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心得体会

更新时间:2023-04-18 12:48:41 心得体会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孔子的心得体会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子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的心得体会

孔子的心得体会1

  今天,我开始讲第17课《孔子拜师》。忽然记起了前一段时间,卫翠珍老师讲的这一课,因此我仔细回忆了一下,接下来我来谈谈卫老师讲的这一课。

  卫老师讲的这一课正如一株茉莉花,看起来平淡无奇,品起来却芬芳四溢,令人回味无穷。

  一、“子曰”切入,闪亮登场。

  一堂精彩的课,往往有一个精彩的开始。一个精彩的'开始,也就预示着精彩的过程和精彩的结局。“孔子”已经成为一张名片——文化的名片,“孔子拜师”这一课,卫老师师从孔子的名言开始的。这样,卫老师的课堂就开始了“中华古文化之旅”。

  二、对联结课,精彩谢幕

  精彩的开始,必有一个精彩的结局。卫老师是用一幅对联作为板书,对老子和孔子的品质做以总结,再次让孩子品味“中华古文化”的特殊魅力。

  三、创设情境,妙解词语

  在平时的教学中,词语的理解往往陷入程式化的“说说词语的意思”“用词语说话”之中,不免枯燥、呆板。而卫老师在创设了一个贴切的情境,一个生动的语境,让学生总结词语。

  四、读中理解,渗透品质

  抓住孔子和老子的对话,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让点点知识如涓涓细流被学生接受,吸收,运用。

  通过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分别品味孔子和老子的话,朗朗的读书声将孔子尊敬师长,谦虚好学,老子爱护晚辈,真诚无私的品行诠释得淋漓尽致。

  最后卫老师请了两名同学上台表演朗读,再现“迎候 拜师”情境,使阅读教学更有情趣、更贴近孩子。

孔子的心得体会2

  胡玫是个了不起的女导演,她能把有关于信仰与理念的重大主题在荧屏的方寸间运筹帷幄,不能不说这些有关于她的气度与胸怀。正如比李咏更出众的哈文一样,其唯美与气魄的完美统一,告诉世界,女人的心胸不只是仅仅能容下厨房与男人,如果有其善良、善感、坚忍与包容,她甚至比男人更能容下这个正反两面的世界。在胡玫导演的电影《孔子》里我看到了这一点。

  后人追寻着孔子闪闪发光的思想一走千年,却不知其实孔子的一生也是因落魄不得志而郁郁寡欢。那么多有见地的政治思想和四两拨千斤的军事谋略,只能寄托给能够采纳它的明君智臣,这不能不说是其命运的悲哀。所以当我们看到颜回在冰河中用生命去护卫圣人的思想时,看到子路急于实现孔子的理想而战死沙场时,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热泪狂奔。电影的结尾我们看到堆积成山的竹简被各种颜色的布匹分类包裹着,那其中不乏“人之初性本善”的教化,也不乏驰骋疆场时争与让的哲学,满头白发的孔圣人就那样安详的.坐化期间,窗外是一个山高水长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这也许就是中国人心中的天堂,那是常人渴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正如最了解女人的是男人一样,最了解男人的也是女人。而孔圣人是洞穿了人心,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他更是看透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纵贯古今。

  也许,我所理解的孔夫子未免太过粗浅,但在看这部电影时,我确实感到了孔子的真实存在。其实不管你认不认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或多或少地保有着儒家思想的印记,这已经成为人们评价是非的标准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历经千年风霜雨雪的历炼,几次火浴后的凤凰涅槃,让它拥有了可以撼动世界的力量。所以,不管我们是商人,还是政客,是妇孺还是童叟,我们真的该时常扪心自问:“孔圣人你是否住在我的心里?”

孔子的心得体会3

  孔子教育思想培训心得体会

  20xx年6月28日,我到曲靖参加孔子教育思想培训,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更加明白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它对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此次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在这次培训中,我对教师的站,立,行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国学是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国文化。孔子思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如什么样的'人可以为师,孔子认为:“学为人师,身正为师,品德高尚的人可以为师 。”教师同时也是君子,君子必须德才兼备,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君子,君子严于责己,宽以待人。孔子主张讲究教法,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启发诱导,即现在讲的观察,学习,体验三位一体的学习方法,把感性和理性相结合,重视教育工作。

  二,孔子的哲学思想。

  1,关心入仕。

  2,主张天人合一,相信天人感应,普遍和谐的哲学思想。

  3,孔子关于人性本质是性相近,习相远。

  三,孔子对教育的贡献。

  孔子是开创私学合中国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在古代中国,教育一直被统治阶级所把持,平民是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直到孔子出现后,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他推动了古代中国文化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总之,我们今天学习孔子教育思想,就是要吸取其精华,把它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更好的为现代教育服务。

孔子的心得体会4

  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

  这部片子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内心和执着。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在这个片子,孔子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孔子的心得体会5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向来被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弟子,他所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特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什么呢?《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告诉我们——学习孔子的教育艺术:诚实守信、以身作则、约之以礼、重视自省、终身学习、诲人不倦、一视同仁、关爱学生、激发学习动机、启发式教学、学思并重、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重视实践等。

  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些观念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 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孔子曾对有的学生作过评价: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yan)。(《论语子路》)由此足见他对学生们的了解。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 "因材施教"。根据这一原则,他深入了解学生们不同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他把较为出色的学生分为四个专业: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所长。

  作为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还有很多值得深思学习的思想,如 “学而不厌”的终身学习思想,“循循善诱”的启发教学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思想等,这都是他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如果一味学习外国的教学理念,无异于“捧着金饭碗讨饭”,其实,国外已经有很多人开始研究孔子了,我们更应该把孔子思想发扬光大。

  何处归去,不如归家。即为人师,不如找个可以归往的精神家园,从中找到一点从容和睿智。与其彷徨、不如寻求传统教育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以孔子的教育思想匡正迷离,探索发扬孔子的教育理念,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孔子的心得体会6

  我学习了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感触很深。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一.要做学问,先学做人 。“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教育的宗旨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我国第三次全教会再次强调素质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备做一个合格公民所必需的品德、心理、责任感、精神、观念等。首先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树立品德高尚的榜样,用高尚人格教育和鼓舞学生,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其次,要从立身、行事和处世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基础性道德,然后根据思想形式形成处世之道。再次,注重学生全方位素质的培养,教育学生学习并实践孔子仁爱、礼仪、忠恕、明智、诚信的修身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后,理论结合实际,把孔子的仁爱和诚信等思想应用于实践之中,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二.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的思想,应该是“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他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他一律谆谆进而教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孔子的称颂,也是孔子高尚师德的主要内容。孔子经常以此来要求自己。当他的学生以“圣”和“仁”来称赞他时,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孔子教育学生,不但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因而赢得学生们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敬仰。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 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有说得,学有所长,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因材施教”。 四.学思并重,传习结合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他把“教”和“学”理解为一个整体,主张“教”“学”并重。他不仅总结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学思并重,传习结合便是其中重要内容。

孔子的心得体会7

  最近阅读了《论语》这本书,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初读《论语》,我犹如面对一位巨人,尽管只是片言只语,但字字珠玑,它的博大精深、言简意赅,让人受益匪浅。它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古人的聪明智慧。其中讲了很多关于孝敬、仁义、礼记、伦理等方面内容。在这里,我简单谈谈心得。

  孔子将毕业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学习的太多,对我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教育教学观等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老师的言行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1、读《论语》,我们要学习“学而不厌”

  作为一名老师,应当作为一个好学的人,要尽到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走到哪学到哪,并且“不耻下问”,所以我们也不能落后,要活到老学到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向前人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

  2、读《论语》,我们要学习“诲人不倦”

  作为一名教师,要爱护学生,应有一颗宽容公正的爱心,理解尊重学生。爱是老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他的“有教无类”,也令人感动。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仁者爱人,爱众亲仁,应成为我的立身之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应成为我们的为师之道。

  3、读《论语》,我们要自省自克,改过迁善

  作为一名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应少疾言厉语,尽量宽容,应用和缓的、因循利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给学生留下自省的空间和主动改过的`机会,为师生增多一份默契,也赢得学生的感激之心和尊重之情。

  4、读《论语》,我们要谨言慎行

  作为一名教师,要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凡事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要经过细致的考虑之后再去实践,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务实肯干而不夸夸其谈。和学生接触过程中,更应该谨言慎行,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经过缜密的思考,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增强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5、读《论语》,我们要学会思考,努力创新

  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惘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而不学习,进步就会终止。“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是每位教师应该追求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免遭淘汰。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精读细研,一定会受益无穷。

孔子的心得体会8

  今年4月15、16日我校聘请闫合作老师来我校手把手的教老师们学习中式教育——孔子教学法。闫合作老师是河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王屋山道学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研究最深的是《论语》、《老子》、《大学》、《学记》等经典,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式教育理论体系,总结了孔子教学法。给每位教师系统的讲解《孔子的教育智慧》、《跟孔子学教学》、《跟孔子学上课》等中国是教育理论著作,向经典汲取智慧,向圣贤学习教学。特别是在当今课堂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新时期,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逃出题海战术,牺牲休息时间的战术,孔子教学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孔子教学法能用提升学生素质的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成绩。

  闫合作老师把课堂教学分成着几个板块。

  (一)开口

  (二)学前习

  (三)学中习

  (四)学后习

  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为了能够充分的学习积极性,特意的在上课之始,设立师生互动的开口环节来调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学习的有兴致,让每个学生都学习的很开心。接着进入学前习阶段,学前习的重点是温故以学习的旧知体系,很自然而然的引入新知的学习,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真正的做到了循序渐进,由表及里,逐步延伸的新的教学理念,使后进生也有了较大的学习兴趣,充分的发挥了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做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学中习的环节,由于前面的铺垫进行了较好的延伸,学生的学习难度就大大减小,使后进生的学习难度大大的减少,从而就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中习的环节里,用闫老师的话说:“就是让学生多说,通过学生的说和练达到记忆的功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提高教学的效率。”在学后习环节中老师就布置适当的作业,来让学生多说,多动口的办法来提高学生忆的能力,从而加强了学生知识巩固律,在心理上也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就更能调动学生主动的学习积极性,真正的做到了向课堂要效率。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的形成新知,温故旧知,重新构建了学生的知识体系,重新构建了学生思维体系,是学生学的高兴,学得轻松。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使学生脱离了题海战术,真正的做到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课堂变轻松,学习变愉快,师生都幸福的学习氛围。

  二、运用孔子教学法真正的做到了教育面向全体

  运用孔子教学法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孔子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让老师做到“心中有学生”,只要老师的心中时时刻刻的做到心中有学生就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老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把知识的起点降低,让学困生有学习的兴趣就更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只有做到了心中有学生,才能让学困生每天进步多一点,而不是让他们把不会的只是一点点的增加而是让他们不会的知识一点点的减少,真正的做到了教育面向全体,知识回归本真,教育回归本真,是学生学得开心,乐学,更有利于克服学困生的厌学心理,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果。

  三、运用孔子教学法能解决学与习的关系闫合作老师说过:“学困生”为什么是“学困生”最主要是缺少了“忆”的功能,学困生主要是缺少了忆的功能,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好学生对旧知一下就能忆起,而学困生就需要长时间的去思考甚至翻书才能想起这就大大的减少了他们对新知的接受能力。增加了学习难度,所以通过孔子教学法,让他们反复地说,反复的记忆,就能加强旧知的巩固,从而给新的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知识体系,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动性,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就解决了为何学,何为学,学而习,习而精的教学体系。从而解决了学和习的本末关系,学是基础,习是延伸,学是为更好的习,习又为学提供了动力和基础,是为更好地学习做好的铺垫。从而解决了学生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延伸和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由老师让学生知识生成和学生通过学习自行生成知识的新的教学理念。解决了学与习的关系就能解决好学生不够吃,差学生吃不下的教学难题,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对提高全体学生的教学成绩就不再是空谈,就不再是难题,真正的做到了教学面向全体,师生共同提高,师生幸福成长,使教学变轻松学习边愉快不再是空话。让课堂真正的变成了掌握知识的地方,让课堂真正的成为学生素质提高的地方。孔子教学法回归了知识的本真,回归了教育的本真,回归了学校的本真。

  四、孔子教学法真正的做到了无为教学

  人们都知道读书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愿意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总会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老师不会让我起来回答。可是看了闫老师在我们学校七二班上的课,我的这种想法很快就被否定了,闫老师不是和其他老师一样站在讲台上高高在上的给学生讲课,而是走下讲台不停地在教师走动用非常亲切的眼光关注着每个学生,把学生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进行了纠正,包括坐姿,站姿,以及回答问题的语言及表达的方方面面都做到了纠正,使学生能够长时间的保持在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下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来随着老师的问题进行思考,解决问题。在热烈有效的氛围中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了老师和学生的亲和力,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致,增加了学生强烈求知欲,调动了进取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的做到了使课堂变有效,学习变轻松。

  总之:通过闫老师的手把手教我们学习中式教育——孔子教学法使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积极学习孔子教学法,践行孔子教学法。俗话说:“备课先备己,要先装备自己的知识、能力、智慧。学·习课堂教学设计,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心中装着学生,心中有孔子教学法,注重有效备课,勤加践行孔子教学法,提升自己的智慧,知识和能力,是重中之重。从而由衷的感谢闫老师给我们每位教师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机会,给我们每一位教师送来了精神大餐,送来了解决围绕提高学生成绩问题的进步阶梯。

陈灵刚

20xx.4.28

孔子的心得体会9

  "时"与"仁"交融会通

  孔子主张遇事依时而定,灵活应对,但这绝非没有原则地肆意妄为。其实,在孔子思想中,"时"与"仁"是交融会通的,依时而定的所作所为,正是为了争取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

  《论语阳货》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去,孔子答应了,意欲前往。子路以公山弗扰是叛臣,反对孔子去。孔子说:"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的回答是:如果给我机会,我是不会错过时机的,我将会使周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

  复兴在东方!由此可见,孔子的"时"是和他所主张的"仁"密切相关的,为了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有时需要采取灵活变通的手段。

  从对管仲的评价上也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时"与"仁"的交融会通。对于君臣关系,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这里把"事君以忠"作为对臣下的要求。但当论及管仲时,孔子却没有拘泥于成见。历史上,管仲和召忽曾共同辅佐公子纠,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继承君位后,召忽自杀以殉,而管仲却成了齐桓公的'宰相。子贡从常理出发,认为管仲的行为是不忠不仁。但孔子并不这样看,相反,他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和天下政治统一的高度否定了管仲"非仁"。而是认为正是由于管仲,齐桓公得以称霸诸侯,并以周之德政匡正天下,人民至今都享受着这一恩赐。这里,孔子把对人民、对天下一统有大德的政治作为称作仁。这的确是孔子的远见卓识,他第一次明确了仁不仅是个人品德,而且还应包含政治作为。这正反映了孔子在评判人物时顺应潮流、依时而定的"时"的观念。

孔子的心得体会10

  跟着闫老师学习三天孔子教学法,虽然学习时间比较短,但是收获颇多。

  闫老师给我们解释了孔子教学法就是中国文化教学法,也是圣贤教学法,闫老师也详细地解释了教育是什么,教育:开智为教,重生为育;施善长善,耐心呵护;有效有益,长期反复;向上向善,自我成长。闫老师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四个板块:开口,学前习,学中习,学后习。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让学生先学会开口就变得尤为重要,孔子教学法设立师生互动的开口环节,意在最大限度地调整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学前习以温习旧知识,从旧知识中引入到新知上,让同学们更容易接受,这对后进生也会有很大帮助,使课堂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学后习即布置适当作业,让学生多说,多动口来提高学生忆的`能力。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学后习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这种教学方法,学后习也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在这三天的学习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开口即学习,参与即成长。”闫老师的孔子教学法让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也会积极学习并践行孔子教学法。

孔子的心得体会11

  这个星期天,我到博库书城里转悠,却始终没有找到自己喜爱的作品。突然,一阵书香传来,牵着我的鼻子走了过去,定睛一瞧,是一本名叫《孔子》的书。我欣喜若狂,立刻拿起它饱读起来。

  一打开书,一位书中的小精灵就为我做向导,带我去了孔子的世界……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伟大的哲学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从小就懂得体谅母亲的.困难,每天都按照母亲的要求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从不惹母亲生气。他好学上进,生性聪明而且善于思考,在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下,凭着自己的勤奋,学会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项基本功,为后来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母亲的关怀和教育下,孔子相当好学。为了求学,他一大清早就到老师门口等候;炎炎烈日下,站在老师门口,直晒得他头昏眼花,眼冒金星,但始终没有改变他的求学决心。正因为他的好学,他在各方面的知识都达到了博大精深的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儒家学说,成为了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看到这儿,我不禁陷入沉思:孔丘虽然长得丑,可他却不自卑,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甚至比正常人更好学、更勤奋,并且还十分的谦虚,虽然他已满腹经纶,可他依然要千里迢迢的去洛阳拜师学艺。他为了让妈妈省心,一有空就在家里帮妈妈烧火,洗衣,做饭,到了晚上,还和妈妈一起编草鞋。再看看我呢,学习上经常会为了一点点小成绩而沾沾自喜,有的时候还喜欢卖弄;生活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仅不体谅父母的辛苦,有的时候还要挑三拣四,与孔子一比,真是差距太大了!我真的要多向孔圣人学习,以长补短。这顿大餐真让我大饱口福,我以后要多尝尝这种“大餐”,丰富我的知识,快乐我的生活。

孔子的心得体会12

  《孔子世家》《孔子世家》是的《史记》中篇幅较长的一卷,讲述了孔子多舛、漂泊不得志的一生,通过对其语言的大量描写突出了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高尚品德。但孔子为人又不迂腐,有时他也不会遵守自己订下的约定,因为他认为“要盟也,神不听”,这和后世那些迂腐的儒生大不相同。

  同时,孔子是有大才的:“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季桓子叹道:“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可就是这样一位圣贤,却始终未一展奇才,周游列国终生不得志。

  鲁国大乱后,孔子来到齐国,齐景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政在节财”的回答让景公很满意,,“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这时进言说“夫儒者滑稽而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此后齐景公虽然不再询问“礼”,但还是愿意留住孔子。这时齐国大夫企图谋害孔子,孔子听说此事。齐景公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就上路齐国,回到鲁国。

  之后,鲁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宰,经过一年的,四处都来效法他。孔子由中都宰升任司空,又由司空升任大司寇。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由大司寇代理国相事务,把鲁国治理得很好。齐国人闻悉鲁国的情况后感到恐惧,大夫黎鉏提议:“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挑选齐国国中漂亮的女子八十人,全都穿上华丽服装而跳起《康乐》舞蹈,连同有花纹的马一百二十匹,馈赠给鲁国国君。季桓子沉迷女乐,孔子看不下去,就出走到了卫国。

  在卫国时,有人向卫灵公说孔子的坏话。卫灵公派大夫公孙余假频繁出入孔子住所。孔子害怕得罪卫灵公,居住了十个月,离开卫国。

  孔子游历了几个国家后又回到卫国,可此时卫灵公年老,懒于理政,没有任用孔子。孔子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如果有人起用我的话,只需一年的时间罢了,三年的话就会大见成效。”孔子上路离去。没过多久,孔子又回到了卫都,有一天,卫灵公询问用兵的阵法。孔子说:“摆弄礼器的事倒曾听说过,军队作战的事没有学过啊。”第二天,卫灵公与孔子交谈,看到天上飞翔的雁,仰头注视,神色心思不在孔子身上。孔子于是上路又离开了卫国,前往陈国。

  鲁国季桓子病重,告诫儿子季康子为相后一定要召请孔子。季桓子死后,季康子打算召请孔子。可公之鱼说:“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于是只召请了孔子的弟子冉求。孔子在蔡国受到楚国的征召,可准备前往时却受到陈国和蔡国的阻挠,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兴师动众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楚昭王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

  楚国令尹子西却说:“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楚昭王于是作罢。

  最后,孔子离开鲁国总共十四年而返回到鲁国。鲁哀公询问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为政之道在于选择大臣。”季康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荐举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曲小人的上面,邪曲的人就会变得正直了。”季康子忧愁盗贼为患,孔子说:“如果你自己不贪,即使悬赏盗贼,他们也不敢偷窃。”然而鲁国最终没能任用孔子,孔子也不再谋求官职。

  孔子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而礼乐废弃,《诗》《书》残缺。孔子追寻探索夏、商、周三代的礼制,整理《书传》,上记唐尧、虞舜之际,下至秦缪公之时,依次编排其间史事。孔子说:“夏代的礼制我能说出来,但夏人后裔杞国的文献不足为证了。殷代的`礼制我能说出来,但殷人后裔宋国的文献不足为证了。如果文献足够的话,我就能加以验证了。”孔子考察周代对殷礼、殷代对夏礼所作的变动后,说:“往后即使推到一百代,它的礼制也可以知道,因为总是一代崇尚文采而一代崇尚质实。周礼借鉴了夏、殷两代,郁郁乎文采斐然啊。我依从周代的礼制。”所以《书传》、《礼记》出自孔门。

  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然后审定各类乐曲的音调声律,使雅乐、颂乐分别恢复了原貌。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干多篇,等到孔子整理的时候,删去其中重复的,选取可以在礼节仪式中使用的,往上采集歌颂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的诗篇,中间搜罗叙述殷朝、周朝盛世的诗篇,往下包括记录周幽王、周厉礼乐残缺情景的诗篇。、音乐从此又可得到而称述记录,以此具备了王道的礼乐,编成了《礼》、《乐》、《书》、《诗》、《易》、《春秋》六经。

  孔子利用鲁国史官的记载撰作《春秋》,上溯至鲁隐公,下讫于鲁哀公十四年,包括十二位君主。以鲁国为中心,以周王室为亲承的前朝,以殷代为隔朝的散旧,将道统贯穿于三代。简约精炼其中的文辞而意旨博大恢弘。孔子毫无疑问是一位超越时代的圣贤,他高尚的品质、渊博的知识和睿智的思想至今仍散发着光辉与魅力。

  在当时那个时代孔子却困顿不堪,无法按照自己想法建设一个理想中的人间天堂,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蒸发不断,各个国家注重军备,无暇顾及礼教是分不开的,所以,阻止孔子被重用的那些大臣提出的意见也不全是谗言,有的还是比较中肯的(比如晏婴的意见)。另外,孔子的失败和其自身也是分不开的。

  孔子虽然是有惊天的才华的,但却是个理想主义者,不会玩弄政治手段,根本无法长久推行自己的政策。有时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要学会变通,这可能有损自己的名誉,但百姓的福祉和自己曲曲的名誉哪个重要呢?

  孔子失败了,但他高尚的情操和不屈的意志仍值得后世瞻仰,他整理的六经(《礼》、《乐》、《书》、《诗》、《易》、《春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他的思想和方法仍值得当今我们借鉴。他的成功不在当世,而在后世千秋万代??

孔子的心得体会13

  20xx年12月份,我有幸参加了青浦进修学院第二轮骨干班的开班仪式。黄海忠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而又倍受启迪的课程——“像孔子一样教书育人。”

  《论语》博大精深,作为精神食粮滋养了我们民族两千多年;《论语》的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等。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给我留下颇深的印象,得到很多的启示。

  正如黄老师讲道:“安人守礼,重视德育,注重全面发展。”这和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是相一致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理应对学生进行仁、义、礼、智、信、直、勇等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将健全的人格培养放在第一位,然后才传道授业解惑。

  与此同时,他还讲到:孔子善于因材施教,善于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法。殊不知,在教学实践中,孔子把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事而教,因教启事,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他的'不同,是解释的方式、举例的深浅因人而异,最终目的是要使每个学生循序渐进,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成为社会各个方面的有用之才。

  这对于身居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思做相结合是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于我,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面对班上存在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的现象,我一方面积极引导优等生去探讨、思考并解决学习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优等生的自主能动性,实行“一帮一,快乐你我”的结对活动,旨在帮助那些基础薄弱的后进生。除此之外,针对那些极个别的智障学生,则从最简单的字母、单词拼读入手,给予鼓励和掌声,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有所进步,从而增强自信心。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言传身教”的第一个倡导者和实践者。孔子认为自己的行为能够成为别人的榜样,这比说多少道理都有用,也更有意义,因此他时刻提倡“身正”。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应该记住“身教重于言教吗”?真正做到公平教育。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句话:“人,可以有近视眼、远视眼,做教师的千万不可有歧视眼。”这正是要求教师要公平、公正的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学生。

  这正让我想到班上那些木讷、反应迟钝的孩子,甚至那极个别智障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我从没有忽视过他们。相反,他们的一个细微的举止,一点小小的进步,我都会慷慨的放大这些闪光点,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和褒扬。我想,教师要做的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种无限制无止境的接力赛,靠的就是我们要用自身的言行举止去感染给那些可爱纯真的孩子们,去不断的认可接纳他们。这也正是孔子“爱人之心,推己及人”的真实写照吧。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这不仅是对教育工作者最高的评价之一,也是对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激励和鞭策吧。也许,教师的一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如同星辰,远望是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努力照亮着学生前行的路,用最大的热忱去温暖每一个心窝,并一步一步朝“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目标奋进,真正做到像孔子一样教书育人。

孔子的心得体会14

  写这篇感受的时候,《孔子的故事》这本书还没有读完。原因是我的心境不稳。想起小学、初中的时候,可以拿一本纸质的好书,逐字阅读。现在呢,一目十行不说,最关键的是读书的时间被繁杂琐事占据。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孔子命运多舛的一生。生于春秋时代末期的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以传播自己的政治理想,其核心就是“礼”与“仁”。当时很多杰出的人才都是他的学生,如善于雄辩、经商的自贡,以政事见称的冉求,被称为“南方夫子”的子游等等。孔子去世后,经由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汇编形成了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也正是他们的传播,孔子的教育精神和政治理想才得以传承和发扬。

  通过阅读,我认为孔子思想中隐约带有轻物质、轻法制、轻平民的倾向。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意是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可见孔子藐视“利”,藐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现在看来对商品经济是相当不利的。在孔子的观念中,认为国家要以礼服人,而不是靠刑法。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大概是如果用刑法管理、控制百姓,他们虽不犯法,但却会失去廉耻之心,只有通过道德感化,百姓才会知廉耻、守规矩。这就有可能导致人治与法治的失衡。孔子同时也提出忠君、愚民的观点,这种思想被后辈发展成了所谓的“三纲五常”,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制度下,成为了世人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成为了少数人维护特权的工具。

  这就提醒了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党务工作者,要以发展辩证的思维来对待,而不是墨守成规、迷信经验。特别是在支部工作中,要大胆创新工作方法,在三个“区分开来”的保护之下,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放手去干的呢?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理学大师张载的话鼓励了一代代读书人,沿着前人的足迹,走出自己的道路。我们虽不能达到孔子的境界,却可以将其作为努力的方向,激励自己在奋斗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进!

孔子的心得体会15

  “孔子”——一提起这个名字,就想起了现在正在热映的电影——《孔子》,它没有美国片那么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么虚假,它只是一部记载着春秋时期的乱世英雄历史巨作。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情节,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

  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让敌人防不胜防。但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己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没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后来,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放弃,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但是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抛出水面。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己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后来,孔子和弟子们,接受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同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同的见解。

  《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一个中国人若不懂点孔子,即便不说是不合格的中国人,起码是缺乏教育的中国人。”

【孔子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孔子名言06-20

孔子名言精选06-19

孔子的名言06-19

孔子经典句子03-08

《孔子》经典句子03-08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03-24

孔子教育名言06-19

孔子的诚信名言06-19

孔子诚信名言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