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女》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1-16 16:52:12 心得体会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厌女》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厌女》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厌女》读后感

《厌女》读后感1

  西蒙·德·波伏娃写到,女人不是生来而是变成女人的,那么女人怎么变成女人的呢?是通过接受“女人的范畴”,通过自认“我,一个女人”而变成女人的。

  语言世界先于个体而存在,每个人都只能后来降生于那个先已存在的语言世界里,语言不是自己的东西,属于他者。

  “女人”的范畴在自我诞生之前已存在,个体从他人那里接受“你是女人”的指名。“对,我是女人”当个体如此自我定义之时,“女人”就诞生了。因此,在“接受”那个范畴的时候,也必须同时接受那个范畴所承载的历史负荷。

  何为女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角色有何差异?近代的女性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在过往的历史中,男性视角产出的文化作品充斥着男性角度对女性的凝视。每当女性阅读这些作品,很难不产生诸如此类的困惑——“为什么我没有这种情感?是时机没到我还不够成熟/不够女人吗?”“没产生这种感受的我,是不是错了?”亦或者在面临类似情景时把作品中女性角色的所作所为照葫芦画瓢。所以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没有那么多偶像剧(恋爱脑剧),就不会有那么多恋爱脑的女生了。(笑色)

  在我看来,女性面临最大的困境在于自身价值的认定,男性价值的认定在全社会有统一的标尺——“有权有钱会把妹”。而女性,事业突出,如若有家庭,会被指责/说教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如若没有家庭,则会因为到达一定年龄后没丈夫没小孩被耻笑为“老妖婆”;美貌突出,如果不懂得如何和同性相处,受男性喜欢的'同时就很难得到同性的认可和喜欢,如何拿捏其中的尺度并不是轻松的课题。

  幸运的是,在逃离、对抗、憎恶男性视角的凝视这件事上,女性并没有放弃发声,在日本文化背景下,有发出“没丈夫、没孩子、年过三十,又怎么了”的酒井顺子;有通过整容卸下自身对相貌的责任、对女人味的极端追求直面女装作为性别的符号的本质从而解构性别的中村乌萨吉;有写女性利用性别特质去获得好处却最终招来不如意结局的林真理子。

  我们都在致力于逃离我们被定义被限制的那个框架,渴望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被看见。

《厌女》读后感2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梳理了历史厌女症的现象,在当下谈论女性主义,仅凭个人经验是无法做到公正的。什么是女性主义,什么是女性主义者?这本书下面这段描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人在成为女人的时候,要姑且先将'女人'这个范畴所背负的历史性的厌女症接受下来。如果满足于这个范畴所指定的位置,那么,'女人'就诞生了。可是,女性主义就是对那个指定位置感到不满、对厌女症不能适应的人。所以,不存在不是从厌女症出发的女性主义者。做一个女性主义者,就意味着与厌女症的'纠葛与抗争。没有厌女症的女人(假如那种女人真的存在的话),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成为女性主义者。

  书中关于“母亲与女儿的厌女症”从某个角度让人思考依赖与绑架的界限。

  “女儿要回应母亲的双重期待,既要像儿子,又必须做好女儿。女性的选择可能性扩大的时代,同时也是‘作为女儿’和‘作为儿子的双重负担使女儿的负荷更为沉重的时代。”

  “女人有两种价值,自己获得的价值和他人(男人)给予的价值。在女人的世界里,后一种价值似乎高于前一种。在前一种价值不能期待的时代,女人们可能还能活得轻松一点;但当今的女儿们,不得不满足前后两种价值。母亲也变得期待女儿能将两种价值都实现,有的母亲等着给结了婚的全职女儿带孩子。这种母亲其实是在对女儿宣告: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对你放手。这等于是说,你的人生属于我,作为我的分身,实现我的梦想蓝图才是女儿的职责。 ”

  作为一名母亲,想时刻提醒自己的是:适时放手,及时退场。父母跟孩子是绝对不平等的关系,成年前是成人对幼童的不对等,成年后是因为父母逐渐老去,孩子无法与弱者化的父母平等争辩的不对等。而父母,是把孩子带进这个不对等关系的主体。

  孕育孩子是完善自我生命的一个过程,不是牺牲不是成全,这个过程的发生是你的选择,这个过程的付出是你为自己选择应承担的代价。

  爱孩子,是要让他知道,因为把他带到这个世界这个选择,你收获了多大的幸福,是你做的最好的选择之一。

【《厌女》读后感】相关文章:

女冠子 韦庄_女冠子·昨夜夜半05-05

长命女 春日宴_长命女 冯延巳05-05

给女宝宝的寄语02-03

采茶女的诗句11-07

狐女读后感04-21

女冠子 韦庄_女冠子·四月十七05-05

《茶花女》读后感06-20

女心理师读后感06-19

茶花女读后感02-25

茶花女读后感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