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更新时间:2022-05-13 21:20:32 教育动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加强劳动教育是责任,更是使命。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面向家长、学生、教师及社会各界调查、听取意见基础上,针对区域层面系统思考、顶层设计不够,学校层面思想认识有待提升、课程落实有待加强,家庭层面存在片面成长观、不重视劳动教育,社会层面资源统整不够等问题,于2019年6月,以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实施意见》,从目标、原则、举措、保障机制等方面架构了区域整体推进劳动教育的体系,明确区域、学校、家庭、社会工作重点。
一、分层分步,明晰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目标
坚持价值引领、实践体验、遵循规律的原则,研究确立加强劳动教育的目标。
着眼学生健康成长的培养目标。重点关注学生劳动意识增强、劳动观念确立、劳动技能传承、劳动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整体提高劳动素养,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基。
着眼劳动教育可持续推进的发展目标。不断追求课程完备、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在全市范围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常态化的浓厚氛围。
着眼工作有效推进的阶段目标。常州市推进劳动教育采取分步实施、重点推进的方式。2019—2022年期间,以“劳动教育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建立100个市级以上实践基地,创建100 所示范学校,形成100门精品课程,评选1000名优秀导师,表彰10000名劳动实践优秀学生,带动全市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深入开展。2019年,全市已评选46个市级劳动实践基地、187名劳动实践优秀学生。
二、聚焦课程,挖掘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
常州市抓牢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这个“牛鼻子”,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劳动教育课程,保障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和定岗实习时间,将学校劳动课程实施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评优评先体系,结合地方和学校实际强化课程研发,着力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在实施国家课程基础上,一是因地制宜研发地方课程。依托城市资源优势,开发“从青果巷去远方”劳动教育课程样式,截止到目前已研发30门,至2022年共形成100门劳动教育精品课程,供学校和学生选择和借鉴。二是灵活多样开设校本课程。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按照1:1(班级:校本课程门类)比例开设各类劳动教育校本课程,85%以上学校尝试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乡村学校学生100%参加“中国农民丰收节”劳动实践课程,普遍形成了基于农耕文化的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三是创新手段开展课程评价。开发“享去常州”劳动教育评价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发布”“扫码预约”“实地签到”“实践留痕”“实践争章”等功能,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服务,实现主管部门—学校—基地—家庭多方对接,实现小学—初中—高中学段劳动实践档案衔接。目前已在部分区域试运行。
三、一体四翼,拓宽劳动实践的校外空间
常州市统筹全市各类优质社会资源,梳理现有467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盘点筛选,去粗取精,建立“农业+”“工业+”“科技+”“生态+”“企业+”等各行业劳动实践基地,形成“一体四翼”格局。
一体——建成一个市级学生劳动实践中心。以常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主体,建成市区学生劳动实践中心。常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原来只是在双休日为青少年提供服务,平时大多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为加强劳动实践教育,集约化使用活动中心资源,常州市于2009年对活动中心进行大力改造,建成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0余名学生参加劳动教育课程的学生劳动教育实践中心。该中心配备了近200名专兼职教师,聘请民间工匠,开设了工艺制作、营养烹饪、木工园艺、电子电工、职业探索等21门课程。自2015年投入使用以来,常州市区初高中学生每年在中心分批、集中进行为期4天的劳动实践,已免费惠及15万名中学生,受到学生普遍喜爱、家长广泛好评。率先探索青少年活动中心“5+2”工作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校劳动教育场地不足、课程门类不全、师资配备不强等问题。
四翼——布局四大类劳动实践基地群。用足用好地方优势资源,充分关照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劳动新形态,在全市形成生态农业体验、地方文化传承、智能制造实践、未来职业探索等四大类劳动实践基地,做到了区域整体覆盖。其中,依托溧阳市、钟楼区丰富的现代农业资源打造生态农业体验基地;依托金坛区、武进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打造地方文化传承基地;依托新北区、武进区新兴的智能制造企业打造智能制造实践基地;依托天宁区、新北区众多的产业孵化器打造未来职业探索基地。
结对——学校参与校外基地课程研发。2019年,常州挂牌46家市级劳动实践基地,遴选50所具有较强课程研发能力的学校参与基地课程研发,成为全市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课程研发领衔校。50所领衔校涵盖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学段。每所领衔校在全市招募不同学段学校共同参与课程研发,形成联盟校,与基地合作,分别研发基地实践课程方案、学校组织实施指导手册、学生实践体验指导手册。以结对共建的方式推动学校与基地联动,整合基地的资源优势与学校的课程研发优势,保证了学生劳动实践课程的质量。至2022年,全市将建成100个规模不一的市级以上劳动实践基地,形成100套可供选择的基地课程方案。
四、多方联动,创新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机制
劳动教育的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机制创新。现阶段,常州市主要从形成合力、专业支撑、经费保障、制度跟进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的探索。
协同推进机制。建立市区两级劳动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由教育部门牵头,文明办、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农业农村局等20余个部门参与,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初步构建了行政推动、研究指导、研发实施、服务管理为一体的工作体系。
专业引领机制。成立“常州市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指导站”,常务机构设在常州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人员由行政主管部门、教科研部门、高校研发中心、各级各类学校骨干教师、民间工匠等组成,负责开发和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协调学校设计劳动教育项目,指导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经费筹措机制。市、区、乡镇(街道)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劳动教育经费,逐步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除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经费外,2015年起,常州市投入3500万元用于学生劳动实践中心运行;2019年起,新设立每年100万元劳动教育专项经费,用于课程研发、师资培训、绩效奖励。
安全保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制定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工作规程,落实安全责任。各学校组织开展校外劳动教育活动均能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逐步将校外劳动实践纳入校方责任险范围,鼓励保险企业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对投保费用实施优惠措施,尽可能缓解家长和学校安全顾虑,保证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机会。
随着劳动教育的深入推进,2020年,常州市将重点强化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水平,加快建设一批师资充足、课程完备、体系健全、运营良好的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探索发放“常州市学生劳动实践亲情护照”,深化机制改革,为培养具有良好劳动素养的学生而不懈努力。(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的介绍,本文章来源于教育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图片源于网络,本文由爱扬教育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相关文章: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什么的新型城镇化06-17
五一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方案(精选25篇)04-02
推进方案09-09
英文探索的名词01-21
关于探索的说说04-05
探索的名词英文01-17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探索与实践论文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