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作文

更新时间:2023-11-05 14:38:27 节日习俗 我要投稿

实用的春节习俗作文(经典)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节习俗作文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春节习俗作文(经典)

春节习俗作文 篇1

  在我的老家——安徽省苏州市灵璧县,有一个很特别的新年习俗,那就是挂钟馗像。

  钟馗画像,第一眼看去便让人感到不同凡响。画面上的钟馗身材魁梧,相貌凶猛。一袭宽大的红色衣袍,遮不住腆胸叠肚。短筒朝靴,显得风尘仆仆。他一手提剑,一手拎着一只小鬼,仿佛立刻就要将小鬼斩成两半。整幅画惟妙惟肖。

  说到这儿,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人们为何要挂钟馗画像了吧!那就是“避邪打鬼”。

  挂钟馗画像始于很久以前。我的老家那儿最初都是在春节除夕之时将画像挂在门上或正堂中,但到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才有的习俗。端午节那天,人们庄重地挂上钟馗像,焚香礼拜,祈求驱邪赐福。小时看到门上的钟馗画像时,当时我真的是“余年幼,方出神,望着画中的‘怪叔叔’,不觉讶然惊恐”。直到近来,我才真正知道钟馗背后的故事。

  相传,钟馗为灵璧人,长相相貌丑陋,但聪明伶俐,读书过目不忘,作文篇篇锦绣。大比之年,唐明皇开科取士,钟馗的三篇文章字字珠玑,行行生辉。殿试时,只要明皇看中,就会稳中状元。没想到,唐明皇见钟馗相貌丑陋,竟以貌取人,把钟馗的名字划到十名以外。状元没得中,钟馗一气之下撞墙而死。后来,在唐明皇的一个梦中,钟馗的灵魂游到皇宫,一把抓住他,质问他为何以貌取人。唐明皇惊恐万分,只好封钟馗在阴间当辟邪镇妖将军,答应钟馗在他的画像上写下“辟邪镇妖将军”,并将画像送回钟馗的故乡。梦醒后,唐明皇令人呈上钟馗的试卷,仔细一看,钟馗的文章果然极佳,并提出了不上治国安邦之策。唐明皇看罢,不由得感到惋惜,于是立即按梦中所说的那样,令人一一照办。

  画像送到灵璧后,当地人处于的辟邪镇妖心愿,便开始在节日里把钟馗画像张贴在门上或正堂中,而且据说辟邪镇妖的效果特别好。于是经过代代相传,节日挂钟馗像已经成了灵璧与众不同的习俗。灵璧也产生了很多画钟馗像的.画家高手,每逢节日画像便供不应求。1915年,灵璧画家翟光远画的钟馗像还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中获得金奖,给钟馗画像带来了国际性的声誉。

  听了钟馗的传说,每当我经过钟馗的画像,望着这位怀才不遇的“辟邪镇妖将军”,总是肃然起敬。虽然,这只是一个民间的传说,但从传说中,却能看到“挂钟馗像”这一习俗的文化底蕴。

春节习俗作文 篇2

  一眨眼,又迎来了春节。羊年,一个让人期待的年份,我们都长大了一岁,又可以收红包,可以一家人吃团圆饭,开开心心的。

  除夕夜,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今年,我们来到了诸暨,好菜一道道上,红包一个个收大人们谈得投机,小朋友们玩的'开心。

  午夜一到,鞭炮声四处响起,一朵朵鲜花在空中竞相开放,我和表妹趴在窗前,幻想着新一年的美好,欣赏着空中美丽的烟花。

  正月初一,我们不在家,一早我们就乘车去拜访老爸在萧山的亲戚了,午饭在萧山吃,晚饭也一样。第二天还是如此。到年初三,我一早醒来老爸老妈就不见了,可我并不着急,他们去菜市场了,去准备中午给亲戚们吃的饭菜去了。

  照现在,接下来几天就是我们出去走南闯北的时候了,去领略祖国的文化古迹,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可以去国外玩玩,只要你要钱,哪儿都可以去,换在以前,这时候还在过年呢,小朋友们手中拿着鞭炮东放一个西放一个,大人们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聊聊这个,聊聊那个,还有些在看着这些小朋友们奔跑着。

  过完年就到元宵了,过完元宵才算到新的一年了,元宵元宵,必然少不了主角汤圆,每家每户都飘出了汤圆的香味,这时候上街走一走肚子马上就咕咕叫了。

  这些就是我们绍兴以前和现在的春节,也和我们来介绍介绍你家乡是如何过春节的吧!

春节习俗作文 篇3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xx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的'故事,腊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春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知道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春节习俗作文 篇4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岁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忙碌,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日,过年便正式开始。大年三十晚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好大红对联(有丧服的`人家贴黄色或绿色对联)及门神、窗花等,大门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处都要贴相应的对联。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腊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后,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在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包饺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待到子时(相当于今23时—1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然后,便是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同家分居的人,便开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达旦,直到初一早上。

  安康人从初一到初十,还有以观看天气的好坏预测五谷六畜是否兴旺的习俗。相传每天天气都有预示。即:初一观鸡,初二观狗,初三观羊,初四观猪,初五观牛,初六观马,初七观人,初八观谷(庄稼),初九观果(果树),初十观菜。俗称“新春十日晴,丰年乐太平,新春十日阴,谷米贵如金”。

春节习俗作文 篇5

  春节是一个喜庆的节日。春节有很多习俗,其中有放鞭炮、吃饺子、吃年糕,还有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等。每到了春节,许多邻居都会挨家挨户地拜年。

  除夕的晚上,许多人都会放烟花、鞭炮。这是为了赶走一种叫‘年’的怪兽。传说,年是一个吃人的`怪兽,每到除夕的晚上,它就会下山。为了驱赶年,人们就点起火、敲锣打鼓。人们发现,红色的东西可以吓跑年。另外,竹子燃烧发出的“噼噼啪啪”的声音也能吓跑年。人们把这两种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发明成了鞭炮。为了不让年再来,每个除夕夜,人们都会放鞭炮。一直流传到今天,尽管人们知道年这种怪兽并不存在。今天的人们放鞭炮不是为了赶走年兽,而是为了更喜庆、更热闹。

  我没有玩过鞭炮,我只敢看别人玩。为了融入这份喜庆之中,春节的时候,我只好买一点不危险的沙炮和小烟花来玩。我希望有一种既好玩,又安全的鞭炮和烟花。那有多好啊!

春节习俗作文 篇6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习俗作文 篇7

  春节是我国传统佳节之一,他寄予了人们殷切的希望,是团圆佳节。

  提到春节,这一天的习俗可就多了。穿新衣每逢春节来临,我都会穿上新买的衣服,出去炫耀一番。这不,XX年的春节,我就风光了一回。上身穿了的是银灰色的韩服,下身穿了黑白相间的紧身裤,穿的是一双粉红色的马靴,梳的是维吾尔姑娘的那种小辫子,可美丽了!

  所有人多惊叹的说不出话来,我简直就是另一个我。总而言之,怎么一个眩字了得!糖水鸡蛋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每年的大年初一早晨都是要吃糖水鸡蛋的。

  每当这时侯,我和奶奶一大早就起来煮鸡蛋。待到鸡蛋煮好之后,等它冷了之后,就要开始剥壳。冷了的鸡蛋,不仅不烫手,壳也比较好剥。剥完说有的蛋之后,要将蛋再度放进锅里焐着。不要让它冷了。这时,一切工作都准备就绪了,只等一张张嘴巴来吃了。我吃的时候,先盛几个蛋放在碗里,然后放一勺红糖,再放点水,用筷子将糖搅和均匀,这时的水就会变成深红色的`了。喝一口,甜味无穷呀!再吃几口鸡蛋,简直就是色香味俱全呀!放烟花在春节期间,小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就是放烟花了。当然,我也不例外的呦!有一种烟花名称叫做迎春花,就这名字也不亚于其它的烟花。别看这种烟花外型比较小,相貌平平,但它可是一匹深藏不露的黑马。找到它的引火线,用火将其点燃。3秒之后,便会听到丝丝的声音,继而哧啦哧啦的声音。这时的烟花被放了起来,一旁的弟弟妹妹们都高兴得手舞足蹈。而我则在一旁兴致勃勃地看烟花。这烟花可美丽了美得如同天女散花一般,而且这烟花还是红的、黄的、蓝的、橙的、绿的、紫的五彩缤纷。美得如同流星雨划过天空,不可思议。春节就这样过去了,带着人们给予的殷切希望过去了。于是,新的一年开始了。在这新的一年里,让我们用微笑迎接明天,也用微笑告别那过去!

春节习俗作文 篇8

  春节到了,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习俗,而我的家乡广州也有我家乡的春节习俗,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广州有句俗语叫:“年二八、洗邋遢”,意思是,到了腊月二十八这天,要把家里大扫除一遍,为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到了除夕,大家可就忙了,女人就为了团圆饭做准备,男人则帮忙杀鸡、杀鹅、贴对联、贴门画、买花、买年橘、盆景……

  晚上可就热闹了,有些大人在茶余饭后就等着看万众瞩目的《春晚》了,小孩子们就穿着一身新衣服挨家挨户地去得压岁钱,俗称“利是”。而有些大人们则带着小朋友去逛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说到迎春花市,这可得详细介绍介绍:每年的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景,各大公园都在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都搭起彩楼,扎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花市,售花赏花,人潮涌动,十里长街,繁华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半夜十二点来敲门时,每家每户都响起喜庆的鞭炮声。大家都沉浸在漫天飞舞的鞭炮纸上了。鞭炮一过,就是五彩缤纷的烟花点缀在无暇的天空上了,人们望着飞上天的烟花。一起期望着新的一年、新的气象。

  到了初一,大家都非常有空,大人们就会去打麻将,而小孩子们则用自己的压岁钱案买各种零食玩意儿。到了晚上,天空中还是闪烁着五光十色的'烟花,有条件的则特地乘车去琶洲等地看烟花。

  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又是尾声——元宵。我们这里并不是每条村都过春节的。有些人就会过正月十三、十四、二月初二……而我们这条村正好就是过元宵的。我们要准备好各种菜肴迎接客人,让客人吃得开心,会得慰心。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习俗,你家乡的春节习俗又是什么样的呢?

春节习俗作文 篇9

  正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是一年春来到呀!在这里,我“猪”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合家欢乐!

  这阵子呀,我一直在研究春节的风俗习惯,力保一小时之内“出师”;二小时之内成为“春节通”;三小时之内成为社会学家,四小时……停!停!停!再说下去就成社会学教授了!不过吗,我这笔那是不由自主的动了起来……不废话了,还是把“饿”精心收集到的东东拿来显摆显摆吧!(免费)

  春节,一般为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古代把元旦和春节认为是同一天,但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将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好处:多放三天假!坏处:作业比假期还长!什么,你说无聊,好吧,来人呀,上大餐!

  这是一段很老很老的故事:

  早在三黄五帝的时候,有一个怪兽叫夕。兴风做浪,闹得人间不得安宁,大伙拿他无可奈何。当时可没奥特曼,有也不会在中国,更没有二愣子似的某某队,成于吃奥特曼的功,取而代之的则是许多无奈。不过,天上的神知道了,派了年去抓它,消灭它,临走时,带上了一件秘密武器,前往人间特去干掉它(故事都这个样,不然讲它干啥?),刚开始夕还占据上风,不过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有一天,年告诉大伙:夕十分怕红色,又配合红色的'桃符来对付夕,夕十分惧怕,此时年又使用“秘密武器”。那家伙一颗见效,不是消炎药(宋丹丹之招牌+经典+改编),什么?爆竹,“轰”一声,夕被消灭了。

  正好那天是腊月三十,所以叫除夕,而大伙为了纪念年,叫大年三十,成了一句俗语:大年三十找骂!演变了一些习惯,桃符成了大红对联,爆竹成了鞭炮。大餐如何?不要被哄得睡了觉哦!下面还有—压岁钱手册,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以下一段内容对十八岁以上不太适用,不要看!过年,压岁钱成了唯一能令人兴奋的事,拜年小孩图人啥?增进关系?不诚实,是压岁钱。多碰几个人,压岁钱增加!不给,给他说说压岁钱,管用,另外,不要长期等在一个地方,多打打“游击战”有用!如果以上方法均以失败告终,只好打肿脸充胖子,硬要!如果你的脸皮够厚够硬,那么就恭喜发财了。

  总之春节是美好而又祥和的,我这篇文章仍有很多不足总有要改的地方,各位“老鸟”帮帮我这只“小虾米”吧,我告辞了,明年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