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四、实验步骤
本试验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8月)
(1)起草实验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呈报实验方案。
(2)成立组织机构。
(3)广泛宣传,开展新课程实验的社会动员,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
(4)组建实验队伍,制定培训计划,对教育行政人员、校长、教研员和实验年级全体教师进行有计划的通识与专业培训。
(5)实验教师熟悉新课程标准,通读新教材,集体备课。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一20xx年12月)
(1)小学一年级各学科全面及时地进入新课程标准的试用和新教材的试教。
(2)邀请课程专家,针对新课程和新教材实验进行系列专题讲座和针对性的指导。
(3)每月组织一次实验教师的研讨会
(4)及时检测、记录、反映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实验的情况。
(5)深入开展新教材的教与学、新标准及新教材与学生认知规律等研究。
(6)每学年组织一次阶段性实验成果评估和展示活动。
3,实验测计及总结推广阶段
(1)完成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实验报告,提出完善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建设性意见。
(2)总结实验区教学改革、区域课程管理改革和教师培训的经验,展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各项教学研究成果和科研成果。
(3)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构建新课程体系下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及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劳动技能教育)的研究结果和学生素质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五、实验的成果形式
1、实验报告。
2、校本课程教材的形成。
3、新课程相关教辅资料(教学改革案例,学科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及策略,音像、CAI、教具、学具等)。
实施方案 篇3
一、概况
水管体制改革改变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模式,使水管单位和维修养护企业实现了机构、人员和经费的彻底分离,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逐步走向正规。新的运行机制实施以来,水利部、黄委等出台了一系列标准、制度和管理办法,水利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的实施进一步规范,维修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工程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为推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更加规范维修养护项目的实施,根据上级要求,需编制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实施方案,作为维修养护项目实施的.依据。因此,编制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实施方案,可为维修养护项目的实施奠定基础,标志着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将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逐步向正规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迈进。
二、编制原则和依据
(一)编制原则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实施方案是合同签订和项目实施的依据,按照黄委、省局三年内完成对达不到标准的工程进行全面整修、工程面貌得到显著改善和专项资金不少于资金总额度50%的要求,编制年度工程维修养护实施方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年度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预算、《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及修订意见、《黄河堤防工程管理标准(试行)》、《黄河河道整治工程管理标准(试行)》等,结合水管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年度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实施方案。
三、编制内容
黄河下游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分堤防、控导、水闸三类,根据三类资金不能混用、专项资金不少于资金总额度50%的要求,在维修养护资金额度内,合理确定维修养护项目,编制年度工程维修养护实施方案。维修养护实施方案包括日常维修养护和专项维修养护两部分。
(一)合理划分日常和专项维修养护项目
为合理划分日常维修养护和专项维修养护项目,搞好维修养护工作的开展,实施方案编制过程中,将需经常维护、难以量化的维修养护项目划为日常维修养护项目;工程量大、较好量化、投资比较集中的项目划为专项维修养护项目。对日常维修养护要区分工程类别,按主体工程、生物措施、标志标牌、附属设施及工程保护等分项编写;专项工程按堤顶维修养护、堤坡堤脚整修、草皮补植、根石加固、整险与水毁工程修复、坝岸整修及管理房维修等分类编写。按三年内对达不到标准的工程进行整修、工程面貌得到显著改善的要求,详细计算重点维修养护项目的投资,计算日常维修养护项目的投资,符合专项资金不少于资金总额度50%的要求,保证日常维修养护和专项维修养护项目划分的合理性,确保日常维修养护项目的顺利实施和专项维修养护项目的重点突破。
(二)搞好日常和专项维修养护的结合
日常维修养护和专项维修养护项目的划分是按照上级专项维修养护经费不低于资金总额度50%的要求,结合维修养护任务,参照水管单位的实际情况划分的,并非截然分开。维修养护项目实施过程中,专项维修养护项目的实施要为日常维修养护创造条件,日常维修养护项目的实施要为专项维修养护奠定基础,做好日常维修养护和专项维修养护结合的文章,将日常维修养护和专项维修养护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综合协调实施,搞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
实施方案 篇4
一、基本理念
明德兴华中学在“文化立校,特色办学”思想的指引下,贯彻实行“全面+特长”的培养模式,追求高品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张扬个性”的学生,争取让每一个孩子带着一门特长走出校门,为孩子的终身发展与幸福奠基。
二、课程目标
1、增进学生对生活背景下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增进学生对祖国、对湖南、对学校的认识和了解,为国家、为社会、为家乡的建设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2、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引领学生关注自我生活方式,关注身边的社会现象,关注学校的发展,增强社会、集体生活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促进其良好学习习惯和优秀心理品质的养成。
4、增强教师的校本课程意识,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5、加强学校教学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三、课程开发原则
1、时代性和先进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教育内容应及时反映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时代文化趋向,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深造和工作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2、地域性和个性化原则。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具体地区、具体学校和具体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当地或学校教育资源,反映地方或学校文化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3、选择性和灵活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有可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4、简约性和通俗性原则。校本课程在课程内容组织或教材编写中,应注意精选内容,合理编排,符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内容呈现形式应该活泼多样,通俗易学。
5、主体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把培养师生的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创造精神放在首位,教师和学生共同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必须重视发挥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双主体平等互动的积极作用,使课程开发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突出趣味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四、课程设置
1、校本活动课程在初一年级开设,每个学期约12-14次课,争取实现为学生培养一门特长的目的。
2、校本活动课程固定在每周二下午第八节课开展,课时60分钟。为保证校本活动课程质量,周二下午不安排音、体、美等专业课程。
五、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1、科普类:如机器人创新与设计、动画制作、玩转科学、信息学奥赛等。
2、人文类:如翰墨飘香书法的魅力、英语角、中国象棋、趣味英美文化、希腊罗马神话欣赏、兴华话剧社、生活学习在美国、漫话美国总统、仰望星空—走进天文、旅游地理、经典诵读、英文经典歌曲欣赏等。
3、运动类:如竞技足球、男子篮球、女子篮球、羽毛球、跆拳道、健身健美操、武术等。
4、生活类:如生物与生活、手工钩编、自救与互救、心理学与生活、我是女生、生活中的趣味物理、趣味数学、团体心理辅导、创意手工、烘焙等。
5、艺术类:如舞蹈、基础素描、小合唱等。
六、课堂教学
1、教师对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有详细的教学工作计划,对培养学生特长有整体的规划与安排。
2、教师应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应提前了解学情,熟悉学生兴趣爱好,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深入挖掘学生潜能。
3、教师应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按计划高质量完成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和教学实际,调整课程进度,实现教学目标。
七、课程评价
1、学生对校本活动课程进行评价。学生通过自主管理模式提交课程评价反馈表,由教科室根据反馈情况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2、校本活动课教学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平台。教科室综合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成绩,学生作品,学生参加课程的表现,对教师承担校本活动课程的能力水准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准。
3、学校把校本活动课作为年度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教科室对教师授课情况、课程效果及备课作业等情况进行检查,其结果作为本年度考核评估优秀的重要依据。
4、校本课程的评价结果将以优劳优酬的形成在经济方面有所体现。所有承担校本活动课程老师的酬金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固定报酬,每节课60元;第二部分为浮动报酬,实行平均每节40元的浮动奖励,对前3项考核评价先进的个人,实行优劳优酬的鼓励政策,并另外对精品课程进行奖励。
八、师资培训
1、走出去—组织老师参加省(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丰富校本课程体系。
3、老带新—通过老教师带教,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
4、自学—为老师提供各类书籍和学习资料,由老师自学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