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小学语文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2022-12-26 17:09:1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新课标小学语文心得体会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课标小学语文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课标小学语文心得体会

新课标小学语文心得体会1

  很有幸参加了4月27日市举办的语文新课标准解读报告会,终于让我明白了小学语文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象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在这里,我想结合下面三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让界。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困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为此,我要在语文课体上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几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肋和鼓舞下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关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一般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可能是“有滋有味”的.。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即使不看教材.也都在肚子里。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人味,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让教语文课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让学生两节课下来说“呀,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这样的语文课哪能没有个人味?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新课标小学语文心得体会2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赖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的中心思想,在这方面,我作了如下归纳。

  一、设计好教学环节。

  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

  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而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有太多的不如意。有时明明是a想法,上课时却变成b法了。越是想上好,越容易出差错,不成熟,令我汗颜。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有人说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这样学生就会从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课堂也将不再空乏,学生也将不再是可怜的倾听者。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以课堂学习为核心,主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通过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新课标小学语文心得体会3

  通过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受益匪浅,我从几位老师透彻的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新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这给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现将这次新课程学习总结如下:

  (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3)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加强修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用心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我要我的课堂有浓厚的语文味和快乐的笑声,构建和楷高效的语文新课堂。

  我反复认真地阅读了《小学语文新课标》以后,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同时也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使自己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范文网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三环节生本”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五、突出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性,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是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的体验性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崇尚个性化的理解,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的`活动过程。体验性学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语文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丽风光,自然科学常识,童话寓言故事等,不仅有生动故事的感染,范文写作优美语言的欣赏,而且有人文品质的熏陶。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全程体验的程序,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现状。学生学习的真谛在于“自悟”。语文教学的体验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增强学生的态度、意识和观念,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关注。

  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策划一项活动,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性、因此,反映在学习结果上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学生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承认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

  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新课标小学语文心得体会4

  通过学校组织新课标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更加了解到新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新课标小学语文心得体会5

  最近,我利用假期空闲时间,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又细细研读了一遍。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小学语文姓“语”,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的统一;小学语文姓又“小”,是教会少年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的教育。通过学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一、新版课标的内容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

  首先,这一版课标里边提炼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明确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方面的重要内容,如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等。

  第二,在这一版课标里,课程目标和内容更加明确,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第三,这一版课标里边新增加了学业质量,这是这么多年来在我们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当中首次出现学业质量。

  最后一个变化是在课程实施部分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二、20xx年版课标中的5个变化

  (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1、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各个国家的教材当中都会强化这一方面的教育内容。

  比如说,在课程性质部分强调: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构建素养型语文课程目标

  在目标的定位上,20xx年版的课标构建了素养型的语文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二)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主要变化的第二个方面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当中,首次单独设定了课程内容,让课程内容成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呈现。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包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用6个学习任务群呈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这是我们国家课程标准,历史上首次明确呈现语文课程的内容,这应该说是研究的进步,也是实践的进步。

  (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的基本框架从大的框架来说,要关注这样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语文实践活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还包括识字与写字。

  第二个方面是语文学习情境,是日常生活、文学文化和跨学科三个情境。

  第三个方面是学生在情境当中、在不同的实践活动的整合当中表现出来的关键表现。

  (四)增强了指导性

  指导性主要在课程实施部分能够有比较突出的体现。

  1、核心素养

  2、评价建议

  3、学习任务群的评价:教、学、评一体化

  4、教材编写建议

  5、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五)加强了学段衔接

  在课标内容的呈现上,主要在这三个方面呈现了不同学段的衔接。

  首先是注意幼小衔接,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是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的。

  第二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段的衔接,分3个层面设置6个学习任务群,每个学习任务群均贯穿4个学段。

  总之,我们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新版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用新的教学理念,在新的师生关系中,与学生共同成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新课标小学语文心得体会6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多年的时间了,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当前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结合我校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老舍的《养花》一文时,可以抓住老舍先生养花所付出的劳动这一段落,着力渗透“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一富有人文内涵的思想内容。课上引导学生夸夸班上热爱劳动的同学,并倡导组织学生进行公益劳动,家务劳动,自己也学养花等实践活动。这样也就使学生懂得了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又如:教学古诗《石灰吟》,课前准备好几块生石灰和盛有清水的脸盆,让学生在课堂上把生石灰放进脸盆,亲眼目睹生石灰的变化过程。学生对坚硬的生石灰在水中沸腾,翻滚,最终踪影皆无,只留下清白一片的变化过程惊叹不已。可想而知,此时教师不用讲解,学生也已深入感悟到石灰不怕牺牲的品格,清清白白的形象,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并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

  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们许多老师在新老教材的语文教学中,曾经尝试运用过“小组互动探究四步法”,也就是:

  1、读——读喜爱的语段;

  2、说——说探究的内容;

  3、问——问不懂的问题;

  4、帮——帮助解决疑难。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就是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读一读、说一说、问一问、帮一帮的过程,以多元的对话为模式,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弥漫着一股亲切、活泼的气氛。课堂上或争先发言、或点评、或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上架设起一座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学会了真正地学。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新课标小学语文心得体会7

  我反复认真地观看吴老师的视频,从中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其中我重点关注了学习单元,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在教学建议上吴教授强调

  1、目标确定: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2、内容选择: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

  3、活动设计: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4、时代要求: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般的光彩,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的姓“语”。

新课标小学语文心得体会8

  20xx年x月x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终于颁布了。与20xx年版的课程标准比较,修订的力度变化之大,是教育界全体有目共睹的。在认真听取了核心专家对该课程标准的权威解读之后,我的解读心得与思考如下。

  一、义教新课标修订变化

  本次新课标修订中最亮眼也是最鲜明的改变就是强化了课程教育中的育人导向,首次点明了语文教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相较于传统的“三维目标”,该新课标修正则主要围绕着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此外,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结构上进行了修正,将语文教学能力作为核心,把其它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实践活动推到了辅助或者附加的地位,并且设置了与此相配的六个不同的任务群,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最后,新课标之中加入了对学业质量的评价,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

  二、新课标解读心得和思考

  作为小学教师,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此次的《新课标》在语文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等方面,相较于以往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不仅应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还要能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

  我们首先要依托新课标中的课程结构和育人目标,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围绕学习主题,以学习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设计基于大任务、大单元、真实情境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内容学习和思维发展的整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注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培养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

新课标小学语文心得体会9

  通过专家教授对20xx版初小学语文新课标的精彩解读,使我对新课程教学内容有了更新的认识,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更浓,“语文味”促进思想的教育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多读,自己在读中去感悟去理解。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新课标的几点改变是我以后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

  一、识字写字教学

  首先我们教师要三个方面去解决,一是错别字情况严重,二是书写质量普遍偏低,三是有些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负担过重。在低段要让学生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第一学段的重点,汉字书写的教学应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养成的过程。

  二、阅读教学

  低年级阅读教学主要内容是识字、写字、读文、理解少量重点词语和句子,积累语言,要用更多的时间识字写字。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下功夫,实现“理解阅读”向“表达阅读”华丽转身。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不应代替学生分析阅读,应该让学生自己多读。在理解课文上教师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阅读,利用阅读期待,反思。除此以外,还要认真抓好读书这根本环节,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三、写作教学

  一、二年级布置作文不合适,经修订后一、二年级的定位是“写话”,三年级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在教学建议上引导学生要写真话,不套话,不抄袭,不写假话。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与思考、表达和创新的能力,善于将读与说,说与写相结合,进一步突出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也可以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让学生能展示交流与相互评价的机会,互相促进。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新课标小学语文心得体会10

  【内容提要】

  本文是《民族山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主要从课题的提出及意义、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措施、课题研究的结果和成效、课题研究后的思考等方面对本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并对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开展课题研究后师生在教学行为上的变化做了较为具体的论述。

  【课题简介】

  按照《师宗县教育局关于上报20xx年学校自选研究课题的通知》要求,我校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操作性、实践性和实际应用推广价值,经中心学校研究决定,申报《民族山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作为20xx年我校的研究课题。20xx年1月,高良中心学校自选课题《民族山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获师宗县教科所审批。审批后,中心学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中心学校校长卢志勇任课题组组长;田文良、张永顺、李德真、窦体红任副组长;主要成员有:张定生、何红梅、杨世光、郎松林、马云祥、戚彩珍、赵永云、李坤、钱林华、柏云斌、何志全;其他成员有:戚云志、侯自明、唐翠莲、李冲平、余双良、郎小长、

  昝艳东、项忠明、侬海斌、彭和平、罗秀元、李国忠、张莲翠、柯加宏、罗照霜、侬照明、何金海、赵贵华、张云生、李红英、侯金良、李燕东、王晓奇、浦智江。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在新课程理念下,本课题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比较思考:

  第一、《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解决问题”目标的阐述与思考。长期以来,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课程改革以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取消了“应用题”的提法和独立成为知识单元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学段目标,对“解决问题”这一维度提出了具体目标:“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第二、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形成不仅受自身的影响与限制,而且受教师以及来自课程与教学等外部的影响。由于学生知识基础、解决问题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差异,使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时,表现出思维水平和解决策略的差异。这种差异的直接表现就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优与劣、多与少、快与慢,进而影响到策略的内化与灵活运用。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分析及课堂学习过程的观察不难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经验、思维定势是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形成的重要因素。

  受传统教学观念、方式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的更多是书本上的知识点,教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装进学生的口袋,装进学生的脑袋。由于对解决问题缺乏认识深度与广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开发上,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上,在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上,都没有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活动、活动中的体验与反思作为关注点。在长期的讲练结合,熟能生巧教学方式和思想的指导下,教学成果的获得唯一的途径就是题海战术。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就是就题讲题,尤其注重典型应用题的传授,对于智力水平一般的学生,就告诉学生记住算法就可以了。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由于只是机械的记忆,虽然很快地获得了答案,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对数学的理解、对

  自身思维的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受长期形成的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更加关注的是结果。在教学中给学生的探究时间不足,学习活动中的反思、课后反思不够。很多课堂,教学追求所谓的有限时间内的教学效益最大化,而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的过程,剥夺了学生应有的学习体验过程。课后小结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你们都学会了吗?”在这种指向下,学生对学习的反思往往就停留在知识本身、结论本身,他们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就是照搬黑板上的知识框架,复述书中的概念、法则与公式。长此下去,学生不再关注学习过程,不再关注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不再积累各种活动的经验,学生只能学到死知识,而学不到策略方法。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

  (一)问题:是一种情景,个体想做某一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情所需要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二)数学问题: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

  (三)问题解决: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是以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是数学教学的一个目的,是一项数学基本技能。教学中,学生在所创设问题情境下,通过提供新知识的现实背景,激活与新知识有关的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进入新旧知识的矛盾之中,从问题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通过积极思维、自主探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基础

  (一)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是基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解决问题”的目标和理念,结合课改理念,通过实践教学,探索民族山区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策略。因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领会新课程理念、把握教材,促进新理念的贯彻与实施。其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推广意义。

  (二)从学习心理学看解决问题

  从学习心理学角度来看,解决问题一般理解为一种认知操作过程或心理活动过程。所谓解决问题指的是一系列有目的指向认知操作过程,是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为目标定向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来说,解决问题是指人们面临新的问题情境、新的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缺少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解决问题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高级心理活动,其核心是思考与探索。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解决数学问题过程必须经过下列四个步骤,即理解问题、明确任务;拟定求解计划;实现求解计划;检验和回顾。根据上述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开始的,要求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所学知识的内部联系,创造一种教学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内部的认知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再经过教师启发和帮助,通过学生主动地分析、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检验这种方法等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灵魂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如果学生在学校教学中对知识记得很“熟”,却不能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这种学习只做到了单向的内化建构,而忽视了逆向的外化于物,这显然是一种无效的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学习理论实施于教学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四)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两种智能。还有其它七种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最核心的理念是新型智能观,它指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显然,这种智能观突破了传统智能理论将智能视为人的抽象思维的局限,将智能与社会实践能力相融。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多元智能理论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那就是突出了“解决问题”的教育功能。使我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理想,而能成为有科学依据的教育行为。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研究的内容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解决问题”的相关理论,结合教学实际,探索研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策略。具体设计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

  1、解决问题的内涵(本质)及教育价值。

  2、新课程对解决问题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与呈现方式。

  3、探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

  (二)研究的目标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2、通过对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基本素材及其运用的研究、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行动研究及探索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的研究,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能力,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3、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帮助教师进一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5、引领教师围绕课题研究、学习、思考与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五、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调查统计分析,了解掌握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现行解决问题教学课堂现状、师生对“解决问题”理解情况,作课题实施前后效果对比分析,检验课题实施的有效性。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

  3、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关注其他学校或个人的研究成果,将其借鉴到本课题的研究中。

  4、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学习、实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撰写经典案例、报告及论文。

  六、研究措施

  (一)深入调研,制定实施方案

  我校自20xx年1月承担《民族山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任务以来,领导十分重视此项工作,根据本课题研究目标,对近年来我乡的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对比分析,对民族山区学校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组织对部分学校3-6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并认真统计分析,撰写分析报告。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撰写实施方案,并于20xx年3月初完成课题的开题报告。

  (二)加强学习,提高成员素质

  20xx年3月中旬,课题组开始进入本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首先,为进一步提升各参研教师的研究能力,切实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全面推进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课题组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各成员必须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以自学的方式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以传递读书接力册的方式分期传递阅读《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专著,并结合实际撰写学习心得体会,以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其次,课题组负责人亲自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实施方案、课题开题报告,明确目标、任务、内容、方法和所遵循的原则,切实掌握课题的研究内涵,使整个课题研究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围绕目标,推进研究工作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将逐步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与评价观,创设基于师生平等交往的民主、互动、合作的教学关系。对现行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合理而可行的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有推广价值的教学策略。

  1、引领教师围绕课题研究、学习、思考与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探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的方法。

  围绕以上研究目标,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步骤,20xx年3月至20xx年10月,课题组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1)课题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

  ①理论学习并撰写心得体会。②课堂教学实践。③上好研讨课并及时撰写小结报告。④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及教研论文。

  (2)丰富研究形式,使研究工作扎实、深入地开展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数学教师群体专业成长要以实践经验为基础,通过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与扩展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学习和发展。相对于理论学习与探讨,数学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于其自身成长具有更重要的价值,为促数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民族山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课课堂教学竞赛,开展上对比课活动,及时实践,寻找差距,对每一节课进行剖析,总结不足。

  (3)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专题会

  在中心学校课题组的组织下,把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列入了本学年的教研工作计划,使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开展得到了保证。开展专题研讨活动。这也是本课

  题研究的一个传统形式,是课题组成员思想汇集、思维碰撞、灵感顿现的场所。在活动中,有互相传递自己的随想所得,有述说自己的疑惑和迷茫,也有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阐述在这里,大家无拘无束传递着信息,交流着感受,滋长着智慧,丰富着经验。

  七、研究的成效分析

  (一)对小学阶段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梳理

  一年级(上册)

  情景式加减问题:求总数、求剩余、(一图四式:是让学生能够用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幅图,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图意列出两个加法,两个减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知识的完整性。)、情景性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问题。直观渗透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目标:学会解读情景,找出有用信息,知道条件和问题,初步完成加减含义与实际生活现象链接(抽象与物化),掌握加减问题的“一图四式”。

  教学中要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与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生动有趣的资源。其次,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初步体会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一年级(下册)

  图文式加减问题:求总数、求剩余、求部分量、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问题。

  教学目标: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继续学会解读情景,找出有用信息,完成部整关系向差比关系转化。

  教学时要将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以后,出现现实的问题情境,通过探索提出问题,再应用计算知识来解决。

  本册教材开始,尝试系统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安排一些探索纯数学问题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年级(上册)

  文字表述式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问题。乘法一步计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乘加、乘减问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将笔算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二年级(下册)

  图文式两步应用问题:连加、加减、连减(或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添小括号)问题;乘加、乘减问题(综合列式)。一步除法问题:等分除、包含除,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乘除两步应用问题(综合列式)

  教学目标: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

  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重点和难点:继续学会解读情景,找出有用信息,找出中间问题。小括号的作用和递等式格式。

  三年级(上册)

  一步应用问题:有余数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应用问题及加法、减法,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两步应用问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问题,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的问题。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问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乘法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重点与难点:搜集情境中的信息,选择处理相关信息,理解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

  与前几册教材一样,注意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教学计算,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讲究教学的策略,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年级(下册)

  一步应用问题:求每份数、份数、求一倍数、求倍数的问题;有余数的除法问题;求总数的乘法问题。

  两步应用问题:两个数的和除以一个数、多个数的和除以一个数(求平均数)的问题以及乘加、乘减和乘除问题。

  解决问题专题:连乘、连除、除减应用问题。

  教学目标: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重点与难点:从图文并重的应用问题过渡到纯文字叙述的应用问题,选择处理相关信息,理解问题的数量关系。

  本册教材安排了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的教学。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四年级(上册)

  乘除练习同步问题:一步或两步一般问题;行程问题: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四年级(下)

  两步、三步复合问题:加减、乘除同级两步计算,两积之和(差)、两商之和(差)等一般两级三步计算;小数加减问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问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正确解答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五年级(上册)

  小数乘法:一步、连乘、乘加、乘减解决问题。小数除法:连除解决问题,与进一法、去尾法和近似数相关的解决问题。多边形面积:与多边形面积计算相关的问题解决。简易方程:用方程解加减计算问题;乘除计算问题,稍复杂的方程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五年级(下册)

  分数加减法:简单的一两步分数加减问题解决。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关于棱长计算的问题解决;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问题解决;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容积)计算的问题解决。

  教学目标: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经历从实际生

  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六年级(上册)

  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解决。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解决(用方程解)。

  比的应用:应用比的意义和性质的问题解决(按比例分配)。

  百分数解决问题:求百分率、折扣、税款、利率等的问题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圆:关于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的问题解决

  教学目标: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理解折扣、纳税、利息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

  六年级(下册)

  圆柱和圆锥:关于圆柱的表面积、体积计算的问题;关于圆锥的体积计算的问题解决。

  比例应用:用比例解决问题(正、反比例问题解决)。

  比例尺:关于比例尺的问题解决(求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二)初步总结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学生面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要通过一系列步骤才能系统地解决问题,得出答案。但是民族山区的数学教师受传统教育方式及地域环境的影响,教育思想、观念相对落后,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简单的解决问题不扎实,简单的数量关系不重视;在解决问题教学中不注重题目的基本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只重视利用生活经验解题;不注重基本的解题方法。从近几年来各年级期末检测试卷中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解答中反映出学生思维的系统性较弱,思维不够全面,列综合算式解答的能力较差。所以数学教师应该把学生的解决问题看成一个过程,让他们以一种逻辑的、有序的方式组织自己的行为。通过一年来对的课题研究,初步总结了解决问题一般经历的四个步骤:

  1、理解问题

  解决问题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思考他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是学生解决问题之前最重要的一步。如果学生不明确他们要做什么,下面的步骤也不可能做好。这一步,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问题,解释这个问题要他们做什么;也可以让他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倾听其他人的想法。

  2、选择计划

  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学生必须决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学生需要确定一个解题的计划或策略。在这个阶段进行讨论能帮助学生确定或选择合适问题解决的策略。

  3、实践、优化计划

  在这一步,学生要对讨论的方法进行实践,比较,优化。有时,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提出的几种策略并没能解决问题,或者无法操作,这时应尝试放弃或改进,最终得到最理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4、反思做法

  一旦问题解决了,就应该让学生做下来,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在活动中自己的表现;说一说自己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在活动中如何与他人合作,评价伙伴们学得怎么样;最后自己有哪些收获这一步能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扬长避短。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按照这一过程有条理地、灵活地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

  (三)初步总结出了几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1、画图的策略。

  把画图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决定的,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存在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孩子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可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认为,画图应该是孩子们掌握的一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什么说画图很重要呢?主要是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常用的画图的方法有:线段图;平面图;示意图;实物图。

  2、列表的策略。

  列表的策略,有时候我们也叫列举信息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我们将问题的条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把它列举出来,往往能对表征问题和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对比分析策略

  对比分析也叫比较分析,通常是把两个(或更多)相互联系的事、物等进行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判断或评价。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在做混合运算题时,不善于观察题中运算符号和数字的特征,不注意获取、收集数学信息,就急于动笔计算;而对于一些能采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题目,学生找不到切入点,又不知怎样简算。此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对比分析策略。写出对比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异同,让学生自己发现简便算法,按照一看(看题中运算符号和数字的特征)、二想(想采用什么方法计算)、三算(动笔计算)、四验(每算完一步及时检验)的步骤进行运算。

  例如:简算“125×32×25”,学生初看这道题时,难以找到简捷的途径。为此,可以出示“125×(8×4)×25”一题,与上题进行对比,学生经过两题的对比,就知道例题该如何简便计算。

  又如:简算“25×96,35×67+35×32+35”两题,可分别与“25×(100-4)、35×67+35×32+35×1”进行比较,从而运用对比分析策略,顺利解决数学问题并掌握运算技巧。

  4、由此求彼策略

  由此求彼是指在解决某一个问题的过程当中,当你从正面进行思考遇到了阻碍,碰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换个思路从相反的方向,由求此问题变换成先求彼问题,以便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5、设数计算策略

  设数计算是指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数字化。有些数学问题比较抽象,若按常规方法去分析、解答,则很难求解。如能突破常规,先将题中的某些条件设为具体数据(所设数据要便于计算)或简单实例,便可从中发现解题规律,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例如:已知甲校学生数是乙校学生数的40%,甲校女生数是甲校学生数的30%,乙校男生数是乙校学生数的42%,那么两校女生数占两校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几?

  此题中所给条件比较抽象,不利于思考解答。若设乙校有学生人数1200人(也可为其它数),则甲校学生人数为1200×40%=480(人),女生人数为480×30%=144(人);乙校女生人数为1200×(1-42%)=696(人);那么两校女生人数占两校总人数的(144+696)÷(1200+480)=50%。

  又如:甲、乙、丙三人称体重,甲最轻,丙最重,乙和丙差不多。那么,他们三人的平均体重应该在()。a、甲和乙之间b、乙和丙之间假设:甲=1、乙=8、丙=9,

  (1+8+9)÷3=6。6在甲和乙之间,所以填a。

  6、等效转换策略

  等效转换就是在保证最终效果相同的情况下,用较为简便的事件或条件将原事件或条件代替转化来考虑问题。有的数学问题从正面入手,可能很繁难,但只要换一个角度,从侧面或反面入手去思维,就会使条件和问题变得明朗,有利于同学们理解和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达到顺利解决数学问题之目的。

  例如:一根圆柱形钢材长3米,垂直于侧面把它平均切成三段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12.56平方厘米,那么等分后每段钢材的体积是多少?

  这道题中“把它平均切成三段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12.56平方厘米”这一条件,换句话说就是:“圆钢的4个相等圆的横截面面积共12.56平方厘米”。那么等分后每段钢材的体积为12.56÷4×100=314(立方厘米)。

  适当的等效转换,可使新题不新、难题不难、抽象的变得具体、繁琐的变得简单、叙述复杂的显得条理清楚。不但能开拓解题思路,而且能培养从不同角度进行审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模拟操作策略。

  模拟操作是通过探索性的动手操作活动,来模拟问题情境,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一种策略。学生是通过自己探索的过程,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知的问题来进行推导性的研究。通过这种开发性的操作的策略的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问题的解决,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一列火车身长是100米,要经过一座桥。这个桥长1550米。这列火车是以每秒15米的速度前进,那么通过这个桥需要多长时间?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容易用1550除以15。问题出来后,老师没有必要立刻作出评价,而应该让学生们自己想想看。可以让学生拿出铅笔盒当做桥,拿出短短的铅笔当做火车,自己模拟火车过桥。通过反复演示,学生就会明白,应该把1550的桥长加上车身之长作为路程然后除以速度才是过桥的时间。通过模

  拟,把一些源于生活的东西具体化了,把这种不清晰的数量关系,把它很直观地表现出来,这个题就解决了。

  事实上,当一个数学问题呈现在面前时,其思维的触须是多端的。以上所述的七种问题解决的策略只是平时常用的导引途径,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实践中注意不断思索探求、逐步积累解题经验,以掌握更多、更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思维策略。

  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清楚的是,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应该基于这样一个总的指导思想,那就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解释和评价他们自己的思维结果的权利。当解决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学生能够在班级中调查、探索、推理和交流日常的问题解决,并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时候,他们就会成长为自信而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四)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成长

  1、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但是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在课题实施之前,课题组对全乡3-6年级数学学习情况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其中有两个两个问题是:你在课堂上或生活中给别人提出过数学问题吗?当你面对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你会想到学过的数学知识吗?解决过的数学问题吗?

  调查结果表明,有85%以上的同学不会主动向别人提出数学问题,也没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经历,他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与实践,组织学生在校内外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等活

  动。课题组成员王晓奇老师在教学《统计》这一研讨课中,是通过引导学生现场收集有关数据,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就促进学生主动的去观察生活,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本节课被推荐参加20xx年5月县教育局教科所组织六年级数学复习课课堂教学竞赛,竞赛中也得到了专家评委组一致好评。这堂课也是本课题研究实践课的精品课堂。

  2、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是要消除差异性,而是为了给每个同学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问题解决”给学生提供了依据各异的数学现实,能充分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让数学教师们认识到:虽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同,思维水平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教师能创设好平台,做到生生参与,亲身经历探索发现问题解决的过程,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3、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成了称职的引导者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应试教育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即根据不同的问题,教师一开始就像一只“领头雁”,教师“讲”,学生“听”,以这样单一地方式来传递问题的答案。通过课题的实施我们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我们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引导者。在课堂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就放手给学生,遇到难处,教师慢慢学会了合理、适当地点拨、引导,不再以教代学;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特观点时,教师们也养成了热情倾听,适时点拨、评析的教学风格,时时刻刻注意尊重自己的合作者,即使是与自己的观点相悖,也不“一棍子打死”。即使学生的观点实在不可取,

  教师也是委婉地否定,时刻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在互帮互助的课堂教学中建立了融洽的朋友关系,教师不再是最后结果的定夺者。

  4、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

  “教学相长”学生由于问题解决的能力逐步加强,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教师也感受到学生享受体验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要比那些单向灌输的课堂更难以驾驭,就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的教学适应现在的课堂,这样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会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久而久之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就不断地在提高,教学过程也不断地得到优化。

  (五)研究的主要物化成果

  1、《调查分析报告》

  2、《学习心得体会》

  3、《问题梳理》

  4、《教学实践课、教学研讨课教学设计》

  5、《教研论文选萃》

  6、研究活动掠影

  7、研究活动记录

  8、《中期阶段性总结报告》

  9、获奖证书复印件

  10、《结题报告》

  八、研究反思

  1、受地域环境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再加之课题组成员分散,在教学预设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和管理还不够深入细致,课题组对教学实践课的指导还不够,这也制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2、课题研究组成员理论学习还不够深入,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意识仍滞后,制约着课题研究总体水平的提高。

  3、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受学校经费不宽裕的限制,不能使大部分的数学教师参与到高层次的专业引领培训,对数学教师群体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都起着制约的作用,这也影响“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总之,我们在对《民族山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每一次实践,对一个问题就有了一种诠释,有尝试成功的喜悦,但也有很多的困惑和无奈,面对学生多元的生活环境和价值取向及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给我们数学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在民族山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中探索出一种既科学、又高效,更人性化的数学教学方式方法,使更多的教师消除职业倦怠,愿意自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使我们的教学由低效走向有效,走向高效,让我们民族山区的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发挥民族区域特色,真正构建和谐校园、构建更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人文化教育,让学生能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快乐、健康的成长。一年的研究,这可以说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是本课题研究的良好开端。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结合各完小的实际情况,把此课题再细化成若干个子课题,细化到每个年级的某个内容,继续探索,更深层次的研究,进一步的推动我乡数学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民族山区的数学教育教学水平。

  【主要参考篇目】:

  1、著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刘兼、孙晓天主编

  2、论文《教学应重视创设问题情景》小学数学教育20xx、1、2合刊沈晓东

  3、论文《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李光树

  4、著作《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张兴华编著

  5、著作《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6、著作《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王秀玲刘堤仿主编20xx年9月出版

  7、论文《基于真实任务的数学问题解决》徐兆洋20xx年4月

  8、论文《论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模式》庞丽娟

  9、著作《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施良方20xx年

  10、著作《走进新课程》朱慕菊20xx年

新课标小学语文心得体会11

  通过学习我们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它吸收了现代课程论的最新成果,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新的理念对于富有胆识、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它。它在呼唤着能够对课程标准的理念进行准确诠释,以新型的教学方式完美实施课程标准的新一代教师。

  新课标提倡的自主、互助在我的教学中也逐渐体现出来并在课堂上不断实践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涉及了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能力几个方面。看完新课程标准,对于阅读和写作方面的体会自己颇有感触。新的课程理念非常注重阅读教学,阅读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它符合语言文字学习的特点,“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方式等。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策划一项活动,注重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是全体学生积累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年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品质的差异性、因此,反映在学习结果上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不管学生的差异有多大,只要是积极参与了学习研究的过程,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承认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语文教学的过程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同桌研究,或分组讨论,或自由组合交流,以期达到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的目的;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阅读教学,首先要使文本开口“说话”。这就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读课文,才能抓住重点,也才能与文本深入对话,因此,初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但是想到自己过去一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初读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匆匆地读一遍就进入精读,在家读的时间也得不到保证,向我们山区学校,学生回去没有家长的督促,很多学生就回去的作业就等于是空的;二是初读目标不明确,认为初读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于是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多数学生是有“口”无“心”;三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就是一个“读”字贯穿始终;四是反馈不及时,自己不知如何评价学生的读,以至于学生应有的语文能力得不到训练。另外,感觉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孩子们课外阅读书目的数量及程度鼓励力度不够,缺乏一定得评价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努力改正,争取提高自己的阅读教学。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新课标小学语文心得体会12

  新课程实施以来,按“主题”组织单元的设计已成为语文教科书编排的一个新取向。单元主题教学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围绕某一主题组织单元的设计突破了以往教科书封闭、零散和乏味的结构体系,对学生的参与很有吸引力。这种设计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单元主题教学着眼于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更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生成。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策略,更多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问题,变以往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既注意同一主题下各部分内容的相互支持,也要注意联系以往学过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现实生活,实施灵活而开放的教学。那如何进行单元主题导读,实现“教为不教”的目的。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在我们语文教学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成功不成功,开头五分钟。”所以说成功的导入对整堂课有着很大的影响。要想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度教学目标,要实现强化主题阅读教学的目的,激趣导入、创设情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之一。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围绕“缅怀革命志士”这一主题,组织了追忆革命先辈感人事迹的四篇课文,表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的人物共同的理想与信念: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革命精神。革命先辈对革命的忠诚,对革命的坚贞不屈,对人民的忠诚都体现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上。在教学时,我先播放了几个革命战士英勇搏斗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激烈战争场面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边听革命歌曲《五月的鲜花》边观看视频,切身感受当时战争的激烈,革命志士的奋不顾身。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并说出自己知道的革命英雄的名字,我接着以饱蘸感情的话语进行导入:“是啊,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我们并不陌生,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走近革命志士,感受他们的伟大。请同学们读一读本单元的导语,看看本单元是围绕怎样的专题来安排文章的。”学生很快大声说:“缅怀革命志士”。“好,从今天开始,让我们认真阅读本组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革命先辈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的。这样一放(放视频)一导,课堂气氛陡转炽热,学生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并且他们已明确了本组文章的学习任务。“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想,我已收获了百分之五十的成功。

  二、浏览课文,验证主题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目录,看看精读课文有哪些?略读课文有哪些?接着快速默读(浏览)课文,自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革命志士的优秀品质,最后全班交流默读课文的收获,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注重了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概括文章内容能力的培养,更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本组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将课文与课文之间的整合打下了基础,遵循了“单元主题教学”的整体性、整合性。

  三、围绕主题,形成体系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本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设计编排,单元内各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呈现、展示。“单元活动主题”是贯穿整个单元教学的主线,单元活动主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思维活动的实际情况,达到单元训练重点的目的。我想“单元主题”就像高高矗立的金字塔,单元内的每篇课文就是托起金字塔的一块块基石。只有对这些“基石”进行系统化的累砌,地面上才有可能出现金碧辉煌的“金字塔”;若“基石”东一块西一块,何来“金字塔”的耸峙云天?所以说,我们只有对单元内每篇课文的教学进行系统化设计,才吻合新课程语文读本的编辑思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凸现和实现单元主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功能,才能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能主动积极的去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积累。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编排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通过认真阅读感悟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而训练的重点是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描写表现革命先辈对革命的忠诚、坚贞不屈,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我根据这一单元的编排目的及训练重点,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

  (一)感悟革命豪情,学会品析人物。

  《十六年前的回忆》既要学生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接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李大钊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学会品析人物是自主阅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来体会和感受人物高贵品质的读书方法。在教学时,基于学生对李大钊不是很了解的原因,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及李大钊被捕时革命形式的资料,拉近学生与李大钊及当时背景的距离,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教学时,我破题导入,以“忆”作统领提出问题:课文写得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后,进一步问学生“你觉得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以此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神态的句段引导学生感悟深入理解课文。此时,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画出描写李大钊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简单写下自己的感悟。例如句子“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神态、动作描写进行深入体会,想象李大钊当时的表情及心情,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在有所领悟的基础上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李大钊面对敌人的临危不惧及对革命事业的信心。让学生通过对本课地学习,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学会品析人物的基本方法。总之,教学时,避免过早地主观设定重点句段,造成学生对课文片面的理解,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

  (二)巧用读书方法,感受人物品质。

  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品析人物能力的基础上,试着独立阅读,独立品析人物,体会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感受革命先辈的伟大,激发崇敬、缅怀革命先辈的思想感情。《灯光》《一夜的工作》两课的教学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体会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让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体现人物高贵品质的语句体会郝副营长为了革命事业的胜利不惜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人格。总而言之,就是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

  (三)巧设辩论,树立人生理想。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是一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开篇点题提出中心论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首先提出要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也就是人生的价值,借此话题我跟学生说“理想是人生导航的灯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并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奋斗,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以“我的理想”为辩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辩论,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革命志士的无私奉献,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为自己有价值的人生努力的意识。

  四、单元活动,拓展延伸(细讲)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资源,有两大核心组成:一是课堂文本资源,二是课外文本资源。课堂文本资源是有限的、单一的,用叶老的话说“教材永远只是一个例子。”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课堂文本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大课外阅读。那如何进行课外拓展,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强化文本主题对学生的心灵冲撞力呢?

  (一)围绕主题,课前指导阅读。

  有些课文所讲述的事情,与我们尤其是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难以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针对这种情况,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学习新课文前我根据学生搜集的情况进行资料补充,在师生搜集的资料助读下,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时还引进报刊杂志中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帮助学生将课文内容拉近我们的生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

  如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同学们可先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来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看有关李大钊的影视作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感受李大钊的革命精神,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二)围绕主题,课后指导阅读。

  为了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学完课文后我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有效阅读交流《经典阅读》的三篇文章,进行巩固阅读,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重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课后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有关革命英雄的书籍,进一步感受革命英雄的高贵品质,并掌握作者的这一写作方法。

  还有些课文节选自长篇作品中的片断,学完课文后,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来原著读一读,这样,既可以扩展知识面,同时又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学完《鲁宾孙漂流记》后,向同学们推荐《鲁宾孙漂流记》来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围绕主题,读写结合。 著名作文教学专家丁有宽说:“读写结合,事半功倍,读写分离,两败俱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写分离,既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有害于作文能力的培养。进行单元主题教学,教师不仅要整体把握单篇文章内容的特点,还应找准读写结合点,读的重点应该成为写的重点,也就是注重对文章内容的拓展理解、生活化解读和对作者思想、人格的深入认识、评析的写作,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感悟能力。

  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此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学习,领悟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教学时,我把“口语交际·习作六”、“回顾·拓展六”、“课外书屋”的教学内容交叉、融合,我先让学生先阅读“口语交际”的三则小故事及“课外书屋”的漫画,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这三则小故事和这组漫画的看法。接着,联系自己的实际,想一想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的故事,给小组内的同学讲讲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故事。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回顾拓展六》中“交流平台”,细细体会文章写作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方法,并请学生试着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这样通过老师的讲解对人物进行赏析,到学生独立品味语言赏析人物,再到把从中学到的有关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层层递进,一步一步地达到教学目标。

  我们已经走过了新课程改革的几个春天,让我们继续踏着这春天的脚步,进一步探索“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通过我们的探索与实践,“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会给我们莱城区教育的发展插上理想的翅膀,成就我们的学生,成就我们的老师,成就我们的学校,成就莱城教育的明天!

新课标小学语文心得体会13

  新课标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去学习、研究、应用。通过这半期的学习和与教师们的交流,下面谈一谈我对语文新课标学习的一点体会与做法。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质要求,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小组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教师的角色转变开始,把自己定位为:引导者、平等的合作参与者。从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新课标小学语文心得体会14

  通过自学《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初步了解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分成五大块,分别是:“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不敢说学好,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几点感触,抓紧记下,渴望大家批评指正。

  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兼顾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反观教师,新的社会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各方面长期地、精心地“浇灌”。而语文课程可谓责任重大,是语文直接挑起了培养祖国栋梁的重担。我认为,标准虽是框架,但要求细致。如果每位教师都能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手段,达到标准的要求,我想,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没有太大问题。如今的学习,已经不再是只看成绩。如何将教育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如何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接纳多元的文化、教法、思维方式?这些都应该是我思考的问题。当然,育才的前提是育德,作为中华儿女,语文也需要非功利性的学习和积淀。作为教师,我要时刻谨记“为人师表”,以自己的内涵去影响孩子们。

  我有幸担任过少儿国学教师。带领幼儿(3-6岁)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古诗一百首》、《孝经》),是日常工作之一。我认为,如果经典诵读能够融入到语文课程中去,那对学生的专注力、普通话的发音、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感受优美诗文、初步获得情感体验能有较大的帮助。甚至能够自己体会古人的智慧。当然,这需要成体系的、规范的进行安排,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既能放松学生身心,又能培养学生能力,还能育德树人,何乐不为呢?

  2、注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强求、不硬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有一位男士对故意制造麻烦刁难幼儿的父亲说,“人生已经够艰难了,你为什么还要制造这些莫须有来伤害他?”我放在这里,是想说学习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也如此。既然能选择让他快乐地学习,就不要让孩子太难过了好吗?我并不容否认寒窗苦读的艰辛,也不否认教师该有的严厉。只是对于小学段的孩子,他们的认知才刚刚开始,答应我,在规矩之中,引起他学习的动机,保护他的自尊,保护他学习的劲头,保护他的可爱。

  当年我在ICA任教的时候,中文部主任是一个要求极高又细致的华人。每次LearningCircl,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的引起动机呢?”一开始一头雾水,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导入。她期望我们能够运用精彩绝伦的、别具一格的导入。我记得我和HY,想破脑袋,也憋不出个所以然来。那时候的自己好笨,不知道多请教,不知道多看书。最后一个阶段的时候,逐渐找到了感觉。有一节课是学习与十二生肖有关的课文。我将十五个动物的简笔画画在小卡片上。讲课之前,问“你们知道这些动物用中文怎么说吗?”——“哪些是十二生肖,说对的同学,我就把卡片送给她”(好像还有涂色的环节,不太记得了)总之,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那节课,我上的很有成就感,孩子们很开心,学的也很好。我大概懂得了,主任说的,引起动机。(问题讨论、调查分类、游戏、魔术等)

  教师智慧灵感的火花,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激发学生的'梦想和激情。如何做语文教育中的引导者、推动者?是我应该专注的问题。我要学会相信学生,学会引导学生。质变与量变,实践与积累,时间和汗水,缺一不可!

  3、学以致用,是语文学习的归宿。我们想的、说的、用的都是语文。如何将课文知识融入生活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何实现二者的转换?如何在一次次学习中进行情感体验和自我升华?最终,如何将语文生活变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在每一阶段的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就有集中体现。鼓励学生,敢说;引导学生,说对;与同伴一起讨论,有该有的情绪,并且能够大胆准确地表达。

  ICA的学生,我问她们为什么想学中文?她们说,因为要去中国玩。因为爷爷是中国人。因为老师。因为中国菜好吃。因为中国电影。在她们还暂时不能体会中文的独特魅力的时候,运用,是她们最渴望学会的技能。小学生,也应该是这样的。

  我的两段工作经历,带给我弥足珍贵的体验。写完这篇文章,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感谢相遇,感恩命运!

新课标小学语文心得体会15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新课标小学语文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1-05

解读新课标小学语文心得体会01-29

小学语文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01-28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03-30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1-05

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心得体会01-04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05-07

新课标小学语文心得体会15篇02-17

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5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