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阅读心得

更新时间:2023-05-23 17:37:50 心得体会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学经典阅读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1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

  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

  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

  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

  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

  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

  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

  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

  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

  《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

  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

  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细读《论语》,颇有感触。

  《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

  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

  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

  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

  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

  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

  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

  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

  “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

  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

  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

  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民族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2

  这一周,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是《国学经典》,在这一本书里有四种类型: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大学、中庸。

  弟子规当然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里面有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八个类。入则孝是教我们怎样去孝顺父母,照顾他们,因为是他们辛苦把我们抚养成人。出则弟是说一些关于长辈的礼仪方面。在一个家里,如果有长辈的到来,你必须让长者先坐下,然后长者让你坐,你才能坐下。余力学文里面讲了读书法,一共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没有这三到中的任何一到都不会养成读书法静心的习惯。

  朱子治家格言大家应该十分少见,传闻也很少。但在我读了《国学经典》这本书后,我对朱子治家格言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里面有几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告诉了我们每天黎明时起床,先用水洒湿内外,然后扫地。使里面外面干净,到了黄昏就要休息,并检查关锁的门户,不能有一丝马虎。还有一句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意思是:凡是都要做好准备,不要像口渴的时候,才会来掘井。这一句话让我明白了人不可以临时抱佛脚。

  最后是大学和中庸。这两个是从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毕生的精力所编的`《大学中庸论语》这就是其中的两类。大学,就是让我们一定要多学习,不能害了国家。比如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后面的同伴增添一股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中庸一共有三十三章,这几张大约是一样的,告诉我们人生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保持中正平和;人要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

  这本《国学经典》的书,会一直伴随我走完五年级和今后的读书之路,当我读完时,我一定会对“你”进行深刻理解的!这本书,我真想再读上千百遍啊!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3

  每次上课的时候我都把自己当成一个“演员”,扮演的就是和学生一样大的孩子,希望更贴近他们的思维,从而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教他们一些知识,下课时我也总在反思,学生到底喜欢什么、需要什么。

  校本课程的最大好处就是,教师可以发挥一些主观能动性在一定范围内去选择一些知识,也可以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兴趣时而改变一些授课方向,所以,在领同学们读了一些绘本之后,我决定用一节课的时间去了解学生,我布置下去小任务,下一节校本阅读课可以自己带喜欢的书来,介绍给大家,然后自己阅读。

  我充满期待和担心,期待着孩子们的表现,通过一节课去更了解现在孩子们的喜好,但又担心孩子们会在一周后把这个小任务忘掉,但结果还是好的。

  一周后,刚走进教室,孩子们就开始挥舞手中的书,脸上满是骄傲和开心,他们迫不及待的想让我知道他们的喜好,我也充满期待的一一了解,走过半个班,我看到的几乎都是漫画说,不得不承认现在孩子们的选择确实很多,比我们小时候的书精美,我们小时候流行的也就那么几款,现在却在一个班找不出相同的两本书来,我先是感叹,后是担心。

  我转过全班,只有一本科学类的书、一本介绍恐龙的书、还有一本忘记带书的同学拿出来了一本三字经,这样的结果我不知该怎么收拾自己的心情,我以为会出现名著,我以为孩子们会很骄傲的跟我说“老师,我知道四大名著”,我以为孩子们会喜欢一些可能难住我的外国作者,但都没有,我设想了很多种可能,我没有规定题材就是想看看孩子们到底平时都在看什么,结果却真的让我意外了。

  回想一次课上,我给同学们放《夏洛特烦恼》夏洛回到学生时代1997年的片段,班里竟有同学脱口而出“我的天,穿越到古代了”。虽然是句玩笑话,但说的也是事实,香港回归离他们都那么远了,更何况那些名著出世的.时代。他们对于历史、地理、政治的理解都局限与热点,热点问题也许会有同学听说或者了解,但排除掉热点,很少同学会因为兴趣爱好而去探索、研究和发现。

  也许是因为课外班太多,有限的课余时间也被眼花缭乱的漫画吸引,也许是因为考试并没有涉及那么广泛,不在备考范围内的遥远的、过去的事不想去了解,也许就是引导不到位。

  名著在大部分孩子眼里就不是课外书,因为图片少,内容不搞笑,我小时候也这么认为,可是真的读了,读进去了,会发现另一个世界,我很急切的把这个规律告诉孩子们。

  在课上剩余的十几分钟里,我带着同学们一起看了西游记,大部分都被吸引,我告诉同学们这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由此看来名著也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当时作者想象力的丰富,也可以学到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更可以知道只要有信心、有毅力终会达到目标。我的目的不是给孩子们灌输心灵鸡汤,而是想让孩子们对名著感兴趣,从而主动的去阅读名著,之后引发自己的思考,思考的内容和方向与我相同也好,不同更好,重要的是读过这些经典,有了自己的思考,那本书才真正变成了“自己的”。

  在发扬经典国学的今天,不仅是把经典加进课本,更是让孩子们爱上国学,向经典致敬!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4

  今天我看了女儿的国学经典读书,感觉现在教育的综合化及对学生从小的培养高尚情操的注重,让我感觉这是中国教育各方面的提升。以下就是我的心得:

  (一)世界发展形式让中国人看清更好传承国学的重要性

  当中华文化开始摆脱弱势文化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时候,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自尊与自信;当国人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的时候,对本民族文化又有了新的选择和期待;当国人再度用新的眼光打量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赫然发现它竟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这就是——国学经典!

  学习国学可调动学生德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培养人、造就人、成就人。保证学生在全球化大潮中关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判断能力、领悟能力等等是极有帮助的。让国学经典与学生朝夕相处,通过耳濡目染,达到陶冶其高雅情操、锻造其文明素质之效果。

  (二)读国学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中国五千年文化,学习中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中国是一个有着光辉历史的国家,五千年历史长河,出现了许多圣人及对后辈有着极有影响的教育故事。读国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学习古人的高尚情操,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已渐成风气,“以德治国”应从孩子开始。国学启蒙与让学生领会。读国学让孩子学会遇到困难应该自立自强,人要有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尊爱老师,有一颗博爱之心等等。这些会对孩子将是永远的一份财富。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5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应当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所以他在教学实践中异常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仅有当学生进进进取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以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熟悉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本事。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本事。

  三、学思结合

  孔子一向夸大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贴合人的熟悉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夸大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以自我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往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主张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餍饫终日,无所专心"(《论语阳货》)。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四、学以致用

  孔子很夸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往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据《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孔子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练习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五、学而时习

  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欢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贴合教学规律的。孔子以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往伪存真。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述而》),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能够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

  让我们一齐为弘扬国学而努力吧!

【国学经典阅读心得】相关文章: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03-03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12-20

国学心得体会04-18

出国学习心得05-31

个人阅读心得01-04

边城阅读心得02-06

童年阅读心得12-24

小学阅读心得01-29

史记阅读心得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