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作文
更新时间:2023-08-25 14:39:13 节日习俗 我要投稿
春节习俗作文10篇(精品)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节习俗作文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习俗作文 篇1
说到我家乡的春节习俗,那可真多啊!让我给你细细道来。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与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大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
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欢的就是除夕了。
因为我喜欢听那个传说,我给大家讲讲吧!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怎么样,看了我们这儿的习俗,才知道各地习俗没多大差别吧!
春节习俗作文 篇2
随着寒假的开始,春节的脚步也近了。春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大家都并不陌生,可是关于春节的习俗,你们了解吗?今天我就带大家更深一步的了解春节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元日》中蕴藏着关于春节的两大习俗,那就是放鞭炮、贴春联。据说,从前有一个叫“年”的猛兽,每逢腊月三十就出来祸害人间,无恶不作。但是,有一年的腊月三十,“年”来到一个村庄,看见两个牧童在耍牛鞭,噼啪作响,吓得赶忙溜走。它又到来一个村庄,看到一户人家晒着大红衣裳,吓得望风而逃。后来,它又窜到另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屋里灯火通明,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夹着尾巴溜了。就这样,人们摸准了“年”怕响、怕红、怕光的`特点。以此想到办法驱赶它,后来就演变成了现在过年放鞭炮、贴红春联等习俗。
年夜饭自然是春节习俗的重头戏了,不仅代表着团团圆圆。年夜饭的菜除了美味可口,还十分有讲究。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鱼,“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年年有余”;一是火锅,火锅煮沸,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有些地方,还会多一道甜食,祝福以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当然,这种热闹的节日怎么能少了小孩子呢?大年初一这天,小孩子会穿上新衣服和大人们一起去向长辈拜年,祝福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同时也会收到长辈们的“压岁钱”。“压岁钱”又名“压祟钱”,也是春节传统习价之一。“祟”就是不吉利的东西,据说“压岁钱”可以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可以压住邪祟,晚辈们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悄悄告诉你,南北方春节的习俗也有所不同哦。北方讲究初一吃饺子,因饺子的形状颇似元宝,把饺子煮好后端上桌子象征着“新年发大财,元宝滚进来”的好兆头。而南方人多数做年糕和汤圆,年糕谐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头;汤圆也叫“团子”“圆子”,代表“团团圆圆”。
不仅南北方过年有差异,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春节习俗。比如回族人正月初一一般吃面条和炖肉,初二才吃饺子;满族人春节前要做满族的传统糕点——萨其玛。他们春节还十分喜爱戴象征着“岁岁平安”的荷包,民间也会相互赠送。而彝族人初一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会去挑水,全家都得喝“吉利水”,全天用这水来梳洗、煮饭,以示辞旧迎新……
春节的习俗真的是太多太多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习俗。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的习俗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压岁钱”也会变成了微信红包;为了保护环境,放鞭炮也被禁止了,取而代之的是环保无污染的电子鞭。
听了我的介绍,大家更了解春节了吧。在这里提前祝大家春节快乐,万事如意!
春节习俗作文 篇3
春节是我们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所以因地而异各地春节习俗也各有千秋,就北京地区来说。
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的水果、成堂的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如果那年我能在北京过春节那该多爽啊。
春节习俗作文 篇4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终于在我们的期待中,风风火火地赶来了。说起春节,放鞭炮、挂灯笼、贴对联、团圆饭等这些习俗当然一个也不能少。
放鞭炮是人们谈起春节最先想到的习俗,每年除夕夜,我都会扒在窗台上看烟花。窗外五彩缤纷的烟花,如钢水四溅,似麦浪滚滚,时而金雨阵阵,时而银花朵朵,有的恰似鸿雁飞舞,有点宛如孔雀开屏。每当这时,我的眼睛就会应接不暇,这边的礼花还没放完,那边的冲天炮已窜出炮筒;这边的一树梨花还没喷完,那边长鞭的引线已经点燃……
春节的习俗还多着呢,看!那边门廊上红彤彤的是什么?这是春节的又一大习俗——挂灯笼。过年时家家都会挂上红灯笼,大大的福字喜庆团圆,在漆黑的.夜里,增添星星般的美丽。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年三十是每家每户贴对联的日子,这对联的讲究可多了,要符合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词性相对,位置相同等要求。“风摇竹影有声话,雨打梅花无字诗”,“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对联在平仄之间体现艺术的魅力。
源远流长的春节习俗,需要我们去传递;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
春节习俗作文 篇5
我们都来自不同的地区,所谓“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而我们三元里村的春节却是截然不同的,因为我们有着优秀的民间艺术——舞狮,每逢过节我们三元里村都会以舞狮来助兴的。
根据我家人的介绍,元宵节也是属于我们新春佳节的一部分。元宵节大多数是在正月十五,但我们三元里村真正的元宵节是在正月十八。在这一天里,一同参加抗英斗争的103乡的兄弟村如田心村、猎德村等都会搬来大烧猪庆祝。当天上午,三元里村的村民们从三元里古庙拿出“三星令旗”迎接兄弟村的来客,下午39支醒狮队轮流表演,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在年三十天亮时,村民们都会到所属的祠堂拜祖先,各地舞狮队在祠堂里一展峥嵘。有的舞狮队,如敦叙堂等会在三元里抗英大街上表演高空采青:有两只一红一黄的狮子,红的.是公,黄的是母,工作人员先在门楣上吊了两个橘子,一棵小白菜和一个红包。
两只狮子先是互看对方一眼,突然红狮子抢先一步,猛地站立,一刹那就把菜连同红包吃入口中,再一下子蹲在地上,变成一只坐地狮子,半分钟后又继续大摇大摆地离开了。
到了21世纪,这一个科技发达的社会,许多人都会认为这一种习俗将会消失,但根据历史的考现,这种在年三十舞狮的习俗,已是代代相传至今天,每到这个节日,村民们都不忘这个习俗,因为狮子是百兽之王,它的形象是雄伟的、俊武的,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人们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们平安,期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所以这个习俗已成了几百年来的“保留节目”。
不要以为90后的人只会上QQ、看电影、玩桌球等等,其实每个祠堂都承载着一个村落的文化传统,任何人都离不开它,因为这一个已经有了600多年历史的习俗,就像端午节一样,每到这一个节日人们都会吃粽子、赛龙舟等。正是这样,不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多姿多彩,还构成了我们这个多元的文化社会!
春节习俗作文 篇6
春节,福州的习俗称为“做年”。闽俗诸年最重做年,节庆时间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初三止,有的延续到初九玉皇诞,甚至会延续到元宵节,一般是自从初四起,就开始复工了。
春节的前一天夜为“除夕”。福州有透夜点灯(称长明灯)的习俗,意思是“长生”、“吉祥”。家家在天未明前点烛鸣炮,以迎新岁。厅堂中陈列酒果和贵(桧)花饭甑,焚楮帛,拜天地,谓之“供岁饭”这天早餐不煮新饭,而吃除夕的.“余饭”,取来年"有余"之意。先吃年糕汤,“年年高升”再吃太平面,象征一年太平。之后重振衣冠,首拜祖先与家中长辈,然后出门往亲友家中庆贺,互相来往,谓之“拜年”至初四为止,小孩向长者祝福,长者则分糖、饼桔子或“压岁钱”给小孩。王式念《梦竹斋诗草》云:“儿童连日拜新年,红线穿来压岁钱,最妙袖中怀桔满,垒垒堕落画堂前。”路遇熟人时互道庆贺,台江的群众多叫“发财”城内的人则云“恭喜”与“拜年”。清人吴继钱《半野轩诗存》云:簇新衣服耀眼前,礼数依然未变迁,路上相逢共长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但在水上居住的船民则有所不同,他们年正月初二至初四,三五结伴手携篮子,登岸沿街挨家“贺年”,口唱“十二月花”等民间小调,受贺人家则以年糕等相送,俗称“讨(米齐)”。取一年吉祥之兆。这个贺年之举,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船民渐渐上岸定居而消失。
福州民间初一晚上天未黑就要赶着睡觉,谓之“斗夜灯”,也称“斗早登”。据民国蔡人奇《藤山志》释:“除夕人家守岁,商家结账彻夜不眠,因而元旦之夜,宜斗(比)早登床也。”
春节习俗作文 篇7
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大年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大年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大年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大年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大年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大年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大年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大年月初五开市。俗以大年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春节习俗作文 篇8
春节是一个喜庆的节日。春节有很多习俗,其中有放鞭炮、吃饺子、吃年糕,还有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等。每到了春节,许多邻居都会挨家挨户地拜年。
除夕的晚上,许多人都会放烟花、鞭炮。这是为了赶走一种叫‘年’的怪兽。传说,年是一个吃人的怪兽,每到除夕的`晚上,它就会下山。为了驱赶年,人们就点起火、敲锣打鼓。人们发现,红色的东西可以吓跑年。另外,竹子燃烧发出的“噼噼啪啪”的声音也能吓跑年。人们把这两种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发明成了鞭炮。为了不让年再来,每个除夕夜,人们都会放鞭炮。一直流传到今天,尽管人们知道年这种怪兽并不存在。今天的人们放鞭炮不是为了赶走年兽,而是为了更喜庆、更热闹。
我没有玩过鞭炮,我只敢看别人玩。为了融入这份喜庆之中,春节的时候,我只好买一点不危险的沙炮和小烟花来玩。我希望有一种既好玩,又安全的鞭炮和烟花。那有多好啊!
春节习俗作文 篇9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了,我兴奋地期待着。要知道春节可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节日,在这一天,我们可以放烟花,吃饺子,贴春联,还可以拿到压岁钱。春节真是太棒了。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但是最重大的节日非春节莫属,今天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春节的习俗吧。
春节习俗一:放烟花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凶猛的`怪兽,名叫“年”,每年的大年三十夜里,它都会从山里跑了崃,残害生灵,还喜欢吃人。但是,年有三个弱点,一是怕光,二是怕红色,三是怕“啪”的响声。于是,每年到年三十的时候,人们就贴上春联,点上明亮的蜡烛,燃放鞭炮,把“年”兽赶跑。后来,这成了中华民族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春节习俗二:吃饺子
饺子作为中国的传统美食,深受大家的喜爱,也是过春节必不可少的食物。你知道吗?关于饺子还有一个传说哩。
传说,一年的大年三十,天气十分寒冷,许多穷人冻掉了耳朵。名医张仲景见此十分心痛。于是,他就让妻子把羊肉、辣椒用包在一起,做得象耳朵的开关,然后放到锅里煮,煮熟了就分送到穷人家中,人们吃了身上发热,就不怕寒冷了,也不会冻掉耳朵了。这就是“饺子”的原型了。不过,那时候可不叫饺子,因为它像一个个耳朵,所以叫“银耳”。
春节习俗三: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也有的人家是父母在晚上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的枕头下。你知道吗?关于压岁钱还有一个传说呢: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岁”的妖怪,来吃小孩,人们发钱来压“岁”,保孩子平安,这就是压岁钱的由来。
春节习俗作文 篇10
今天,我查阅了一些各民族过春节的习俗。彝族人有的地区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有的地方互相送食物拜年。更特别的是,彝族人大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打水,打来的水和昨天比,今天的.多,就意味着今年的雨水多。看来,那里很缺水。
黎族人每个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做好了全家一起吃,这一点很像咱们汉族,跟咱们不同的是,正月初一、初二他们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猎物的一半分给第一个打中猎物的人,其它的就平分。我觉得他们很团结,也很公平。
还有很多民族过春节的方式都各不相同,真奇特!
【春节习俗作文】相关文章:
关于春节习俗的作文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04-24
春节习俗的作文04-19
春节习俗的作文12-13
春节的习俗作文09-10
春节习俗作文06-12
春节习俗作文(精选)07-05
【精选】春节习俗作文07-05
春节习俗作文(精选)07-05
春节习俗的作文(精选)07-29
春节习俗作文(经典)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