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亭》王安石赏析

更新时间:2022-11-02 18:57:56 志铠 诗句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乌江亭》王安石赏析

  《乌江亭》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这首诗议论精警,独具只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乌江亭》王安石赏析,欢迎阅览。

  《乌江亭》王安石赏析1

  乌江亭

  作者: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亭 王安石注音:

  bǎi zhàn pí láo zhuàng shì āi ,

  zhōng yuán yī bài shì nán huí 。

  jiāng dōng zǐ dì jīn suī zài ,

  kěn yǔ jun1 wáng juàn tǔ lái ?

  乌江亭介绍:

  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自古为一渡口,秦汉之时即设有亭长,是我国最早的驿亭之一。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兵败自尽,乌江亭由此闻名古今。

  乌江亭 王安石翻译:

  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乌江亭 王安石字词解释:

  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乌江亭 王安石赏析:

  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个人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1042年(庆历二年)进士。1058年(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1074年(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1076年(熙宁九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乌江亭》王安石赏析2

  原文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译文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文学赏析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吧。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

  如果说杜牧是为项羽翻案,那么王安石则是为历史本身翻案,人与历史的关系本来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首诗中,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将变法中的革新精神带到咏史诗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对前人提出质疑,这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史论史评是王安石完成咏史诗从叙事体向抒情体,最终走向议论体的转变,对当时的诗文的革新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王安石则属意史论史评,延伸了咏史诗的内容深度,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名家评价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王安石和杜牧的两种不同的观点,表明了他们看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各有各的意图。王安石是从实的方面,从分析失政原因入手,说不可能卷土重来,这也许更符会历史实;杜牧是从虚的方面,从人应该有的志气着笔,说可能卷土重来,这是要让人们有不甘失败的顽强精神。与各自思想内容相一致,杜牧的诗歌有一种豪迈之气,而王安石的诗歌则显得深沉。两首二都是很好的咏史诗。

【《乌江亭》王安石赏析】相关文章: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诗歌鉴赏07-10

杜牧题乌江亭古诗带拼音版09-01

太湖恬亭赏析08-24

王安石的简介09-06

王安石改革09-01

咏梅王安石翻译09-06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赏析08-25

王安石的变法叫什么09-09

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目的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