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12-22 09:29:56 心得体会范文 我要投稿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集锦(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集锦(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久闻其名,如雷贯耳。每次跟朋友闲聊时,大家总会说到这本书,所以对这本书我印象很深刻。大家都在推荐这本书,那说明这本书确实适合我们教师阅读,于是我便网购了此书。读完之后我终于找到大家极力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了,这本书就是为教师量身打造的。书中的一百条建议,本书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一一向我们娓娓道来。作者每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读来深受启发,豁然开朗。而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第九十五条建议——怎样爱惜儿童的信任,读到这条建议时,我的那些教育经历立刻浮现在我眼前,令我陷入了沉思。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怎样爱惜儿童的信任这条建议时说到“对于儿童不是有意干的坏事,而是一时糊涂、无知或者误解而做出的各种各样不当举动,要采取特别明智的教育态度。”这实际上与我们所说的教育机智不谋而合。对于学生各种不当举措,教师一定要冷静、理智、客观的处理,不能不问清楚原因便将学生劈头盖脸的批评一顿,这样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更严重的是孩子会逐渐同教师疏远,失去对教师的信赖。例如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所阐述的事例,一名学生在上课期间,不但没有认真听课,反而一直在盯着他自己带来的小甲虫。这名学生将小甲虫放在火柴盒子里,正在聚精会神的看着小甲虫如何从盒子里逃脱出来。当然老师课堂上所说的他可能一句也没听进去。这时作者虽有些着急、生气,但理智告诉他,必须冷静处理。他走到学生身边拿起火柴盒并扣上放到自己的口袋,再摸摸学生的头,向他再讲解一遍刚刚所讲解的知识点。孩子也不负老师的用心良苦,认真听着课,做着笔记,下课后主动向老师认错。处理这件事的时候,作者站在儿童的视角,理解儿童的行为,明智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没有和学生起一丝冲突,反而学生自己意识到错误,这就是明智的教育态度的微妙之处。由此我想到了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故事。一名学生用泥巴砸了自己的同学,陶行知先生看到后立即制止了他,但是他没有责骂学生,而是用四颗糖果一步步引导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用充满赞赏的心态,从错误中发现学生信守诺言、尊重师长、勇敢正直、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赞扬。陶行知用赏识唤醒学生的良知,让学生主动承认错误、接受教育,从而在心灵深处改正自己的错误。陶行知先生的处理方法,不仅改变了孩子,也赢得了孩子的信任。

  记得我刚踏上教师这个岗位的时候,缺乏经验,对于学生无意间的错误总是采取极端的方法处理。而当时在我看来都是为了学生好,实际上我从没考虑过学生是否接受了我这种方法,是否从心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否真的改正了……实际的不尽人意的。直到发生了那件事之后,我才恍然大悟。那天中午学生都在午睡,但有一名学生看起来格外“认真”,一直盯着书本,不时还发出笑声,这下引起了我的注意,原来他正在偷看网络类小说,此情此景,我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便把他喊出教室,一上来便是一顿责骂,自己气的发抖,学生吓的不敢说话,一气之下便把这本小说撕了。这下孩子着急了,哭着喊道“这本书不是我自己的,是别人借给我的,老师您凭什么撕了我的书?我中午睡不着,我只是想看一会儿啊!您怎么总是这样不听我们解释呢……”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t错误,反而责怪老师。下课后回想着刚才的情境,我稍稍有些冷静下来,理智告诉我,我刚才太冲动了,我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教师身份,那一刻好像还是爱赌气的孩子一般,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教师与学生产生争执的时候,教师就已经加入了儿童的游戏,但是在这场游戏中教师不了解学生,学生不了解教师,大家都在做着无用功。仔细想想这场错误的游戏归根于我自己,我并没有冷静、理智、客观的处理这件事,反而怒气冲天的责怪学生,最终孩子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来想想这种处理方法真是大错特错,于是我决定补救这种局面。

  第二天我从家带来了很多中外名著,放在了班级的图书角,并且组织召开了班会,向孩子们介绍了阅读名著的益处以及阅读穿越小说、言情小说等的害处,也着重谈及了昨天发生的事。最后,我在班会上向昨天的那名学生道了歉,并且送了一本书给他。孩子面对着我的道歉,有些不知所措,连忙说“没事的,老师,是我的错,我不该看这类小说……”更令我惊喜的是,这名学生在午休时间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自己的错误还有对我的道歉。是啊,孩子总是这么善解人意,总是这么容易被感动,因为他们都只是善意的孩子。如果我没有去补救,我想班级的孩子可能会渐渐同我疏远,进而对我失去信赖,这是无法想象的!后来每次遇到学生有无意识的错误的`时候,我总能想起这件事,我想这件事也是我心里的警钟吧,时刻提醒我一定要理智、冷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定要采取明智的教育态度看待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九十五条建议中也这样说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是一种极端不懂教育的表现。是由于教师缺乏宽宏大量的、父母般的明智态度和巨大的教育权威,不懂得他是在同儿童的行为、思想和看法打交道……”所以孩子做了多么令你无法理解的事,作为教师应该保持冷静,记住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引导、我们的理解、我们的关爱、我们的鼓励。例如当他们上课时走神了,教师不必点名批评,我们可以摸摸他的头善意的将他带回你的课堂;他们与别人发生冲突了,千万不要气急败坏地以暴力解决,教师得有耐心听孩子解释,再细心地加以引导;当他们考试成绩不尽人意的时候,教师不要急着冷言相讥,给孩子一句鼓励的话语胜过对孩子千万句的责骂……如果教师都能做到这些,我想孩子们也会更加尊重、信任老师,会和你交朋友,会把他所有的快乐、烦恼与你分享。教师一定要爱惜儿童对你的信任,做一个真正值得他们信任的人!当然,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我们不要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上司,或把学生同成人一样对待,我们可以试着蹲下来与孩子对话,走近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向我们阐述了很多真理,给我们传授了很多宝贵经验。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如同指南针,让我在彷徨的路上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育教学工作任重道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这一百条建议,做一名更好的教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今年我踏上教育教学工作岗位已有三十一年了,在这三十一年的教学生涯中,没有积累到什么教学教育经验,感到一种内久。所以根据领导的在这个暑期里找来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看看他在30多年里积累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我翻开了这本书,这本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的是《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原以为教育类的书都是理论性强,枯燥无味的,但仔细读来,书中每句话都让人感觉是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处处都能体现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

  从《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本书中,我可以读出人生的哲理,教育的智慧;可以读出管理理念、教学方向;可以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递进的阐述了在课堂教学这一学生知识获得的主要来源中三部分参与者: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其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必须围绕着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用平实的语言,将其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在朴实的1

  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在一线任教的我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教师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职业资源,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益取胜。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困扰我们每位教师的一个问题。低效率的课堂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成为我们不断探索、改进的一个课题。这本书中让我认收获不少:

  教师要有个性。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的心里空间,教师要让“爱”象南风一样徐徐吹拂过孩子的心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孩子主动学习,提高成绩。不能忽视事物多样性,将教育当成知识的简单叠加;更不能将学生当成读书机器,当成考试机器;忽视学生作为灵魂实体和精神实体的特性,在教学中,不能只关心分数,应积极和学生进行生命的对话和交流,使课堂变得温馨和谐。

  同时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在班级授课中,教师必须依靠并营造大集体的荣誉感,使之形成良好的群体氛围,以促进学业成绩提高。因此,教师将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也不仅仅是班级管理者,而更是班级这一学习群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用平实的语言,将其教

  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在一线任教的我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教师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职业资源,不以实际的可被清点的收益取胜。这就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困扰我们每位教师的一个问题。低效率的课堂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成为我们不断探索、改进的一个课题。这本书中让我认收获不少:

  教师要有个性。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的心里空间,教师要让“爱”象南风一样徐徐吹拂过孩子的心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孩子主动学习,提高成绩。不能忽视事物多样性,将教育当成知识的简单叠加;更不能将学生当成读书机器,当成考试机器;忽视学生作为灵魂实体和精神实体的特性,在教学中,不能只关心分数,应积极和学生进行生命的'对话和交流,使课堂变得温馨和谐。同时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在大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教师必须依靠并运营集体,使之形成良好的群体氛围,以促进学业成绩提高。因此,教师将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也不仅仅是班级管理者,而更是班级这一学习群

  体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好教师的许多特质,特别是一些非权力特质,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他们自然而然地就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引导与管理者的区别在于,管理者的工作仅仅控制人的行为,而引导还将引导学生的心灵与精神的提升;管理者一般使用外部强化手段来控制人,引导则可以进入学生内心,使之自觉追随,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体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好教师的许多特质,特别是一些非权力特质,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他们自然而然地就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引导与管理者的区别在于,管理者的工作仅仅控制人的行为,而引导还将引导学生的心灵与精神的提升;管理者一般使用外部强化手段来控制人,引导则可以进入学生内心,使之自觉追随,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在平时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同学,我们称之为“后进生”。教师要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教师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遭到失败时,当学生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心时,当学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时,教师要给予鼓励。给学生一个微笑,告诉他:“你能做好,老师相信你??”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会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这本书充满了精气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以后还要多看次类的书籍来指导着我的教育教学工作。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的确如此,前不久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反思、批改作业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首先,《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书中所举的那个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对后进生我一直认为这是属于智力问题,是先天因素造成的。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书中的那个“费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和我常认定的笨学生非常相似,我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她“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后来,费加的学业成绩赶上来了,并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也从中得到启发,对费加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

  另外,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于对孩子成长的学习需要而引发的,在那里教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虽然有国别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对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那种神圣的尊重。

  书中还特别重视德育教育,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对学生足够的尊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大师眼里,德育教育绝对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响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细节,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么?

  在阅读过程中,我从苏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笔调中读到了很多的东西,他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他不喜欢大而空的说教,而是深入你的内心,联系教育生活的实际,用了很多生动的事例和实际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给我们提出许多饱含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建议。整本书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关于什么是从事教师工作的才能,我是这么想的,才能不外乎知识和能力,例如各学科的知识,处理事情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面对问题的能力等。那么这些也是我在教学中所要面对的东西,需要摸索着去锻炼自己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提高,正式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学生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成为10:1、30:1、50:1。”这也使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白教育工作不能心急吃热豆腐,一名合格的教师都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通过不断的教学,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而成长起来的。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在读完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遗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感觉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教师,在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谈谈其中印象深刻的叫条建议和自己的体会。最后谈一下自己总结出来的想法,原本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简单的职业,等到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学生的声声问好,我也为之动容。每个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样他所受教育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带给自己的学生是灿烂的明天。虽然未来从教之路会充满艰辛与坎坷,但我会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知识去教育学生,这也是我的目标。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到相关的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真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我阅读了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深入浅出地把一个个生动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展现在我们面前,尽管苏老已逝去近四十年了,但其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于当今的我们仍有着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你遇困难的时候及时以帮助,让你充满信心。

  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名著。由于书中论述较多的是教师、学生、及阅读。我把它们作为关键词提出来。

  关键词之一: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是指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而其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同时,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古人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名以传授知识为职业的教师来说,读书更显犹为重要。

  另外,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他告诫我们,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的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苏老在一个案例中提到的那位非常受学生和听课者欢迎的历史教师说道:“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其中的奥秘告诉我们,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大海.由此可见,一些教育大家也好,我们身边的教学榜样也好,都源自于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大量的积累。

  关键词之二: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谈到:“在小学里学习的年代,是儿童在道德的、智力的、情感的、身体的、审美的发展中整整的一个发展时期,”“我希望孩子们成为这个世界的旅行者、发现者、创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四十多年前的一位教育大师提出的这些学生观,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同出一辙。 就如同学校现在提出的雅行教育理念一般,我们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我们带领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文学家陈之蕃曾说:“许多许多的历史才能培养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能培养一点点文化。如今,吃是文化,穿是文化,没什么不能成为文化。可是,我们的文化主流呢?真的已经湮没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了吗?”雅行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良好道德形成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之三:阅读

  书中指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记得林语堂曾有一句妙语:“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别人却替你晒不来。”照亮个体的阅读必须是个性的、非强迫性的。这意味着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就十分重要。阅读兴趣从何而来?来自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然而我国的阅读形势不容乐观。20xx年,中国出版社协会做一项调查:我国有45%的家庭无一本藏书、无一个书柜;韩国有96.8%的家庭均有500本以上的藏书……由此不难看出,差距之悬殊,问题之严重。面对这样严峻的社会现象,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教育的缺失,作为教师我们除了前面讲到的自身加强阅读以外,更重要的任务是换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并在课堂上引导他们阅读欣赏文字。最近一段时间我在看毕淑敏的一本书《能否预知你今生的苦难》,看到一个小故事,我也曾经在学校德育工作会议上讲过,今天借这个机会也讲给大家听听:故事里有一个古董店的老板,他培养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学徒,这个学徒最大的特点是任何古董给他看一眼,他就能辨别真伪。有人感觉非常奇怪,就问老板原因,老板说我的训练方法很简单,就是在这个学徒进店的第一天起我从不给他看赝品,永远用真品熏陶他,才使他练就了这样的一双火眼金睛。由此我想到了学生们的阅读不也是这样的'吗?我们不断的去引导孩子们去读那些好的文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下去,对他们的文学素养一定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记得有个学生曾经对我说过:"老师,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这样一个家,前面住着李白,后面住着杜甫,左边是朱自清,右边是余秋雨."我笑了,这是学生梦想中的家园,有何尝不是我们的理想故土呢?学校将于下个月举办的大型古诗词朗诵会也是为了这样的一个目标,在坐的有很多语文老师,教会学生读书,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带领他们读好书,好读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每天早上带领孩子们大声的读书,每天晚上让孩子们大量的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当你走过一间间琅琅书声的教室时,你的内心是否能够涌动温暖的喜悦呢?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给教师的推荐》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着、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我。”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状况和需要,选取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着作里选取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推荐》。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先学生该这样教。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推荐,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推荐,谈谈自我的感受:

  翻开书,一百条推荐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一样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就应“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必须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向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此刻我最后明白原先我没有在备课中思考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思考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资料,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先就因为我这种欠缺思考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一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我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推荐,突然很懊恼自我的消极,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以前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我,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此刻仍然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但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我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但是,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这段话向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这也是我教学生涯中的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我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的历史老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最后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持续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就应安排好自我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用心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我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我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构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在《给教师的推荐》中,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正是这样经典的句子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也因此,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才可能一版再版,并长久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教师的书架上,让我们读了又读,常读常新。

  每次打开苏霍姆林斯基,每次细读苏霍姆林斯基,每次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总会为之怦然心动,总会不时地被震憾。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早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拜读了他的部分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早在师范的时候就粗粗浏览过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象也模糊了。放暑假了,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看点书了,今天又从书架上重拾这本教育名著,时过境迁,感觉大不一样。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我觉得如果纯粹的看书,不学会思考与反思,那对于一个人来说作用不大,也使得看书的效果大大缩减了。

  感受一:阅读的重要性。

  书中的前几条,苏霍姆林斯基就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激发他们去阅读,阅读是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这样的句子在整册书中随处可见。

  《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对我的启发更大一些。上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启了读书节活动,但语文老师选择的一些书籍大多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我想从一个科学老师的角度向语文老师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在选择课外书籍的时候要有一定量的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因为科普读物和科学着作的阅读,跟初期的观察能力一样,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到教学中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向语文老师提建议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也可以在我的科学课堂中开展这个活动。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之后布置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的内容,并在课前抽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检查反馈。在这期间我要把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教材在熟悉一遍,找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阅读书籍的篇目。长期坚持,我想这样学生对学校里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更为清楚,同时知识在无形中会得到很大的扩充,而且也能培养学生一种学习的习惯。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引领学生走进科学阅读的殿堂,否则只会越来越落后。

  感受二:基础的重要性。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提到: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就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生的程度。不妨设想一下,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正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之中:他们在盖楼房,可是墙基在裂缝。

  在《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基本的读写能力。尤其是2500百个常用字,2500个常用词语,这些是学生到中、高年级掌握知识的工具。在新课程中,有很多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非常的不错,但是错别字多,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的积累普遍较弱。我想每一个老师都能尝试一下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的方法,效果肯定会不错的。每天让学生学习3个词语,让他们抄写在本子里,并且记住。采用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检查反馈,每天只要花费3~4分钟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的学习中,文中也强调指出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在计算方面要达到一个熟练的程度。如果一个学生到了中、高年级还要为一些计算花费脑力,那么如何保证有更多的时间放到思考、创造性的劳动中去呢?

  上面讲的都是有关语文数学方面的,但我有没有想过我要教给学生的科学知识是不是最重要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是否是最基础、最必要的呢?显然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总以为那是专家们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想的.只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顺利的教给学生这个层面上而已,虽然有时也会偶尔考虑到某些知识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位置,那也只是偶尔。看到这里心中不免惭愧万分,我充其量只是一个“匠”而不是一个“师”。但我也肯定了我之前的想法,有了把想法转化为行动的决心。我要熟悉整套科学教材的知识体系,这是摆在我面前及待解决的事情。因为这几年的科学教材在不断的更改、修改,有时候会出现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某个知识点,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对整个科学教材体系的不熟悉。我要把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

  感受三:兴趣的重要性。

  在整本书中有好些篇章讲到了有关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兴趣的秘密何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等等。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兴趣的秘密何在》一文中的一段话:“如果你追求是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发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读了这段话,我反思我的科学教学。虽然我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发现,但是我在想:学生在发现过后的成就感肯定是不强烈的。因为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我只能让部分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而且得到我鼓励性的评价也不多。我一直都在努力地尝试在改,但效果总是那么不尽人意。课堂上也有那么一部分让我苦恼和担忧的学生,苦恼担忧不是他们考试不及格,而是他们对待学习那种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我要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呢?我想看了这几篇文章之后,我已经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下面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想法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实践了。作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读完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发自内心地感叹它真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圣经。教育家的笔下,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 “推荐”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向我们娓娓道来。每一条推荐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令人深受启发,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条,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看,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何家校教育必须保持一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需要相辅相成,加强它们之间的沟通互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而是开放的、现实的、全方位的社会活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要教育好孩子,单靠老师或者是家长是不行的,因为任何一方对孩子的了解都不够全面.而通过家校的联系,使得学校和家庭能更全面了解孩子,这样有利于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家庭教育,它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所以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但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一个教育者,他们一味地把教育的责任推给老师,对孩子只管吃好、穿好,认为教育是老师的事,与自己无关,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基本环境。从教育的角度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家长对每一件事情的处理,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某种教育机缘,都对其性格和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无数事实证明,孩子不论向哪个方向发展,家庭的影响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比较系统规范,多从大处着眼,理论性强;家庭环境则具有具体生动、现实性强的特征。学校的教育在校园之外能否继续辐射和强化,亦有待于家庭环境的配合。如果两者相得益彰则可能形成良性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进行有效的家校沟通,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要求,以便使家长能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配合学校开展教育,积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

  再看,苏霍姆林斯基说“家校教育如何保持一致”

  “ 我们认为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设计人’的工作不仅成为教师的事业,也要成为家长的事业。”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真可谓字字珠玑。“在帕夫雷什中学,20年来形成了一套全体教师跟学生家长共同开展工作的实际方法。”“我们学校办的“家长学校”已经活动了15年多。它的任务是不断地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平。”这些做法,令我佩服,为我做好家校沟通工作指明了方向。

  1、 做好个别交流

  班主任和学生家长进行一次卓有成效的谈话,可以增进对学生在家中情况的了解。特别是班级中的一些特殊孩子,其实每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特殊的家庭,特殊的生活经历。这些孩子更需要老师的耐心、关心与爱心,教师应该更多地与其家长进行沟通,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如我们班的吕乐川同学,总是不完成作业,上课精神也不大好。我便与他交流,他说家里只有爸爸,他得帮忙做家务,总是没时间写作业。我想:原来乐川是一个这么懂事的孩子呀!我让他尽量争取时间学习,并马上与其家长联系。没想到,他家长一说起这事,就怒不可遏,他说乐川每天晚上都上做作业做到十一点,还得拿手机去查,言语之间还流露出对老师的不满,他在怪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我这才知道了真相——乐川同学总是以写作业为借口,拿家长手机去玩,作业也没写。我先把事情真相告诉家长,并叮嘱他不能把手机交给孩子,然后与他合作教育,最后终于让乐川同学改正了缺点,这位家长也消除了对老师的误解,一再对我们表示感谢。如果没有了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就不会有乐川的进步,也不会有老师与家长的互相理解、支持。

  2、 家长会——与所有家长的有效沟通

  “在家长学校的各组里,我们都要专门讲到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影响上保持一致的问题。这种教育影响的方向就是培养关心人、体贴人、待人诚恳、对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抱善良的态度这些品质。如果儿童不在家庭里从事实际活动来加深和发展这些道德品质,我们学校是很难取得什么显著成效的。我们跟每一位父亲和母亲商量好,规定他们的孩子在家里要做哪些事 (照料动物、种树、养花)。”这是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向我们介绍的经验。家长会是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家长沟通、交流的平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学校抓好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力保证。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要召开家长会,本学期的家长会上,我向家长讲解了六年级这一学年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要求家长要认真配合,并表扬了学习进步之星,许多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色。会后,许多家长都向我反映了孩子在家的情况,令我想不到的是,班长江佳雯同学在校各方面表现十分优秀,在家却是写作业拖拖拉拉,家长为此头痛不已。后来,经过教育,她也有所改正。尊重、沟通、合作,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始终体现在我们与家长的沟通之中。

  合上《给教师的一建议》,深感书中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只有家校经常联系,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统一思想,携手合作,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神奇的书,如果你去仔细品读,在你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难题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解决的方法,文中每一个主题都不是枯燥的说教,书中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每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来自先生亲身体验实践的结果。所以说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它字里行间洋溢出来的对学生的那种人性化的尊重与热爱。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单单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这本书中涉及到的内容极其丰富,通过阅读体会结合自身教学体验,以及我也以一个家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我认为教育首先要唤醒内心深处的善念。要让学生用心灵去认识世界,用心灵了解人。把小学生教得会感觉出他所遇到的人的内心沉重,有无悲痛,是一种最细致的教育本领,教育就是唤醒,我们一定要先唤起人的善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善良的人,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这也是孩子将来幸福生活的基础。如何唤醒孩子的善念呢?在文中讲到一个孩子想让生病祖母看到最美的玫瑰,但时至冬日哪有玫瑰呢?孩子想到了学校的暖房,于是他第二天很早就来到了学校偷偷溜进学校的暖房,采下了一朵最美的玫瑰。但孩子忘了,这是学校所不允许的,但此刻在孩子心里善良战胜了纪律,也正是在这时被苏霍姆林斯基发现,他没有因为纪律就批评孩子,而是详细的询问,得知孩子的动机后,苏霍姆林斯基又采了一朵,送给并告诉孩子这一朵是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而奖励给你的。此时真正为孩子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唤醒善良之心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其次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人类起源到如今,人类都是靠着劳动改变自己,最后改变世界的。劳动能力是人生存的必须,劳动品质,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学习中逐渐养成的。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校园中每个孩子每天都有劳动课程,让孩子们随时都能参与劳动,在劳动中锻炼了意志,培养了品质,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苏霍姆林斯基通过研究发现劳动在智力发展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头上,因此他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学校为孩子们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劳动类型,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比如:选择对材料加工的方式,选择工具、机械和操作方法。我们力求使工具跟手似乎融成一体,成为手的一部分;创造植物和动物生长过程的正常发展所必须的环境,控制这种环境.学生在农业试验中应进行这方面的劳动,书中说到农业劳动是一种最有智慧的劳动活动。

  通过劳动促进学生智育成长,培养学生劳动习惯,把劳动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始终。

  刚才我说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单单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接下来我以教师的身份结合我个人狭隘的认知及现状谈谈我的热情如何体现?我的热情需要体现在以下“四爱”中:

  一爱,爱学生。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对待学生,坚持用‘四心’去教育,即‘爱心’———真心实意去爱班级的每一个学生;‘细心’——— 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耐心’——— 不厌其烦地反复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恒心’——— 对学生的`帮助和转化工作要坚持到底,不能随便放弃一个孩子。”

  二爱,爱工作。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三爱。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

  四爱,爱读书。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常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差不多有10小时,而且这10个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应接校园各种活动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

  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另外,我还明白阅读不但对老师有益,而且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由支配时间而且要利用得合理,最好莫过于喜欢阅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阅读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扩大视野,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在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对苏霍姆林斯基伟大的人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之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对于刚踏入教育行业的我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几条,我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像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如何做好后进生的工作等等。书中讲述了好多与我类似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故事以及一些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还有许多关于教学管理、教学经验,教师对课程的计划和组织,以及如何全面管理班级的能力提高教学成绩等等。下面我主要谈一谈对最近一个月内所读的40到60条建议的感想。

  首先是关于作者的。读完这二十条建议,我觉得作者首先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对教育事业有着满腔热诚的人。看得出他很热爱儿童,从人本主义出发,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儿童成长发展的无限关怀,正符合了“一切都是为了儿童的”理念。其次,他是一个敏锐观察,善于思考的人,譬如从观察学生朗读的语气表情,去思考学生是否对知识的获得有自豪快乐的感觉。还有一点是他拥有一种执着认真,孜孜不倦的精神,这一点从他写了32年的教育日记,并对这些观察记录做了那么多的思考和分析,再把它们撰写成书籍,他的这些精神品质真的值得我们这些后来的教育者学习!

  接下去我就说说关于这二十条内容的一点点想法。在这几条建议里面,作者花了比较长的篇幅在说思考这件事情。从孩子方面来说,思考很重要,只有经过了思考后的知识才能被牢固得记住,这样的效果也比特意地去背诵,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多了。所以作者在48条里特别倡导要思考不要死记,这样也能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负担。这一点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应该或多或少有点自身体会吧。记得我们高三时政治老师每天中午都回来默写政治,我特别讨厌这样的默写,一点也记不住,但是政治考试也不差。还有学习英语,懂得语法并不意味着一直记得语法规则。其实你说有几个英语老师可以把某条英语法则完整背出来呢/但是语法规则仍旧是知道的。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背熟不一定等于懂得。所以在座的老师注意了,当心你的学生,他们到背如流的时候还要去想想他们懂了吗。

  刚刚说了思考有助于记忆,其实作者在讨论思考这个问题时,是从学生自身的需要出发的,是一种人本主意的体现。他把思考知识这一个过程看作是人的需要,这种内在的需要可以作为一种INNER moTIVATIoN去刺激学习的兴趣。这就是53条“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里我的理解。只有经过自己认真思考过,才能体验那种心情激动,精神振奋的感觉。这使我想起两个画面。一个是校长的阅读课上,小朋友们在经过思考极力组织语言之后那种急于表达的表情让人难忘!这是一种追求思考的积极性的体现。另外一件事情是听同事说的,解数学题时,一个小朋友因为自己想出了另一种方法而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非常激动。看得出他在捍卫自己思考后的成果,真是另人感动。这些都表明儿童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得到了一种无可比拟的思维的欢乐感,从认识中得到了享受。思考的魅力可见一斑了。

  那怎么让儿童感到脑力劳动是件有趣的事情,让儿童愿意好好学习,真正的通过思考来学习呢?这就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了。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要思考如何是儿童希望自己今天在精神上变得比昨天更丰富,在智力上变得比昨天更聪明,是他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的成功,为此而感到骄傲。这是一项巨大的思考工程,至少对我来说是巨大的,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特别是面对学校里还存在的一味地要求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在现出来的现状,对于教师的挑战更大。(前几天听说一位老师让学生去背诵一首颇长的歌曲的内容,原因是如果不作这样的硬性布置的话学生是不会自觉按照要求去欣赏的。多么可悲!这样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去背诵不需要背诵的东西只会让孩子养成对知识的冷漠的漠不关心的态度。)针对这一点,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一些好建议。在这20条建议里面我总结出了以下三点:

  1.在备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去引导学生接近这些思想,使知识活起来。具体的做法他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就是145页上[光合作用]那个例子,让我受益匪浅。我觉得在座的可以好好再读一下。

  2.给孩子多点自由时间,让孩子去阅读。因为没有时间去读一点满足精神需要的.书,就是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一点我们学校就做得比较好,像一年级,他们有好多绘本可以交换着看,还有专门的阅读课。我们老师现在能做得就是多给他们点时间作课外阅读,就像那个比喻说的,课外阅读是思考的大船借助航行的帆,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立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

  3.好好利用孩子擅长形象思维的特点,让孩子在观察中思考。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带孩子去旅行自然界。在现实教学生活中我们可能没有这样的条件(出与安全考虑),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极力让孩子感知生活,不要让知识脱离生活。这就让我想起我们的课堂教具。并不是只有科学老师要花心思去准备材料,作为英语老师,我们也要多花点心思在这块内容上面,例如在学新单词egg elephant eggplant时,可能没有能力把一只大象带进教室,但是准备一个鸡蛋和一根茄子还是可以做到的。即使小朋友们一看见教学挂图就能明白单词意思,我觉得把实物带进教室还是有价值的!因为这样会让知识变成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至于作者提出的把参观旅行的见闻画下来制成一个小本子的做法,我想也许可以用到我们的教学上来。因为有一次我看见我小学老师女儿(一年级)有这样一个小本子,就是简单地用订书机把几页彩纸订起来的。里面写了一个自编的关于一只小熊的故事,很多地方字不会就用拼音代替,在下面还配上了她画的图画,可爱极了。所以我想可不可以让孩子学完几个英语单词后也用这种方法去巩固呢?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思故我在。学生要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我们教师更加要思考。这就是我读这20条建议最大的感想。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这次的石永红名师工作室网络研讨活动,由冯娜老师主讲,主题是《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冯老师是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结合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真的是在聆听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很多,思考很多。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们学校给老师每人发了一本。这是一部教育中的经典,我们认真的阅读,也开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交流会。在阅读的时候,我也圈圈画画,认真思考,并及时的书写一些心得和想法。

  就说说《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一篇吧。书中一个统计数字引起大家的思考:调查500名有子女在上大学的教师,询问他们的孩子上的什么学校什么系,只有14人回答是“师范院校”或者“培养教师的综合大学”。至于为什么不愿意让孩子当教师,回答是“因为他看到教师的工作太辛苦,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

  确实如此,在学校里工作,总会有那么一段时间,作为教师的我们感觉忙得不可开交,会感觉一天24小时的时间不够用,没有时间坐下来静静的读书,没有时间细细的备课,没有时间面批学生的作业,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

  就拿今天来说吧,上午7:00到校,把今天上课需要的物品准备好。7:30学生进校,到教室看学生早读,7:45开始进行数学单元测试。学生测试时间,批改了昨天做的《基础训练》。9:00,第二节课开始,去四(9)班听课,四年级组的教研组研讨课。9:40,带着学生去做课间操,和学生一起跑步、做操半小时,10:10分,带学生上楼,然后到办公室进行评课。一节课的交流,对研讨课进行了全面的剖析。11:00,上第四节课,讲解第一节测试的试卷。下午1:30到校,批改部分试卷,2:00开始网络教研。2:30分学生准备上课,我在办公室批改完测试卷,向家长进行反馈,并针对试卷进行分析。3:30,下午第二节课开始,看一位老师发给我的教学设计。这位老师要在他们学校上一节展示课,找到我,让我提提建议。虽然帮不了多大的忙,但终究还是需要认真看看,根据思考提出一些有指导性的建议和措施方法的。先看了一遍,心中有了初步的想法,想着回家之后再静静的思考后再回复,于是暂时放下,书写今天网络教研之后的思考。如此,忙的不亦乐乎,时间安排都得按秒进行计算了。真真的体会到了“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

  能不能使教师在工作中有一些空闲的时间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苏霍姆林斯基老师说:这是一个涉及整个学校生活的综合性问题之一,它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这里最主要的是要看教师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质。他讲到这样一个事例:一位历史老师上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视导员都入了迷,完全被课吸引住了。老师们都认为备这节课肯定花了很多时间,这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答话开启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怎样进行这样的准备呢?作者明确的告诉我们: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海洋。我们校长也曾这样说:为什么有的老师看着不急不忙的,能把所有的事儿做的有条有理的呢?就是这些老师有办法。办法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从阅读思考中来的!我想确实如此,正是不断读书,才能扩充我们的理论知识,才能让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有强大的理论支撑。就比如教学吧,有了强大的理论知识,我们在备课时就能自如的进行设计,课堂教学也就会有效甚至高效。就会避免那些课上不会课下补的现象,补的时间少了,我们的空闲时间就多了。另外,读书可以让我们的视野开阔,知识的积累也会让我们的`思路更宽、更深刻,我们在备课或者完成其他工作就不用临时抱佛脚,查阅大量的资料,搜集相关的设计、有关的视频,东拼西凑。这样凑出来的东西一是少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再是拉长了准备的时间。“忙”这个字眼就此就产生了!

  由此,我们就可以肯定的回答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从读书中来!细读这篇文章,想想教学生活,真的深有体会。曾经我也是感慨:“哪有时间坐下来读书呢。”学校的图书馆、教师书吧很少光顾。不是我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我忙啊!后来,我调整时间安排,强迫自己每天午后和晚上读书,坚持一天读书至少1小时,强迫自己读一些看似很枯燥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因为我深知这些理论才是教学教学的支撑。我给自己定下要求,每天都要进行写作,哪怕只是短短的几句话,也要记下这一天的收获,这一天的思考。如此坚持,我才发现,现在我反而轻松了,感觉时间上有空余了,每天还能去跑跑步,听听音乐。一天的时间还是24小时,之所以有了空余,是因为做事的效率高了,比如一节课,能够很快的有自己的思路,能更好的根据课堂的生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再比如上交什么资料,能够很快的完成,书写一篇心得或者教学后记也能一气呵成,完成一件事情的时间缩短了,时间自然的就节省下来,节省下来的时间再去读书,知识经验的积累再次提升做事的效果和效率,如此良性的循环,让教学生活轻松有序,让课堂教学快乐灵动。

  或许有时候还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读不下去!可能刚开始的时候会这样,但坚持久了,读书就成了内心的一种需求!记得肖川教授到我们学校讲学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和书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吧!我愿意,把数作为最亲密的恋人,最友善的挚友。和书在一起,轻松愉悦的度过每一个可爱的日子,不管是阳光明媚的春,还是天高气爽的秋!

  与书为伴,岁月静好,与书为友,恬淡而温馨!书,拓展了我们的空间和时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早就听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下面就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体会:

  在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中,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如果你还要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中你才能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不会将你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看到这条建议,我回想一下自身,毕业后参加工作到现在,自己真正读过几本书呢?除了教学必备的几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外,其他的书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在第三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学会观察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观察对学生来说的重要就像空气、阳光、水分对于植物生长一样不可或缺,他说观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还形象的将观察比作是思考知识和识记知识之母。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发现,个别学生之所以学习跟不上别人,就是缺乏观察或者不会观察的缘故。比如我们的物理,很多的题目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如果每个学生都学会留心观察,注意思考,那么很多题目就会显得非常简单,而恰恰在这方面,许多学生过不了关。这里面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还是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

  实际上乐于观察世界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我们许多成年人没有看到的细节,他们会为花的无声开放而欣喜,会为雨后躺在地上的一条蚯蚓而担忧。可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却逐渐失去了这种兴趣。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善于观察,注意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第二十一条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关于兴趣,我们当老师的,有太多的话要说,谁都知道,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看看我们现在实际的教学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己教课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有趣,何为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正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生没有兴趣,我想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自问一下,你自己对所讲的知识有兴趣吗,你有没有想过办法去创设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这里面我引用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这里,我想到这一条建议更多地是促使我们思考,教师如何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并且有强烈的责任感,只有我们首先做到了,才会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不去做伤害学生心灵的事,才不会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

  第二十二条建议“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你首先要有这个意识,希望老师们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他还指出,你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有你所教的学生,例如一个班,两个班等,还应该有“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当成自己将来所从事研究的方向,当成一门科学来攻读。对这一类学生,教师要采取要善于动脑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保持他们的兴趣,来促使他们在这门学科上更深入的思考。但不管怎样说,我们总会碰到在教学中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经常会听到老教师讲这样的话: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学生首先就要思考,是什么促使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感和规律性的心情。

  第三十三条建议是写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年青教师的。归纳一下大概有三点:

  1、必须点滴地积累起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

  2、要培养自己有一颗敏感的心灵。

  3、要积累起一定的习题集。

  这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特别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在这条建议里,他又提出了读书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的意义。他建议大家每个月要买三本书,一种是关于自己学科的,一种是关于人物传记的,还有一种是关于心理咨询学方面的书。这三种书对于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买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读,那么读又是为了什么呢,除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之处,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智力大厦。读到这里,我有些惭愧,也有些后悔,参加工作以后我买了几本书,又真正读了几本书呢?如果从参加工作以来都像苏霍姆林斯基说得那样去做的话,那么,现在我的书架上也应该有近百本的书了。

  第四十三条建议“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这个问题不论是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还是其它教师都是应该掌握的。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了我们应该像哪些教师学习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哪些老教师呢?他给了我们一条非常好的建议,那就是,你先看看学生的练习本。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里的作业都完成的很好,那么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读完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也给处于教育前线上的我们指引了方向。

  一、心存博爱,永不言弃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用对他们吆五喝六,他们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差学生,他们一旦出了点小问题,我们总习惯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原则性的指导。其实处罚和枯燥的说理不能触及后进生的灵魂,反而拉大了老师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平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二、转变角色、教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有时会很不解地说,“这道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可学生还是没做对?”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我们在讲解时,有时忽视了学生应该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达到什么目的。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从书中我也深深地领悟到,我们教师要重视自身角色的转变,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当有些知识在学生中有人了解,有人不懂时,教师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人的听”。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我们应通过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尽管他们的语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们传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只要教师不时地矫正、提升,教学的效果应是十分明显的。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加正视“教师的身份”。

  学习上存在困难,首先是儿童不愿意动脑筋,将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确实,学习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无论一个儿童感到如何困难,他都应当学会思考。应当使书籍成为他的快乐的源泉。语言应当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个人的财富。”学习落后的儿童,我们在帮助他们时,不是直接给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导他去自己寻求答案,使他学会思考。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寒假前从图书馆借阅了《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一书,深有感触。该书从教学一线教师的角度出发,全书共101条建议,它主要围绕新的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英语教学的实践,把国内外英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同中国外语教学课堂上的教与学有机结合。其建议内容主要涉及整体地理解和实行交际教学法、重视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学生学习“气氛区”的影响、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纠错、板书的青春魅力等。

  以下我就自己感悟比较深的几点来谈自己的体会:

  关于课堂纠错:

  例如书中第二十一个建议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纠错”,作者首先提出“如何看待学生的错误”,接下来认真分析了“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还就“何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提出建议,最后重点就“如何纠正学生的错误”提出了八点建议:1.要求学生重说错误的句子;2.教师重复学生错误的句子;3.用不同方式提问;4.直截了当地指出错误;5.以表情或手势给予暗示;6.学生相互纠错;7.教师帮组纠正;8.边练边纠正。作者提出纠错方法很多,但一定要讲究适时、适度、得当。通过纠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改进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千万不能将纠正错误当作处罚学生的手段。

  尹刚教授在书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认知心理学派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所以,用资源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我们教学的天空会更广阔。

  课堂上的错误,有些是教师能够预料到的。教师课前预计错误,防患未然,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发生错误的规律,凭借教学经验,可以预测学生学习某知识时可能发生哪些错误。有时故意诱导错误,引导深思教学不仅仅组织单向学习正确知识,引发质疑,更能让学生在思索、讨论中展现多姿多彩的课堂。

  教师要独具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关注错误,引导辨析,锻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促进教学机智,生成精彩的课堂。年轻教师的课堂往往回避错误,虽美丽却虚假;正视错误,虽然会打搅你的课堂预设,却真实有效,显露真实的课堂。我们要善待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耐心引导他们知其所以然,方能提高学习兴趣,真正掌握英语知识。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要仍带着微笑,不说“No. ”,而是说“Maybe”,然后插上一两句话加以提醒,这样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学生还会在下一次勇于回答问题。发现学生讲错了,有时可以要求其重复。如及时、婉转、耐心、客气地对他说: “Would you repeat ?” “Say it again, please.”这样一来可以暗示学生“你的句子有问题”;二来学生很愿意接受,他明白后一般就会自己改正。有时教学中甚至应该感谢学生的错误,如果学生不犯错误,教师就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差错、知识缺漏,进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去解决问题。因为有了错误,课堂才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因为有了错误,师生才更能张扬个性,充满灵性。

  关于引导:

  古人云:“授之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之以渔,则终身享用。”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预感,获得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此看来,学生的自学能力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启发、引导、授予。

  书本上说要充分利用课文进行综合技能训练。我非常赞同这个说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综合技能的形成要靠综合的训练来实现。利用课文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师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途径,这样的训练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只要运用得当,是非常有效的。语言学习是双向行为,既要理解,也要表达。利用课文进行综合技能训练按照“吸收信息—处理和加工信息—口头、笔头表达信息”的思路,有控制地操练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知识,最终落实到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语言规则,口头或笔头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以课文为载体,以听,说,读。写为主要活动形式的教学模式将课文教学和语言知识的运用紧密结合,真正着眼于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关于兴趣:

  要防止学生在初学时对英语产生负担感,产生厌恶感,否则会影响学生现在和将来的英语学习。常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学习英语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要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就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我在课堂上设计好玩的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周的2节英语课,如何让学生在短暂而且有限的时间内对英语有更多的了解,产生更浓的兴趣,则还需要我自身在课堂上的教学魅力,用各种教学形式和自身的形象来息吸引注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能促进语言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熟练,而且能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如能把兴趣培养成为一种潜能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需要,就可以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逐渐养成自觉自愿、主动学习英语的习惯。《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也是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及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每次用心去读书,书中被激发出来的力量也会让我受益匪浅。《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联教育名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这本名著是我第二次学习,一句句看似浅显的话语,是作者数十年的经验积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些建议是具体的,是可以操作的。

  下面就选几个感受颇深的建议谈自己的收获吧!

  第一,教师要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和消极状态。“只要课堂上充满着师生间相互体谅的气氛,有了一种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那么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的。”

  第二次担任美术教师,我曾想:又要上课了,希望时间过得快点儿。越是这样想,越是感到时间过得太慢。那时我还在哺乳假中,对孩子有更多的期待。

  教学同一个年级的两个班级,不同的学习氛围让我想了很多。为了训练一个班级的凝聚力,我采用全班拍手表扬的方法。一个学期即将过去,这个班级的课堂注意力有了巨大的改善,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积极起来,他们的默契程度也越来越好。“师生间相互体谅的气氛”也就随之而生。

  当学生感受到一种积极,一种快乐,他们是可以齐心协力的。这真神奇!由一个拍手六次都不整齐的班级,变成了一个拍手22次,节奏明快的班级,我喜欢上在这样的课堂上课的感觉,然而,这样的课堂是需要老师自己去营造的,哪怕这个老师是非班主任。

  “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一切都很容易,那么渐渐地就会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孩子都是乐于挑战困难的。科学学科课本看似简单,文字内容很少。这就需要老师挖掘知识,教师只有备课合适,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也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课堂上,一旦发现学生懒于思考的苗头,我就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不是有了什么不足之处。

  第二,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兴趣和注意力的问题在我们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孩子们拍完手之后,我笑了,同学们也笑了。我说:“瞧!咱们班的水平多高啊!22次啊,你们不仅拍得整齐,还十分的有节奏。不是单一的节奏,而是由慢到快的节奏。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啊!我们班不仅有凝聚力,而且还多了可贵的默契。太好了!”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班级凝聚力,未曾想收获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注意力,融洽的师生关系……

  第三,非班主任教师要认同自己的价值。“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是青年的思想的'主宰者。”学生在非班主任的课堂上,敢于信口开河,敢于破坏课堂纪律......因为非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有时间的限制,有教学模式的限制。

  个别的学生在课堂上窃窃私语。此时,老师需要斩钉截铁的重申课堂纪律要求。放任不管,学生得寸进尺。学生需要的工具没有带齐,影响课堂教学,这是非班主任老师的最大困惑。课程开展后,没有带工具的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倾听、交流制作方法。对学生要进行一堂特别有意思的创意制作,让没有工具的学生体会不到其中的快乐。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说:“同学们,老师真心的希望你们尽可能的带工具,不是为了为难你们,而是对有的学生难以体会到制作的快乐,而感到惋惜。”真诚的话语,在之后的课堂看到了效果。

  学生听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漫不经心,老师上课的热情减之大半。那时候,逼迫自己看着曾经让 老师惊奇、感动的学生,强调课堂纪律。以此,让学生在情感上予以触动。否则,课程或许会越来越难上。我还试着在这样的课堂添加故事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轻松地学习氛围。

  班级中的“问题学生”,全校老师或许都非常清楚。非班主任老师要想方设法——抓住个别的学生予以管理,给学生以触动,调整学生学习的态度。

  顽固不化的学生,需要老师创造情境,发自心底的表扬,改变学生对自己课堂的态度——爱上美术课,喜欢绘画、手工制作等。当课间里,你们相遇,他快乐的和你打招呼,那么就意味着你成功的改变了他。

  非班主任老师要与班中的“问题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三年级两个调皮的孩子, “你们两个,让老师觉得是不打不相识。通过你们两个的打闹,让老师认识你们,了解你们。你们的活跃,正是美术课堂需要的态度。”这样一说,俩人每次带齐工具,用心制作,甚至创作两幅作品。让我从心底偷着乐。

  当学生喜欢你的课堂了,在课堂上宣布纪律要求。原本的问题学生成了老师的支持者,其它学生很容易感到他们的变化,课堂氛围的营造变得易于驾驭。

  第四,学生的认可是教学开出的最美丽的花。“课上的有趣就是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当老师的付出有了反馈的时候,也是花开的幸福体验。一个学生家长追着我说:“学校给我女儿一份任课教师评价表,女儿说,别忘了给科学老师一个好评,她教给我们学习的方法,上课的时候,让我们感到了一种快乐。”此时,孩子给予老师反思的机会显得更神圣了。

  第五,教学中的任何细节都是教育的闪光点。“生命既是一种强大有力、不可战胜的财富,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往往是无助的、极易受到损害的珍品。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一些情况,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一个漠不关心的眼光,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直线。”“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不知何故,自己不由地想起了这句话。我想用这句话形容我的学生,一生里有一个知心的朋友,恐怕并不容易。朋友之间,能够无话不谈,能够经常的产生共鸣。我们有雷同的观点,我们有相似的思想。处理事情,对待问题,我们有着相似的处理方法。可是,原来师生之间也是可以产生共鸣的。

  一个班里十分聪明的学生,当遇到难题的时候,也会钻进牛角尖,他将所有应该求得的问题都当作已知条件。我判断他是思路不清晰造成的。于是,我点拨:上衣88元、75元,下衣12元、8元、32元,最多、最少的题应该……当我讲完之后,他那明白的一点头的瞬间,眼睛中流露着喜悦。他就像一个研究的学者,我觉得学生的专注也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在仔细的观察与反思中,学生往往会让老师的心有一点震撼。

  “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教师的教育随笔和反思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通过四年半经营博客,我学会了从更深层次,更广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我善于反思问题,寻找方法,积累的一篇篇文章,成为论文、写作的素材。通过积累与实践,课堂上能够随机应变的能力增强了,在美术、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等课堂教学方面,都有自己的积累。每一次接过新的工作,都需要用心去学习,去研究。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的时代虽然距今甚远,但他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我们面对面一样,拨开我们眼前的云雾,解开我们心中的疑团。今天,谈谈我的一点读书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平等、民主地与学生相处,记得自己上学时,对老师必恭必敬,对老师说的话也是惟命是从,不敢有半点不敬和怀疑。可现在的学生却不同,他们与老师有说有笑,有时,老师不对的地方他们敢当面挑刺,和老师说话也总以一种同辈人的语气,似乎老师在他们眼里算不了什么。我有时,有点接受不了学生的这种态度,但读了此书,受到启发:虽然小学生是未成年人,认识问题有不可克服的局限,但发扬民主却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民主就是凡事多商量,在商量中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在商量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教师在建立民主的氛围中,需要特别注意对话的平等,这是所谓商量的意义所在。民主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和基本追求,也是社会理性的重要标志。

  在这本书里还介绍了关于后进生的成因,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那是由智力低下、习惯不好、学习动力不够等造成的,但苏霍莫林斯基却为我们分析了后进生的`成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身为老师我们会经常去别人身上找原因,而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从教师自己身上找原因。后进生在我们的心目中,学习能力真的太差了,对我们老师的心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这些学生连学习都学不好,又何谈阅读?因此往往很多时候剥夺了他们的阅读时间,忽略了学生内心真正的需要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那些学生需要用阅读来提高自己,需要用阅读来解决自己在学习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困难,老师也只能交给他们方法,但真正的落实,还是需要我们学生自己完成。

  苏霍姆林斯基班上有个叫费佳的学生,在算术应用题的学习上障碍很大。“这孩子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思想刚刚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面对这种情形,苏氏自己亲自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在这本书中,他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编了很多有趣的、能够引起儿童思考的习题来训练他。这些习题深深地吸引了费佳,也开始引发了他的思考,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能求得答案。随后苏氏又为其搜集了一套专供他阅读的书籍,约100本,可供他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这些书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正是这种大量的阅读,使费佳的成绩逐步赶了上来。到五年级时,这个孩子已经能像别的孩子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后来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如历史、文学,还遇到过困难,但每一次困难他都是靠阅读来克服的。通过学习,我要逐渐转变了自己的陈旧观念,通过慢慢摸索,努力转化好每一位学困生。

  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够对待学困生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有耐心,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学困生会越来越少。

  名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的,全书共100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是教育家给教师指路的,阐述着教书育人的真理,确实给我们教师在教学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我们展现了教师教育人生态度的一种凝练,使我们明确怎样去做一个优秀的教书育人者。

  通过学习《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使我们不知不觉的穿过时空隧道走进了1918年12月28日,去详细了解作者的出生地,工作的地方,使人有一种急于认识这位大教育家的欲望。苏霍姆林斯基从出生到上小学一直到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总是积极向上的,勤恳的,一生写作了41部教育专著,1200篇童话,生前被评为乌克兰功勋师,获得2枚列宁勋章,多枚马卡连科奖章。应该说,苏确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他把自己的全部的生命活力都投入到了前苏联的教育事业上,这一点是公认的,是我们现代教师应该学习的精神。当前,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例如经济、科技、军事等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中心课题。

  而今,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破损家庭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陈学诗、沈渔村、李心天等一批专家、学者呼吁“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应“广泛开展心理卫生科普宣传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中小学增加心理卫生课”,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给教师的建议》成书于十九世纪初期,虽然在时间上和我们相隔很远,但其内容中闪现的教育理念是和我们在同一时代的,尤其是书中要求教师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强调学生应该善于自我表现的理念等等。总之,书中有许多建议是我们教师今天应该借鉴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12-13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01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4-04

《给教师建议》读后感04-0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08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20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4-29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9-03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2-07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1-07